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文学价值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4 09:5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论文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虽然诞生于19世纪资本主义初期,但是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经济关系,它仍能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社会和经济建设中的新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学价值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文学价值论文【五篇】

文学价值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虽然诞生于19世纪资本主义初期,但是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经济关系,它仍能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社会和经济建设中的新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了解其当代价值,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富裕服务。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是在批判地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论基础之上创立的系统的、严谨的和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更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经济腾飞的助跑器。虽然人类已经进人了21世纪,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仍能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并为之提供新思路,因此,不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口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首次将商品的二因素统一在一起,纠正了以往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价值上的种种混乱现象,使人们对商品有了更加深人的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发引申出了交换价值,最终揭示了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就是指商品的有用性或实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类某种特殊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本身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属性所决定的,不会随着时间地点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使用价值是异质的东西,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它们能够满足人类不同的需要,因此无法进行量化,不能进行量的比较及评价其优劣。使用价值所体现出来的是人类与物的关系,它自身并不反映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它在一切人类社会中都是存在的,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商品彼此之间能按一定的量进行某种交换,退一步说它们之间必定存在某些共同的东西,并且在质上这些共同的东西是相同的,这就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这样使用价值和价值就共同构成了商品的二因素,成了商品的对立统一体。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拣如生产飞机,需要有工程师的劳动;生产汽车,必须有工人的劳动;生产粮食,要求有农民的劳动。这种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我们称之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不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商品使用价值是由自然物与具体劳动相结合的产物。具体劳动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类虽然在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上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皆为这两者的结合物。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彼此分开的两次劳动,也不是彼此毫不相关的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同时它们是共同存在,共同统一于生产商品的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也就必须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算。许多复杂多样的劳动可以通过折合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计量。劳动量是用劳动的天然尺度即劳动持续的时间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我们这里所讲的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生产个别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时,商品的价值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商品的价值量就大。与此同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即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减少了。最终当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其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这样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就越少。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是凝结上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实现于生产过程中。人们进行价值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于交换,以取得价格,获得利润,而这个过程的实现不是物自身的转化或转移,它需要州门在依靠市场、通过流通商品来实现,从而形成了由内在形态向外在形态的转变。因此,必然会出现价值与价格不一致,甚至是以假象的形式出现(即现象掩盖了本质),给人一种理所当然的错觉。纵观现实经济领域的种种本质及其现象,我们可以得知价格的本质其实就是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甚至是一种不平等的利益关系,人们以此来获得一种额外利益。

5.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人类从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形式起作用。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自发地调节着整个社会的各种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第二,刺激着商品生产者千方百计改进技术,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使得弱者越来越弱,强者愈变愈强。第四,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产生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政府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努力趋利避害,采取有效措施把市场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

1.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有序地运行

由价值规律原理可知,商品生产者要想在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实现发展,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自身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此获得更多的收益。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它要求生产者以市场的供需作为晴雨表,自觉地不断改进技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快又好地增长。特别要注意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的是科技的进步。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自觉地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的道路。

按照价值转化为价格的理论,商品的价值要转化为价格则必须依靠市场来实现,确切地说是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营造一个良好、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正常运行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一个良好、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原则,防止欺诈和投机取巧等不法行为。二是有健全的各类商品和要素的市场,并形成了完备的市场体系,让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全方位多角度地充分调动各种要素拥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市场建设应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2,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收人分配不公、借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漏洞来投机取巧以谋非法暴利、歧视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劳动等等。我们不能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只是简单地归结于管理制度跟不上或者是某些人的冷酷无情,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的思想问题,特别是意识形态导向领域的问题。从1978年我国实行的走出去、迎进来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人们已对姓资姓社的问题喋喋不休,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更加热衷于追捧西方经济学,以西方的某些思想观念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这难免在意识形态导向领域上出现偏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危险,进而产生资产阶级自由化及祟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反观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乃至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其问题的症结往往在于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指导作用。为此,在思想上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要用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在现实的实践中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严打在经济领域的不法行为,加大对孤寡幼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和保护力度,通过有效立法、公平执法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等等。

