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警务化管理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6-23 19:5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1)治安管理比较研究有利于把握治安规律、警务规律,丰富治安学术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治安学从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通过广大专家学者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法学、侦查学等其他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警务化管理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警务化管理论文【五篇】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治安管理 比较研究 社区警务

中图分类号:D035.34 文献标识码:A

1 治安管理比较研究的意义

(1)治安管理比较研究有利于把握治安规律、警务规律,丰富治安学术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治安学从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通过广大专家学者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法学、侦查学等其他社会学科比较起来尚属于年轻学科,并未形成本领域的专业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有利条件,积极地学习借鉴国外相关方面的先进经验,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从事治安管理理论研究,对于构建治安管理学学科理论体系,丰富和完善治安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治安管理比较研究有利于加强对各国警务实践和相关理论的了解,进而为我所用,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治安管理比较研究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它对治安学基本理论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首先,对学者从事学术研究、分析处理各种治安问题,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
其次,避免和减少研究弯路,提高学术研究效率,具有严格的规范作用;
再次,保证研究的实用性,倘若学术研究落入闭门造车的怪圈,无法准确感知外界变化,其研究成果必然与实际脱节。

2 治安管理比较研究的方法

目前比较研究尚未引起公安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其方法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研究停留在表层化、浅层化,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对国外介绍的多,比较研究少;
对制度层面介绍的多,对业务层面研究的少;
就事论事的多,与一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联系的少。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2.1 比较的对象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可比性

以社区警务(Community Policing)为例,社区警务作为一种全新的警务思想和警务战略,始于20世纪60年代,70、80年代先后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推行,并逐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警务改革的潮流和方向。我国学界研究社区警务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以制度化的方式引入社区警务是在2006年10月我国公安部下发《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部署在全国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指导思想、社区和驻村民警的职责任务、工作方式、警务区和配置警力、警务室建设、社区和驻村民警的配备条件和最低工作年限、管理监督考核、政治和经济待遇、加强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的组织领导等九个方面对建立社区、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 年,社区警务工作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将社区警务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2.2 选取适当的对比角度

治安管理比较研究有这样一些角度可供选取:中外治安管理体制研究,治安管理手段、措施的比较,治安管理权配置运行的比较,治安管理评价指标的比较,各种治安问题对策的比较,各国治安战略的比较,具体治安制度、方法的比较,各种治安管理业务的比较。仍以社区警务比较研究为例。从历史的角度、社会环境的角度研究社区警务;
在社区警务本体领域,又划分为警务工作内容、主体组织、方式方法;
同时还通过研究了西方社区警务的原则,弥补我国相关方面的空白。这就将理论研究置于一个完整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从主体、客体、手段三方面着手,加上原则统领全局,构成一个系统的研究结构。

2.3 比较研究应当具备开阔的视野 (下转第61页)(上接第32页)

比较研究不单单指与其它国家的比较,还包括自身的比较。“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不同阶段的治安管理经验无疑对完善当代治安管理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以社区警务为例,社区警务尽管是从西方引入的警务理念,但其思想雏形我国古已有之:首先,古代中国的文化讲求整体思维、系统运作,恰好与社区警务综合治理的理念相契合。其次,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社会治安的研究大都遵循系统整体的原则。如《韩非子・显学篇》中写道:“今上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而以上为酷;
修刑重罚以为禁邪也,而以上为严;
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
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疾斗所以禽虐也,而以上为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在这里,韩非从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法制建设、社会保障四个角度全面地阐述了治安的含义。再次,古代中华文化成果中有大量的社区警务素材,应将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即是将宗族伦理的道德教化与基层治安管理结合起来。

