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技能测试论文【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23 17:4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开展RFID技术和设备的测试工作,为了从容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应开展对RFID产业化中的测试理论、典型应用和共性技术的理论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技能测试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技能测试论文【五篇】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RFID测试;
典型应用;
共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开展RFID技术和设备的测试工作,为了从容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应开展对RFID产业化中的测试理论、典型应用和共性技术的理论研究。

对RFID测试理论部分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尚不多见,研究成果不多。随着RFID技术的日益成熟,应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学术界对RFID测试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对RFID测试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国内外RFID测试中心的建立

金青松在RFID产品与系统测试研究[1]一文中对国外RFID测试中心进行了描述,由于巨大利益的驱使.Sun、IBM、UPS、Microsoft等IT和物流行业巨头已经重金投入对RFID的测试和解决方案的开发。

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目前正在进行多项RFID测试。UPS公司把RFID旧货运标签放在可重复使用的集装箱中,这些集装箱用来装运小型或形状不规则的货物,结果发现在不规则形状的包裹上使用RFID旧标签可以提高读取速率。RFID标签被放置在车辆上以测试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标签的工作情况如何以及在不同的车辆速度和阅读距离下.RFID获取信息的准确度如何。

IBM也在美国马里兰州兴建了RFID测试中心,并宜布这个测试中心可作为沃尔玛等各家厂商将RFID导入例行操作之前的测试场地。Sun则在整合了硬件、软件和服务后推出了多层的Sun EPC网络架构,并在全球各地部署了多个RFID测试中心。

随着RFID技术的成熟,RFID技术应用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挑战,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RFID测试中心,其中有中科院自动化所的RFID研究中心、上海复旦的Auto-ID中国实验室,国家RFID检测中心以及相关行业公司的演示中心等。

(1)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RFID测试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RFID研究中心与北京中交国科物流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建立了国内首个部级RFID测试实验室,目的是在较为完善的实验条件和环境下测试RFID关键技术的多项可靠性指标,最终总结出可靠性测试的评测体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基本数据并引导研发方向。目前实验室已经以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为出发点,首先建立了一个面向物流应用的测试环境,包括物流领域中智能仓库、商品配送、运输管理等多个模拟环境。

(2)Auto-ID中国实验室

上海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Auto-ID中国实验室建立了一个开放的RFID演示平台,可结合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基础研究,为建立EPC国际标准和中国RFID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整个演示系统包括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业务场景所需的两个场所(制造商分销中心或发货仓、零售商分销中心或受货仓),每个场所具有一个通道和至少两个侧门,不同的样品将贴上RFID标签通过这个通道。通过评估RFID标签和侧门的工作性能和样品材料之间的干扰,为标准制订和产品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

(3)国家RFID检测中心

国家RFID检测中心是国家为RFID产业的健康发展和RFID应用的有序推进而建立的权威性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这也是完善我国RFID产业链的重要举措,将为我国RFID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监督保障作用。中心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条件,如跟踪相关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的技术人员;
拥有固定的满足产品检验要求的实验室环境和设施;
满足相关产品检验、符合标准要求的部分检测仪器设备。

2、RFID测试技术研究

沈剑 RFID在测试中的计算机仿真研究的硕士论文中[2]阐述了RFID测试可分为技术测试和应用测试并对技术测试和应用测试进行了分类。RFID技术测试主要测试RFID产品的性能、参数指标、可靠性等,包括硬件(各种RFID天线、RFID读写器、RFID标签、RFID打印机等等)和软件(RFID中间件、集成平台、信息系统等等)测试。RFID应用测试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具体环境中应用所进行的测试,具体是指在接近实际应用环境的场景下,对RFID实施方案进行测试。

RFID应用测试一般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RFID应用中不同材质对电磁信号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2.RFID应用流程与解决方案的测试验证;

3.RFID设备部署方案的测试验证;

4.RFID系统架构的测试验证;

5.参数可控、可模拟现场物理应用的测试平台;

6.RFID与无线网络技术的跨网组网测试。

3、国家863项目RFID测试理论研究

本文以国家863项目《面向典型应用的RFID测试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项目编号:2006AA04A105)的RFID测试理论研究为基础,在综合国内外RFID测试中心和测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开展了RFID测试理论研究。本研究的重点放在交通行业和物流行业的RFID应用测试上,将RFID应用技术演示平台和测试技术研究集中在交通和物流行业。

