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的春风吹拂下,经院心协迎来了本学年度的第一次大型活动。为了丰富我校大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我经院心协在校心协的组织下特与自动化学院心协联合举办了以“相约童真,相约游园”为主题的游园活动。通过此次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游园会活动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游园会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在3月的春风吹拂下,经院心协迎来了本学年度的第一次大型活动。为了丰富我校大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我经院心协在校心协的组织下特与自动化学院心协联合举办了以“相约童真,相约游园”为主题的游园活动。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扩大了心理素质拓展协会在同学间的影响力,而且,通过组织此次富有趣味的、形式多样的游园会,也改变了心理素质拓展协会在同学们心中的那种只会办许多无聊的活动的呆板形象,有助于心里素质拓展协会以后活动的开展。通过联合自动化心协举办活动,可以加强和促进两个协会间的交流,更有利于以后活动的开展。
【活动效果】
通过组织富有趣味性、游艺性,综合性的趣味游戏,让参加活动的同学放松心情,找到童年的感觉,让同学们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的场面是对我们这次活动成功与否的最好证明。
【活动不足】
1.此次活动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帐篷和桌子都不太好,桌子很影响美观,在布置场地的时候才发现活动标题打错了、游戏规则没有打印。
2.活动布置场地时很多成员还不知道活动步骤,活动策划还没有看过。
3.活动之前并未将活动消息通知各班心理委员,不利于活动的宣传。
4.活动之前张贴的游园会宣传报不久就被阿姨撕去,并未及时补贴。
5.悬挂的横幅上的字打印时不是用的彩色字体,不大符合我们协会的主旨。
6.活动安排的第一个小游戏需要的人数太多,难以顺利实行,不利于后面两个活动的开展。
7.活动中许多同学并未按活动要求一个一个游戏的玩,只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游戏玩,活动现场的工作人员有些不尽职尽责,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活动的人手有些不足。
8.活动现场的秩序维护不是很好,人多的时候现场就有一点混乱。
9.游戏规则安排的不是很好,有的同学玩同一个游戏玩了多遍,有的同学因为人数太多,一遍也没玩到。
10.活动中,两个学院成员间的沟通不够,有的协会成员就自己一个人去玩游戏了,丢下自己的任务。
【后期改进】
1.活动前,秘书处将写好的策划发到群共享里,并通知各部长组织各部门的人认真看策划中活动步骤以及自己的任务。
2.活动开展前将活动消息给各班心理委员,可以扩大活动的宣传力度。
3.活动开展前,两个协会要做好沟通工作,以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4.宣传部在活动开展前,需要确定一下活动所需要的东西是否准备好了,是否准备正确了。
5.宣传部要经常关注宿舍楼下宣传栏中的宣传海报还在不在,如果不在了,要及时补贴上去。
游园会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将“十星级广场(游园)”创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按照“围绕大局、服务市民、典型带动,动态管理、务求实效”的要求,统一思想,统筹措施,全面遵循管理长效化、服务常态化、秩序制度化,活动规范化,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打造精品广场,靓点特色游园,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和文化氛围,努力提高全民文明程度、健康生活指数和幸福感,有效促进城市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主要内容和方式
“十星级文明广场(游园)”创建活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市文明办的具体指导下,就是对广场(游园)实行星级管理,用“十星”标准来规范衡量广场(游园)的管理秩序,各广场(游园)管理单位对照“十星”标准作出年度履责承诺,按照“优质服务星、内部管理星、综合效益星、社会管理星、文明执法星、绿化美化星、环境卫生星、公共设施星、文明新风星、安全防范星”十个“星”标准,规范广场(游园)的长效管理,达到广场(游园)和谐持续发展。
创建方式要坚持流程、紧扣标准、能上能下、动态管理,依据“十星级广场(游园)”评判标准,采用季度自查、半年初评、年终总评、一年一定方式,综合进行评定。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城区80%以上的广场(游园)达到“十星级”标准。
三、实施步骤
“十星级广场(游园)”创建活动,按照宣传发动、对标创建、自查自评、互评公议、审核定星、张榜公示、表彰授牌、资料建档的基本程序进行。
(一)宣传发动
组建“十星级广场(游园)”评审小组,健全和规范创星、评星、定星、授星程序。以会议、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必须在3月底前完成。
(二)对标创建
选择具备有一定活动空间,对公众开放,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治安秩序良好的广场(游园),严格按照“十星级广场(游园)”创建标准,逐一对标,规范日常行为,积极创星争星。
(三)自查自评
将初选符合评选标准的广场(游园),由广场(游园)管护单位对照“十星”标准,自评星级填写自评表,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完善,并向所在单位评审小组申报参评。
(四)互评公议
由评审小组组织召开干部群众互评会议,与会人员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评议,形成书面星级评议意见,并填写广场(游园)评审表。
(五)审核定星
及时汇总互评情况,由星级评审小组、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评议结果审查把关、进行认定、确定广场(游园)星级。
(六)张榜公示
