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多篇古典诗词。这些古诗词多数是中国古代杰出诗人的代表作,在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后,依然熠熠生辉。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充分感受中国古典文化,欣赏古人的悠然自得,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古诗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多篇古典诗词。这些古诗词多数是中国古代杰出诗人的代表作,在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后,依然熠熠生辉。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充分感受中国古典文化,欣赏古人的悠然自得,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从意象入手挖掘诗歌意境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词,最讲究的无疑是意境。所谓意境是将诗人的个人感受蕴含在诗歌意象之中,从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内涵,历来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对诗中描写的意象具体的分析,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歌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此诗是杜甫在历经漂泊,身患重疾的情况下,登上岳阳楼所作,诗中抒发了作者遥望故乡,触景伤怀之情。全诗通过“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这几个意象的描写,隐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孤单漂泊的凄凉。而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莺”、“燕”、“暖树”、“春泥”都体现了早春来临的景象,而“乱花”、“浅草”则描绘出来早春的大自然中花草的特点,全诗通过早春时独特的意象展示了西湖初春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情绪。
二、吟诵感受,品读诗词韵律美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第2篇
古诗词,具有语言精练、格式规整的特点,借助于古诗词的韵律表达法,可以让古诗词的情感更加炙热,在提升高中语文素养的前提下,带动学生的各项情感因素,并且指导学生把握教学主体,丰富学习内涵,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前提下,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情感。
一、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初中古诗词教学受到教师较多重视,因而作为教学一线教师,历经多次教师实践活动,可以发现中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具体感知能力和赏析能力。比如,在教学时,教师未能从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入手,也不能重视感知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的内容多以规律性教学为主。另外,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学生在平时可能比较重视文言文学习,也能清楚地掌握文言文教学中的基础词汇和句式教学,但是如果也读到古诗词就不能较好地理解里面的内容,特别是诗歌艺术方面,不能更好地再现诗歌的画面感,也不能较好地借助词句理解主体情况,因而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多数都停留在翻译上,记忆和背诵也多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体会诗歌内容,因而更不能谈及欣赏感悟。
例如,在学习刘禹锡的《秋词》,要求学生背诵该诗,由于词句的语言更贴近通俗性,所以学生都能通过字面理解诗歌内容,但是如果提及感受到何种语言画面后,或者作者的情趣和志向后,学生就不能灵活地说出内容,这能够说明学生对诗歌的记忆更多停留在表面,不追求深层次内容,也不能从诗歌中真实地感受到词句的情感因素,因而诗歌的情趣和意蕴就不能体现出来。
二、探究初中古诗词教学
1. 理解知识,累积知识
当学生背诵和阅读诗歌时,要先培养对诗歌的感性认识,然后加强诗歌方面知识的累积,这是帮助学生学习诗歌的有效方法。通过理解,学生对诗歌会有新的认知,这是学生背诵和阅读诗歌的前提,更是学生朗读和背诵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若不能真正地理解,那么记忆也会缺失牢固,更不能真正看懂诗歌的含义。例如,在学习李白《月下独酌》后,教师需要先向让学生理解《静夜思》,由于这首诗歌每个学生都会背诵,可以在诗歌表达中让学生率先体会出思念故乡的主题,但是学生的理解多数有赖于教师讲解,教师是提供情感主题理解的关键,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结合学生自己的情感经历,让学生可以良好地感知诗歌的意境,并且感受诗人的形象。让学生体会诗人内心的痛苦,诗人远离家乡,也很想念亲人,在万家团圆的日子,看见窗前的明月有悲凉之感。学生面对此情此景会联想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也是好久未见,这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适当地和家长打电话,进行视频聊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引入,对情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结合自己情感经历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诗歌内容。
2. 显象教学法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古诗词是用语言表达含义,很多诗人能够做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王维,在王维的《辋川图》中就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诗画合一的情境。
比如王维的《终南山》(人教版九年级),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雄伟壮大。首联写是对远景的描述,里面掺杂对艺术的夸张,表现出山的高远。颔联主要是对近景的描述,身在山中之所见,写出云气的变幻,移步变形。颈联写山南北的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形态。最后写入山穷胜,找投宿人家。“隔水”二字写出了作者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远望”。全诗里面景、人、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动静结合,如同一幅山水画。
运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思,读者可以凭借自己对事物的感官理解,了解诗人的情感。其实语言的叙述性是非常容易描述,但是情感的表达很难通过语言给人呈现出来,因此,古诗词的魅力在于能够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
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人教版八年级),作者就是运用明月表达自己的心情。明月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件,但是在作者的思想寄托下,表现出生命或者很多东西的不完美。月亮的缺憾代表人生的不完美,只能通过月亮来表达美好的祝愿。
想象是把一些抽象变成具体,把平面变得更加立体,让静止变得更加灵动,体现出古诗词的本色教学环境,通过人为的景像呈现,让学生把一些创设的情境通过大脑加工,转变为具体的场景描述。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有些场景运用语言表述感觉很困难,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入提升整体的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探讨
古诗词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成果,也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诗词就是用精炼的句子来表达复杂的情感,蕴含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韵律。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呢?
