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6-26 09:1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由教育部发起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要内容,它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五篇】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软件工程;

卓越计划;

工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6-68-02

0 引言

由教育部发起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要内容,它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1]。该项目自2010年6月启动以来,先后共有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南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于2009年设立试验班,开始摸索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培养模式,并于2011年成为全国第二批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本文力求较为客观地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实际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1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着力于培养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能力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2]。学生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而对于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没有要求。

“卓越计划”侧重于创新型、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接受从事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掌握软件技术文档写作的基本方法,注重职业道德修养,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工程管理有关的标准、法律、法规和规范,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软件项目分析、设计、构造和组织实施等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3]。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了卓越计划通用培养标准和软件工程行业标准,该要求具体、详细,更贴近行业需求。

2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都碰到了一些问题,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程类专业更不例外。

⑴ 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长期以来,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与社会存在脱节,远离工程教育实际。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区别于传统培养方式的独具特色的重要环节。卓越计划就是要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而与企业密切合作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成为工程化教育的关键之一[4-6]。但是,地方高校限于区域地理环境、企业类型和规模,可利用的企业资源较少。软件企业作为上个世纪末在国内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地域性分布失衡情况相比传统工程类专业更加显著。国内的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或大型城市,而在中部地区或者二线城市,软件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另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缺少配套政策,这些企业基本不会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导致可开展“卓越计划”企业学习的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⑵ 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企业师资欠缺。首先,高校师资主要来源是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教师的工程化软件开发经历较少。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主要作用,为学生开设课程、指导学生实践和进行工程化教学改革等均需要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这是约束教师提高工程教育能力的关键点。其次,双语教学能力不足,英语可以说是软件产业的第一语言,“卓越计划”也要求“面向世界”,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外语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再有,中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近年来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一味追求科研硬指标,忽视教学软指标,使得中青年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掌握不够,教学实践经验缺乏。最后,对于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的选聘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方案,企业师资队伍还远远没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重要补充。师资队伍工程教育能力的缺乏将严重滞缓“卓越计划”的发展。

⑶ 完整的工程化过程还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仍然大大落后于先进国家。尽管软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国内的软件行业规模不是很大,有些软件企业在软件制作上,也只是采用了关键设计原则和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大生产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导致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学习任务较为单一,比如,只参与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环节,这样对完整的工程化生产过程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完全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基本不可能。

⑷ 企业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到位。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在企业进行现场实践,学习过程的监督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但由于企业培养机制和配套措施不完善,企业监督的实施并不到位,无法很好地掌握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如实践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人身安全问题、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等。

以上几点是地方高校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所要面临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将现行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工程化”转变,培养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研究重点和目标。

3 结合自身特色培养软件卓越工程师

围绕软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研究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合理地实施校企合作,形成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结合地方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学校优势专业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关注地方软件行业的发展,积极与地方企业沟通实施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寻找跨学科、跨平台的合作机会,在优势专业领域中寻求软件研发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因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缺乏的劣势。我校地处中南地区的二线城市,刚刚落户的中兴通讯已跟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我们也积极联系了周边城市可合作的相关企业,目前一共建立了六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利用我校的“核特色,医品牌”,已逐步确定了核行业软件和医学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发方向,与特色专业的结合,发挥品牌专业优势,这不仅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打开了另一个通道,同时也为科研带来了新的契机。

⑵ 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不拘一格地将研究院所和企业有工程专业经验的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干部聘任为教师,建设好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形成提高教学水平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院已先后输送五名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参与软件项目的研发,并在授课过程中邀请有项目经验的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另外,还特聘了某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特邀讲师为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⑶ 将规范的软件工程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形成以工程过程为主干,以理论内容为基石,以实践活动为根本教学模式。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2+1+0.5+0.5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采用螺旋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为驱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虚拟企业”,按照工程过程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依循“重基础,精方向,强工程”的基本原则,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软件工程类专业教学诸多成果,通过构建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案例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以及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在一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之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软件工程师,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目前,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已成功培养了三届共90名毕业生,每届就业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含考研),而且用人单位对卓越班毕业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许多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的短短数月便在工程过程、团队合作等方面体现出的明显优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先于一些名校毕业生提前得到晋升的机会。

