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网上学习心得体会【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24 15:3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通过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实践活动加强党性修养学习期间,安排学生参观党性教育基地网上展馆,这在心灵深处受到深刻的教育,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党性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上学习心得体会【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网上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网上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通过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实践活动加强党性修养学习期间,安排学生参观“党性教育基地网上展馆”,这在心灵深处受到深刻的教育,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党性教育基地网上展馆学习心得一:

重走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硝烟曾经弥漫过这片红色的土地,重温这段艰苦而又激情的革命岁月。在素有“红嫂故乡”的沂蒙大地,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红嫂革命纪念馆、省政府旧址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认真观看了《英雄孟良崮》、《齐鲁红都》等教学片,聆听了《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的革命事迹报告,参观了以廉政教育和地税文化为主题的临沂市地税局税务干部教育基地。一路行来,用心领略这片红色土地的精神风貌,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着,被革命前辈不怕艰苦、不畏艰辛、无畏牺牲的精神感动着,被“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激励着。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通过一路看、一路学、一路议、一路思,使我更加理解了山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史从根本上讲就是根据地各级党组织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光辉历史。如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我们党更要继续发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群众路线,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才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
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这进一步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为我们的工作方式指明了方向。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要心系群众,对待群众就像对待自己亲人,坚决避免各种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到实处,取得扎扎实实的工作成绩,弘扬沂蒙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党性教育基地网上展馆学习心得二:

建设我市党性教育基地网上展馆,对党员教育工作十分必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很好地提升党员教育培训效果,使党员受到教育,党性得到加强。同时,网上展馆也是一个展示衡阳、宣传衡阳的机会,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衡阳党员教育工作成果。对网上展馆建设工作,各单位要以认真务实、求真敬业的态度严肃对待,参照中央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挖掘出自己的亮点,宣传出自己的特色。

参观网上展馆有利于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提高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才能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谓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作风纪律等方面,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磨练,自我改造和完善。实践证明领导干部能不能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强调加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和修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在人类跨入新世纪的时候

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带入新世纪,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重要历史使命。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课题。只有建设一支党性强、素质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领导干部队伍,才能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后,曾察觉到党内有些人漠视党性的错误倾向,严肃地指出:“有的同志认为,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改革开放,讲党性还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并强调说:“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伟大创造。共产党员要用党性来保证和促进这个新体制的建立,同时要用党性来抵制市场活动中的消极因素,使这一新的经济体制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应该说,这是党在新时期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最深刻和最鲜明的原则说明。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世纪、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领导水平的需要。

二、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改善干部队伍现状的重要保证

领导干部队伍的现状,需要我们重视党性修养。从目前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现状看,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党性不强,理想信念动摇。有的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对党的领导缺乏信心,思想上出现了困惑和误区,感到“共产主义希望渺茫,社会主义模糊不清,资本主义垂而不死,封建主义幽灵不散,个人主义实实在在”;
有的忽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放松世界观的改造,政治观念淡薄,在大事大非面前缺乏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二是纪律松懈,缺乏全局观念。有的本位主义严重,缺乏大局意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不利;
有的不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把“私人关系”看得重于组织关系。三是宗旨意识淡化。有的忘记了自己的公仆身份,存在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满意”,无视群众利益。四是作风不实,党风党纪不正。有的丢了党的优良传统,把“三大作风”变成了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
有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甚至经不住金钱、美色和权利的诱惑,腐化变质,走上犯罪道路。上述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也触目惊心。它同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根本不相容的,严重阻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抵制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需要我们强调党性修养。人所共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对我们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和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和民主法制观念得到增强。但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容易诱发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拜金主义、讲实惠、“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把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变为对钱财的向往,促使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只顾自身利益,忘记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关心的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这与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是相背离的。市场经济讲求等价交换和有偿劳动,这就很容易助长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权钱交易意识,有时把应尽的职责变成了有偿服务,使权利商品化、市场化。这些情况说明,新旧两种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使党员的党性修养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

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锻炼和修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一靠自我改造,二靠组织教育。各级党组织应当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把抓好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加强党性党风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搞好领导干部的管理教育,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和修养的自觉性。

对于网上展馆建设,各单位应该认识要到位、经费要保障、质量要保证、管理要跟上、时间要抓紧,特别在质量保证上应注重主题要明、选材要好、讲解要专、知识要准、业务要熟,共同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党性教育基地。

党性教育基地网上展馆学习心得三:

随着的刚刚闭幕,我们也结束了党校在职研究生第五个学期的学习,回顾这两年多的生活和学习,我端正学习和工作态度,明确目标,妥善处理好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严格按照学校的学习和教学计划,集中精力、认真学习,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现将我的学习、思想总结如下:

一、努力钻研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努力研读管理专业和理论知识上的书籍,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努力做到:在学习思考中“想明白”、在集体研讨中“讲明白”、在笔记和论文中“写明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坚持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一是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会议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了理论水平,增强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认真学习了反映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法制和文化等方面的新知识,使我更进一步明确了目前所面临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共在,在世界多极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格局下,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成果,并为我所用。

三是利用党校良好的学习环境,阅读了政治、经济、文化类书籍。通过学习,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知识更新,提高了驾驭实现工作和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

二、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觉悟和党性修养

两年来的学习中,我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加强党性锻炼,提高觉悟和修养:

1.通过理论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党性修养关键是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我牢固地确立了一个共产党党员所必须确立的科学信仰,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

2.通过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实践活动加强党性修养学习期间,我们安排学生参观了“党性教育基地网上展馆”,这在我心灵深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使我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通过严守各项纪律加强党性修养

学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组织、廉政纪律,无论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出差在外,都十分注意个人形象和修养,严格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做到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陶冶自己。