交通,物流行业RFID解决方案测试

通过研究仓储系统,车辆管理系统业务流程中RFID应用的特点,按照关键作业点将仓储系统,车辆管理系统进行场景划分,对每一个场景提出测试方法和测试指标,在场景测试的基础上进行流程级别的测试。达到测试交通行业RFID 应用解决方案的目的。

交通、物流行业中RFID相关设备性能测试

由于交通行业的业务特点具有跨区域的流动性,RFID相关设备的性能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变化,选择具有适应性强的设备和标签具有实际的意义。为此开展了环境耐受性测试,通过模拟不同气候下设备的使用性能来测试设备的适用性。

通过分析仓储系统和车辆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比较使用RFID技术前后业务流程的变化,建立起演示系统,在演示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测试系统的开发。[3][4]

4、结束语

我国RFID测试理论研究尤其是结合具体应用环境的测试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研究水平不高,研究深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国家863项目《面向典型应用的RFID测试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项目编号:2006AA04A105)的RFID测试理论研究为RFID测试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必将推动RFID测试理论研究向前发展。

基金项目:

国家863项目《面向典型应用的RFID测试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项目编号:2006AA04A105)

参考文献:

[1] 金青松RFID产品与系统测试研究【J】解决方案 2006,(3)P1-2 .

[2] 沈剑 RFID测试中的计算机仿真研究【D】2007(12)P6

[3] 唐辉等《面向典型应用的RFID测试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R】2007:P 6-21.

[4] 张同亮RFID应用测试863项目建设方案讨论稿【R】2009(11):P1-8.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测试;
交际性语言测试;
高职英语口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68-02

语言测试是使用事先设计好的科学的测试题目对语言学习者进行考查,从而评估其语言能力。20世纪初,教学测量学逐步独立和发展,语言测试也随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从学习论、语言学和教学法等获得学科内容,又从心理学获得测量手段,又支配着外语教学,并跟随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而获得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对语言测试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可以促进外语教学实践,从而进一步推动语言教学改革,同时也推动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

一、语言测试理论及其发展

以下对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写作―翻译法 (the essay-translation appro-

ach)。20世纪50年代之前,人们对语言的科学认识尚未形成,只是简单将其看成一门无异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讲授。教学上多用语法翻译法,也即用母语教授外语并使用讲解语法和翻译练习的方法。语言测试相应采用写作―翻译法,Heaton将其特征归纳如下[1]:1)对测试的技能或专长没有特殊的要求,教师的主观判断是测试结果的最主要依据。2)测试项目一般包括语法结构、文段翻译和写作。3)测试的内容多涉及文学和文化知识。4)听力或口语的测试可能出现在一些公开考试中,但绝不是大纲或测试的必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科学性和理论依据,所以该时期也被称为语言测试的前科学阶段。

第二阶段:结构主义/心理测量法 (the structuralist-

psychometric approach)。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心理测量学为科学方法,形成了分离式测试。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由不同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有层级的体系,并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分离开,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独立开,以测试考生相应的语言能力。心理测量学则强调语言测量的可靠性和客观性,提出通过一道题单独测试一个语言成分或一项语言技能。在测试方式上,多项选择题被广泛运用,其因既能达到分离测试的要求,又具有评分客观、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

第三阶段:综合法 (the integrative approach)。20世纪7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受到了挑战,综合法的研究开始受到学界的重视。综合法认为,语言测试应在上下文中进行,注重对话语意和交际效果。因此,不应单纯为了提高测试可靠性而刻意将语言能力划分为单独的测试项目,提倡设计对两项或以上的语言技能进行同时测试[1]。Oller提出“整体能力假设”(Unitary Competence Hypothesis) ,指出语言水平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心理测试提出的做法应当被取代,语言测试应当设置一种新的整体性的测试,也即语用测试,包括完形填空和听写等形式[2]。

第四阶段: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性语言测试的开端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该理论由Spolsky、Upshur和Jakobovits等人最早提出[3]。随着80年代以来交际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上的逐步推广,学界对交际性语言测试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真实性和交际性是语言测试关注的焦点。在对学生的测试中,交际性语言测试更多强调语言的使用(use),而非简单的语言的用法(usage);
重视语言的使用效果,而非局限于语言的准确性;
关注学生完成具体交际任务的能力,而不仅是对某个语言知识点的掌握。