4 结束语

“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我校依循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培养要求,借鉴优秀经验,结合自身特色,克服地方高校实施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局限性,摸索出了依靠自有优势的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员实施策略。我们要抓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个契机,继续深入各个层面积极研究探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具体工作,使得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真正受益,为学生进入社会并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3:77-79

[2] 罗代忠,罗万成,李瑞.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4-6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0.4:21-29

[4] 王汉成,姜乐军.论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启

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4-16

[5] 叶鉴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软件工程 实践教学 导学制 虚拟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Practicality Teaching on Virtual Enterprise

WU Zhinan

(Yichun College, Yichun, Jiangxi 336000)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practicality teaching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has such problems as not having coherent cases, not having real environment and not having students master all kinds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Based on virtual software enterprise, the guided learning system is meant to accomplish the teaching task by means of establishing a class-teaching organiz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al software engineering enterpris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a guider. In this organizaiton, students are given the identity of a software engineer., the all-round experience of solving problems in real situation, and thereby they can handle the task and master the knowledge in the field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Key wordssoftware engineering;practicality teaching; guided learning system; vitual

0 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门指导学生高效高质量完成软件工程任务的课程,是对软件开发活动教训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该课程对对学生未来的软件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对已总结的理论缺乏具体而贴切的理解,而且认为课程枯燥无味,或者只对里面涉及到的工具和技术感兴趣,忽视了软件项目开发中各种辅助管理过程的重要作用。这种重技术轻管理的意识在学生中非常普遍,甚至在中国很多小型软件公司中也很常见。究其原因,是在软件工程学习中对其中的管理技能和工程技术技能缺乏全面的掌握,这也是软件工程教学常见的教学问题。为提高软件工程教学质量,将实际软件企业制度引进教学实验课堂,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1 基于模拟软件企业的导学制基本思想

基于模拟软件企业的导学制的思想,是指在学校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把软件企业的运行管理机制引入到课堂实

验项目中,让学生扮演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各种角色,结合软件工程课程学习,完成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具体执行的流程如图1:

具体来说,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的则是“导学员”的角色。在课程的初级阶段教师即借鉴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模拟软件企业的组织机构。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实验任务――如需求分析阶段的需求分析任务,软件设计阶段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任务等――确定该阶段的虚拟企业角色,并分配到每个学生,让学生来亲自来组织、实施并相互配合完成任务。但在组织实施前,老师应该详细地描绘实施蓝图,同时根据对工程活动的理解,查阅相关资料并制定该阶段活动计划,分派任务给各角色人员。整个实施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施完成后根据软件企业进行阶段评审,最后由导师根据其质量进行评价,完成相关实验任务。该方法核心是将企业运行的一套流程尽可能真实地引进课堂,其目的是通过这套制度让学生获得多方面体验,包括协作、沟通、计划等管理技术,以及在具体实施软件工程活动时的学习开发分析技能,并最终达到全面理解软件工程理念的目的。

2 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

基于模拟软件企业导学制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学需教师严密计划,精心组织,敏锐观察。该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环节,现以问题的形式阐述如下:

2.1 如何建立一个模拟软件企业组织

一个软件企业的正常运行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合作和配合,如市场人员、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但作为一个课堂引入的虚拟企业组织,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时有个真实的情境,通过虚拟企业的运行,学习体会软件工程知识。因此,引入软件工程课程的虚拟企业只需配备主要职能部门,学生就能进行仿真运行。这些主要的职能部门包括项目经理、软件需求分析调研员、软件的系统分析设计人员,软件程序员和测试人员等主要开发测试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将学生分为3-5人一组,以便每个学生充分学习软件工程各阶段角色任务管理和开发知识。同时,每一个阶段偏重的任务不同,学生的角色也应随之有所改变。这样的组织虽简易,但却有很高的可行性。同时也是有利于学生对企业运作环境有较为真实的体验,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达到完成软件工程实践知识的目的。

