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商品贸易论文【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24 08:2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一、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和特点1.双边贸易额增速呈放缓趋势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2007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达15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中国出口561.4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商品贸易论文【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商品贸易论文【五篇】

商品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 产业分工 产业内贸易 比较优势

一、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和特点 1.双边贸易额增速呈放缓趋势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2007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达15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中国出口561.4亿美元,进口103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15.6%。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上半年,中韩贸易额仍高达8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1%。韩对华出口450.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占韩出口比重22.7%,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韩国则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据中方统计,2003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632.3亿美元,同比增长43.4%,2011年双边贸易总额900.7亿美元,同比增长42.5%,2005年双边贸易总额1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4.3%,2006年,双边进出口总额1343.1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从韩方统计资料看,四年来的贸易总和分别为570.2、793.5、1005.6、1073.9亿美元,经过测算,年增长率为38.6%、39.2%、26.7%和17.1%;虽然中韩双方由于统计方法或统计范围不同,在具体数值上有所差异,但是从总体看,中韩贸易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但受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增速逐步趋缓。

2.产业内贸易成为贸易的主要形式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简称IIT)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的现象。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的标准,SITC中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都属于同一产业。

早在本世纪初,韩国学者李准晔等人就曾对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测算,数据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无论是涉及所有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还是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都是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这说明,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其地位不断提高。而中国学者曹子瑛、梁果(2006)根据1995年~2005年韩国海关贸易数据测算的10年间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达到0.68,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中韩贸易的主要形式。

3.中韩双方贸易结构不同,中国处于低端层次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中国在双边贸易结构中处于低端位置,这可以体现在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个层次。

从产业间贸易结构看,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中,虽然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逐年递减,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副产品的比重仍然较大,一直在38%左右浮动。同期,韩国对华商品出口仍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化工、机械、塑料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稳定,始终保持在60%以上。

从产业内贸易结构 看,中韩两国处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阶段。根据李准晔等人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韩贸易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没有明显提高,相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中韩贸易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同类商品的相互贸易中所获得的收益差距较大。以中国商务部统计的数据为例,在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HS8542)的产业内贸易中,2006年中国向韩国出口17.4亿美元,同时韩国向中国出口额达到187.7亿美元,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差距明显。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中国依旧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另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例如在钢材类进出口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不锈钢板材,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普通钢板;矿物燃料的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对韩国出口中主要是煤及其制品,而韩国对中国出口主要是石油及沥青提取的油类及制品。

综上可见,产业间贸易中,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在产业内贸易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中国由于技术的差距,同一产业内依然处于产品链的低端。

4.贸易发展不平衡,中方逆差缺口较大 自建交以来,中韩双边贸易迅速发 展,韩国对华出口额成倍增长,而中国则连年严重逆差,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03年以来,中国贸易逆差额连年超过当年中国对韩出口总额 ,2011年,中韩贸易逆差增幅达49.5%,2005年则突破增幅400亿美元大关;2007年,逆差增幅虽有所下降,但是绝对数额也创下476.2亿美元的新高,至2007年底,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额累计额已达到近2500亿美元。除去韩方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限制,对韩贸易逆差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增加,中国从韩国的进口迅速扩大,中国出口产品增长潜力不大;二是在双边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主导作用,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原材料部分被加工成制成品后返销韩国或销往第三国。这都严重影响了中国商品进入韩国市场,阻碍了两国贸易正常均衡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现状深度分析

1.中韩分处国际产业分工不同层次,互补性强 韩国自上世纪60年代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来,整个产业结构以重、化工工业为主,造船、汽车、半导体、石油化工、IT等产业均在世界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农林渔业由于成本过高,竞争力较差,是韩政府重点保护的产业。近年来,韩国经济中服务业和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农林渔业比重日益降低。

中国方面则由于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上的差距,现阶段只能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和加工组装型的家电及电子通信产品工业成为世界的工厂,技术密集型产业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水平。结合中韩两国的国情,同时考察中韩两国进出口商品的主要类别,不难看出,中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劳动密集型,但同时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阶段;韩国则处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阶段。从整体看,韩中分属产业分工的第二、第三层次,这种互补性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贸易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中韩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叠代态势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及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演进。从产业演进路径看,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较低的阶段,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以农产品和轻工业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产业结构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品逐步向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耐用工业消费品方向转移。高附加值的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主要以重工业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为基础,到2010年,中国的居民平均收入要达到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需求结构的升级必将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从投资结构来看,中国的政府投资及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这些都加速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而同期,韩国由于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基础科学方面的限制,韩国产业结构转换和新技术自主性开发滞后,结构转变指数持续呈下降态势。

