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会计与审计专业【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6-25 08:5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论文摘要:就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在培养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根据目标进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会计与审计专业【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会计与审计专业【五篇】

会计与审计专业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就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在培养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根据目标进行教学研究、分析。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
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
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
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
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颖.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会计与审计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与审计专业  人才培养规格  课程结构体系

会计与审计专业是我院会计系2006年开办的一个新专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确立高职课程结构体系是关键。如何构建一个体现高职特色、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就成了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探索。

一、会计与审计专业环境现状

首先,会计、审计人才出现结构性短缺。在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中专院校都开办了会计或相近专业。从绝对数来看,似乎供大于求。但由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一般来说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单纯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高职人才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而中小企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能独当一面的财务主管或财务骨干,却由于本科生的“看不上”,中专生的“拿不起”而形成短缺;
在审计人才方面,2004年的审计风暴,人们看到了审计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从这场震惊全国的审计风暴中,人们更加清晰地感知审计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所肩负的特殊使命,看到了审计的发展和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根据国家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2001年中国的银广厦和美国的安然事件,导致社会开始反思社会审计的弊端和不足,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重视内部审计,对内部审计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

其次,现有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经济越发展,对会计的要求越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新的会计业务层出不穷,这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是一个国际通行的商业语言,我们国家以前的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个国际通行商业语言。国家目前真正能够面向国际,懂得国际商业规则,精通中英文、具有较强的会计电算化分析、设计与实施技能,持有国内或国际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熟知会计业务和西方管理文化的财务会计人员还是极其缺乏。审计人才尤其是国家机关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也存在普遍素质低的问题,执业审计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

会计与审计专业环境的现状在为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上,必须认真考虑自身教育资源特点与社会经济需求,结合会计与审计专业环境,以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高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会计与审计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务实、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会计核算与监督,财务管理及审计监督、鉴证、评价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规格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四方面。(1)基本素质是指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所应该具备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2)专业素质是指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审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会计、审计专业素质;
(3)知识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会计与审计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
(4)能力素质是人才规格的核心,是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具体体现。能力素质包括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及财会软件应用能力、账务处理能力、成本核算能力、编制会计报表能力、财务报表审计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经济效益分析能力及法律运用能力等本专业技术能力,在任职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在急剧变革的21世纪,工作环境、人际环境、思想环境的动态变迁和国际化、开放化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对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对高职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三、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研究

人才规格的具体化就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承载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

1、结合社会需求,合理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不应闭门造车,不能根据以往教学模式经验以及对高职的主观臆断来完成,应因地就宜、因时就宜,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第一,把社会需求转化到高职课程设计中来。21世纪经济科学的发展特点是,各学科的分化与学科间的融合成为时代趋势。这就需要将多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财务会计方面,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信息处理机制的变化,财务报告内容的扩充,新的金融环境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增加,要求财会专业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
成本核算方面,需要学生掌握产品的工艺技术及生产流程方面的知识;
管理会计方面,需要学生掌握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
随着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需要学生具备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等新兴会计学科的知识;
入世后,进出口总量扩大,需要学生具备外经外贸知识及熟练的外语水平;
财务软件的应用,需要学生具备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应根据市场要求作好课程设置,使学生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参与课程设计方应多元化。课程设计应邀请相关部门,如企业总会计师、上级教育部门等共同制定,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在课程设计中,应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应淡化学生与劳动者的界限,应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