2.2 如何管理和运行

在真实的企业中,一个项目接下来,相应的组织便成立。那在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如何使项目组有秩序地运行呢?所以,教师在实验之处就应选择好一个软件教学项目,教学时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制定好教学计划和项目实施计划,确定每个阶段应配备的人员。在确定好项目的角色后,教师还应进行预先指导,以引导其完成本堂课涉及的项目活动计划和任务。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也需推动虚拟企业项目开发的进展,每个项目的结束以软件项目的里程碑为主要标志。在进行下一个项目阶段时,再按照项目计划来指导分配人员扮演其他角色。

2.3 如何运用该组织结合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教学

软件工程教学中,教师应以一个完整软件项目进行实验教学。结合软件工程的阶段性知识讲解,逐步运用该虚拟软件组织进行教学。

在运用该组织时,教师在事先做好教学计划、明确各阶段任务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扶持。比如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学生由于缺乏对软件开发过程的了解,通常难以制作项目开发计划。此时老师可以讲解一个以往的软件开发计划,使学生能够预估,有些过程还需老师先做一些框架,然后才能放手让学生做。在理论课教学时,也可以先以实例让学生理解。在此过程中,人员的组织和分工可由导学员(老师和高年级学生)来指导,以减少过程执行的困难,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一般来说,在开始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总是很不熟练,对过程一知半解,没有经验。所以在初始阶段,即以掌握软件工程各阶段知识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老师主要起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完成任务。第二阶段是课程设计阶段,通过前段时间学习,学生已对主要知识和过程有所了解,但缺乏综合衔接的能力。这时给学生布置一个项目任务,放手给学生去组织实施,老师仅作为一个指导者,起监督和评价者的作用。

2.4 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学生实验评价应仿照软件开发企业来进行。老师模拟真实企业给各个人员一定工资标准,以各阶段的实验成果(比如该阶段的项目计划书,需求文档等)作为评价依据,在导学员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评价,参照基本工资,根据绩效,给定虚拟工资(根据该虚拟工资可以使学生了解工程经济管理),以占工资的百分比作为该阶段的评价分数,从而达到评价学习目的。

3 基于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该教学方法实践性强,过程也较复杂,在实施教学时应把握一些原则,具体如下:

(1)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教师通过给出任务,适时指导,促进学生主动完成项目活动的组织任务和技术实施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探索,多方求知,全方面学习,激发其个人潜能。

(2)先导后做,由易到难。由于对新知识不理解,学生在一开始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此时老师要做到亲自示范,讲解实例,对于给定的实验任务,要手把手引导,甚至老师做一部分,然后让学生做另外一部分,这样让整个过程才能可行和可控。

从大的方面来说,软件工程实验的各个实施阶段,老师应逐渐引导,使之可行;
在课程设计阶段则让学生放手独立去做,独立完成,自主决定各种计划和阶段任务。

(3)计划要周密,简易可行。从实施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要顺畅实施本方法,需精心准备,全面计划,这是本实验顺利有序实施的重要保障。从一开始老师不但要制定教学计划,还要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并将其分派到各个教学实践阶段中。在每个阶段的项目实施中,也要指导学生完生该项目阶段的实施计划。这样才能使过程可控可管理。从教学实践反馈来看,周密计划的制定对教学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4 实施效果和总结

基于模拟软件企业的导学制在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以来,相比较传统的软件教学方法来看,学生对软件工程的管理能力和对整个软件工程整个过程理解的把握能力有很大提高,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对软件工程和其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从毕业学生反馈来看,该方法能尽可能缩小学校课堂与企业开发实践的差距,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一改以前软件工程知识教学中学生只获得片面不连续的知识理解情况。总之,基于模拟软件企业的导学制在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已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其教学思想和措施可为其他的课程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伟波.项目驱动式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北京:中国电力教育,2009(6).

[2]王延青,李海峰,林森,朱素霞,倪泽辉.软件工程系列课程设计的分组及选题策略框架[J].北京:计算机教育,2008(8).

[3]宋三华,王娟娟.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济南: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9).