可以说,在制造业领域,中韩的部分产业都具备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特征,这也是中韩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强化导致了中韩两国间贸易竞争的加剧。

3.两国产业市场结构差异明显 韩国产业市场结构呈现规模有余,竞争不足的态势。由于长期实行大企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韩国三星、现代、SK等大企业集团数量虽少,但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60%。中小企业则相对较弱,1993年韩国中小企业的销售额占当年韩国GNP的比重不足5%,韩国产业形成的是规模有余、竞争不足的二元市场结构,以具备发达国家水准的大企业为龙头是韩国经济的腾飞和产业市场结构的重要特点。

中国产业市场结构恰恰相反,呈现分散化的特点,规模效应不强。众多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无法抵御实力雄厚的国际竞争对手。尤其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同韩国相比,中国许多重要产业的整体规模与技术水平严重不对称,产量增长迅速而与先进水平相比的技术差距并没有缩短,属于粗放型增长,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重复建设严重,形不成规模经济,国际竞争力较弱。

三、中韩贸易的前景展望

1.贸易总额和贸易规模将持续快速发展 中韩两国同处东亚地区,区位合作优势明显,分处国际产业分工的不同层次,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因此,双方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同时,中韩两国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WTO框架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韩两国合作领域的不断延伸和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韩两国元首确定的争取2012年双 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早日实现。

2.产业内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移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得益于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市场机制完善和民营资本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向中国转移,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国制造逐渐崛起。在不远的将来,中韩两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交叉性会越来越强,产业内贸易竞争将会日趋激烈。随着市场竞争带来的资源地优化配置,中国产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双方的产业内贸易将呈现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演进的趋势。为了应对相似产业的竞争,两国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强化产品异质性来加强竞争力。这方面,韩国政府已经选择了诸如家电领域的数字电视和通讯领域的新一代通讯标准,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手段,可以说是已经预见到了这一趋势。

商品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中俄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渤海大学

(一)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商品结构

2001年一2009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纺织品及原料和鞋靴类商品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1.纺织品及原料和鞋靴类商品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2001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前五位是:服装及衣着附件,鞋靴,纺织、织物制成品,玩具,动植物产品。

其中,纺织品及原料和鞋靴出口额为17.24亿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前五位是: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及其制品。其中,纺织品及原料和鞋靴出口额为41.8亿美元,占中国向俄罗斯出口总额的19.03‰2001年一2009年纺织品及原料和鞋靴出口占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63.6%下降到2009年的19.o3%。

2.机电产品出口稳步增加,成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

近几年来,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商品结构有了明显优化,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包括: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
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
车辆及其零附件。从2006年机电产品跃居为中国对俄罗斯出产品在中国对俄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除去2002年、2004年和2009年机电产品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中国向俄出口的机电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对俄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18.7%上升到2009年的44.4.%(见表1)。

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不断增长,但比重低

2001年以来,随着中俄贸易的发展,中国对俄罗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不断增长,2006年中国对俄罗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有了大幅提升,出口额达到了l5亿美元,出口额所占比重也接近10%。但相对于中国机电产品对俄罗斯的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无论在贸易额还是出口中所占比重一直都比较低(见表2)。

(二)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

2001-2009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商品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而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则呈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2001—2009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品种有: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木材及木制品、木炭,肥料,有机化学品,钢铁等,商品结构没有改善。

2009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矿产品、木材及木制品和贱金属及制品,分别为82.8亿美元、19.9亿美元和15.4亿美元,三类产品进口额合计占俄罗斯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3%,其中,矿产品占俄罗斯对中国出口总额的51.17%,木及制品占俄罗斯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2.3%,贱金属及制品占俄罗斯对中国出口总额的9.51%。

2001-2009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包括: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运输设备。2001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贸易额达到了22.94亿美元,机电产品贸易额占俄罗斯向中国出口总额比重的28.82%。但近几年,俄罗斯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大幅下降,2005—2o09年机电产品贸易额占俄罗斯向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4.3%.7_35%之问(见表3)。

二、中俄贸易商品结构的问题

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主要商品长期一直是服装、鞋类等产品,尽管近几年来中国对俄罗斯纺织品产品的出口比重下降,机电产品成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第一大产品,但是,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是家电和消费类电子产品。而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商品仍以能源、矿产品、木材纸浆等为主,商品结构没有改善。