二、交际性语言测试

1.交际性语言测试的特征。交际性语言测试的特征,突出体现在其将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结合一体进行测试的整体性。具体的操作是设置一个真实或者仿真的场景,要求学生完成具体的交际任务,在此过程中评估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根据Bachman的理论,交际性语言测试可表现为如下特征:测试重点在于语言的意义;
测试在语境中进行;
语言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
语言的使用有实际意义;
所用语言材料真实;
依据真实处理文本;
反应具有不可预见性;
在互动基础上进行;
被测试者在真实心理状态下表现语言能力;
实际交际结果是评估的直接依据[4]。

2.将交际性语言测试应用于英语口语测试的优势分析。与语言测试发展前几个阶段所形成的方法相比,交际性语言测试应用于英语口语测试的主要优势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以往的测试将语言简单看成是可以拆分层次的知识点或仅重视语用的体系,而交际性语言测试则更重视语言作为思想表达和交际实践的手段以及学生在听力和口语方面的应用。除了基本的语音、语法规则,语言的使用更应遵循实际交际环境的要求。

第二,不论是分离式或是综合法的测试方式,语言作为一门知识,其正确性总是被特别强调,而交际性语言测试更注重交际、任务和意义的原则,对口语在实际运用中能否实现流畅、得体、自然等表达效果更为关注。

第三,传统的语言测试倾向于根据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程度来评判其语言的运用能力,交际性语言测试则更强调语言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5]。

三、在高职英语口语测试中应用交际性语言测试

1.科学应用交际性语言测试,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2000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高职英语教学“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是为就业服务的,应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岗位需要。因此,学生练习口语的目的不是为学术钻研或科研交流,而是在掌握英语的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用性、交际性的训练加强口语表达能力,从而迎合就业和职业的交际需要。

传统英语课程在口语方面的测试,侧重学生的语音语调以及基础的表达能力,通常学生只要提前对规定的测试内容进行简单的模仿准备甚至机械地进行语篇背诵就可以应付测试。而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特征,决定了测试方式应重视考查学生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学习和能力运用的关系。在此前提下,高职英语口语测试不但要测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口语表达的流利性、连贯性和语言准确性,还要通过具有实际交际意义的语言任务设置,以测试学生应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取直接测试方式,扩大技能测试范围。口语测试可分为间接测试和直接测试。间接测试主要以笔试方式进行,比如采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针对语音、语调、重音等进行某一个细化的知识点的测试,或采取填空题的形式测试学生对一些常用口语表达的掌握。从测试评分的角度来讲,这类间接测试的评分稳定性较高。但从考试效度上看,教师无法通过间接测试观察到学生的实际口语能力,测评效果较差。直接测试,则要求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口语,教师便可以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实际口语水平从而判定成绩,考试效度高。基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指导下的直接测试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第一,角色扮演 (role play)。教师在测试前先做好语言情景设计,由考生分别扮演角色,或由教师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根据情境要求进行会话。在设计情景时,教师应注意常用会话技能和解决沟通问题技能相结合,以便更直观地了解学生各种层次技能的运用能力。

第二,小组讨论 (group discussion)。小组讨论要求成员就一个话题展开交流,一般控制3―4位学生为一个小组,人数过多则不利于讨论者的充分参与。由于是多人参与的讨论形式,语言技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交流的把握上。根据weir的观点,交流把握包括内容的选择,如选择具体话题,引入希望讨论的话题等,以及说话者的顺序意识和谁说、说多长等[6]。因此,想要在小组讨论中取得成功,学生不仅要具备常用的会话技能,更需要解决沟通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测试学生能否将语言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交流上,这种方法显得更为有效。

第三,面试型口试 (oral interview)。面试型口试是借鉴现实生活中应聘面试特点的一种测试形式。这种形式的赞同者认为,至少从表面上看,面试型口试是一种在自然语境中测试口语整体能力的手段[1]。面试型口试一般采取问答形式,但又不同于简单的一问一答。教师运用多种技巧进行提问,从多个层面来观察学生的口语能力。因此,该测试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既要熟悉各种提问技巧,又要具有引导口试的能力和应付各种口试情况的灵活性。

