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24 17:1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五篇】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 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基本类型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制订的方向性的方案。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类型。

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及一般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维度划分方法,我们可以把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1.远期规划

远期规划是指规划年限在5年以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一般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

对职业生涯进行远期的规划,能够使大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职业目标,保持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使总体目标(比如说最终希望成为某上市公司的董事)更容易循序渐进地达成和实现,进而产生最大的职业动力。大学生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进行这种远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励自己为达到各个阶段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不过,时间跨度较长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对自我、职业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同时对社会形势和客观环境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前的预测能力,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对职业目标和职业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调查、论证,并制定比较切实可行的完整的实施方略。如果是凭空想象的总体规划,虽然内容是完整的,但由于脱离了自身条件和环境要求,只能是海市蜃楼,中看不中用。同时,由于远期规划的时间跨度较长,实施过程中会受到个人和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难度非常大。另外,大学生尚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对社会、职业的了解都极为有限,有可能导致远期规划由于过于理想化而缺乏可行的操作性。

2.近期规划

近期规划是规划时间年限与大学生涯年限基本符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一般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短期规划和中期规划,这种规划一般在5年以内。

大学时期正处于职业准备和探索阶段,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选择、尝试与磨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近期规划,就是大学生根据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和任务要求,在确定总目标之后,以实现就业为阶段目标,对自己的大学学业生涯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和实施策略。

近期规划的特点是主要以大学学制为阶段进行目标分解和策略实施,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总体目标而在学业上做好准备,顺利毕业并进入目标职业。近期规划的侧重点在于以就读期间的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为主要内容,规划期限基本以大学生涯的终止为结束。从性质上看,这种规划属于职业准备期和职业早期的生涯规划。

对大学生而言,近期规划更具针对性,也更具可操作性。通过近期规划,大学生可以在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的基础上,从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确定职业目标,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培训、实践计划,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为将来迈出校门、走出社会做好准备,为总体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规划时间的跨度不长,因此近期规划也比较易于评估和修正,当学业生涯中各个分阶段(多数为各学年)的目标未能达成时,大学生可以适时调整实施的策略,不断修正并完善。由于近期规划能与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联,因此,我们提倡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采用这种目的和策略极为明确可行的规划类型。下面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也主要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近期规划来作介绍。

当然,近期规划也有一定的缺陷。这种规划由于以求职择业为阶段目标,有较大的局限性,对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缺乏详细、系统的规划,难以与总体目标完整衔接,缺失的规划部分只能等到真正进入职业生涯后再根据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因素重新制订。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只要开始,永远不晚;职业生涯发展,只要进步,总有空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1.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2.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3.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4.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5.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6.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依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企业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新进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透明,是否与公司的发展相一致。有一位毕业生在自己的求职资料中简要地描述了自己的生涯规划――“乐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用三至五年时间熟悉业务,掌握相应经验,然后向高级主管职位挑战”,尽管其成绩在众多竞争者中很一般,但却应聘成功。只有少数求职者会写出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这些规划,让人觉得求职者的求职意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使其生涯规划只有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用于为本企业工作,用人单位也乐意聘请这种目标明确、规划透明的人。宝洁北京市技术有限公司高级人力资源经理透露,该公司在中国每年招聘应届毕业生100名左右,凡是职业生涯规划得早的人,现在大多数都已成为总监、副总监或高级经理。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学生入学就开始培养、引导和训练,以便为学生未来一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处于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人,所面对的环境要求不同,自身素质积累不同。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的学习、准备和起步阶段,因此,与已工作过一段时间的职业者的职业生涯规划相比较,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其一定的特点,在总体原则和操作步骤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两者的规划内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一般职业生涯规划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一)设定目标不同。

一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为了获取一定的职业地位或取得一定的职业成绩。比如规划自己35岁前要进入某企业的高级管理层,或为自己定下两年内销售业务量成为公司之冠的业绩目标。一般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目标划分也并不明晰,视个人的总体目标和现实差距而定。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最根本也最现实的目标是初次就业成功,能拥有一个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相匹配的职业岗位。比如,规划自己毕业后进入某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目标可以十分明朗。比如,一年级应该达到什么要求,二年级应该完成什么计划,毕业年要实现什么目标等。

