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教师跟岗培训个人总结【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25 10:5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教师跟岗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重点向南,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的城市发展战略,使良庆区站在了参与北部湾合作开发的最前沿,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先行者、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教师跟岗培训个人总结【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教师跟岗培训个人总结【五篇】

教师跟岗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重点向南,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的城市发展战略,使良庆区站在了参与北部湾合作开发的最前沿,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先行者、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重要总部基地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一新的经济发展定位,为我城区的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内涵,提供了新动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谋划教师发展工作,实施人才兴区战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加快良庆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注重师德建设,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常规管理的标准考评教师

国家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说过,一定要纯洁教师队伍。目前,教育部已研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建立健全了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及奖惩结合的师德建设及评估机制,在师德问题上实行了一票否决制。

作为城区教育的管理者,我认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补上师德这一课。我们要从教师培训及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打造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让教师们明白:师德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体现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职责中,凝聚在对学生始终如一、无微不至的关爱里,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无比忠诚,具备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为此,我城区科学设计师德建设活动方案,努力营造师德建设氛围,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要求各中小学坚持每周组织一次政治学习,经常邀请领导、专家作辅导报告,把政治学习、形势教育与培养教师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深厚的职业情感融合起来,把党和政府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编印成内部交流资料,下发给教师作为学习读本;
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教育引导,不断增加思想底蕴和业务底蕴。

同时,我城区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常规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教师评比考核制度,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全面、综合、多元考评教师的德、能、勤、绩。通过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教师考评机制,充分发挥考评的规范、导向和激励作用,杜绝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教师进行片面评价和奖惩的现象,使师德建设机制和各种保障措施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加快创新步伐,做好“跟岗自主互助学习型”培训

我城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着力做好校长(园长)培训和一线中小学教师培训,逐步凝练出“跟岗自主互助学习型”培训模式。

1.校长队伍培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对学校,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可以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素质的高低决定学校的兴衰。因此,校长培训是我城区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2014年4月,我城区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举办良庆区中小学校校长培训与跟岗项目,派出30名中小学校长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市知名学校学习,通过理论培训、跟班锻炼、集体研修等方式,拓宽校长的视野,更新校长的管理理念,提升校长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个培训共分为教育理论和政策、教育管理专题、领导能力提升、行动研究和跟岗学习等5个模块。其中前4个模块各1天,跟岗培训模块为10天。

我城区结合中小学校长岗位的任职要求,除了对在职校长进行培训,还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任职资格培训:根据相关要求安排参加国家规定的每3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的提高培训;
组织实施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开展以校长课程领导力、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规划、有效教学等为主题的研修培训活动,让在职在岗的校长100%参加培训;
开展一年一度的“校长论坛”,加强交流沟通,促进共同提高;
在全城区中小学校长中,每年选拔3―5名有事业心、管理能力强、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校长后备人选进行培养。

同时,我城区制定校长专业化标准,完善校长培训体系,创新专家型校长培训机制。结合课程改革实验样本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样本校和有效教学实验基地校建设,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组织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将特色学校建设和“名校长培养工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分层次的培养,计划在今后5年内培养出3名在南宁市起示范作用的名校长。制定专家型校长个人发展规划,成立专家型校长工作室,组建专家型校长讲师团,建立中小学校长个人档案,纳入良庆区教育人才管理库,对全城区中小学校长实行动态管理,实行“五年一评”。致力于培养一支有思想、有魄力、观念新、业务精、善管理的中小学校长队伍。

我城区五象小学校长莫莎莎是以上系列培训的受益者之一。近年来,莫莎莎校长积极主动参与城区举办的各项校长培训项目,在培训项目的带动及自身的努力下,她取得了多项优异的成绩:2013年荣获广西五四青年奖章;
2012年被评为第八届“南宁市十大杰出青年”;
2010年代表广西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电视公开课比赛获一等奖,同年被评为南宁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劳模级先进工作者,享受终身制政府津贴;
等等。(本刊2013年第3期曾报道过莫莎莎校长的事迹――编者注)

2.教师队伍培训

一线教师是教育教学实施者,是一地、一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组织一线教师参与培训是教师培训的基础性工作。

良庆区目前共有公办中小学67所,农村学校占61所,其中寄宿制学校又占了33所(寄宿学生占学校学生总数70%以上的学校有30所);
城区中小学生47 000多人,其中寄宿生近26 000人,约占学生总数的55%。可以说,农村寄宿制学校占据了我城区教育的“半壁江山”。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实施了“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创造性地采用“跟岗自主互助学习”的方式,对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

南宁市第四十六中学地处良庆区大塘镇,是一所农村中学。2010年以前,该校教育教学质量很不理想,老师为此“常常抬不起头来”。实施“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后,该校派出了部分教师到南宁市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进行跟岗学习,教育教学获得了质的飞跃。2013年中考,该校学生成绩获A以上的达到60人,排在全市同级同类学校前列。2013年12月6日,南宁市未成年人德育现场会在该校召开,南宁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吕洁及来自南宁市六县六城区的相关领导、嘉宾300多人与会,该校的办学成绩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肯定。现场会后,市内各县(区)兄弟学校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李冰是该校的化学老师,2010年春季学期,他被安排到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跟岗学习。期间,他拜天桃实验学校的化学老师浦晓芳为师,听浦老师如何上课,看浦老师如何布置作业,观察浦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帮助浦老师批改作业等。在跟岗学习的半年时间里,李冰就像浦老师班里的一名学生,与学生同时上下课、一起玩游戏、一起做作业。浦老师则根据李冰在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手把手地教育、引导,使李冰的教学技能得以稳步提高。