3 治安管理比较研究的原则

3.1 可比性原则

通过上文对方法的介绍,可以知道治安管理比较研究必须遵循可比性原则,包括比较的对象、比较的范围和时间、警务现象所处的条件和环境,在此不再赘言。

3.2 系统性原则

为避免理论研究浮于表面,单纯就事论事,应当坚持整体论、系统论,与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相联系。以美国警察由职业化到社区警务转变为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国种族冲突、社会骚乱、政治抗议、民权运动接连不断,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民众安全感跌至低谷,传统警务方式失灵,职业化警察面临严峻挑战。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逐渐意识到单纯地强调警察遵守法律,按照政治程序对上级负责,并不能取得民众的支持,宽泛的责任使警察疲于应付。在传统的职业化快速反应的警察工作模式下,警察尽可能快地从一个求助电话匆匆赶到另一个求助电话,除了回答求助电话外,他们很少有时间去处理别的事务,因而几乎不可能知道其巡逻的社区所发生问题的潜在原因。结果导致事件虽然被处理,但问题仍存在,公共安全状况越来越糟,居民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与警察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Abstract: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isthenecessitytothedevelopmentofcapitalmarketinChina.Thispaperanalyzesthepossibility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ofthelistedcompaniesfromthreeaspects,theory,economicsandtechnology,andworksoutthenewthoughtandbasicframework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soastopreventandresolvethefinancialcrisisofthelistedcompanies.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KeyWord:Listedcompany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

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笔者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企业管理与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上的,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警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从而建立一套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机理,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一种危机预警管理新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提高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从实践上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以避免沦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获得危机信号,越可以减少其在会计、审计、律师等方面所支付的费用。同时,有利于证监部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3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3.1理论依据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经济预警的概念,承认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企业诊断理论。这就为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运作的全过程,不断成熟的财务管理学理论则成为其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是对大量原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日益发展完善的信息传递理论和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危机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而且是对风险的处理,那么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依据。另外,证监部门于2001年11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增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导证券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

3.2经济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危机前建立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力雄厚,完全可以满足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所有资金需求。同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为公司解决财务危机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对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产,更甚是能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弥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全部支出,实现风险收益,即危机管理支出小于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收益。

3.3技术支撑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容易搜集,财务数据趋于规范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和进行预警分析时,要运用大量的财务资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科学,财务披露制度较为健全。同时,又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各种操作行为较为规范。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提高财务数据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

4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

财务危机有潜伏、发作、恶化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对策,这一系列的对策就构成了本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财务危机的潜伏时期,上市公司处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之中,公司的市场状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关联企业的供货和资金偿付能力、竞争对手的价格政策变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银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变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资金调度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及时准确的识别财务危机,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组织对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有效传递,为预警分析机制提供信息数据基础,这就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

财务危机的发作时期,在证监部门的财务监督下,上市公司为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就必须对收集的内外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选择能够明显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特征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财务指标,而且要引入非财务指标,如行业、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然后用收集的数据和选定的指标,通过现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警分析模型,以准确判断财务危机是否已经产生,将此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对策。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机制。

财务危机的恶化时期,财务危机已经存在,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为了化解危机,公司管理层就要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迅速分析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复公司正常经营。由于财务危机有突发性,要求公司管理层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管理者,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个专门组织为预警管理服务。构建了以财务危机发展阶段为基础的预警-报警-排警的财务危机预警过程机理,还需要有实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它包含了组织体系和组织过程。组织体系就是构建一个专门为危机预警管理服务的组织;
组织过程则是在危机预警系统实施中的预警-报警-排警逻辑过程。

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专门组织为保证,依次执行预警-报警-排警三项活动,与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将组织机制、信息处理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并列的不足,使预警系统结构更为合理,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EIAltman.CorporateFinancialDistressandBankruptcy[M].NewYork:Wiley,2000.

[2]StephenARoss.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汪平.财务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危机 预警系统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虽然国际关税壁垒的逐步削减导致了市场范围的国际化,增加了企业的经营自由度,扩大了获利空间。但是大量涌现的国内外竞争者带来了更多的风险,财务状况的稳定受到威胁,公司的良好公众形象将受到极大影响。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现在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侧重预警分析机制指标的分析,认为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财务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该观点没有看到预警分析机制还包括模型分析。

另外一种观点是突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风险的控制功能,认为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该观点忽视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其他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财务预警系统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所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这个观点比较全面的涵盖了财务预警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功能。