中俄贸易商品结构较为单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尚不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俄贸易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虽然不断改善,但附加值小、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低

2001—2009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中服装、鞋类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2006年后机电产品成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主要产品,但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是家电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小。在中国对俄出口中服装类、鞋类等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仍占重要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低。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还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这种出口结构既不符合中国外贸出口的发展战略,也难以适应俄方市场的变化和中俄贸易发展的要求。

(二)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以原材料、能源为主,贸易商品结构没有多大改变

2009年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仍占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商品总额的46.8%左右。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2009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7.48亿美元,占俄罗斯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6%左右。2005-2009年机电产品贸易额占俄罗斯向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4.3%.7.35%之间。可见,俄罗斯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长期不能突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主要以原材料、能源为主出口商品结构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三)中俄两国贸易商品结构没有反映两国的经济和技术潜力

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和轻纺产品,而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则越来越偏重于原材料和能源产品。机电产品出口的发展缓慢,2009年中俄机电产品贸易仅占双边贸易总额的29.17%。上述情况与中俄两国的制造业水平和科技实力是极不相符的,中俄两国在机电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俄罗斯机械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强,在航空、航天、核能、电力设备、矿山机械等领域优势明显。但目前两国的贸易商品结构却没有反映两国的这种潜力。

(四)中俄贸易商品结构不利于两国贸易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是家电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小。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品味提高,对商品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而欧美各国产品质量较好,适应俄罗斯市场需求,这影响了中俄贸易规模的扩大。

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主要以原材料、能源为主,贸易商品结构也相当地单一。能源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具有不可持续性,如果俄罗斯原材料商品生产下降,或俄罗斯国内对这类产品需求增加,或俄罗斯对这类产品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就很容易受到牵制和影响。而且,这些商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市场行情,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中俄贸易的稳定增长。

三、优化中俄贸易商品结构的对策

中俄贸易商品结构中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改观,势必会直接影响中俄贸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中俄贸易长期稳定发展。因此,中俄双方应采取措施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使中俄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优化中俄贸易商品结构,就是逐渐减少双边贸易中长期存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换资源的现状,增加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中俄贸易中的比重。

(一)提高机电产品的质量和竞争优势

中国在家电、电子、通讯、汽车等领域优势明显,中国应及时采取措施来提高其质量和档次,促进机电产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和高技术产品对俄罗斯的出口,为此,中国应加大对机电产品生产的技术改造投入,加大对俄罗斯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的金融支持,增加对俄贸易的中长期卖方信贷。

还应严格控制出口产品质量,督促生产企业尽快通过国际质量认证,推出质量的品牌产品。

俄罗斯在航空航天、核能、动力设备、采矿设备、金属加工机床等机电制造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俄罗斯认识到长期出口原材料商品的出口结构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希望改变机电产品在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弱势地位,推动俄罗斯机电产品出口。

俄罗斯应提高机电产品在规格、质量、价格等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中国应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费用的投入,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并给予一定税收及其它方面的优惠,以刺激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俄罗斯应加强飞机及零部件、核反应堆及零部件等军品或军民两用品等高新技术产品对中国的出口。

中俄双方还应鼓励两国的高新技术有关企业展开合作,以带动两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双边贸易中所占比重。

(三)积极开展机电产品大项目合作.

大项目合作是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中俄贸易中比重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俄罗斯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政府间协议和大项目的支撑,且集中在航空航天、核能和电站等领域。超级秘书网

目前,中俄之间一些大型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己陆续执行完毕或接近尾声,中俄双方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联系,探讨合作,在双方有优势的电力、核能、航空、机械、通信、家电、电子、船舶、汽车等领域,促成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大项目。

(四)加大机电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

中俄企业相互缺乏了解,是当前制约两国机电产品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双方可相互举办各类专业展销会、组织中俄机电企业洽谈会等,让双方企业和消费者更多地了解、接受、购买对方的产品和技术,特别要加大对俄罗斯比较优势明显的产品,如军民两用产品和航空器材和零件、船舶产品和技术的推销和营销力度。充分利用中国和俄罗斯的网站相互推荐重点企业的知名品牌,促进该领域的合作。