像李冰老师这样的跟岗学习方式,在我城区已成为一种培训常态。跟岗的老师在学习结束后,要由所跟岗的学校出具一份由带岗教师签字的学习评鉴书;
跟岗学习的老师回到学校后,要向所在的学科小组汇报,与小组成员分享跟岗学习经验,并进行相互交流。所选跟岗的科目,都是针对本校薄弱科目对口跟岗,以使该科目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

此外,我城区还安排教师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课堂教学观摩等活动,分期分批到国内教育发达地区参加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同时邀请教育专家到城区传经送宝,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取得突出成绩,凝心聚力谋划未来

2013年3月,在广西第四届小学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现场课比赛中,我城区的黄乐娟老师荣获特等奖。黄乐娟老师很早就参加了城区安排的“远程教育培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等活动,多次到防城港、桂林、深圳等地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近年来,她成长迅速,成为南宁市“十一五”时期教学骨干,南宁市思品中心组成员,所带领的阳光新城学校语文教研组于2009年荣获南宁市先进教研组称号,2012年荣获南宁市先进集体称号。

“根茂者其实邃,膏沃者其光晔。”目前,我城区已经建立起一支以莫莎莎为代表的学校管理队伍、以黄乐娟为代表的班主任队伍和以自治区特级教师吴冰为代表的教师队伍。截至2013年,我城区有自治区特级教师1人,南宁市学科带头人2人,南宁市教学骨干97人,荣获自治区八桂乡村优秀教师20人,南宁市“我最喜欢的教师”8人,南宁市优秀教师60人。城区教师的学历大幅度提高: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93%,专科学历以上小学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6.14%,比2005年提高29.07%;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47%,本科学历以上初中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0.20%,比2005年提高60.76%;
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91%,比2005年提高25.43%。

预计到2015年,我城区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将分别达到6人和360人以上,拥有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3人以上,自治区名师1人以上。预计到2020年,我城区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将分别达到10人和500人以上,拥有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6人以上,自治区名师5人以上,拥有在广西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专家型校长6人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城乡帮扶机制,深入开展以强扶弱,城乡对口帮扶活动,坚持开展送教送训下乡活动,将培训送到校,将课送上门,为农村教师送上优质的培训资源,共享课改成果,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还将组织实施“农村薄弱学科教师培训计划”,配齐配足薄弱学科教师,利用寒暑假期逐年分批(按学科或学段)实施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在职学历提升培训。建立农村教师个人档案,纳入城区教育人才库管理,每三年对农村教师考核一次,对业绩贡献比较突出的农村教师优先考虑提拔和任用。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支数量充足、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

教师跟岗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贵州省;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4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职业适应的实证研究”(2013C024)的研究成果。

一、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适应现状

本研究的对象来自贵阳、遵义、铜仁、毕节、六盘水、安顺,以及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2份,有效问卷380份,样本分布情况如下:

男22人,占5.8%,女358人,占94.2%;30岁以下86人,占22.6%,30―40岁108人,占28.5%,41岁以上186人,占48.9%;中专学历69人,占18.2%,专科199人,占52.3%,本科112人,占29.5%;职称为小学一级的96人,占25.2%,小学二级的204人,占53.7%,小学三级的80人,占21.1%;从小学转岗到幼儿园的348人,占91.6%,从中学转岗到幼儿园的32人,占8.4%;具有幼教类专业背景的77人,占20.3%,非幼教类的303人,占79.7%;中小学教龄2年以下的63人,占16.6%,3―5年的101人,占26.6%,6年及以上的216人,占56.8%;幼儿园教龄2年以下的263人,占69.26%,3―5年的75人,占19.7%,6年及以上的42人,占11.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队伍呈现以下特征:(1)转岗男教师只有22人,仅占5.8%,在幼儿园主要从事行政工作或负责一些户外体育教学活动,转岗女教师占到94.2%,除少部分年龄40岁以上的是在幼儿园或小学附属学前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外,其余均从事保教工作;(2)在380名调查对象中,40岁以上的为186人,占总人数的48.9%,转岗教师年龄总体偏大;(3)转岗教师中中专以下学历为0,本科学历占到了29.5%(部分是自考或函授本科),转岗教师学历层次总体上较高,在整体上提升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4)贵州农村地区小学附属学前班比较多,有部分转岗教师是从本校的小学教师直接转到学前班,因此呈现出小学教师转岗幼儿园多,中学教师转岗幼儿园少的特点;(5)问卷调查中,79.7%的转岗教师没有学前专业背景,虽然有20.3%的转岗教师有学前专业背景,但都是中专时候的专业,毕业即在小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和最新的学前专业知识。从幼儿园教龄来看,六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仅占11.1%,部分教师对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常规并不熟悉,急需提高保教技能。

二、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在影响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的因素中,选择专业知识不足的146人,占38.4%,选择培训没有针对性的152人,占40%,个人原因的44人,其他因素的38人。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影响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专业知识不足而导致的工作不自信。缺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检测幼儿身体健康的能力、艺术教育能力、环境和区角创设能力,特别是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幼儿教师必备的唱歌、跳舞、环创和手工等技能训练,转岗教师在面对这些教学内容时压力非常大。而很多培训中因为条件限制,更多地关注师德和理论知识,涉及幼儿园实际问题的课程并不多,没有专门的幼儿教师基本技能培训。岗前培训虽然有一周到一个月不等的跟岗时间,但是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有机会参加,而且“国培”跟岗都是在城市幼儿园,与自己所在的乡镇幼儿园实际情况差距很大,学到的实践知识不能在实际中应用。

