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财会毕业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4 12:5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摘要:本文围绕当前的财务会计工作现状,分析大数据发展对传统会计带来的冲击,结合相关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大数据环境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的可行性,并据此提出促进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财务会计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会毕业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财会毕业论文【五篇】

财会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财务会计论文3700字(一):大数据环境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围绕当前的财务会计工作现状,分析大数据发展对传统会计带来的冲击,结合相关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大数据环境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的可行性,并据此提出促进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会计理论;
大数据时代;
创新

一、大数据环境对传统会计带来的冲击

一是强化复式记账法。在大数据时代,借助于数据信息处理的便利性,财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云平台来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利用当前的财务软件进行智能化的处理,对原有的借贷记账法带来了冲击,现在只需要利用复式记账原理就可以实现会计账务的处理,而不是一定要满足借贷记账下“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

二是会计账务处理流程改变。传统财务会计的账务处理较为复杂且效率低,易出错。在大数据时代,借助数据信息化以及电算化在数据收集与分析上的优势,可以借助电算化软件实现记账、过账以及报账等工作的一体化流程,借助一个大数据库便可以实现全部的解决,在很大的程度上简化了会计的账务处理流程。

三是优化传统会计岗位设置。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主要是依据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原始凭证为依据,逐步进行账务处理,其业务的处理特点使得相关岗位设置较为繁多。但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借助云计算技术,对相关的岗位处理流程进行了优化,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也促使其机构设置更加的扁平化,减少很多财务会计岗位,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同时也会给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就业带来影响。

四是促使财务会计工作的转型。传统的财务工作重视财务数据却忽视战略性长远规划,不利于完成企业财务分析与战略的制定,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很大部分的工作都集中在经济业务的处理上,其工作效率较低并且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长期有效的经济利益,太多的历史数据并不能够及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促进作用。而在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信息共享的发展,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收集与分析处理,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决策层更好地进行资源的配置,优化其决策,推动会计工作的转型升级。

五是促进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大数据技术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了企业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促进了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对相关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企业的业务综合性将会逐渐增强,相关知识的广度也会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控制以及财务控制等的影响也会逐渐加大,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二、会计理论创新与变革的可行性分析

1.环境可行性

在大数据环境下,促进了会计环境资本多元化的发展变化,也使得财务资本增长速度较快。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对企业的经济结构模式、运营方式以及管理方式都带来了影响,对会计环境的变革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会计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大环境发展的可行性。

2.理论可行性

随着现代化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对会計的理论以及会计发展的技术要求也发生了转变,要加强对会计技术和会计理论更为深入的研究,紧扣时展的趋势,确定相关的会计目标,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突破原有的会计前提以及会计假设等,为会计信息的完善提供了保障,也使得财务会计理念在会计环境的发展与变革中不断地进行更新,使其更好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3.技术可行性

随着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出现,有效提高了会计业务的处理效率,对会计环境的发展带来了变革,也促进了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社会经济化时代,会计专业性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也在不断提高,对财务会计理论的创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满足企业的未来发展需求,需要在会计环境的发展变革下,积极加强相关会计电算化技术和相关软件的使用培训,实现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加工,使其更好地投入使用,实现会计信息数据的快处理,满足会计环境的发展变革需求。

三、大数据环境下对财务会计理论的创新影响

1.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性影响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财务会计理论的基础内容,包括工作的原因、目的以及服务对象的需求等。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促进了会计目标理论的进一步优化发展,对传统的业绩为主的观念进行了更新,使其逐渐朝着权益管理方向进行发展。传统的会计理论也逐步与管理会计理论进行结合,企业的长远发展也需要高度重视新型理论的应用,将日常的财务数据信息在大数据技术下进行有效的分析与整合,使其能够作为企业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2.财务对象理论的创新性影响

在大数据环境下,会计对象理论也需要按照具体的会计活动对象来进行创新性改变。随着当前移动支付的发展,传统的会计资金运动方式也受到了影响。而当前的资金运动说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商品生产中的会计活动涉及生产的各个方面,企业需要做好各方面工作,充分发挥其的自身价值,促进企业产权交易的认识,使其在资金运动过程中能够保证各项交易活动有效开展,促进会计对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财务会计理论的创新。

3.财务会计报告的创新影响

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在发现问题以及分析问题时很多时候都存在信息滞后的问题,随着大数据环境的发展,财务会计报告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创新,通过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能够更加直观有效地体现出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的发展变化,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企业实行财务会计报告时,大数据技术也能够提供数据收集与分析的优势,对会计报告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行业相关信息,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

4.财务会计假设的创新影响

财务会计工作的前提主要是指在会计工作开始前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货币计量、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与会计主体等方面。随着当前国际交往的逐渐深化,对这四个方面也带来了相应的冲击。例如,在经济一体化的模式下,传统的货币计量被迫需要改革,以更好适应当前货币计量的难度。