3.设计整体法和分析法相融合的评分标准,提高口语测试的评分信度。采用直接测试的方法可以使教师直观地观察到学生的实际口语水平,但由于其瞬间性较强,且一般仅由任课教师一人担任考官进行评分,考试结果中相应存在评分误差,评分信度较难把握。口语测试的评分,通常可使用整体评分法和分析评分法。分析法是将口语能力水平细分为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内容和流利度等多项指标,再将各项指标的得分总和作为测试的最后得分。尽管综合法也包含分析法所列要点作为指标,但考官所给的等级是参考包括这些指标在内的总体印象。两种评分法各有优势,但若单独使用还不能满足口语评价公正、客观的要求,若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同时进行,则加大对唯一考官的评分压力。基于以上分析,建议在制定评分标准时就融合两种方法的特点,将分析评分法的细致性和整体评分法的全局性结合为一体。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评分标准(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大纲及样题,1999)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其设计从“语言准确性和范围”“话语的长短和连贯性” “语言灵活性和适切性”三个大方面入手,分别细化为5分、4分、3分和2分四个等次的水平描述分析,若学生的口语表达在上述三个方面均达到4分的等次,则给予最终4分的评价。

交际性语言测试强调测试学生的综合际能力,旨在通过不同类型的任务测试学生对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实际运用,符合高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由于该测试方法的具体设计需要考虑真实性与互动性等因素的结合,目前仍处在发展阶段,有待不断完善和创新。而交际性语言测试作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科学的语言测试模式,其对口语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必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也必定助力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Heaton,J.B.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 [M].London:
Long-

man,1988.

[2]Oller J W,Language Test s at School [M].London:
Longman,1979.

[3]Spolsky Benard,Measured Word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第3篇

语言测试是使用事先设计好的科学的测试题目对语言学习者进行考查,从而评估其语言能力。20世纪初,教学测量学逐步独立和发展,语言测试也随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从学习论、语言学和教学法等获得学科内容,又从心理学获得测量手段,又支配着外语教学,并跟随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而获得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对语言测试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可以促进外语教学实践,从而进一步推动语言教学改革,同时也推动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

一、语言测试理论及其发展

以下对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写作―翻译法 (the essay-translation appro-

ach)。20世纪50年代之前,人们对语言的科学认识尚未形成,只是简单将其看成一门无异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讲授。教学上多用语法翻译法,也即用母语教授外语并使用讲解语法和翻译练习的方法。语言测试相应采用写作―翻译法,Heaton将其特征归纳如下[1]:1)对测试的技能或专长没有特殊的要求,教师的主观判断是测试结果的最主要依据。2)测试项目一般包括语法结构、文段翻译和写作。3)测试的内容多涉及文学和文化知识。4)听力或口语的测试可能出现在一些公开考试中,但绝不是大纲或测试的必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科学性和理论依据,所以该时期也被称为语言测试的前科学阶段。

第二阶段:结构主义/心理测量法 (the structuralist-

psychometric approach)。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心理测量学为科学方法,形成了分离式测试。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由不同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有层级的体系,并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分离开,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独立开,以测试考生相应的语言能力。心理测量学则强调语言测量的可靠性和客观性,提出通过一道题单独测试一个语言成分或一项语言技能。在测试方式上,多项选择题被广泛运用,其因既能达到分离测试的要求,又具有评分客观、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

第三阶段:综合法 (the integrative approach)。20世纪7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受到了挑战,综合法的研究开始受到学界的重视。综合法认为,语言测试应在上下文中进行,注重对话语意和交际效果。因此,不应单纯为了提高测试可靠性而刻意将语言能力划分为单独的测试项目,提倡设计对两项或以上的语言技能进行同时测试[1]。Oller提出“整体能力假设”(Unitary Competence Hypothesis) ,指出语言水平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心理测试提出的做法应当被取代,语言测试应当设置一种新的整体性的测试,也即语用测试,包括完形填空和听写等形式[2]。

第四阶段: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性语言测试的开端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该理论由Spolsky、Upshur和Jakobovits等人最早提出[3]。随着80年代以来交际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上的逐步推广,学界对交际性语言测试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真实性和交际性是语言测试关注的焦点。在对学生的测试中,交际性语言测试更多强调语言的使用(use),而非简单的语言的用法(usage);
重视语言的使用效果,而非局限于语言的准确性;
关注学生完成具体交际任务的能力,而不仅是对某个语言知识点的掌握。

二、交际性语言测试

1.交际性语言测试的特征。交际性语言测试的特征,突出体现在其将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结合一体进行测试的整体性。具体的操作是设置一个真实或者仿真的场景,要求学生完成具体的交际任务,在此过程中评估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根据Bachman的理论,交际性语言测试可表现为如下特征:测试重点在于语言的意义;
测试在语境中进行;
语言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
语言的使用有实际意义;
所用语言材料真实;
依据真实处理文本;
反应具有不可预见性;
在互动基础上进行;
被测试者在真实心理状态下表现语言能力;
实际交际结果是评估的直接依据[4]。