商品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1商品贸易结构的含义及发展脉络

蓝庆新(2001)曾将贸易结构定义为构成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经济联系,它包括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目前,商品贸易结构的研究还未形成单独的理论体系。但我们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总可以看到商品贸易结构的影子。古典贸易理论的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以及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要素禀赋理论表面看来是研究一国如何根据自身优势安排本国进出口的问题,但实际上一国进出口产品的选择恰恰反映了本国的商品贸易结构状况,因此严格来说古典新古典理论探讨的正是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问题(胡倩,2000)。在新贸易理论中克鲁格曼将讨论从完全竞争市场扩展到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提出了产业内贸易,并指出了生产的不确定性。如果说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商品贸易结构的状态是清晰可辨的,那么不完全竞争理论则更进了一步,其指出由于生产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商品贸易结构也是不确定的(宵,200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干预来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的商品贸易结构,将分析由静态转向动态,从而关于商品贸易结构的论述也变得更全面。

2商品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机制

在传统的贸易理论框架下,假定技术和资源不发生任何变动,贸易可以通过提高资本密集品的相对价格来促进经济增长(Stiglitz,1970),但是并未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也没有涉及贸易结构的问题。Baldwin(1992)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分析自由贸易的影响。他指出自由贸易不仅会产生传统意义上的静态效应,还会通过资本的动态积累促进经济长期的增长。他认为资本积累效应的获得只取决于贸易量而与贸易的结构和方向没有任何关系。Mazumdar(1996)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只有当一个国家出口消费品而进口资本品时,贸易才能够带来经济的增长;
反之,则未必能够带来经济增长效应。新贸易增长理论更加强调了贸易可以通过技术溢出而产生动态效益,如研发活动的增加、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的扩大等等(Romer,1990)。Coe&Helpman(1995)进一步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国内外资本品生产率存在差异,进口资本品并不一定会带来资本品价格的下降,反而会提高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资本品的边际产出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综上所述,不管是新古典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强调了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根据贸易结构度量方法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根据产品附加值的高低将贸易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主要以两类产品贸易额变化为依据。这种分类方法是最传统的,国内外不少学者曾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初期的分析,如蓝庆新(2001)等等。一般来说初级产品出口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正相关,而工业制成品在发达国家获得了出口扩张。这类实证文章更多的是从比较优势的角度阐释商品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这种分类方式相对宽泛,无法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同时这种方法并不能对贸易理论进行证伪。二是根据Baldwin和Mazumdar的分析将进出口产品分为资本品和消费品两大类,以两者进出口的相对数量比来衡量贸易结构(王永齐,2006),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反映出贸易产品技术附加值这一更为重要的技术含量属性,同时也不能精确地反映出中国贸易结构的动态变迁过程(苏振东,周玮庆,2009)。三是用显示技术附加值测度技术的方法来度量贸易结构。关志雄(2002)最先给每一个贸易品赋予一个附加值指标。樊纲等(2006)在此基础上做了修正,提出了技术显示附加值的原理,并以各国在该种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作为权重。杜修立和王维国(2007)对该指标做了进一步的修改,提出了新的假设和归类方法,认为权数应该是各国在该产品世界总产出中的份额。苏振东、周玮庆(2009)利用产品技术附加值的指标采用面板分析的方法发现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影响效应,且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显示技术附加值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有很多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投入产出法分析的不足,深入到产品内部,探讨越来越重要的技术指标,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有更好地参考意义。但是最大的困难是要找到一个成熟可靠的指标,目前这还未达成统一。

3商品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机制

3.1商品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述评黄晓玲(1990)指出,商品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影响。产业结构提供了商品贸易结构的物质内容和活动范围,而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又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黄庆波、范厚明(2010)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论述,指出对外贸易可以从三个途径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是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方向;
二是解决产品结构性短缺和过剩问题;
三是根据不同产业作用的不同来调整产业结构。两者的实证关系也得到了发展。根据度量产业结构指标的不同,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按照三大产业的比重来度量产业结构。二是从生产要素密集程度来划分和研究产业结构,发现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负相关,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正相关(李耀新,1995;李磊,2000)。三是以制造业为突破口用技术附加值来度量产业结构。Lall等(2005)指出,可以通过考察一国的出口商品构成便可得到该国所处价值链位置的间接证据。Wang&Wei(2008)设立了衡量价值链的出口商品结构不相似度指数指标,指数值越低,越靠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唐海燕和张会清(2009)借鉴这一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开展商品贸易对提升价值链的位置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2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述评