一.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在最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了解到:学习古诗词可以通过诵读、积累古文字义、感悟古诗的感情和韵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古诗词年代都较为久远,当时的生活环境与现在的生活环境差异较大,再加上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想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就比较困难。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学生,既具备了小学生的记忆力优良的特点,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些特点,多读多背。这种背诵记忆,是要建立在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死记硬背当然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有大致了解,就需要进行多次诵读,诵读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理解古诗词的大意,也可以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作者的情感倾向就好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对后续的背诵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翻译。当学生能够理解记忆的古诗词越多,积累的知识就越多,想要学好古诗词,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古诗词中还蕴含了节奏感,古诗词中的平仄对仗和抑扬顿挫,都是精华,有的诗词缠绵悱恻,有的诗词慷慨激昂,有的诗词节奏明快,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所以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专业解题技能之外,还应当带领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美感。
二.拓展思维,感知诗词意境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出高分,使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认为背的越多越好。虽然这种教学模式确实在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高了成绩,但是也影响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有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很痛苦,不能理解意思,还要死记硬背,这更是难上加难。
在笔者看来,古诗词中最精炼之处就是在于古人用简单的词语抒发复杂的情感,专业术语就是“含蓄隽永”。比如:在教授温庭筠的《望江南》时,整首词主要是描述了一个深闺女子对于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但是学生基本上只能看到女子清晨起来梳洗远眺的样子。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抛出橄榄枝,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女子在梳洗时要远眺,再结合她的处境,处于深闺之中的女子,远眺,不是思乡就是思念心爱之人。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然后教师再说出正确答案,规范学生的语言组织。
三.结合生活鉴赏诗词
有少数教师非常认真地讲解了古诗词的意思,但是因为只是从传授知识的途径来讲课,所以学生只能对古诗词的大意有所了解,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艺术特点。在考试过程中,碰到古诗词鉴赏的题目,依旧是不会做,不理解,学习成绩不能提升。
古诗词虽然是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但是古诗词却都是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让学生设身处地,将自己置于诗词的环境中。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情感,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古诗词鉴赏中,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不能理解的窘境。比如:在教授李白《将进酒》时,先让学生诵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然后将李白写文章时的背景际遇告诉学生,让学生主动融入到作者写作的环境之中,了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胸襟。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重要意义;
教学规划;
语文成绩随着近几年来古诗词内容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多、题型越来越复杂,单纯的背诵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语文教学了,初中古诗词语文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于现阶段的初中生来说,由于本身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不是很成熟,容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以至于造成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仅仅依靠单纯的背诵就可以在古诗词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不能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内涵,更无从了解古诗词创作形式,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利用自身的能力去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要制订由浅入深的教学计划
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定的古诗词,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初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进行由浅入深式的教学。可以适当将语文课堂的教学主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之前去自主的查阅作者资料和背景资料,找出曾经学过的该作者的诗词进行分享,并根据诗词内容去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助式学习,教师在一旁予以适当的指导和总结。例如,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王维相关资料的查询,联想起自己曾经学习过的王维创作的其他诗词,同时进行诗词相关背景资料的查阅,了解诗词写作的背景和文中人物的关系,在课堂上还可以进行相关的情景表演,加深学生对古诗和作者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也要强调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