三、坚定信念,提高能力,学以致用

两年的管理专业学习,让我掌握了很多理论和业务知识,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我积极积极投身于业务工作的钻研,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坚定信念,以坚定的信念发,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去克服改革攻坚阶段的众多矛盾和困难。坚信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面对复杂问题,一定能有更理性的思考,更准确的判断,更合理的解决办法。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使我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个别实例到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水平得以提高,使我克服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盲目性,从而增加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掌握工作主动性的能力得以增强,使我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准确性有了保障。通过学习领导科学与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我更进一步增强了科学领导的意识和艺术,进一步提高了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求真务实,增强实干意识。

网上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教育应用的不断深入,未来的学校将会发展成一个包括技术-信息网络、人际-经验网络和社会-价值网络三位一体的网络中心。技术网络只会强化 而不会取代学校教育。在作为复合网络中心的未来学校里,个体社会化必须解决的认知、行为和态度特别是信仰等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统筹解决。

【关键词】学校模式;
复合;
网络中心

网络引入教育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未来的学校模式将是怎样的?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的出现及其伴随信息技术的更新而获得的飞跃发展,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信念,也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以及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学校模式。可以预见,未来的学校模式将是一个包含技术—信息网络、人际—经验网络和社会—价值网络的三位一体的复合网络中心。

一、未来的学校是一个复合的网络中心

1.未来的学校是一个技术—信息网络中心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功效。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或论述难以数计。综观近期的研究成果可知,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自主性和选择性强、提高学习效率与降低学习成本等,是人们普遍赞赏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功能。其实,把获得的知识(信息)与获取信息的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的完满结合,更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无以伦比的功能,西方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追求高效能的时代,当教育质量实际上成为学校生命线的时候,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便越来越需要依赖信息技术。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技术—知识中心。传统的教育教学技术曾经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引领风骚,如造纸技术、书写技术、演示技术等,这些技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知识增长水平相适应,而与知识激增、陈旧速率加快的信息时代的要求越来越远。传统的学校传递的是知识,学生学习的是经过国家、社会或教师裁剪、筛选、加工或改造了的信息,即知识,这有其真理性的一面,但这些知识不仅容量有限,而且传递速度慢,尽管适应了国家、社会的需要乃至教师个人的意愿,可未必适合学习者的水平、兴趣和特长。在作为技术—知识中心的传统学校里,学校是知识的中心,但基于旧式技术的知识传递是单向的,教师在学校里传递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并不构成“网络”,不仅限制了受教育的规模,而且学习者对课程没有多少自主性和选择性。

未来的学校将是一个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传统的教学媒体将会退居次要地位,而网络技术将会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主导技术,从而使学校成为社会区中技术先进、环境舒适、功能配套、指导有力的信息集散地。在未来的学校,基于对网络等现代技术信息的获得,在空间上突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而具有广延性;
在时间上突破了学校的日程安排而具有全涉性和弹性;
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突破了单向、被动的传递限制,而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和多向性。信息技术化、技术网络化就使学校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里的一个中心。这种“中心”无法在学校之外形成,因为信息不完全等于知识。信息资源只有借助技术网络,通过课程模式转变为知识资源,它才具有下面的积极功效,而惟有学校才具备这种转换功能。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为学生和社区中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获取有用信息(知识)的场地和指导服务。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在广袤的信息天地里,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兴趣、特长并有助加速社会化发展的信息,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个一个相互关联、又不断加深拓展的课程,通过学习和训练,拓展认知领域,发展操作技能,提高心智水平,建构知识体系。

2.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经验网络中心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行为经验习得的过程。行为经验的习得对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自然习得来说,学校教育可以为个体行为经验习得提供类型最多样、过程最简便、形式最集中、训练最有效的帮助。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来,“经验”的选择与实话就成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无论是传统教育理论,还是现代教育理论,对问题探讨的核心都是“经验”的选择与实施。虽然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取向和结论,但尽可能使“经验”在符合社会正统价值或主体集团利益的同时具有多样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则是社会发展的强烈期望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书本—经验中心。在这样的中心里,以教科书为代表的书本是学习者获取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惟一的或主要的源泉,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也把学生局限在有限的教材之中。正如宋真宗的《劝学诗》所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盅粟。……男儿欲遂平生长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仿佛书中已包含了一切,人的成长无需外求。然而,传统教科书展现的“经验”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是极其有限的,在文化价值上还具有单一性,根本无法构成一个江中个体多方面需要的“经验网络”,而且在来源上具有间接性,在时间上具有迟效性。这种缺陷可称为“经验本体不足”。在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初期,学习者尚可应付人生所需,而在工业社会后巨大作用特别是信息时代,这种“经验本体不足”不仅无法使学习者应对人生所南,就连应对学校生活都有困难。此外,传统的教育教学倚重书本知识,忽视实际经验;
倚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纸上谈兵,堂上种稻,这种缺陷可称为“经验传习偏颇”。这不仅使学习者获得经验的途径比较单一,而且获得的经验也比较狭窄,以致饱读诗书,空谈心性,不求实用。陶行知从现代精神出发批评传统学校的教育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并且认为不实行“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就无以革除这一弊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而且也只会因为以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介入而发生改变。