(二)规划年限不同。

通过前面的内容介绍,我们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按时间类型可以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四种。一般的职业者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和客观环境的特点,制定期限可长可短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活是一个完整和固定的阶段,其时间维度上有一个标准的划分方法――即大学的学制为大学生活的起止时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最现实、最典型的中期规划,其规划年限一般是与学生的毕业年限相同的。比如说,医学院的本科学制为五年,如果一个新生从入学之初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则其规划的起止年限为五年;如果是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则其规划的起止年限为两年半。虽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也有长期规划或人生规划的做法,但并不具有代表性。

(三)实施策略不同。

一般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施策略主要是根据职业发展目标,制定一定职业范围内的学习培训、专业技能提高、职场人际关系沟通、企业文化融合等行动计划。

大学生处于职业的准备阶段,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策略主要是了解和探索职业,完成与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相关的学习、培训任务,提高职业生活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行动计划必须与大学生本身的学习任务和校园活动密切联系。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立、策略实施、反馈修正等五个方面。

(一)自我评估。

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兴趣、学识、技能、情商等与大学生本人相关的所有因素。自我评估的结果可以通过自我剖析、职业测试及角色建议等方法获得。

(二)外部环境分析。

对大学生而言,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与用人单位等因素,尤其是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加剧,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因素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学生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及环境对自己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

(三)目标确立。

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例如一个一年级的大学生,如果准备成为一个出色的心理学专家,他可以为自己确立职业早期、中期、晚期的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大学生在做近期规划时,主要是确立初次择业的职业方向和阶段目标。

(四)策略实施。

行动计划由长期和短期两个部分组成,长期计划的实现有众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地设定新的可操作的短期目标。比如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力求实现怎样的短期目标;二年级又该执行什么方案,本年级结束时需要达到预期效果……毕业当年有什么具体举措,如何向自己的初次择业的方向和目标靠拢等。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就业能力;
必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稀少到众多的转变,很多高职毕业生的供给开始大幅度进行提高,这里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增幅最大,然而就业单位的数量有限,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国内的毕业生严重是供大于求的,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比以往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高职院校的师生心理压力和冲突都开始凸显。因此,对高职学生就业时产生的心理问题认真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这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一、试论提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无论是各高职院校的积极努力,还是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都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外阴,这都很难从本质上解决高职学生毕业的工作难情况。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方式,这不仅能促使高职毕业生使学生与社会能够更好融合,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他们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进行自身实力的真正客观评估,这对学生本身有很多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将个人与社会相结合,在对本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种教育下的内力生成不仅能帮助毕业生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一)从学生入学就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从学生1年级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高职1年级侧重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高职2年级侧重职业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高职三年级侧重学生的专项指导,包括面试技巧、求职信的书写,组织学生参加招聘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讲座、辅导活动等形式为高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教学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就业指导方面来看,教师应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研究理论;
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灌输职业规划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方向性;
鼓励学生主动接触企业,寻找实践机会,了解职业的工作和能力需求内容。

(二)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作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形式,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同时也会让他们观察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这一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全面动员,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定期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来。在大赛的过程中应组织专业、公开、公正的评审,并将优秀的作品及时公布,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不断的学习,不断完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试论提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和方法

(一)加强研究,提高水平

高职院校要把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科研课题予以立项,引导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积极开展相应的研究。要鼓励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不断加强教育方法的改革,灵活采用专业指导、个别指导、网上指导和实践体验指导等方法,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坚持学习借鉴与本土化研究相结合。

由于我国大陆地区学习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较晚,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应吸收借鉴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做法。同时,也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积极探索和总结适合于当地和本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经验,推进本土化研究。切忌盲目照抄照搬,不宜昌进,也不可搞一刀切。

