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会所管理制度【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6-23 19:4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近几年来,国外先后发生了安然、世界通讯、施乐、环球通讯、朗讯等一系列的公司财务欺诈案,国内公司丑闻也接踵而至,从东方电子到银广厦,从蓝田到啤酒花,从德隆到中航油,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无一例外地都将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会所管理制度【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会所管理制度【五篇】

会所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近几年来,国外先后发生了安然、世界通讯、施乐、环球通讯、朗讯等一系列的公司财务欺诈案,国内公司丑闻也接踵而至,从东方电子到银广厦,从蓝田到啤酒花,从德隆到中航油,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无一例外地都将会计师事务所牵涉其中,造成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危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已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怀疑,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注册会计师行业重建公信力的议论。审计失败源于审计质量,而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则是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组织形式,使会计师事务所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不同的法律责任会产生不同的审计质量。目前,我国正在修订的《注册会计师法》也正把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列为主要讨论的内容。

一、会计师事务所的几种组织形式

(一)独资会计师事务所

由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个人独立开设并承担无限责任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开业资本要求低,容易设立,内部管理层次少,执业人员不多,执业比较灵活,能较好地满足小型企业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其缺点是受独资者资本规模的限制,其信用程度较低;无力承办大型审计业务,缺乏发展后劲,抗风险能力较差。

(二)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执业注册会计师作为合伙人而组成的合伙组织。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它的优点是:利用合伙人相互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约束机制,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机制,促使事务所强化专业管理,保证审计质量,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同时又有利于提高事务所的信用保证程度,承揽更多、更大的业务。它的缺点是:普通执业人员成长为合伙人的道路比较漫长,因而其发展壮大的速度往往比较缓慢,建立一个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同时,由于无限连带责任,任何一个合伙人执业中的过失或欺诈行为都可能给整个事务所带来灭顶之灾。

(三)有限责任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

由执业注册会计师通过认购本事务所的股份,并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事务所承担有限责任,事务所以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它的优点是:可以通过公司制形式迅速聚集一批注册会计师,建立规模型大事务所,提高行业竞争力,有利于承揽和承办大型业务,减轻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其缺点是:降低了风险责任对职业行为的约束,弱化了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不利于事务所加强质量控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

(四)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LLP)

由事务所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对其个人执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它最大的特征是在事务所履行赔偿责任中,无过错的注册会计师只承担有限责任,有过错的注册会计师则要承担无限责任。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目前的选择与困惑

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了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事务所两种形式。

有限责任制的特点在于“有限责任”。事务所对其债务就全部资产承担有限责任,注册会计师以其认购股份承担有限责任,正是有限责任,弱化了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故比较受执业会计师的青睐。而在我国有限责任制已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在1998年脱钩改制的过程中,由于有限责任制能使原事务所更多的人获得事务所产权,有利于脱钩工作在人事方面顺利过渡,较易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执行,所以大多数事务所选择了有限责任制。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会计师事务所总数为5350家,其中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仅800家左右,而80%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选择有限责任制而远离合伙制。

就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承担的责任十分有限,由于注册会计师违规操作的成本很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于利益驱动,事务所和会计师降低审计质量,违规操作的可能性较大。远到“琼民源”、“红光实业”、“长城公司”,近到“郑百文”、“银广厦”等,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理便可见一斑。“长城公司”验资案中,两名主要责任会计师虽被处以刑事责任,但由于年龄偏大,最终还是取保监外候审;“银广厦”事件爆发后,财政部只是吊销了因“银广厦”事件而臭名远扬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营业执照,而受到吊销执业资格的两名签字注册会计师在此之后改换门庭,依然能够继续他们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工作,个人利益并未受到太大损失。而对“银广厦”案的受害者来说,有限责任制的中天勤能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事务所的资产早已所剩无几。而有限责任制事务所的股东们的最大损失额就是出资额,可以锁定风险,为了保住客户而选择在执业中过分迎合客户的要求,从而牺牲社会公众的利益。

