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像重建课程主要讲解医学成像与分析系统中的现代图像重建技术,内容包括图像重建解析算法和迭代算法以及这些算法在XCT(X-RayComputedTomography)、SPECT(SinglePh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图像重建 实验教学 基础仿真实验 应用实践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27
1 引言
医学图像重建课程主要讲解医学成像与分析系统中的现代图像重建技术,内容包括图像重建解析算法和迭代算法以及这些算法在X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及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医学影像中的应用,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掌握现有的医学图像重建技术,并基于此研究速度快精度高的新型医学图像重建技术将大大促进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医学图像重建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物理、数学、线性系统、电子电路方面的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成像理论以及应用等,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涉及多个领域的学科。对于本科生来讲,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仅需要获得坚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从实验实践中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更加先进有用的科研技术。医学图像重建课程专业性强,综合性高,并且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目前大多院校主要开设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利用图像处理方法对医学图像进行处理与分析;而医学图像重建属于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利用算法处理医学影像设备采集的原始数据从而得到医学图像,针对本科生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不多。而开展该课程教学工作的院校主要限于理论教学,并且由于基础实验设备缺乏,实验条件不成熟等因素影响,极少涉及实验教学,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不十分理想。目前,公开文献主要针对医学影像成像课程的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尚没有针对医学图像重建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公开。笔者结合本校该课程的教学情况,展开一些该课程基础仿真实验与应用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研究,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2 基础仿真实验设计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程设计的成像理论以及成像算法,基础仿真实验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XCT图像重建仿真实验,SPECT图像重建仿真实验和MRI图像重建仿真实验,重点为XCT图像重建仿真实验。基础仿真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采集数据,并选取合适的重建算法对实验数据进行重建。以XCT图像重建仿真实验为例,学生2人1组,首先利用Matlab软件产生平行束XCT的360度投影数据;再编写解析重建算法――滤波反投影算法和迭代重建算法――代数迭代重建算法函数程序代码;并将仿真的投影数据作为编写号的函数的输入参数,进行重建,输出重建后的断层图像;最后将重建后的断层图像与理论图像相比较,分析重建算法的性能。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自主选择课本上的其他算法进行图像重建与结果分析。通过基础仿真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医学成像系统的成像原理与成像过程,掌握图像重建算法,并学会分析比较不同算法的重建性能,真正掌握课程中的医学图像重建理论。
3 应用实践实验设计
医学图像重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在掌握各种重建方法的同时并将其应用于医学图像重建是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标。在课程理论教学以及基础仿真实验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应用实践实验的设计,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的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定位为研究型学院,搭建了适用于小动物成像的微型XCT硬件系统,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图像采集与图像重建软件平台。该微型XCT硬件系统中的X光管和X探测器固定,将成像对象固定在转台上,通过电动控制旋转转台,进行多角度投影数据采集。笔者基于课题组的科研背景以及学院软硬件条件,设计了小鼠XCT成像以及基于XCT图像的小鼠主要器官分割应用实践实验。实验时,学生4人1组,首先准备好实验材料,即麻醉小鼠并尾静脉注射CT造影剂,熟悉微型XCT硬件系统的构成以及性能指标并开启成像软件和硬件系统;采用由8个钢珠构成的仿体对微型XCT系统进行几何校正,消除转台的转动误差以保证成像精度;几何校正完成后,将小鼠固定在转台上,以1度为间隔,旋转360度,采集360幅投影图像;利用软件平台在服务器上对投影图像进行重建,得到小鼠的断层图像和三维结构;基于小鼠的断层图像,利用Amira软件,采用人机交互方法进行小鼠主要器官分割。通过应用实践实验,学生亲自操作微型XCT成像系统,并对采集的投影数据进行重建。经过该实验训练,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微型XCT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数据处理流程,对微型XCT成像及其应用有了系统深入的认识,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4 结论
本文结合笔者教学与科研经验,基于学院科研条件,以提高医学图像重建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针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提出一些改革措施。本课程以有代表性的重建理论和有典型性的应用实践作为实验内容,结合“课堂理论指导、计算机仿真巩固以及真实实验提高”三个层次的教学手段,巩固学生的图像重建理论基础,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为以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曾更生.医学图像重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黄文亮,吴淑芬,周山.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整合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7).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
信息素养;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42-03
Training Information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in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Hu Shan, Liu Ya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computer course from the way of teaching objectives, cour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ode etc. W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both computer basic knowledge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Our aim is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form their scientific ways of thinking and expand their medical research capacities using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o maintain the persistent vitality of the basic computer course.