在访谈中,部分年龄偏大和性格内向的教师表示,由于技能掌握不足和没有在小学养成习惯,在幼儿面前唱歌跳舞让她们非常难为情甚至尴尬。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部分教师转岗是因为可以从农村转到乡镇或县城,或是从县城转到市区,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其出发点并不是真正了解和热爱幼儿教育,还有些教师是因为小学师资富余,因政策原因转岗的,到岗后才发现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待遇比也转岗前差。这些内在动机和外在因素都影响了转岗教师主动适应新岗位的积极性。

三、贵州省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幼儿园要加强对转岗教师的培训和专业指导

1.依据幼儿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的能力

转岗教师脱产参加培训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是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转岗教师园内培训。最基本的培训内容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只有在了解儿童每个年龄段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保教目标,学会制订计划。每所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园长可以先提供本园优秀教育计划供转岗教师参考,并安排专业教师帮助其修改。转岗教师只有根据自己所带学生年龄段的实际情况制订教育计划,并在实践中反复修正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2.五大领域的教学能力

针对转岗教师在五大领域教学中无所适从的困扰,特别是在艺术和语言领域,幼儿园应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对转岗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充分发挥在手工、美术、唱歌、弹琴、舞蹈、环境创设等方面有能力的教师的作用,采用“一带一”的方法,让转岗教师尽快学会基本的幼教技能,使其在教学中开得了口、动得了手。

3.班级管理能力和家长工作方法

班级管理和家长工作是幼儿教师无法回避的工作难点,而中小学和幼儿园在班级管理和家长工作的方法和内容上有很大区别,转岗教师不能照搬原来的工作方法。针对此种情况,幼儿园可以开展以年龄段为单位的教研活动,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让转岗教师把在班级管理和家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式说出来,大家讨论并给予改进建议。最后,幼儿园汇总这些案例,集中帮助转岗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二)“国培”要满足转岗教师的实际需求

1.落实培训学员的选择和培训前调研

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荐培训学员时应先了解学员的实际情况,再确定该学员应该参加哪种形式的培训。转岗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置换脱产研修班和短期集中班训班在课程设置上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参加了不符合自己需求的培训班不但没有收获,反而会极大地浪费培训资源。同时,在培训前应对不同地区和等级的幼儿园转岗教师进行调研,如城市和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等,只有在确定了不同培训需求后再设置课程和分班才能在源头上确保培训效果。

2.以实践为根本,加强“国培”的针对性

幼儿园转岗教师参加的“国培”大都采用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结合的办法,集中培训阶段主要是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主要涉及师德、幼儿心理、五大领域、幼儿园课程、一日生活等偏理论的知识,这些课程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对转岗教师也有很大帮助,但是培训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转岗教师的实际需求上。比如优秀幼儿教师上的示范课虽然精彩,但在访谈中,很多教师都提到示范课可借鉴的地方不多,他们更希望看到和自己所处环境差不多的幼儿园教师是如何上课的。所以,“国培”“省培”“送教下县”首先要明确转岗教师的主体地位,以转岗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课程设置的中心,找准理论与实际、农村与城市的结合点。同时要考虑到转岗教师已有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对于他们已熟知的知识要少讲,对他们迫切需要的知识重点讲,如教师职业道德模块的内容,虽然师德非常重要,但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是相似的,不必要在转岗培训有限的时间里再次花大量的时间来强调。同时,培训应增加跟岗实践的时间和去农村示范幼儿园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要增加新老转岗教师之间的交流,老教师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帮助新转岗教师解决职业适应过程中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拓宽培训和交流渠道。在转岗教师脱产培训机会、时间少的情况下,各市、县、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园要利用网络教研和交流途径,让转岗教师自由选择时间分享优秀教师的经验与优质教学资源,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定期在线指导转岗教师解决在幼儿园碰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岗位。

(三)发挥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的主体作用

在转岗教师入职前,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他们到当地幼儿园跟岗实践,让他们了解幼儿园各岗位和基本的保教知识,包括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和一日生活常规,同时组织一些基本的幼教技能培训,让有意转岗的教师充分了解幼教工作的复杂性和创新性,让其在有了客观认识后再做出是否转岗的选择。同时,对由于政策原因转岗的教师要做好宣传工作,要让教师了解政策文件和幼儿园跟岗的途径,让他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主动接受转岗的事实,早日适应新岗位,这是转岗教师对自己和幼儿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保障转岗教师队伍稳定的前提。转岗教师个人也应认识到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面临危机,要主动积极地适应新岗位,认识幼教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认同和热爱幼教事业才能不断提高职业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

(四)建立人文关怀管理模式

教育主管部门在对转岗教师进行管理时应该充分考虑转岗幼儿教师的现实利益和专业发展需要。在保教工作方面,比如工作强度和工作内容上,要考虑“过渡期”,给新转岗教师一开始的工作量要适当降低,工作难度要恰到好处,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专业成长方面,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供和创造条件帮助转岗教师尽快胜任新工作,比如组织脱产学习、在职培训等。同时,园长和幼儿园其他教师应给予转岗教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在新环境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园长不仅要在工作、生活上给予转岗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而且要营造相互支持、合作共享的组织文化,帮助转岗教师从心理上真正热爱幼教工作,在专业上真正有能力胜任保教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芳芳.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以河北省沧州市C县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3.