相对有限责任制来说,合伙制会计事务所中,合伙人要以各自的财产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一旦某个合伙人有违规行为,都可能牵涉事务所,对其他合伙人造成威胁,因此会首先在事务所内部遭到强烈的排斥,从而形成一种内部约束机制;同时,因为合伙制的无限连带责任,因审计报告失实而受损的投资者可以要求民事赔偿,构成了监督事务所的外部威慑力量。事务所的内外双重压力促使注册会计师谨慎执业,违规操作的可能性相对减少。因此,合伙制应该是监管当局和社会公众的最佳选择倾向,也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未来发展模式。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合伙制组织形式在我国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规模小,发展慢。合伙人是事务所的重要资源,从一名注册会计师到成长为一名合伙人,需要漫长的过程和较高的成本,加之无限责任的威慑,很多出资者会望而却步。从而形成目前我国这种形式的事务所只占少数的局面。它不足以提高整个行业的职业信誉。

第二,责任赔偿难以落实。由于事务所门槛低,规模小,资本少,合伙人收入低,即使社会公众能够得到民事赔偿,但真正能够全部兑现不敢保证,社会公众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

而有限责任合伙制,正是既融入了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的优点,又摈弃了它们的不足。因而,它已成为当今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形式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也正是中注协在2006年工作要点中提出事务所组织形式创新试点的原因所在。由于有限责任合伙制在我国目前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职业界和学术界也正在讨论蕴酿中,很快会在新修订的《注册会计师法》和《合伙企业法》中得到体现。笔者受专家学者们的启悟,藉机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三、LLP之制度安排

会所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集团公司;
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创新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59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资产为纽带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集团公司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现代企业集团公司制的管理模式已经得到巩固和发展。然而,面对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在集团公司内部,怎样进行有效管理仍然是一个决定集团公司生死攸关的问题。由于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及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实现制度创新,一些集团公司很快解体了,一些集团公司虽然没有解体,但集团总部的控制力也显得十分无力。只有那些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及时建立健全集团内部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创新和严格执行的集团公司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集团内部管理制度,并不断实现制度创新,对于保证集团公司的稳定发展和逐步壮大是十分必要的。

1 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概念

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是集团公司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财经制度,并结合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和财会管理的要求制定的,调整集团公司内部财会关系的财会管理体制和书面文件规范。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在集团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要素、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几乎都与财会活动和价值范畴相联系的特征所决定的。

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是指集团公司的各级管理者在学习市场经济知识,自觉转变和更新观念的基础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尊重经济规律要求,以国家财经法规和统一的财会制度为依据,结合集团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实际和管理要求,对集团公司现行的内部财会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审视,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健全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管理要求的科学合理、规范合法、便于理解、易于操作的财会管理体制和制度的过程。能否适时地进行财会管理制度的创新,事关集团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2 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是促进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个联合企业都统一按照国家的指令生产产品,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由下级按规定申报,由上级统一调配。盈利上交国家,亏损由国家弥补。因此,在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生产成果分配的管理上,同一所有制的所有企业执行着相同的制度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以及会计计量和确认的标准都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制度进行统一规范。财务会计对所管理和核算的对象,一般只需翻开上级的“本本”就能操作,财会人员在工作中一般用不着进行职业判断。因此,管理和核算中的价值只是一种形式,这种价值形式并不反映商品的真实价值。在这样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企业内部的财会管理制度没有创新的条件,企业没有经营的理念,企业管理没有科学性可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规范,体现价值规律要求的价值形态越来越被各个企业和集团公司的各级管理者们所重视,使他们或先或后,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企业内部管理对市场变化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看企业经营的决策者们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能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一方面,通过企业的科技攻关和对新产品开发的不断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组织形式,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生产出市场所需要的、多品种、多规格的合格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一种竞争优势的态势。另一方面,以改组、改制、改造为手段,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生产流程、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组织;
以重组、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实现资本的迅速扩张,把企业不断地做强做大。

勿庸质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团公司内部的管理要体现及时、准确、高效的要求,必须在内部财会管理制度上实现不断创新,才能使集团公司内部管理机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自觉、及时和准确地作出适度的反应,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2)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是加强集团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需要。

集团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是指集团公司对财务政策、标准和资金的管理。集团公司内部的会计核算,是指集团公司各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对会计核算对象进行确认、计量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处理原则和规范。集团公司应当在国家财务管理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等法规出台时,以积极的态度,及时学习和加强研究,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及时修订完善内部财会管理制度规范体系,实现最先执行;
同时,通过及时调整和完善集团公司财会管理信息系统,把企业为适应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所进行的内部财会管理制度的新规范固化于信息系统,这既有利于提高集团公司财会管理信息的质量,加速集团公司财会信息处理的速度,又有利于集团公司内部各子公司相关财会信息的比较分析和及时提供考核所需的财务会计指标,也有利于相关各方正确理解和使用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的财会信息,使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地进行正确的管理决策。还可以为集团公司不断强化资金的高度集中管理,更新控制手段;
为内部为各单位创造相对公平的经营环境,调动各单位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求集团公司在内部财会管理制度上,随着国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内部生产经营情况的变化和强化内部管理的需要不断地创新。