Key words comput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quality; medical students
Author’s address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510060
计算机技术已深入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医院诊疗设备技术的日新月异到医学科研工作的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来看,无论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或者是成为一名医学科研工作者,在学习阶段培养信息素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拓展未来职业道路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基础是中山医学院医科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现实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会共同面对这样的问题:计算机教育是否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工具和软件的使用?如何才能让信息素养在个人的学习生涯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此外,也有学者质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1]因为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如Office办公软件或者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入学以后能够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能力水平测试的则不需要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那么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是对中学阶段所学知识的重复吗?
本文结合上述问题探讨如何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养。
1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目前,中山医学院针对医学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素质与软件工具的综合使用能力。
根据2009年医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医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的指导性纲要文件,提出2+X的课程设置体系,其中“2”代表大学计算机基础(医药类)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必修课;
“X”包括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医学多媒体及其在医学中应用、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等4门选修课。
中山医学院医学专业的五年制本科教学安排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和实验课各占45学时。该门课程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开设,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网络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等)、数据库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总会有一些问题。
1)如果单纯从课程内容来看,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如何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
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断膨胀,而教学时数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如何才能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平衡这两方面的关系?
3)由于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软件的时效性,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质疑,如何克服这种只针对软件工具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 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为导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3个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范文第3篇
计算机技术已深入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医院诊疗设备技术的日新月异到医学科研工作的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来看,无论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或者是成为一名医学科研工作者,在学习阶段培养信息素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拓展未来职业道路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基础是中山医学院医科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现实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会共同面对这样的问题:计算机教育是否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工具和软件的使用?如何才能让信息素养在个人的学习生涯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此外,也有学者质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1]因为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如Office办公软件或者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入学以后能够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能力水平测试的则不需要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那么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是对中学阶段所学知识的重复吗?本文结合上述问题探讨如何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养。
1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目前,中山医学院针对医学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素质与软件工具的综合使用能力。根据2009年医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医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的指导性纲要文件,提出2+X的课程设置体系,其中“2”代表大学计算机基础(医药类)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必修课;
“X”包括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医学多媒体及其在医学中应用、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等4门选修课。中山医学院医学专业的五年制本科教学安排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和实验课各占45学时。该门课程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开设,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网络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等)、数据库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总会有一些问题。1)如果单纯从课程内容来看,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如何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断膨胀,而教学时数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如何才能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平衡这两方面的关系?3)由于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软件的时效性,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质疑,如何克服这种只针对软件工具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为导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3个原则。一是把握基础。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科学依然遵循它固有的原理和规律,在稳定中不断发展。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为避免软件的时效性给学生带来的疑惑,学习的重点应该以“培养思维为主,传授知识为辅”,将传授知识转化为传授基于知识的思维方式[1]。二是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将计算机知识和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将此概念渗透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交叉思维能力。三是以学生未来的自学能力为出发点,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和医药学科学及临床实践交叉结合,使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信息素养在学生身上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为未来学生的工作和科研拓展道路;
因此,总体来说,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上,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导向;
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以学生未来所要面对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来划分教学模块。同时,再辅助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2.1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贯穿教学过程
在2010年,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提出,计算科学与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并列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促进科技发展的三大手段。而作为计算科学基础的计算思维是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强调计算思维基础教育,知识讲授与素质培养应贯穿于计算思维的教学中[2]。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实验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课程的主线应贯穿于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和计算机的原理知识相互影响,从而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基本教学主线是:分析问题——抽象问题——建立计算模型——总结比较问题。例如,在学习VB的分支结构部分的内容时,并不是平铺直叙地去一一介绍每种结构的特点、语法,而是可以和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相联系,首先将问题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
1)比如,要从A点出发去到B点,有几种不同的道路选择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普通公路、国道、高速公路,每条道路的行驶距离不同,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不同,那么将如何选择行驶路径?