2、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造成劳动力的需求标准日益提高,亦使得素质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方向。在会计信息失真日趋严重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应是会计教育的核心,这亦是日后学生立足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基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结合高职会计、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一种“专才”式的教育,它注重人才技能的“专才”化培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大量出现,要求学生既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又是某门学科的“专才”,即在培养“专才”的同时,抓好通才教育。这是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的一个崭新课题。日本在通才教育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倡导实施培养“四合一”人才,即培养在忠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学、经贸和外语于一身,既有科学技术内涵,又有文学艺术气质,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外语翻译本领的人才。从我院往届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表明,德才兼备、知识宽广、视野开阔、一专多能、身心健康的学生,才有更大的适应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加强受教育者的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加强技能训练,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的是应用型人才,要实现此目标,就应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自始至终要坚持“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第一,系统性。设计的会计、审计实践教学环节必须系统、完整,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并且要符合学习记忆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第二,实践性。技能训练中的各种方法的应用,应是会计实务、审计实务中发生的典型业务,经过理论加工而设计的;
第三,超前性。技能训练中,要增设代表将来会计、审计工作方向的成分。此外,我们还应进一步探索建立以电算化为代表的会计、审计实践教学体系,以训练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各项主要会计信息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有了量的积累,才能使实践能力有质的突破,实现高职教育目标。

(二) 课程结构体系设定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专业技能课四大模块。具体内容设置如下页附图所示。

四、构建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教材建设应适应课程设置

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教育部将高职高专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职高专类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指标,以及检验其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重要尺度。目前,高职院校在教材选用上比较混乱, 基本上是任教师自由选取,不考虑本科、专科和中专层次,不区分成教、高职、普通高等教育性质。近年来,虽然高职高专类院校编写和出版了许多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材,但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教材有名无实,与其他教材没有实质性区别,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特色。要构建一个高质量的高职课程结构体系,教材建设应适应课程设置。在教材选用上,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发展后劲。

(二)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弹性教学

高职教育突出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会计、审计教学若能在具备实践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必能事半功倍。因此,要构建一个良性的会计与审计课程结构体系,就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弹性教学。在修满必需的学时或学分的前提下,学生可选择灵活的学习方式,如可边工作边学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亦应有的放矢,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和具体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实行分层教学。目前,高职学生来源有普高生、对口生、成高生,情况各不相同,针对不同学生,我们应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保证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如对有会计基础的成高生和对口生,《基础会计》课应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双管齐下;
而对首次接触会计的普高生,则应侧重理论讲授并辅之于实践操作。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定位及特色决定了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但目前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已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难以保证高职课程结构体系构建质量。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进修深造,不断完善理论功底;
另一方面,提倡教师考证,尽快取得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资格证书,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准。笔者认为,在高职教师的培养体制上,也应进行开放式建设,如让专业课教师一边实践工作、一边理论教学,通过实践完善理论,以理论来指导、促进实践。

会计与审计专业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
会计与审计专业;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进行教学改革。会计与审计专业是自治区的特色专业,我校根据本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强化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

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明确,办学定位准确多年来,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推进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自2005年以来,会计与审计专业通过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与企业专家合作,不断修订专业培养标准,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的创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比较成熟的“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6年以来,我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结合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了会计与审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师资团队结构合理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现有专职专业课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5人,占45%;
11个专职教师都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3人,占27%;
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含在读1人),占55%;
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占45%。除此之外,从行业企业聘请了5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社会声誉高、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实训实习条件可基本满足职业教学需要为配合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积极加强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校外企业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拥有3个校内实训室,9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室设备先进,实习实训资料齐全;
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正常,基本上可满足学生观摩、顶岗实训实习的需要。

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我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尤其是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合作单位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行业积极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改革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2+1”专业改革的试点工作,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改为两年,一年为顶岗实习时间,但是试点一年后,我们还是恢复了三年制,因为在体制和机制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原有课程取舍、教学课时增减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2008年开始,我校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学制内,按照“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第一至第四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职业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实用企业会计》、《成本会计实务》、《纳税实务》、《经济法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这些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照“15?3”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前12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3周在校内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实践实训;
第四、第五学期主要实行滚动式生产性实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记账公司,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各班进行3~4个月的滚动式企业实际业务的记账训练,第六学期安排3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