产业结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周振华(1995)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产业结构的有机结合会产生巨大收益,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是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是产业结构关联效应使某一部门的技术创新作用不断扩散,并使技术创新的中心不断转移,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刘伟(1995)认为经济增长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工业化,进而理解为结构演进。郭克莎(2001)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以中国为例,指出产业结构的瓶颈制约及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都会阻碍经济的增长,从另一个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刘伟(2002)对全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0.14%、0.33%、0.54%。刘云峰(2004)、郭文(2007)等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另外就某一地区来说,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实证检验,如徐捷锦等(2008)对重庆,虞斌(2010)对浙江,牛鸿蕾(2010)对江苏等等,产业结构的提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均得到了验证。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拥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3.3商品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改善商品贸易结构可以通过提升产业结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间接影响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从理论上拓宽了商品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加深了对商品贸易结构的认识,更突出强调了改善商品贸易结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虽然在实践中,由于商品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测度指标难以统一,目前有关间接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十分有限,但是在后危机时代,加深商品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多种影响途径的重视仍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有效途径。

4总结和研究方向展望

在回顾评述了相关文献以后,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

(1)商品贸易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基本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只是在具体衡量过程中由于指标选取的不同而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2)商品贸易结构的衡量指标经过发展已经从表面的产品分类衡量深入到要素层面技术含量的衡量。

商品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标准国际贸易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差额的相关度。通过对变量使用平稳性检验与协整分析,我们发现:各类商品对实际汇率的弹性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应该利用人民币升值的契机,制定有效政策,有效缩小中美贸易顺差,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持续增加。迅速增加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国对中国的汇率政策职责不断加剧,认为中国利用了不合理的汇率政策即人民币的低估向美国低价倾销,并将美国失业率上升尤其是产业工人的失业和中美贸易的逆差都归结为人民币汇率,从而不断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促使人民币升值。在中国美国商会网站上,奥巴马对中国汇率和知识产权问题提出批评,还指出中国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是“操纵人民币汇率”的直接结果。很多文献大都是直接从贸易总量上进行分析,没有结合我国贸易的商品结构进行实证研究;而有的研究虽然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没有区分名义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因而常常得出不准确的结论这不利于我们从商品结构的角度认识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美贸易差额的相关性。本文尝试在更加细分的商品类别基础上,来从根本上揭示当前人民币升值情况下, 中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一、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中美贸易中进口额最大的两大类商品是杂项制品(stic8)和机械及运输设备(stic7),其进口金额绝对数值也远远超过其他商品,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总体来看,燃料除外的非食用原料(stic2)、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stic5)、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tic6)、这三类商品的进口额一直位于第3~5位,都有稳步上升的趋势,而饮料及烟类(stic1)进口额最小且趋于平稳,可能是由于国家垄断控制这类商品,使其进口不能随着市场需求而灵活变动。

中美贸易中出口额最高的三类商品依次是机械及运输设备(stic7)、杂项制品(stic8)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tic6),这三类商品呈明显上升趋势,它们都是工业制成品系列,这说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日趋变强,且机械及运输设备涨幅迅速。初级产品出口额较低且趋于平稳。

二、实际汇率与各类商品进出口的实证检验

1. 本文采用的计量模型为:

其中,lnesitci与lnisitci分别表示按照标准国际贸易分类法细分的第i类商品出口与进口的对数值,i=0-8,代表按照国际贸易分类方式统计的9大类商(关于sitc9未分类商品本文不予统计)。lnreer表示各年度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lnugdp表示各年度美国gdp指数序列的对数值。lncgdp表示各年度我国gdp指数序列的对数值。表示我国贸易政策变量的对数值,用当年进出口额在工业附加值中的比率来模拟贸易政策变量,指数化后取其自然对数记为lng 。和代表误差项。

2. 平稳性检验

为了节省篇幅,本文省略了平稳性检验结果, 但结果表明各相关变量的对数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所以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3. 协整检验结果

(1)从各类商品出口协整分析结果表明:

①实际汇率弹性最大的是sitc1为1.309,而对我国出口到美国最多的sitc7、sitc8、sitc6这三类商品的汇率弹性依次为0.40011、0.1475、-0.1013影响系数较小,且第六类产品汇率弹性系数与我们理论预期相反,基于sitc1为饮料及烟类产品,带有国家垄断性质,国家应该放开管制,这样能有效缩小这类产品的对美贸易顺差。从总体来说,因为我国出口集中于sitc7、sitc8而汇率弹性不足,想要让人民币升值来达到降低总体对美贸易顺差的可行性不大。