3.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人了非常关键的时期,更要始终遵循价值实现规律,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依据自身条件进行扩缩。原来许多企业都投资在重复的低水平上(出现了一窝蜂式的盲目现象),很少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没有深人调查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忽视了社会消费层次的变动和发展。低水平的生产过剩,必然会导致了社会总需求的萎缩和国民经济效益的下降。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改进:第一,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和考察,以此作为“前沿哨所”建立相应的消费者反馈机制,实现“沟通零距离”。第二,坚持“产销研有机结合”的方针,科学规划与制定各项生产计划,运用各种有力措施,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第三,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过时做法,提高生产的科学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通过生产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大幅度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这样企业就会获得超额价值。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唯有高级人才才能较好地引领“时尚潮流”,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企业效益的“滚雪球,式发展。为此,国有企业必须以国家引进人才相关实施政策措施为依据,以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基点,以当今市场的风云变化为准绳,尽其力引进国内外的高级先进人才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注人新鲜血液。

文学价值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文学的属性;
价值机理;
价值构成

如果从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算起,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网络文学曾盛极一时,其中以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这“三驾马车”的作品最负盛名,还有“四大”、“四大杀手”为网络文坛增色不少。

我们认为,所谓网络文学是指由网民采用网络思维的形式,以网络语言和超文本链接为传达介质,经过提炼概括、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而形成的,首发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原创作品。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无论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如何,无论社会怎样看待网络文学,但它始终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等待我们去认识,去发现其存在的价值。

一、网络文学的价值论形成机理

“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或效应,即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1]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独特的传播方式,更具革命性的进步,形成其独特的价值构成。网络文学的特质不是由电脑写作方式决定的,而是由其传播方式决定的。网络传播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的特定状态,形成了网络文学的特质,使其与传统文学有了某些质的不同。

作家从事创作,不论是用传统的笔写方式,还是用电脑键盘“敲”出来,仅仅是写作工具与写作方式的不同,不会带来不同的价值和特征。笔者接触到的一些传统文学作家,多数是使用电脑来写作的。如果他们把自己的传统文学作品贴到文学网站上去,就能认定他们的作品是网络文学吗?这显然有悖于网络文学的本质属性。因此,电脑写作对文学来说,仅仅具有技术层面的意义,而不具有价值论方面的意义。因此,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不同点之一,就是价值论层面上的区别。网络文学的兴起得益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向价值领域渗透,形成了网络文学独特的价值体系。简而言之,网络文学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了当今社会的某些精神需求。

二、网络文学的价值

(一)自由性

我国现代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导致人们多方利益剧烈重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贫富差别持续扩大,医疗、教育、高房价成为压在人们头顶的“新三座大山”,待业下岗……个人始终被纠结在各种社会关系织成的利益网络之中。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民众对自由、民主、民生的诉求更为强烈,希望得到充分表达和彰显。所有这些,造就了网络文学萌生与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鉴于此,我们探究网络文学的价值,就不能不关注它的自由精神。因为网络文学最核心的精神本质就在于它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写作与传播的自由

传统文学出版媒体的容量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迫它只能发表最好的作品,稍次的稿件会被无情淘汰。真正能够发表作品的人少之又少,使得文学成为少数人从事的精英事业,贵族盛宴。绝大多数作者,只能被拒绝于文学的殿堂外,望洋兴叹。

网络是个虚拟开放的空间,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解除了对文学传播的限制。在网络文学园地里,没有门槛,不存在传统文学在出版过程中严格的审稿制度,避免了稿件因编辑个人偏见与喜好惨遭“枪毙”的厄运。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发表或评论作品。一个作者写出的任何作品,不论是精致或是粗糙,都能够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至于有没有人看,有多少人看,那是读者个人的事情。重要的是作者获得了写作与发表上的自由,将写作变成了个人情感的自由释放,作者也因此成为独立、自由、平等的生命个体。

2.表现形式的自由

网络文学在表现形式上极具自由性。它消解了传统文学的分类规则,打破了文学体裁之间的界限,呈现出自由开放的态势。网络文学作者整合多种题材的艺术特点于一炉,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网络文学作品。如被誉为网络文学开山之作的痞子蔡创作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就采用了传统诗歌分行排列的形式,大量应用了网络聊天习惯用语和BBS情景渲染。至于超文本作品的链接方式,则更具自由性。1990年Michael jovcel创作的《下午,一个故事》,就是一部颇具艺术特色的超文本小说。

在网络的文学时代,文学的样式必然还会有更大的变化,如今的小说/诗歌/散文/评论之类的界线,会越来越模糊,文学很可能向双向交流的方面发展,也越来越具有个性即兴发挥的广阔天地的可能性。

3.题材内容的自由

在网络这个隐匿的虚拟世界中,作者可以抛开顾虑,随心所欲,写我所想,充分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满足。痞子蔡说,创作本质就是要自由,限制束缚越少越好。《今夜,往事随风》的作者张轶认为,网络写作相对于传统写作来讲更加自由化、大众化。他说:“网络写作的手法天马行空,写出来的实际上完全是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借助文字,将故事还原到最真实的生活,这是每一个网络作家的梦想。”

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没有禁忌,内容的自由也给予文学创作以心灵上的解放。对网络文学作者来说,选择什么题材,表现什么内容,可以“随心所写”。自由是他们对文学精神的理解和阐释。

那么,作为网络文学主力读者群的大学生,是如何看待网络文学自由性的特点的呢?

