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要真正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就要认真理解“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理念的内涵。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还应追求学术自由。教育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医学沟通学论文【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医学沟通学论文范文第1篇
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要真正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就要认真理解“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理念的内涵。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还应追求学术自由。教育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也明确要求,学校必须建立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
必须确定相应机构系统搜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学校和学生关系的和谐发展首先依赖于高校与学生之间能否在思想和观念上实现和谐与包容,这是双方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与基础。学校只有建立多种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以及各种诉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
2积极探索学校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问题和诉求,学校建立了一系列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
2.1教务在线教务处运用教务管理系统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学生可以利用平台在线留言,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要求,系统管理员会及时报告教务处,对有建设性的问题做到及时整改和反馈。
2.2教学信息员从各班抽选品学兼优、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网络技能高的学生1~2名作为教学信息员,每学期召开会议,将学生反映的问题予以通报和反馈。教学信息员就是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的“内线”,因此相关部门要充分保障学生的隐私。
2.3辅导员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辅导员队伍,学生有关教学的问题由辅导员向所在院系反映;
有关生活的问题,由辅导员协调相关部门解决;
有关心理健康的问题,由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进行帮扶和治疗。
2.4校长信箱和党委信箱学校在校园网设立了校长信箱和党委信箱,学生可以直接反映对教学、生活、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意见,由校长或书记批示后,再由校办或党办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并在3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2.5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校重视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学生代表参加教学工作委员会,参与讨论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及教学改革方案等。
2.6学生网上评教根据制订的评教实施方案,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评教,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由质量监控部门进行整理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各教学单位。
2.7学生座谈会教务处每学期初和期末进行教学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对教学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检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在各教学单位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2.8学生社团与勤工助学学生参加相关社团,对食堂、公寓管理进行监督;
参与奖学金评定、评优、综合测评、特困生补助评定等管理工作;
设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参与学校教室及图书馆管理等;
作为教务助理参与教学管理工作。
3建立学校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的现状与思考
(1)学生对“教务在线”利用率达到100%;
通过“在线留言”反映有关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教务处均及时答复。“教务在线”已成为学生反馈教学信息的常用渠道。但学生反映的问题种类繁杂,在今后工作中应提高服务水平,将学生反映的问题分门别类,以便协调与解决。
(2)学校制订了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学生可通过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学信息。对于学生反映个别高职称临床教师教学不认真的情况,由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约谈,增强其教学责任感和荣誉感,并对临床教师加大奖励力度,激励临床教师积极参与教学。
(3)辅导员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最直接的管理者,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上遇到问题时,辅导员均提供帮助与支持,这成为学校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基本渠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心理交流越融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辅导员应着重了解性格上有孤僻、自卑、自闭等倾向以及身体残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沟通中除了要充分利用语言艺术,还要辅以一定的非语言沟通交流技巧,促进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发展。
(4)截至目前,党委信箱和校长信箱已处理各类学生、教师意见和建议近200条,今后力争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解决处理,使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和谐。
(5)教学工作委员会将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予以讨论和审议。目前,学校有6名学生代表参加教学工作委员会。今后应对学生代表的选择制订相应的标准,建议定期轮换学生代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心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更加民主化。
(6)学生网上评教覆盖校部和附属医院,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学生参评率在98%以上,保证了足够的数据量。对评教分数较低的教师,与教学督导听课结果相对照,对确需提高的教师择期开展诊断性听课。在今后评教中,应使用网评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对教师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7)学校每学年末开展教学检查,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座谈。近3年,年均收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近200条,反馈率达到100%。对于反映突出、较为集中的问题,提交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审议。
(8)学校设立大学生资助中心,专门负责学生援助工作。制订了相应办法,设立教务助理、科研助理、学工助理、图书馆助理等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200余个,近3年发放勤工助学岗位薪酬100余万元,年均1700余人次参加勤工助学,帮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今后,应对勤工助学人员的选用制订更加科学的标准,保证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
4结语
医学沟通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
医患关系;