在信息的发展下,虚拟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也使得会计主体界定的范围存在不确定性;
而当前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势头较好,也出现了众多的互联网公司,其也会给企业的虚拟业务带来影响,也需要财务会计假设做好相应的变革;
其次,在新的环境发展下,财务会计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要做好相关的理论创新,使其更好的支持财务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5.财务会计要素的创新影响

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进行会计要素之间的处理,其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就是明确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中,其主要是包括六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以及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会计要素,主要是反映企事业单位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
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会计要素,主要是反映某一经营期间的经营成果。

在大数据时代,会对传统的六大会计要素带来影响,在实际的会计核算过程中,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难以满足新环境下对会计业务处理的要求,需要对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扩大与完善,要加强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认识与关注,在其发展过程中提供有效的财务数据信息,与传统的会计信息进行对比研究,使其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大数据环境下财务会计发展的对策

1.加强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保障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量逐渐增加,数据传输速度变快,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效率也逐渐提高,但同时也使得网络病毒和黑客入侵的风险逐渐增加,要重视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强化相关的安全使用规范,加强数据信息的安全防护,避免出现信息被窃取和泄露的风险。要重视企业核心财务数据,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培训,保障会计信息的使用安全性。

2.轉变会计人员的从业观念

在大数据环境下,财务会计工作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要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对从业人员的在大数据环境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发展是一个趋势,要重视对相关从业人员观念的转变,要意识到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不可能只是停留在财务会计层面之上,要强化其专业知识储备,以更好地推动会计工作的转型升级。在之后的企业的运营能力会逐步增强,也需要重视其财务活动与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体化,促进企业财务会计活动的转型升级。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对会计业务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打破原有的工作思维,发挥大数据技术在推动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

3.建立良好的数据信息系统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数据处理平台,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掌握良好的业务能力。要做好人力物力的支持,推动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转变。要建立多维度与多层系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制定出正确合理的方法,使其更符合企业的管理发展水平,实现价值创造,降低相关的企业经营风险。在大数据时代,要发挥出数据处理的优势,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相关的会计处理工作,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与升级,推动业务处理的智能化。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论文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促进了我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大數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影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数据收集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开始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尤其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发展中的财务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管理会计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数据时代背景下,为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应该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融合。主要阐述了财务会计和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阐述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重点论述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途径。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该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采取科学的财务管理措施,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水平。企业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种,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能够保证企业资金安全稳定的运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而科学的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的运行提供正确的资料,为企业提供未来发展的预测数据。

一、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的现实意义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尤其是随着企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改革,将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融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融合能够有效的发挥企业的优势,及时的掌握和了解企业资金的流通和应用情况,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融合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市场竞争中,各类经济活动中都隐含着一定量的经济信息,这就需要通过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对信息进行整合,之后由相应的管理部门进行分析和验证,保证资金的运行状况良好,同时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

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包括对业务的监督,并进行准确的核算,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展开经济管理活动。如果企业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会计能够向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为管理人员作出决策提供保障,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管理会计就是应用计算机等相关的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信息,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企业提供发展的相关信息,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帮助,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另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获得信息途径方面也存在相似性,是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不同之处就是两者的关注点存在差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相互依存,管理会计实际上是财务会计的拓展,管理会计能够更好的为财务会计服务,这为两者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客观的必要性。

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一)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的现状

从现阶段我国一些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情况来看,还没有比较强的可行性的融合办法,尤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沟通比较少,不重视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尤其不重视计算机技术在融合过程当中应用。此外,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到位,企业领导的思想观念不正确,这些因素都导致企业中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出现问题。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依据不同的规范所产生的问题。管理会计很容易受到经济理论和企业价值规律的影响,同时管理会计需要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经济效益才能制定具体的规划,从而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以满足管理人员的要求为主。为此,对管理会计的要求比较宽松。但是财务会计并非如此,必须按照严格的会计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活动进行会计活动,财务会计必须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管理要求对企业的管理进行归纳和整理,保证企业的费用信息和财政状况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此外,企业财务会计要比管理会计更加规范和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者之间的融合。

(三)会计信息数据共享存在问题

财务会计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时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公开性,能够及时有效的向企业提供企业经营信息。但是企业的管理会计受到制度的约束性比较少,不会受到相关会计规范的制约,尤其在应用的过程中更加灵活和方便,能够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更加快捷的数据,同时提供数据的信息量也比较丰富。从现阶段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运行情况来看,两者对接存在较大的不便,对会计数据信息的共享不力。