我们组织实施的大学生网络文化专题调查[2]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在回答“与传统文学相比,您认为网络文学是自由的还是拘谨的”这一问题时,多数大学生持肯定态度。见下表:

上表中的数据不包含3.3%的缺失样本,有效样本为96.7%。

调查总样本数为4474人。

上表中的“0”表示中性,+1、+2表示正面认可的程度,

-1、-2表示不认可的程度。

从上表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文学自由性特征给予认可的占到了83.5%,持中性评价的占到10%,只有3.1%的持否定态度。

为什么网络文学的自由性得到了当代青年读者群的充分肯定呢?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渴望“偶尔纵容自己放浪一下”的社会情结,不但没有随着文明进步而消解,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渴望得以释放,网络文学恰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宣泄个人情感的场所,使人们获得某种程度的精神慰籍。这既是网络文学的特征的体现,也是网络文学的价值之所在。

(二)互动性

开放的互联网造就了网络文学的开放性。网络上的文学作品是开放的文本,作者可以随时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作者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对于读者的跟贴评论,都不可能置之不理、漠不关心。他需要读者们的反馈与呼应,希望从读者那里获得批评或鼓励,渴望读者的建议能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使自己的作品臻于完善。

人有参与创造的激情。面对自己可以发表看法的作品,网络文学读者有着较为强烈参与欲望。网络文学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文学在文本上的作者中心结构,为读者参与创作提供了可能。可见,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使作品内容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最终造成文本意义的延伸与多重。传统媒体发表的纸质文学作品在结构上是固定的,一经印刷发行便不能更改。而网络文学在形式与结构上则是开放的、读者是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中,读者可以随时跟贴,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提出写作建议,或适时予以评论,或鼓励作者尽快写出下文……作者通过读者的反馈意见也可以对作品删改、添加,乃至与读者共同创作。网络打破了传统出版那种封闭的模式,取消了作者和读者间的界线,网络的开放性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创作活动的参与者。有人把网络文学的“互动性”称之为“参与性”也是有道理的。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可以将自己的写作状态、心理感受、结构设想,贴在网页上与读者交流,由此触发灵感。雷立刚《秦盈》的创作过程就证明了这一点。雷立刚最初在网易和天涯社区连载《秦盈》的时候,其内容与参加榕树下评奖的稿子有较大的变化,不仅文章起始的内容不同,连主人公的名字也做了改动,这些都是采纳了网友的建议与设想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的创作过程融入了读者的智慧,因而能够更加深远地发掘作品的意义,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文学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亦即可参与性也给予肯定的回答。见下表:

上表中的数据不包含3.7%的缺失样本,有效样本为96.3%。调查总样本数为4474人。

上表中的“0”表示中性,+1、+2表示正面认可的程度,

-1、-2表示不认可的程度。

调查数据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网络文学具有互动性的特征,为我们的论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大众性

网络文学的大众性是其自由性的有机延伸,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人均可参与的自由。网络文学人人都可自由地参与其中,没有门槛,没有权威,没有霸权。没有人规定作者写什么,如何写,该在哪里发表。这种自由性为大众参与文学写作创造了条件。网络设备巨大的储存容量,方便快捷的读取手段,为文学作品的发表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可能性。相比之下,传统文学出版物的容量是有限的,这就迫使它只能将最好的作品发表出来,而将为数众多的稿件无情淘汰。而网络文学却是一片人人都可以平等参与创作的乐园,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等级观念,所有的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

二是实现大众与艺术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文学的大众性还体现在对他人作品的评论上。任何人的作品,不论名气大小,水平高低,谁都可以直言不讳地即兴发贴,或加以褒扬肯定,或一针见血地予以批评。这种匿名的评论,或许不够专业,缺乏学理性,却往往更加尖锐直露,不加掩饰。没有违心的吹捧,没有恶意的攻击。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三是消除了精英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界限。