②显著影响各类商品出口量的是美国的gdp,其次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美国的高消费政策,增加了我国的对美贸易顺差。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有效促进了我国对美出口,特别是对sitc1和sitc3,这两类商品进出口基本上由国家垄断经营,其波动可能受政策性影响较大。

(2)从进口协整分析的结果来看:

①所有商品分类的进口与实际有效汇率和我国实际gdp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都存在协整关系。我国经济增长对(除sitc1类)所有商品进口都产生了促进作用。我国的贸易政策对绝大多数商品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对sitc7、sitc8,这两大类商品贸易政策弹性系数比其他类商品小,国家应该有方向的制定相关政策,促进这两大类商品的进口,进而可以有效缩小我国对美贸易顺差。

②从汇率弹性来看,首先各类商品的汇率弹性系数的符号与理论预期相符,实际汇率变小,人民币升值,我国进口量变大,即dlnisitc /dlnreer<0, 其中汇率弹性最大的四类商品是sitc3、sitc6、sitc7、sitc8,汇率弹性都超过1,我们可以抓住人民币升值期间,通过加大这四大类商品的进口替代来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特别是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历年来这类商品的出口随着国内工业产出增加而增加的,而国际市场价格上升时,该类产品的贸易逆差上升,这主要与我国对国际市场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有关,趁着人民币升值期间,可以加大这类产品的对美采购,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缩小对美贸易顺差。

三、相关政策与建议

1. 实施有差别的行业利率,优化贸易结构

在目前的贸易产品结构下,简单的汇率政策并不能有效地实现我国经济的外部均衡。汇率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贸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央行可根据我国不同时期的对美进出口商品构成特征进行权衡并最终对汇率政策实施相机抉择。尤其是全面加入wto后,汇率政策很难做到在同一时间对不同类商品区别对待,为了降低商品汇率弹性不同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我国可实施有差别的行业利率政策。对于利润较低的初级产品,如果其顺差继续加大,适当的高利率信贷政策可以限制其投资并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2.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我国低端出口产品的转型升级

要通过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带动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以自主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主要支撑,充分利用全球性知识和技术创新资源,加快我国出口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2)限制已有较强出口竞争力和产能低端产品重复建设。(3)企业要通过引进、联合研发、品牌塑造等多种渠道,在我国现有的低成本优势、后发优势和大市场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和差异化优势,打破对我产品的技术壁垒,在微观基础上使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商品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Abstract: As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ant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 has had many new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ssu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ence of deterioration of commodity terms of trade and changes of income trade terms to China"s manufactured goods trade, taking China"s trade in manufactures and terms of it,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for commodity terms of trade, income terms of trade and the changes in exports of manufactured goods in the next years.

关键词: 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灰色预测模型

Key words: terms of trade;income terms of trade;gray predic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108-03

1贸易条件介绍

贸易条件对于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中常以商品的贸易条件作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相对于进口)或贸易利益的衡量指标。实际中常用的贸易条件有两种不同形式,即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两者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了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盈利情况。

1.1价格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即一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交换比价,又称净实物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NBTT)。其公式如下:

NBTT=Px /Pm(1)

式(1)中,Px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其经济学含义为: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1.2 收入贸易条件由于出口商品的整体进口能力对一个国家更为重要。所以,与一国出口数量相联系的收入贸易条件(Income Terms of Trade,ITT)便被引入到研究中来。其公式如下:

ITT=Qx(Px /Pm)(2)

式(2)中,Qx为出口量指数,收入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出口对进口的购买力,反映了一国绝对进口能力的变化。

2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王如忠[1](1999)利用世界银行的数据对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基本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以1980年为基期的1980~1994年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呈现出恶化的趋势,但因为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则在不断改善。赵玉敏[2]等(2002)以1995年为基期,计算了我国1993~2000年的价格贸易条件,他们的结论是: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13%,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是导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原因。赵勇[3](2004)提出,由我国海关统计,并采用拉斯帕尔氏公式编制的贸易条件指数看,1993~2003年我国出口价格指数上升了4%,进口价格指数上升了19%,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出现恶化。张根能[4]等(2005)指出,若以1995年为基期,1990~2002年间我国贸易条件指数总体上也是呈下降趋势(其间1994年、1997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是上升)。崔津渡、李诚邦[5](2006)对我国1995~2005年的对外贸易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结论是:尽管价格贸易条件是在恶化的,但由于出口数量的持续不断增加,使收入贸易条件指数背离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2004年和2005年明显改善。林丽、张素芳[7](2005)研究发现我国近十年来进口价格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94~2002年上升41%,而同期出口价格指数下降了11%,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曲线持续地向右下方倾斜,呈现明显的恶化趋势,总体下降幅度达37%。高凌云、程敏[8](2006)通过分析得出了贸易条件趋势性的分析,但在具体数据预测上还较少,因此,本文在对1980~2005年这26年的价格贸易条件与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其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变动数值进行了预测。

