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农业科学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5 13:2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本文选择明清时期的农学家是因为,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达到其发展颠峰后处于停滞的时期,从清末起受到西方现代农学的冲击,开始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和向现代农业过渡,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从人才的角度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科学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农业科学论文【五篇】

农业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选择明清时期的农学家是因为,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达到其发展颠峰后处于停滞的时期,从清末起受到西方现代农学的冲击,开始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和向现代农业过渡,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从人才的角度看,是从历史上广博的通才式的农学人才朝着定向的专业化的农学人才转化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其影响十分深远。

一、明清农学家的地理分布与成就

根据上述界定标准,本文共收录了明清农学家72人,内明代26人,清代16人,其中71人的籍贯可以查明,不明者仅1人,他们的分布如下:

江苏21人,浙江18人,福建6人,山东5人,江西4人,安徽3人,直隶3人,河南2人,陕西2人,四川2人,广东1人,湖北1人,贵州1人,山西1人。

可见明清时期的农学家绝大多数集中在江苏浙江两省,占总数的54.92%,按东南六省计,则占到总数的80.28%,农学人才的这种集中分布,和陈正祥[1]及缪进鸿[2]的东南人才研究的分布非常相似,只不过农学人才的数量很少而已。

这72名农学家的成就大小不一,各有特长,很难作概括的评述,但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是他们都非常熟悉农业生产实际,都有亲身实践的体会和经验,他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很令后人敬仰,值得后人学习。第二个共同点是他们的知识结构都属广博的通才型人才,往往是擅长农业又兼及其他,或虽非专门研究农业却对农业也非常熟悉,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理解,例如李时珍、[3]徐光启、[4]宋应星等,不一一列举。这里产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即现代的农学家常常可以从前人的著作中发现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材料,但是专家的知识结构不能胜任对这些著作及其作者作全面的解剖和研究,以致每逢纪念某个科学家诞辰几百周年的讲座会上,常常聚集了数十上百来人,各自就其专业对前人成就的各个方面作出分析阐述,每个局部都放大了来看,整体却看不见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专才和通才的矛盾,我们固然需要专才,但也要继承历史传统,有更多的时代需要的通才。

再从这72名农学家的农学成就和水平来看,可以认为,“学历”水平和成就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进士出身的如徐光启(万历进士)的《农政全书》,马一龙(嘉靖进士)的《农说》,王象晋(万历进士)的《群芳谱》,吴其浚(嘉庆进士)的《植物名实图考》,李彦章(嘉庆进士)的《江南催耕课稻编》以及举人如宋应星(万历举人)的《天工开物》,黄省曾(嘉庆举人)的《稻品》、《种鱼经》等,他们的特点是著作的内容广博,取材丰富或理论阐述深入,代表并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从理论到实践的精华,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像《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群芳谱》等的影响已超出国界,世界知名。另一方面,“学历”较低的农学家,他们的特点往往是长期家居,亦耕亦读,是读书识字的农业经营者,他们熟悉农业生产,自己即有躬耕田亩的经验,他们所写的农书都是传统农业经验精华,富有科学内容,如《沈氏农书》的一整套稻麦两熟的经验,《知本提纲》提炼出来的施肥“三宜”(土宜、时宜、物宜)的理论等,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二、明清人才集中于东南的原因