教师跟岗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网公司;新员工培训

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全面统一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和考核评价,通过准军事化训练、团队建设操练、企业文化宣贯、基本业务知识和安全技能学习,使新员工加速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为基层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当前,广东电网公司正处于全面深化创先工作的重要时期,加速提升新员工履职能力、适岗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南方电网公司新员工培训工作统一部署,结合前期新员工培训实践和基层单位意见,开展新员工培养规划研究。

一、适用范围

广东电网公司系统新员工(含中专中技毕业生)。

二、总体思路

新员工入企后实施“五年培养规划”,按照适岗期、成才期、发展期三个阶段,使新员工全面掌握岗位技术技能,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阶段(0-1年)适岗期:统一建立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和评价上岗四个环节的标准培养模式,使新员工快速适岗上岗。

第二阶段(2-3年)成长期:明确新员工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并按照培训规范继续编制学习计划,采用导师制和回炉锻造两种培养方式,逐级参加初、中、高级作业员工培训课程,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把新员工打造成班组技能骨干。

第三阶段(4-5年)发展期:在具备本专业岗位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拓展职业能力,参加学习班组管理知识、通用管理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等,鼓励新员工提升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促使新员工多通道发展。

三、工作内容

(一)第一阶段(0-1年)适岗期

采用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和评价上岗四个环节的标准培养模式。

1. 集中培训。集中培训主要目的是加快新员工与企业融合。总结新员工培训实践经验,缩短培训周期,精简培训课程,增强培训互动性和针对性,提升培训效能,确保新员工做好入企准备。

(1)培训时间。为期约1个月。

(2)培训重点。传递企业文化。通过广东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讲解、广东电网公司创先工作介绍,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熏陶,并开展法律常识、保密意识及职业角色认知培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职业化素质。培养工作作风。以准军事化训练、团队建设操练为主,全面培养新员工“令行禁止、严勤细实”的工作作风。掌握基本技能。通过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知识学习,使新员工掌握广东电网公司运营的基础技能。强化安全意识。学习十个规定动作、消防灭火、现场急救等安全技能,并前往安全体感中心进行体验式培训,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3)组织形式。采用统一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和考核评价的“五统一”标准化培训模式。

组织安排:集中培训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统筹管理。直属各供电局、输变电广东电网公司分别承办本单位新员工培训,东莞供电局承办其他直属非供电单位新员工培训。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承办粤中西北片区供电局的安全体感培训,惠州供电局承办粤东南片区供电局的安全体感培训。

培训课程:共设广东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企业保密与法律常识、电力基础知识、安全生产教育等9门课程。

培训教材: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负责新员工集中培训教材、试卷的编制和发放工作。

培训师资: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统一开展内训师培养。

(4)考核评价。集中培训结束前新员工须参加综合测评、基本知识考试和撰写心得体会等环节的考核。

2. 专业轮岗。专业轮岗主要目的是增加新员工对企业感性认识。通过前往生产、营销、基建单位进行轮岗学习,使从理论到实际,从整体上了解电网建设、经营管理和基层班组日常作业的全过程。

(1)培训时间。专业轮岗在集中培训结束后开展,为期约1-3个月,单个岗位的轮岗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2周。

(2)培训重点。业务概况。采取专题讲座、座谈交流或参观实践等方式,组织新员工学习了解各单位组织架构、主要业务开展情况和基本规章制度。

岗位概况。充分利用现场教学、跟班见习等方式,使新员工熟悉相关岗位工作职责、安全知识、工作设备和作业技能要求等。各单位新员工工作现场培训时间不得低于轮岗总时长的60%。

(3)组织形式。专业轮岗由各单位组织,制定轮岗学习计划。各单位可按实际分成若干小组,对应分配到生产、营销、基建单位进行专业轮岗,确保使每个小组完成三个专业线条轮岗学习。其中:生产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的变电管理所、输电管理所,在变电运行、继保检修、输电线路、输电电缆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营销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的客户服务中心、计量中心,在业扩报装、装表接电、电费核算、95598客服、计量检定、电能计量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基建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就近的多经三产基建工程广东电网公司,在电气安装、设备调试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

(4)考核评价。由各轮岗单位(班组)按照轮岗学习计划,组织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评估培训效果。

3.定岗见习。定岗见习是新员工实习关键阶段。将新员工预分配到各基层单位(班组)进行见习,使新员工认识对基层班组之间协作关系,学习掌握实习岗位的主要作业流程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定级上岗做好准备。

(1)培训时间。定岗见习在专业轮岗结束后开展,为期约7-10个月。

(2)培训重点。依据《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按“单元制、模块化”思路,学习各岗位初级作业员岗前班和一年级学习课程。具体岗位培训课程见《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

(3)组织形式。各单位可采取单向选择(用人单位或新员工主导)、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和新员工相互选择,人力资源部统筹安排)等方式,对新员工进行预分配,定岗见习。

制定定岗学习计划。依据《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由新员工定岗见习单位(班组)和员工个人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形式、进度、目标和评价考核等,学习计划由新员工指导老师负责实施,见习单位及时协调解决实施所需资源。

签订“师带徒”协议。指定具有较强责任心,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工及以上水平的资深员工担任新员工指导老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指导新员工定岗见习期培训学习,并通过签订协议规定培训目标、双方责任和奖惩措施。各单位要通过评优表彰精神激励、任务考核绩效激励等多种方式,提高指导老师教学兴趣和荣誉感,营造新员工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全面发挥业务骨干“传帮带”作用,切实提高新员工技能实操水平。

(4)考核评价。由新员工见习单位(班组)按照学习计划,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评估培训效果。

4. 评价上岗。建立新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和择优上岗机制,评价后再上岗和转正定级,确保新员工具备上岗所需技术技能。

(1)评价时间。新员工入职一年。

(2)评价重点。知识维度。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统一网络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评价。技能维度。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采用实操考试、工作认证和现场问答等方式进行评价。潜能维度。从绩效表现和从业行为两方面进行评价。

