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钢结构设计规范【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24 14:3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美国的权威人士G.W.Houser导出了第一条地震反应谱和对地震激励下的弹性反应规律的研究很快被学术界接受后,人们很快发现了一个与当时的抗震设计方法相矛盾的问题,那就是例如对一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钢结构设计规范【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钢结构设计规范【五篇】

钢结构设计规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抗震 规范

1.R-μ-T关系及其应用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美国的权威人士G.W.Houser导出了第一条地震反应谱和对地震激励下的弹性反应规律的研究很快被学术界接受后,人们很快发现了一个与当时的抗震设计方法相矛盾的问题,那就是例如对一个第一振型周期为0.5s~1.5s,阻尼比为0.05的结构,结构地震反应加速度约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1.5~2.5倍,比如赋予上述结构一个不大的地面运动加速度0.15g,则根据反应谱导出的结构反应加速度已达到0.23g~0.375g,而世界各国当时的设计规定中一般用来确定水平地震力大小的加速度只有0.04g~0.15g,但让人不解是,震害表明,虽然设计用的反应加速度很小,但结构在地震中的损伤却不太大。这么大的差距是不能用安全性或设计误差来解释的,于是,各国的学术界加紧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家通过对单自由度体系的屈服水准、自振周期(弹性)以及最大非弹性动力反应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研究了当地面运动特征(包含场地土特征)不同时,给这种关系带来的变化,我们把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关系其中R是指在一个地面运动下最大弹性反应力与非弹性反应屈服力之间的比值,称为弹塑性反应地震力降低系数,简称地震力降低系数或者反应调节系数;
µ为最大非弹性反应位移与屈服位移的比值,称为位移延性系数;
T则为按弹性刚度求得的结构自振周期。研究表明,对于长周期(指弹性周期且T>1.0s)的结构可以适用“等位移法则”,即弹性体系与弹塑性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总是基本相同的;
而对于中周期(指弹性周期且0.12s

之所以存在上诉规律,我们应该注意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一些相关特性。首先,通过人为措施可以使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即结构在外部作用下,可以发生足够的非线性变形,而又维持承载力不会下降的属性。这样就可以保证结构在进入较大非线性变形时,不会出现因强度急剧下降而导致的严重破坏和倒塌,从而使结构在非线性变形状态下耗能成为可能。其次,作为非线弹性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结构将从弹性进入非弹性状态。在非弹性变形过程中,外力做功全部变为热能,并传入空气中耗散掉。我们可以进一步以单质点体系的无阻尼振动来分析,在弹性范围振动时,惯性力与弹性恢复力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体系能量在动能、势能间不停转换,但总量保持不变。如果某次振动过大,体系进入屈服后状态,则体系在平衡位置的动能将在最大位移处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塑性变形能两部分,其中,塑性变性能将耗散掉,从而减小了体系总的能量。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地震往复作用下,结构在振动过程中,如果进入屈服后状态,将通过塑性变性能耗散掉部分地震输给结构的累积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反应。同时,实际结构存在的阻尼也会进一步耗散能量,减小地震反应。此外,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后,其侧向刚度将明显小于弹性刚度,这将导致结构瞬时刚度的下降,自振周期加长,从而减小地震作用。

2 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的不足之处

抗震规范规定,我国的抗震设防目标必须坚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而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丙类建筑应属于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我们知道,一栋建筑在大震下能否不倒,已经不是看其承载力的大了了,而是看它的延性是否能够到达设计要求。由上面的建筑物抗震类别划分可以看出,我们对甲、乙、丙、丁建筑物延性的要求是依次从高到低的,此时,结构的延性实际上是由其抗震措施来决定的,现以一栋乙类建筑和丙类建筑为例:

表 1

设防烈度

抗震措施烈度

实际延性

6

7(6)

7

8(7)

中等

8

9(8)

稍高

9

比9度高(9)

说明:在抗震措施烈度中,括号外为乙类建筑,括号内的为丙类建筑。

由表1可以看出,如果按规范设计,就可能会出现9度(设防烈度)下的丙类建筑的延性比7度(设防烈度)下的乙类建筑延性还要高的情况出现,而根据上面所述的R-μ-T理论关系的研究可以知道,当R取值不变时,对结构的延性要求也应该是不变的,与处在什么烈度区没有关系,如果R-μ-T理论关系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那么我国规范对甲、乙、丙三类建筑的要求就存在概念性矛盾。

我国取R=3.33,与国外规范相比较,我们对乙类和丙类建筑的是比较合理,而对于甲类建筑则过于偏松,对丁类建筑过于严格了。

目前,国际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多层次,多水准性态控制目标”的抗震理念。这一理念主要含义为:工程师应该选择合适的形态水准和地震荷载进行结构设计。建筑物的性态是由结构的性态,非结构构件和体系的性态以及建筑物内容物性态的组合。目前性态水准一般分为:损伤出现(damage onset)、正常运作(operational)、能继续居住(countinued occupancy)、可修复的(repairable)、生命安全(life safe)、倒塌(collapse)。性态目标指建筑物在一定程度的地震作用下对所期望的性态水准的表述。对建筑抗震设计应采用多重性态目标,比如美国的“面向2000基于性态工程的框架方案”曾对一般结构、必要结构、对安全起控制作用的结构分别建议了相应的性态目标―基本目标(常遇地震下完全正常运作,少遇地震下正常运作,罕遇地震下保证生命安全,极罕遇地震下接近倒塌,相当与中国的丙类建筑)、必要目标(少于地震下完全正常运作,罕遇地震下正常运作,极罕遇地震下保证生命安全,相当与中国的乙类建筑)、对安全其控制作用的目标(罕遇地震下完全正常运作,极罕遇地震下正常运作,相当与中国的甲类建筑),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用地震动参数区划分图代替基本烈度区画图的工作。对重要性不同的建筑,如协助进行灾害恢复行动的医院等建筑,应该按较高的性态目标设计。此外,也可以针对业主对建筑提出的不同抗震要求