大力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校围绕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法、安全和管理进行综合安排,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落实校内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训计划,加强管理,保证教学功能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也要形成系统,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为行业培养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将会计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合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培养“就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关键措施。为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之中的职业情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和更新教学实训项目,我校充分利用学院校内会计综合实训基地,并综合运用其他校内实训室如商务模拟公司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实行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单证模拟实训、税收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手工、电算化)、生产性实训、毕业前半年全真职业环境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以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互惠双赢我校于2004年与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多年来,双方密切合作,企业接收我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提供就业岗位上百人次。2009年4月,学校与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达成了初步意向,签订了合作协议书,成立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和正记账中心,将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公司的部分记账业务打包引进学校,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员工(学生),由企业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的业务操作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场所,提供真实业务操作的平台,同时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
企业通过这种合作模式节约了场地租金,节约了聘请员工的成本,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互惠共赢。

校政合作,服务社会为加强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会计专业人员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完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乌鲁木齐天山区财政局协商,充分利用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于2008年1月成立了乌鲁木齐天山区财政局会计事务服务中心。中心承担了天山区的会计从业资格报名、会计职称考试报名、会计从业资格办证及普查工作等,并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会计实用技术培训、会计职业资格考前培训等项目,成为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校政联手、服务社会的一大特色。一年多来,这些专业项目的开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专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辐射面不断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与辐射功能,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为今后广泛开展专业社会服务提供了平台。

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校开展教学改革以来,一些工作未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其原因,一是教学改革没有找到合适的深度合作的企业;
二是学校人员的重视程度及教师的投入参与度不高。许多教师工作中存在惯性与惰性,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求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法,也成为教学改革成功的障碍。要使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要有效解决高职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要寻找到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具有共识的、有较强的培训和管理能力的合作企业,只有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才能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会计与审计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效率;
审计专长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01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1- 0004- 05

1 前 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5月,中注协了“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全面启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战略。其中,审计效率和审计专长是衡量会计师事务所实力的重要因素。关于审计效率,管亚梅(2007)认为审计效率是指审计主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审计工作量,用公式表示为:审计效率=审计目标完成情况/审计主体时间、精力投入量。杨永森(2008)认为审计效率反映了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它测度了会计师事务所在当前生产点土的效率与其处于“有效”前沿面上的效率之间的差距,反映了会计师事务所将多种资源转化为各种审计服务的能力。许汉友、汤谷良(2009)等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效率是审计质量和成本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在保持一定审计质量前提下的成本效益最大化。在提供相同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投入越少,审计产出越多,则其审计效率就越大。陈小亮(2009)认为审计效率是指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工作中,在保证既定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会计师事务所所投入的审计资源与所取得的审计业务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可见,学者们对审计效率的认识均来源于“生产效率”的概念,认为审计效率反映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活动中产出与投入之比。关于审计专长,夏立军(2004)认为,审计师行业专长(即通过事务所专业化经营后获得)是指审计师拥有的对某一行业的专有知识和专业技能;
余玉苗(2004)认为,事务所行业专门化(即事务所专业化)是会计公司基于对行业知识和行业审计专长的高度重视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战略和市场竞争策略。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的特点是在某种或少数几种行业的审计业务中培育了特殊专长。纵观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审计专长的研究较为侧重于会计师事务所在某一行业的专业水平,而对事务所自身的审计实力研究较少。本文以中注协颁布的《2015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为样本,对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

2 文献回顾

2.1 审计效率

Chia-chi Lee(2009)用DEA分析方法研究台湾地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运营效率,结果表明,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效率越高。Chen(2008)等研究指出,市场份额对会计师事务所生产率有确定影响,竞争程度加剧,市场趋于寡头垄断,将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丰厚的利润。Banker,Chang,Cunningham(2003)等人和Chen,Lin(2007)的实证结果显示,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的生产率成长更为显著,而且不同人力资本对效率有确定的影响。Chang(2007)的研究发现,除了验证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效率的正相关关系外,事务所年限和雇员比率也对技术效率有显著影响。贾宪威、刘文(2010)等认为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事务所规模、拥有的客户资源及宏观环境。他们运用DEA-TOBIT两阶段检验方法,对我国2008年总收入排前10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运营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实践已经初现成效,人力资源和事务所规模都是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效率的重要因素。