[4]彭博.软件工程课程行动导向式教学法的研究[J].昆明:大家,2009(11).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软件工程人才;
培养要求;
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083-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

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软件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此应准确把握“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为国家培养适应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卓越软件工程师。

一、“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

概括说来,“卓越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强调校企联合,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
三是更加明确高等教育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导向[1]。由此“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应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的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加强对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践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确保“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2.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
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应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4.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有条件参与的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2]。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人才培养的措施

1.科学论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3]。早在建院之初,学院就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一方面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
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却又找不到工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总结传统IT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参照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学院提出“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软件人才”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和“三种精神”。

“六种能力”是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种精神”是指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学校建立了企业人才需求征集制度,通过院企座谈、走访企业、函发需求征询单等方式,广泛征集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信息。根据企业和领域的需求,遵循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创新性等原则,科学制订了符合现代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2003年,学院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引进了软件工程SSD系列10门课程,该系列课程采用了国际开发案例,突破了原有的软件教学模式,注重软件开发实践。学院将SSD系列课程与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此外,学校还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了“611”教学模式,即本科生在校四年中,有6个学期安排课程教学,1个学期开展技术实训,1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保证学生在就业洽谈会和毕业设计前就已具备了良好的工程开发能力与经验。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学校除了建立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网上评价系统和书面评价卡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外,还独创并实施了企业需求征集制度、实习基地遴选与评价制度、毕业生质量评价制度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卡制度等,为实用性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质量保障。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4]。实践教学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包括课程实验、程序实践、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实验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实际检测,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拓展训练。课程实验在满足实验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设置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实验题目,着力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程序实践是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学校制订了“层次化、阶梯式、重能力”的程序实践方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构建了“BDP”程序实践三阶段训练模式,其中B代表系统编程基础训练阶段(BTS),D代表系统开发技术训练阶段(DTS),P代表项目开发训练阶段(PTS),以培养优秀的软件人才。

项目实训是对企业真实项目的模拟开发。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模拟开发训练,让他们感受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通过对“8个全真”(全真的企业机构、全真的开发环境、全真的项目案例、全真的开发过程、全真的团队关系、全真的工作压力 、全真的管理制度、全真的绩效奖惩)的体验和对“6个步骤”(项目熟悉和环境准备、项目分析设计与文档编写、项目代码编写、项目测试、项目交付、项目总结)的实际操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六种能力”。

企业实习是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进行实战演练。为此我们对原有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要求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项目进行毕业设计,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实习双选、前期培训、过程管理、规范答辩、实习基地评价等环节,确保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4.“技术+双外语”,提升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强调“双语教”和“双语学”,充分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对任课教师提出用英文讲解、用英文命题、用英文回答学生问题的“三英”规范;
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用英作业、用英文回答问题、用英文答卷的“三英”要求,在“双语教”和“双语学”的良好氛围中,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目前,我院有超过70%的专业课使用外文优秀原版教材并实施了双语教学,每年有近10%的学生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答辩。

应特别指出的是,“双语教学”应以正常的英语课教学为基础。“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英语教学水平越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越强,双语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在积极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要确保正常“英语教学”不断线,在开设大学英语的同时,还开设了IT职业英语,TOEFL、GRE辅导课程等,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强化英语学习的连贯性。

在强化“英语教学”和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我们结合区域特色和市场需求,开展了既懂英语、又懂日语或韩语的“双外语”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每届学生中除30人左右学习韩语外,其余学生都学习日语。通过四个学期的强化训练,大多数学生能达到日语三级水平,还有部分学生能达到日语二级水平。

“技术+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学院已经成为培养面向日本、韩国软件企业和外包企业的优秀软件人才教育基地。

5.校企互动开放办学,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为培养“过得硬”的软件人才,学院积极与国内外IT企业开展多途径合作,采取建立项目库、案例库以及聘请企业教师等方式引进企业的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输送学生到企业参与项目研发,建立了一套有效利用企业资源的校企合作机制。为此,学院与IBM合作成立了东北大学—IBM联合创新研究院、IBM POWER SYSTEM教育中心,与东软集团等5家企业和机构共同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研究室。学院在IBM、阿里巴巴、淘宝、百度、东软集团、中软国际、达内、北京亚思晟、沈阳华信等20余家国内外软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另外,学院还与英国、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13所大学、1个教育机构以及台湾成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进行了包括联合建立实验室、专业共建、师资培训、专家讲学、实习就业、联合培养、课程引进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郑妍. 对计算机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6).