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核心抗震措施

我国抗震设计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提出的基本上是“高延性要求”,也就是要求结构在较大的屈服后塑性变形状态下仍保持其竖向荷载和抗水平力的能力,对于有较高延性要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必须使用能力设计法进行有关设计。“能力设计法”的要求是在设计地震力取值偏低的情况下,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合理设计使柱端抗弯能力大于梁端从而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形成“梁铰机构”,即塑性变形或塑性铰出现在比较容易保证具有较大延性能力的梁端;
通过相应提高构件端部和节点的抗剪能力以避免构件发生非延性的剪切破坏。其核心是:

(1)“强柱弱梁”措施:主要是通过人为增大相对于梁的抗弯能力,使塑性铰更多的出现在柱端而不是梁端,让结构在地震引起的动力反应中形成“梁铰机构”或“梁柱铰机构”,通过框架梁的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

“强柱弱梁”措施是“能力设计法”的最主要的内容。

根据对构件在强震下非线线动力分析可知,强震下,由于构件产生塑性变形,因此可以耗散部分地震能量,同时根据杆系结构塑性力学的分析知道,在保证结构不形成机构的要求下,“梁铰机构”或“梁柱铰机构”相对与“柱铰机构”而言,能够形成更多的塑性铰,从而能耗散更多的地震能量,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柱的抗弯能力,引导结构在强震下形成更优、更合理的“梁铰机构”或“梁柱铰机构”。

这一套抗震措施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对于耗能机构却出现了以新西兰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思路。这两种思路都承认应该优先引导梁端出塑性铰,但是双方对柱端塑性铰出现的位置和数量有分歧。

新西兰追求理想的梁铰机构,规范中底层柱的弯距增大系数比其它柱的弯距增大系数要小一些,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在强震下,梁端塑性铰形成较为普遍,底层柱塑性铰的出现比梁端塑性铰迟,而其余所有的柱截面在大震下不出现塑性铰的“梁铰机构”。但是新西兰人也不认为他们的理想梁铰方案是唯一可用的方法,因此他们在规范中规定可以选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上述的理想梁铰机构法,另一种就是类似与美国的方法。

美国规范的做法则希望在强震下塑性铰出现较早,柱端塑性铰形成较迟,梁端塑性铰形成得较普遍,柱端塑性铰可能要形成得要少一些的“梁-柱塑性铰机构”(柱端塑性铰可以在任何位置形成,这一点是与新西兰规范的做法是不同的)。中国规范和欧洲EC8规范也是采用与美国类似的方法。

(2)“强剪弱弯”措施:用剪力增大系数增大梁端,柱端,剪力墙端,剪力墙洞口连梁端以及梁柱节点中的组合剪力值,并用增大后的剪力设计值进行受剪截面控制条件验算和受剪承载力设计,以避免在结构出现脆性的剪切破坏。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钢筋混凝土的抗剪能力由混凝土自身的抗剪能力、裂缝界面的骨料咬合力、纵筋销栓力和箍筋的拉力4部分构成,而通过对框架梁在强震下的抗剪分析可知,混凝土的梁端抗剪能力在形成塑性铰后会比非抗震时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有几下几个:

1 由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分析可知,梁端总是正剪力大于负剪力,如果发生剪切破坏时,剪压区一般都在梁的下部,而此时混凝土保护层已经剥落,且梁下端又没有现浇板,所以混凝土剪压区的抗剪能力会比非抗震时偏低

2 由于在强震下剪切破坏要发生在塑性铰充分转动的情况下,而非抗震时的剪切破坏往往发生在纵筋屈服之前,因此在抗震条件下混凝土的交叉裂缝宽度会比非抗震情况偏大,从而使斜裂缝界面中的骨料咬合效应慢慢退化,加之斜裂缝反复开闭,混凝土体破坏更严重,这使得混凝土的抗剪能力进一步被削弱。

3 混凝土保护层的剥落和裂缝的加宽又会使纵筋的抗剪销栓作用有所退化。

我们一般在计算钢筋混凝土的抗剪能力时,只计算了混凝土自身的抗剪能力和箍筋的抗剪能力(V=Vc+Vsv),而把斜裂缝界面中的骨料咬合能力及纵筋的销栓作用作为它多余的强度储备。在抗震下梁端的塑性铰的形成,使得骨料咬合力及纵筋的销栓作用有所下降,钢筋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储备也会下降,同时由于混凝土的抗剪能力(Vc)的下降,V也会比非抗震时小,如果咬使V不变,那么就只有使Vsv变大,即增加箍筋用量,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抗震情况下箍筋用量比非抗震时要大一些,这不是因为地震使梁的剪力变大了而增加箍筋用量,而是由于混凝土项的抗剪能力下降,相应的必须加大箍筋用量。其他构件的原理也相似。

(3)抗震构造措施:通过相应构造措施保证可能出现塑性铰的部位具有所需足够的延性,具体来说就是塑性转动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

对于梁柱等构件,延性的影响因素最终可归纳为最根本的两点: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破坏时的受压区高度。影响延性的其他因素实质都是这两个根本因素的延伸。

对于梁而言,无论是对不允许柱出现塑性铰(底层柱除外)的新西兰方案,还是允许柱出现塑性铰但控制其出现时间和程度的方案,梁端始终都是引导出现塑性铰的主要部位,所以都希望梁端的塑性变形有良好的延性(即不丧失基本抗弯能力前提下的塑性变形转动能力)和良好的塑性耗能能力。因此除计算上满足一定的要求外,还要通过的一系列严格的构造措施来满足梁的这种延性,如:

1 控制受拉钢筋的配筋率。配筋率包括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前者是为了使受拉钢筋屈服时的混凝土受压区压应变与梁最终破坏时的极限压应变还有一定的差距(梁的最终破坏一般都以受压区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混凝土被压碎为标志的);
后者是保证梁不会在混凝土受拉区刚开裂时钢筋就屈服甚至被拉断。

2 保证梁有一定的受压钢筋。受压钢筋可以分担部分剪力,减小受压区高度,另外在大震下,梁端可能出现正弯距,下部钢筋有可能受拉,。

3 保证箍筋用量,用法。箍筋的作用有三个,一是抗剪,这在前文已经说过,这里不再充分;
二是规定箍筋的最小直径,保证纵筋在受压下不会过早的局部失稳;
三是通过箍筋约束受压混凝土,提高其极限压应变和抗压强度。