沟通能力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向,我国医患关系也逐步发生变化,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近几年,全国医疗纠纷事件成上升趋势,恶性伤医事件连续频发。提升医学生沟通能力是增进医患互信、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1临床医学生培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1.1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缺乏平等、互信、互谅,医患矛盾由此滋生。相关研究表明[1],医学生具备有效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是帮助其在诊疗过程中准确获得疾病诊断所需的相关信息、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的基本前提。医生与患者共同面对疾病这一敌人,医患之间只有是相互支持与配合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发现疾病的真相与诊治措施。医患之间如缺乏有效沟通,不仅阻碍病情诊断,也同时造成医患双方失去信任与相互理解,导致医患矛盾逐渐恶化升级。
1.2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都高度重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相关技能课程,注重培育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而我国医学院校,医学教育仍未走出重视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医学人文教育仍被边缘化,医学生人文素质、医患沟通能力培育都未受到足够重视,造成医学生职业信仰淡化、沟通技能欠缺、人文关怀缺失等弊端。病情诊断并非只针对“病”,更需关注“人”,疾病的产生与患者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职业背景、行为习惯等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如果不深入了解这些疾病背后的产生原因,势必对病情诊断的精准性有所阻碍。而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与背景,必须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技能,才能有效探知病情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就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仅能有效地引导患者主动诉说原因,而且缓解患者家属的猜疑与顾虑。此外,疑难病情诊断需要团队协作,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而言,十分必要和同行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讨论,这都需要注重加强培育医学生的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2医患沟通所处现状的深层原因
2.1医学生的培养
从临床伦理的视角,在临床诊断决策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掌握患者疾病的信息,探寻患者的忧虑、期望、生活背景、家庭及经济等因素,这对培养医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有效引导患者主动倾诉的能力、使患者充分理解信息的说明技能、赢得与患者共感互动的能力等。而目前由于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主要是学习文化课,大多为书本上的基础专业知识,缺乏实践性,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学以致用,使得学生沟通技能薄弱,且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缺少灵活的应对能力。此外,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患者对自身权利的认知、公平的意识、人文关怀的需求等都不断提升,这对刚进入临床工作实践的医学生来说,如何积极面对患者,有效化解矛盾,是必须应对的实际挑战。临床医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存在部分医疗技术问题都是导致当今医患关系的紧张的原因。研究表明,目前医学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普遍存在“紧张胆怯、亲和力不足、自身信心不足”等问题[2]。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结合于临床实践、培养良好医患沟通能力成为医学生培育的重要课题,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势在必行。
2.2先进仪器的普及
先进仪器的普及日益简化沟通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为医疗过程带来极大的方便,减少了医生繁琐的劳动强度,但为医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这些冷冰冰的器械减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真正的交流时间,淡化了医生从职业角度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而大部分病史信息正是通过医生与患者的直接沟通所获得的。“病人”对医生而言,治“病”必须重视全面的“人”,疾病背后有患者的生活、职业、家庭、环境等背景因素及深层原因,并非显而易见,有些患者对于难以启齿的病史会有所保留,不愿向医务人员透露,医生通过良好的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缓解患者的戒备、理解患者的痛楚、建立彼此的信任,引导患者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为患者的诊疗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
2.3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由于目前国内医疗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让忙碌的医务人员和病患之间根本无暇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造成了医患之间不信任和不理解,使得紧张的医患关系的不到缓解。由此可见,医患关系的日趋激化,医患纠纷的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我国近年来的医患纠纷,因医患沟通不到位引起的占49%[3]。这样的大数据更是说明了,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良好的医患秩序,应当从医生与患者有效的沟通开始,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从大环境入手改善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
3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3.1在校期间
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沟通理论学习。作为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必不可少,只有自身的知识储备过硬,才能既在临床工作中充满信心,又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然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往往会忽视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得医学生缺少医患沟通的意识,极度欠缺医患沟通技巧。据研究发现,国内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的8%左右[4]。即使开设一些课程,也因教学理念落后、方法陈旧、缺乏合理的考核与评价,得不到师生的重视。所以,高校应做出合理的课程的安排,改革教学,加强师资,完善考评,在无形中使医学生重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医学院校应在各个学历层次有针对地对医学生加强教育,力求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加强医学生自身意识能力方面的培养。其次,在理论学习中渗入医患角色扮演。早期医患沟通理论学习期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与患者接触有限,所以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医患角色扮演来模拟医患沟通过程,以此来进一步了解医患关系。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参与教学的组织是十分必要,此外,应聘请临床骨干教师、科主任、专家等参与授课,提供临床真实案例,通过在教学中场景再现,或请患者或标准化病人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场景之中。通过模拟练习,既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从而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3.2实习期间