2.将交际性语言测试应用于英语口语测试的优势分析。与语言测试发展前几个阶段所形成的方法相比,交际性语言测试应用于英语口语测试的主要优势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以往的测试将语言简单看成是可以拆分层次的知识点或仅重视语用的体系,而交际性语言测试则更重视语言作为思想表达和交际实践的手段以及学生在听力和口语方面的应用。除了基本的语音、语法规则,语言的使用更应遵循实际交际环境的要求。

第二,不论是分离式或是综合法的测试方式,语言作为一门知识,其正确性总是被特别强调,而交际性语言测试更注重交际、任务和意义的原则,对口语在实际运用中能否实现流畅、得体、自然等表达效果更为关注。

第三,传统的语言测试倾向于根据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程度来评判其语言的运用能力,交际性语言测试则更强调语言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5]。

三、在高职英语口语测试中应用交际性语言测试

1.科学应用交际性语言测试,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2000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高职英语教学“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是为就业服务的,应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岗位需要。因此,学生练习口语的目的不是为学术钻研或科研交流,而是在掌握英语的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用性、交际性的训练加强口语表达能力,从而迎合就业和职业的交际需要。

传统英语课程在口语方面的测试,侧重学生的语音语调以及基础的表达能力,通常学生只要提前对规定的测试内容进行简单的模仿准备甚至机械地进行语篇背诵就可以应付测试。而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特征,决定了测试方式应重视考查学生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学习和能力运用的关系。在此前提下,高职英语口语测试不但要测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口语表达的流利性、连贯性和语言准确性,还要通过具有实际交际意义的语言任务设置,以测试学生应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取直接测试方式,扩大技能测试范围。口语测试可分为间接测试和直接测试。间接测试主要以笔试方式进行,比如采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针对语音、语调、重音等进行某一个细化的知识点的测试,或采取填空题的形式测试学生对一些常用口语表达的掌握。从测试评分的角度来讲,这类间接测试的评分稳定性较高。但从考试效度上看,教师无法通过间接测试观察到学生的实际口语能力,测评效果较差。直接测试,则要求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口语,教师便可以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实际口语水平从而判定成绩,考试效度高。基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指导下的直接测试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第一,角色扮演 (role play)。教师在测试前先做好语言情景设计,由考生分别扮演角色,或由教师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根据情境要求进行会话。在设计情景时,教师应注意常用会话技能和解决沟通问题技能相结合,以便更直观地了解学生各种层次技能的运用能力。

第二,小组讨论 (group discussion)。小组讨论要求成员就一个话题展开交流,一般控制3―4位学生为一个小组,人数过多则不利于讨论者的充分参与。由于是多人参与的讨论形式,语言技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交流的把握上。根据weir的观点,交流把握包括内容的选择,如选择具体话题,引入希望讨论的话题等,以及说话者的顺序意识和谁说、说多长等[6]。因此,想要在小组讨论中取得成功,学生不仅要具备常用的会话技能,更需要解决沟通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测试学生能否将语言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交流上,这种方法显得更为有效。

第三,面试型口试 (oral interview)。面试型口试是借鉴现实生活中应聘面试特点的一种测试形式。这种形式的赞同者认为,至少从表面上看,面试型口试是一种在自然语境中测试口语整体能力的手段[1]。面试型口试一般采取问答形式,但又不同于简单的一问一答。教师运用多种技巧进行提问,从多个层面来观察学生的口语能力。因此,该测试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既要熟悉各种提问技巧,又要具有引导口试的能力和应付各种口试情况的灵活性。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岩土体试验;
测试;
本构模型;
不确定性理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F470.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岩土是人类最早接触的自然物质之一,也是人类能够得到的最古老的材料。人类在广袤深厚的土层上耕耘营造,生生不息,建造楼堂殿宇、运河长堤,创造远古和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利用“准绳”与“规矩”,勘察与实地勘察测试的基础上。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土的本构模型关系理论研究成为土力学园地中最为绚烂的花圃,而土工试验则是他们得以生长和开放的沃土。土工试验是揭示土的受力变形机理和验证本构关系理论模型的重要手段[1]。