4 对截面尺寸有一定的要求。规范规定框架梁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截面高度与宽度的比值不宜大于4;
3>净跨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大于4。在施工中,如梁宽度太小,而梁上部钢筋一般都比较多,会使混凝土的浇注比较困难,容易造成混凝土缺陷;
在震害和试验中多次发生过腹板较薄的梁侧向失稳的事例,因此提出要求了2;
一般我们把跨高比小于5的梁称为深梁,深梁的抗弯和抗剪机理与一般的梁(跨高比大于5的梁)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设计中最好能避免设计成深梁,如果实在不能避免,就要去看专门的设计方法和规造措施。

柱的构造措施也和梁差不多,但是柱除了受弯距和剪力以外,还要承受轴力(梁的轴力一般都很小,在设计中都不予以考虑),尤其是高层建筑,轴力就更大了,所以柱还有对轴压比的限制,其中对不同烈度下有着不同延性要求的结构有着不同的轴压比限值;
另外,柱端箍筋用量的控制条件不是简单的用体积配箍率,而是用配箍特征值,它同时考虑了箍筋强度等级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对配箍量的影响。

高强度混凝土(C60以上)的极限压应变都比一般混凝土(C60及其以下)要小一些,而且强度越高,小的越多;
另外,强度越高,混凝土破坏时脆性特征越明显,这些对于抗震来说是不利的。

3.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

结构抗震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是对结构最大地震反应的分析,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

1. 底部剪力法

底部剪力法实际上时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一种简化方法。它适用于高度不超过40m,结构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此时假设结构的地震反应将以第一振型为主且结构的第一振型为线性倒三角形,通 过这两个假设,我们可近似的算出每个平面框架各层的地震水平力之和,即“底部剪力”,此方法简单,可以采用手算的方式进行,但精确度不高。

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理论基础是地震反应分析的振型分解法及地震反应谱概念,它的思路是根据振型叠加原理,将多自由度体系化为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的叠加,将各种振型对应的地震作用、作用效应以一定方式叠加起来得到结构总的地震作用、作用效应。此法计算精度高,但计算量大,必须通过计算机来计算。

3. 弹性时程分析

弹性时程分析法,也称为弹性动力反应分析。所谓时程分析法就是将建筑物作为弹性或弹塑性振动系统,直接输入地面地震加速度记录,对运动方程直接积分,从而获得计算系统各质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结构构件地震剪力的时程变化曲线。而弹性时程分析法就是把建筑物看成是弹性振动系统。

4. 非线(弹)性时程分析

非弹性时程分析法,也称为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就是将建筑物作为弹塑性振动系统来输入地面地震加速度记录。上面所提到的基于地震反应谱进行设计的方法,可以求出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内力和变形,同样可以求得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但是它不能确切了解建筑物在地震过程中结构的内力与位移随时间的反应;
同时也难以确定建筑结构在地震时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发生的震害;
由于计算简化,抗震承载力和变形的安全度也可能是有疑问的。而时程分析法就可以准确而完整的反映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反应的全过程状况。所以,它是改善结构抗震能力和提高抗震设计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5. 非线(弹)性静力分析:

钢结构设计规范范文第2篇

根据国内钢桥与组合结构桥梁建设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现代钢桥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钢桥教学改革的内容。根据实际的钢桥教学改革实践,发现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钢桥与组合结构桥梁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都得到充分的保证。

关键词:钢桥;
组合结构桥梁;
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U391;
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3704

一、钢桥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桥梁建设水平的进步与提高,各种超大跨径桥梁相继建成,桥梁材料使用比例也在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公路桥梁绝大多数是混凝土桥梁,基本上没有公路钢桥,钢结构桥梁主要应用于铁路桥。而近十年公路钢桥的建设数量逐年增加,公路桥梁主跨在500 m以上的桥梁大多采用钢桥[1]。近几年在中小跨径的城市桥梁、跨线桥梁及一些复杂结构桥梁中也开始大量使用钢结构,主要原因在于钢材产量逐年稳步上升,钢桥经济指标不断优化。

单纯的混凝土桥梁在中小跨度下的经济性比钢桥优越,但是随着跨度的增大混凝土桥梁的经济性能在降低,当到达一定跨度时钢桥的经济性要超过混凝土桥。由于单一的混凝土材料或钢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难以在整个桥梁各个部位完全合理地发挥其材料优势,使单一材料的桥梁经济性不及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通过在桥梁不同部位合理设置钢与混凝土得到的组合结构桥梁在一定跨径范围具有比混凝土桥梁或钢桥更优的经济性,因此,组合结构桥梁在近十几年得到快速发展[2]。

随着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建设的不断增多,设计和施工急需大批的钢与组合结构桥梁专业人才,但由于过去本科阶段的教学对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重视不够,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方面那样很快适应工作,导致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设计的人才短缺或人才质量不高。现在钢结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造就了钢结构领域很大的就业空间,并且这种空间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断扩展。作为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应该看到和抓住契机,对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的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良好钢结构专业素质、为企业所欢迎的合格应用型人才。

为了适应不同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环节上也需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文章结合同济大学近十年来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教学发展历程,介绍了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的课程建设、内容改革等相关内容,分析总结了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教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应新形式下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教学改革的内容。

二、现代钢桥课程体系的建立

由于过去中国钢桥的应用主要在铁路桥梁中,钢桥的内容主要是以铁路桥梁为主,钢桥的结构主要是钢桁梁桥、钢板梁桥和钢箱梁桥[3,4]。近些年随着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扁平钢箱梁、组合结构等一些结构形式新颖的结构引入国内,并开始逐渐在工程中推广使用,传统的钢桥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为此同济大学在桥梁方向的本科教学中除了讲授传统钢桥内容外,开始逐年补充一些新的内容以适应工程实际需求的发展要求。通过对国内外钢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2006年编写完成了《现代钢桥》(上册)[5]作为本科教学参考用书。该教材介绍了钢桥的发展概况、设计要求和计算原则、钢桥的连接、钢桥桥面、钢板梁桥、钢箱梁桥、组合梁桥和桁架梁桥。参照《现代钢桥》一书的内容和以往《桥梁工程》等专业课内容,结合实际的工程发展需要,钢桥课程的教学课时为52学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通过钢桥课程学习学生对钢桥的结构形式、受力特点和计算要点等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先后培养了600多名学生,他们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进入了设计单位和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这些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钢桥知识,进行一些钢桥相关内容的设计和计算。