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经验网络中心。由于对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作为学习对象的“经验”有效地突破了书本的局限,而建筑在广阔的人际关系上。一方面,进入学习领域的经验数量和类型大大增加,在文化价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多质经验本身就是一个“网络”,“经验本体丰富”成为现实。另一方面,经验的习得不仅可以在书本上、在现实交往中进行,而且可以在网络里、在虚拟的情境下实行。这就拓宽了经验习得渠道,从而使多样化的渠道也成为一个“网络”。传统学校也有人际交往,但大量的交往特别是师生交往是不平等的,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很大的局限。未来的学校模式将会因“网络”而使教育中的人际交往包括师生关系变得更平等、民主,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高扬" 。总之,在人际—经验网络中心模式的未来学校里,人际交往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而且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学习垂涎经验和社会经验,在人际网络中获得实用的知识技能,得到生动、直接、深刻的情感体验,藉此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人际—经验网络中心具有书本—经验中心无法比拟的功能,它所追求的不只是观念层面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人的情感和行为,这对人的态度、价值、信念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3.未来学校是一个社会—价值网络中心

知识、经验和价值是学校教育和个体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传习可以使学习者的认知、行为和态度(包括信仰)得到改善和发展。价值培育或价值认同向来为学校教育所关注。在我国,价值教育更是形成了长久的传统,千百年来,知识与经验都让位于正统价值观念特别是伦理道德规范的培养。即便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信念似乎并未改变过。就教育的现代社会功能来说,美国功能主义学者T. Parsons 等把社会结构分为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四大部分,学校教育不仅发展“有机行为体系”,而且还影响“人格体系”,使个体学习并掌握“共同价值”、“社会规范”和“情感表达方式”,最终形成一种以价值为核心的态度体系。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学校—价值中心。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赖学校,在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和如何形成这种价值观方面,学生始终处在被灌输者的地位,没有多少自主选择的余地。学校在灌输价值观的时候,尽管不会有违国家主导的价值标准但在国家主导价值标准的学校选择问题上,免不了带有浓郁的校本功利主义色彩,如对全面发展目标的认知和全面发展教育的举措,在应试教育的文化氛围里就普遍出现片面性,这就说明学校—价值中心模式实话的是一种狭隘的价值观。学生无法感受主导价值体系的全貌,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容易被校外非主流或对立的价值观的“新颖性”所吸引。与此同时,学校在灌输价值观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单向授受方式,为了保证授受的有效性往往还采取许多“有力”的措施,这种被强制感诱发出许多接受障碍。在民主与文化多元的社会里,限制学生对多元价值的了解,往往会降低他们对主导价值的接纳程度。这是现代社会学校—价值中心模式暴露的越来越严重的弊端。

未来的学校是一个社会—价值网络中心。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将不仅仅依赖学校,社会各种价值体系,包括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叛逆的,都将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特别是借助技术网络而流布的观念更是形形色色,无处不在,学生接纳哪种观念更新,取决于该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具有教育责任的人所发挥的指导回升,但选择的主动权在学生。指导选择与灌输接纳不同,一旦确立某种观念,那么,这种观念在认知上是明了的,在情感上是认同的,在意志上是决然的,在行动上的一致的,也就是说,他将达到知行合一,矢志不逾的“信仰”的境界。

二、技术网络只会强化而不会取代学校教育

信息社会的技术将会成为重要的变革力量,它对学校教育具有强化功能。

然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网校的大量出现,是否会取代学校和教师,这是许多人都极其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在确认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教与学的行为的同时,也必须确认技术性网络仅仅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一个环境,虽然这种环境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永远无法取代能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或创设多种环境的学校。

首先,从教育媒体的发展来看,任何媒体包括技术网络都不是万能的,它们各有优势,不同性质的媒体之间没有替代性。而媒体在教育中的介入将呈现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先进的趋势。国外学者(如安东尼·贝茨、嘉格伦等)也认为,媒介不是信息,就信息传递而言,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而且,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需要依赖大量丰富的教学软件劫持依赖教育人员细心维护和严格管理。因此,网络技术再完善,也不可能改变其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手段)这一本质。

其次,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和培训是保存和增加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的首要系统。这些系统传播知识的速度和效率决定了人力资本的开发率。”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寻求和努力实现教育与培训的最大的速度和效率。教育的主体是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教育过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要素,教育是人培育人的活动,这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人类随着自身的不断进化选择了最有效率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创造出学校教育,这是人类教育的最大创新。学校教育是不会早于人类社会而消亡的。

第三,从学生的成长来看,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成长着的学生会遇到许多他们自己无法解决或不能很好面对的问题,需要有经验的人给予指导;
成长着的学生有许多网络无法给予满足的成长需要,网络之外的学习和活动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不是抽象的人,他们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里,他们有必要社会化,社会要求他们社会化。而出于商业得益的“网络社会”利用学生的求知天性和无(少)—知特点,兜售大量的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危害学生的成长。基于循序和发展的价值观,社会必然会危房成长着的学生积极融入主流社会接受主流社会的价值体系。“网络社会”的无限选择性和特定社会的有限选择性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导致在特定社会开放学生选择时空的同时限制(甚至干预)学生的某些选择。这一任务主要由具有左右学生选择功能的学校及其代表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教师来承担。

第四,从教师的功能来看,教师具有传递、引导和左右(限制、干预、矫正)的功能。受聘于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书育人)的教师,不仅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学生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依然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作用。Pedersen等人(1978)通过研究一所小学的才是对学生的真实影响得出“教师不只可以影响学生现在的生活,还可以改变他的将来”的结论。经过训练后的具有社会主流价值化倾向的教师,其专业素养、职业责任和社会约束,可以帮助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传递真实的知识和主流的观念,引导并激励学生社会化,特别是在自由度和选择度很大的网络学习中经常跟学生在一起生活或活动的教师比家庭组织或其他社会机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和左右更具实时性和有效性。

