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采矿工程毕业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5 13:0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本科采矿工程专业经历四年的学习,从高数、大学英语、工程制图等基础课到井巷工程、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专业课程,并且安排了矿山机械、工程经济学、矿山电子等拓展课程[1],学习内容之广,但学习的深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采矿工程毕业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五篇】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
联络通道;
周汇报;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引言

本科采矿工程专业经历四年的学习,从高数、大学英语、工程制图等基础课到井巷工程、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专业课程,并且安排了矿山机械、工程经济学、矿山电子等拓展课程[1],学习内容之广,但学习的深度较浅。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2-3],其目的就是让毕业生综合的、系统的运用四年所学知识,毕业设计还要求学生实地考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的培养自身技能,为将来从事煤炭行业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发现,采矿本科毕业设计的内容水平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学生或者指导教师的责任[4-5]。学生毕业设计不合格说明培养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盲目不求质量输送毕业生,可能由于知识缺漏造成的人员伤亡,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会对本校的声誉以及个人的前途发展有很大的影响[6]。因此,剖析目前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新思路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实习情况差

在单位实习情况的好坏是决定是否能做好毕业实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每个煤炭学校的采矿专业学生都安排至少四周的单位实习时间,如果充分利用好这四周在单位现场实习,对矿井的各个环节有个初步认识并对重要部分重点了解,可以说毕业设计以及答辩就不是问题。但了解学生实际到单位实习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只有三成的学生实际到单位进行了现场实习,并且学生到单位后没有下井实习,只是做了收集矿上基础资料的工作,收集之后便离开单位,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造成对煤矿情况不了解、巷道设计不清楚、实际的采煤生产一无所知,造成毕业设计和答辩的被动。

(二)毕业设计的选题及内容单一

纵览近年来的采矿毕业设计题目,设计的矿井集中在河南、山西,相当一部分矿井被学生重复拿来设计,如焦作、平顶山和晋城的矿井,重复次多过多,甚至一个学期有两到三个学生做同一个矿的初步设计,设计的内容只是部分不同,缺乏创新。

(三)工程绘图全部依赖电脑,缺乏手绘能力

2000年以前,电脑未能全面普及,采矿毕业设计普遍要求手绘图纸,手绘的内容有《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井田开拓方式剖面图》、《采区平面图》、《采区剖面图》与《井底车场》,抄袭较少,但电脑普及之后,出现了电脑绘图软件,如AtoCAD,为了减少学生工作量,学生可以利用CAD绘图,逐渐学生缺乏手绘图纸的能力,对图纸的熟悉度大不如以前,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线性不对,图中比例不对、标注不规范等问题,并且学生可以轻易的复制,抄袭的严重。

(四)毕业答辩情况不容乐观

部分毕业生在答辩时尽管设计说明书内容和排版较好,但答辩时对自己设计的论文的内容模糊,答辩时语言不流畅,思路不清晰,对设计的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难用可衡量的标准去给学生定量给分,只能靠答辩老师定性给分,由于收到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准确的去判断情况。

二、解决问题新思路

(一)改变毕业设计实习方式,建立三点一线的联络通道

针对部分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建立“毕业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联系通道,即实习学生、实习单位联系人与指导老师建立联系通道,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情况,指导老师及时进行实习指导和实习内容安排,目的让学生在最短的时候内,高效的将所需了解的内容尽快掌握,也约束了学生的行为,杜绝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

(二)利用3D模拟现场等手段建立新的实习场景

由于煤矿行业性质决定,现场实习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再加上煤矿行业不景气,各煤矿经营情况不好,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比较困难,下井进行一线实习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寻求新的实习模式刻不容缓,可以实验室为实践教学基础平台,可利用3D模拟现场场景,可为学生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打破常规只在现场实习才能了解情况。

(三)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

毕业设计期间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部分同学懒惰性太强,设计进程一拖再拖,到最后阶段随意糊弄过关,为了杜绝此现象,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即学生一周一次给指导老师汇报设计进程。

(四)建立完善的毕业答辩管理制度。

可实施“三项答辩法”,即在原来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答辩采用单一设计内容及图纸答辩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知识答辩和采矿CAD设计能力考核两个答辩环节,并通过采用一定的指标权重进行综合得出毕业设计成绩。例如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比重分别为70%和30%;
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相差20分时,以低分为最终成绩;
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成绩一个不及格时,则答辩最终成绩不及格。

三、结语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环节的好坏是决定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毕业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和懒惰时常伴随着他们,但如果毕业实习环节严谨、科学、合理,及时打消学生其他想法,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从中学到各项能力,使同学们能达到具备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适应采矿工作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长吉,等.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3(2):50-51.