明清时期人才集中于东南的现象从唐宋就形成起来的,历史上出现这种现象,通常解释为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从而带来北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等等。这种解释当然是对的,但笔者以为还应该深入分析,比如,大量人口的南移不能只看成简单的人力和智力加入到南方的人群中,还应该看到他们从此和南方人婚配,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遗传种质组合。这才是人才辈出的优生学依据。现代优生学指出,人的体力强弱和脑力智愚都是多对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的遗传结构虽然是“先天”决定的,但还要取决于后天,包括从怀孕至儿童教养的环境条件的优化。《左传》早就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藩”的记述,[5]因为近亲婚配会给隐性遗传病(痴,聋,哑等)以表现的机会。近亲结婚所生子女,其隐性病患者的百分比较非近亲婚生子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6]所以人口的流动和远距离的婚配非常有利于防止不良等位基因的组合而增加优良等位基因的组合。中华民族到秦汉时止主要是在黄河流域进行着频繁的各民族的交融,这成为汉族的基础。魏晋南北朝以后,在北方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继续融合的同时,又开始了向南方的大迁移,最大的三次是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和辽灭北宋。尽管历史上人口的融合和大迁移是以残酷的战争,强迫群众迁移和无数的伤亡为代价,但不容否认,他们无形中为汉族种质的优化创造了条件。中国历史上就有注意优生的事例,如汉武帝器重的冯勤是个身材高大的人,但他祖父是个矮子,他祖父有意为他父亲娶个长妻,因而生下高个子的冯勤。[7]从智力很低的愚人到智力超群的天才这样大幅度的变异,多半是多对基因和环境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口的迁移和环境改善,确实在优生方面起了正面的作用,也减少了负面的影响。据统计,我国目前有智力不全的“傻子”约500万,患各种先天性智力缺陷的儿童逾千万,[8]联系到40年来我们把农村和城市的户口管理分开,导致城里人和农村人通婚的人为障碍,从长远看,是不利于种质优化的,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再从环境条件中最重要的营养条件来看,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是优秀人才成长的外部条件保证。北方以粟麦为主食,南方以稻米为主食,二者的差异不显著,甚至单独的粟麦营养还较稻米好些,但从综合的营养结构来看,北方人的动物蛋白来源主要依靠牛羊和猪肉,人均消费水平很低,全靠大豆的植物蛋白质补充。东南人的动物的蛋白质来源则有丰富的海产和淡水鱼类,加上猪、家禽等,消费水平高于北方,特别是鱼虾类的蛋白质最容易消化,又容易取得。中国历来有食鱼使人头脑聪明之说,英国自古亦有鱼是智慧的食物的谚语,可能是长期实践观察的印象体会。

稻米的蛋白质含量虽然低于粟麦,但稻米蛋白质的消化率高,而且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潜力远高于粟麦,习惯上所说的东南“鱼米”之乡很好地概括了东南膳食结构的较为优越,加上单产的优势,既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又保证了优质的膳食结构,这是东南人才特别集中的物质基础。