(3)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是保证企业有序管理,提高运营效率的需要。

国家每次对财会法规和制度改革的力度和涉及面有大有小,当国家财会法规和制度改革力度大且涉及面较广时,集团公司财会管理制度的创新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主要财会制度修订实施后,一方面,要安排专人负责主要财会制度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及时掌握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当存在的问题较大、较急的情况下,应当及时研究,采取统一的措施,补充部署,加以完善;
另一方面,对执行主制度的配套办法的修订完善作出全面部署,安排人员,深入研究,及时修订完善执行主制度所需的配套办法。只有这样,方能使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任务得到全面落实,促进集团公司在新制度基础上的有序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企业的全体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工作,保证集团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经久不衰。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集团公司应当及时进行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及时实现内部各项财务会计政策、标准与国家最新的政策和标准相对接,使企业全体员工在国家政策出台的第一时间得到国家经济改革所带来实惠,只有这样,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工作,提高集团公司运营效率才有持续的内部动力作支撑。

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每一次创新,无论制度修订者预先安排如何周密,主制度实施后的补充规定和配套办法如何周到,随着形势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制度执行过程中也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要求集团公司经常注意调整内部财会管理制度,使财会管理制度起到促进先进,鞭策落后,奖勤罚懒,堵塞管理漏洞,促进协作的作用。

3 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原则

(1)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市场经济规律是市场经济中各种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虽然市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经济管理实践认识它,利用它。目前,人们认识并利用的市场经济规律就很多,最主要的是价值规律、价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宏观调控规律、微观管控规律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体现经济规律的要求,以最少的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才能保证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为此,集团公司在制定内部财会管理制度时,就应当使所制定的制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以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作为制定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的首要原则。

(2)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应当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现代集团公司都是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组织群体,要使这个群体协调健康地发展,就应当处理和协调好集团公司内部的各种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不但要反映经济规律的要求,而且也要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要实现生产作业过程的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
要体现生产经营决策过程的公开化和民主化;
要贯彻管理标准、政策、方法的统一规范;
要体现员工招聘、工资分配、劳动保险和福利待遇的透明度,等等。显然,要处理好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这些关系,在财会管理制度方面实现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3)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要符合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实际的要求。

由于集团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任何一个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不能不受内外部生产经营环境的影响,并形成与集团公司内外部环境大致协调的,具有地缘特色和企业特色的生产经营氛围。关键是集团公司经营管理者要准确把握公司所处内外部环境的特点,并善于利用对集团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有利的内外部条件,注意规避对集团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不利的内外部条件,适时推动集团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健康发展。毫无疑问,集团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是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情况而变化的。集团公司生产经营情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内部财会管理制度要适应生产经营实际的变化,就应当实现不断创新。

4 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依据、时机、组织和基础

(1)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依据。如前所述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依据是、而且只能是国家财务会计法规,而不能脱离国家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和要求闭门造车。那种脱离国家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和要求闭门造车,设计出来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再完美无缺,也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内部财会管理制度从一出台之日就存在先天缺陷,必然是行不通的。因此,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依据是、而且只能是国家财务会计法规。

(2)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时机。

如果是一个新设立的集团公司,那么,集团公司酝酿设立之时就是该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最佳时机。在集团公司酝酿设立的过程中,在设立公司组织构架的同时,也必须包含内部财会管理制度设计。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财会管理方面保证公司设立后的有效运作,保障新公司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以便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本增值。

如果是一个已运行多年的集团公司,那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之时就是该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最佳时机。如前所述,集团公司要保证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就必须紧跟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步伐,集团公司只有紧跟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步伐,及时、持续地修订和完善内部财会管理制度,才能保证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

(3)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组织。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工作,

必须把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作为“一把手工程”,及时抓紧抓好。为保证集团公司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质量,应成立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工作组,将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创新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位修订者。同时,参与内部财会管理制度修订的主要修订者必须具备对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学习能力,以及丰富的财会管理制度设计知识和经验。