3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及分析

3.1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根据拉斯佩雷斯(E.Laspeyres)的基期价格加权指数,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出口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根据公式:L=■进行指数化。就指数化后的商品贸易体条件来说,如果在报告期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基期增加或减少了,则认为贸易条件改善或恶化了。根据改革后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如表1所示的数据。

3.2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贸易条件变动原因分析

3.2.1 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长近些年,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带动了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的上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进口高档消费品的消费能力日趋强劲,市场需求高级化。随着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提高,国内资源的短缺状况越来越严重,对国外原料、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需求的增长,引起进口价格的持续上升。

3.2.2 跨国公司施行“价格转移”策略外商投资企业为了达到减轻所得税负、转移资金和利润、逃避管制等目的,往往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进口品的价格却降低了出口品的价格。在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进出口总额比重达55.5%的情况下,其“转移价格”直接导致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都偏向于从中国之外采购中间产品,这使得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居高不下,外商投资企业依靠母公司内部采购的方式对中国进口产品的价格有极大影响。有资料显示,在华投资的大型跨国公司依靠母公司内部采购的比重平均为30. 4%;欧盟、美国、日本在华投资企业依靠母公司内部采购的平均比重分别是50%、29. 4%和25% 。跨国公司的采购是服从其全球市场发展战略的,不但会优先考虑从其公司内部采购,而且使用有别于国际市场交易收入的内部转移收入,特别是存在高估进口收入的可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3 出口企业恶性价格竞争我国出口的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大多数产品面临近似完全竞争;另一方面,由于产品技术更新能力薄弱、品牌核心价值低、同质性替代性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主要采取了价格竞争的手段,大部分出口商品价格不断下跌。出口商品的恶性价格竞争不仅使我国丧失了应得的贸易利益,而且还使我国企业屡屡遭受别国的各种市场准入限制,譬如反倾销制裁等等。

3.2.4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1980~1996年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1997~2005年,由于出口数量的持续不断增加,收入贸易条件指数背离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但始终在基准线附近变动,2002年以后出口数量的大幅度上升,使得收入贸易条件明显改善。其中,出口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大规模的加工贸易产业。加工贸易,即进口零部件和生产设备,经加工增值后再出口。加工贸易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后,已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的兴起,迅速地推动了我国出口数量的增长。

3.2.5 政策因素的影响2002年为预防出口因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不明而可能出现的滑坡,我国提早进行了政策准备,明显加快了出口退税进度,加大了对企业出口的信贷、税收、国际结算和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并积极应对以减轻反倾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放宽了对企业从事进出口经营活动的准入限制,形成了有利于出口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2002年以后由于我国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局部范围内对出口国形成了商品倾销的现象。中国政府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摩擦对整体贸易状况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存在倾销可能产品出口的政策。在一定上缓解了贸易摩擦的持续,但同时也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是收入贸易条件增幅减小,其次是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明显,并出现了持续恶化的现象。

3.2.6 R&D的影响R&D对收入条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体现:第一,R&D投入提升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进而改善价格贸易条件。第二,R&D投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出口产品的生产数量,从而提高我国的出口量指数,提高整体出口产品价值总额,进而使收入贸易条件得以改善。第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随着我国对于研发投入地增加而得到大幅提高,这一状况的改善,直接影响到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类似产品的需求水平。原来国内没有的产品种类的出现,类似产品的国内的大量生产都会减少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量,从而在改善价格贸易条件的同时,也对收入贸易条件进行了改善。

4贸易条件的变动预测

4.1 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预测由于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呈现指数化增长趋势,但其增长的原因却是受到我国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以及汇率低估,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研发投入增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根据灰色预测系统理论对我国2010年前的价格贸易指数和收入贸易指数进行预测。