随着逐年教学的进行和总结,发现了钢桥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不够紧密

尽管通过钢桥理论课程的讲解,学生能够熟悉现代钢桥的桥梁结构形式、钢结构的细节构造、主要结构构件的受力特征和计算方法,但是学生真正进行实际的钢桥设计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主要原因是平时过于注重理论课程的讲解,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训练,学生理论基础打得牢,而设计基本流程及相关内容训练较少。

2考研对教学的影响

近些年全国范围随着本科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而考研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同济大学桥梁方向的本科生考研比例达到50%以上。每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在第七学期,而钢桥课程的讲授也在本学期。这学期很多考研的学生,为了确保考研各门课程有充分的复习时间,采取以考研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策略。很多学生不上课,或是迫于教学纪律的威慑到教室复习考研,有部分学生即使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但是课下基本没有时间去复习巩固课上的内容。基于以上原因,第七学期钢桥课程的教学效果远比不上前几学期的教学。另外,每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与期末考试时间相距很近,有时周六、日考研刚结束,周一即是钢桥课程的期末考试,考研学生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完成期末复习,从而造成了考试不及格率高的局面。还有的学生采取了期末考试缓考的方法,参加第八学期开始的补考,但是由于对钢桥课程内容没有好好掌握,导致补考不及格,即使考取了研究生入学考试但不能按期拿到学士学位证的情况时有发生。

3设计与规范脱离

钢桥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为了满足广大工程设计人员的方便使用,各个行业中的相关设计均有合适的规范或规程供设计人员遵守,保证设计内容的完整和结构的安全、经济、可靠。目前中国钢桥设计内容的最新规范是1986年颁布的,距今已有27年之久,规范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的设计需求。尽管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大量的现代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但这些桥的建设不得不参照国外的设计规范。规范和设计相脱节的局面给钢桥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国外比较成熟的钢桥规范有欧洲规范、美国规范、日本规范等,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不可能对每种规范进行细致

讲解,而且各个规范的设计基本原则不同,对同一构件的设计内容规定也不同,因此无法选取一个合适的规范作为课程教学参考。

4部分教学内容不尽合理

钢桥课程由于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如何合理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现有的钢桥教学保证了基本教学内容,满足不同结构桥型中钢桥相关内容都有所讲授。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又不能对一些内容展开讲述,使一些内容讲述太少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组合结构桥梁部分,尽管其中的钢结构部分在相关章节中有过讲述,但是对组合结构的形式、受力特点、计算分析方法和连接件形式及计算等内容不能在6个学时中完全讲授。此外,对于钢斜拉桥、钢悬索桥和钢拱桥而言每种桥型及每一座桥的形式均不同,现有的钢桥内容无法囊括各种各样的桥梁。

三、现代钢桥课程体系的调整

针对钢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2011年教学中进行了较大调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以及结合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把原来的钢桥课程调整为两门课程,即钢与组合结构桥梁原理和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设计。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如表2和表3所示。

对比表2、表3和表1可见,教学内容有了较大的调整,在钢与组合结构桥梁原理课程中以讲课为主,内容主要是讲述钢桥的基本计算理论和结构构造,在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设计课程中包括了讲课和设计两部分,其中讲课内容主要是结构构件的计算方法和与设计相关的内容,而设计部分以钢板梁桥、钢箱梁桥和组合结构梁桥为主。

(2)针对考研对教学的影响,提出在钢与组合结构桥梁原理课程进行考试,而在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设计课程提交设计。在开学之初就给学生讲明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方式的不同,并且在原理课程结束两周后考试。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钢与组合结构桥梁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优于以前钢桥教学模式,平时学生能主动来上课,而且课堂积极提问,课后认真复习,特别是在学期中考试与考研的时间不冲突,在考试前学生能利用更多的时间复习,考试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的比例大幅减少。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设计课程的教学在后半学期进行,与日益临近的考研有所冲突,因此,设计课程采用了前三章完全课堂讲授,最后一章半讲授半答疑的教学方式,提交作业的时间也灵活调整,避开考研前后至少一周以上的时间。

(3)针对设计与规范脱离的问题,在钢与组合结构桥梁原理课程中不讲授任何规范的内容,而在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设计课程中讲授相关规范的内容。其中规范的内容不采用国外任一规范,而是以国内编写的钢桥规范讨论稿进行教学,在讲授规范相关内容时适当介绍规范条文规定来源和方法,教给学生将来运用规范的方法。

(4)针对部分教学内容不尽合理的问题,提出了调整相关教学内容的方法。如对组合结构桥梁的教学内容增加了一定的调整,除在原理中讲述组合结构桥梁的构造特点、计算特点、内力调整方法外,在设计课程中对组合结构桥梁的一般规定、板件有效宽度计算、构件应力计算、收缩徐变和温度效应计算、连接件设计计算等内容进行专门讲解,课时数由原来的6学时增加到14学时。对桥梁工程中讲述的斜拉桥、拱桥和悬索桥的内容这里不再讲解。对钢结构的加工制作、焊缝符号表示方法和钢结构表面处理及防腐技术在设计课程中进行讲解。

四、结语

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将来在中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对钢桥和组合结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满足社会的需求。笔者根据钢桥教学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并介绍了教学改革的方法,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了改革后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为造就钢桥专业卓越工程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潘际炎.中国钢桥[J].中国工程科学,2007,9(7):18-26.

[2]邵长宇.城市高架组合结构桥梁国际发展概况[J].上海公路,2008(1):28-31.