(3)组织形式。按照广东电网公司评价标准和规则,由各单位组织实施评价。转正评价。依据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阶段绩效表现和工作情况,结合评价情况,形成转正上岗综合评价结果。择优上岗。依据《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广东电网公司劳动用工管理办法》,新员工转正后,必须到一线班组工作。用人部门和新员工采用双向选择,确定新员工上岗岗位。主要步骤如下:

①公布可选岗位。

②填报上岗志愿。新员工根据培训期间对班组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身能力情况,填报分配志愿。

③组织双向选择。各单位人力资源部依据新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结果,优先安排绩优员工的志愿岗位,并收集用人部门反馈的用工需求。

④公布分配结果。各单位人力资源部根据用人部门的需求及新员工的意愿,综合考虑分配安排,并分配结果。

如新员工未通过评价,暂不转正,在加强学习培训后申请复评,复评通过后再进行上岗定级。

(二)第二阶段(1-3年)成长期

明确新员工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并按照培训规范继续编制学习计划,采用导师制和回炉锻造两种培养方式,逐级参加初、中、高级作业员工培训课程,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把新员工打造成班组技能骨干。

1. 制定职业能力发展规划。经过入职第一年的学习锻炼,新员工对今后自身的企业提升路径会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初步的设想。开展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制定,由员工明确本人在五年内各阶段的学位发展目标、技能等级提升目标、技术职称评定目标、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目标,通过定期的进度跟踪及直线管理者的指导,令员工把握好个人发展方向,更好更快地达成自身提升,与企业形成双赢。

2. 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根据本人实际能力情况和岗位工作需求,按照《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由员工制定本人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个人学习计划,重点学习所在岗位初、中、高级作业员二、三年级课程。

3. 实行“导师制”。第一阶段时期对新员工采取“师带徒”培训方式,主要是为了促进员工技能提升,快速适岗上岗。在新员工培育的第二阶段,基于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员工队伍建设理念,各单位要指定班长等以上岗位干部,作为新员工的技能导师和思想导师,即除了在技能上继续给予新员工指导,更在职业生涯发展上给与新员工辅导,从工作、生活和思想上,全方位关怀新员工成长,激发员工潜能,激励和凝聚员工向共同目标奋斗。

4. 开展“回炉锻造”。组织新员工在工作第2和第3年,参加长时间、封闭式技能实操培训,通过“回炉锻造”,提升学习针对性,力争新员工在入企3年内通过中级作业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

(三)第三阶段(3-5年)发展期

在具备本专业岗位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拓展职业能力,参加学习通用管理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班组管理知识等,鼓励新员工提升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促使新员工多通道发展。

1. 强化通用管理能力。组织新员工参与个性化选学培训,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碎片化的网络学习,全面扩充新员工的知识面。通过模块化的通用管理集中培训,由各地市局组织,按需办班、按需施教、按需参培,带动员工学习氛围和参培热情。结合班组培训经费,加大在岗培训力度,开展“班组员工上讲台”,通过班组内定期的上课和讨论,加强互促互进,提高员工业务总结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及演讲表达水平。

2. 扩充专业业务知识。统一组织新员工按需参加各专业线的常规业务和新业务培训,坚持“省公司为主体、地市级单位为延伸、县区级单位以在岗培训为主”的原则,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核心,提升新员工的岗位履职能力,确保一体化管理落地。

3. 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在新员工中选取优秀员工作为班组长后备队伍,参加班组长轮训,通过在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客户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开展系统性、规范化的轮训,切实抓好优秀新员工素质提升,提高广东电网公司系统班组长后备队伍的思想文化素养、综合业务水平、基本管理技能和协调能力,使优秀新员工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于带班的一线直接指挥者和管理者。

4. 加速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定位,通过常态化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促进新员工参加评价认证,通过评价前培训、评价后培训,查找补齐个人能力短板。并在技能通道、技术通道和管理通道上给予新员工充分选择权,在符合岗位说明书任职条件后,鼓励新员工参与技能、技术、管理岗位的组聘、竞聘,加速职业生涯发展,达成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四、工作要求

(一)培训组织管理

赋予各级供电所和班组培训自,积极为基层单位配套完善培训场地、师资、课件等资源,以政策和资源支持,传递责任,使各级直线管理者在培训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推动各单位新员工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培训工作。

(二)学员管理

1.各单位务必加强新员工培训管理,确保行车安全、食宿安全、技能培训的安全防护,做好培训全过程的人身安全管理工作。

2.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新员工企业保密意识,培养新员工遵章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好微博、微信等通信平台的使用指引。

(三)安全培训管理

1. 新员工在所在单位、部门(机构)、见习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分级要清晰,要明确各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有各自针对性,岗前总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2. 对变电运行、检修、试验等危险性较大的岗位,岗前安全教育总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且必须对新员工进行熟悉氧气、氢气、乙炔、六氟化硫、酸、碱、油等与工作有关危险介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培训。

3. 新员工进行现场参观前,各单位应对其进行有关安全知识教育,告知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并做好相关监护工作。

4. 新员工须参加本单位组织的安规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生产现场跟班见习。

5. 新员工培训期间不准进行生产营销操作,各单位不得将需要相关资质的工作安排给新员工。

教师跟岗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能骨干;
培训;
山区供电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89-02