笔者从第三种观点出发,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企业管理与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财务预警系统,仅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进行某些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但财务预测信息可能只是对上市公司历史和现在的财务趋势的简单延伸,一旦公司经营处于非常状况,财务预测披露的信息就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未来趋势。同时在体系框架上将财务预警组织、信息、分析、管理子系统并列,不能充分反应财务危机的三个阶段,本文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上的,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警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根据公司财务危机的潜伏、发作、恶化三个过程,从而建立一套对应于危机过程的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机理,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一种危机预警管理新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提高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从实践上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多,规模逐年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运作不断规范,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公司业绩逐年下降,财务状况出现异常,陷入财务危机,甚至面临退市的危险,使投资者、债权人遭受巨大损失。财务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破产清算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可能面临的问题。因此能够适时、准确的对企业财务失败进行预测分析是市场竞争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更成为企业以先进财务管理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应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市场参与方来说,根据财务指标准确预测上市公司未来的财务危机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可行的财务预警系统,能起到报警器的作用,提醒有关市场参与方的注意。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以避免沦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获得危机信号,越可以减少其在会计、审计、律师等方面所支付的费用。同时,有利于证监部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机制对加强财务监督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除了要建立传统的财务评价体系,还必须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机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财务评价体系和财务分析机制正好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因此,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证监部门就必须利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全面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既要利用财务评价系统给经营者的业绩做出客观评价,也要利用财务预警系统监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监督上市公司增强风险意识,采取对付或化解风险的措施。

3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3.1理论依据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经济预警的概念,承认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企业诊断理论。这就为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运作的全过程,不断成熟的财务管理学理论则成为其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是对大量原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日益发展完善的信息传递理论和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危机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而且是对风险的处理,其根源是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必将导致周期性的财务危机——潜伏、发作、恶化,那么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依据。另外,证监部门于2001年11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增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导证券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因此,随着旧理财模式向新理财理念的转变,企业理财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强,以权衡理论、成本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为代表的现代财务理论又成为当今财务预警理论的重要来源。

3.2经济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危机前建立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力雄厚,完全可以满足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所有资金需求。同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为公司解决财务危机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对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产,更甚是能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弥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全部支出,实现风险收益,即危机管理支出小于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收益。这也符合构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成本效益原则——使产生预警信息的价值大于产生预警信息的成本,保证该系统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3.3技术支撑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容易搜集,财务数据趋于规范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和进行预警分析时,要运用大量的财务资料。在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真实、完整、可比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则提供同行业、国家宏观甚至全球的相关外部信息,有了这两者的有力支持,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才能更早更有效地发现财务危机的蛛丝马迹,防患于未然。因此,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有效运行的两大技术支撑系统。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科学,财务披露制度较为健全。同时,又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各种操作行为较为规范。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提高财务数据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

4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

以前的研究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下分为组织机制、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对每个机制的运行都作了较为合理的阐述,但忽略了财务危机潜伏、发作、恶化的逻辑过程,仅将这些机制罗列出来,没有体现组织的行为人角色,同时没有注意到后面三项职能机制的先后逻辑关系。因此,笔者根据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必定引起财务危机的周期性这一原理,注意到财务危机可以分为潜伏、发作、恶化三个阶段,针对不同的财务危机阶段,应该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潜伏期要注意财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发作期要准确分析财务指标数据,利用模型预测危机发作的可能性,提前做好防治工作;
恶化期要迅速启动危机管理专门小组,及时化解财务危机。这一系列的对策就构成了本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4.1财务危机的潜伏时期,上市公司处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之中,公司的市场状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关联企业的供货和资金偿付能力、竞争对手的价格政策变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银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变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资金调度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及时准确的识别财务危机,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组织对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有效传递,为预警分析机制提供信息数据基础,这就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些资料包括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和外部相关市场、行业数据,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最为关键的是,系统信息要不断更新,资料系统要不断升级,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这一阶段的信息处理要做到与管理信息系统相辅相成。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为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接口,在预警系统与企业各个子系统之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进行数据传递与共享能从相对开放的信息资源库中及时获取完整、准确的企业经营数据。这自然要求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必不可少地配备信息专业人员及软、硬件设备, 及相应的技术人员支持。另一方面预警信息迅速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4.2财务危机的发作时期,在证监部门的财务监督下,上市公司为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就必须对收集的内外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选择能够明显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特征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财务指标,而且要引入非财务指标,如行业、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然后用收集的数据和选定的指标,通过现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警分析模型,以准确判断财务危机是否已经产生,将此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相应的对策。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机制。高效的财务危机分析机制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通过财务危机分析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影响财务危机分析的一般有两个因素:预警指标和临界点。预警指标是用于预测财务危机的财务指标,也就是能够有效识别财务状况恶化迹象的财务指标;
临界点是指控制预警指标的特殊值,一旦测评指标超过该值,就应该实施应急的计划。