岩土工程实践性极强,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观察、思考、试验和测试,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到岩土试验理论是认识材料特性及其机理的重要方法,古典的土力学理论都是基于对试验的观测和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之上的。因此,研究岩土体的测试理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及其有意义的。

1. 测试理论研究方法

1.1室内试验研究

这种试验是测定岩石的物理及力学性质指标的室内试验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岩石的物理性质试验、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以及点载试验,岩石的抗剪强度试验及抗拉试验等。但这种方法很难测得非连续岩体的力学性质:其一,试验结果会因为试样扰动而受到影响;
其二,试块中含有的非连续面有限,取得的结果与岩体差别很大,需要小心对待室内试验得出的岩体参数。

1.2原位测试研究

原位测试是在岩土体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岩土原来的结构、湿度和应力状态,对岩土体进行的测试,且可在较大范围内测试岩体,其测试结果更具有代表性。但是,原位测试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性,首先,原位测试的应力条件复杂,一般很难直观地确定岩土体的某个参数,因此在选择计算模型和确定边界条件时将不得不采取一些简化假设,由此引起的误差也可能使所得出的岩土体参数不能理想地表征实际岩体的性状,特别是当原位测试中的岩体变形和破坏模式与实际工程不一致时;
其次,原位测试一般只能测定现场荷载条件下的岩体参数,而无法预测荷载变化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岩体参数的测定,仅仅依靠原位测试也是不行的,需要与室内试验结果相对照[2]。

1.3离散元法

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考虑结构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以及由此导致受力状态及系统的变形(块体运动)随时间的变化,该法由Cundll于1971年首次提出,用来 计算 结构面和结构体组成岩体的非连续变形,以后又进一步 发展 了考虑块体本身的弹性变形,并推广至三维和动力问题。目前,离散元应用的文章较多,而研究基础计算方法的文章很少,因此,加强离散元法基础理论、基础算法及误差分析方面的研究,汲取有限元法等数值方法的优点,使之既能保持在描述散体的整体力学行为和力学演化全过程方面的优势,又能有效描述介质局部连续处应力状态和变形状态,使离散元法的模型建立真正满足几何仿真,物理(本构)仿真,受力仿真和过程仿真的原则,是离散元法研究领域的首要工作[3]。

1.4声发射技术

声发射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一项评价材料或构件损伤的动态无损检测技术。声发射AE(Acoustic Emission)是指物体在外界条件作用下,缺陷或物体异常部位因应力集中而产生变形或断裂,并以弹性波形式释放出应变能的一种现象。各种材料的声发射频率范围很宽,从次声频到声频、超声频。但声发射信号的强度一般很弱,需要借助灵敏的电子仪器才能检测出来。用仪器检测、分析声发射信号并确定声发射源的技术称为声发射技术。

2. 理论技术现状

目前工程经验与判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模型试验是快速和低成本取得经验的重要手段。所以足尺试验和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在工程的方案比较中起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和日本等科技先进的国家,在岩土工程中对于大型的模型试验和足尺试验,甚至野外的原型试验方面,都投入很大的力量。日本兵库县三木震灾纪念公园的大型三维振动试验台,质量1200t;
加速度,水平0.9g,竖直1.5g;
最大速度,水平200cm/s;
最大位移,水平100cm,竖直50cm。造价5亿美元,一座四层楼房可以在这个振动台上作原型试验[4]。

经验与判断除了来自于以前的工程实践外,在同一工程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测试与监测,取得信息,超前预报,分析反馈,指导下一步的工程实践,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化施工。“新奥法”的精髓应当就是这种工程实践的理念。上海的一些学者在基坑和地下工程实践中总结的“时空效应”的理论与方法也是如此。刘建航院士在上海地铁施工中,在现场亲自监测,他所总结的“理论导向,经验判断,精心监测,合理反算”可以成为岩土工程实践的经典。

3. 测试理论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数学和软科学的发展,各种不确定性的理论与方法在岩土工程中受到重视,尤其为一些年轻的学者所喜爱。一时间可靠度、数理统计、随机方法、灰色、模糊、分析、神经网络等在岩土工程中也五彩缤纷,煞是好看。应当说,对于岩土这样性质极为复杂的对象,精确、定量的数理方法常常无能为力。L.A.Zadeh说过,“当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加时,我们做出系统特点的精确而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4]。因而,不确定性理论和方法在岩土工程中肯定是有巨大应用前景的。但是已统计为例,参加统计的样本越多,其精度和可靠度越高,亦即它们是建立在丰富的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脱离了试验、测试与监测,进行的不确定性分析计算,可能只是数学游戏。不认真地进行艰苦的土工试验、土工测试、工程监测,企图从别的学科贩来时髦的东西,并未能解决岩土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研究”,无实事求是之心,有企图走捷径之嫌,是学术浮躁的表现。