三、历史回顾看农业人才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明清时期虽然出现了较前期多得多的农学家和农书,农业生产技术也达到其发展的高峰,但由于统治阶级对农业的加重盘剥,人口在清中后期又迅猛增长(道光十四年,即1834年达4亿),耕地开辟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导致人地比陆续下降,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时的14.56亩/人,下降到康熙时的5.5亩/人,到道光时只剩下1.65亩/人,[9]农业生产虽然一再努力增加复种指数,围垦洞庭湖、珠江三角洲等,仍有大量无地农民涌向边远山区,焚林开荒,造成“只为人多觉地偏,一人一亩尚难全”和“海角山头已遍耕,别无余地可资生”的境地,[10]农业生产又没有外源能量的投入,最后只能走向滑坡。而从农业本身来看,由于清朝的严格闭关自守,断绝了西方近代科学的输入,暴露出传统的农学仍停留在抽象的哲理思考阶段。如以阴阳、五行、气的消长解释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对于西方18世纪以来兴起的生物学、遗传学、化学等与农学密切相关的实验农学进展毫无所知,就是同明治维新以前同样和于封建社会的日本江户时代相比,也显现出在传统农业方面有被日本赶上之势。[11]日本则到19世纪中后期(1868)开始了明治维新,从此更拉开了两国农业方面的差距。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为什么在重农政策的号召下,农学家如此稀少。明清进士共51090人,[12]而进士出身的农学家仅14人。本文收录的农学家标准很宽,500多年中一共也只得72人。这许多进士都干什么去了,统治阶级选是政治性的,让他们担任各级地方官吏,作为统治的骨干力量。在重文轻理的指导思想下,整个封建社会的科学技术人才的总量已经很少,其中从事农学的自然少之又少。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各级地方官吏的职责是劝农督农,即使是劝农负责的官吏,无非是以“父母官”的身份,做到注意兴修水利,劝农有方,并不直接从事农业研究,像北魏贾思勰,元王桢等人,可说是凤毛麟角。《齐民要术》序中列举了汉代劝农有方的官吏,一一点名,也不过11位。[13]还有不少的官吏恰如王桢所说的“今之上者,不知衣食之所自,唯以骄奢为事,不知己之日用,寸丝口饭,皆出于野夫田妇之手,甚者苛敛不已,剥削脂膏以肥己,宁肯勉力以劝之哉?”[14]农业和农民的地位如此低下,农民若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唯有走“学而优则仕”这条道路,封建社会这种“重农”实“轻农”的政策,不仅影响农业社会农学人才的成长,而且它的残余影响异常深远。清末海禁被西洋的船舰大炮轰开,农村破落,农业衰败大暴露,维新派人物在谋求富国强兵之道时,终于从中外对比中认识到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呼吁重农,如梁启超即指出:“今之谈治国者,多言强而寡言富,即言国富者,亦多言商而寡言农,舍本而逐末,无怪乎日即于贫,日即于弱也。”[15]张謇也有类似说法,[16]不俱引。梁启超还指出,秦汉以后,农工商与士走上两条不同道路,士变成不辨菽麦,农民则不识一字,形成了“学者不农,农者不学”[17]的局面,这是封建社会重文轻理的必然结果。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简单的说,首先是依靠机械化,以取代畜力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入工业生产,其次是依靠工业生产,提供化肥、农药、杀虫剂、塑料薄膜等,增加外源能量(石油)投入,以取得更多的产出,三是通过遗传育种,不断培育出新的品种,以适应机械化、化学化的要求。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前提是发展教育,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知识型的农民才能接受科学知识,经营现代农业,知识型的农民转为工人,便是知识型的工人,所以普及教育是资本主义(及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至今已120余年,中国从1893年至今也近100年,在此期间,中日各自都经历了很大变化,唯一不同的是,日本始终重视教育不变,中国则始终没有把教育放在首位,明治初年(1873)日本男女受过义务教育的占28%,到明治三十五年(1902)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已达92%;
而中国的辛亥革命时(1911)的国民识字率只有15%,甲午战败后中国赔款白银2亿两,明治天皇说,这笔钱一点也不许瞎花,全部用来办教育,办小学,就是在偏僻的农村也要办一所像样的小学,就这样,日本靠这笔钱奠定了教育的基础。[18]到1950年时,日本每个小学生的教育经费为5000日元(约人民币200元),到1978年增至397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5800元),增加了80倍,小学教师中大学毕业生在1950年时只占0.3%,到1977年上升到42.7%[19]。目前日本农民的文化水平(1987)是:大学占5.3%,高中占74.8%,初中占19.4%。我国目前农民的文化水平,1987年初中学生占农村总人口的6.1%,高中生占1.2%,1989年分别下降为3.56%和0.024%(由于流失率很高),1990年统计,全国文盲半文盲仍有2亿,多数集中在农村。[20]尽管我国农村高等院校现已有52所、农科在校大学生高达9万多人,但按每万人口的农科大学生计算,只得1.2人(大学生为18.8人),而日本每万人口的农科大学生为53人(大学生为205人)。[21]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而不相应普及农民的教育,正日益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瓶颈。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历史上东南人才辈出这一现象,果然有贡献巨大的一面,而且至今仍然如此,但决不可自我满足,要知道这些人才的产生是建立在80%以上是文盲农民的基础上取得的,它适合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意识形态。而今天的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工农业生产和任何商品经济竞争,说到底是全民智力水平的竞争,如果我们今天已消灭文盲,我们的人才无论是数量或质量和我们的精神文明将完全是另一种模样。满足于低层次的劳务输出,漂亮的时装进口等等是不能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过日本120余年来一贯重视教育而有今天的对照,在讨论人才问题时如果不放在教育普及的天平上衡量,是容易迷失方向的。

注释

[1]陈正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图册》,1983,东京大学出版。

[2]缪进鸿:《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人才的比较研究》,《教育研究》,1991NO1。

[3]游修龄:《〈本草纲目〉谷部的生物学和农学特色》,纪念李时珍诞辰478周年纪念论文集,1988年。

[4]游修龄:《从大型农书体系比较试论〈农政全书〉的特色与成就》,《中国农史》1983年3期。

[5]《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5年)。

[6]吴旻:《优生学》,《生物学通报》,1983年4期。

[7]《后汉书·冯勤传》。

[8]余绍华:《优生学与提高人口质量》,《生物学通报》1989年2期。

[9]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第八章,农业出版社。

[10]清·赵翼(1727~1814):《瓯北诗抄》米荒诗之一。

[11]曹幸穗:《日本〈会津农书〉中的稻作技术》,《中国农史》,1986年1期。

[12]据缪进鸿统计,见《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人才的比较研究》,《教育研究》,1991NO1。