大众参与的网络文学必将把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娱乐需求为自己的旨归,写大众之所想,奉大众之所需。“网络把文学还给了大众”,这是受到网民的喜爱,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娱乐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止2010年6月,中国网民总体数量为4.2亿。就年龄而言,20―39岁的中青年占到网民总数的50.9%;
就文化程度而言,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到了网民总数的63.4%。这些数据表明,受到良好教育的中青年构成了我国网民的主体,也是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的主体,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审美趣味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题材和样式。那些情节冗长、意义艰深的作品很难被他们认可;
而娱乐性、消费性较强的作品受到欢迎。

当下社会竞争激烈,人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同时也有着释放压力、获取身心愉悦的心理需求。网络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一般来说相对浅显,内容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获得审美愉悦,达到释放压力的目的。阅读中,网民似乎更加注重作品的情节,关注主人翁是谁、干了什么,至于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塑造了何种人形象,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似乎不太关心,只要获得身心愉悦就行。这种突出的娱乐性的需求,客观上对写作起着引导作用。作者写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读者的“口味”,考虑自己的作品能否为读者作接受,并以此作为调整写作的一个重要依据,使自己的作品成为一种适销对路的“产品”,求得较高的网络点击率。

另外,网民的主要构成是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大致相似的生活经历、群体意识、审美观念和心理需求,某种程度上说,是自己的人创作,自己人阅读,有的读者甚至认为作品写的就是自己,极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五)形象塑造手段的多样性

多媒体以电脑技术为基础,能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进而实现了不同媒体间的综合艺术的运用。用多种媒体来呈现人物形象,是网络文学超文本特性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学塑造形象主要依靠文字这单一的媒体,读者只能通过文字这一中介符号去进行艺术想象和再创造。而网络文学不但可以使用文字而且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塑造。这意味着人们阅读作品的时候,必须同时打开多种感觉通道,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其中,而且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自由选择解读的路径。多媒体“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
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
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3]网络文学以文字媒体为主要手段,同时使用声音(对白、旁白、音乐)和图像(绘画、照片、影像)媒体塑造人物形象,而且各种媒体之间可以进行完善的信息交互、转换和融合。如台湾苏绍连的《扭曲的脸庞》,除了四周诗句之外,画面上的一个脸庞可以随着你按不同的数字键而动态变换各种表情。杜斯・戈尔的flash诗歌《象天堂》,一个绿色“象”字的舞蹈引出诗歌文本。这种动态化的文字与绘画、音乐、影像等混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传统的纸质文学所不能比拟的。

三、网络文学离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正是由于网络文学自身具备的多种价值,满足了当今社会体系中民众在某个层面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已成为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当然,网络文学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就,必须将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与传统文学的创作方法相结合。要做到这一点,网络文学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网络文化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贵勇《走向多维的“原创”――从网络获奖小说看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苑英华/评论.

文学价值论文范文第3篇

(一)价值取向发生扭曲,社会功利现象严重

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大众传媒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娱乐性、消遣性使大学生对文化的鉴赏能力得到下降,自身思维无法得到开发。除此之外,在大众传媒进行各方面报道中,不良信息扑面而来,从根本上影响到大学生学风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于追求社会功利,产生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

(二)个人主义盛行,社会责任逐渐淡薄

现如今,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逐渐淡薄,传统的理想主义受到社会现实主义的取代,甚至部分大学生无法对社会中所产生的事件进行分析与判断,无法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进而从根本上忽略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另外,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表现出的个人主义开始盛行,对国家以及社会事件比较漠视,这种情况在影响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与社会的进步。

(三)传统文化丢失,道德修养滑坡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髓,不仅可以凝聚民族力量,并且能够传承中华文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本应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但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人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丢失,沾染的社会不良风气逐渐增多。甚至部分大学生道德修养呈现出滑坡现象,在各项考试中作弊,不及时归还助学贷款,情感冷漠,不尊老爱幼,打架斗殴、偷盗他人物品等,该现象的发生不仅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