第五,从网络教育的实践来看,随着网络的不断延伸和被广泛使用,网络的信息虚假、理论错误、伦理缺失、道德沦丧、污秽泛滥、犯罪流行等,正日益成为信息时代严重的社会流行病。纯化“网络社会”成为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国际社会正在为此作出努力。当然,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社会”问题会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但就现有的技术来看,依靠学校的监控和引导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即便是在技术监控不成问题的未来,学校依然有其独具有优越性。

总之,技术网络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它所承载的信息是庞杂的,只有经过学校和教师的筛选或辅导才有可能成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课程。如果确认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或顺利社会化,那么,就必须确认技术网络永远无法取代学校及其教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复合网络中心的未来学校,将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或顺利社会化提供全面的服务。或者说,个体社会化必须解决的认知、行为和信仰等三大问题,将会在以复合网络中心为标志的未来学校里得到有效的统筹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J].电化" 教育研究,1999,(1). [3] 张芳森.浅谈高师院校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

[4] 佟元之,阎岩,张文惠.基础教育教学减负增效的思考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0,(4).

[5] 王奎珍,张鑫.谈谈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0,(4)

[6] 黄堂红.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教育改革的关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5).

网上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近年来,网吧对学校成包围之势,大学生进入网吧频繁,这种现象给学校管理和学生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试就我院在校生中存在网络游戏成瘾者作抽样调查,进行了心理学分析,由于网络游戏成瘾造成的危害巨大,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一、判断网络游戏成瘾的标准

目前网络游戏成瘾是新发生的现象,我们姑且认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叫网络游戏成瘾程度,我们用什么的标准判断,应该说还是有争议的。比较的明确诊断,应该这么说,第一,心理上的渴求,一不上网玩就急得不得了,一定要上了网玩了才能得到心理平息;
第二难以控制的上网的行为,这里表现在一上网以后难以离开网络下去了;
第三,由于这种失去控制的网上的行为导致影响到生活、学习、社会功能等几个是大的标准,这个标准应该说参照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成瘾、酒精依赖,我们这种病不一定像的依赖,更多是一种冲动控制。

根据美国金伯利8226;杨教授的调查测评方法,对网络成瘾的测评由以下10道问题构成。答一个“是”,得1分,最后得分5分以上(包括5分)为网络成瘾。

1、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如:下网后还想着它)?

2、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

3、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

4、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

5、你是否将上网做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如:紧张、抑郁、无助)的方法?

6、你是否对佳人或朋友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

7、你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绩或朋友关系?

8、你是否常常为上网花很多钱?

9、你是否下网时感到无所适从(如:烦闷、压抑),而一上网就来劲?

10、你上网的时间是否经常比预计的要长?

因此,结合各种专家所言,我们定义,所谓大学生网络成瘾是指大学生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不玩网络就会出现各种躯体不适和情绪障碍的一种社会性现象。大学生独立性差,自控能力低,如果长期到网吧玩电脑,极易产生上瘾的症状,所以又称网络游戏成瘾为“网络成瘾症”。“网络成瘾”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患者年龄介于15至45岁之间,未成年人患病比例远远高于成年人。心理医学专家对“网络成瘾症”患者的描述是:对网络操作出现时空失控,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医学专家介绍,“网络成瘾症”可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情绪焦虑、忧郁、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甚至可导致死亡……这些是“网络成瘾症”患者经常出现的症状。一些患上“网络成瘾症”后,陷入网络中欲罢不能。

二、我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

有研究统计,我国有5到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成瘾症倾向,大学生患网络成瘾症的人列为7,其中男生上网成瘾的人数比女生多,男女生患网络成瘾症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0和5.1,男生人数比例约为女生的两倍。而对我校九九年级在校生的613名本科生进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在被试者中占到5.4%。大一少些,大二、三多些,大四略为降,大五没测量。

对我院在校生的取样调查中发现,被测大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工作学习或与网友聊天,其次是收发电子邮件、游戏及影视音乐等娱乐。很少有人花时间参与网络。被试学生每周使用电脑或网络的时间与其网络成瘾呈正相关趋势,而成瘾与使用电脑或上网的年限等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成负相关关系。网络成瘾者每周使用网络平均38.5小时,而非成瘾者仅为(来自学生无忧网)4.9小时;
83%的网络成瘾者是开始使用网络一年内出现症状的;
网络成瘾者中78%是使用聊天室、网络游戏和新闻组这类偏重双向沟通的功能,而非成瘾者上网多数出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是将网络视为工具;
网络成瘾者普遍认为使用网络对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和职业造成中等或严重影响,但又普遍忽视网络成瘾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为什么又那么容易成瘾呢?上网从医学角度来讲叫成瘾症,这种症指的是当他的生理、心理上对一种行为的尝试得到成功以后,便有了一种逾越感,逾越感会反复进行,越成功越想去尝试。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升级,对他也不停地产生新的刺激。测试发现,一般的学生玩网络游戏超过1个小时就会上瘾。

经调查统计分析,造成“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有:学生自身为舒缓学习压力、摆脱孤独、满足成就感、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同时家长在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等方面跟不上孩子成长教育的需要,社会上网络市场不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网络游戏者不仅可以享受到游戏本身的新奇刺激,还能把虚拟世界中的所感所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提高他们应对现实生活、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究其原因有:

(一)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好胜心理。游戏本身具有的娱乐性质使学生获得,当前市场上的网吧里的游戏多是含有、暴力、迷信和反动内容。这些内容以形象生动、刺激性极强的形式出现,对独立性差的人有极大的诱惑力。另外,许多网络游戏内容具有挑战性和性,这对心理还不成熟,对学生来说都极富诱惑力。