4. 结论

基于图的材料性质复杂性和土力学学科的特殊性,试验与测试是土力学学习、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基本环节;
土力学理论依靠试验揭示土的性质与机理,通过试验或现场测试确定参数,通过试验验证理论与模型;
在工程实践的正反案例、测试资料和模型与原型试验中取得经验,指导今后的实践;
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的基础是信息的积累,一方面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测试盒工程监测,另一方面迫切需要的则是岩土工程信息资料的共享。

参考文献:

[1]李广信.岩土工程——学科的特点与进展.见:水利水电工程科学前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40—264.

[2]董兆祥等.2010.岩体斜坡稳定性数字化动态预测.北京.地质出版社.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第5篇

技要侦查力”的口号,希望将一些技术手段引入侦破案件中,全国更是有一些检察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世界各国的刑事侦查手段来看,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技术手段的使用要对当事人公开,甚至需要事先征得其同意,比如进行心理测试检查;
二是技术手段的运用在一定范围内秘密进行,比如采用电话监听、电子监控、秘密拍照或者录象等。对于检察机关来说,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破过程中,侦查人员所面对的嫌疑人一般是素质较高、隐藏较深的官员,而职务犯罪案件比如受贿案件的犯罪情节大多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发生的,取证难、突破难,比较上述技术手段,相对而言,采用心理测试技术对付这类案件较为有利。本文拟对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中,运用心理测试技术侦破疑难案件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及用于侦破案件的科学依据

所谓心理测试技术,是指具有心理测试资格或者技术的专门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规则,运用多道心理测试仪设备记录测慌对象在回答其所设置的问题的过程中某些生理参量的变化,并通过分析多道心理测试仪设备所记录的图谱,对被测对象在回答问题时是否说谎作出判断的活动。其间,利用的一个重要工具“多道心理测试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测慌仪”,英文名叫“ploygraph”,又名“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它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了解受询问对象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真正的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所以俗称“测慌”,“测慌”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

将心理测试技术引入刑事犯罪案件的侦查和审讯中,依据的是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都会毫无例外地在心理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作案人在作案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里会无法克制地反复重现作案时的各种情景,琢磨自己可能留下的痕迹。每当别人提及发案现场的一些细节时,作案人心理上的这种烙印就会因受到震撼而通过呼吸、脉搏和皮肤等各种生物反映暴露出来,这种细微的反应被测试仪记录下来,汇集形成或知情或参与或无辜的结论。

二、运用心理测试技术侦破案件的价值判断及取向

正如美国司法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言:“那些有眼能看,有耳能听的人相信,没有任何人能够保守一个秘密。即使他的嘴保持沉默,他的指尖却在喋喋不休,背叛从每一个毛孔缓缓流出。”

心理测试技术的判断准确率虽然没有达到100%,但是它的作用是明显的,足以威慑一部分人。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中,心理

测试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功能:

一是认定和排除犯罪嫌疑,指明侦查方向。在侦查工作前期,侦查人员根据初查的情况,掌握了一定的犯罪事实,发现了一个或者若干个嫌疑对象,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认定真正的犯罪分子。我们通常只能进行正面审查,以排除或者肯定犯罪嫌疑。但作案者和无辜者都会极力辩解,否认犯罪,其辩解可能一时间难以查证,让侦查人员陷入“扑簌迷离,难辨雄雌”的境界。这时,如果使用心理测试技术,就能迅速排除无辜嫌疑人,筛选出重点嫌疑对象,然后围绕重点对象开展侦讯工作,可以事半功倍,大大提高破案效率。比如说有个单位有一笔巨款被贪污了,相关的帐册、手续都被销毁了,而几个经手、管理的人员都有作案的可能,这时候运用心理测试就能很快打开缺口,确定侦破方向。