二、大众传媒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改善价值观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改善价值观教育方式,需采取切合学生实际,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时代进步的标志,以网络、广播、电视、报纸为主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价值观念,使大学生思维价值选择产生多元化现象。面对这种发展现状,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重视多元化价值选择,在采取一元与多元方式中,建立适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从而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对多元价值选项进行分析,使其能够在多项价值观念选项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根本上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认同感。2.加强媒介素养,培养正确价值观念所谓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个体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解读的基本能力。在大众传媒时代,人们被各种传媒产品所包围,大学生作为媒介化群体,对大众传媒的使用现象越来越频繁。虽然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但是,要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需要加强自身与媒介的结合。首先,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学校设置媒介素养课程,让大学生对媒介的基本属性、基本特点进行了解。其次,加强大学生的信息传播道德,大众传媒在发展中所产生的交互性能够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但是,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欠缺,对大众传媒所的不良信息无法及时判断,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错误的引导。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基本规范,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遵守信息法规的良好习惯。最后,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媒介活动之中,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认识,比如,可以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一系列媒介产品,使大学生参与到各种信息采编工作之中,了解传媒的功能,增强对媒介的了解,提高媒介素养。

(二)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传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促使大众传媒的正面发展大众传媒要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在以正面宣传中,将各种热点问题、社会事件融入其中,积极传播正能量,避免出现虚假报道现象。除此之外,大众传媒要加强对社会监督角色的认识,当好社会的“安全阀”,加强对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力,避免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树立产生负面影响,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弘扬社会正气,增强大众传媒的正面影响力,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2.加强对媒介管理,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想从根本上使大众传媒发挥出正面影响力,需要依靠政府、高校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认识,避免不良信息流入高校之中。学校可以删减相应的不良信息,设置关键词,避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对于大众传媒所宣传的错误信息以及有害信息,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纠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制约大众传媒的传播行为,只有如此,才能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增强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

文学价值论文范文第4篇

一、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变革和深化,有促进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在这种经济体制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思想等等,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样也符合人类进步、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都有利于学校德育能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自身更具有时代精神。同时也应看到,市场经济意识与学校德育在价值取向上,还有相悖的一面。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成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机制,是以经济利益为其驱动力的,市场交换的双方都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正常的市场行为虽然是一种互利的行为,但是这种互利首先还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一个个人或单位不从利己出发也就不可能产生市场行为。这就是说,在价值取向上,市场经济会导致强烈的趋利性和利己性。社会主义社会学校的德育是建立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基础上的,因而在引导学生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时,就只能以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不是以市场经济的利己原则作为准则。当然,社会主义道德行为不排除互利,但这种互利是以利他主义为前提和逻辑起点的,是一种必要时牺牲自我的互利,同市场经济法则中的那种互利有着本质的区别。再者,道德行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亦不以获取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为驱动力,而受主体的道德意识和社会的道德舆论的策动和制约,主体从道德行为获得的往往是一种精神的满足。这些特征都是与市场意识根本不同的。

二、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正确定位。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必然要求形成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在现阶段,学校德育所坚持的价值观不能简单地以市场经济内涵为转移,而要充实新的内容,注入新的内涵,从而使之与新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并对后者产生积极的反作用。

1.学校德育不能以市场为唯一取向。

复杂的社会整体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各具有其特有的运行机制,不同运行机制,在运行的主体、动力、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为促使社会的整体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的运行机制协调发展。对整个社会正常运行来说,它们是缺一不可的,不能互相取代,更不能把某一种运行机制作为整个社会唯一的运行机制。建国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是有教训的。如将适用于政治领导的运行模式扩大到各个社会领域,搞成政治泛化。今天同样也不能将适用于经济领域的运行机制推及到其它一切领域,搞成市场泛化。选择市场经济作为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是完全正确的,经济是社会的基础,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事业,要按其本身的法则通过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以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就德育来说,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和遵循社会不同的领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在现阶段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全面、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这些行为准则、思想规范往往与市场经济所遵循的不一致,甚至是相背离的。如果把当前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得只限于市场经济或者仅仅是对某些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与强化,那么就在德育价值取得上陷入了误区,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学校德育应倡导高于现实的道德理想。

纵观从古到今的各种不同社会,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倡导过不同的社会道德理想以及理想的道德人格。尽管道德的优越性就在于它总是引导人们去做对一般人来说难以做到的事。道德教育具有高于现实的特性,过去我们常常不加思索地把历史上存在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不符归结为剥削阶级的谎言或欺骗,而对当今社会宣扬的道德理想又一概斥之为脱离实际的“假大空”,这种简单化的、非历史的态度,正是当今社会产生理想迷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说高于现实的道德理想的产生与倡导是合乎规律的呢?主要原因是: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虽然扎根于现实的经济生活,但它却不直接反映这种现实。它对人们的经济与物质要求的反映是十分曲折的,其中有许多中介环节。道德更直接反映的是人们精神需要和追求,高于现实去追求美好的理想,这是进步人类的一种本质的属性。