[2]李怀珍,武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教改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11):85-87.

[3]查文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9(7):102-103.

[4]刘锋珍,戴仁竹,,梁帅江.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探索[J].科技咨询,2012(19).

[5]张恩强.论采矿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45―47.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维立体技术;
采矿工程;
毕业设计;
实践教学

1.引言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必修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属于专业教学模块,其目的是在学生已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后,通过毕业设计的方式,综合应用和深化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该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达到如下要求:①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研究和实际训练能够将理论认识深化、扩展知识领域、延伸专业技能;
②学会依据课题任务进行资料数据的调研、收集、加工与整理,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各种设计资料、手册、图册、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程序、方法和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工程计算、图纸绘制、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
③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正确的技术经济观点和工程全局意识;
④接受现代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及其它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由以上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可知,该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整体专业知识的整合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将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专业课开课时间较长、学生缺乏大局观、知识整合能力欠缺等造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效果欠佳。因此,有必要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GIS,GPS,RS)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矿山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2],而作为数字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三维立体技术运用于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一种有益的教学尝试。

2.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存在的问题

作为采矿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作用毋庸置疑。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特色是露天与井工开采并重,因此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需要完成两部分内容,即露天开采方案设计与井工开采方案设计。近些年,考虑到要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按照学生的就业安排相应的毕业设计内容。这也就意味着,就业去向是露天矿山的学生安排露天毕业设计,就业去向是井工矿山则安排做井工毕业设计。通过调整毕业设计内容,毕业设计质量得到了保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内容生疏、整合知识能力差、对矿山感性认识有限、动手能力弱等问题。

2.2产生问题的原因

①课程学习周期长,教学内容生疏由于采矿工程专业自学生在大二下半学期就开设专业基础课,再经过大三一整学期、大四上半学期的专业课学习,等到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前后经历了2年时间,因此学生对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生疏,影响了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对知识的综合应用。②实习教学环节薄弱,感性认识有限对于工程类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采矿工程专业的主要的实习教学环节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然而受限于矿山企业这类高危生产单位的安全限制,在学生进行矿山实习时常常是被技术人员带领走马观花式的看一下企业生产流程,这样就造成学生实习效果差,缺乏对矿山的感性认识。③就业压力大,学生专业课学习效果不佳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来说,大四的上半学期是专业课的集中学习时间。在这一时间内,需要学习的专业课包括《露天采矿工艺》、《露天矿设计原理》、《煤矿地下开采》、《金属矿地下开采》、《矿山环境保护》、《矿山安全》、《露天矿运输及道路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等,这些都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内容。但是由于近些年学生就业形势不好,就业压力逼迫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或找工作、或复习考研、或复习考公务员等等,因此学生对本该掌握的专业课没有掌握。以上造成毕业设计困难的原因中,对于因学习周期长以及学习时间不够而造成的知识内容欠缺可以在毕业设计期间由指导教师补充讲解,而对矿山感性认识缺乏就目前来说解决较困难。基于统一的空间和时间四维坐标,将矿山中的所有信息(包地形、建筑、地层、构造、矿床矿体、危险源、井巷工程、开采单元、采场、工作面、设备、人员、监控系统等)可视化后,能够建立真三维矿山地理信息模型[2],而借助三维立体技术可让学生立体地观察到矿山的组成,由此可提高学生对矿山的感性认识。