[2]教育部. 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1-02-21.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游戏软件;
课程体系

1998年~2007年10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社会经济领域的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多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基础上,在吸收国外先进课程开发思想,和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工人专家访谈会”。使用该方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者可以对现代职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体化的深入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应用在随后的教学设计中,最终准确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领域、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确定专业的职业和职业岗位

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和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从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一般需要召开技术工人专家访谈会和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会议。技术工人专家访谈会的参加人员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本专业全体教师,会议目标是对人才需求、专业定位、岗位群进行论证,从而确定工作岗位、职责、任务、流程、对象、方法、所需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通过会议达成一致认识,游戏开发工作岗位按照游戏开发生命周期以及市场定位分为以下几类:

(1)游戏策划类:包括游策划师、分策划以及市场策划专员等。

(2)程序设计类:引擎设计人员、程序设计师以及游戏测试人员。

(3)美术设计类:游戏场景设计师、游戏道具设计师、游戏人物设计师。

(4)市场运营类:游戏运营架构设计人员、游戏技术支持及维护人员等。

游戏软件从程序设计角度又可以分为2D网络游戏程序开发、3D网络游戏程序开发、手机游戏程序开发等多个领域。游戏软件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其简要说明如下:

职业岗位:游戏策划工作岗位、手机游戏设计工作岗位、J2ME手机游戏开发工作岗位、网络游戏开发工作岗位、游戏测试工作岗位、美术设计工作岗位以及技术支持工作岗位。

岗位能力描述:明确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应用领域,对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文化、玩家心理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行游戏程序和美术策划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能够进行网络游戏美工设计的能力;
熟悉手机游戏开发环境,进行手机游戏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掌握一门常用的网络游戏开发语言及工具,能够进行网络游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游戏软件产品营销、售后技术及支持的能力。

就业方向:在游戏公司从事游戏策划、游戏软件开发、游戏软件测试等方面的工作;
各级类游戏动漫公司从事美工设计、制作等工作;
各级类游戏软件公司从事逻辑程序员、2D网游程序员、手机游戏程序员、网络游戏美工设计员、游戏软件销售、普通C++、Windows程序员等工作;
游戏软件产品营销、售后技术及支持的工作。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面向游戏软件策划、设计、开发、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网络游戏软件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网络游戏策划、美工设计、网络游戏软件编程等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网络游戏软件美工设计及网络游戏软件开发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支持典型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是职业分析,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和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也是从职业分析入手,根据以上游戏软件专业对应的职业分析,确定游戏软件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游戏策划、手机游戏程序开发、网络游戏程序开发、二维平面美术设计、三维动画设计、音乐音效设计、游戏运营架构设计、游戏技术支持和维护等八个任务。支持以上八个典型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游戏策划及架构知识、游戏二维平面美术知识、游戏三维美术知识、手机游戏程序设计知识、网络游戏程序设计知识等。

3.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难度和课程学习链路

根据步骤2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依照职业成长模式理论,继续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原则上应将典型工作任务分为4个难度等级范围,分别对应于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依据知识和技术的难度等级,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熟练掌握这些知识与技术的过程,构建课程链路,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阶段1:入门,了解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概貌,并学会最基本应用,重整体、正确方法,而不是细节。阶段2:基础,基本的理论知识、技术理论基础和主要应用。阶段3:熟练掌握,通过行业专家的指导,实际任务模块反复训练,直到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主要技巧。游戏软件专业课程学习链路图如图1所示。

4.制定课程体系结构图

根据步骤3,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难度和课程学习链路后,制定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和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制定课程体系结构图,需要综合考虑学习领域课程的难度,和课程学习链路的阶段,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5.设计学习领域