[3]周远棣,徐君兰.钢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4]李富文,伏魁先,刘学信.钢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5]吴冲.现代钢桥(上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Teaching reform of steel bridge and composite bridge

SU Qingtian, WU Chong

(Department of Bridge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Abstract:

钢结构设计规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钢筋砼结构;
最小配筋率;
受弯构件;
带肋钢筋

【中图分类号】 TU528.0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727-5123(2011)01-065-02

Selection of minimum reinforcement ratio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nding part

【Abstract】 Steel ratio of capacity to ensure the safe use of the main factors to determine reasonable minimum steel reinforcement

ratio, to ensure building safety and bring good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e paper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current minimum

allocation Rate of reinforcement.

【Key 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Minimum reinforcement ratio;

Bending part;

Ribbed steel bars

现行的国家规范“砼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中把HRB400钢筋确定为钢筋砼结构的主导用筋。其后冶金企业研制开发的符合国情标准“钢筋砼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1998) 的新型号筋。HRB500钢筋具有强度高、延性好、耐高低温、耐疲劳和可加工性能好的优点,符合砼结构对建筑用筋性能指标的主要内容要求。HRB500钢筋在建筑行业中己得到广泛使用,会促进其它相关建筑材料的发展提高,因此而带来可观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促进建筑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钢筋砼梁的主筋纵向筋配筋率是保证安全使用影响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配筋率的变化不仅使梁的受弯承载力产生变化,而且会使梁的受力性能和破坏特征发生质的变化。当纵向主筋配筋率少到一定值后,梁的受力性能会产生大的变化,同无筋素砼梁没有什么差别。当这种梁一旦在受拉区的砼出现开裂,裂缝截面的拉力会很快超过屈服强度而进入强化阶段,造成整根梁发生撕裂,甚至使整个钢筋被拉断,这种破坏现象没有明显的预兆,属于脆性破坏。为了防止这种脆断的产生,钢筋砼结构设计规范明确规定:钢筋砼受弯构件的纵向受力主筋的配筋率不能低于某一限定值,该值即为受控钢筋的最小配筋率。HRB500钢筋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强钢筋,已经在工程实践应用范围较广,必须合理确定其作为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在实践应用中探讨对HRB500钢筋作为受弯构件纵向主受拉的最小配筋率作浅要分析。

1最小配筋率确定的一般原则

钢筋砼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试验和理论分析均表明,构件的最小配筋不仅与受力形态、表面尺寸及形式、材料强度有关,而且与受荷时间的长短、温度变化的大小、收缩及徐变的程度有关。目前世界一些国家对钢筋砼受弯构件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取值方法基本上有两种:即模型法和经验法。模型法是以截面受拉区砼开裂后,受拉钢筋由于配置过少而立即屈服进入强化阶段,此时的受拉钢筋配筋的最小配筋率。经验法是指直接给出最小配筋率的的取值,而没有受完整的受力模型作为取值准则,但其中也从不同角度考虑了一些因素对最小钢筋率取值的影响,所考虑的这些因素的影响规律与模型方案的趋势有一定的近似性。

而国内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钢筋砼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的确定原则是:截面开裂后,构件不会立即失效(裂而不断),即在最小配筋率的条件下,构件的抗弯承载力不低于同截面素混凝土构件的开裂弯矩,即:

MEY≤Mu ①

现以单筋矩形截面承受纯弯矩作用为例探讨钢筋砼受弯构件的纵向主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问题。首先要计算钢筋砼梁的开裂弯矩。由于钢筋砼梁开裂时,钢筋的应力很低,因此计算钢筋砼梁开裂弯矩时,可以忽略钢筋的作用,即钢筋砼梁的开裂弯矩等于素砼的开裂弯矩。根据文献对素砼梁的开裂弯矩的推导计算,无筋素砼梁的开裂弯矩为:

MEY =0.256Fftbh2 ②

试中:
ft-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根据钢筋砼梁的受力进行过程, 按照现行砼设计规范关于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不考虑砼的抗拉强度”,假定钢筋砼梁达到极限承载力状态时的截面力臂为yho,其中y为内力臂长度系数,则钢筋砼梁的极限弯矩为:

MU = yhoòyAS

此时òy= fyAS =pmin bho Y=1

MU = ho fypmin bho③

将式②、式③ 带入式① 以后,求出:

pmin=0.256ft / fy[h/ho]2 ④

2国内不同时期砼结构设计规范对最小配筋率的规定

根据介绍对世界各有关国家砼结构设计规范,对钢筋砼受弯构件规定的最小配筋率进行了简单比较,见表1。为转化为国内材料强度后各有关国家砼结构设计规范,对钢筋砼受弯构件规定的最小配筋率表达式。

表1不同国家对钢筋砼构件最小配筋率计算要求

我国的设计规范对于钢筋砼受弯构件,确定的最小配筋率的规定基本上是沿用前苏联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规定,数值明显偏低。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结构设计的安全度增大以及结构耐久性设计概念的应用,钢材供应状况及水平的偏高,每次规范修订均适当提高了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而且使其更为合理。a.在原《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中规定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当砼强度标号为200号及以下时为0.1;当砼强度标号为250-400号时为0.15。b.在进行了修改后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1989中规定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当砼强度等级为C35时为0.15;
当砼强度等级为C40-C60时为0.2。c.在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规定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为0.2和45 ft / fy中的较大值。

从国各内各个阶段设计规范对最小配筋率规定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收入稳步的提高,对结构安全度的要求逐渐提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均有提高,而且考虑了材料强度的影响,有利于促进高强材料在工程中的大量应用。

3HRB500钢筋砼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的应用

根据我国现行的《钢筋砼用热扎带肋钢筋》GB1499-1998中规定:HRB 335的屈服强度为335 MPa,HRB 400的屈服强度为400 MPa,HRB 500的屈服强度为500 MPa。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HRB 335的屈服强度设计值为300 MPa,HRB 400的屈服强度设计值为360 MPa,不同种类钢筋材料分项系数ys均为1.10,因此HRB500钢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应取为450MPa。根据资料介绍的试验结果并考虑到裂缝宽度的影响,对HRB500钢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建议为420MPa,材料分项系数ys为1.19。根据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规定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百分率公式45 ft / fy,分别计算出各种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详见表2。