(二)游戏对大学生有强化激励作用。电脑游戏有简单和复杂两类,简单的游戏只要掌握一般性操作,就可以使紧张、疲劳的大脑得以放松,复杂的游戏则可以锻炼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反应灵活性增加,并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某种行为的预见性。(来自学生无忧网)高级的游戏中, 设计者将游戏结果通过屏幕显示出来,让人得到赞赏,可以促使游戏者为了得高分而过分投入,这种游戏的强化激励作用往往使大学生难以从游戏中自拔。在游戏中追求“高分”的成就动机提供了从事这种活动的源源不断的热情。我院一学生在玩《传奇》卖装备赚了三千元。

(三)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习困难者获得某种成功的体验。长期以来,由于学习压力过重,加上家长期望值过高,致使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堪重负。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失败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渲泄途径,而玩网络游戏不仅能够渲泄压抑的情绪,还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游戏中暂时的受挫不但不会削弱他们的斗志,反而使他们越战越勇,平时在学校时体验到的“压抑感”在这里荡然无存。

(四)网络游戏可帮助大学生逃避现实。网络游戏所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可以使大学生尤其是那些在同学中人际关系较为紧张的孩子逃避现实中的许多不愉快。这些孩子在自己能控制的这个虚拟世界中能得到愉快的体验。一旦迷上网络游戏,成瘾心理的形成在所难免。

四、网络成瘾的危害

无节制地沉迷于网络,危害多多。我院有一名21岁的大二学生在网吧连续玩了几十个小时的游戏。在他正准备离开网吧返校时,突感头疼、两眼发黑,继而倒地昏迷,医院收治后诊断其为“过度上网导致视网膜疲劳、低血糖症”。20__年5月,江西某学院一名大四学生上网成瘾导致狂想症后杀死二人、五人重伤的残剧。

网络游戏成瘾者心理特点有:进入网吧的次数越来越多,可以从中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
不玩网络游戏时会出现戒断症状,如抑郁、易激惹、情绪烦躁;
在网络游戏室玩游戏的实际时间比预计的时间要长,考虑过停止或减少进入网络游戏室,但不能自控;
为了达到进入网络游戏室的目的,可以抛开学习和其它生活活动;
有较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由此,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游戏开发商和网吧经营者为了吸引和留住人,在游戏中设置了好多关口和陷阱,使得游戏者一步步沉迷其中,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上网不是免费的,作为一名没有收入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无疑将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经调查发现,大部分成瘾者往往欠学校学费。

(二)易诱发大学生犯罪。游戏室老板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招揽中小学生,有的游戏机室设有包房,包玩、包吃、包睡,可以赊账。游戏内容不乏黄色、暴力,还有一定数量的机,诱使部分学生沉湎其中。一些中小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欲望,一开始从家长手中骗钱,到后来不惜铤而走险,参与抢劫与斗殴。

据调查,因迷上网络游戏而犯盗窃和抢劫罪的大学生中有三种类型,一是玩网络游戏上瘾后,将网络游戏室的“心爱之物”偷走;
二是没钱玩了或欠了老板的钱,去偷去抢;
三是在游戏室通宵达旦地玩,结识了其他坏青年,被“拖下水”就跟着去抢去偷。网络成瘾引发多起事件,经调查,目前在网吧里的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长期玩飚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一些大学生受游戏的影响,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方式合情合理。一旦形成了这种错误观点,便会不择手段,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目前,因为玩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

(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导致人格异化。长期迷上此类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在心理上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首先,在网吧玩游戏时间长了之后会产生幻觉,注意力下降,反应能力变差,影响智力发展,影响学习,长时间玩游戏机,如果过不了某一关,在心理上还会产生焦虑情绪;

其次,大学生对网络游戏成瘾后,一旦停止网络游戏活动,便难以从事其它有意义的事情,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记忆减退,食欲不振,出现难以摆脱的渴望玩游戏机的冲动,形成精神依赖和相应的生理反应;

第三,网络游戏成瘾还会使成瘾大学生的人格发生明显改变,变得自私、怯懦、自卑,失去朋友和家长的信任,继而旷课、逃学。

(四)、影响人际关系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缺少与人沟通的能力,如果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就会更加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有可能埋下悲剧的种子。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如果迷上网络游戏,势必大量占用有效时间,而使学习兴趣下降,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的时间减少,逐步出现人际关系障碍。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关键性因素有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一般都会与老师、同学产生交往障碍,产生较深的“代沟”问题。另外,这部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人际互动中常表现为:不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功利、过于依赖、妨忌心强、自卑、敌意、偏激、退缩、内心不合群等等。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会更加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倾向。

(五)、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青年人长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左前脑发育受到伤害后,会进一步影响右脑发育,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网络游戏对的大学生的身体危害。重复、机械的运动和长时间的操作可引起腰酸、背疼、全身不适,以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为多见的关节无菌性炎症,对大学生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五、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策略

大学生长期迷恋网络游戏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亦已成为一种社会性公害,所以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关注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分析他们游戏成瘾的原因,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从中探讨它对心理动机的启示作用及是如何使他们把对游戏的热情同样运用到学习中去。要想把更多的学生拉回来,首先从机制上、管理上,从健康网络的建设上去着手,希望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多增加些内容、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到身后有一个集体,有社会的支持,而不是形单影孤。

(一)要建立预防网络成瘾症措施,督促学生做到以下四点:

1、遵守校规校纪,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规律,不到校外网吧上网,绝对杜绝通宵上网。

2、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科学研究,学会利用网络发展自己,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效果、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