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难度后,一般需要由专家组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对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等7个要点进行工作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并设计学习领域。游戏软件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活动的系统,其构建要遵循一定规则和程序,要把思想上、观念上的东西加以具体化,经过若干过程和步骤,最终形成所期望的课程体系和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

基于工作过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改革探索,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引领课程设置,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黎明,张兵.高职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课程体系设计[J].课程开发,2008.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

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软件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此应准确把握“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为国家培养适应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卓越软件工程师。

一、“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

概括说来,“卓越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强调校企联合,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
三是更加明确高等教育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导向[1]。由此“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应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本文由收集整理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的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加强对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践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确保“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2.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
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应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4.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有条件参与的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2]。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人才培养的措施

1.科学论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3]。早在建院之初,学院就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一方面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
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却又找不到工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总结传统it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参照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学院提出“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软件人才”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和“三种精神”。

“六种能力”是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种精神”是指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学校建立了企业人才需求征集制度,通过院企座谈、走访企业、函发需求征询单等方式,广泛征集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信息。根据企业和领域的需求,遵循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创新性等原则,科学制订了符合现代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2003年,学院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引进了软件工程ssd系列10门课程,该系列课程采用了国际开发案例,突破了原有的软件教学模式,注重软件开发实践。学院将ssd系列课程与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此外,学校还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了“611”教学模式,即本科生在校四年中,有6个学期安排课程教学,1个学期开展技术实训,1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保证学生在就业洽谈会和毕业设计前就已具备了良好的工程开发能力与经验。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学校除了建立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网上评价系统和书面评价卡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外,还独创并实施了企业需求征集制度、实习基地遴选与评价制度、毕业生质量评价制度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卡制度等,为实用性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质量保障。

转贴于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4]。实践教学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包括课程实验、程序实践、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实验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实际检测,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拓展训练。课程实验在满足实验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设置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实验题目,着力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程序实践是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学校制订了“层次化、阶梯式、重能力”的程序实践方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构建了“bdp”程序实践三阶段训练模式,其中b代表系统编程基础训练阶段(bts),d代表系统开发技术训练阶段(dts),p代表项目开发训练阶段(pts),以培养优秀的软件人才。

项目实训是对企业真实项目的模拟开发。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模拟开发训练,让他们感受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通过对“8个全真”(全真的企业机构、全真的开发环境、全真的项目案例、全真的开发过程、全真的团队关系、全真的工作压力 、全真的管理制度、全真的绩效奖惩)的体验和对“6个步骤”(项目熟悉和环境准备、项目分析设计与文档编写、项目代码编写、项目测试、项目交付、项目总结)的实际操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六种能力”。

企业实习是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进行实战演练。为此我们对原有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要求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项目进行毕业设计,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实习双选、前期培训、过程管理、规范答辩、实习基地评价等环节,确保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4.“技术+双外语”,提升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强调“双语教”和“双语学”,充分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对任课教师提出用英文讲解、用英文命题、用英文回答学生问题的“三英”规范;
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用英文做作业、用英文回答问题、用英文答卷的“三英”要求,在“双语教”和“双语学”的良好氛围中,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目前,我院有超过70%的专业课使用外文优秀原版教材并实施了双语教学,每年有近10%的学生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答辩。

应特别指出的是,“双语教学”应以正常的英语课教学为基础。“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英语教学水平越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越强,双语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在积极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要确保正常“英语教学”不断线,在开设大学英语的同时,还开设了it职业英语,toefl、gre辅导课程等,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强化英语学习的连贯性。

在强化“英语教学”和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我们结合区域特色和市场需求,开展了既懂英语、又懂日语或韩语的“双外语”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每届学生中除30人左右学习韩语外,其余学生都学习日语。通过四个学期的强化训练,大多数学生能达到日语三级水平,还有部分学生能达到日语二级水平。

“技术+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学院已经成为培养面向日本、韩国软件企业和外包企业的优秀软件人才教育基地。

5.校企互动开放办学,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