韶关供电局电力管辖范围含三区八县,在广东电网是县级供电局最多的地市局。近年来公司大力推行一体化管理,通过两年的时间,全面实施了县级供电局的“一体化”管理,迅速把县级供电局的电网规划与建设、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供电服务等综合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目前韶关各县级供电局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县局管理理念和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员工知识滞后的现象比较突出,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执行不到位,管理效果不佳。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在年龄结构上,县局35岁以下员工占33.6%,35~45岁员工占42%,45~55岁员工占20.6%,55岁以上员工占3.8%。在学历结构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2.5%,大、中专及职校类学历占35.8%,高中及以下学历占61.7%。在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上,8个县级供电局拥有专业技术职称总人数仅占8个县级供电局总人数的17.8%,其中高级工人数占职称总人数的0.2%,中级工占13.3%,初级工占86.5%。三是技术骨干缺乏、生产管理流程不规范。电力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企业,但在基层供电局,技术硬、素质高的生产技能骨干队伍缺乏,技术管理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1,2]

要实现韶关电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达到广东电网公司一体化要求,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生产技能骨干队伍。加强技能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培养一批技术硬、素质高的生产技能骨干队伍,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刻不容缓。

一、课题的提出

针对县级供电局的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基层教育培训工作,重点提升技术骨干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发挥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县级供电局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县级供电局的一体化管理进程。基于此,研究一套系统的、针对性强的生产技能骨干培养模式很有必要。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要能满足县级供电局战略发展对人才的发展需要,同时还要能满足各岗位技术技能提升的需要,促进个人发展。决定开展针对生产技能骨干培养的“火种计划”课题研究,并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确定为通过调研分析、方案制定、试点培训、评估总结,形成《生产技能骨干培训实施方案》,通过系统化、差异化的培训提高一线核心岗位技术技能骨干的理论水平、技能水平、管理能力,巩固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处理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最后组织推广实施,以指导县级供电局生产岗位技术技能骨干培训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生产技能骨干的带头作用。

二、“火种计划”具体内容

1.“火种计划”课题的内涵

火种计划”课题的内涵可简单概括为“一个依托,两个结合,三个转化,四个模块”。“一个依托”即依托市供电局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及班站管理资源。“两个结合”即培训需求与培训方案,培训师资的紧密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实习、实践的紧密结合。“三个转化”即把经验转化为教材,把现场转化为课堂,把骨干转化为老师。“四个模块”即理论学习、技能学习、跟班实习、实践反馈四个模块,全面覆盖理论、实操技能与现场管理。

2.“火种计划”的具体做法

为确保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将“火种计划”分为试点、初步推广和全面推广三个阶段,即在实施过程中按照“调研诊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跟踪辅导―阶段评估”五个步骤实施。

(1)试点阶段。韶关供电局的生产技能骨干培训以变电运行、送电线路工种为试点,逐步推广到各专业(工种)。8县级供电局分别推荐变电运行工种与送电线路工种思想素质好、技术过硬、有一定能力的技术技能骨干共16人(每个工种每县级供电局1人)参加试点培训班。按照集中培训(共3周)、跟班实习(共1个月)、实践反馈(共5个月)等阶段进行历时7个月的培训。采取一对一师带徒形式,传授教练技术,使生产技能人员达到更高等次的技能水平(如中级工提升至高级工,高级工提升至技师水平等)。

(2)初步推广阶段。除继续开展变电运行工种外,还相继开展了配电线路、抄核收工种等其他工种的生产骨干培训班。8县级供电局分别推荐变电运行工种、配电线路、抄核收工种的技术技能骨干共48人(每个工种每县级供电局2人)参加试点培训班。培训班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一对一”的指导环节。在实践反馈推广应用阶段要求采取市局指导人定时上门“一对一”进行辅导。如:县局变电站与市局就近的变电站结成对子,市局培训指导人每周一次上门现场指导。现场指导首先要保证最迫切需要改进的方面得到及时指导,再逐步铺开延伸到其他细节。点面结合,确保现场指导不走过场。同时培训内容也有所改进,更加注重日常工作流程及实用性,体现了“培训与使用并重,培训是为了使用”的原则。

(3)全面推广阶段。在初步推广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通信、信息、继保、检修等生产骨干的培训,并计划用2~3年的时间全面展开其他工种的生产管理骨干培训。

(4)五个步骤的工作。一是对县级供电局一线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培训短板进行摸底,掌握县级供电局一线核心岗位技术骨干的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二是根据调研结果,制订具体培训实施方案,包括内容、教材、时间、计划人数、跟班实习地点、考核方式、培训评估方式,对每一培训模块的培训内容进行细化。按照培训方案实施培训,开展5天的理论培训和10天的技能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常用理论知识与应用基础知识、设备新技术、现场技术规程、安全生产技术与标准操作流程等。采取一对一师带徒的方式开展实习与实践,首先在相应部门班组跟班实习1个月,对有关标准规范与实际操作流程进行实际操作;
之后安排学员返回本工作岗位,进行实践与应用推广(为期5个月),并做好全过程的反馈记录,最终形成一份实践学习报告。在每个阶段及每个培训模块都进行跟踪记录,根据学员学习期间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实习计划完成情况及实践反馈效果对试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以评估促转化。

三、试点实施

根据课题组前期确定的开展流程,即“调研诊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跟踪辅导―阶段评估”五个阶段,选择了变电运行、送电线路两个重要工种开展试点工作。

第一,课题组通过访谈、座谈、现场观察等调研方式,掌握了在县级供电局中对两个工种一线核心岗位技术骨干的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

第二,课题组对调研收集到的需求进行梳理、归纳,制定了两个工种生产技能骨干的针对性培训实施方案。在培训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各模块培训内容与学时(见表1)。

表1 培训安排表

培训模块 培训内容 培训学时

理论课程 本专业相关的电工基础知识;
专业理论知识;
现场规程;
标准规范;
规章制度 (30个学时)