会所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新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的差异

以往的会计制度没有把进行会计工作的主体明确的指出来,错误的认为会计工作的主体只是简单的资金预算项目。这就使得事业单位没有对经济管理的紧张意识,从而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即会计工作标准没有规范起来。然而,新会计制度把会计工作的主体明确的指了出来,即会计工作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经济所发展的业务为主体,以此来反映和记录事业单位各项经济项目的收益情况。这样明确的指出会计工作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为日后树立财务管理意识和观念,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水平提供了发展的方向。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事业单位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在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着新的要求。然而,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与之相对应的会计专业素质。尽管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对此有多了解,却仍然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这就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在没有专业系统学习的情况下,对新会计制度的管理体系认识不够。在很多时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仍然按照以往的会计制度进行管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问题的发生率。

(二)新会计制度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新会计制度所制定的工作标准中,打破了原有行业与财务管理的界限,并对事业单位的执行地区进行了全面覆盖。这就意味着新会计制度把各个行业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式进行了统一,使全国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可比化。新会计制度改善了旧会计制度中把行业和经济因素区分开来的传统方式,解决了不同事业单位和不同构造的企业会计信息数据口径不一的问题。然而大部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对其并不认同。

(三)预算管理的重视度不够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是决定其能否发挥其行业作用的重要保证。然而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却忽略了预算管理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所设立的预算机构,因重视度不够而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利用起来。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管理重视度不够,就切断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与预算编制的联系。而预算编制管理制度也因没有管理对象而缺乏针对性。传统的预算管理多采用基数增长的方式来进行,在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下此种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这就说明了预算管理制度制定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国家财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流失。预算管理制度不合理这一问题仍在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准确性以及真实度得不到保证。这都是财务管理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视度不够的原因。

三、加强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力度和对策

(一)加强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效果。近几年,事业单位内部的组建形式在不断变化,对于薪资待遇也形成了不同分配制度。这种制度要求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对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关注,在增加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要学习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及会计专业技能。使自身的专业技能满足新会计制度背景下的一系列新的技术需求,利用所具备的专业素养来对所在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把整个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规范起来。掌握了财务管理的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就能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

(二)增加新会计制度的认识

前文中提到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中,提出了新会计制度带来的一些影响,这都是对其认识程度不够的原因。所以,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增加对新会计制度的切实认识,这样才能实现对目标经济效益的财务管理。首先,事业单位的领导层要对这一问题的影响范围重视起来,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其次,领导者应把理解透彻的会计制度融入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行为准则及规范,并将其内容到各个部门当中。使之成为事业单位保证规范化目标实现的基石。

(三)改善预算管理形式

我国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机制的重视程度并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要想改善这种财务管理的风险情况,事业单位就要建立起健全的预算机构管理制度,并针对预算编制的方式进行创新。规范了财务管理部门预算机构的管理制度,可以为新会计制度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使事业单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新需求。

(四)新财务管理制度的应用

以某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为例,首先,建立起严格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招聘制度。例如,必须具备研究生以上的学历、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证等。这些招聘条件的限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事业单位招聘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此外,会计制度会随着行业所处的环境变化而不断更新。针对这一情况,事业单位增设了“解读新制度课堂”的培训内容。这就使得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时刻保持着与时代接轨的状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建立了预算管理部门。将预算部门管理制度的制定、管理、执行、监督统一起来,使得事业单位预算部门的工作更加严谨、可靠。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预算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会所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作场所 员工参与管理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23-03

根据寇肯的策略选择理论,企业劳动关系的运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也称为企业劳动关系的三级制度架构,包括战略层面的劳动关系、功能层面集体谈判的过程及其结果、工作场所层面的员工参与管理。工作场所层面的员工参与管理会给战略层面以及功能层面的劳动关系活动带来深刻影响,就像更高层次的变化会影响工作场所的政策、实践和劳动关系的产出一样。因此,作为整个劳动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有必要对工作场所的员工参与管理状况进行分析。当前,对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研究多偏重于规范研究,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我国各种不同类型企业员工的员工参与管理状况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研,期望能够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当前企业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地对策建议。