表2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配筋率要求

根据表2可以看出,钢筋砼构件的最小配筋率的确定,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还反映了某一地区当时的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政策性。因此,考虑将HRB 500钢筋砼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百分率(%)为: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30时为0.15,当砼强度等级为C30以上时为0.2和45ft / fy 中的较大值为宜。根据上述浅要分析,国家推广应用HRB500钢筋不仅可以满足建筑行业科技飞速发展的需用,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在工程实践中大力推广HRB500钢筋,考虑到我国实际国情,要采用HRB 500钢筋砼受弯构件的最小百分率(%)为:当砼强度等级不大于C30时为0.15,当砼强度等级为C30以上时为0.2和45ft / fy,中的较大值安全。

参考文献

1徐有邻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钢结构设计规范范文第4篇

摘要:近些年,在我国飞速发展的轻型钢结构住宅是我国建筑住宅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此结构的设计方法、结构、经济指标等设计人员都不是非常的熟悉,所以,只有建设更多的轻型住宅示范楼才可以大力推广此施工技术。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设计经验,重点对当前我国发展轻钢住宅的现状与其轻钢住宅的好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同时找出了轻钢住宅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轻钢结构住宅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可以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轻钢结构;
设计应用;
现状;
问题;
发展

1 当前我国发展轻钢住宅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轻型钢结构在我国已有20年的发展史,尽管说起步不是非常晚,但是,因受经济、技术、思想意识等的影响,从而阻碍了轻型钢住宅的顺利发展,现如今,利用轻型钢结构的住宅所占的比例仅有5%。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轻型钢结构住宅建设的指导与支持,因此,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完全具有发展轻型钢结构住宅的基础。和传统的住宅施工相比,工期大大缩短了,同时抗震性增强了,减少了烧砖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现如今,我国钢结构的年终总产值是600亿元,并且每年都在以25%的速度持续增长。虽然我国钢铁的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钢材在建筑行业使用的比例却远远低于西方国家。

2 建造多层轻钢结构住宅的好处

2.1 不仅自重较轻,而且抗震性能非常好

选用高效、轻型、薄质材料,那么构件截面的性能较好,而且,承载能力较大,刚度大、抗震性能良好。除此之外,还可以节省很多的建筑材料,降低运输与安装费用。由此看来,对于那些地质条件较差、不方便运输的地区,其优越性非常的明显。

2.2 造型简洁、净使用面积增大

因钢材的强度较强,所以,能够提供更大的柱网布置,如果充分考虑楼板的组合作用,那么要尽量使用组合梁,因为这样能够增加净高。可以说,轻型钢结构住宅比较开放,所以,为设计师提供更大的设计空间,同时又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分隔室内空间的可能。

2.3 安装方便,工期较短

和传统住宅建设相比,轻型钢结构的安装非常方便,这样一来,工期也会大大缩短。同时,确保了轻型钢结构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应的质量标准要求。

2.4 建设速度较快,建筑质量大大提高

轻型钢结构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其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都非常少,相应的阐述的垃圾、噪音等有就很少,是一种绿色环保结构,有很强的重复性与可循环性。

3 轻钢结构住宅存在的诸多问题

3.1 缺少完善的钢结构住宅规范要求

现如今,我国的建筑标准规范都是根据近几十年来所使用的结构体系来编制的,可以说,规范中并没有涉及到轻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的规定,因此,有些设计指标并不能满足现有的规范要求。有条文规定,我们现在不使用2毫米及以下的钢材制作承重结构,而国外使用的壁厚为0.8—1.6毫米的轻型钢材,在我国并没有对此结构体系的受力情况、安全性等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实验数据,那么,当前我国并没有对轻型钢结构住宅体系有明确的规范要求。此种和规范要求不衔接的情况,导致轻型钢结构在工程建设与竣工验收等阶段,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3.2 设计观念比较落后

在我国,传统的混凝土建筑都是首先进行建筑设计,然后进行接结构设计的模式来设计。然而,轻型钢结构建筑因建筑材料的性能,再加上,先进的设计技术,因此,可以将轻型钢结构实现一体化设计,也就是说,共同完成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现如今,国外的轻型钢结构都是根据这一设计理念设计的,但是,在我国很多轻型钢结构建设企业仍然在按照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来设计。如果按照传统的设计理念来设计轻型钢结构,那么不仅在结构上难以表现建筑风格,而且也破坏了轻型钢结构的原有建筑特色。

3.3 保温与节能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由于钢质材料的传热系数较大,而且热量散热又非常快,极易出现冷桥,所以,建筑保温与节能成为轻型钢结构住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传统的混凝土建筑住宅的保温方法一样,轻型钢结构的保温也有内保温与外保温两种方法。外保温指的是要在墙柱中填充大量玻璃纤维,与此同时,在墙外侧粘贴一层保温材料,这样一来,便阻断了墙柱到外墙板的热桥。内保温指的是在外墙内表面层中加入保温层,在加入石膏板,这样,便形成了一硬质面层。不管采用的是内保温方法还是外保温方法都会大大提高墙体的保温性。

3.4 建筑防火问题

由于钢质材料耐火性能较差,因此,对轻型钢结构材料应该进行抗火设计,或者是采用防火措施加以保护。当前最常见的防火措施有:涂防火涂料法、隔离法、包裹法、膨胀漆覆盖法四种。利用上述四种方法之一,都能使刚才的抗火时间达到两个小时。然而,对于轻型钢结构来说,最主要的是防火技术的应用,其具体的做法是:在墙的两侧和楼板部位贴防火石膏板,其最大的防火时间为1小时。除此之外,墙柱间填充的玻璃纤维也具有防火的作用。

3.5 建筑的隔音效果差

现如今,建筑的隔音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声音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空气传播与固体传播。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其建筑的最低隔音标准是40分贝。然而,在轻型钢结构住宅中,在内外墙之间填充足量的玻璃棉,这样一来,便阻断了空气传播;
采用有效切槽的构造,能够降低楼层的固体声传播。

4 未来轻钢结构住宅发展的方向

4.1 建造一些试验工程,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假设没有足够的建造量,那么我们也不能编制出一套完善的轻型钢结构规范,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那么此技术就不会非常顺利的发展下去。尽管我们通常都会重点强调严格执行相应的规范要求,但是,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发展都远远落后其技术的发展。所以,必须要建造一批试验工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此技术。