(三)规范管理制度,促使学生遵纪守法习惯的养成学校教育必须和管理相结合。

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育人,它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来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对于学生而言,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做了就要受处罚。数年前,华东师范高职等10所高职院校联合发出建立"十无"校园的倡议,包括无乱扔乱画、无脚印上墙等等。这些内容都与高职生的日常行为举止相关,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正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有力的监督。许多高职校园相继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校园面貌随之大为改观,高职生的基础文明状况大有提高。应该说,科学规范的管理不仅有利于促成高职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而且也培养了高职生遵守规范、自觉接受纪律约束的良好行为习惯。

结论:总之,培养良好习惯是现代教育的归宿,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把学生的素质演化为习惯,才能成为他们终生受用的财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是高职生提高自身就业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胡小爱,高职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状况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有资料显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占全部高等学校总数的58.5%,其招生规模远远超过普通高等学校的规模。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其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针对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止2005年12月,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62.1%,远远低于本科院校平均就业率81.7%和研究生平均就业率91.9%的水平。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已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体系,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1 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和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孕育于20世纪后期的美国,1971年,美国联邦教署署长马兰正式提出“生涯教育”一词。它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一种系统的完整的教育构想,它通过生涯进展等步骤,培养学生的生涯能力,以发挥学生的天赋才能为目标,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引导的能力,最后使学生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美满的生活。显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外延比就业指导宽得多。职业生涯教育的三个前提是教育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习得人生规划的根本。与其说职业生涯教育教会了学生许多知识,不如说教会了他们去理性地思考———让他们学会了思考如何对待就业,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战略规划。

大学生就业要融入社会组织,由于个人总是在组织中从事某种职业,因此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会受到组织的影响。因此,Hay-wood(1993)提出“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即组织帮助个人检视其生涯、评估其教育培训需求,并发展一些特殊的行动计划来维持、增强及再评估他们在工作环境中的专业与管理技能是否合适,以面对快速改变的局面。尽管如此,许多学者都指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是个人,员工本人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常常是指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即具有明显的个人化特征。

总之,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致相同的定义,即指一项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是个人为了解和控制自身的职业生涯而实施的一项行动,它包括个人评估和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组织存在的机会与限制,从而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如接受教育、积累工作经验等。简单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个人情况,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采取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其本质在于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强调个人职业生涯从低到高的一个层级递进过程,注重个人的成长发展空间。

2 在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规划的重要现实意义

(1)职业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确切的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个人职业规划是个人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以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从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率的路径。一份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职业规划,可以激励大学生围绕其规划,制定合适的学业进程,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存方式,规划一种职业生涯就是规划一种人生状态。职业生涯指导涵盖了个人探索(认识自身)、职业探索(认识职业)、就业形势和政策分析、职业素质塑造,通过一系列的指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准确把握社发展变化的趋势,在规划人生发展中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更好更快地成长和成才。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这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换句话说,职业教育“最大的认可是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最终是用人单位认可”。就业是评价一所职业学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树立他们职业自觉意识,提高学生就业率,是职业学校的当务之急。实践已经证明,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这将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帮助他们寻找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并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进而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肯定自己的价值,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职业意识,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有效找准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和支点,潜移默化中促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使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健康地完成学业,充满自信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就业竞争。

3 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曾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的指导表现出了更加迫切的渴望。因此,高职学校更应该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择业观,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从高职学生自身成才方面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还可以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高他们就业成功的机会。

3.1 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机构,是就业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高职院校应在院系学生就业工作基础上成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由系党政领导、专业工作者以及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在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色;定期开展研讨和培训,总结成功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经验,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增加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的投入。其一,在就业指导部门中设立专业技术岗位,如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聘请专家层次的人从事;其二,新增的人员要以专业人才为主,把好“入口”关;其三,对现职人员进行全员化的专业教育培训,限期达到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水平。

3.2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途径,强化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是通过相关活动帮助高职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筹划未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高职院校应在学生一入学,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主渠道,建立科学的就业咨询服务,以大型讲座、模拟招聘会、网络宣传等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活动,向高职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形成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良好局面。在具体的实践中要逐步形成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同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帮助他们澄清认识上的一些误区,真正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帮助自己准确定位,提升学习动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引导高职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分析就业难的原因,认识职业,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