一、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现状

(一)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类型

工作场所员工的参与管理可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类型。通常,间接参与管理被称为“员工参与”,而直接参与管理被称为“员工介入”。员工间接参与管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集体主义,即员工通过代表以集体的形式与管理方交涉,形式也多以集体的参与行为为主,例如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董事与监事制度等。员工间接参与由于其集体主义的性质,多采取代表参与的形式,因此对于大部分员工来说是一种间接参与,员工将参与的权利赋予少数的员工代表,由代表表达自己的意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企业员工间接参与管理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包括: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民主评议监督等。对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职权的规定,可以看出为什么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称为我国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也称为员工参与管理的基本形式。员工直接参与管理则更多地强调个人主义,雇主更多地愿意激发员工个体的参与意识,希望依靠员工对于生产流程、技术创新方面的信息优势,使雇员对组织产生责任感和做出贡献,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组织绩效,因此多采用诸如“员工持股计划”、“合理化建议”、“工作再设计”、“质量小组”、“民主对话”等强调个体的自下而上进行的参与方式,并试图通过这些方式拉近与员工个人的距离,以提高组织绩效。员工直接参与管理是一种直接的参与,参与主体是一个个独立的员工个人,雇主不希望通过“第三方”实现与员工的沟通,而鼓励员工个人就事务层面的问题直接向管理方提出建议,进行协商。

(二)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现状

笔者对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员工的员工参与管理状况进行了调研,回收员工问卷1973份,问卷大致反映了当前我国不同类型企业员工参与管理的现状。

1.不同类型企业员工参与管理的覆盖情况。在我国,不同类型企业在职代会制度、厂务公开、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等员工参与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的情况分析如下:

首先,职代会的覆盖率很高。根据问卷整理得出的结论,我国不同类型企业职代会的建会比率都比较高。国有企业的建会比率最高,达到了95.81%;外商投资企业次之,是84.44%;建会比率最低的民营企业也达到了82.20%。其次,厂务公开的覆盖率也比较高。我国不同类型企业实行厂务公开的比率普遍比职代会的建会比率低,但也达到了较高的覆盖率。国有企业实行厂务公开比率最高,达到了89.36%;民营企业次之,是79.25%;比率最低的外商投资企业也达到了74.44%。再次,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覆盖率相对较低。相比职代会和厂务公开两种民主参与形式而言,我国不同类型企业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比率普遍更低。国有企业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比率最高,达到了76.11%;民营企业次之,是71.90%;比率最低的外商投资企业是54.97%。

2.不同类型企业冲突管理的情况。一直以来,大家认识到,人事政策的周期性形式或者组织雇主与雇员代表就劳动合同进行谈判,既不能解决也不能预料到在工作场所将要发生的所有问题。此外,在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或者在不同员工团体内部发生的许多问题,都超出书面政策所及的范围。因此,我们需要冲突管理和确保对员工工作场所权利进行程序调整的方式。传统上,在非工会化组织中,抱怨的解决一般通过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直接的非正式沟通的方式。在较为复杂的非工会化组织中,越来越多的正式处理抱怨的技巧被应用以解决不满,例如“讲出来计划”和意见调查员的设立。的确,越来越多的非工会化工厂采用苦情申诉程序,其中有一些是从工会化企业模式中发展而来的。

根据问卷整理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目前不同类型企业冲突管理机制还有待加强。在“如果您对企业管理有意见,一般会如何做”的问题中,国有企业职工选择“忍气吞声”的比率是21.7%;私营企业职工选择“忍气吞声”的比率是14.2%,虽然看上去比率较低,但是其实他们是选择了“用脚投票”;外商投资企业职工选择“忍气吞声”的比率高达32.9%。

二、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在工作场所中采用的大量实践,从一些制造企业到跨国企业中高度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都反映了微观工作场所层面中国目前劳动关系的关键特征,即管理层享有绝对权力来决定公司内部的劳动实践。

(一)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匮乏

员工参与管理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员工直接参与管理和员工间接参与管理。员工参与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了生产力。因此,参与管理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具体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但是,我国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非常匮乏,主要集中于使用间接参与管理方式,比如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等,员工直接参与管理的方式,比如分享决策权、工作规则和组织设计、质量圈和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民主对话等形式用得很少。刘元文(2004)指出,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制度如同社会主义制度处在初级阶段一样,也处于自身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中国企业的民主管理基本上还是在“参与”层次上运作的,虽然在部分领域和个别内容上有一些“民主共决”的内容,但因为范围和深度受到许多限制而不能改变“参与”的总特征,从而主要表现为“审议决策、提出建议”。中国员工参与管理的层次亟待提升,方式亟待创新。