(四)会计从事人员的素质问题

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过程中,会计从业人员的态度有一定的影响。从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情况来看,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还需要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许多大小企业开始不断的涌现,我国一些高校地区已经开设了会计专业,能够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会计人才,但是优秀的会计人才比较少,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管理人才的需求。此外,有些企业中的会计人员还没有正确认识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重要性,尤其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作业素质有待提升,这为二者融合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四、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途径

(一)树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意识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想要在市场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必须重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融合,才能促进企业稳定和长远的发展。现阶段的一些企业对会计工作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导致企业中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不能有效的融合。为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地位,必须重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融合,树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意识,从而为企业作出决策奠定基础,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改进财务资料和会计报告

为促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融合,应該重视财务资料格式的创新和设计。首先,可以在原有的会计报表的基础之上添加一些其他类别的信息,能够很好的解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能够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其次,可以设置备注栏,能够为区别不同类别的会计信息提供保障。最后,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对会计报告的形式作出不同的要求,为信息的使用提供便利性,提高办事的效率。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融合体系

想要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融合,就要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体系,能够满足企业发展中对会计的不同需求,避免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浪费的问题。企业中的管理会计的地位低于财务会计,需要相应的措施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更加重视管理会计,在工作中科学利用管理会计。其次,强化管理会计的教育工作,重视日常的培训工作,让工作人员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再次,合理获得基础会计数据信息,保证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有效融合。最后,对财务信息进行优化,或者对财务信息进行细分,保证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

(四)重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渐进性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存在着差异性,在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一蹴而就。首先,企业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保证会计工作体系的平稳性、科学性、高效性,为企业会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保证会计人员能够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和应用,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其次,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制定高效的会计工作体系,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按照相关的规则流程进行。最后,企业还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结构构成和会计人员的选拔,统筹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发展,更好的保证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

(五)加强信息建设

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融合的过程中还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工不同,管理会计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系统的统计,之后制作做成报告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而财务会计是对企业的账目明细和财务报表这些详细的解读,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比较明显。为此,为更好的保证两者之间的融合,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弥补传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引进先进的信息会计工作技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同时能够对会计人员进行现代化的技术培训。此外,应还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背景,通过大数据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信息资源共享,在节省公司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基础上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

在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过程中,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专业性。但是现阶段许多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还是停留在会计流程和会计制度的方面,综合型的优秀会计人才比较少,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融合。为此,企业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会计人认识到在新的历史发展形势下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还可以聘请专业的人才来提高会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此外,在日常的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还可以建立适当的奖励措施,给工作人员提供帮助,让工作人员能够安心的工作。

财会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税法之间的关系问题,自会计改革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讨论,随着改革的深入,要求更全面、更明确地回答这些问题。

一、财务、会计、税收:处理企业、国家以及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切合点

要说明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税法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对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对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作出回答。

财务、会计和税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出发,他们可视为处理企业、国家和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三个切合点。改革开放之前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乃至于将来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后,这个结论也同样是成立的。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三是也就有不同的结合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基本经济成份是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方式是通过指令性实现资源的配置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企业也采取和类似于国有企业的经济运行方式。就分配制来说,国家作为社会总产品分配主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实行对社会总产品的统一分配,形成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基金,从而实现社会再生。其中,财务制度通过规定资金投入、资产计价、成本补偿、收益确定、利润分配、基金形成等标准,成为三大基金分割的直接依据。财务制度也是国家税收的基础,财务制度所划定的补偿标准和收益确认标准,是确定税基的依据。而会计制度则是按照复式记账要求,根据财务制度和税法所规定的分配标准规范企业的会计科目、报告格式以及反映和核算内容。这时的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薄记制度。

实践证明,以上分配制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财务制度、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定位,弊病甚多。主要表现在:第一,分配权力高度集中。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以及发展基金的分配比例都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没有自,大到基建项目,小到更新改造,乃至职工福利设施,都是政府部门决定的。第二,分配过程缺乏制约。社会总产品有多少用于补偿基金,有多少用于消费基金,又有多少用于发展基金,服务于国家计划和预算,而没有考虑经济生活自身的规律。根据国家计划和平衡预算的需要,可以调整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可以推迟确认损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计划决定财政,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运行机制。在这种体制中,只有纵向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看不到相互制衡。

由于分配权力集中,又缺乏内部制衡,导致分配比例失调,突出表现是补偿和消费大量欠账,如,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欠账职工福利欠账,环境治理欠账,等等。这些隐患现在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总产品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之间进行分配。这一结论适应于各种社会和各种体制。问题在于如何进行分配,由哪个主体进行分配,在哪些层次进行分配,根据什么进行分配。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出问题在于,社会总产品是在国家层次进行分配的,企业并不是分配主体。换句话说,社会资金实行的是宏观循五,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根据国家计划进而通过财务制度进行分配的。改革的方面是,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承认企业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在企业层次上进行分配,按照资本运动规律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核算。