2)分析问题,选择不同的道路,取决于行驶距离的长远,过路费的多少,由此引申出这个问题有几个条件?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分析各个条件和路径之间的关系后,可以将几种不同的路径描述转换成所对应的不同分支结构语句。不同的选择条件对应分支结构中不同的分支条件,不同的路径则对应不同的分支语句结构,通过教师逐一对各种分支结构语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将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步转变为抽象思维。
4)学生结合实际问题,选择用不同的语句结构编写代码,并进行对比总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训练,就可以逐步掌握计算思维的方法与特点,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2立足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一名未来的临床工作者,其将来所要面对的是高度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等是临床工作者的工具,而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对医学信息的及时获取、掌握和应用能力。那么在计算机知识的浩瀚海洋中,该如何进行知识的取舍,传授给学生?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工作需要,笔者认为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p#分页标题#e#
1)计算机与网络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与网络作为一种基本工具成为信息社会信息交互的载体。了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有助于理解医学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和编码方式;
而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则是现代医务工作者及时获取医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跟踪科研领域最新进展必不可少的工具。
2)文稿与演示的处理技术。医学论文的写作和交流能力,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的综合展示,也是医务工作者交流工作成果的最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文档处理工具和文稿演示工具,使得学生能够具备对医学知识的综合表达能力。
3)数据处理技术,包括Excel软件和数据库基础两部分内容。医学研究的实施过程可以概括为: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在此过程中,从医院信息系统中产生的临床数据,以及从医学诊疗仪器中产生的检验数据均以不同的编码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而Excel软件和数据库软件可以提供对数据的结构化存储方式,对数据的分析、计算、查询和统计功能,并有助于学生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开发过程。
4)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医学领域中,无论是生物电信号处理、计算机影像诊断技术、计算机医疗仿真技术、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医院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着程序设计技术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而作为一名医学生来说,掌握一门相关的程序设计语言,不仅有助于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对于今后能够深入医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开拓自己的科研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所用到的软件会不断被新的软件所代替,但是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所要接触到的任务则是基本不变的。那么,当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具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了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方法,就不会再被某种软件的使用所束缚,从而使得信息素养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良师益友。
2.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以上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目前的教学工作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
1)在理论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始终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的前1/2部分,以LBL教学模式为主,通过知识点的展开,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系统了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课程的后半部分,采用PBL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PBL是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任务相联系,注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3]。例如,在学习VB程序设计语言的控件部分时,并不是直接去一一介绍每个控件的作用及其相关的属性、事件和方法,而是围绕要完成的任务,去寻找可能合适的控件,然后再将大任务进行分解,确定出一个个小的目标,围绕这个小目标,去寻找这个控件具有的能力,即运用不同的属性、事件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在熟悉了不同控件的同时,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掌握了解决相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避免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2)充分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实验课是消化吸收课堂上所学内容的地方。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如果单纯依靠实验课可能连指定的内容都来不及完成。因此,在上课前精心挑选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精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一直向学生强调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答疑解惑,通常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先去做练习,再到实验课堂上和教师探讨遇到的问题,这样能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另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学习内容,以协调学生学习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差异。
3)将课程中所有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都制作成模拟教学软件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这个教学软件去寻找相应的答案,并且相比于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软件的优越性还在于可以反复学习;
另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解决问题,避免由于问题的积压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以上这些教学方法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都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周文君(1975-),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卫生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江苏盐城224005)孙晓凯(1978-),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慢性病科主管医师,研究方向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及卫生统计学教学。(江苏盐城224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144-02
现代医药卫生科技信息化发展迅速,卫生信息管理科学的发展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学院校培养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需要面向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医学信息部门、医学图书馆等部门,从事日常办公事务处理、病案管理、卫生信息资料、医学图书、档案管理等工作和计算机维护工作。①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医药卫生知识和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知识外,还需要具有较好的统计学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部分统计软件的使用,以便为各级医药卫生机构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为了提高医学统计学课程质量,培养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建立统计学观念,提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近年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课程特点明确学习要求
1.课程特点。医学统计学是一门既有复杂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应用技巧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科研设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灵魂,可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评价、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研等各个方面,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医学统计学内容主要是以医学理论及其研究内容为载体,应用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阐述某个医学实际问题。②
2.学习要求。医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并非要成为医学统计学的专业人才,其目的在于建立起统计学观念,学会从不确定性、机遇、风险和推断的角度去思考医学问题。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特别是专科生,医学统计学的数学原理、公式推导等要求可以更加放宽,重点应放在统计方法的应用上。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必须要牢固树立起统计学观念,如生物性个体变异观念,各种医学指标独特和分类观念,抽样误差不可避免及各种条件下样本具有不同的误差观念,各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含有不同变异的观念,等等。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具体要求是:能够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记住一些最基本的公式和界值;