将研究拟定的“十星级”广场(游园)通过公示栏、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为期七天的张榜公示,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在公示期间,干部群众对首次公示结果有异议的,可提出复核申请,“星级”评审小组进行复查审定,最终审定结果经公示七天后生效。
(七)表彰授牌
广场(游园)星级评定结果公示结束后,由主管部门或牵头责任单位负责填写广场(游园)星级证明,开展表彰授牌活动,悬挂广场(游园)星级牌。
(八)资料建档
将“十星级”广场(游园)创建活动资料按分类归集入档,内容包括:创建活动领导机构、年度创建计划、宣传发动资料、自评申报表、互评和评审记录、创建汇总表活动记录台账、创建突出事迹、表彰奖励情况、半年小结和年终总结等。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充分认识“十星级广场(游园)”创建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活动方案,切实细化“十星”标准内容,规范创建程序,尽快成立专班、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践诺。
(二)加强宣传,广泛动员。要将“十星级广场(游园)”创建活动作为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加强宣传,开办宣传栏、挂宣传标语,形成声势、营造氛围。要高度重视典型的激励和示范作用,着重培养典型,积极推荐典型,做好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广,激发各广场(游园)管理单位学先进、创“十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游园会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六一”是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通过活动,使学生人人自主参与游园活动之中,在游园中陶冶情操;
在游园中获取知识;
在游园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活动安排:
上午:庆祝仪式、游园活动
1、7:50举行升旗仪式,校长讲话、表彰优秀学生(操场)
2、表彰结束,各活动点老师和学生及时到位,开始活动。
3、10:30左右游园活动结束,学生凭活动券到领奖处兑换相应奖品。(美术室)
下午: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庆六一”联欢会
(时间根据作息另定)
三、游园活动地点
各班级教室及学校大礼堂
四、活动的准备与安排
1、各班在5月15日前充分发动学生征集游园活动节目方案,并将优秀的节目方案报学校大队部讨论,讨论出本班级的节目方案后,即开始准备活动的组织工网作(包括本班级的人员安排与准备道具等。)
2、各班级的节目准备必须在5月20日前完成,并在5月20日前上报本班级活动准备的情况到大队部。
3、在5月31日放学前,班级做好游园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场地、环境布置、进口出口指示、游园活动名称、活动规则等)。
4、6月1日下午各班可组织看电影、联欢会等多种形式的自主活动,活动中注意安全。
五、活动的形式
1、以班级为单位,自由选择组织活动节目,要求节目内容符合儿童实际、人人参与、学生感兴趣,比如可组织套圈、扔乒乓球、贴鼻子、夹珠子等节目,优胜者获得相应分数。
2、参与的学生在玩每一个节目时要求排队,同时为保证参与的公平性及广泛性,要求每个节目只准参与一次。
3、各班级必须精心布置好自己的活动场地与准备好本班级的节目,每个节目必须有负责人。
4、每个节目的负责人安排一至两个,负责本游园节目的进行、队员参加游园次序的安排以及游戏得分的记录。
5、各班级学生原则上先参加自己班的游园项目,然后是本年级的游园项目,最后才能参加其他项目。
六、活动要求
1、校园外部环境布置由大队部负责,室内游园环境由班主任布置。(除布置活动场地外,还应显示庆祝六一的欢快气氛。)
2、学生游园后所得分数,需加盖章,凡学生自己签名或涂改,此奖券无效。
3、活动前班主任老师要向学生宣讲活动规则,并注意安全教育,反对弄虚作假。活动结束后,各班级要搞好卫生工作。
4、参加活动学生要自觉遵守活动场所秩序(排队、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等),
七、组织领导及具体分工
组长:林惠珍
副组长:朱超娃、陆晓燕
成员:班主任、相关任课教师
具体分工:
游园活动总协调:朱超娃、陈敏
各游园点负责:班主任
奖券奖品发放总负责:陈敏
摄像摄影:陆建民、周潇雨
游园会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游戏 幼儿园课程 关系
游戏进入教育学研究的视野之后,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这一直是个热点兼难点的问题。多年来,幼儿园课程问题倍受关注,各种各样的课程模式不断涌现,尤其是以游戏为主要内容的0~3岁亲子课程精彩纷呈,3~6岁的园本课程开展得轰轰烈烈。作为基本活动的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一、国内外对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关系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从1904年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可以找到,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内容之一。
30~4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陈鹤琴倡导的“活教育”及整个教学法,张雪门倡导的行为课程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价值。在1932年的幼儿园课程标准中,游戏是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必修科目”或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的。
50年代以后,学科知识教育受到了特别的青睐,幼儿园主导课程是国家统一的学科课程,游戏在课程中的作用一度被削弱,游戏成了幼儿园课程的附加物和点缀品。
1981年教育部制订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对幼儿园课程的六门分科,基本上也体现出了对学科知识的重视。
80年代以后,对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一些幼儿园课程方案中开始体现游戏的地位和作用。但总体上看,对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尚未从理论上论证游戏化课程对幼儿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实践中普遍存在“重上课、轻游戏;重教师编制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的倾向。