技能课程 本专业相关基本业务技能;
实操标准动作;
规范化流程;
安全工器具应用 (60个学时)

跟班实习 班组管理及5I班站标准化设置;
工作流程;
业务技能实操;
提交实习报告 1个月

实践反馈 推广与应用所学规范化操作流程;
记录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差异与问题并及时反馈;
接受效果监督与技术指导;
形成心得体会并总结完善 5个月

第三,集中培训主要由5天的理论培训和10天的技能培训构成。理论培训模块采用集中授课形式,授课教师通过PPT、录像演示、现场案例教学对学员进行培训,抓住重点对日常工作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技能培训模块则是由授课教师围绕日常核心工作对学员进行实际应用培训。

集中培训完成后安排学员在市局相应部门班组跟班实习1个月,按既定的实习计划对照所学专业有关标准规范与实际操作流程进行实际操作,形成实习报告。跟班实习阶段采取“一对一”师带徒的方式,以学习班站的管理模式为主线,系统性地学习班站标准化管理、风险管理体系等。通过跟班学习,学员对设备、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方法和相关执行标准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第四,学员回到本身工作岗位进行实践,安排学员在市局跟班实习时的师傅跟踪辅导,并做好反馈记录;
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知识以点带面进行推广,跟班实习师傅则继续担任学员的指导人,对学员在基层班组的推广执行情况进行质量追踪,督促学员真正发挥核心岗位技术技能骨干的作用。

实践反馈阶段使骨干的技术管理能力及教练技术得到了提高,通过推广以点带面,学员所在班组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提升了标准流程的掌握能力、设备故障分析排除能力、应急抢修能力,最终达到了“找出短板形成方案、指导意见修改落实、滚动修改充分完善、自我评估形成最终解决方案”的目的。

四、达到的成效与问题总结

1.实践成果

“火种计划”为基层班站生产技能骨干厘清了班站核心业务,通过以点带面、高效传递,全面提升了班站员工执行核心业务的能力。通过多工种、多班次的“火种计划”生产技能骨干培训班,成功地将市局先进的专业技能、规范的管理流程全面复制到县级供电局生产班组,推进了班站规范化、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成果在县供电局基层生产班站的执行落地。

(1)个人绩效得到提高。学员以学习班站的管理模式为主线,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班站标准化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跟班学习,学员对设备、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方法以及相关标准执行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通过培训,学员的技能水平、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同时,作为教练的生产骨干学员,通过在推广应用阶段不断给本班班员的讲解传授,沟通互动,其教练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3,4]

(2)组织绩效得到提高。通过以点带面的推广,学员所在班组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班站工作效率随之得到了提高。管理方面变化显著,学员所在班站的面貌焕然一新,变化非常明显。县局班组开始以工作历为平台开展日常工作,班组日常管理、工器具定置工作已规范完善。

(3)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火种计划”的实施使班组焕发出一种强大的动力,一方面生产技能骨干通过集中培训全面系统地掌握了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技巧,同时在“一对一”跟班实习与返岗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学员获得了成就感与自豪感;
另一方面,学员在返岗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以点带面,为所在班组树立了标杆,带动了班组其他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激励其他员工积极调整工作状态,从思想上、心态上、行动上实现了良好转变。

(4)建立了创新性、成熟的基层生产骨干培养模式。传统的课堂集中培训,培训方式单一,学员多处于“课堂学,课后忘”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难以评估。“火种计划”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一对一跟班实习”“行动学习―返岗实践”的培训方式,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知识在实践中检验、应用和转化,更重要的是,学员在返岗实践的过程中,能将转化的知识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传播给班组其他员工,产生辐射效应。“火种计划”经过试点和推广,其操作模式已基本成熟,完善了技能人员的教育培训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总结提炼模式及经验,应用推广到一线技能人员培训。可以预见,运用该培养模式将在各个工种培养出一批技能骨干,形成“燎原”之势,加速了县级供电局一体化进程。

(5)获得可供借鉴的实践方案。学员在返岗实践过程中实施的行动学习,为所在班站存在的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短板)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包括问题的现实状况、与理想状态的差异、解决措施、能够达到的目标等模块,这些解决方案也为其他班组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2.问题总结与解决

(1)生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仍有欠缺。市局的一些制度在县局不能完全执行,一些好的管理方法未能在县局得到使用。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韶关供电局加强管理制度在县局的宣贯,敦促县局积极改进和调整;
另一方面项目实施的过程应灵活机动,对符合县局发展利益但与项目本身推广的管理方法相冲突的情况,应适当调整项目内容。

(2)学员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培训效果有差异。虽然有些班站的硬件条件较好,但培训成果推广应用的程度不高,这与学员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联。针对这一问题,应借助视频、短信、内部论坛、海报等多样化方式加强对项目的推广和宣传,营造项目氛围,引发学员重视;
另外,应加强对学员的考核与评估,树立典型,促使学员充分重视项目内容。

总之,开展“火种计划”课题研究对县级供电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生产岗位技术技能骨干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效益。今后将不遗余力地推进该项目的完善、应用与推广,不断提高县级供电局的管理水平,实现市县局管理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翟淑萍.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分析[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2.