重点要掌握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统计结果的解释;
此外还要再加上认真的课后练习和上机实习。
二、系统安排教学重点
1.合理选择授课章节。目前,各地院校本科、专科生开设的医学统计学课程课时大多在50~100节课间,要在这有限的课时内讲完这么多的内容很不现实,所以各地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选择适当的章节为学生讲解。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除了基本的概念、统计描述、概率分布、参数估计、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医学统计学基础理论部分外,其他的理论部分,如实验设计、调查设计、复杂的相关与回归等章节可以不讲,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学,把更多的时间安排在课上讨论和实习课的操作上。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基本统计学理论外,还应重点加上在日后信息统计工作中会常用到的关于各种率的概念、计算方法的章节。此外,还可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比较复杂的统计学方法。
2.明确教学重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向:一是基本概念和方法;
二是公式的来源、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步骤;
三是统计结果的解释与分析。③传统的公式推导虽有利于对统计基本概念的理解,但对非统计专业的医学生来讲,冗长的公式推导已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对它的记忆了。因此,对于统计公式,我们要求学生只要了解其直观意义、用途和应用条件,而不要求掌握其数学推导,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要领和逻辑思维上,而不是统计学方法的计算过程或数学算法的讲解上。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数据处理软件和统计软件唾手可得,统计学计算也很容易实现,相反,统计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显迫切。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已有资料能够找到适合的统计方法,结合本专业知识解释统计结果。为此我们调整了一些教学内容,注重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思维、统计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优秀的统计软件,简化统计计算过程,强调统计方法的选择与报告信息的提取。例如,目前医学上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十余种。我们要教会学生能够根据研究目的、资料类型选择最适宜的统计方法,如计量资料常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
计数资料常用卡方检验;
等级资料可用秩和检验等,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检验方法的应用条件。
三、注重例题的练习
1.从例题入手,提高学生的认识。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以理解为主,而一般医学院校的学生对数学的接触很少,因此,对于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很多学生往往存在一种恐惧心理。为消除这种心理,使学生对之感兴趣,从实例入手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论教学课上讲授某个概念或方法之前先举个例子或提出问题,让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再将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融入其中。这里提到的实例,可以是教材中现有的例题或练习题,可以是统计咨询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或医学期刊论著中的一些实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学生的思维经过这样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减轻了接受抽象概念和方法的难度,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帮助。此外,大量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毕业后从事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很多统计方法往往因用不到而不会使用,等实际工作中碰到时候便无从下手,这时他们便可查阅以往教材、参考书上的例题,与实际工作中的材料进行对比来获得合适的统计方法。
2.进行案例讨论,加深对常见错误的认识。统计方法的选择重点在于要根据设计类型、资料类型及分析目的选用适当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统计量。我们在讲授各种检验方法时,不但重点强调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还举出具体误用例子加以讨论,将常被误用的方法列举出来,供学生辨析,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比如常见误用有:配对t检验误用为成组t检验;
多组均数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误用为t检验;
配对设计卡方检验误用为成组卡方检验;
多个率比较应用行×列表卡方检验误用为四格表;
应该用确切计算概率法误用为四格表卡方检验;
等等。新版的“卫生统计学”教材每章都增加了“案例讨论”部分,教师减少了习题课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案例,给学生足够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案例讨论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调动了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使用统计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1.选择SPSS软件作为教学软件。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避免了在医学统计工作中烦琐的计算过程和记忆复杂的计算公式,使得医学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易于实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之前接受过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培训,很容易掌握软件的操作,因此开设统计软件实习课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国内外的统计软件众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出发,我们选择了功能强大且易于掌握的SPSS软件作为医学统计学实习课的教学软件。SPSS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具有权威性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它操作简单,无须编程,易学易用,可以直接读取Excle等数据文件,分析结果清晰、直观,可以直接复制到Word文档中,为学生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④
2.精心安排实习课内容。实习课我们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会应用该软件,能够在学习之后应用该软件独立完成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等工作。具体做法是,首先由实习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在主机动态演示SPSS软件的操作过程,解释结果,然后让学生应用SPSS软件独立完成书本上或教师精心筛选的习题,并要求学生看懂计算机输出的结果,同时能对资料进行解释。我们重点让学生掌握的是一些基本操作(包括数据的输入和整理、变量的设置、转换等)、主要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和基本统计图等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能理解输出的结果,合理解释统计结论中重点指标的含义。
3.避免盲目使用统计软件。统计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依赖于使用者对资料的了解程度与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而SPSS软件只是一种工具,它无法对统计方法的适应性做出判断,不能取代分析过程。如果不懂得选用正确的统计方法,而盲目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不管是什么研究类型的数据都简单地交给计算机处理,用计算机取代统计,那么大量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势必造成统计方法的滥用和误用。另外,学生在课本上看到的是规范化的表格表示出来的资料,很容易选择适当的方法,而日常工作中往往不是这样,因此,如果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不好,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很容易出现滥用统计软件的情况。所以,我们教学中一再强调不能盲目的使用统计软件,而是要根据统计学原理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然后再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计算机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50-0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0年青年基金项目(10ZC102)
作者简介:
杨颖(1980-),女,硕士,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NAT-PT。
0引言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医学院学生提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及其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提供基础。根据调查,从基础教学到临床诊断,从虚拟手术到远程医疗,计算机在医学领域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近年来用人单位不断提高了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计算机在衡量大学生综合能力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为此教育部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 (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 (蓝皮书),明确指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目标。而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基本都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没有根据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伴随着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扩大,加强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1医学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较为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对自身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拓展,最终形成与自己专业相适应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以便毕业后能在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但是由于计算机领域更新速度较快,各类软、硬件设施及系统等计算机设备淘汰率较高,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1]。