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个命题无疑是正确的,反映了幼儿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普遍规律,对于扭转我国幼儿园长期以来存在的“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2001年9月正式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再次强调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1998年12月21~25日,在广州举行了“全国幼儿园游戏、课程与教学关系研讨会”。这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儿童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举行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上,刘焱教授在“当前儿童游戏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游戏、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报告中指出,应该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看待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关系,游戏不仅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的重要途径,而且游戏也具有生成课程的重要功能。冯晓霞教授在分析了“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关系”后指出,应从课程概念的分析来看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地位的变化,游戏既是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亦是幼儿园课程的实施途径,游戏重在对儿童主体性的培养。
2004年9月,上海市学前教育二期课改出台的《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将游戏列于课程结构之中,成为幼儿园课程内容之一。
2004年12月16~21日,在厦门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教学关系研讨会。冯晓霞教授在会上作了《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实践的视角》的主题报告,刘焱教授作了《关于幼儿园游戏和课程、教学之间关系的思考――教育实践的角度》的总结报告。两位教授对关于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关系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求作出了深入的剖析。两位教授都指出,幼儿园游戏的目的和幼儿园课程的目的具有一致性,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应执行相互融合的发展策略。刘焱教授还进一步提出了幼儿园游戏和课程有机结合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课程生成游戏,一种是游戏生成课程。
简而言之,我国非常重视对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关系的研究,尽管期间有一些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但总的来说,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们还是比较认同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之间是有机融合的关系。
(二)国外相关的研究
从自然主义教育到进步主义教育,直至后现代教育,与这些教育思想相对应的幼儿园课程几乎都是非常关注游戏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的。在幼儿教育发展史上,很多先驱虽然对游戏的认识不尽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如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杜威等等。欧美很多幼儿园课程方案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游戏化的倾向,如Bank Street方案、High/Scope课程方案以及瑞吉欧课程取向等。可以看出,游戏与幼儿园课程融合是一个趋势。
从美国游戏取向课程模式的演变,我们也可以看出游戏与课程关系的变化、对游戏功能与课程价值认识的变化。根据游戏纳入课程的方式以及学校课程中游戏的作用,美国游戏取向课程的主要模式有三类:非游戏课程模式、非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
1、非游戏课程模式:
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核心思想是用游戏作为“奖励”来鼓励儿童完成相对枯燥乏味而且有压力的学习任务。非游戏课程模式主张学习比游戏更重要,理应成为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下,人们关注游戏的娱乐功能,但是将游戏排斥在课程之外。
在另外一个亚模式“直接教导模式”中,游戏被完全限制,成人的奖励及表扬成为强化物,以鼓励幼儿坚持学习。
总之,该课程模式中游戏与学习泾渭分明,学习即学习、游戏即游戏,互相排斥,游戏在课程中基本上处于“无”的状态。
2、非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
比非游戏课程模式稍晚出现,其理论基础是以人格结构论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这种课程模式注重游戏的情感价值;强调游戏的情感功能和治疗价值,主张在课程中渗透自发性游戏,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自主性。