4.1.1 价格贸易条件的预测由统计资料分别选取1980,1985,

1990,1995,2000,2005 年的价格贸易条件,如表2所列。

设GM(1,1)预测方程x (0)(k)+ax(1)(k)=b其中:

x (0)=(x (0)(1),x (0)(2),x (0)(3),x (0)(4),x (0)(5),x (0)(6))

x (1)=(x (1)(1),x (1)(2),x (1)(3),x (1)(4),x (1)(5),x (1)(6))

X的1-AGD序列为:

x (1)=(x (1)(1),x (1)(2),x (1)(3),x (1)(4),x (1)(5),x (1)(6))

=(97.866667,195.306667,289.356667,382.423334,

475.473334,570.67334)

设■+ax(1)=b按最小二乘法求得参数a,b的估计值为:

■=-0.239962 ■=174.57231

■-0.239962x(1)=174.57231

其时间相应方程式为:

■(1)(k+1)=825.366105e0.239962k-727.499438■(0)(k+1)=■(1)(k+1)-■(1)(k)

由此可得以下数据:

2010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81.12;2015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25.19;2020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54.66;2025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69.46;2030年价格贸易条件预测值为87.94。如表3所列。

预测结论:由于数据在预测过程中存在时间跨度太长的问题,因此2010年以后各年的数据准确性大大降低,无法用具体数值进行分析。但同样可以从预测的趋势上来对我国2010年以后的年份中的价格贸易条件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商品贸易条件依然会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而就具体来说2010年我国的商品贸易条件将会下降到81.12的水平。下降的幅度将达到14.7%。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在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和减少贸易摩擦的同时更应该多在贸易条件方面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是我国外贸能和谐健康的稳步发展。

4.2 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预测由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呈现指数化增长趋势,但其增长的原因却是受到贸易政策,汇率,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研发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性影响,因此根据灰色预测系统理论对我国2010年前的价格贸易指数和收入贸易指数进行预测。由统计资料分别选取1980,1985,1990,1995,

2000,2005 年的收入贸易条件,如表4所列。

设GM(1,1)预测方程y (0)(k)+ay(1)(k)=b其中:

y (1)=(y (1)(1),y (1)(2),y (1)(3),y (1)(4),y (1)(5),y (1)(6))

=(100.245,497.94,1020.44,1866.806667,3508.806667)

设■+ay(1)=b按最小二乘法求得参数a,b的估计值为:

■=-0.616388 ■=139.424386

其时间相应方程式为:

■(1)(k+1)=326.195873e0.616388k-226.195873■(0)(k+1)=■(1)(k+1)-■(1)(k)

由此可得以下数据:

2010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2788.4518;2015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5164.837;2020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9566.4423;2025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17719.2077;2030年收入贸易条件预测值为32819.9667。如表5所示。

预测结论:根据预测的数据可以得出我国贸易的收入条件从2010年到2030年的系统变动的预测值,通过趋势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收入贸易条件在未来一段很长的时期内还会呈现出指数型增长的变动趋势,这与我国的孤立贸易实施促进外贸积极健康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作为拉动经济的三大因素之一,我国始终都把通过对外贸易来改变国民福利水平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同时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出口产品会逐渐集中到附加值更高的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会支持收入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着收入贸易条件。在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进行预测的过程中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因此在预测其内会遇到多种外界无法预测的因素影响,但就2020年的预测数据来数,则其数值在很大程度上相比较以后各期是较为准确的。即2010年我国的商品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以1980年未基期)将达到2788.4518比2005年上涨69.8%。

5结论

我国现价段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全球的社会化分工存在着的不平等使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只能占据低端制造业的生产市场,这样必将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中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这点早在6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已经是证明了的。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有其独特的优势,即人力资源,市场资源,以及潜在的技术资源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这些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从中发掘我国贸易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赵玉敏.总体趋于恶化――我国贸易条件变化分析[J].国际贸易, 2002,(7).

[3]赵勇.对我国贸易条件状况的分析[J].当代经济,2004,(7) .

[4]张根能,徐丽秋,徐瑞平.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的综合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8).

[5]崔津渡,李诚邦.我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 年~2005 年状况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4).

[6]张燕生. 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J]. 宏观经济研究,2004,(2).

[7]林丽,张素芳,1994-2002 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8]高凌云,程敏.FDI与R&D投入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J].经济理论研究,2007.

[9]董国辉.“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论争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1,(3).

[10]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4.

[11]UNCTAD.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R]. New York:UNCTAD,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