3.3 强化市场意识,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网络服务

市场意识就是竞争意识。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必须具有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和手段,不但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向用人单位卓有成效地推介专业毕业生,详细介绍专业有关方面的情况,还要具有情报员的素质,搜寻社会的岗位需求。除此之外,职业规划指导部门应当参与招生计划的制订,先期调节不同专业的供需状况,以利于未来的毕业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

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指导信息网络系统,为毕业生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可靠、快捷的信息服务,是满足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重“客户”需求的重要物质条件,也为所有在校大学生思考和设计职业生涯提供了便利。高职院校应加强硬件建设,在校园网建立全方位的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配备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完善信息传递和网络功能,努力实现招聘单位与应聘毕业生的直接互动交流,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3.4 建立科学就业指导调查机制

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对学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和跟踪调查,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单位流向统计,结合毕业生本身的结构进行分析,及时把握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和就业指导工作方向,寻找工作规律,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有效性。还要对未能就业毕业生进行调查,通过对其原因和个人情况与需要的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三,对已工作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的工作状况、个人发展状况、对就业服务指导的意见和要求,以及对高职院校教育内容的意见和要求。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基础之上,学校就业指导机构要做出详细分析,以全方位地思考和安排就业指导工作,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制定科学的措施,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水平,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想在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帮助学生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参考文献

[1] 里尔登,等.猴志瑾,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美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2] 杰弗里,等.王伟(译).职业生涯管理第三版(美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5.

[3] 吕国富.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书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环境 职业定位

大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既可以接受师长的指导,又能与同学切磋交流,还可以作为生涯发展的纪录,以阶段性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写作过程也就是付诸纸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书主要包括扉页、目录、正文三部分。正文包括引言、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与结束语。正文中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是生涯规划书的重点内容。江苏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而高校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本文通过分析江苏4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100份,发现近两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参赛作品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探索过于简单,不够全面、深入、客观。自我探索一般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性格、职业价值观、优劣势等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100%的学生用到了心理测评的量化分析,但使用并不科学合理。其中有53%的学生并不懂心理测评,只是在模仿,也不会质疑测评的准确性。76%的学生缺乏自我的质化分析,不会用生活事件与经历来说明自己的特质,从总体感觉自我探索很简单。另外,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既然个人素质测评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那么,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之间应该有比较密切的逻辑联系。在这100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中,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素质测评结果,无法把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选择的论证过程融合在一起。

2.外界探索针对性不强,职业环境分析普遍较弱。外界探索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分析、学校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分析,并进行外界探索小结。外界探索,不是没有目标地探索分析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职业环境,而是基于自我了解的定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分析。如根据自己的兴趣,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领域,然后着重对这些环境的信息进行搜集并分析,最后再反过来思考环境对自己的新要求是什么。但生涯规划书中,30%的学生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家庭、学校,没有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相联系。在分析社会环境时,39%的学生只是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泛泛而谈,而对自己的目标职业及所处行业的特点、要求及面临的形势分析不够或不到位。对于职业环境的分析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渐进性,从行业、职业,到单位、岗位等。宏观的环境因素为小环境提供了发展背景,而对于职业的探索,只有具体到较微观的部分(如某个岗位、某个专业方向),才是比较有效的、有导向性的。但目前学生对职业环境分析普遍较弱。

3.职业定位中职业生涯目标制定不够客观、明确,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符合逻辑与现实。目标选择不够客观、明确,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职业生涯目标模糊不清,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一会希望成为公务员,一会希望自己成为人民教师等;
有的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定得太大,目前,比较多的学生属于后者,要做总经理、总设计师、科学家等。现实发展与未来职业生涯目标选择不统一,逻辑性不强,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也不符合逻辑与现实,主要表现在没有把自己过去做过的和现在正在做的而且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有密切关系的“亮点”展示出来,特别是不少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

4.计划实施过于繁杂,不利于执行。计划实施,也就是对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订一个详细而又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策略方案,包括计划名称、时间跨度、总目标、分目标、计划内容、策略和措施等。行动策略与行动计划要清晰、明了、准确,但37%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不能让人比较轻松地看明白其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与职业发展目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的因果关系。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毕竟不是工作日程安排,因此必须注意繁简合理、详略得当。