企业资本运动,首先表现为资本的投入,形成资本存量,然后经过生产经营过程实现资本的增值,对资本僧值进行分配,形成新的存量,进而实现新的循环。从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我们就很容易地找到界定财务、会计和税收的各自作用空间,并且能够找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问题的症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是投资本运行规律组织社会再生产,社会部产品价值和新增价值界定取决于财务制度,服务于国家计划和年度预算,最终表现为存量与增量界限的混淆,导致分配关系和分配比例的扭曲,这是我国国有企业当前普遍面临生存危机的深刻背景。

一般认为,会计通过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这个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会计的深刻意义还在于,通过资产、负债、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它划定了资本存量和增值量的界限,其中资产、负债和权益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存量的界限,而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增量的界限,这六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贯串于会计循环的全过程,是会计职业的崇高追求所在,也是企业的得以持续经营的基础。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所执行的财务活动,实际上是基于存量和增量的分割所进行的资源的配置,包括资本(即存量)的投放和利润(即增量)的分配。税收也是在合理划分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对增值的分配,尽管参与分配的法量依据完全不同于财务活动。

二、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

前面已经说到,传统分配制下,财务制度直接地执行统收统支的职能。是国家实现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工具。由于分配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衡,导致分配结构失调,弊病甚多。为此,我们建议全合认训并重新界定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功能,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转交由会计准则来执行,建立起体现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约束机制健全的社会总产品分配体制。

问题是,为什么会计准则能够执行这些职能,并且能够避免传统财务制度的弊端呢。这是由会计准则的内在机理决定的。

第一,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实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经过近百年市场经济催化,会计准则已经成为有一套逻辑严密的概念体系支撑的规范系统。象真实与公允、权责发生制、可比性、谨慎等概念和原则,已经成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因有观念,规范着会计实务,不仅支撑着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使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分割建立在合理基础之上。

第二,在由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政府部门、企业职工和会计职业等所级成的多角关系中,会计准则已经成为处理和协调经济利益关系在内的稳定器。企业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联络点。这里所讲的经济利益,既可能表现为直接经济利益,也可能表来为经经济信息形式存在的间接利益,因为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多的决策能力和影响能力,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其中,对我们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有意义的,是其直接经济利益方面。会计除了其固有信息功能外,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资本存量与增量这间的分割功能。对于股权投资者来说,存量是其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一般情况下,会倾向于多确认存量(当然,例外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只在意企业的短期价值,可能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而这本身就说明了多元利益的存在);
对于债权人来说,他们一般也倾向于多确认认存量,因为,存量充分意味着债权的安全系数更大一些;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其直接利益是税收利益,多确认增量,意味着更大税基;
对于企业职工来说,其报酬往往是与企业的当期利润相联系的,他们也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当然,基于长期雇用、追求长期利益的情形也是有的)。类似于这样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倾向,还可以举出一些。为了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会计职业最早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主持会计准则的制定。

后来的实践证明,会计职业也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的,即,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其中,收益表现为市场份额、审计取费,风险则表现为可能的审计失误以及由此引起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所以它在行使其职能时,就会考虑特定利益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并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政策选择和设计。这正是为什么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权限先后从会计职业转移到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团体手中的真实背景。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将现行财务制度执行的制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的职能分解出来,使其成为会计准则的职能,建立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准则形成机制,有效地负担起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割职能。将财务分配和税收分配以及其他分配形式建立在合理划定资本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

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取能改造为会计准则的职能以后,相应的问题是,是否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笔者认为,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改造为会计准则职能,并不意味着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相反,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改善和加强国家作为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的管理。

所谓财务活动、财务管理,都是围绕资源的配置和分配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基本上是由所有者在国家法律约束和计划指导下实现的。资金投资到哪里,投资多少,从哪里筹资,怎样安排资金结构,利润应当怎样进行分配,多少分配给投资者,多少用于后备和发展,基本上是所有者决定的,或者由管理部门在投资者的指导下进行。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至多是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小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作出必要的制度规范。可能的领域有,利润分配顺序,社会保障基金的提取,后备基金的建立,等等。现行公司法律对这类问题已经作出规定。

而国有企业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国家是国有企业所有者,或者通过法人行使所有者职能。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管理。理由是:

第一,所有者对其资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保证。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投放和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以对经营者的考核,必须由国家来执行。

第二,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经济成份。国有企业固然要以盈利为目的,但其所担负的经济社会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的职能,平抑物价的职能、解决就业的职能等等。这都要通过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来实现。