2.2 审计专长

国外学者Zeff&Fossum(1967)提出了审计师市场份额(Auditor"s market share )法,以审计师i在行业k中的市场份额,即审计师i在行业k中获得的审计收费占行业k中的总审计收费的比重来衡量审计师在某一行业专业化经营的情况。针对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Yardley Kauffman Cairney etal(1992)在1992年提出了审计师投资组合份额(Auditor"s portfolio share )方法,即以审计师i在行业k中的审计收费占审计师i总审计收费的比重,以衡量审计师的行业专业化经营。之后Neal & Riley(2004)又提出了“加权市场份额”( Weighted market share )的方法,以审计师市场份额为基础,审计师投资组合份额为权重,来衡量审计师的行业专业化经营。以上学者都是集中反映事务所专业化经营后的结果,如在某一行业的市场份额很高或是在某一行业取得的收入占事务所的收入有相当比重。而刘桂良、宋丹兵(2006)认为衡量审计师行业审计专长的指标分为审计师行业审计专长的显性指标和对形成行业审计专长有影响的因素两大方面。其中“显性指标”为审计师的知识结构、审计信息储备,“影响的因素”为审计师的执业特征。

纵观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审计效率和审计行业专长的单独研究较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但是对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之间的联系研究较少。且学者们对审计专长的理解都是集中反映事务所专业化经营后的结果,而对事务所专业化经营的形成过程几乎毫无涉及。本文认为,事务所专业化经营是指以审计师的技能与服务对象的“专”,来实现审计产品的“精”与“高”的特色经营战略。因此,本文以中注协颁布的《2015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为样本,首次对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

3 研究假设的提出

余玉苗(2004)在分析行业专门化对审计效率的影响时,认为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可以使审计师积累越来越多的行业专门知识和技能,而这些行业专门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交易流程,能够更加有效地识别客户可能存在的问题。另外,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使审计师行业知识培训成本分摊在更多客户身上,降低了为每一客户承担的审计师行业培训成本,从而提高了事务所的审计效率。张琴、吴文鹏(2015)以2007-2013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了审计师行业专长和投资效率的关系。得出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帮助公司提高投资效率的结论。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减少委托问题,有效降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同时,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在与公司长期合作中,可以利用自己在该行业更权威更深刻的理解为公司提供增值服务,从而帮助改善公司的投资决策,并最终提高投资效率。可见,在审计师独立性既定的条件下,审计师如果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判断力,较强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储备,就能较快地帮助客户搜集审计证据,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于是,我们有以下假设: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呈正相关。

4 实证研究及其结果

4.1 样本选取

我们以中注协颁布的《2015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为研究样本,部分数据来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

2015年综合评价前百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如表1所示(仅列举出前20名会计师事务所数据)。

4.2 模型建立

4.2.1 衡量标准

(1)审计效率。俞彩平(2010)通过对 31个省级审计机关2002年――2006年的审计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审计执行力度越大、处罚力度越大,审计效率越高的结论。在审计领域,由于电子网络的发展,审计人员开始采取新的审计技术手段――实时在线审计方式,即通过计算机系统及时审查监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经济业务。Gordon B. Davis(2001)指出信息技术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了知识工作的效率:扩展了知识工作者的视野并增加了工作方法;
增强了数据搜索和分析的能力;
提高了沟通和协调的能力从而降低了成本;
节省了工作时间和精力。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增加审计工作者的视野和工作方法,还能节约审计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同时通过实时在线审计和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降低了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从而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审计效率。综合评分的指标包括基本情况、内部治理、执业质量、人力资源、国际业务、信息技术、党群共建、社会责任、受奖励情况等多种指标,考虑的范围较为全面,因此将综合得分对数作为产出指标来反映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效率较为合理,并用Y表示。