教师跟岗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岗对接;应用型人才;国贸专业

一、校企和谐、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包括一定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育评价等基本要素,是由这些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和运行活动。[1]而所谓的校企和谐、课岗对接,是指以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为基础,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一线职业人的通力合作,按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定位、按目标岗位构建课程体系、按岗位任务开发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活动,使专业培养的人才能适应行业和工作岗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国贸专业推行校企和谐、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方针的重要体现

教育部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融入产业链,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需求,课程设置要对接就业岗位”。而高职国贸专业推行校企和谐、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就是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引导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符合外贸行业的岗位要求,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专业课程与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因此,国贸专业推行校企和谐、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针而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也是贯彻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方针的重要体现。

(二)是提升国贸毕业生就业水平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跨越式发展,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5096.5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3000亿美元,贸易总额世界排名从第十五位跃居至第一位。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良好的行业发展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就业率偏低,换行易业现象突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因为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技能不符合岗位要求。在严峻的现实背景下,亟需通过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来提升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2]

(三)是适应外贸领域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B2B、B2C等跨境电商模式才刚刚兴起,在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外贸企业移动营销网站、外贸移动广告平台、外贸展会二维码营销等移动营销手段开始出现,国外进口商的采购及消费习惯逐渐发生变化,同时对外贸人才的知识与技能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国贸专业推行校企和谐、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跟外贸领域的发展新趋势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是凝聚专业特色,提升国贸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客观需要。

三、高职国贸专业推行校企和谐、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紧跟行业动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即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要紧跟外贸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3]要根据市场变化准确定位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必须成立由校内专业教师、外贸一线职业人、行业协会专家、专业往届毕业生组成的校企共同体,建立校企定期交流机制、毕业生定期跟踪机制、专家定期论证决策机制,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专业设置的论证与评审。笔者所在单位国际贸易专业在经过详实的市场调查与通过专家论证评审后,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瞄准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报关员等岗位,致力于培养能任职于外贸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解构目标岗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与目标岗位群有效衔接,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毕业后就业岗位快速接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4]在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现过程中,首先依据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等目标岗位,确定交易磋商、合同履约等20个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归纳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知识技能,最后按照能力的养成规律和知识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整合起来,形成了《出口业务处理》、《进口业务处理》、《外贸函电写作》、《跨境电子商务》、《外贸单证缮制》、《进口跟单操作》、《出口跟单操作》等7门岗位能力课程。

(三)引入工作项目,开发课程教学内容

为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能快速适应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以企业中实际岗位的工作项目为开发依据。以外贸单证缮制为例,笔者所在单位的国贸专业建设团队以湖南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信用证条件下的某笔出口业务为原型,分析了在此笔出口业务中作为单证员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据此将外贸单证缮制课程设立“缮制开证申请书”、“审核修改L/C”、“缮制商业发票和装箱单”、“制作和审核装运单据”、“缮制报检报关单据”、“制作和审核结汇单据”等6个教学项目及教学组织的先后顺序。每一个教学内容结合岗位工作内容来设置,以审核与修改信用证教学项目为例,要求学生按顺序先后完成4个子任务的训练,分别是读懂S/C条款、读懂L/C条款,找出信L/C题条款,对L/C提出修改意见并拟写改证函电。

(四)变革陈旧思维,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在“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采取项目驱动的教学组织模式,让学生围绕项目任务进行独立实践,使学生在独立实践中完成知识与技能的自我构建。

以外贸单证缮制课程的审核与修改信用证教学项目为例,笔者主要通过任务下达、理论储备、操作实施、展示评价等四步环节组织教学活动。进入课堂首先给学生下达项目任务,让学生以进出口公司单证员的身份根据进出口合同对信用证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带着目的进入课堂。完成任务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功底,因此,接下来进入理论储备的环节。笔者在本环节遵循了两点原则,首先,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够用为度,其次传授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交叉使用场景再现、实物展示、模拟示范等方式,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后完成对知识的自我构建,避免被动接受。完成理论知识的储备以后,开始组织学生以项目团队方式进入操作实施环节。操作实施是学生通过进行实践活动,以完成知识构建、知识巩固、知识验证、知识拓展的核心环节。在本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阅读合同、分析信用证,并提炼出信用证与合同的不符点,据此撰写信用证修改函。学生完成任务以后,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任务成果进行公开展示,使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也可以便于学生相互借鉴并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与不足。

(五)依靠多元驱动,逐步完善保障体系

优良的师资队伍,完善的实训场地是实施校企和谐、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性条件。在基础条件构建方面,学院首先实施了“教师历炼”工程,每年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有效提升了教师实践能力。另外,还聘请一批外贸一线职业人担任兼职教师建成兼师库,实施了兼职教师动态遴选与管理体制。这些兼职教师不仅是参与专业课程教学、生产实训指导,而且还与学校一起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等,真正实现了校企文化共融、校企合作育人的良好局面。此外,学院根据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建成了外贸单证技能实训室、外贸跟单技能实训室、外贸业务综合实训室,所有实训室构建了高度仿真的外贸工作环境,并配有先进的实训教学软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厂中校”为重点,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承担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企业观摩、企业调研及顶岗实习及就业等功能。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校企和谐、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实施校企和谐、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提供了教师实践能力有效培养的新途径

在实施校企和谐、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教师每年都有机会进入企业进行历练,同时企业兼职教师也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教师之间能有大量机会的互动交流,教师的实践能力能得到快速提高。

(二)开辟了学生就业能力稳步提升的新局面

实施校企和谐、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在校内所学知识对将来工作岗位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所学能有所用。近年来,在笔者所在学院汽车办学特色日趋明显的背景下,国贸作为一个非汽车专业,其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通过分析麦可思关于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跟踪与调查报告,国贸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一直稳居学院前三。

参考文献:

[1] 陈宇,李志勇.校企一体、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104,(3).

[2] 张春东.课岗对接、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研究[J].北方

经贸,2013,(5).

[3] 程杨.“课证融合”模式下地方高校国贸学生职业能力培

养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2015,(3).

[4] 吴建功.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结构探究[J].

金融经济,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