总之,该课程模式中游戏与课程初步融合,课程中大量地纳入了游戏,游戏即课程,游戏是作为一支充满生机的力量活跃于课程实践中,出现在各种课程模式中。但是,非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对课程的理解较模糊,对游戏在课程中的意义的认识较片面。
3、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游戏研究领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对儿童生活的挑战,使得不少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对儿童游戏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受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游戏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这些研究一个明显倾向是重视游戏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把游戏看作是认知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过渡阶段和中介,并把游戏作为衡量儿童象征是否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即产生于这种背景之下。
该模式注重游戏的认知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开始注重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价值。正是在这种变化的价值观的影响下,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日益占据显著份量。
总之,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使游戏与课程之间进一步相互渗透,出现了多种基本思想相同但侧重点不同、具体操作方式各异的子模式;允许游戏以各种形态充分进入课堂,实现游戏与课程充分融合。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对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的研究状况看,游戏与课程的关系从相互排斥到相互渗透,对游戏功能和游戏取向课程的价值的认识由浅入深、从单一到全面;从游戏与课程关系的发展来看,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总的趋势是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相互融合。
二、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与对课程概念的理解有关
游戏对于幼儿园课程来说,究竟是内容?是形式?是目的?还是手段?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定义幼儿园课程。对于幼儿园课程概念的不同认识与理解,会导致对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与理解。即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依从于人们对于“幼儿园课程”概念的理解。
纵观100多年来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对于“幼儿园课程”概念的理解,大致有以下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把课程理解为“教学科目”,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关于课程的一种传统的、影响时间最久、影响范围最广的定义。受这种课程观的影响,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可能有两种:(1)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中传授知识技能的手段或者方式方法而存在;(2)游戏作为紧张的幼儿园课程学习活动之后的“休息环节”而存在,或者作为“奖赏”用以刺激幼儿换取“轻松愉快”的游戏机会而进行认真有效的“工作”。
从这种对“幼儿园课程”概念理解出发,“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比比皆是,人们或者忽视游戏,对游戏放任自流;或者只重视游戏形式,忽视游戏实质。课程主要是教师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游戏与课程在内容上没有交叉关系。游戏与课程分离,“游戏归游戏”,“上课归上课”。“上课”成为教学的主要甚至惟一的途径,游戏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利用游戏形式与因素编制的教学游戏,因其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受到青睐。
2、课程即“幼儿园为幼儿所安排的一切活动”
把课程理解为“幼儿园为幼儿所安排的一切活动”或“教育活动的总和”,那么,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必然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幼儿园课程理解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为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强调的不仅是幼儿活动本身,更强调活动对幼儿的意义。
由这种课程观出发,游戏就是幼儿园课程本身的“内容”或“组成部分”,而不是“形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结构因素,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3、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这不仅要考虑“学什么”,还要考虑“怎么学”。从这种课程定义出发,游戏既可以被看作是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也可以被看作是幼儿园课程的“形式”或“途径”,这种课程观反映的是课程的本质特征。
(二)与课程的价值取向有关