3.教学案例分析

这里以井工开采毕业设计为例,讲解三维立体技术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对于井工开采毕业设计来说,第一步需要设计矿床的开拓系统。在开拓系统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采矿方法、通风系统、运输与提升系统的设计,这类似于建筑中的框架结构,由此可见其重要性。由于前述种种原因,学生对于该部分缺乏直观认识,无法在思想中想象开拓系统是什么样子,因此设计开拓系统时困难重重。而教材中关于开拓系统的图例缺乏立体感,无法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关于图1中的图示1-5的备注,虽然能够明白开拓系统的组成,但是无法将该图与矿山其他系统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不大。

4.教学效果

通过在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工程2013届、2014届这两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如下: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摩三维立体模型,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发生明显改变,由以前的被逼着做转为主动追着做,设计进度明显加快,学生毕业成绩的优良率明显增加;
②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经过三维立体技术,有效地将《金属矿地下开采》、《矿井通风》、《矿山安全》、《井巷工程》以及《采矿学课程设计》中所学到的知识融合成了一个整体,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认识,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③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了解到三维立体建模技术后,对数字矿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有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自学建模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

5.结语

将三维建模技术应用在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可以在学生对矿山感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扩充学生对于矿山生产系统的立体认识,加深学生对毕业设计相关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但掌握三维建模技术需要许多专业以外的知识,这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利用该技术建立的矿山生产系统只是起到辅助教学展示的作用,并不能完全取代矿山生产实习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最好的教学计划安排应该是先了解某矿山的三维立体模型,再安排去该矿山实习,最后结合该矿山做毕业设计,只有反复地对照学习,才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毕业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方鹏,黄德镛.数字矿山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矿冶,2013,01:76-80.

[2]卢新明,尹红.数字矿山的定义、内涵与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0,01:48-52.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南华大学;
矿物加工;
核特色

作者简介:胡凯光(1964-),男,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核资源学院,教授;
王清良(1969-),男,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核资源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217)、南华大学高教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XJG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94-02

南华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是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湖南省共建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防和铀特色。该学科1998年获采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获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获采矿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9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矿业工程学科包括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和资源勘探工程。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1959年开始招收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生,几十年来,在教学、科研和对地方经济服务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核工业创业时期,国家对铀矿行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及资金,使铀矿业形成了相当规模。改革开放后,核工业民,经费人员缩减,核特色地矿类专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进入新世纪,核电的快速发展使得铀矿企业对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重新成为企事业单位受欢迎的人才。在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矿物加工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成为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012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决定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5所二本高校调整到本科一批录取,这给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对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改革

1.跨学科交叉研究

为改善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人才对前沿学科、新兴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坚持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围绕铀、传统选矿和湿法冶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实现矿物加工过程的“高效益、低能耗、无污染”。专业研究发展形成以下几个主要的方向。

(1)湿法冶金。包括地浸采铀、地表堆浸采铀和原地爆破浸出采铀的理论及关键技术;
铀矿石高效破碎系统;
泥岩型铀矿制粒的粘结剂;
细菌浸铀理论及关键技术等。

(2)铀水冶理论与工艺。包括铀矿浸出液的分离纯化、铀的吸附淋洗、重铀酸盐的精制理论、技术及工艺;
不同类型铀矿浸出液中铀的吸附与淋洗的机制等。

(3)铀矿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包括铀矿山及周边地区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放射性废水的生物和生物-化学处理的机制和技术;
铀尾矿库放射性污染物在浅层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机制与治理技术等。

2.改革培养方案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自2005年重新招生以来,分别制定了2005版、2007版、2009版、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实现模块化、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核特色矿物加工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更加突出核特色的同时,兼顾了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

南华大学正处于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阶段,目前已进入一本招生学校行列,同时随着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城乡差异将会明显加大,为此,高等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必须作出相应变革,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教学改革应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