在这个精神领域中“物欲”已经不是启动人生活和行动的至上力量,而为人民服务、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勤奋学习、文明礼貌、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精神,才是灵魂的最高境界,引导、弘扬这种理想道德、理想人格应当成为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取向。如果我们把道德教育仅仅定位于市场意识的强化等所谓现实的取向上,就会脱离当今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心中所蕴含着的强烈的精神追求,也无以体现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否定德育对道德理想的倡导与教育,不仅违反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也违反了道德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文学价值论文范文第5篇

地名源流的研究,是地名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在习惯上被称作地理沿革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主要运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凭借丰富的历史古籍,依靠语源和语义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弄清某地在历史上有过何名,其得名的具体原因何在,而后由于何故发生演变,历史上的地名某位置在现今何地等相关内容。

由于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历史地名往往更换无常。根据地名学的研究,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政治变动、军事征服、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与意识形态的作用等。如灭元后明成祖将大都改名为北京,太平天国将江宁更名为天京,独立后的刚果将奥波得维尔改名为布拉柴维尔,这些都与政治变动有关;
又如殖民扩张中英国占领津巴布韦后将其更名为罗德西亚,军事侵略后沙俄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些都是军事征服引起的变化;
再如随着地理知识增长而来的西洋更名,反映了文化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
此外,因避晋愍帝名讳而将建邺改名建康,因朱元璋登基而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因信仰佛教而将逻些改名为拉萨等,则是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所致。

历史地名的演变,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趋于稳定,从而变成一直延续至今的名称。但不可否认,有许多地名由于历史的风风雨雨,都或早或迟地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动之快和次数之多是令人惊异的。在这类地名中,如南京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金陵、秣陵、建业、建康、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南京、江宁等名称;
又如北京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蓟、幽州、燕京、南京、中都、大都、北京、北平、京师等名称。

总的说来,探索历史地名的起源和演变,弄清今名由来,古名位置和古今地名的对应关系,是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所不可缺少的。地名学的探明的有关的地名特征,如地名的词语性、地理性、社会性、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对于史地教学来说,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有利于增加教学实践的真实、趣味和美感,以及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地理原因。具体来说,其教学价值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从语言学角度看,地名系由语词构成,属于语言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语词,它除了有口头的字音和局部的字形外,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具有一定的词义。地名的语词性特殊,主要体现在它的词义上。其内涵一是表示特定空间位置上的某一处所,一是指它展现出来的某种确定的含义。如作为地名的华盛顿,它标志着美国首都这个独一无二的特定的地方,还表现着这是为纪念华盛顿其人对美国所作贡献而命名的地名。再如我国的尚志市、左权县、志丹县等,也属同类情况。明确了地名词语性的定名所指和依据,就可以从这两方面来讲清地名。如此,则能便史地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充实,而收其真实、趣味和美感之良效。

二、根据地学的理论,地名的地理性殊性,是指它所表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形态而言。从构词角度上看,它是以通名来表示所属类型,以专名来表示相互之间的区别的,即对位于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地理形态的地方,是通过地名的不同称谓来表示的。如果说地名的词语性赋予了它音、形、义的话,那么地名的地理性则使它具有了指位性和分类性的特征。同时,它还以自己的专名部分,反映着被命名地方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特征,构成其标志地理形态的基础。讲解历史地名时尤其应将这两点体现出来,如太平军大败湘军的湖口,就应指名是鄱阳湖汇入长江处的一个狭窄的水道。

三、地名是社会共同创造的产物,它不是某个特定地点本身,而是该地点的代号或指称。一个地名的产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最初只是被部分提出来并认可,后来在频繁交往中才得到社会的承认并使用,这样它就按照人们约定俗成的方式传播开来。它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要求简明易记并便于读写,于是又不断向简化方向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利用起名和改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遂对地名的演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情况,无论是在历史教学还是在地理教学中,都是应予注意的,因为象长安、安西、镇南关、绥远、绥化、怀远之类地名是俯首即拾的。

四、地名总是由繁衍生息于当地的居民以其语言定名的,这就赋予了它民族性的特征。因此,地名反映着某些民族历史和称谓的来源,它在历史上迁徙路线以及分布范围,其社会史中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情况,特别是政治史上民族关系的变化和一些重大事件的情况等等。如海兰泡、尼满河,萨哈林等皆属满语地名,甚至连黑龙江本身也是满语“萨哈林乌拉”的意译,可见其皆为久居黑龙江流城的满族祖先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定的地名,说明这一带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实地教学中讲述这类地名时,应当考虑这种特征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