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传统的背诵和默写,学生在学习、了解古诗词的内涵之后进行背诵和默写,会更进一步加深其对于古诗词的印象。同时,现阶段语文中考试题里也有大量的古诗词默写题目,因此,良好的背诵、默写能力对考试成绩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古诗词教学认知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第5篇
古典诗词传承了中华民族丰厚博大的传统文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阅读古代诗词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品位,同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
初中教材中的古代诗词涉及自先秦的《诗经》至晚清的名家名篇,绵延数千年,内容广博。古代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然而却往往被很多老师轻视。
一、初中古代诗词教学现状
首先是认识肤浅化。提及初中语文教学,比较焦点的话题往往是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原因几乎众口一词:难;
而极少有人抱怨古诗词教学,似乎都觉得古诗词教学很容易。为什么?因为很多教师判定一个教学板块的难易常以学生该板块考试的分数为参照标准,而阅读和写作的得分率通常比较低。对于古诗词教学则认为读读背背考试能得高分就行了。这在根本上是没有明确古诗词教学的终极目的,没有意识到诗词教学之于学生个体乃至民众整体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而仅仅是把追求指向考试。
其次是教学方式简单化。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
讲得多,读得少;
背诵得多,理解得少;
识记得多,品味得少。结果是考试分数胜于能力提升,获得知识强于素质培养。教育的主管部门一方面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另一方面又紧握考试的指挥棒不放,这就使得教学者总是难于割舍因袭已久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之于“人”的教育则更多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再就是考试形式程式化。我们来看某市中考中的诗词考试:一部分是默写,通常是填空型默写,缺少理解型默写;
另一部分是阅读,包括词语解释、诗句翻译,这仅限于教材注解,以及内容、情感、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的理解,这常限于教师用书上的阐释,且是简单的判断或选择。考试素材均来自教材,且以客观题型为主。
不难看出,这样的考试重积累和知识的掌握而轻素质培养,只要肯死记背诵就基本能应付,而且得分率比较高。难怪很多老师觉得古诗词好教了。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正确认识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我们应该看到古诗词教学不仅是“教书”,更大程度上应该是“育人”――这里的“育人”不应该有太浓的政治色彩,是文化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情致情操教育的交融,是一项塑造人的综合工程,而绝不只是知识教育。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淡化功利色彩,也就是不能单纯地热衷于考试的高得分率,不能仅仅停留在背诵识记获取知识的层面,而应追求一种学生整个“人”的提升的理想境界,在注意到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也许就是要有所谓“大语文”的理念吧。教材中的古代诗词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无论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咏史讽今皆承载了无数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特质,为我们进行“人”的教育提供了的绝佳便捷,我们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却要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呢?
力求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多样性。诗词教学总体上应该是略讲解重诵读,略识记重感悟,略技巧重语言,略知识重情感。讲解和识记只能解决掌握知识的问题,诵读感悟、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才能解决“育人”的问题。当然,适当的精讲和训练也是必要的,因为掌握知识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况且师生最终都要面对考试,而分数则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这是不容逃避的。囿于认知水平、人生阅历和时空落差,初中学生要领悟古代诗词的韵致往往比较难,这就需要教师做更多的工作。
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以期对施教者的教学水平形成补益。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将课例教研与主题教研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个体成长与教研组(备课组)力量予以整合。而观课议课就是一种绝佳的教研活动平台。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调查法。
对参与课题的班级进行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作为理论指导、过程调控的重要依据,使课题研究始终植根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二)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中学语文记叙文文本解读相关的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如孙绍振的《名作细读》、王荣生教授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以及钱理群、孙绍振、王荣生合著的《解读语文》等论著,《中学语文教学》等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述。查阅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相关理论与课例,如于漪、钱梦龙、余映潮、韩军、李镇西、郑桂华、李海林等。
(三)课例研究法。
课例研究是案例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对一节语文课进行研究,由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制定新的方案、行动跟进等步骤组成,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