3、遵守网络公共道德规范,严格自律,杜绝不健康上网方式。

4、建立同学自己的网站,用健康、有价值的信息填充网络空间。

(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切实加强对学校周围“三室两厅”的管理和整顿工作。当前,国家对电子游戏不是禁绝而是持严格管理的态度。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危害,网吧仅是传播场所之一,罪魁祸首是游戏本身,是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有关管理部门当务之急是大力组织开发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而又情节生动、为学生喜好的网络游戏产品,这样可以阻止不健康进口游戏泛滥。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对进口游戏软件的审查制度和流入渠道的监管制度,制定游戏产品的评审分级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不适宜青少年玩的游戏名称。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对设置带有功能的网络游戏机和非法定节假日允许未成年人入内的网络游戏厅,要坚决予以取缔”。这是目前解决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根本措施。

学校也将加强管理,规范校内上网秩序和净化内部网络资源,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对“网络成瘾症”的预防和救助行动;
同时积极联合和呼吁社会各界和部门,规范电子游戏市场,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真正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

大学生对网络游戏上瘾,完全是出于一种对游戏本身的痴迷和热爱,是出于一种内部动机的驱使。要真正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就必须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并不断予以强化。这一建议虽然有点“老调重弹”,但却另有着更深层次的涵义。我们发现,当进入大学以后,因为没有升学压力,和高中以前相学习压力比减轻很多,其学习动机就已经开始分化了,学习动机纯粹是一种来自内部的认知内驱力和希望成为一名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生”形象如考研的外部动力。因此,大学教师的授课水平和个性特征非常重要,它们会影响到大学新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对学校生活的热爱。如果这一时期的学生学习动机能被很好地激发,则对于其以后的学习生活能提供非常好的习惯支持。然而,由于大学生之间在智力水平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加上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有时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则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很快发生两极分化,学习“跟不上”的学生越来越多,这部分学生起初由于认知内驱力和羡慕学生地位所引起的学习动机肯定会发生变化,出现“60分万岁”现象。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依靠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才能使学生时刻以学习为重,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总是会千方百计去搞清楚。这种学习的责任心能使学生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只要是智力水平正常的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一定会在学习上获得较为优秀的成绩。那些痴迷于电子游戏的学生,实际上对电子游戏也产生了一种类似“责任心”的情感,一切以游戏为最重要,有一种迫切“赢”得“战”胜利的需要。如果对待学习上的难题也能象对待游戏中的难题一样,一切就会变得不同。

(四)要教会学生判断和选择,指导和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好活动。

加强对学生的独立性训练。有研究发现,个体的独立性程度会影响到其成就感的高低。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往往最不容易做到,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一时无法彻底打破,要消除学生对家庭的依附感,使他懂得家庭、父母的财富和知识并不等于他自己的财富和知识,一切都需要靠学生自己今天的努力才能使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做到这一点,并不很容易,培养大学生独立性的重担,往往家长远离高校,无法有意识地承担起来,教育的责任最终又落到教师的头上。因此,有必要加强家长学校的活动,争取使每一个人家长都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给孩子金钱上的满足或者是“棍棒式”教育。当然,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独立并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对自己负责地制定发展计划,有目的、有毅力地去实施计划,完成应尽的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出于商业目的,大多数游戏的内容以战争、足球等挑战性较大的内容为题材,这给我们新形势下的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主体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育仅仅是灌输式的,只是都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应付考试,没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修养,没有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没有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能力,那么过去学生沉溺于武侠小说,现在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就不足为奇了。研究显示,有些对游戏成瘾的学生不是真正对电脑感兴趣,而是因为对人际交往、学校生活、社会活动的处理上出现困难的结果。因此,要合理安排学生的社会活动、学校生活,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代替玩网络游戏。

(五)加强心理疏导,创造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条件。

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在于放弃鲧的“强堵”,而改为“疏导”。如何把握和控制许多新生事物,以及如何有效地面对挫折和挑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处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寻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与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防止游戏成瘾的产生,避免迷上网络游戏。为此,班主任、辅导员要多和学生接触、交流,主动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与学生交朋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班级气氛。另外,要多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加与同伴的交往和接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还能锻炼意志力、自我控制能力等,从而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六)适当的心理咨询。

怎样救助已患上“网络成瘾症”的大学生,建议要加强“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中心”工作,使其与学校心理指导教师组成针对网络成瘾问题的救助志愿组织,帮助患有不同程度“网络成瘾症”的学生尽快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来。对已经沉迷上网络游戏不可自拔有网络游戏成瘾症的学生,可采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手段来矫正。认知行为疗法为常见方法。

首先要对有成瘾行为的学生讲明其行为的危害性。通过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意图或动机,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跟网络成瘾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时候要走进他的心灵,慢慢地聊天,会认同比较快,谈话会比较的自然。认同以后,把认同转到自身的身上去。帮助他们得出结论自己是上网打游戏成瘾,不要强制的灌输他。让他自己得出结论,自己认识,是让他从内心去理解、认识道理。从而认同学习,应该要好好学习。

其次,学校教师与家长要加强联系,不让他们的活动脱离教师、家长的监护;
禁止与染上“网络游戏成瘾”的人群来往;
对该个体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危害;
向有关部门举报违规经营的电子游戏机场所,使之及时得到查处;
让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与该青少年结对;
培养、支持健康的业余爱好活动;
设法使该成瘾者与同龄人有良好的关系,使其不脱离正常人群。

后记大学时光转瞬即逝,经过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的共同努力,九九年级网络游戏成瘾学生30人中有24人能告别游戏,健康上网,回到课堂,认真学习,重塑学习自信,走出网络虚拟世界;
4人情况好转,自我控制上网时间;
1人降级;
1人自动退学。

主要参考文献(著作、论文)