[13]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14]元·王桢:《农桑通诀》之四,劝助篇。

[15]梁启超:《西书提要的农学总序》,《饮水室文集》卷四,中华书局1936年版。

[16]张謇:《请兴师动众农会奏》,《》二,307页。

[17]梁启超:《农学报》序。

[18]《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2月10日。

[19]FAO,《1989年生产年鉴》(中文版),1990年。

农业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概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农业产业化升级,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批准了一些农业企业上市。然而从农业类上市公司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其整体经营效益不佳。再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对外出口订单骤减,应收账款回收期加长;
对内由于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升,资金支付压力空前加大;
另外银行银根紧缩,再筹资困难重重,导致众多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延缓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农业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想得到良性的发展,就必须拥有长期充足的资金支持,必须具备持续的筹资能力。而筹资活动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启动点,筹资风险既是基于资本来源角度的财务风险,又是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结果的显现与集中爆发,所以筹资风险是具有前导性和结果性的双重性质风险。因此关于筹资风险的科学预测研究,不论对现阶段的农业类上市公司规范筹资行为、优化融资结构,还是对未来即将上市的农业企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筹资风险预测模型介绍

所谓筹资风险预测,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经营、投资方面相关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面临的风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从主流的分析方法来看,单变量模型(国外大部分学者主要利用财务杠杆的高低来测量企业筹资风险)尽管简单易行,但作用有限;
多元逻辑回归模型(Logit、Probit模型)尽管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但样本的数量不宜少于200个,否则存在参数估计的有偏性,另外繁杂的计算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近似处理,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预测精度;
其它以非统计方法作为基础的模型(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代表),由于模型难以确认、计算量较大和表述判别力较难等原因,导致在财务领域应用不多,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本文选择多元线性判别法中最为典型的z分数模型与入指数法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筹资风险作对比研究:

第一,z分数模型。美国学者阿尔曼教授于1968年提出“Z-Score”。该模型在经过大量的实证考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计算出一组反映公司财务风险程度的财务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对财务风险警示作用的大小给予不同的权重,最后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一个公司的综合风险分z值,将其与临界值对比就可知公司财务风险的严重程度。其判断函数为(鉴于我国证券市场非流通股无市场价格以及利息费用无法直接从年度报告中直接获取,以财务费用代替,故对原模型中一些指标设定稍作调整):

Z=1.2X1+1.4X2+3.3X3+0.6X4+0.99X5

其中:

x1——营运资金/总资产二(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

x2——留存收益/总资产二(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二(税前利润+财务费用)/总资产

X4-股权市价总值/总负债二股东权益/总负债

X5-销售收入/总资产二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

在Z-Score模型中,将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比率(x1和X4)、获利能力比率(x2和X3)以及营运能力比率x5有机地联系起来,采用综合的方式预测公司筹资风险的大小。在这一分析模型中提出了判断公司破产的临界值或称切割值。当2<1.8时,公司有很大的破产危险,筹资风险很高;
当1.8<2<2.675时,公司处于灰色地带,财务状况极不稳定,筹资风险较高;
当2>2.675时,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破产可能性极小,筹资风险较低。一般来说,公司的“Z-Score”越低,发生破产可能性越大,筹资风险越高。

第二,入指数法。现金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属于“木桶理论”中的那一块最短的木板,因此现金及其流动必然是筹资风险预测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将取代利润或流动资本成为支付能力的象征。入指数法就是通过近几年的现金流量来计算上市公司短期内再筹资风险概率的模型。该模型主要考虑上市公司因无现金支付到期负债而陷入财务困境直至破产,却没有专门考虑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当然现金流量多少也会反映这些因素。

指数=先进留存+期望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标准差

其中:

现金流量=现金+有价证券+可使用的信用度

期望现金流量二期望收到或支出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的标准差=现金流量

则:

估计该公司的筹资风险=1-N(入)