事实上,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相互关系受到人们对课程价值取向的极大影响。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课程所注重和追求的价值标准或某种教育理想。通俗地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指课程所注重与追求的东西(目标)。每一所幼儿园、每一位教师、甚至每一个人,对于幼儿园课程注重什么、追求什么,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会影响人们对于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的看法。
1、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我国传统的课程模式类似于美国的非游戏课程模式,注重游戏的娱乐功能,把之当作紧张学习之余的休息与放松;受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井水不犯河水”,相互脱节,游戏在“知识本位”的幼儿园课程中并没有获得独立的价值和地位。
在这种行为主义的知识观影响下,幼儿园课程无论是在“是什么”的问题上,还是在“为什么”的问题上,都从属于“知识”,童年生活仅仅是成人生活的“准备”,低阶段的教育是高阶段教育的“准备”,幼儿园课程自然被看作是小学课程的“准备”,从而导致幼儿园课程注重学业知识技能的倾向,幼儿提前开始“准备”。游戏被看重的是可以激发幼儿兴趣的动机“”作用,是紧张的“上课”之后的“放松”和“休息”,或者是认真学习的“奖赏”。当按照后阶段的需要去考虑和设计前阶段课程时,强调的势必只有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游戏必然受到轻视,出现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分离的局面。
2、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
随着对游戏功能的不断挖掘,课程价值取向由单一发展到全面取向。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尤其是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出现,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以人为本”。人们逐渐认识到,游戏能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发展,游戏有益于幼儿各学科的学习,游戏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的整合。课程的目的不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幼儿当下的生活、童年的快乐和幸福由此受到关注。当注重儿童创造性、独立性与主动性的培养,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及童年生活本身的意义和幸福时,游戏就会受到重视,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也必然会更加融合。
从对幼儿发展和游戏功能的分析来看,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能够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经验建构提供一种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游戏生态”,游戏成为幼儿园课程生成和发展的源泉。
幼儿园游戏的目的有两点:一是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为幼儿创造适宜于他们年龄特点的幼儿园生活,保证童年生活的快乐;二是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积极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幼儿快乐、自主、适宜、有效地成长和发展。因此,幼儿园游戏的目的和幼儿园课程的目的具有一致性,二者可以相互融合。
以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为基础的“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为幼教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人们重新审视游戏和幼儿园课程的关系,探讨游戏和幼儿园课程的有机融合。
三、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有机结合的两种形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游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的作用,游戏和幼儿园课程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提倡以各种方式给儿童提供大量的游戏机会,让游戏进入课堂,主张“游戏可以生成课程,课程也可以生成游戏”。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关系。
(一)游戏生成课程,即游戏先导式
在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预设课程范围之外的内容随时补充进课程内容中,从游戏经历中提升课程,这称为游戏生成课程,或者称课程直接源于幼儿的兴趣。
在幼儿的自由游戏或自发游戏期间,会出现游戏生成的课程。教师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兴趣,及时地组织与引导幼儿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扩展、丰富或深化有关的学习经验。
游戏生成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敏锐捕捉到幼儿在游戏中显露出来的学习需要与兴趣,适时加以引导或支持帮助,使课程在游戏中获得进一步发展。
(二)课程生成游戏,即课程先导式
“课程生成的游戏”是教师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大纲等制定的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把游戏作为课程实施或教学的基本途径,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游戏(学习)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游戏活动,为课程提供游戏经历,在游戏中支持、促进和引导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它有以下三种方式:(1)游戏环境的创设或调整: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来创设或调整活动区的内容,投放适宜的材料;(2)课程与游戏的相互促进:课程的内容成为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等游戏主题的来源,游戏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课程内容的发展;(3)设计专门的教学游戏,弥补可能遗漏的关键经验。