1.1学生方面
对计算机课程认识出现偏差,存在疲于应付、纪律松弛等问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理解往往是觉得它远远不如专业课重要, 认为其可学可不学, 但迫于学分的压力, 一般选择抱着“拿学分”的态度来完成任务,这就造成了对课程的关注和认真程度不足,由此产生纪律松弛、疲于应付等现象。另外,在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一些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都是 “办公自动化”或者“VF程序设计”,随着计算机知识在家庭或者中小学的普及,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许多学生在大学之前已经掌握了,这样就无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2]。
1.2教学方面
大多数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设置较为陈旧,没有及时和现代计算机信息发展相结合;
同时很多内容侧重点也在理论方面,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要求不多。许多教师或者高校往往采用较为过时的方法,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等,因此往往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加之有的教师也认为计算机课程不是正业,没有上专业课认真,积极性不高,精力上更是不愿意做更多的投入, 方法上也比较刻板, 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3]。
1.3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医学院校大多数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了大量理论环节,忽视了课程的实践性,同时将大量的计算机操作纸面化,这种做法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考试过程中经常出现填空题、问答题等形式,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理论,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反而使学生对计算机教学产生误区甚至厌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教学管理方面
在高校,规范、良好的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大大促进教学质量。医学院校大多数的课程内容设置都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导致计算机课程缺乏指导、检查缺乏力度、教学缺乏激励,对学习的效果评估和检测仅仅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这种管理方式大大降低了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2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医学院校之所以开展计算机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大多数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信息社会中有效工作和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能够应用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本专业知识,对计算机理论和应用进行扩充,形成适合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以便毕业后能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开展各项工作。
2.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基本都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而没有与时俱进地根据当前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目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OS、0ffice办公软件、Internet基础应用等必修课程,大部分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已经学习过了。因而,必须整体优化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体系课程培养方案,注意总结和吸收近年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研究、课程体系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制定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规范框架。要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加强C、C++、Matlab等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技术等课程力度,特别是Matlab,因为数据库技术在医学数据存储处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另外开设与医学设备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作为选修课开设,如网页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3D MAX、多媒体应用等,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学习[4]。
2.2改进教学方法,更新考试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改变单一的传统计算机教学方法——讲课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讲授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通过分层教学,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吃饱”。在课程结束的时候,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
又如采用幻灯片、Flash课件等形式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并结合示范教学法,以实例的形式为学生进行示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习完数据库技术后的集中实践环节,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个实际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工作。同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为载体,实时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成果、教学课件、教学资料等,建立师生沟通机制,通过网站论坛解答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另外,改革传统的考试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课程根据不同的要求,使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建立完整的考核体系。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考核,比如Flash等应用软件的学习,可以通过提交一份作品来进行考核;
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可以通过机考达到考核的目的;
而对于数据库技术,则需要理论课考试和提交课程设计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试卷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可以采用考试系统软件进行考试,即在计算机上考计算机知识,使考试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计算机能力,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5]。
2.3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学生能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教师提高学术修养。因此,计算机教师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使计算机教学能够渗透到医学教学之中。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同时又掌握专业知识,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思想,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6]。使用的教学方案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避免共性制约过强、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示和发挥其特长的环境和条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用Excel制作班级成绩排名表、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使用Powerpoint制作小课件、组建小型网络等。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7]。
总之,在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面,我们应明确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目的,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坚持医学院校计算机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医学人才优质的信息化教育。
参考文献:
[1]魏星.魏海新.对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广西教育,2009(7).
[2]周容.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3]田红彩.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J].中小学电教,2012(10).
[4]朴学天.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周刊,2009(19).
[5]余金勇.浅论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J].成人教育,2012(10).
[6]李海成.浅析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与计算机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09(29).
[7]张瑞.浅析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7).
[8]许薇,郑倩.新教师上好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的认识与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