第三,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要弱得多,随的经营失败风险比非国有企业也要大得多。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中,都表现为一系列的授权过程。于对非国有企业来说,有的是由所有者本人直接经营,自己授权自己,其责任心和风险意识都是很强的。有的则是由私人投资的股份公司,也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当然,由于掌握企业命运的大股东,对小股东潜在的损害,保留必要的后备。公司法律有关条款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而在国有企业,授权层次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不能直接确指是谁授权的。这就大大增加了授权风险。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期利润,剥夺性经营而不注意资本维护和技术开发,冒险而不顾忌后果,等等。这就是产权经济学一再提醒的道德风险现象。可以说,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比非国有企业要大得多。这就有必要改善和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比如规定和监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指标等等。

三、会计准则与税法

在传统体制下,税法和会计制度都是以财务制度为依据的。会计制度根据财务制度规定的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规范账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税法则根据财务制度确定税基。随着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职能将由会计准则来承担。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是将税基完全建立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还是另行制定一套扣税办法。或者将税法与会计准则统一起来。最近几年,不少同志倡导建立一门独立的税收会计学,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有两种意见,一种观点是,税收会计学是财务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集中研究和处理企业与税收有关的会计业务,比如,增值税的会计处理,以及纳税申报。还有一种观点是,鉴于财务会计与税收的目标不同以及会计准则与现实分配,即所得税会计。更有人建议,不但要确认所得税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分推,在此基础上建立税收会计学。

关于第二种观点,笔者认为,从会计的角度看,企业的纳税业务,与企业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并没有什么两样,交纳各种税收,所导致的企业纳税久务形成的负债以及多交税收而应当退回税款所形成的资产,与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经济业务的核算原则是一样的,都要遵循有关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标准。单独建立一门纳税会计学,就象要建立应收账款会计学、存货会计学、固定资产会计学一样说不过去。

关于第二种观点,涉及到要不要保持财务会计与税法在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上的一致。就成本和效益方面考虑,会计准则与税法如果能够协调好乃至统一起来,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那样既有助于简化企业会计核算,又便于税收征管。然而,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立法宗旨、服务对象和约束因素诸方面都是有区别的。就当前实务来说,税法与会计准则在诸多项目的处理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差异。绝对地讲会计准则与税法保持一致,已经行不通了。但是,赞成会计准则与税法分离,并不意味着不顾成本与效益原则,盲目地追求两者的差异,甚至人为地夸大两者的差异,而不应当尽量保持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一致,不要夸大纳税扣除政策的作用。实际上,某些税收政策的奖励或抑制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经营环境和企业机制下,更是这样。对于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某些项目的确认标准上的差异的处理,笔者赞同我国现任会计制度有关所得税核算的规定,即,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有同志建议,不但要跨期分配所得税,还要确认增值税时间性差异,并进行跨期分配,进而建立起税收会计学。笔者认为,借鉴所得税跨期分配原理进行流转税的跨期分期,不失为一种尝试,但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任何一种会计方法的采用,都要符合中国现实和特定环境,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不能为会计而会计,为研究而研究;
第二,流转税跨期分配与所得税跨期分配一样,都是会计原理和会计原则的具体运用,属于某一类会计业务,指望因此形成一门税收会计学,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四、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所要解决的实际上是会计规范本身的结构问题。广义上讲,会计准则是会计制度的一种形式,就象会计制度以外,还有会计规章、会计规则、会计规定、会计处理办法等多种法规体例一样。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搞会计改革,乃至于系统研究会计制度改革,开始用会计准则这个称谓,很大程序上受到西方会计实务的影响。因为美国、英国、加

拿大以及国际会计准则都称accountingstandards或accountingprinciples,分别译为会计准则(或会计标准)和会计原则,当时国内大量介绍和译述西方国家会计文献,使得会计准则这个词成为市场经济制度下会计规范的象征。记得当时还曾就会计准则、会计标准或会计原则的区别或联系以及我们该选用哪一个名称进行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后来在1988年义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的的研究会主达成一致意见,今天统一用“会计准则”一词,不再在名词上争论了。

现在我们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名词本身的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现在都以其现实存在,直接影响着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当然,由于已经的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会计经验,会计准则几乎成为新的会计规范的代名词,因而影响更大一些。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指已经或即将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
而会计制度所涵盖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且复杂得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两则两制”中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后来陆续的其他行业会计制度,象公路经营企业制度,还有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制度两个会计制度。从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看,表现形式、体例结构、详略程度、政策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定需要理顺,从而形成有分工又有协调、结构严密的中国会计规范体系。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财政部着手研究和草拟会计改革发展规划时,就提出了会计准则体系这一动议。1991年的《会计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先后提出的《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在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设想。当时,按行为和所有制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国营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等基本上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为框架的,这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执行的是薄记职能。也有一些例外,1985年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及1992年年初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除了传统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方面的内容处,也独立地规定了一些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政策。实施“两则两制”时,由于当时《企业会计准则》只有一个基本准则,尚不能满足具体指导企业会计实务的需要,所以根据基本准则按行业制定了13种会计制度。这些行业会计制度也相应地充实一些会计政策的内容,即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随着具体准则制定工作取得进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重叠之处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关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会计准则时,还主要是直观地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这名称和形式,那么经过10年来制定会计准则的长期实践,我们切实感到,分要素、分经济事项制定会计准则这个形式,有显著的优越性。一是分会计要素、分经济业务制定会计准则,有可能将某个要素或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阐述得比较全面且清楚,逻辑严密;
而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其核心是账户设置、记录内容和借贷规则,不可能象会计准则那样根据特定要素或业务的需要灵活组织其结构和内容。二是会计准则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规范形式,已经为国际社会所认同,象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开始采用会计准则这种形式。