1、《中小学生电子游戏成瘾的社会危害与干预策略》肖余春

2、《游戏者——学习者:论电子游戏作为校本课程的价值的发掘及建构》张胤

3、《“电子海洛因”对青少年的危害和对策》王克先、吴德祥

4、《355名儿少电子游艺的健康影响调查》刘巧、李俊萍、徐冬青

5、《试论暴力游戏对儿童攻击行为及攻击性人格的影响》庄锦英

6、摘自《中国青年报》

7、中央电视台20__年02月11日对话节目《学生网事》

网上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 建构主义 外语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以其独特的特征迅速吸引了众多网络用户目光,日益发展成为继平面、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文化。现代外语教学可以从网络文化的特征出发,借鉴其新式的理念,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

对于网络文化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即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是指对象化了的人类劳动,是能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的物质环境。”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是物质层面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个体和群体的网络意识、情感和素养的集中表现”。其中某些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外化为网络的基本原则、网络道德规范与网络法规等基本法规与制度,而另一部分则内化成网络思维方式、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心理结构。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和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是以大众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它是网络用户在通过网络进行的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

二、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2.1 开放性和多元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形态,既可以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实现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也可以超越时空界限进行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网上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发表观点。任何观点、思想、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同的文化在网络中传播、碰撞、交融,衍生成新的文化。网络中众多参与者的活动也构成和创生着新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形式多样,其内容的丰富性更是无可比拟。网络资源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将文化的开放性发挥到了极致。

2.2 平等性和交互性

无中心散布式的网络结构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网络为普通网络用户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赋予了他们面向他人和公众的话语权利。这使大众获得了空前的表达自我的权利。平等的交往关系为主体间的互动提供了前提。广泛的交往对象为互动提供了可选择的互动对象。信息的双向快速传递为互动提供了技术的保障。网络互动的交往模式打破了传者和受者的严格区分,突破了信息单向流动方式,扩大了交往的范围,消除了信息反馈的间接性和滞后性,为交往的深入提供了条件。

2.3 集群性和自主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多群体化的文化结构。网络文化实际上就是由不同观念、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许多大小不一的文化群落组成的。不同的虚拟社区就是不同群落的聚合。共同的兴趣爱好、对事务或话题的共同关注或者某种共同的身份特征等种种共性,聚合了千差万别的网民。网络文化以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思维、新信息,提升主体思维的创造性;
创建中的互动、开放、平等(无中心性),凸现了主体的个性化,形成主体高度自主的文化特征;
网络中开放的信息传播、自由的“社区”聚合,使网络用户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的普遍认可,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皮亚杰(Piaget)、布鲁诺(Bruner)、和维果茨基(Vygotsky)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从认识论的高度揭示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构建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多数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有以下几点共识: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心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
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构建,既是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又是对新信息的意义构建;
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
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学习过程中对情境的创设;
强调资源对意义构建的重要性(何克抗,2001)。

四、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4.1 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

网络文化的自主性比较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点从“教”转到“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首先要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通过章节测试或面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一套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随着学习的进步和学习内容的改变,相应地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以适应新的学习情况。除了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外,学生还必须善于选择学习材料和工具。只局限于学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要从不同的学习材料中能动灵活地选出一种来进行自学。当然,初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推荐。要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尽量多地使用工具书,或者借助网络来获取信息。

4.2 创建相对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增强跨文化意识

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络用户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语言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真实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探索当前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能够与真实语言交际对象进行交流和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有一定知识的、感兴趣的并有真正交际目的的活动。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表达他们的想法,使学生有意识地投入并自愿参加这些思想交流活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必须借助于语言这个工具才能得以记录、保存和反映。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而且要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

4.3 促进互动协作,激发学习动机

协作是网络中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而在外语教学中合作学习则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主动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合作中,由于可以获得帮助,大多数的学习者敢于冒险用不充足的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互动频率远远高于一般课堂。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外语的多元文化背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心理因素,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教师使学生充分认识英语价值;
同时建立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而适当地开展竞赛和适时地进行鼓励表扬都可以在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4 降低课堂焦虑,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用户在交互信息的过程中,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流,人际间交往中的焦虑度降到最低,使交互信息的过程变得简单便利。外语学习焦虑是外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学习外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心理活动。它包括交际恐惧,对否定社会评价的担心,以及考试焦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英语学习意识,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当课堂的焦虑度降低时,学生可以大胆提出问题,参与课堂讨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外语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得以增强。

五、结语

在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社会中,网络文化推动了教育理念的一系列变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这一背景下蓬勃发展。它认为,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教师应积极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下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另外在相对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适时采用合作学习原则,来降低学生的焦虑度,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心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网上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1.1移动互联网学习的定义

关于移动互联网学习,目前尚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因此,本文通过结合移动学习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尝试给移动互联网学习下一定义。移动学习的概念,概括而言是指一种通过运用移动计算设备,以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1]。而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指第三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它通过高速数据传输,可同时传送声音和数据信息。综合两者特征,本文给出的概念如下:移动互联网学习是指利用现代数字化通讯设备(如智能手机,移动电话、掌中电脑等),让学习者摆脱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1.2移动互联网学习的特点

第一,从性质方面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数字化的体现,移动互联网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一般的学习不同。第二,从技术层面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的技术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第三,从学习方式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是通过移动设备实现的,因此具有移动性。第四,从学习容来说,由于移动互联网包含丰富的信息,所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也是信息筛选的过程。基于对移动互联网学习定义和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其与一般的学校教育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其不受时空限制,具有移动性这一特征,与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灵活多样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此说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运用对体育学习的影响不容小觑。