二、矿物加工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必须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1.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推进课程的结构化教学。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板块、学科基础课板块、专业方向课板块和选修课板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专业课程模块化。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主要有三方面:一部分学生进入核工业矿山、工厂从事铀水冶工作;
另一部分进入铜、金等金属、非金属矿山从事湿法冶金工作;
第三部分到金属、非金属选矿厂从事传统的选矿工作。因此专业课的安排也围绕铀水冶工艺、湿法冶金、选矿三大块,教师应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发课程,组织教学,使专业课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3)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为加强课程的实践性,“铀水冶工艺学”、“溶浸采铀”、“矿物加工学”、“矿物岩石学”、“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分析测试技术”等大部分专业课程开设了实验课,“铀水冶工艺学”、“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和“选矿厂设计”三门课开设了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矿物加工教育界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和借鉴了学者们的成果,并结合本校矿物加工核特色,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如表1所示。

(1)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和训练等课程。大学四年会一直开设外语和信息技术课程,且采取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高年级安排双语教学课程、专业英语、计算机专业应用及包含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选修课程。

公共基础课一方面为学生学习专业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人格奠定知识、情感和意志基础。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向学生传授从事某一学科方向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为学生日后的交叉综合研究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尽可能采用综合化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宽口径”的要求,同时使学生对自己以后学习、从事的专业有所了解。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和矿物勘探专业三个专业合在一起成为地矿类大类,这一大类内的学生大一课程一样,而通过大一一年学习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

3)专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强调专业的前沿信息和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按照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表2列出了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平台的具体课程。

选修课板块可以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营造个性发展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通过选修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科,形成特殊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训练创新思维。

4)实践教学环节。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2周)、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项目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独立生产实习)等。

5)第二课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探索“研究型”课外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有余力,而又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除了对其鼓励和引导以外,还应积极为他们开辟第二课堂,使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索性实验。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绝大部分是结合教师科研任务进行。

三、效果与问题

1.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效果

自从南华大学重新开办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以来,一直突出强调坚持“核”特色,努力把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建成南华大学的品牌专业,为核工业和地方经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工业、核工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敬业精神、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科学素养,具备从事矿物(铀及其他金属、非金属)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设计、科学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及生产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特色教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上。详细数据见表3、表4、表5、表6。总的看来,近四年来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人数每年增加,读研率每年增加,毕业生在核工业系统内就业的比例在10%~30%左右,一次就业率100%,读研率在20%左右。

2.存在的问题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一直坚持走“铀矿冶”特色、兼顾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的办学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师资力量不足、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太合理。目前,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有专任教师7人,5名教师本科毕业于化学专业,都是从核工业第六研究所进入南华大学,从事的研究方向也与矿业相关,例如:溶浸采铀、细菌冶金、铀矿浸出液的分离纯化、铀的吸附淋洗、重铀酸盐的精制的理论、技术及工艺、铀矿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等。他们对目前该校矿物加工方向教学的要求还不太适应。

(2)缺乏合适的核方面专业教材。关于矿物加工核方面的专业教材不多,最近两年相关教师已编写三本核方面教材《核工业微生物学》、《铀水冶工艺学》和《溶浸采铀》。

(3)教学经费不足。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校坚持走“铀矿冶”特色、兼顾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因此学生必须到铀矿山、湿法冶金矿山、选矿厂实习,但是分配到矿物加工工程系的教学经费非常有限,制约了许多教学环节(如让学生到一些较远矿山实习等)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晋霞,牛福生,聂轶苗,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创新性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煤炭技术,2009,28(12):152-154.

[2]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l6-19.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全国正在规划建设的13处大型煤炭基地,其中西部地区占7个,西北地区占5个。目前西部地区矿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从近3a采矿工程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以上就能说明这一点。所以必须针对西部地区经济特点等实际情况,提高西部矿业工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这种意义上称之为“基于西部情结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西部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依靠西部人来支撑与建设。

1特色及优势分析

根据调研资料分析[4~6],结合我校西部矿业这一特色与优势学科的实际情况,对国内外目前矿业工程力学课程体系与实验示范(基地)构建的模式及特色进行全面分析,其主要包括以下几大优势。

1)国际优势及特色。在国外,采矿专业,目前只有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尼法尼亚州立大学、印度矿业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等还保留有采矿专业,波兰的矿业领域人才培养也已经萎缩。在国内,只有我校拥有西部惟一的矿业工程一级学科,而中国矿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虽然还开设有矿业类基础工程专业的课程,但毕业生所服务的地区很少涉及西部矿区。