在实习阶段应引导医学生增强医患沟通的意识,主动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顺利向临床医生过渡做好充分准备。可以在寒暑假期间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医院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早接触患者,感受医院紧张的工作环境。也可以加入导医团队,增加与患者的接触机会,通过与患者的沟通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医学生通过早临床的实践学习中应该意识到,作为医生,治疗患者的疾病为首要职责外,更需要给予患者以心理上的安慰和关怀。医学生要始终牢记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3.3职业期间
医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诊疗技术,还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充盈的人文情怀,运用高超的沟通技能,得到患者的充分理解与信任,减少医患矛盾的产生与激化。钟南山教授曾说过:“如今中国的医生差的不是技术,而是医德,是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因此,良好的医患关系应从医患沟通开始,而良好的医患沟通则应从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做起。只有医生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底蕴,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社会、心理需求,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才能做出最适合的诊疗决策[5]。医学生在刚步入工作岗位后,因为年轻的外表、临床专业知识应用不自如、体格检查等专业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等都会遭受患者及其家属的质疑和不信任,出现患者排斥刚进入临床的年轻医生,甚至出现对其询问爱搭不理、不屑一顾的现象,严重打击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的热情和信心。医学生应尽快适应社会的要求,尽快进入临床医生的角色,应以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耐心与患者沟通,获得必须的病史信息,同时赢得患者的信任。在工作中,注重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等的综合能力提升,加强服务意识,充盈人文关怀,善于倾听、耐心解答、共享信息、对患者的感受积极做出回应,努力与患者搭建平等、人道、互尊、互信、互谅的沟通平台,提升职业能力与职业自信。在工作中,注重业务培训,加强沟通技能专业培训,结合日常临床实践工作心得,融会贯通,逐步提升沟通技能。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注,医患关系的和谐,关系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化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极为重要。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整合、丰富教学方法,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医学生应该在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更好的人文关怀成就更好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2]李正关.医学生和谐医患关系意识培养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0):700-701,712.
[3]王新萍.教学中应渗透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药与保健,2015(1):3.
[4]李凯军,崔荣军,胡江平.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3):89-90,94.
医学沟通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医改 医患沟通能力 医学生
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患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型的医学目标要求医患关系由医生为主导,病人绝对服从型转变为医生为引导,病人主动参与型的新型医患关系。然而,目前医学教育比较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可以说是一种“专门化”、“职业化”的教育,缺乏对医学外延的拓展和延伸,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医患关系处理,健康保健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不能适应健康观念的转变、新型医患关系的变化等。而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也给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一、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医学教育出现了质量标准全球化的新趋势。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组织,分别提出和制定了关于本科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国际标准,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基本要求和国际标准(GMER)细致地描述了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价值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保健、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等七个领域。交流沟通技能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国外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并逐步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培养策略,针对医患沟通技能有不同的提法,如临床沟通技能,医学沟通技能等,但其核心集中在医患沟通技能上,目前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己成为英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现代大学医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同时,美国把它列为21世纪医学生教育课程重点加强的九项内容之一。相比较而言,我国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
二、现状分析
1.医学教育方面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纠纷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2005年2月,卫生部首次公布的部级医疗运行管理调查结果,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50.56%,技术水平欠缺占17.56%。这表明,医患沟通存在缺陷。尽管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医患沟通技能理论培训课程,但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收到明显效果,而且目前没有可以利用的成熟的培训方案。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沟通能力欠缺,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
2.病人方面
由于病人思想观念不同,对医学教育的理解不一,并非所有的病人都能主动配合临床教育,患者不愿配合临床教学的顾虑是多方面的,有的担心实习生“毛手毛脚”,会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
有的难以忍受大批实习生“观摩”;
有的则认为自己是到医院就诊,而不是充当教学道具,在妇科、泌尿科等涉及病人隐性部位的科室,病人不愿有学生在旁观摩,甚至当场拒绝的情形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医患沟通能力缺乏,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或投诉。
3.教师方面
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与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但事实上,临床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少数带教教师自身修养及沟通能力缺乏或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得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对沟通技巧、医患关系、医疗安全、人文关怀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其医患沟通能力也因带教老师的水平而相差校大。
4.实习生方面
医学生对疾病和患者的认识多来自教师课堂中的理论讲解及对教材文字意义上的理解。而医务人员履行救死扶伤的医学职责必须具有精湛的医术,熟练的技能,这些仅靠学习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要到临床实践中得到锻炼才能提高,而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由于尚无临床经验,自信心不足,加之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和策略;