(2)审计专长。事务所专业化经营是指以审计师的技能的“专”,来实现审计产品的“精”与“高”的特色经营战略。审计师技能的“专”是指审计师的行业审计专长即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基于“显性指标”和“影响因素”,我们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中CPA总人数和CPA人数占事务所总人数的比重两要素作为审计专长的衡量标准,并对两者分别赋予0.5、0.5的权重。用X1表示审计专长。

4.2.2 模型建立

针对假设,我们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度量数值型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在相关系数R大于零即假设成立的前提下,我们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之间的具体线性关系。这里,我们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是:

Y=β0+β1 X1+β2X2+β3X3

注:X1、X2、X3分别表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专长、人均收入对数及规模(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所数量表示)。

4.3 相关性分析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看,在前100家会计师事务所中,审计效率和审计专长的标准差较大,不同事务所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根据审计效率―审计专长散点图,我们可以发现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近似成线性关系。通过表2相关性检验可知,排除了控制变量人均收入对数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影响后,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的相关系数为0.687,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显示为较强相关,这表明审计专长越强,审计效率也会越大,但这只是定量判断。另外,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低于80%都不会对回归方程产生危害,可以进入回归方程。

4.4 回归分析

4.4.1 分析“审计效率―审计专长”

利用SPSS可得出如表3所示的审计效率―审计专长线性回归分析表,并得出审计效率Y与审计专长X1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为:

Y=2.433+0.235X1+0.152X2+0.004X3

由此可知,审计效率与行业专长之间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假设成立。由表达式可知,审计效率还与会计师事务所人均收入和事务所规模呈正线性相关。贾宪威、刘文、侯路、李林春(2010)认为审计业务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最为传统的业务,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营业务,审计收入在会计师事务所的总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根据中注协的2015年总收入排前10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信息,百家所总收入为445.55亿元,而审计类收入为393.70亿元,比重高达88.36%。可知,CPA行业对审计类业务的依赖度相当高。而在规模上,Dye(2008)认为大规模的事务所其财产较多,面临投资者的诉讼时财产损失也较大,因此大事务所通常要比小事务所有动力保持独立性,发表准确的审计意见,其保持高效率的可能性更高。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专长水平、事务所的业务收入、扩大事务所的规模并提高综合评价中的基本情况、内部治理、执业质量、人力资源、国际业务、信息技术、党群共建、社会责任等各方面水平,同时减少处罚和惩戒次数,从而提高自身的审计效率。

4.4.2 单独分析审计效率的衡量因素对审计专长的衡量因素的影响程度

(1)综合得分与CPA人数。由表4可知,综合得分与CPA人数呈正线性相关关系。许汉友,汤谷良,汪先娣的研究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属于典型的人力资源型的组织,对其影响重大的不是其资本金的多少,而是其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及其经验的积累。会计师事务所唯有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本优势,增加CPA人数,才能在竞争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综合得分与CPA比重。由表5可知,综合得分与CPA比重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当CPA比重小于15.71%时,综合得分随着CPA比重的增加而增加,而当CPA比重大于15.71%时,综合得分则随着CPA比重的增加而减小。当CPA比重为15.71%时,综合得分达到最大值。

5 结 语

本文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2015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为样本,探讨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的研究发现:审计效率与审计专长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线性表达式为:

Y=2.433+0.235X1+0.152X2+0.004X3

CPA人数、百分比及经验是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效率的重要因素,符合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实践情况。CPA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才会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效率。而随着事务所进一步做大做强,规模变大,自然需要更多的注册会计师来吸引到更好的客户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审计师的审计专长包括财会审计理论知识水平、计算机水平、政策法规水平、实际工作能力水平的高低以及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等,这都决定着审计效率的高低。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普及,各种组织使用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产生的电子数据越来越多,海量的数据增加了舞弊审计的难度。计算机舞弊手段也不断发展。电子化和网络化环境使得作弊手法越发隐蔽,数据难以追踪,审计无从下手。审计师在保证审计财会知识的同时,也要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利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网络审计技术的舞弊审计模型,增强审计师的实时审计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审计专长水平,同时可结合审计专家系统、知识共享、激励等方式,提高审计效率,进而提高审计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管亚梅.审计效率的制约因素剖析及策略选择[J].事业财会,2007(5):59-61.