“游戏生成课程”有利于解决幼儿园“教什么”(或“学什么”)的课程核心问题,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源”;“课程生成游戏”则有利于解决幼儿园“怎么教”(或“怎么学”)的问题,二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美]约翰逊等编著,华爱华、郭力平译.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1~353
[2]华爱华.幼儿园游戏辩说[J].幼儿教育.2005(5).36~39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5~66
[4]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7~366
[5]刘炎.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263~281
[6]刘炎.怎样认识和处理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关系[J].学前教育.2001(1).13~16
[7]何梦.全国幼儿园游戏、课程与教学关系研讨会综述[J].学前教育.1999(4).45~46
[8]黎安林.走近幼教实践――全国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教学关系研讨会综述[J].幼儿教育.2005(5).8~9
[9]朱海林.《纲要》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研讨会纪要[J].早期教育,2002(11).15~17
[10]朱丹.美国游戏取向课程模式的特点及其演变[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55~58
[11]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45~246
[12]李雪艳、李琳.游戏:真正的教育基础――谈游戏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4(6).7~8
游园会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游园·赏月·联欢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来感染凝聚广大流动党员,寓教于乐,传递温暖,扩大宣传,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
三、活动概况
1、时间:2009年9月26日下午5:00~9:30
2、地点:海上田园
3、参与:街道已确认身份的流动党员
4、主办:街道民营党委
5、协办:各片区党总支
6、准备:海上田园门票、运输工具、晚餐盒饭、月饼、奖品、主会场布置(舞台、背景图、音响)、矿泉水等
7、经费:由街道民营党委统一安排
四、活动设想
1、整个中秋庆祝活动由三大部分组成:游园、欢庆、联欢。下午5时,以片区总支为单位组织党员集中乘车入园,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参观游览田园景点。然后以总支为单位组织节目和游戏在各自预定地点开展党员庆祝中秋活动,适当安排各总支各支部有关工作。最后各总支组织本片区党员到主会场集中,举办街道民营党委庆中秋党员比擂联欢活动,由会议和文艺演出两大内容组成,文艺演出采取比擂的形式进行,各总支推荐优秀节目竞赛上台表演,组织评委打分,活动结束时为优胜单位颁发奖旗。(这种比擂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各总支和现场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所有文艺节目由各总支负责组织排练。
2、竞答、颁奖:主会场的文艺表演中适当穿插观众有奖答题,题目可以是非公党建、党员权利和义务、劳动法规、企业管理、文化体育、保健环保等方面的内容,奖品可以是日常生活小用品。国庆书画竞赛优秀作品颁奖也可穿插在节目中间进行。
3、整个活动采取先分散后集中的形式,所有任务分派到各片区总支去完成,锻炼各总支各支部教育管理党员和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培养各支委主动开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4、9月10日前街道民营党委召开有各片区联络员和总支书记参加的活动筹备会,分派任务,分头准备。9月21日召开各片区活动筹备情况联络员汇报会。9月25日下午召开活动前的工作协调和活动现场人员分工会。
五、活动步骤
1、宣传动员(9月1至9日):召开总支会,制定各片区活动方案。
2、召开筹备会(9月10日):所有联络员、办公室工作人员、各总支书记参加,分派任务,审定各片区活动方案。
3、活动准备(9月11至25日):确定节目,组织排练。
4、召开汇报会(9月21日):听取各片区联络员活动筹备情况,讨论解决有关问题,加强督办。
5、召开分工会(9月25日下午):各片区联络员和所有工作人员参加,进行活动现场分工安排;
会后民营党办与海上田园联系,带联络员去园内寻找各总支活动场地和主会场地点;
当晚各总支召开支委会,搞好各项准备;
通知党员参加活动。
6、开展活动(9月26日)下午5时各片区组织党员集中乘车去海上田园
游园(5:30~6:30):先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在园内自由参观游览;
联欢(6:50~7:50):以总支为单位集中开展庆祝联欢活动;
比擂(8:00~9:30):最后全部到主会场开会,并进行文艺比擂、颁奖。
集中乘车,回各片区,解散。
六、总结宣传(9月27~29日),上报活动信息到有关媒体,并召开工作人员会,进行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七、纪律要求
1、各总支要高度重视这项活动,统一思想,高度负责,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总支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片区联络员是具体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