尤其是面对负面情绪甚至敌对态度的患者时,容易紧张焦虑,行为拘谨,加之体格检查手法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患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使实习生处于被动状态,阻碍了医疗工作的开展。
三、对策与措施
1.完善课程设置,重视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
我国传统医学课程几乎没有设置“医患关系”或“交流技能”课程,因此,改变传统课程设置体系,构建合理、功能互补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如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社会学等,将医学、人文教育,沟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处理临床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习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让他们在浩瀚的人类文化熏陶下,全方位、多角度地正确认识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充分认识和理解病人的心态,主动改善协调与病人的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获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使之配合各项操作,从而提高医学实习生的沟通能力和临床实践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根据不同的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开展医疗扶贫下乡大学生实践、红十字阳光使者、义诊、健康教育宣传等活动,使学生与患者,健康人群直接接触,锻炼培养学生利用新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对医学职业的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
通过课间见习、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沟通的内容和技巧融入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开展以“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为主题的辩论赛,增强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法律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可以通过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模拟门诊、模拟医院的推广,临床示教室的开辟,广泛运用视听教材写多渠道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空间,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3.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
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带教老师需加强医患沟通,与病人建立感情,病人出于对主治医生的信任,也愿意配合,带教老师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要尽量为实习生创造机会,在临床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当然,这对带教老师也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带教老师要用良好的医德医风去打动病人,用过硬的业务水平赢得病人依赖,使之配合临床教学活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实习生经过毕业实习走向临床,面对患者时,能够用良好的医德医风,正确的医患沟通方式,热情周到的服务,合适的语言表达,减少医患矛盾,得到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参考文献:
[1]李奇志.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4(5):147-155.
医学沟通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患沟通;
医学生;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R 78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5749.2012.06.034
Skill and ability training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Yue Haiquan, Yu Zhanhai.(Dept. of Prosthodon-tics,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 is so important that medical students of the new age have to master. Goo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edical practice.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 on building communication ability with patients is beneficial for social harmony, adapt-ing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model and fitting the rigid demand as a qualified doctor as well.
[Key words]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medical student;
ability training
!!!!医患沟通是体现医师职业精神的必要手段,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沟通技能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世界各国医学院校都把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尤其是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关于医疗侵权使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提出,使医患关系成为了全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问题[1]。如何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引导、培养医学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实行有力的干预措施势在必行。
1医学生在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执行医嘱等临床医疗活动时,在面对患者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有些医学生对患者问诊时却羞于开口询问,不敢与患者交谈;
有的医学生则疏于和带教老师交流,带教老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缺乏了解,使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和技术水平;
有的医学生仅在形式上模仿上级医生的病历;
有的医学生则在带教老师不在场情况下,随意解释病情,易引发医患纠纷等[1-6]。这些情况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医学生尚缺乏医患沟通的能力与技巧。这与我国沿用前苏联医学教学模式,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课程的建设有关,有的高校尽管开设有医学沟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但远未达到专业课学习标准,导致医学生只是大概了解而不能应用于实践。
医学生在医院的主要临床科室实习,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承担着临床医疗一线的普通诊疗任务,与患者及其家属有着密切的接触;
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对于他们以后独立工作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
2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与能力的必要性
2.1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传统医学模式是指生物医学模式,自文艺复兴后兴起,很好地解决了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人类的自然寿命大幅提高,同时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随着人类心理疾病或身心疾病明显增加,环境污染、战争、饥饿、灾难、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日益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新型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以患者为中心;