式中N代表标准正态分布,可根据算出的入值,查正态分布表得出结果。

三、实证检验

第一,样本选取。本文在借鉴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新浪股票——农林牧渔板块共6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截止2008年底被特别处理的5家ST公司作为样本,分别是ST亚华、ST中农、ST九发、ST香梨和ST康达尔;
由于行业与企业规模的影响,为了作对比分析,笔者将板块中绩效差以及亏损的企业剔除掉,择优确定了5家非ST企业作为比较样本,分别是正虹科技、顺鑫农业、光明乳业、隆平高科以及新希望。

第二,数据说明。具体如下:

一是该方法所有检验数据都来自证券之星、巨潮资讯网以及新浪财经有关个股资料及财务年报,每股市价取当年12月31日收盘价;

二是所有年报数据均采用合并会计报表中的数据;

三是对于ST公司,运用z模型进行分析预测时,由于所依据的财务数据越临近财务失败时,其准确率越高,所以选取被ST处理最近一年及其前两年的年报数据,运用入指数法的时候则选取被ST处理前5年的数据;

四是对经营良好的公司运用z分数模型进行分析预测时统一选取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的年报数据,运用入指数法的时候则统一运用2004-2008年连续5年的年报数据;

五是ST中农由于是2000年上市,于2003年4月23日被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中农”,于是只有前三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入指数计算;

六是假设组内分布为近似正态分布并且两组的协方差矩阵相等。

第三,模型运行。

四、模型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第一,两个模型的判别精度比较。模型判别准确率比较。从表1、3可以看出,对于ST公司来说,z分数模型判断亚华、康达尔、九发和香梨均有财务恶化的趋势,风险预测值远远低于下临界值1.8,只有中农公司的z分数值却接近于上临界值2.675,平均误判率为26.67%;入指数法显示这五个公司均有较高的筹资风险,中农公司的风险值最小。

从表2、表4可以看出,对于非ST公司来说,z分数模型和入指数模型的预警存在很大差异。其中z分数模型对非ST公司2006-2008年三年的平均误判率为40%,高于ST公司。本文认为,这是由于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存在一定程度的粉饰报表现象;
入指数法的预测要相对准确.与实际相符。

风险值趋势判断比较。10家农业上市公司中有5家为ST公司,z分数模型和入指数模型三年预警值变化趋势均一致,中农集团的z分数值显示连续三年财务状况都处于灰色地带,接近于上临界值2.675,入指数模型计算显示该公司破产风险仅为6%,说明模型预测趋势一致;
趋势判断差异主要体现在另外5家非ST公司的预警值上,z模型显示这5家非ST公司除了光明乳业财务状况比较良好以外,其他四家都处于灰色区域,财务状况极不稳定阶段;
而入指数模型计算显示这5家非ST公司财务状况良好,不存在筹资风险,唯一例外的隆平高科筹资风险也仅为1.54%。相比之下,入指数模型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所选5家业绩好的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的确不错)。

综上所述,z分数模型预测10家农业企业是否具有财务危机的判别精度约为66.67%,入指数模型约为90%。相对来说,入指数模型适用度高于z分数模型,故在两者间本文选择入指数模型。

第二,两个预测模型在农业上市公司实际应用的局限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据取得问题。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利润操纵的行为,农业上市公司也不例外,其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要打一定的折扣,有些指标可能与实际财务状况不符,导致计算结果有偏差,也导致了模型的预测能力及准确度相对降低。

二是样本选择中的局限。由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截至目前数量有限,被”的公司数量就更少,所以样本规模偏小,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对整个模型的预测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通过拓展至多个行业,找出异同点,寻求消除差异的处理方法,从而扩大样本,也可以扩大模型应用的广度。

三是行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企业由于在其他行业的投资增加而产生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在内部成本上升和外界环境的压力下,企业的转型意愿增强;
其次是我国农业企业整体销售收入相对于其他制造型企业较低,从而导致在计算z分数值时X5偏低;
再次,中美关于破产界限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z分数模型具有显著美国行业的特性,对于美国公司而言,若资不抵债则可能破产,但我国只要存在偿债能力就不得申请破产。