5.对评估调整部分重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调整,主要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时间、调整原则、备选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评估与调整”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分量。然而,有些同学在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时,对论证过程非常重视,却忽视了结尾的“评估与调整”。另外,调整不是360°大转折,而是应该在利用原有优势和条件基础上的优化组合,在调整中达到提升。备选方案应该是积极的,备选方案的制订也应该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自内而外”的规划过程。比如在前面自我了解部分,学生得到了许多推荐的职业,从中选择自己的最佳方向,那么,在制订备选方案时,也需要再选出第二个方向。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有些还采用辅导与咨询、讲座、在线职业规划系统和职业规划大赛等方式来解决当前的学生问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越来越被高校重视。但是,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相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地位是相当排后的。从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来看,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很多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如有的高校购买了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这对学生认识自我很有帮助,但学生并不知情,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作测评,也没有相关的人员负责。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只是一部分人参与,并没有达到全程化、全员化的目标。

2.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首先,教师能力有限。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在高校,大多数教师的专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相关性很低,这就导致教师们在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或不自信,如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不会用,或者会用但不会解释,对学生的指导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把握不住重点。其次,指导教师人员不足,虽然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就业指导机构,但人少并分散工作,没有交流、分享,更谈不上一个团队。最后,教师精力有限,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业余时间从事这一工作,在完成自己的职工作后,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很有限了。由于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个别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提升自我认识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满足了面上的基本发展后,应着手向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让每项工作的价值落到实处。将观念的普及方式更为精细化、目的更明确化时,带来的教育效果也更明显。目前的工作重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学生对自我探索的认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自我探索。自我探索试图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准确及时的回答能让学生知道内心的需要,清晰自己的能力,从而能够依据自身和实际作出选择,而不再是跟着感觉走或人云亦云,由此,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当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再结合职业环境探索,那么就可能比较容易准确地把握职业选择方向。自我探索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涉及较多也较难把握的是心理自我,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外人很难介入。若要清晰地认识自己就必须投入其中。当然对心理世界的探索也不能仅仅是“坐而论道”,很多时候还需要联系现实,对照问题,勤于思考,积累每次探索后所获心灵之感动,进而洞见更远的自己。自我探索不是理论,更不是哲理,自我探索本身不只是弄懂事实、学点知识,更多要参与其中,提升能力,获得体验。对大学生而言,自我探索重在自己的信念和理念,至于方法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式标准,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将自省、他人评价、职业实践、心理测量等多种途径相结合。当然,自我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需要不断跟进和总结。

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town planning professional, for example, in view of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curriculum target orient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xercise student"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comprehensive design and comprehensive skills.

【Key words】urban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是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城市规划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城镇规划专业高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法规的不断更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的教学环节,使课程发展趋于完善,本文尝试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

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在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第三、四学期开设,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第三学期开设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以理论教学主,辅以实践教学和第四学期开设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开设至今,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行模块教学,在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建设课程信息和资料库,在零距离上岗的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在2011年,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被评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时间安排不当

从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整个教学计划来看,由于一年级的两个学期主要安排的是公共基础和大量的建筑设计课程,没有安排规划的理论课程,因此安排在二年级第三学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城镇规划专业的首门专业理论课,同时在本学期还相应的安排了一些与总体规划相关的理论课程,如《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这样的安排旨在为第四学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但是大量的理论课堆积在一个学期,一方面使得每门专业理论课的课时量相对减少,学生消化起来感觉吃力;
另一方面在仅有三年学制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接触专业理论课的时间较晚,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影响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策性,因此城市规划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及时反映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教学之中。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不断地涌现,同时,新规范法规及相关指标体系的出台和变更,如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2012年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实施,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学中来。

(三)课程实践教学不足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但是,受高职院校学制影响,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实践学时偏少,教学实践环节不足,学生的动手设计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学院城镇规划专业师资队伍较为年轻,总体规划方面的工程实践少,缺乏一定的项目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再加上课程实训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和顶岗实习,导致课程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院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该教材内容系统、全面,是部级“十一五”重点教材,是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但是,由于受众面主要针对的是普通高等院校,高职类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在使用该教材时,内容就显得较深而多了,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