既要面对躯体疾病,又要关心患者的情感需要。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有较强的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与技巧的培养[1]。
2.2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本科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要求医学毕业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倾听、口头和书面沟通,创造一个便于与患者、患者家属、同事、卫生保健人员和公众之间进行交流的环境。由于中国长期沿用苏联医学模式教育,对人文教育投入不足,专门针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课程很少。因此,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医学生在医患沟通等社会技能方面存在欠缺,难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要求[3]。此外,高等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医疗技术的培养,还要加强交流和沟通能力培养,医学实习生在学习临床技能的同时,应加强人文科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等的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2.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调查发现,患者和医护人员大部分认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一般或没有良好沟通。医护人员未很好履行告知照顾义务,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医患关系不和谐。这种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与现阶段过多强调专科化、技术化、市场化,而漠视人性化教育有关。
3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与技巧的培养途径
3.1强化与患者沟通的法律意识
医患关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广泛涉及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特殊关系。患者及家属有选择医生权、知情同意权,甚至参与医疗抉择权。随着我国卫生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患者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1]。因此,必须对医学生就医疗制度、医疗法规、职业道德及医疗纠纷等进行医疗安全教育,使学生了解患者的合法权益、义务和责任,强化医疗法制观念,牢固树立依法行医意识,认真履行医疗活动中的各项义务,规范医疗行为。增强实习医生与患者沟通的法律意识。
3.2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
应将医学人文课程纳入高等医学教育中,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医学哲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4];
此外还应开设医学外人文社会课程,包括文、史、哲、音、美、心理学、“两课”等;
以上两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不同,分阶段渐进,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同时在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临床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贯通。
3.3角色扮演模拟训练
可采用实践医学课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块,每次有固定的专题,利用教师的示范、角色扮演、标准化患者、教学影片或者商业影片和医学人文读物等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学生在临床实习课程中接触真正患者的体会,进行深入的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精神的体验,或者利用设计更为精细的标准化患者去帮助医学生锻炼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的技能[2]。
3.4强化沟通能力的训练
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医患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语言沟通,主要办法为交谈。患者常处于求助者的弱势位置,而医务人员则经常处于帮助和拯救者的强势位置。因此医学生在与患者沟通时应注意礼貌性、真诚性、规范性、逻辑性和简洁性,应选用患者能理解的话语与之交流,用词通俗易懂,忌用生僻难懂的医学专业术语,如讨论患者的预后如死亡问题,应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非语言沟通主要借助非语言符号,如服饰、表情、姿势、动作、气质、体触、类语言事项等。有研究也发现,给予适当的体触,能使患者减轻焦虑和紧张等引起的疼痛,产生良好的心理和精神安慰[2]。因此医学生在与患者进行非语言沟通时,注意尊重患者,适度得体,敏捷稳重,因人而异,从而达到满意的沟通效果。
3.5实施岗前培训
实施岗前培训是为了让新分配的毕业生、进修生、医学生在上岗前先期熟悉医院的环境、规章制度以便其平稳过渡的岗前教育,从而为医学生从理论转向实践打好基础。实习医生的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医院概况的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解读、实习医生守则教育、法纪教育和公共安全教育、医患沟通技巧、病历书写规范培训等,主要是让医学生汲取经验,熟悉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医学生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以及面对各种情况如何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同时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一个有文化、有道德的医生。
3.6重视临床带教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往往在面对患者时因缺乏经验而缩手缩脚、紧张、胆怯、寡言少语。另一方面有的患者对实习医生存在抵触和不信任的情绪,对采集病史、查体等不配合。此时带教老师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把实习医生介绍给患者,使他们以医生的角色名正言顺地接触患者,从而逐步培养其临床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带教老师要言传身教,培养实习医生做医生必须具备的四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多与患者沟通。对于治疗的进展、各项化验结果等,要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日常医疗活动中要导入主动服务的理念,对患者要满腔热忱,平易近人,较好地运用肢体语言,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使患者对你产生足够的信赖,消除其不安全感[5]。同时在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时,一定要请示带教老师,然后再与患者沟通。
3.7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老师的人格、形象、风度直接影响所带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学习态度、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有必要定期进行实习教学质量检查,内容包括检查各科教学计划安排和落实情况,评估带教老师的讲课态度和讲课效果[3]。在实习考试时,除常规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和病历等医疗文件书写外,还要注意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考核,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实习医生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与医疗专业技术的学习一样重要,二者不可偏废。只有训练出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实习医生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4参考文献
[1]饶光雄,唐承红.浅谈临床实习医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 18(4):362-363.
[2]汤莉莉.医患沟通现状调查背景下的医学生医患沟通培养探讨[J].南方论刊, 2010(4):76-77.
[3]夏欧东,邱学文,余喜.医学生医患沟通交流技能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10):122-123.
[4]熊宇,周继祥,马哲.口腔修复学临床教学中医学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10(6):724-725.