曾经普遍认为,会计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应当用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现在看来,评价会计制度,应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就内容来说,通过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等会计政策,并不是绝对不可行。有人说会计制度规定过死,不利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并不是会计制度规定过死,而是财务制度规定过死,不能把财务制度的问题算到会计的头上;
就现行会计制度来说,除了仍然过多受到财务制度制约之外,很难说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过死。再说,就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言,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余地将越来越小。会计制度的问题出在它的形式上,即如前面提到的,由于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因此,无法对特定会计要素和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作充分交代,也就限制了它的作用范围,这也是形式决定内容的一个例子。

会计活动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因此,会计规范也就有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可能的要素。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都只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而基本上没有涉及记录这个环节,就我国的会计准则来说,必要时也有一些有关账的规定,比如,单设账户还是合并反映,直接转销还是备抵方法,就属于记录的规定,因为不影响计量的最终结果。有关记录环节,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账户的设置、账务处理程序、账户对应关系,账户与报表项目的协调和配合等等。现行会计制度的形式特别适合于记录制度。所以,要不要用会计准则代替会计制度,实际上就变成了还要不要对会计记录环节作出规定?有关记账方面的事,是不是交给企业自己来做?

笔者认为,会计制度有关记录环节的规定,主要是帮助企业设置会计科目和建立会计核算体系,并不象会计准则那样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要不要对会计记录环节作出规定,取决于企业会计实务有没有这个需求。离开特定环境,绝对地说取消会计制度或保留会计制度,都是片面的。

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建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包括会计记录在内的账务处理作出规定或提供指南,日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设的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换国家会计指导委员会(即steeringcommittee;
我国会计文献大都将其译为“筹划委员会”。笔者认为,译为“指导委员会”更为贴切),其研究课题之一是,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要不要就会计程序提供指南提出决策建议。另外,法国的通过会计制度(即plangeneralcomptibles;
国内大多将其译为“会计总计划”或“会计总方案”,这实际上是对法文的直译。法律注册会计师协会最近出版的英文文献,将其译为generalaccountingsystem.笔者以为,为正确表达这份制度所包含的内容,应当译为“通用会计制度”)作为法国会计特色的体现,在西非国家及世界一些地区有很大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命题也是,要不要提供象法国通用会计制度那样的会计指南。

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会计实务来说,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还没有形成,企业会计人员尚不习惯于自己设计会计制度,所以提供一套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会计制度,推荐会计科目,解释会计科目的性质和使用方法、交代会计程序、提供主要经济事项分录范例,对于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效率,加强内部监督和政府监督,还是有必要的。鉴于目前会计制度种类比较多,不便于检索和执行,建议适当加以归并。随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企业会计人员薄记水平的提高,加这之会计准则指南中提供了各类业务的相关会计科目和记账方向,会计制度的作用将逐步弱化。什么时候会计人员感觉到这套制度对于企业说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了,这套会计制度也就自动取消了。我们实施没有必要再在准则与制度的

财会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
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1.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教育研究,1989,(8).

[2]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2,(1).

财会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会专业;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慧锋,广东纺织职业学院讲师,广东佛山528000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217―03

财务会计专业(以下简称财会专业)是我国大中专院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多年来,财会专业毕业生在我国务行各业各条战线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各大中专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财会专业毕业生的人数也相应增加很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随之日益激烈。特别是目前,据有关信息介绍,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中,财会专业毕业生比例高居榜首,每12个毕业生中就有1个财会专业的毕业生。这引起不少有识之士对这个“老”专业办学方向和就业前景的关注和担忧。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就业现状和就业前景如何,毕业生工作能力和社会评价怎样,课程设置和学科教学是否已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等方面是否已符合社会需要呢?笔者利用近几年指导毕业生校外实习的机会,与广东各地数百家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广泛交流,以及在职称培训授课中对参训会计人员进行访谈调查,收集到了社会实践中反馈上来的翔实信息资料,结合各类媒介中相关信息的介绍,现就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和工作情况以及社会的一些需求现状进行剖析,进而对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作初步的探讨。