2)项目构建优势。2000年山东科技大学获得的教育部教改项目“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实践”属于“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并于2002-12-17在西安交通大学由教育部召开的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交流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交流,获得好评与认可。但是针对力学实验教学与示范建设,涉及西部矿山工程力学实验教学改革却是凤毛麟角。

3)地域优势。若仅从工程力学的角度进行教改项目申请,在西安乃至全国,我校均不占优势,如果站在西部矿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进行矿山工程力学实验教学与示范构建,我校有独特的优势。西部地区经济相对东部地区落后,这是不争的事实。西部的教育更需要加强,贫困地区必须立足自己的实际,培养自己的高素质精英人才。作为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基础类专业的教育,对西部经济发展有重要奠基性作用,其教育内涵必须拓宽与拓深。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力度逐渐加大加强,西部矿山能源的战略地位已经凸显,采矿类优秀能源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需求模式等问题更是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

4)学科特色优势。我校在矿业工程领域虽然已形成特色和优势,但还需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相关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成就和做法,结合我校矿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建设以及毕业生综合素质拓展进行综合建设,以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争取建成西部矿山工程力学教学与示范基地或平台,为巩固我校西部矿业特色以及夯实内涵奠定基础。从传统的基础力学与矿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分析,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数学、力学知识学习较多,但有关矿山工程力学(包括岩石力学、岩层控制学、井巷工程、瓦斯动力学以及工程流体力学等)的教学与示范建设还比较薄弱,这一矛盾在近2a从采矿工程与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招生与教育过程中也凸显出来。

5)人才需求优势。矿业工程学科中涉及到的采矿工程等专业属于矿业工程类基础性专业,毕业生在矿山主要从事矿山生产(安全开采与灾害防治)技术管理与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要求基础知识扎实,综合性强。从现场反馈的信息亦如此。在教学改革中拓宽专业后需要夯实工程力学(矿山岩石力学与岩层控制)知识及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工程现场所需要的工程力学监测方面的仪器仪表相关配套课程与知识体系。这样毕业生到现场后能立即找到自己的定位,为后期发展奠定基础。

2理论教学平台内涵构建

2.1内涵构建目标与关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组织模式对高等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地倾向采用项目(case)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其他关键能力。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有关的方针和政策,结合我校的优势学科和已经取得的一系列优秀教学科研成果情况,要实现西部矿业工程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渗透,完成教学内涵的拓展,“基础厚、专业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目标是理论教学平台构建的关键。

1)基础厚:系统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力学等基础理论与矿山工程力学(主要包括矿山岩体力学、岩层控制学、井巷工程、矿山工程流体力学等)实验课程;

2)专业宽:在系统掌握矿山工程力学基础与实验(实践)理论的前提下,拓展对实验数据的深入分析与问题解决;

3)能力强:能对所遇到的工程问题形成正确判断,提高研究与创新能力;

4)素质高:能综合提出(或解决)现场工程问题的技术方案和具体运作程序,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2.2关键教学手段

根据目前我校的教学软硬件建设环境,该课程开设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建立在已经参加过认识实习和已经建立现场工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学方法主要采用4种:①理论教学;②实验室观摩与体验(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亲自动手开展实验);③进行野外岩(土)石的参观与实践;④采用论文(大作业)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要有效实现以上过程,概括地讲,Case教学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理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法。该教学法在北美高校广为使用,因效果良好颇受欢迎,是符合构建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教学研究人员,在构建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由于矿业工程力学专业及课程的特点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在力学课程教学与实践中采用Case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2.3网络辅助教学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手段,需要利用校园网、数字化和视频资料辅助进行Case教学,其中数字化格式主要为下列3种(正在进行修改素材):①MSWord文档,主要是教案和本书的主要教学与授课的关键点;②MSPowerPoint文档,主要授课讲义;③AdobePDF文档,为网络教学提供图片等素材。另外,为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本课程或学科的当前状况,摒弃教学内容陈旧等缺陷,采用(最新)科研成果进课堂和教学名师上讲台等模式,对丰富课程内涵和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3实验示范教学平台构建