第三,具体建议。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在现金流量管理方面较为薄弱,资金利用效率极其低下。一方面把过多的资金用于长期项目,几乎全部以流动负债来维持运转,筹资风险陡增。另一方面,企业支付能力严重匮乏,“三角债”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而且很多上市公司没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对现金流量管理也缺乏事后控制。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防范筹资风险,关注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指标。尤其是营运资金/总资产、股权市价总值/总负债两个指标,该指标能很好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间接反应公司的筹资风险程度,从而保护中小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二是企业应建立现金流预算体系,加强现金流量管理。现金流总预算应着重于规划和控制企业宏观的经营活动,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日常现金流的预算应统管日常经营活动的现金安排,保证现金流有条不紊,永不停息,从而保障企业简单再生产或者扩大再生产的进行,满足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条件。

三是在现金流量管理的过程中,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到决策部门,计划部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将风险和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现金流量是企业管理的血液,只有形成良性循环,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是目前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以财务会计报表数据为基础,以各种财务指标为变量来建立模型,缺乏非财务因素支持。不可否认财务报表数据是公司经营状况的一个综合反映,但财务报表数据绝不是公司经营状况的全部反应。在实际操作时还应考虑宏观经济波动、产业以及管理因素,另外,审计意见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信用等级以及重大对外担保和诉讼等其他非财务因素都将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

农业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1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特点

1.1受季节影响大闲置时间长

目前,农业生产中使用农业机械设备的时间主要在春季、秋季这两2个季节,主要进行春播和秋收作业,其他季节一般处于闲置状态,由此导致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总体使用效率不高。但是,考虑到农业机械设备的特点,即使不使用也要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从而增加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成本。

1.2工作环境条件差

使用管理混乱农业机械设备一般在农村使用,工作环境条件普遍比较差,而且在使用时间上又相对集中,从而造成其零部件早期严重损伤,大大影响其使用可靠性、质量稳定性,致使农业机械设备老化速度加快。同时,农业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管理混乱的现象。在春季、秋季这2个农忙季节,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频率较高,但是却得不到有序的管理,一方面处于高强度的使用之中,另一方面缺乏及时的、必要的维护保养,从而影响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正常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缩短了其使用寿命。

1.3技术培训不到位维护保养不及时

一方面,有些农业机械设备没有详尽的技术指导手册,驾驶操作人员得不到必要的技术培训;
另一方面,驾驶操作人员大多不认真阅读农业机械设备技术指导手册,不遵守有关规定和要求,在作业中存在“重使用、轻维护”的现象,不能及时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1.4维护保养费用高

整体使用效益受影响农业机械设备在使用一定时间以后,会频繁发生故障。由于农业机械设备的零配件价格较高,维护保养费用较高,频繁的维护和保养会增加其使用成本,降低其整体使用效益。

2科学管理农业机械设备的对策和措施

考虑到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农业机械设备的自身特点,要想实现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全面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可靠性、质量稳定性,减少农业机械设备故障的发生,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2.1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避免疲劳使用要充分认识到合理安排农业机械设备使用时间的重要性,针对农业机械设备在春秋季节作业时间相对集中的情况和实际需要,对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和优化,制定具体的使用计划,既要使其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要保证其有合理的休息时间。建议采用轮流作业和间歇作业的方式,降低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强度,避免疲劳使用给农业机械设备带来损伤。

2.2科学合理配置

实现物尽其用要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合理配置农业机械设备,增加其功能,尽量选择多功能的农业机械设备,使其在农闲时间能够从事其他农业生产项目,保证其得到合理利用,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整体使用效益。

2.3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人员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用于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设备种类逐渐增多且更新很快,相应的使用保养技术知识和故障类型也不断增加。为此,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对不同农业机械装备的了解和研究。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从技术层面对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以提升对农业机械设备日常使用、维护、保养的水平。

3正确使用农业机械设备的要点

3.1科学合理操作

农业机械设备故障大部分是由不科学的操作造成的。因此,规范农业机械设备操作行为是避免农业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有效途径。科学操作农业机械设备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柴油机、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在购置以后,必须进行磨合,加注符合要求的油、燃油、冷却水等;
使用中,驾驶操作人员应注意检查油、燃油、冷却水是否充足,一旦发现不足,就应及时添加;
启动后,应进行预热(在冬季,预热更为重要)。保证农业机械设备在其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范围内运转,并注意负荷的增加应均匀,以此降低零部件的磨损,延长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3.2认真细致检查