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一般影响

2.1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有利的影响

2.1.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而移动互联网以传播事实性知识为主。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使得学生极为苦恼,学生想学的在学校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也就理所当然的求助于移动互联网[2]。伴随着移动网络功能的日益增多,学生可以用手机连接到互联网,从互联网上了解丰富的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地位,学习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个性去接受信息,拓宽视野,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提高学生收集体育信息的能力,为以后体育研究型性学习的发展打下基础。2.1.2拓宽了学生间的交流范围和打破了师生间的交流阻碍。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信息互相传递变得更便捷,学生通过QQ等聊天工具,进行学习交流,交流的人群不仅是自己熟悉的朋友,也有陌生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通过浏览周围的网络状态或者分享自己好友的信息,让自己或者他人通过你的状态获取更多的信息,结交更多的朋友,这样循环,互相交流,社交范围也越来越广[3]。对于师生间交流最大的阻碍就是角色平等问题,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师生不再是课堂中的角色,两者角色地位有所改善,学生通过QQ博客等形式向老师报告体育学习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不敢提问、害怕的心理,从而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教师的体育学习的评价方式不再以口头和书面为主,而是以数字化为主,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将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反映出来,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查阅出与自己相关的评价,突破了课堂交流这个限制,并且对于学生的疑惑,老师可以迅速的给予答案,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体育的学习[4]。2.1.3缓解了体育的学习压力。体育的学习不论是在技能学习,还是备战各类考试,还是参加各种级别和类型得到比赛前的训练都有一个承担运动负荷、累积疲劳和消除疲劳的过程。消除疲劳的方法很多,目的在于愉悦心情放松身心。移动互联网中的在线音乐和在线电影功能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听音乐和看电影来放松的机会和可能,能愉悦心情放松身心,从而对缓解疲劳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不利影响

2.2.1互联网信息的五花八门,杂乱无章,错误信息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由于移动互联网信息库的强大,很多错误的信息也在其中,有关体育的错误信息也比比皆是,学生没有经过筛选信息,错误地选用信息,导致对体育的相关认识的不正确,从而学习的是错误的东西,对以后体育其他技能形成、理论学习起了阻碍作用。2.2.2影响学生身体健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多的电子产品运用也越来越频繁,而电子产品的一个很大的威胁就是他的辐射。长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代表———手机,会导致学习者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还会使学习者的眼睛和大脑处于过度疲劳状态,降低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是极其不利的,严重时还会引起学生生理上的头晕、烦躁、厌食等多种症状,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导致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2.2.3过分沉迷于网络,造成体育学习的假象。由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系统学习的时间远远小于上网时间,导致学习低效,并且有不少学生抱着不会就上网学习的想法,在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动作示范,使得听课的质量严重下降,更错过了与教师最佳互动的时机,而课后却因为没有头绪而不知道从何学起,从而造成了学习效果的下降。并且移动互联网学习利用零散的时间是优点也是缺点,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对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影响学生系统的体育知识体系的建构,出现体育学习深度浅薄化的趋势[5]。

3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特殊影响

3.1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有利影响

3.1.1有利于体育运动技术的规范化。传统的老师的技术动作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不难理解有些技术动作在完全具备了最基本的技术环节的同时也允许带有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大多都是自己专业课老师的特征,就像平时在训练中动作一出手,大概就能辨别出是哪位老师的学生。而对于现在移动互联网在体育专业学生中的使用,也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上传的标准技术动作的视频,在那些视频中每个技术动作的每个技术环节都被分解并一一的分析,一些要求标准动作的运动项目得以规范化。3.1.2有利于复杂技术动作的学习。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中的某个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视频教学,领会完成某个技术动作时哪块肌肉需要动员,哪块肌肉需要抑制,并且还可以通过调节视频播放速度,把完成的动作放慢速度以便能够透彻的学会技术动作。并且在休息时进行分析,观察每个技术环节有没有准确的完成,自己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是不是全身协调有力地完成,并且可以随着训练时间的增长把所有的视频放一起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在完成领会动作有没有得到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3.1.3有利于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游戏是带着娱乐性质的,移动互联网中的体育游戏功能,能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这些游戏中有些是模仿现实版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也感受着竞技体育带给我们“视听盛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去尝试新的运动项目,从而促进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全面发展。

3.2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

3.2.1运动量的减少运动风险的增加。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进行手机游戏、阅读、聊天等,无心思进行体育运动,不利于体育专项技能发展。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而是私下手机上网,课堂注意力下降,使本来就具有风险的动作在完成过程中更容易出意外,影响教学质量。3.2.2抑制了一些需要创新运动项目的学习。一些需要创新、有新意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健美操等,在这些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寻找相关视频或图片,在动作的创编环节因为网上有现成的,就不思考套用,动作都大同小异,不能突出学生对该运动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风格特点,该运动项目的学习就大打折扣。3.2.3危险动作的盲目尝试。有些极限运动项目具有刺激、冒险的特点,同时危险性也较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观看,对视频中华丽的动作和刺激的情感体验都很感兴趣,盲目的去尝试,不了解该运动的特点,从而导致受伤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4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体育学习的策略

4.1以户外体育运动的学习为主,移动互联网学习为辅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身体运动,而长时间的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更多的是强调脑力。而体育的学习必须以大量运动为基础,所以户外体育运动在体育学习中是必须放在重要地位的,然而在运动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就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媒介搜索相关的资料帮助解决问题,然后再到户外进行身体练习。将户外体育运动学习和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体育学习相结合,在满足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之外,还充分地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运动的知识。

4.2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不仅是在学习前人的动作,还要将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学校的体育学习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在不改变基本动作的前提下去创编技术动作组合,多提出相应的创新理念,周期性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一层不变重复的动作组合进行批评和要求学生修改。

4.3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对防止一些极限运动项目盲目学习,教师要提醒并制止,告诉学生不能盲目模仿,让学生了解每项运动项目都有它的危险性,每项运动项目都不是看到的那样简单。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