创建一流大学离不开实验室,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有完善的本科教学体系的实验室条件保障、研究生培养的实验室条件保障[7,8]。为此,结合我校的矿业工程的西部特色,提出整合资源、组建矿山工程力学实验示范教学的平台。

3.1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1)构建以岩石力学性质伺服试验系统(MTS)为中心的基础实验平台。以岩石力学伺服试验系统(MTS)为中心,对已建岩石力学实验室进行改造,构建岩石(土)力学行为基础实验平台,进行岩层控制和岩土工程领域的基础教学与实验研究。

2)建设以三维可加载相似模拟系统为中心的物理模拟实验教学平台。围绕“大比例可加载三维实验模型系统”“固-液-气三相模拟实验系统”“可变角块体模拟架”,构建物理模拟实验平台,以提高试验测试水平和精度为目标,使物理模拟向定量化和可重复性发展,进行岩层运移和围岩灾变控制理论教学和实验技术教学与研究。

3)以三维相似模拟实验平台、固液气三相模拟实验台和数值模拟实验系统为中心,结合数值模拟试验系统和边坡稳定性物理实验系统,建设矿区地表移动与环境灾变预测实验平台,对西部特殊赋存条件下矿山开采引发的边坡稳定基础理论和控制技术、采动损害主导因素与控制机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以及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进行教学与研究。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健词:矿井通风 教学方法 改革实践 职业教育

笔者在讲授《矿井通风》课程时, 主要应用了几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现场实践经验,为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的必要性

《矿井通风》是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为煤矿企业培养具备矿井通风测定、施工、维护、设计、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矿井通风课程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不易理解。另外,由于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相互孤立,没有协调统一起来,很多教学方法得不到应用。

随着我国对煤矿安全的重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实施面向企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做”结合,教师要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改革学科体系的知识传授逻辑设计思路,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从而整合矿井通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矿井安全。

教学方法与实践

我国矿井大部分为井工开采,通风系统复杂,井下粉尘较多,生产环境恶劣,即便学生去矿上学习,但下井的机会也较少,因此学生对实践生产了解较少,理论联系实践较困难,而矿井通风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根据以上情况,提出如下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项目教学法主要应用于课程设计,将课程设计的内容分为若干个项目,主要包括:确定矿井通风系统、矿井总风量的计算和分配、矿井通风风阻力计算、选择通风设备和概算矿井通风费用计算,通过一次完整的课程设计,学生毕业到工作岗位后,对通风工、瓦斯检查工等工种都能胜任。

案例教学 由水、火、瓦斯等造成的煤矿安全事故不断,特别是近几年,多次发生了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这些事故很多就是由于通风不良造成的,比如:气体窒息事故、瓦斯爆炸、煤尘自燃等。因此,在讲授本课程的时候,应尽可能地把这些典型案例都分析给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分析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防范措施等,能从这些实际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加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一方面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事故分析方法;
另一方面,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有助于加强安全意识,防止同类事故发生。

实训现场教学 在矿井通风实训室开展教学, 教师面对模拟矿井通风系统等各类设备,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操作演示;
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这种教学方法适合高职学情,也符合职教发展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采矿模型演示、操作演练、黑板推理等教学手段灵活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另外,在实训现场,教师也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先进行操作、得出运行结果,再反过来学习理论性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现场参观学习 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依据教学计划,在课程进行至某阶段时,教师组织学生去煤矿企业参观学习,参观风机房,通风附属设施等。通过深入煤矿企业的现场参观学习,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学生对矿井通风知识有了很好地掌握,同时对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参观过程中,与主管或技术人员交流学习,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顶岗实习 学校选择通风工、瓦斯检查工、测风员等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实习岗位,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实现了校内教学与企业培养一体化、系统化,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提高了毕业生守岗的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优秀者可以留在企业工作,从而使得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大大提高,实现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效果,也可以作为毕业实习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程文锋,金文兵,刘哲纬.高职实践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03).

[2]秦波涛.“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86-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