这一阶段的预警分析要建立一种科学的分析诊断机制。面对财务层面的危机信号,应探寻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真实根源,或是由于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是由于对竞争应对不当及功能乏力,或是销售质量的下降、自身管理薄弱。

4.3财务危机的恶化时期,财务危机已经存在,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为了化解危机,公司管理层就要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迅速分析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复公司正常经营。由于财务危机有突发性,要求公司管理层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反应迅速的危机管理机制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有效性的保证。财务危机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应急措施、风险补救和改进方案,旨在避免、减少危机的危害,直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危机管理要加强对财务危机的处理。当财务危机已经恶化时,企业领导人和财务人员不能胆怯、畏缩,应该迎难而上,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困难,摆脱困境,及时分析产生危机的直接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诊断,全力扭转财务局面。首先,制定短期行动方案。其要点为降低现金需求与极大化资金来源,例如:处分不良债权与加速回收应收账款;
处分存货,包括制成品与原料、零部件;
处分闲置资产,出租或出售无用的资产;
收回对外投资等。其次,寻求过渡时期的资产支援。分析问题之所在,主动说明目前的问题以及将如何解决,征得债权人、供应商、股东等的支持,共渡难关。最后,拟定重整方案及实施时间表。重新检讨其企业的策略方案与目标, 吸取教训, 制定重整方案。其做法为:调整组织结构;
更换负责人;
更换高级领导团队;
创建企业文化;
实施员工激励计划;
改善生产程序;
改善行销方式等。

4.4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管理者,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个专门组织为预警管理服务。构建了以财务危机发展阶段为基础的预警-报警-排警的财务危机预警过程机理,还需要有实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它包含了组织体系和组织过程。组织体系就是构建一个专门为危机预警管理服务的组织;
组织过程则是在危机预警系统实施中的预警-报警-排警逻辑过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构成员由企业经营者及企业内部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并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该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独立开展工作,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在建立财务预警组织机构时,需要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前提,确保财务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

这个组织必须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它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警惕,对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和采纳。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应该有一个日常组织和一个特设组织:前者负责财务危机各阶段的日常事务,如危机潜伏期财务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危机发作期财务的指标和模型的分析、危机恶化期财务管理方案的实施;
后者是针对财务恶化期而特设的,专门负责财务危机处理全过程,以果断、迅速、准确、有效的化解危机。

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专门组织为保证,依次执行预警-报警-排警三项活动,与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将组织机制、信息处理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并列的不足,使预警系统结构更为合理,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e i altman. 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 and bankruptcy[m].new york:wiley,2000.

[2]stephen a ross. 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汪平.财务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62-01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为我国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也引发了新的社会治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为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公安机关必须立足于社区警务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预防措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合,有效的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

关键词:社区警务;
新生代农民工;
犯罪预防

一、新生代农民工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

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 2008 年, 农民(主要是35 岁以下的农民工) 犯罪人数达到52.96万, 占生效判决罪犯总人数的52.58 %,自2004年来农民工犯罪年平均递增4.88 %。据统计,流动人口犯罪占整个上海市犯罪的50 %以上,在广州则高达80 %, 深圳竟高达97 %。即使在内地大城市如成都, 近年来由流动人口引发的刑事案件一直占犯罪总数的83 %以上。[3]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公安机关必须立足于社区警务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预防。

二、社区警务在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中的地位

社区警务(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也叫社区导向警务,其原则是:预防为主、警民合作、社区导向、综合治理。[2]

犯罪学理论认为,一切违法犯罪的根源于社会,社区警务的理论与实践证明解决违法犯罪问题必须立足于社区,依靠社区群众是解决治安问题的出路。举全社会之力与警方配合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产生的条件。

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虽然知识文化程度有所提升,但是受到当前充斥社会的各种有害价值观与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开放活跃,违法犯罪的手段智能多样,管理难度加大,但是共同一点就是他们在大城市中处于社会底层,往往栖身于工地和城中村,甚至有的地方形成了农民工专们聚居的社区,犯罪学理论认为所有的犯罪行为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那么解决违法犯罪也离不开社区这个小环境。充分重视落实社区警务战略,并及时了解农民工中的社情民意,引导身份融入,发现违法犯罪问题,化解矛盾纠纷,进行情绪疏导,解决实在困难,从而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目标。