4.2 进一步完善轻钢结构住宅的规范要求

现如今,因我国轻型钢结构的标准体系、技术条件等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其管理方法与部门分工都有很大的不同,使轻型钢结构难以发展。现如今,我国建设的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企业等一同编制轻型钢结构的规范要求,待颁布标准后,将很快改变无技术标准可依的局面。

5 结语

总而言之,轻型钢结构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目前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和解决,而轻型钢结构体系完全符合我国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对建设小康社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近几年,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的轻型钢结构住宅是我国建筑住宅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因此结构的设计方法、结构、经济指标等设计人员都不是非常的熟悉,所以,只有建设更多的轻型住宅示范楼才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才能使此技术顺利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翟红.我国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的发展概况[J].科教导刊,2011(33).

[2]王红伟,李丹.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3).

钢结构设计规范范文第5篇

按照规范要求,在钢结构设计文件中,应当注明钢结构所采用的材料的质量等级(包括相适应的焊接材料型号),并对焊缝质量提出质量等级要求。在审查的实际工程项目中,有的焊接钢结构在材料一项,只注明材料采用Q235钢或Q345钢,不提出质量等级要求;
对于焊缝质量等级,部分项目不提出要求,部分项目提出的要求不当。钢结构房屋所使用的钢材应当具有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冷弯试验和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证;
对于焊接钢结构,尚应具有含碳量的合格保证。抗震设计时,当焊接钢结构的钢板厚度不小于40ram且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时,还应保证板厚方向截面收缩率不低于Z15级的要求。在地震区,钢结构所使用的钢材,除了具有上述合格保证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下简称《抗震规范》)还要求它们具有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对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还应根据结构不同的工作温度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保证结构有必要的安全储备和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抗震规范》还对钢材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伸长率的限值和良好的可焊性等物理力学指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要求也要写入设计文件中。一般来说,钢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宜采用Q235B及以上等级的碳素结构钢和Q345B及以上等级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不建议使用质量等级为A级的钢材,原因是这种类型的钢材不保证冲击韧性和延性性能,Q235A级钢材还不保证焊接要求的含碳量限值。在现代钢结构中,焊接连接已成为钢结构连接的最基本方法,焊缝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结构安全,所以应当根据结构或构件的重要性和受力性能及焊缝的受力情况,确定焊缝的质量等级。通常,板材的对接焊缝,承受动力荷载构件(如吊车梁)的较重要的焊缝,需作疲劳验算的焊缝,以及须与钢材等强的受拉、受弯对接焊缝(如框架梁、柱及其连接节点的对接焊缝,工字形截面与其端板的对接焊缝),其焊缝应采用坡口全熔透对接焊缝,其焊缝质量等级不得低于二级。其他部位的焊缝,一般均可采用角焊缝。角焊缝由于应力集中现象严重,内部探伤亦很困难,其焊缝质量等级一般只能是三级,其中某些重要角焊缝可允许要求其外观缺陷符合二级的要求。

2房屋的温度区段内应按规范规定设置独立的空间稳定支撑体系

下面以门式刚架设计为例,介绍支撑体系设置不当的情况:(1)有的项目未将屋面横向水平支撑和柱间支撑布置在同一跨间内,无法形成独立的空间支撑体系,不仅不利于抗震,给施工安装也带来不便。(2)有的项目将屋面横向水平支撑设在端部第二个开间,但未在端跨相应位置设置刚性纵向系杆,使山墙的风荷载等水平力不能可靠传递。(3)屋面支撑的布置未与山墙抗风柱的位置相协调,使抗风柱的柱顶反力不能直接传到屋面横向支撑的节点上,造成山墙处屋面系统受力复杂化,影响结构的安全。(4)比较多的项目屋面横向水平支撑的直腹杆(包括屋脊处和柱顶处)未按刚性系杆考虑,采用檩条兼做时,又未对檩条的刚度和承载力进行验算。除屋脊处布置双檩,相互之间又有不少于两点(根据檩条跨度大小确定连接点数)用刚性连接件连接起来可以起到刚性系杆的作用外,其他各处(包括柱顶处)未经加强的檩条很难起到刚性系杆作用,因为常用的z形或c形冷弯薄壁型钢檩条侧向刚度很差。屋面横向水平支撑的直腹杆刚度不足,柱顶系杆刚度不足,直接影响到房屋的纵向受力和传力性能。当檩条无法起到刚性直腹杆的作用时,通常应在屋脊处、柱顶处以及屋面设置横向水平支撑直腹杆,在刚架斜梁间设置钢管、H型钢或其它截面形式的刚性杆件,以保证房屋纵向结构安全可靠地工作。在刚架转角处(边柱柱顶和屋脊,以及多跨房屋相应位置的中间柱柱顶)的刚性系杆应沿房屋全长设置。(5)屋面支撑和柱间支撑当采用柔性圆钢拉条时,宜设张紧装置(如花兰螺栓),当荷载较大时,这些柔性圆钢拉条宜改为型钢,这也是一部分项目注意得不够的地方。

3实腹式门式刚架应按规范规定设置隅撑

规范规定,在檩条或墙梁与刚架的连接处,在斜梁下翼缘的受压区或刚架柱内侧翼缘的受压区,至少每隔一根檩条或墙梁应设置按受压构件设计的隅撑,将檩条或墙梁与翼缘受压区直接连接起来。采用双层屋面板时亦应设置隅撑。隅撑虽小,作用很大,它是用来保证斜梁下翼缘或刚架柱内侧翼缘受压稳定的重要措施。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工程未按规范要求设置隅撑,或者设置得很少,或者设置得不当,这将影响刚架的整体稳定性,危及结构的安全。当山墙抗风柱与刚架斜梁下翼缘连接时,连接处的斜粱下翼缘亦应设置隅撑。