农业机械设备正常工作时,驾驶操作人员应对各项仪表进行严密的监视,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就应立即检查、排除故障。农业机械设备部件之间存在间隙的位置很多,如活塞和气缸套配合间隙、气门间隙等,平时维修中应选择对应规格的零部件,并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安装,认真调试零部件之间的间隙,最终保证农机处于最佳的性能状态。农业机械设备正常工作时,不同机型对零部件之间的间隙有不同要求,只有保证零部件之间的间隙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

3.3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预防农业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最佳途径是定期对其进行维护保养。柴油机、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农业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的清洁、清扫和整理,定期清洗油道、更换滤芯,定期传动系统,更换油,对农机内外部件进行全面的检查,及时更换出现问题的部件。另外,选择优质的燃油,并保证其具备良好的滤清性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机械摩擦表面,从而达到降低机械磨损的目的,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性能。驾驶操作人员必须明白维护保养对于保持农业机械设备良好技术状况的重要性,努力提高维护保养技能。

4结语

农业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参考文献是说我们在论文撰写的过程当中引用和借鉴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引用的地方要做标注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的编著,然后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参考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分析。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郭文瑞.基层农技推广中的语言沟通技巧[J].安徽农学通讯,2007(13):179.

[2]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工作,1996(2):54.

[3]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4.

[4]谢春香.试论农机推广中与农民的有效沟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6(2):4-5.

[5]李亚男.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6]陆迁,王秀娟.加强农技推广的双向沟通[J].农村经济,2001(3):38-39.

[7]何蒲明.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竹理,2005(5):89-91.

[8]曾研.社工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1-3.

[9]吴易雄,晏红安.平江县创农技推广新模式[N].农民日报,2009-08-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乔方彬,张林秀,胡瑞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9(03):13-16.

[2]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3]陈秀兰,何勇,曾维忠.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的意愿研究——基于四川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02):263-268.

[4]田桂山,张正河,程景民.中外农技推广人员业绩评价比较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3(07):35-37.

[5]王移收.试论农技推广人员及农民思维定势的改变[J].湖北农业科学,2005(06):13-14,+26.

[6]熊明华.我国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04(07):70-72.

[7]孟成民,魏旭娇,陈然,等.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推广人才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9-11.

[8]王慧军.依靠管理创新深化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J].农业科技管理,2001(03):41-45.

[9]林清山.加强福建省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28-30.

[10]姚文山,张劲松,庄文才.广东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5(06):104-107.

[11]吕珂,徐世艳,侯倩倩,等.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7(06):94-96.

[12]王春霞,贠谦吉.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08):377,+385.

[13]唐文金,周红兵.农技推广队伍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0):103-105.

[14]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若干热点问题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03):90-93.

[15]陈伟民,汤红东,陈金凤,等.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287-288.

[16]陈斐,康松,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04(01):23-28.

[17]李立秋.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要把握的重点[J].农村工作通讯,2007(11):12-13.

[18]王法坤.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6):51.

[19]熊尚鹏,付文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5(06):51-54.

[20]郭予光,杨家荣.对新农村建设时期农业推广工作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9):122-123,+1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宋彬彬,贾天慧.引导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2]罗斯.浅谈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J].四川农业科技,2008,(01).

[3]童泽平,鞠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02).

[4]蒋和平,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2,(09).

[5]吕剑红,等.创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农业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决定了我国农业、畜牧业的多样性和地域性。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我省的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我省地处西南边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其特殊的地貌地势及独特的“ 体气候”,具有多种农业资源,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体的烟、蔗、茶、油、蚕、蔬菜、水果、药材、橡胶和花卉等为骨干的生产格局。畜牧也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等特点。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业信息都有着迫切的需求。怎样从本省实际出发,发挥本省资源优势,为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几年来我们根据我省农业的特点,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开发云南农业地方文献资源,发掘云南农业地方文献资源的潜在价值,从而满足我省农业发展对情报信息的需求。