(二)企业对员工参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企业管理者普遍还存在着认为“管理只是管理者的事情”的传统认识。同时,作者对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了调研,回收企业问卷186份。在对企业管理者的问卷调查中,以“员工介入”中的工作规则和组织设计为例,调研显示,企业认为弹性工时安排重要的只占比26.4%;企业认为工作轮换安排重要的只占比27%;企业认为任务弹性制工作安排重要的只占比19.2%。企业对员工参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是我国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薄弱的主要原因。

(三)工作场所劳动关系的“企业主导”

如前所述,我国工作场所的员工参与主要是员工间接参与管理,员工间接参与管理是员工通过代表以集体的形式与管理方交涉,例如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董事与监事制度等。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职工董事与监事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企业工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员工民主参与的组织职责基本上由工会担任。从工会组织员工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平台对企业重大决策行使审议决议权、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行使审议通过权、对涉及职工福利的问题行使审议决定权,到工会主席担任职工董事和工会副主席担任职工监事,工会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又由于我国企业工会普遍存在着对企业行政的依附性,由于工会实际代表能力的缺乏,以及持有发展主义观的地方政府缺乏管理的意愿,企业管理层或者老板完全决定着劳动实践,工作场所的劳动关系呈现“企业主导”的现状,员工参与管理权力的落实困难重重。

三、提高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程度的对策建议

针对员工参与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造条件,以提高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

(一)推进员工参与管理的立法

工作场所的员工参与管理是一个国家劳动关系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普遍被认为是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我国对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立法还比较滞后,因此带来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普遍存在的不规范问题,所以应加快推进员工参与管理的相关立法工作。如前所述,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企业员工参与管理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因此首先应加快对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立法。我国现行的有关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立法主要有1986年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1988年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以及1991年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规定,这些立法基本上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由于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限制,其适用对象、职权范围、组织制度等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已经不适应现阶段民主管理的需要,需要加快进行新的立法。同时,针对非公企业的员工参与管理形式直到现在还没有法规上的明确说法,这极其不利于非公企业产业民主和推进工会组织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推进非公企业员工参与管理的立法也迫在眉睫。

(二)丰富和拓展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

我国工作场所的员工参与管理还处于较低层次,而且形式比较单一,亟待发展和完善。针对员工参与管理方式的匮乏,首先要继续发挥传统员工参与管理方式的作用。我国传统的员工参与形式主要包括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董事与职工监事制度、厂务公开、合理化建议等。其中,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企业员工参与管理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还应该继续发挥这些传统员工参与形式的作用,尤其是继续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原因是:一是职代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二是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职代会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组织体系和机构,并得到广泛推行。三是职代会不仅是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也已成为我们党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有效形式。将这套现成的制度加以改造运用于非国有企业,要比完全创造一种新的职工代表机构省事的多。四是职代会作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一种职工民主管理形式,已经深入人心,它在广大职工中仍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认同感。同时,要针对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次要积极开拓新型的员工参与方式。针对当前我国员工参与形式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间接参与的现状,今后应积极开拓新型的员工直接参与的形式。员工直接参与更多地强调个人主义,雇主通过激发员工个体的参与意识,使其对组织产生责任感和做出贡献,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组织绩效,例如员工持股计划,分享决策权、合理化建议、工作再设计、质量小组、民主对话等。比如通过管理者与下级分享决策权,当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时,由于管理者常常无法了解员工所做的一切,所以选择最了解工作的人来参与决策,其结果可能是更完善的决策;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让员工拥有所在公司的一定数额的股份,使员工一方面将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在心理上体验做主人翁的感受。积极开拓新型的员工参与形式,提高员工参与管理的效率,必将为中层的集体协商和高层的战略决策提高基础性支撑。