三、社区警务在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社区警务在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警务室没有发挥服务管理流动人口的基础职能。

公安部要求全国各地每个社区都必须设立警务室,在农村可以几个村共同设置一个警务室,另外警务室大多建立在社区中心位置,并且和街道社区其他管理单位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政务大厅,各个单位工作联系方便,尤其是对出租屋和暂住人口以及人口信息的管理提供了便利,但是因为警力不足,建立社区警务室后,又需要民警常驻警务室工作,而派出所警力调配上捉襟见肘,除了本身的所内工作还要处理各种治安案件,民事纠纷,社区警务室建立后社区民警又要往返于警务室和派出所之间,从已实行的省市看,社区警务室长期效果并不明显,现在很多警务室,已是“物是人非”公安民警基本不到岗。

2.公安机关对新生代农民工聚居的建筑工地宿舍存在管理盲区。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项目较多,大量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赶工追工程进度,长期吃住在工地一线,动辄数百人,同时建筑工地多处于空旷地带,安全防范薄弱,多发建筑材料失窃案;
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工之间会因为一点小事发生摩擦口角继而引发武力械斗,甚至有个别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的农民工会触及违法违纪的事情;
施工方也可能因为拖欠工资、工程承包等问题与农民工人发生纠纷甚至引发等等社会治安不稳定诱因,长期以来建筑工地一直是治安隐患较多的区域。

3.公安机关不注重在管理中主动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情报信息。

犯罪学理论认为,犯罪的根源在社会,那么公安机关了解和掌握本社区和企业工地内重要情报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走访群众,可以了解社区和企业工地治安状况、人口情况、特别是工作对象信息,了解了他们的现实表现和近期动态就为预防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情报工作本身是一个枯燥、乏味、短期内难以见到实效的基础工作,很多民警在思想上不重视,体现在:第一,编造假情报。社区民警为了完成信息采集工作要求,提供自己过时甚至是自己编造的假信息。第二,不认真分析,民警得到情报后往往简单化,主观化处理。第三,办事拖拉,情报具有时效性,时间越久,其应用价值越低,基层民警得到信息之后,可能认为等等再上报也没什么影响,往往贻误战机。

(二)社区警务战略视角下的新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对策。

1.公安机关推进社区警务室扎根社区、进入工地。

社区警务室和社区民警是公安机关与百姓接触最为直接的窗口和桥梁,它具有宣传教育,业务指导,安全防范,震慑犯罪,就近接警的重要职责。因此公安机关要认真负责,推进警务室扎根社区,为了适应新形势,可以在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建筑工地上建起 “警务室”,派驻民警和辅警以及抽调工地保卫干部,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深入摸排化解矛盾纠纷,全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大型工地的治安秩序。警务室扎根社区,进入工地,不仅完善了治安防控体系,也延伸新生代农民工管理触角,真正做到 “零距离”服务新生代农民工。

2.公安机关可探索组建专门农民工社区。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分散,底数不明,管理困难的局面,参照城市成熟社区管理模式探讨建成农民工社区。并以社区民警为主,以辅警、流动人口协管员、治保干部、保安人员、农民工中的治安积极分子、信息员等社会力量为辅的新型社区警务模式,构建起农民工社会化服务管理网络,由分散化管理向集约型服务、管理转型。

3.公安机关应建立和完善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情报工作机制。

公安机关要正确预警案件就必须从情报的搜集、分析、研判、指导破案等过程下功夫,其别重视情报工作的中心,也就是情报的研判。首先,要加大公安情报分析队伍的建设,提高情报研判质量。第二,建立预警机制,可以通过警务室和社区及工地公告栏一些案件预警信息,特别是一些案件的规律和特点提示有关人员重视安全防范。

参考文献:

[1]张兆瑞,张建明,杨瑞清.社区警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兴华.社区警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3]周东平. 犯罪学新论[M] .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4]王俊岭.《浅论社区警务与校园安全》. 吉林: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注:本文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级课题《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治安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11SKS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1.王俊岭(1984-),男,河北唐山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治安管理。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安 交通管理 规范化 执法