4合理设置压型钢板轻型屋面的拉条

对于有檩体系的压型钢板轻型屋面,为了减少檩条在使用阶段和施工过程中的侧向变形和扭转,通常在檩条间要设置拉条(包括斜拉条和撑杆,以下同)作为檩条的侧向支点,以保证檩条的侧向稳定。当檩条跨度大于4m时,应在檩条跨中设置一道拉条;
当檩条跨度大于6m时,应在檩条跨度三分点处各设一道拉条。拉条按拉杆设计,当采用圆钢时直径不宜小于10mm。撑杆按压杆设计,多采用钢管或角钢制作。圆钢拉条通常设置在距檩条上翼缘1/3腹板高度范围内。当风吸力作用下檩条下翼缘受压时,屋面板宜采用自攻螺钉直接与檩条连接,拉条则宜设在檩条下翼缘附近;
当屋面采用扣合式或咬合式钢板时,宜分别在距檩条上下翼缘1/3腹板高度范围内同时设置拉条。有的项目檩条跨度大于4m甚至达到6m时也不设拉条:有的项目虽设拉条,但不设斜拉条和撑杆;
有的项目的拉条靠檐口的一端拉接点设在檩条上1/3范围内,靠屋脊的一端,拉接点设在檩条下1/3范围内。这些都是不妥当的。拉条不大,但作用不小,必须十分重视。同样,采用冷弯薄壁型钢墙梁时,亦应根据其跨度大小设置必要的拉条和撑杆。

5混凝土楼板设计

(1)某钢框架结构房屋,现浇混凝土楼板长度达90m,超长很多,未设温度伸缩缝,也未采取其他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作用的措施。钢结构房屋和混凝土结构房屋由于材料性质不同,温度伸缩缝区段长度差别很大。例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温度伸缩缝区段长度最大为55m,钢框架结构房屋,温度伸缩缝区段长度约为120m。为了防止或减轻混凝土楼板开裂,钢框架结构房屋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时,原则上仍应按混凝土结构的要求留设温度伸缩缝。只有当采用设置施工后浇带和其他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可靠措施时,才可以适当增大温度伸缩缝区段长度。(2)压型钢板组合混凝土楼板,除了按计算(并满足构造要求)在钢梁上焊接栓钉外,为了保证混凝土和压型钢板共同工作,它们之间应有连接措施。根据规范规定,其连接措施可以依靠压型钢板的纵向波槽或依靠压型钢板上的压痕、开的小洞或冲成的不闭合孔眼,也可以依靠压型钢板上焊接的横向钢筋。由于产品规格的限制,目前国内带纵向波槽的压型钢板和带压痕或开小洞的压型钢板不多。所以,当无法采用上述这两种板型时,要实现压型钢板和混凝土的连接,可在压型钢板上焊接横向钢筋,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压型钢板端部必须焊接栓钉(图1)。但有的项目没有完全这样做,直接影响到压型钢板和混凝土板的共同工作,这是不妥当的。(3)当框架型钢梁(无压型钢板底模的非组合梁)直接支承现浇混凝土楼板时,应在钢梁上焊接构造抗剪连接件,通常采用弯筋连接件。弯筋连接件的钢筋弯折方向应与混凝土翼板对钢梁的水平剪力方向相同(图2),而不应像某些项目那样,或者不弯折,或者在垂直水平剪力方向弯折。(4)在框架梁柱连接处,当柱截面尺寸较大时,通常应在梁端之间焊接45o的角钢支托来支承压型钢板,但在混凝土板顶面,规范并未要求采取任何加强措施。钢框架梁柱节点处的混凝土板位于负弯矩区,受力较大且复杂,钢柱的存在使该处混凝土楼板不连续。因此笔者认为,当钢柱截面尺寸较大时,应当象混凝土楼板开洞时洞边加强的处理办法那样,通过设置加强钢筋来加强该处的混凝土楼板。

6网架结构设计

(1)网架和下部结构分开计算时,通常假定网架支座刚度为无穷大,因此所有支座刚度相同(类似于结构力学中简支板的支座假定),算出支座反力后再加到下部结构上。下部结构可能是柱,也可能是粱,也可能是其他结构形式,不仅刚度是有限的,而且刚度差异可能很大。在这种假定条件下,算出来的网架内力和支座反力及下部结构内力与采用网架支座刚度为实际刚度且上、下部结构共同工作的力学模型所计算出来的结果肯定是不相同的,因为超静定的网架结构的内力和反力分配与结构刚度分布有关。有计算分析表明,这种不同对有的构件可能高达好几倍。网架和下部结构分开计算会导致不合理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出事故的工程只占少数呢?这是因为钢网架结构是高次超静定空间结构,钢材又是非常理想的弹塑性材料,个别杆件出现超载达到流限,会立即发生塑性内力重分布,使该杆件不至于断裂破坏。这正是钢网架结构的重要优点之一,但不应因此就认为分开计算是正确的。(2)由于现行《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没有规定必须把网架和下部结构连成一体整体分析,国内多数网架专用程序都是把网架和下部结构分开来计算的,这显然是不妥当的。这种现状应当改变,规程JGJ7—91应尽快修订,应当明确要求网架和下部结构必须连在一起进行整体分析计算,网架专用程序亦应随之修改。

7抗震设计

钢结构房屋与混凝土结构房屋不同,无抗震等级之分。抗震设计时,钢结构房屋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并采取不同的抗震构造措施。钢框架结构及钢框架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主要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控制框架柱和支撑的长细比,控制梁、柱及支撑杆件板件的宽厚比,控制梁柱连接节点的构造要求——包括设置加劲肋、设置侧向支撑,包括连接焊缝的质量要求和高强度螺栓连接的构造要求等。施工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某些项目对板件宽厚比和支撑长细比控制不当,仅按《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的要求控制是不够的,抗震设计时应按《抗震规范》第8章的要求控制。有的设计者可能不清楚,规范CB50017—2003的构造规定并不完全适用于抗震设防地区。有的框架结构房屋,梁柱刚性连接时,有的设计者未注意到《抗震规范》第8.3.6条(强制性条文)的要求:组合柱在粱翼缘上下各500mm的节点范围内,柱翼缘与柱腹板间或箱形柱壁板间的连接焊缝,应采用坡口全熔透焊缝,不允许采用角焊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