(三)加大员工参与管理的培训

很多员工在入职之前并不了解参与管理,在入职后前两三年也不会主动参与到与企业管理的活动中去,更多是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担心所提及的意见对自己有负面影响。所以对于企业所组织的为了解员工的活动并不会如实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一点在生产和技术岗位上的员工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他们不了解有关员工参与管理的信息,往往对于这些比较排斥。所以将员工参与管理的培训也应当适当普及到生产和技术岗位中,减少来自员工由于不了解而带来的抵触。根据调研,参加过参与管理培训的员工相比于没有参加过参与管理培训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参与管理的感受、动力和对企业所实行的管理活动的理解都要高。所以,不是员工没有意愿和动力参与到企业管理当中去,而是他们不了解如何使用正确有效的方式参与到企业管理当中去。所以要想调动更多员工积极有效地参与到企业管理的活动中去,最好能对员工进行简单的有关员工参与管理的培训。

四、结论

根据对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员工的员工参与管理状况的广泛调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企业在工作场所中采用的大量实践,反映了微观层面中国目前劳动关系的关键特征,即管理层享有绝对权力来决定公司内部的劳动实践。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工作场所层次的员工参与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匮乏,主要集中于使用间接参与管理方式,员工直接参与管理的方式用得很少;二是企业对员工参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企业管理者普遍还存在着认为“管理只是管理者的事情”的传统认识,这是我国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薄弱的主要原因;三是工作场所劳动关系的“企业主导”,员工参与管理权力的落实困难重重。为提高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程度,应积极推进员工参与管理的立法、拓展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加大员工参与管理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寇肯.朱飞,王侃译.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 刘元文.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 玛丽・E.加拉格尔.郁建兴,肖扬东译.全球化与中国劳工政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4] 刘元文.职工民主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5] 潘泰萍.新世纪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转型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 100048)

会所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预算管理有效性

在新会计制度下,对高校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与高校的多项活动都有交叉,这就增加了这项工作的复杂度[1]。针对传统预算编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新会计制度的指导作用下,可以对资金的效率及产生的效益给予高度关注。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下年实施预算编制和资金的安排提供合理化的参考依据。

(二)会计决算严谨性

会计决算工作的质量受到财务报表编制的影响。在新会计制度得到实施下,对财务报表中所反馈的信息所提出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说明了应该按照更加严格的要求完成财务报表的编制。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报表编制的过程中应该将基建数据加入进去,并对其与国库支付及核算中心之间的关联性给予充分考虑。新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有效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应该反映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以及对绩效的评价,还应该将高校的财务状况、办学成本、偿债能力、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情况反映出,突出了决策的有效性。但是,这样的工作要求也使得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有所增加。

(三)会计核算规范性

从会计核算方面来看,新会计制度得到施行后,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会计制度得到改革之前,高校普遍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使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预算的方式,这就体现了这项工作的单一性[2]。在新会计制度下,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对核算范围进行拓展,并对高校财务工作中所涉及的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与费用类等项目所涉及的收支实施细分。尽管为了迎合新会计制度的落实,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但是却也使得传统的核算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得到改进和优化。传统的核算方式虽然简单和单一,但是却无法从整体性的角度反映高校中发生负债和资产项目的状况,更容易出现一些不严谨的问题,比如,固定资产折旧虚提、没有办法对办学成本进行核算等。另外,新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运用双基础、平行记账、双分录,在提高了会计核算科学性程度的同时使财务管理人员面临更多的工作量,也使其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会计核算工作技能。

二、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项

(一)对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实施创新

在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下,高校应该将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对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的要求作为改革以及创新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首先,高校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财务管理会计项目,使高校财务管理会计工作能够更加全面。其次,高校应该提高资金的运转质量,逐渐改善和优化办学条件。最后,高校可以在深入研究新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投资标准进行明确,并详细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提高预算管理工作质量

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预算工作能使高校的内部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和安排。所以,在新会计制度不断得到推行和落实的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的人员应该对预算管理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重视,促进其不断得到完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到内部的资金管理工作,逐渐完善和优化预算管理工作体系,对参与预算管理工作的人员行为形成规范和约束作用。另外,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还应该将更优的改革思路以及创新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工作当中,提高高校预算标准的健全程度。对于预算工作中的一些细节进行细致处理,在最大的程度上保障预算方案能被顺利执行[3]。高校还应该针对预算管理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强化预算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提高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制度的形成背景是为了更好的落实会计工作。新会计制度的提出和应用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其在预算管理有效性、会计决算严谨性以及会计核算规范性这几个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应该对工作内容实施创新,提高预算管理工作质量。通过本文对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展开的一系列浅谈,希望能为优化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袁倩.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及其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9(26).

[2]乔龙珍.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9(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