二是审查判断证据,加固现有证据体系的可信度,有助于深挖犯罪。特别是在侦查受贿案件时,我们经常能遇到嫌疑人的口供与证人证言在受贿的数额、情节等方面表述不一致,存在分歧和矛盾,或者是对同一事实的陈述截然相反,证人说送了,嫌疑人则根本否认,而受贿过程往往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发生的,既找不到第三者证明,又取不到其他旁证,孰是孰非,很难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心理测试技术,如果测试结果表明嫌疑人在说谎,就可以印证支持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增强侦查人员审讯突破的信心。

对于有证据显示涉嫌多笔受贿事实的嫌疑人,借助心理测试还可以为深挖犯罪提供审讯方向。心理测试技术不失为是审查判断证据的一个新的途径。

三是有效利用心理测试,深挖窝案串案。在查处涉及多人次多事件的举报信时,对已经被立案侦查的嫌疑人进行涉及其他人员犯罪情况的心理测试,可以据此帮助侦查人员判断是否存在窝案串案,有利于对窝案串案的查办。

心理测试技术在辅助侦查、判断案情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情况来看,测试结论尚不能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类法定证据并不包括心理测试结论。最高人民检察院1999年9月10日在《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中也明确指出: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原因主要在于心理测试技术在我国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该技术本身还存在不完善性以及它的结论的准确率并不尽善尽美,将它纳入我国刑事诉讼证据体系的时机尚未成熟。即使在世界上已经广泛运用心理测试技术的五十多个国家中也只有罗马尼亚一个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确认测试结果可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美国有35个州允许测试结果作为法庭的辅助证据,但要严格符合美国证据法的要求,必须在庭审中进行质证或由举证者提供旁证,否则法官不予采信。可见,心理测试的结论不可能做到100%的准确,只要有1%“误判”的可能,就会导致司法不公的存在,将心理测试结果作为证据引入司法程序还需要一段路程。从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本身来说,它所能测出的仅仅是被测对象是不是在说谎,并不能测出真实的事实,真实的犯罪事实仍然需要侦查人员艰苦细致的获取其他证据来证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心理测试技术在价值取向上只能定位于侦破案件的辅助手段和审查判断案情的有效工具。

三、运用心理测试技术侦破案件的要求

既然心理测试技术有着如此有效的功能,是不是在实践中对每一个案件对每一个相关人员都能运用?尽管我国对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已经有10多年历史了,对此相关问题并没有具体的规定,但从国外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情况来分析,心理测试技术不能代替侦查和讯问,它的运用在测试主体、测试客体以及测试程序等方面应该有严格的规定,否则就有被滥用的可能。

(一)测试主体要求

(二)测试客体要求

对于测试客体的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必须是与案件有关的人员,比如嫌疑人、举报人、相关证人等;
二是必须排除测试客体不是不适合人员,比如精神智力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身体状况不佳的人员。相关资料显示,下列人员属于不适合人员:生理精神有缺陷或者智商低下的;
患有严重疾病和受伤的;
饮酒的;
过度饥饿的;
测前服用过诸如麻醉、镇定等药物的;
受刺激惊吓过度紧张的;
受过特殊训练或者有特异功能的等等。

(三)测试程序要求

程序的严格性、公正性与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测试技术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测前准备阶段。主要要完成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履行必要的手续。测试技术必须在征得被测试人员的书面同意

、签署相关文件后才能进行;
第二,进行测前交流。这是整个测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受测试者在测试过程中能否出现应有的反应,取决于他在测试前是否处于测慌所需要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是需要通过测前的交流来引导和调控的。测前交流首先要询问被测试人员是否已经同意进行测试并履行相关的手续,然后告知被测试人员测试人的姓名、测试的目的、测试的实质,特别要强调测试技术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以及测试仪器的“一贯准确性”,从而对其产生威慑作用,以消除其侥幸心理,同时还要通过交谈了解被测试者的个性、诚信度、生活习性、语言特点、心理动态和社会经历,以便最后拟订完善的测试方案;
第三,拟订测试问题。根据了解到的案件的客观情况以及被测试人员的个人情况,测试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与调查事件无关的中性问题,与调查事件有关的问题,与调查事件没有直接关系但被测人员肯定要说谎的问题。

二是测试阶段。为了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测试必须在封闭安静的场合进行,除了测试人员和被测试人员以外,其他人员特别是侦讯人员不得在场,对于未成年的被测人员应当允许其近亲属在场以稳定其情绪。

三是对图谱的分析评判阶段。主要是根据图谱分析得出被测人员是否在说谎的结论,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记载测试结论的文件应该由被测人员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