1.绪论

公安交通管理执法作为保障交通安全、维护交通秩序、提供交通服务的主要方式,承担的执法任务与日剧增,面对的压力和考验前所未有。近几年来,公安交通管理执法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保畅通、保安全这个中心,严格执法、规范执勤、大力推进交通管理工作基础性建设和科技化、智能化投入,全力以赴创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执法不规范以及办人情案、关系案和金钱案的问题仍依然存在,执法活动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的发生,既有执法人员自身原因,也有监督体系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因此,需要全面剖析和梳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研究提出解决之策。

1.1研究的主要内容

着眼于对公安交通管理执法活动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找出执法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表现形式,细致分析公安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所产生并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提出公安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所存在问题的行之有效的解决之策,探索出道路交通管理能服务经济建设发展,减少和降低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途径和方法。

1.2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公安交通管理执法现状的分析,辨清执法的中存在主要问题与表现形式,找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探寻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探索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执法管理模式,努力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打造一支为民务实、公正廉洁、执法规范、服务高效的交通管理执法队伍。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探究,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执法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1.3研究的主要方法

从公安交通管理执法实际出发,采取文献分析法、系统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实证分析,围绕公安交通管理中的执法理念、执法保障、执法过程、执法监督等方面开展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1.4研究的创新点

从政治体制、法律法规、工作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采用了大量一手重要文献数据、案例,为本文全面、客观、准确的研究、分析、解决公安交通管理执法规范化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公安交通管理执法现状

2.1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和交通安全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机动车的不断增加,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人车路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各级公安交警部门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增强公安机关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战斗力强的公安交警队伍。但是,公安执法工作在执法思想、执法行为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1.1交通管理工作压力巨大

机动车辆、驾驶人数量的迅速增长对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交通管理工作内容早已不是单纯的保证路面畅通,事故处理,纠处违章等常规工作,而是转向全天候工作状态,常态化的开展夜查酒驾、夜间渣土车巡查以及打击飙车等各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违法行为的专项治理活动。一方面,遇到重大节日、重大保卫活动以及敏感节点等特殊情况,交警必须加班加点,没有休息时间。另一方面,交警部门非警务活动繁多,包括各种征地拆迁等当地党委政府安排的临时性任务较多,占用了大量警力。在警力不能增加的情况下,交警既要做好日常的交通管理工作,又要加班加点完成临时性任务。繁重的警务活动和非警务活动造成了交警在开展各项工作中警力的严重不足。

2.1.2违法违纪问题突出

交通警察作为与人们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警种,直接与群众面对面接触,执法量大,执法环节多,热点岗位多,行政自由裁量权大,易造成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交通民警法制观念淡薄,接警不出警,该立案而不立案,执法不作为。另一方面执法乱作为,少数民警执法随意性大,忽视法律要求,当权力需要与法律要求发生冲突时,往往取权舍法,有的随意违规查封、扣押、收缴财物,侵犯群众合法财产权利,有的滥用强制措施或自由裁量权,有的对重大交通案件甚至刑事案件降格处理,以罚代处、以保代侦、以保代处。

2.1.3易与其他行政部门发生争议

目前,我国公路交通执法职能分属公安、交通、城管、公路、稽征、城建等诸多部门。各部门职能相互交叉,各自依据本部门规章和文件执法,使得交通管理尺度不一,依据不一,标准不一,造成政出多门,损害了交通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由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发生,道路管理的各部门之间权限的界定不清楚,各个部门之间在为了各自利益而绑架制度的权威。往更深层次分析,由于我国城市道路管理的权限分散,公路交通执法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各个部门之间在共同具有管理权力的范围内难以形成良好的协作与配合。

2.1.4公安交通执法受行政干预多

交通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在交警现实的执法活动中,外界对交警执法行政干预过大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公安组织体制实行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模式,各级公安机关的人、财、物都在地方政府掌控之下,因此容易受到权力部门干扰。首先,交警部门进行交通执法活动受到上级行政机关的干预。级别高于交警的任何一个政府部门都可以直接指挥交警,调人调车参加各类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交警部门不得不疲于应付。其次,目前我国各地政府普遍认为交通管理应为经济发展服务,受地方经济、民主评议工作的影响,以及当地政府部门领导的行政权力干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难以有效执法。再次,在有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十分严重,政府部门对交警的正常执法活动横加干涉,要求交警部门对外地车辆和本地车辆采取不同的执法标准。