[2]许汉友,汤谷良,汪先娣.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运营效率之DEA分析[J].会计研究,2008(3):74-81.

[3]杨永森.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运营效率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09(4):71-73.

[4]陈小亮.制度环境对我国审计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会计学院,2009.

会计与审计专业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对各种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限制将逐步放宽,从而必然对审计专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日渐显著。

审计专业判断是指审计专业人员从事各种可能的工作方案中,动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经验,作出取舍的决策,由此看出审计专业判断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审计专业判断有下列几个特点:

1.审计专业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判断作为思维的一种方式,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及性格、习惯、心态等因素都会被带到审计专业判断过程中去,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断的结果。相同的事物由于判断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出的判断可能会大相径庭。

正因如此,审计专业判对判断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法律等相关专门知识,并且达到一定熟练的程度。同时,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高低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是衡量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核心指标。

2.审计专业判断同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密切相关

模糊性是相对精确性和肯定性而言的,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会计提供的信息有不清晰性、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带有许多人为和估计的成份。由于会计信息是经过估计、分类、汇总,判断和分配过程得出的近似结果,信息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可靠。由此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和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中,会计法规的弹性对会计信息的模糊性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审计来讲,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提高,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大量的模棱两可的事件之间做出判断,确定其适当性,由此提高对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要求。

3.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

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做出一系列重要判断:

(1)计划阶段

①运用专业判断确定是否接受委托。会计事务所承担任何一项审计业务,都应当与委托人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要求,在签署审计业务书前,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如业务性质、经营情况、经营分险,以前年度的审计情况、财务机构及组织工作等,根据了解的情况,审计人员动用专业判断来决定有无能力胜任,被审计单位的素质如何等,进而决定是否接受委托。若接受委托就可进一步安排审计工作。

②制定审计计划。接受了委托就应着手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人员必须运用专业判断为计划制定搜集适当的依据;
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等。

(2)实施阶段

这是整个审计过程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必须运用各种会计知识,审计知识,相关知识及审计经验为审计目标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审计方法的选择,是否进行符合性测试,何时进行实质性测试,是采用统计抽样还是采用非统计抽样等,都必须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3)完成阶段

整个实施过程结束后,审计人员就应根据收集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根据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那么审计证据是否如此,审计人员须运用专业判断,如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审核,通过三级审核可以判断收集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至于出具何种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也须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4.审计专业判断失误是导致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

审计失败是指审计师未能发现财务报表有虚假不真实的情况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失败的原因综合起来有三种:即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存在缺陷,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了解不够;
审计过程存在问题,其中专业知识是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的基础,专业知识缺陷必然影响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而对被审计单位经营了解不够及审计程序失当往往源于错误的专业判断。

5.审计环境对审计判断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审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完成的,审计环境的发展总是对审计专业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审计环境的演进直接导致了审计专业判断的产生,并使得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活动中日益扮演着更为重要角色。

二、审计专业判断的过程和内容

审计的目标是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必须对有关独立审计准则的遵循和会计报表的表达作出专业判断。因此,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内容可以分为有关审计准则的专业判断和有关会计报表的专业判断,其过程可概括为:审计质量根植于审计准则对特定项目及会计报表整体作出判断提出审计意见。具体内容为:

有关审计准则的整体判断有关会计报表的专业判断

__决定审计重要性水平_____是否存在重大错误?

__确定审计风险_____是否符合合法性?

__搜集审计证据与评价_____是否符合公允性?

__评价会计原则的应用_____是否符合一贯性?

__评估重大估计

(一)有关审计准则的专业判断1.决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专业判断所涉及的一个重要领域。影响重要性水平的因素很多,对重要性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重要性会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改变,不同的企业重要性水平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水平也不同。审计人员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动用专业判断,根据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并考虑其他相关因素、才能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2.确定审计风险