一、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和工作现状

(一)学生毕业当年就业率高,工作岗位以出纳、会计等财务会计工作为主。广东近几年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当年就业情况良好,除了继续升学外,所有的毕业生都是在毕业实习时就已经找到工作单位,而且是所有的学生早就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可以全额领取到较高的工资报酬。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是在校所学的财务会计专业工作,只有少数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跟单、物业管理或文员等工作,就业单位以经济实体为主。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需要同时兼任统计、仓管、贸易、跟单、接待等多项工作。

(二)工作相对稳定,没有失业现象。我们所了解到的在广东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如今都全部在岗工作。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工作比较稳定,几乎没有更换工作单位;
尽管有约四分之三的毕业生更换了工作单位,但大多数都是个人主动更换的,而且一般都是在找到新的工作单位之后才离开原来的单位,没有失业找不到工作的;
有些毕业生虽然多次更换工作单位,但都是主动更换到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单位,即更换到待遇相对较高、工作环境相对较好、更能发挥自己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单位。

(三)珠三角一带财会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财会专业就业前景看好。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的,其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应该比较强,因此我们所了解到的众多高职院校,近几年来财会专业的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常常是当年的应届毕业生推荐工作结束后,仍有企业来电要求到学校来招聘财会专业毕业生。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点大都是广东经济发达的工业城镇,特别是工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一带,财会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就业潜力大,就业前景看好。此外,由于财会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最近几年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中,除财会专业毕业生从事财会专业工作外,还有其他专业约六分之一的毕业生凭其考取的会计上岗证书也从事了财务会计工作。

二、毕业生工作能力的社会评价

(一)动手能力不强。我们在交流中了解到,很多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表示赞赏,但大半用人单位认为这些毕业生在学校时大都缺乏实际操作训练,个人动手能力较差。因而他们到单位工作后实地操作时不少人表现出实际工作能力和独挡一面的能力较差。有的毕业生离开前一任会计的账簿和凭证就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进行会计核算;
有的毕业生到一个新设立的单位,不知道应怎样开设会计账簿进行财务和会计的核算与管理;
有的人做账速度太慢;
一旦出现错账或漏账,很难在短时间内查找到差错原因进而及时进行账目调整等等。

(二)财会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许多单位反映,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课程是财务会计的专业知识,所以财会基础知识还比较好。但对于财会工作离不开其他相关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掌握得不够,工作起来往往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比如由于语文基础较差,财经应用文写作技能欠缺,结果连一些较简单的财经应用文如“企业资金运营计划”之类简单的短文都没办法写出来,更谈不上完成整个企业的综合性的“企业财务计划”和“企业财务情况分析”之类较复杂较高水平的财经文章的写作任务了。还有文秘、公关、外贸、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也都比较欠缺,英语口语能力也较差。

(三)沟通和协调能力不强。财会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与别的部门对账算账、分配和收集各方面的经济资料等等。这就要求财会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但用人单位反映,由于财会专业毕业生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不够强,因而工作时常得不到配合,往往事倍功半。有的甚至把关系搞得很紧张,常常需要管理层出面来解决。

三、坚持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毕业生之所以一时间成了各用人单位的香饽饽、抢手货,是因为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点能培养出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如果高职院校不能真正落实其办学宗旨和办学特点,不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培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其就业竞争力很可能将退到劣势状态。因此高职院校财会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增开会计实训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能力。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训课程的配置还远远不够,大都简单地进行一、两周的所谓模拟实习,没有足够的实践培训时间,造成了毕业生实际操作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后果。因此,我们认为,应改革实习模式和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中增开专门的财会实训课程,并给实训课程调配充足而科学的时间额度和教学频度。实训课程应采取平时与理论课程的教学适时适度配合,课程学习结束再集中强化训练以求巩固的模式。在各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则应适时适度地渗透模拟操作实践的教学训练环节,

每学期可安排一至两周的实践课程或模拟实训,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能及时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同时,应将财务会计的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操作配合进行,加强学生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以此进一步解决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