1、云南农业地方文献的征订

首先把冠有“云南”字样的农业期刊订齐,如云南农业科技,云南植物研究,云南畜牧兽医,云南烟草等。对综合性农业期刊和专业性农业期刊也尽量订齐,并与全国300多家农业院校、农科院、各地州农科所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这样我馆每年通过邮订、内订、交换等渠道征订的农业科技期刊近600种。通过《全国新书目》、《科技新书目》及新华书店、出版社的征订目录订购有关云南农业的图书,中国农业年鉴、云南年鉴、云南统计年鉴、云南经济年鉴等每年必订,以保持其连续性。对出席有关农业方面学术会议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带回的各种会议论文以内部资料形式进行收藏。对我校教师、科研人员撰写的专著、发表的论文进行专门收集。通过多年的努力我馆的农业文献特别是农业地方文献已初具规模,自成体系,不仅丰富了馆藏,而且己成为云南农业文献的中心,除为我校广大师生服务外,还为省农科院、林科院、西南林学院,省烟草研究所、省情报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动物所等单位提供了大量的情报信息服务。

2、加强农业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充分揭示馆藏

2.1有针对性的把分散在上百种期刊中的云南农业文献有效的提供给读者是我馆文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 1979年开始我馆定期从新到期刊中搜集农业科技文献,共编纂馆藏农业科技资料目录21期。

目录以题录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主要内容为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农业科学中又分为农业基础、植保、农作物、园艺、畜牧兽医。每期报导文献600余条,共报导文献近13000条。同时根据云南农业发展的状况和我校学科专业的设置情况编纂了馆藏农业专题科技资料目录11册,共报导文献7758条。专题目录报导的文献更具有针对性,如烟草行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每年我省和我校的科研课题中都有多项以烟草研究为对象的课题。为适应烟草科学的发展,我校成立了烟草研究所,开发了烟草专业,为满足师生对烟草文献的需求,我们编写了烟草专题目录三期共报导文献2265条。

2.2为了发挥我馆云南农业地方文献的优势,更好地为我省农业服务,199l年我们进行了馆藏《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专题目录》的编纂,本专题共分为中文图书、农学、植保、园艺、畜牧兽医5个部分,搜集年代从1979—199l年。中文图书部分共搜集文献300余条,分散在近百种图书中,这些图书除专业性和综合性农业图书外有还有各种年鉴、省情、市情、云南农业地理、气候统计资料、各地、县、市农业志,有中国近代农业史,民国时期垦殖资料,还有日本人写的《始于云南而延及老挝泰国的稻米之路》。这些图书是研究云南农业的重要历史资料,其余四部分共报导文献2889条,其主要文献源为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云南农业科技、云南农业、云南植物研究、云南烟草、云南茶叶、云南畜牧兽医等。专门云南农业期刊中的文献占70%,其余30%分散在近百种其他农业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内部资料中。这套目录我们除分发到我校各院、系、研究所外,还寄往全省各地州农科所,对到我校成人教育学院学习的我省各级农业领导干部,我们也为他们提供目录。根据目录所提供的信息我校读者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校外读者也多次来函索取原文。

3、《数据库》——地方文献开发的现代化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为了展示我校建校以来教学、科研成果及学校发展概貌,学校决定进行《云南农业大学科技论文、专著、成果、专利数据库》(以下简称《农大库》)的建库工作。我校于1938年建校至今已六十周年,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各顶科研成果的完成、专利的申报,为云南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大量农业专著的出版和科技论文的发表充分反映了我校在云南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反映了我校教学科研的水平和实力。《农大库》已收集(到目前为止)我校作者在各个时期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2200多篇,专著(含公开出版的教材及校内自编教材)278部,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300余篇,获各种奖励的科研成果368项,已被批准专利16项。

《农大库》设有多个字段,各字段均为检索入口,同时具有增删、排序、统计、制表等功能。由于我校的各项科研成果都是以云南农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和专著也是反映云南农业现状和科学实验的,所以《农大库》也应该是云南农业地方文献的一种形式。《农大库》的建立除可以为教师、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信息外,还可以为学校领导的科学决策和科研部门部署工作提供依据。为

人事部门选拔干部、考核晋升教师提供参考。可以发挥我校农业文献和农业人才的优势,在支农和扶贫中挑选合适人才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人尽其用。同时还可以作为校史的内容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使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树立起热爱学校,热爱专业的思想,是学校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