医学沟通学论文范文第5篇
我院为三级甲等专科儿童医院,床位1000多张,日门诊量5000~8000例次,拥有完备的二级学科,病种覆盖面广泛,患者来源丰富,临床诊疗水平较高,住院医师刚刚进入临床,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在与患者沟通的实践中,他们倍感困惑.常常表现为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不强。在医患沟通技巧上缺少训练,面对患者时缺乏自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1 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行为培养的必要性
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沟通)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要求医生应当具备有效的与患者、患者家属沟通的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也是实现和谐医患关系和医疗目的的重要基础,是住院医师提高医疗技能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只注重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医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缺乏相应的人文修养和医患沟通技能。临床工作易导致部分患者得不到满意的医疗服务,甚至产生误解、导致医疗纠纷,影响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2 沟通行为培养的重要性
对医生的重要性沟通能力的培养对于医生至关重要,这是由医疗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医疗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个体,医患关系对于医疗行为能否顺利有效的实施极其重要,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能积极配合医生的诊疗措施,充分信任医生所提出的治疗方案,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尽可能地避免医患矛盾,维护医患利益。相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会使医师无法顺利的实施诊疗方案,从而影响诊疗效果,甚至引起医患纠纷。
3 加强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措施
3.1改革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 把医患沟通学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开设很有必要,首先,开设专门课程把医患沟通教育提到了应有的高度,使大家意识到,这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医疗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与他们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密切相关;
其次,医患沟通的课程贯穿整个临床医生阶段,让医生保持对医患沟通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增强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目标性。
3.2加强岗前教育和人文素质修养 岗前教育可以让住院医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新环境,在刚工作的初始阶段,对我院所有新的住院医师进行集中培训,邀请医务科的法律专家、保卫科的安全管理专家、病案书写专家、人文素质教育专家等对住院医师进行岗前教育。介绍如何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如何面对不愿配合的患儿做好专科体检,让住院医师在进入工作阶段就做到心中有数,对儿科医院的注意事项做到了如指掌,从而让他们更快的适应儿科的工作,特别是儿科的患者的特殊性,他们不会很好的和你交流不舒服或不高兴,需要一定的经验和耐心去了解他们。临床病案大讨论及临床大课,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其中,让住院医师掌握交流的基本程序、每次交流所需时间、交流的内容以及注意的问题,逐步提高住院医师交流的技巧,从而获得患儿的充分信任,让患儿更加配合临床工作。让住院医师工作之余阅读一些关于医学史的书籍,深切地体会医学的人文底蕴。定期举办哲学、沟通技巧、伦理学、法律等相关讲座。尤其是日常工作中带教教师要言传身教,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培养新医生热爱生命、关爱患者的医学人文精神。
3.3换位思考与案例分析 医学住院医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亲身体验做患儿与做医生感觉的差异,临时充当患儿的陪护员,让他们充分了解患者的痛楚和需求,和患儿及家长交流,为日后的换位思考打下基础。在临床的带教中,教导新医生应主动适应新的医疗模式的转变,学习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包容患者、体贴患者,要有诚心和耐心,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咨询,通过人性化的服务来实现医生自身的价值和维护医者尊严,构建人性化医疗服务的新理念。利用医患沟通案例教学的方式让住院医师对一个案例分别从医学专业知识和沟通的角度两方面来讨论。带教老师采集典型医德现象,提炼出相关的问题,让住院医师进行研讨、交流;
结合案例,对背景知识进行讲授、阐释提出新案例;
组织专题研讨,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对伦理矛盾及其解决对策的分析。让他们到门诊、病房作有关医患关系及医患沟通方面的调查,组织讨论并写调查报告。
3.4重视实践工作中医患关系技能的培养 住院医师在医患关系技能培养中,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需要专业教育过程中与实践相结合。医院组织住院医师定期到导医台、门诊办、医务科、保卫科及相关临床科室进行实践观摩,增加住院医师多方位医患接触的机会。通过对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的观察、实战处理和亲身体验,了解医患沟通的重要性,提高医患沟通实践能力。实习一段时间后,通过讲座和座谈相互交流医患沟通经验,交流实习过程中的见闻和体会。
如何对住院医师进行管理,以期达到培养优秀医疗人才的目的,是教学医院必须重视的,也是教学管理者不断思考的问题。在临床教学中,在主动适应社会在发展和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的同时,重视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教育,注意改进临床带教过程中只注重医学诊疗带教,而忽视住院医师沟通医患关系的能力培养,以便构建新型医患关系,适应创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明江,池逸蓉. 临床教学如何教学生与患者沟通[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4,(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