2.2.公安交通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现行政策法规不适应交通发展新形势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务工人员到城市,从事“两、三轮”非法营运,这一长期困扰交通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由于目前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中,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和统一的标准,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了交通管理工作。

2.2.2公安交通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近年来,很多优秀的大学生通过正规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到交警队伍,交警队伍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入警门槛不受所学的专业限制,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公安交警专业学习的警察所占比例也极其有限。

2.2.3公安交通执法人员权益保障不到位

警务保障是指对公安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证,只有良好的警务保障,才能满足执法活动的要求。对于交警部门来说,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一是警力不足,交警警力不足的现象十分突出,执法工作量大,警员又少,交警疲于应付。二是经费不足,交警经费保障上主要依靠市级二级财政拨款,所有罚款一律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上交财政。三是交警权益保障不足,在执勤工作中,片面强调“文明执法、树立形象”,而忽视了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权益保护,使得人民警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日益增多。

2.2.4公安交通执法监督不完善

交通警察道路执法监督是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交通警察道路执法监督可以分为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系统外部的个人、组织的监督。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交警部门仍然存在着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问题,容易在人们群众当中造成恶劣影响。

2.3规范公安交通执法的对策

当前,公安交通管理面临着诸多执法问题,这里既有机制层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这些问题,都已经严重阻碍了公安交通管理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这些问题存在,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交通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继续解决的地步。对此,应从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建设、执法建设、监督考核、宣传教育等多各个方面着手,为公安交通执法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切实维护法治公平与正义,推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健康、稳步发展。

2.3.1健全完善公安交通执法权益保障体系

加强公安交通执法权益保障,需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现状,进行相关立法的修改和完善。一是要完善《人民警察法》关于交警执法权益保障的相关规定。为保障公安队伍的健康发展,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尽快完善《人民警察法》,或在条件成熟时,制定一部人民警察权益保障法,使公安民警的权益保障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快《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文件的修改完善工作。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和救助额度,同时,根据交通形势的不同变化,适时修改和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以法律途径保护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提升公安交警处置交通事故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三是要在《刑法》中设立“袭警罪”。确保公安交警在执法活动中遭到推搡、殴打等人身伤害或人身攻击,能以袭警罪来定罪,切实维护公安交通执法权威,对抗法者做到“零容忍”,确保公安交通执法活动正常开展。

2.3.2加强公安交通执法队伍建设

为政在人,贵在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新时期公安交管工作迫切需要以提高队伍内在素养、改善队伍外在形象为根本,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能力型公安交警队伍,为整体公安交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公安交警素质。深入党的学习、路线、方针政策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三严三实”要求,增强党性修养,理论指导实践,提高领导班子的自身素质,提高着眼全局抓大事谋大事的能力,不断推动交通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新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使广大民警牢记执法为民根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不断增强群众观念,切实增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做到换位思考,树立群众观点,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用自己的真心换取群众的真情,赢得群众的支持与爱戴。

二是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围绕保持党的纯洁性要求,通过组织学习《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廉政准则》和“三项纪律”等从严治警法规,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等形式,使民警内心受到触动,引以为戒,时时自警、自省、自励、自律,构筑起拒腐防蚀的思想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公安部“十项规定”,大力推进警务公开,认真排查整改群众反响强烈的执法不规范、服务不文明等突出问题,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执法水平,提高群众满意率。建立完善客观公正的考核机制,激发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公正取得新进展,促进执法的规范化。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现场督察,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警风警纪监督员监督作用,对民警的执法行为、服务群众、廉洁自律进行全方位监督,狠抓责任追究,积极预防和杜绝民警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是树立依法行政理念。促进执法人员的转变,通过思想教育转变执法人员的“特权”思想,通过严厉的制度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实现由传统观念向现代法治观念的转变,实现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命令行政向指导行政、长官意志向行政法治的转变。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使民警熟悉相关的法律条款,理解法律条文的内涵,提高民警法律适用的准确性。抓好执法规范化建设,通过抓好执法主体建设,健全完善执法机制建设,推进执法办案场所建设和深度应用,推进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体现一视同仁,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坚持不懈的开展警示教育,让民警充分认识到违法违纪问题的带严重后果,筑牢民警端正执法、严格执法的思想根基。