此外,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所出版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材,因此迫切需要一本高职类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材,以指导课程标准教学。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原理部分,理论性内容较多,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少量互动和案例教学,基本上是老师教什么,学生被动的学什么,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创造力与职业岗位素质的培养。

三、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一)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不同于本科院校,根据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技能、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广泛的适应能力的应用型规划人才,在胜任大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同时,主要面向急需规划人才的中小城市(镇)发挥专业才能。结合城镇规划专业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和内蒙古地区建设行业特点,针对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提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思维培养”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思想,并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力求通过此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城市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中的经济技术问题,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设计和综合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城镇规划专业知识打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时间的调整

课程设置时间的调整主要是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分解,把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的内容分为总规原理(一)和总规原理(二),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内容安排在第四学期。这样的设置,不仅为理论、实践教学争取到了更多的课时量,任课老师不会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教学进度,而且拉长了学生学习、消化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相关内容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解决了大一学生接触不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尴尬。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重构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围绕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对企业人才需求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和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专家的指导建议,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选取。同时,课程内容的选取始终坚持以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法律规定为依据,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紧密结合,努力反映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把教学内容的选题重点转移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凸现我院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以小城镇为主题、与规划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鲜明特色,从而确定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模块。如图1所示。

图1: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内容模块示意图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的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按照我院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在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种课程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实践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即课程实践所选择的均为实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体会真实的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其岗位操作能力。

案例教学:主要针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为了丰富课堂,避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城市总体规划典型案例,尤其是学生较熟悉的或身边城市的规划案例进行讲授。通过个案分析,并引入其他城市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城市总体规划模式,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主要通过加强课堂讨论和组织阶段性方案汇报等形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方案进行汇报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要了解、准备好方案汇报,又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其他方案进行评比,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总体规划的认识,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专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关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题讲授,如在研究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时,邀请社会经济方面的教师就城市经济社会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城市经济社会分析研究方法,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则邀请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教师就城市工程规划有关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和答疑,在此基础上学生初步完成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内容,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

2、课程教学组织改革

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为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进行分阶段方案设计的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图2:分阶段方案的教学组织示意图

(五)加紧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以《城市规划原理》教材为基础,结合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组织教师以授课讲稿为基础编写《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训》教材。教材根据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相关国家现行规范规定,以掌握基本原理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为目标进行内容的组织,注重设计方法上的解析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实用型、实践性的职业能力教学特点。目前该教材主体部分已大致完成。

(六)完善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特别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除了将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上网之外,还将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往届优秀学生设计案例等网上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七)注重课程实践性教学

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由城市认识实习(城市现状基础资料调研)、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和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三部分组成。在这三个部分的课程实践中,始终坚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选取适宜的实践项目,通过现状调查—分析—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到提出规划方案—向教师专家组汇报交流—修正规划方案,直至提出规划成果的阶段性的实践模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全过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设计和综合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与企业联合,建立“仿真+全真”开放式的校内外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训基地,将教学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八)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

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中,引入过程考核评价方法,建设学生作业评分标准体系(如表1所示),使各项内容的打分有据可依,增强作业评分的客观性。

表1:学生作业评分标准

同时采取“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与课程指导小组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如课堂参与程度、能力获取程度的评价由本班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评定;
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由本班指导教师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指导小组共同评定。这样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使得学生评分成绩相对透明、公正,也使得学生在评分过程中清楚的认识到设计的优与劣。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我们将根据课程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深入分析学生群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案,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关注新的教育理论,注重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扩大学术交流,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课程教学特色,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友川,崔东旭,张军民,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高等建筑教育,Sept. 2006,Vol.15 No.3;

[2] 陈玉娟,唐瑜,应云仙,汪如钢,张静莹,独立学院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建设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ne 2011,Vol.10 No.2;

[3] 陈锦富,任丽娟,罗文君,《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新建筑,5/2009,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