对于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保持职业谨慎,运用专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各要素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3.搜集审计证据与评价

审计活动围绕着获取什么证据,如何获取证据,如何评价证据等内容,这些都要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质与量的判断受到重要性、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及审计证据的证明力等因素的影响。检查风险往往产生于审计人员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时做出的错误判断。有一些错误源于抽样风险、审计人员没有选中存在错误的业务样本,检查风险也可能是非抽样风险,如:审计程序安排不当;
没有发现样本中存在的错误等。审计证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4.评价会计原则的应用

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前,须运用专业判断,评估被审单位会计原则应用的恰当性。国际审计准则和美国审计准则都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表明:“审计还包括评价管理当局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因而,被审计单位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用适合自己会计原则。但是选用特定的会计原则必须能符合企业的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客观地表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评估重大估计

在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中,存在着一些管理当局所作出的“重大估计”,这就意味着会计报表本身也并不是完全依据事实来编制的,为此,国际审计准则和美国审计准则都要求审计人员在出具审计报告前,评估管理当局所作出的重大估计。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可根据其实际情况对一些费用和损失作出重大估计,也并非完全排斥对能够确定的可能收入的预计,而是要求审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全面考虑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慎重地作出科学根据的判断,评估被单位管理当局作出的重大估计的可靠性。

(二)有关会计报表的专业判断

对有关会计报表的专业判断,主要有:

1.对舞弊风险因素的判断

审计人员对舞弊风险因素意识的缺乏经常是引起审计失败的原因。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了解重要的舞弊风险因素并能引起职业怀疑,然后利用专业判断综合而不是孤立地考虑这些风险因素,就能够减少未能查出舞弊的风险。

2.确定是否符合合法性。

确定会计报表是否合法性,是指审计人员应用专业判断判明,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及其财务处理是否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法规的规定。

3.确定是否符合公允性

企业对外报送会计报表后,会计报表使用人十分关注这些报表是否做了公允的反映,有无夸大业绩和资产,隐瞒亏损和债务等财务情况,审计人员的意见应合理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

4.确定是否符合一贯性

这实质上是合理保证会计报表使用者确定已审会计报表可靠程度的另一方面,即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是否具有可比性的问题。根据企业准则要求,一贯性原则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应前后期一致;
二是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如果发生变动,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如果在所审计的会计核算期内没有遵循上述原则,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意见中予以揭示,以引起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

(三)审计报告类型的选择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形成不同的审计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七号明确了在什么情况下应表示何种审计意见,然而,从目前的规定来看,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区别仅在于程度不同,对于“个别”、“局部”、“重要”、“严重”等措辞的把握在实际操作中须依靠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来完成。

三、专业判断影响因素的分析

制约专业判断合理性的因素很多,但下列因素应加以注意:

1.公认审计准则。公认审计准则提供了统一运用审计证据数量及质量的要求,阐明具体审计应达到的目标及达到的目标技术。审计人员若偏离准则的要求须给以妥善的说明。

2.审计职业的竞争。审计职业的竞争增加了成本——效益意识,这就使有的会计公司可能以较少的审计成本来完成审计业务,但由此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即对每一具体业务缺少足够的把握。

3.法律诉讼与职业管理。倘若发表审计意见的根据不是很充分,则有可能招致各种审计报告使用人的错误决策而审计人员,同时,职业管理委员会(如同业互检委员会)也可能会给以处罚。

4.管理人员的道德行为。审计证据中的一大部分来自于受审单位管理人员提供的有关信息,假如证据的提供人——管理人员行为不轨,缺乏应有的正直性,审计人员应明确要求他们提供可靠的证据。

5.相关团体的业务。相关团体业务所产生的固有风险大大高于非相关团体业务,因为这其中业务双方的一方有可能左右或影响另一方,比如,母公司左右子公司的业务。对此应注意收集适当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