四是树立大局意识,夯实执法人性化的思想根基。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法治、生态、文化建设这“五位一体”的战略,推动者国家的繁荣和复兴,对执法公正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要使公安交警的执法水平与时展同步,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突出管理公正的人性化,转变传统观念,端正执法思想,树立大局观念,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考虑交通执法工作,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严厉处罚与人性化执法的关系,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2.3.3构建科学高效的执法保障机制

公安交通执法保障机制建设要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立足现状,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不断完善促进各类保障机制建设,推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夯实队伍建设基础。紧密结合公安工作实际,狠抓落实,通过丰富、有效的活动载体,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激发民警工作热情和斗志,助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开展正面教育,通过专题教育、典型宣传等方式,教育广大民警坚定执法为民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保广大民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开展警示教育,公安民警常年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接触的社会阴暗面多,对民警的理想信念、立场观点、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造成很大影响,通过经常性的警示教育,让广大民警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积极性。

二是加强能力素质建设,提升队伍整体战斗力。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指示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提升“五种能力”,着力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民调”、“大排查”、“大化解”等活动,加强警民互动,塑造公安民警公正文明、亲民爱民的形象。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顺应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期待。坚持宗旨观念,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千方百计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扎实行动赢得民心、取信于民,着力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

三是坚持机制先导,保护队伍积极性。完善责任落实机制,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确保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为管好、带好、用好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落实民警工作责任,要定指标、明职责、有奖惩,把培养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和注重发挥团队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民警的工作责任感、自我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更能体现民警工作实绩、更加符合公安工作发展现状的考核奖惩机制,准确量化每一名民警的工作成效,为民警提供一个公正合理的竞争平台,进一步增强民警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激发工作热情。

四是制定符合职业特点的管理办法,激发队伍生机活力。在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公安队伍的科学管理、着力解决民警职业空间受限问题,健全完善适应人民警察职业特色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在实施警员首次套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警员职务序列,并根据国家关于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法规,研究制定警务技术职务序列管理办法。另一方面,根据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按照完善司法责任制的要求,遵循责权利一致的原则,探索对公安机关具有刑事司法属性的侦查人员,试行主办侦查员制度,推动建立具有刑事司法属性的侦查人员试行主办侦查员制度,推动建立人民警察刑事侦查办案责任和检察、审批责任的有机统一。

五是强化教育管理,推进辅警队伍建设。多年来,公安交警辅警队伍作为公安交警队伍的一支辅助力量,在协助公安交警部门开展交通管理、服务群众等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研究制定警务辅助人员规范化管理办法,明确其身份性质、权利义务和聘用条件、程序,规范其日常管理、考核奖惩和福利待遇、经费保障等措施。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严格管理、规范管理,切实管好、用好,真正使其成为公安队伍的一支有益辅助力量。

3.结论

本文用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现代交通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从当前交通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入手,对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在执勤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使本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道路交通管理是一个复杂、庞大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工程,公安交通执勤执法涉及到人、车、路和交通环境等诸多要素,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行为理念都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于本人的学识和理论修养尚过于浅薄,又限于篇幅和精力,仅提出了如何规范公安交通管理执勤执法的初步设想,在许多细节诸如如何规范公路治安执法、刑事司法方面还没有细致、深入地研究,仍需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探索和深化。特别是在规章制度如何细化落实和绩效评估方面,本文虽有所涉及,但较为粗浅。相信本文将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使公安交通执勤执法更上新台阶,进而更好地为人民管好交通,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许韬:《治道变革与公众参与》[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3-46页。

[2]李蕊、徐志红:《交通警察道路执法工作实务指南》[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60页。

[3]孙宪信:《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释义与运用》[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裴玉龙、马艳丽、张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规概论及案例分析》[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6页。

[5]谷志杰、苗泽青:《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及管理(第二版)》[S],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年版。

[6]孙巍:《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探析与思考》[D],山东大学,2013年,中国知网资料。

[7]贺晓云:《基层交警执法难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中国知网资料。

[8]徐发科:《中国警察法论》[M],湖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8页。

[9]王鹰:《政府公共警察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7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