(二)重视汉语基础知识和财经应用文写作技能的教学。语文是各科之母,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语文基础差往往无法正确理解其他专业课程的有关定理、概念、论述和解说,导致专业课程学得一知半解,无法真正学好,对专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相关应用文写作更是无法胜任。而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如何往往取决于语文水平的高低。现在的大专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许多师生和家长,都误认为主要是学好专业课,语文则可有可无不必再学了。院校教学计划中都是语文课明显比英语、数学等课程少,有些高职院校于脆就不开设语文课;
语文教学效果也无须认真考核甚至不考核。然而社会反馈回来的需求信息却告诉我们:语文基础和口语表达能力差的财会专业毕业生不仅沟通和协调能力差,而且不能完全履行财会专业工作的职责,无法完成财会专业工作的全部业务操作。财务计划、财务分析是财务会计人员必不司少的工作,在会计人员多的单位,一般由财会负责人承担这些工作,但在只有一、两个会计的单位,这些工作每个会计人员都无法回避。因此,具备相应的语文基础和财经应用文写作技能,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生必不可少的实际操作技能之一,也是具备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个具体体现。我们认为,从社会需求出发,高职院校不仅应立即强化汉语基础知识和写作技能的教学和培训,而且也必须同时强化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即普通话水平的培训与测试。高职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在课程的开设和课时的配置安排上突出语文课的基础课地位,安排充足的教学时间,配备足量的高水准专职语文师资,三年一贯地猛抓强补学生们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财经应用写作技能,并以社会需求为标准严格考核测评,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改进教学,使学生毕业时语文水平和写作技能提高到社会需求的相应程度。

财会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财税改革的逐步深入,使传统的职业中学财会教学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职业中学财会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时期职业中学财会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1 研究背景

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技术人才,财会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有相关的经济管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实际处理好所在单位的相关财会工作。但当前职业中学财会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还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着用人单位对职业中学财会毕业生的观感,不利于财会专业毕生的就业工作。具体而言,传统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职业中学财会专业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动手能力差,虽然理论知识学习成绩比较好,却无法在就业中很快适应实际工作;
二是变通能力差,对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较好,但书本外的知识却不知道运用;
三是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如,到银行如何办理相关业务,与税务局如何打交道,大多数的职业中学财会专业毕业生都难以胜任。这反映出我们的职业中学财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反差,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职业中学财会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了解,以需定产,在教学中体现出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提高职业中学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变通能力与实际操作经验,以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提高职业中学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

2 当前职业中学财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中学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影响着财会人才培养质量与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利于职业中学财会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

2.1 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师教学水平需提升

职业中学财会教学既有理论教学,又有专业技术教学,其教师应该由专业技术人员与大学毕业生一同担任,以保障两种教学的顺利进行。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的职业中学财会专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并没有从事过财会相关工作,仅有的经验也只是在高校实习时积累的经验,与职业中学财会应用教学要求相差甚远。师资队伍的不完善,使职业中学财会教学水平长期处于理论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空对空”现象严重。

2.2 课程内容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

职业中学是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要求其在拥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有较强的动手应用能力。在短短几年的职业中学教育中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但事实上,职业中学财会专业的课程内容明显不合理,理论课占据70%的份量,应用课程只有30%的课时,且无法得到保障,使学生难以得到实践锻炼机会,导致其进入就业阶段后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

2.3 实践环节缺失,学生实践能力差

财会工作具有其特殊性,不仅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要求,更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延续性,能够胜任财会工作的人员一般都具有较稳定的从业经验。而要从财会工作中坚持下来,较强的实践能力必不可少。在当前的职业中学财会教学中,存在“唯会计证”的倾向,一切围绕学生考会计证来安排课程,而会计证考试只考理论的客观需要,使学校极为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导致职业中学财会毕业生因实践能力的缺失而出现就业难。

3 新时期提升职业中学财会教学质量的对策

从职业中学人才培养与职业中学的长远发展来看,提升财会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迫在眉睫,它不仅影响着职业中学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更影响着职业中学的社会声誉。新时期提升职业中学财会专业教学质量,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决定着职业中学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中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具有会计从业经验的业内人士进入职业中学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借助他们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从业教训,使学生接触到更为实际和有用的实践能力培养,避免长期存在的以理论教学应对实践教学的窘境;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工作,将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却没有从业经验的老师,送到相关会计事务所或企事业单位进行工作,以促进其对现行会计职业的了解,积累从业经验,增强其财会教学的针对性。

3.2 调整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应用并重

提高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就业的适应能力,要从教学内容的调整入手,做到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一方面,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对社会财会人才需求特点的分析,多开设实际需要的课程,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的零障碍;
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需求,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职业中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场所,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以财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不断提高职业中学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能够在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

3.3 完善财会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出真知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要求,都远比其它专业来得严格,只有在学习中经历了与实际工作相似的环节,才能真正养成学生良好的从业习惯。完善财会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
另一方面,要丰富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在实践教学中接触到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从而让学生不断积累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以角色扮演、小组实习等形式,邀请会计从业人员作指导,模拟出真实的会计从业环境,让学生对出纳、会计、审核以及会计主管等职业逐一演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 结语

职业中学财会专业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其财会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着用人单位对职业中学财会毕业生乃至职业中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看法。我们应重视当前职业中学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师资力量改善、教学内容设置以及实践环节提升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职业中学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推动职业中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斌.关于职业教育财会教学改革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