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6 10:0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专业人员匮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美国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与革命。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vriend1969年发表了她利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咨询案例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五篇】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辈心理咨询员;
培朋训;
积极心理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专业人员匮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美国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与革命。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vriend1969年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的中学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的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咨询领域的首篇论文。此后,朋辈心理咨询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1981年美国心理学者马歇尔夫提出朋辈心理咨询的概念,受到我国学者的认同,成为现在我国朋辈心理咨询的最常用概念。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

(一)朋辈心理咨询 (peer counseling)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马歇尔夫,1981)。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而言,它是一种“准心理咨询”(para counseling)。

(二)朋辈心理咨询员(peer counselor)

朋辈心理咨询员是指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和信息,为朋辈提供心理援助和行为示范的人,以下简称朋辈咨询员。

(三)关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及其培训的研究概述

从对朋辈心理咨询(辅导)的国内文献检索看,近五年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多,集中发表于2006、2007年,研究对象以高校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朋辈心理咨询(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或模式,探索其作为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理论依据、优缺点等;
二是对朋辈心理咨询(辅导)如何开展进行探讨,具体有朋辈心理咨询(辅导)模式的构建,形式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应用。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1.人的积极改变

所谓积极改变是指: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寻找机遇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面对那些对能力提出要求的挑战并加以应对,并在整个过程中发展出新的技能、能力以及力量。成功的自我改变者在他们尝试改变问题行为的过程中,会运用来自家庭、朋友以及自助群体的信任、接纳和社会支持[1]。

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训中要帮助咨询员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能量和向积极的方面改变的能力,鼓励其体验积极改变后自身的自我成长,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2.共同成长

朋辈咨询中的双方是同辈,遇到同类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应对问题的方法可借鉴的成分也就相对较多;
加上双方相同的年龄、文化层次和相似的当下生活环境,使得朋辈咨询员更能从同辈人的角度与对方产生共情和同理,其自身对问题应付方式或提出的建议也更符合被帮助者的年龄、生活背景和处世方式。因为,在咨询过程中,朋辈咨询员可能因成功帮助对方而提高自我效能;
也可能因遇到阻碍,而在和对方的共同探索过程中,促进自身应付方式和对问题态度的积极改变和成长。

(二)设计思路

本方案的设计从严格筛选学员、培养学员朋辈咨询员的角色意识入手,要求学员掌握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体验咨询过程,实操咨询技术,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贯穿个案讨论和个人成长训练。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的过程不仅是学员理论与技术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是其个人成长的过程。

三、设计方案

培训目标:培训者掌握心理咨询的部分理论和技术,能进行个案的初次接待,初步识别来访者的问题程度,并视情况直接提供积极的帮助或劝导其至专业的咨询师处咨询(治疗)。

培训过程:培训过程分两个阶段72学时完成,方式为团体辅导、理论学习、案例讨论、模拟训练等。第一个阶段是筛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培训,这一阶段的后期安排朋辈咨询员做一些预约咨询接待的工作。第二阶段是进一步的个案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培训和团体辅导理论与技术培训,这一阶段开始安排朋辈咨询员从事热线咨询电话、网上心理咨询等咨询工作。两个阶段各安排八次每次三学时(共计48学时)的理论学习、四次个案讨论(共计12学时)和四次个人成长(共计12学时)。

具体培训设计:

(一)第一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筛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1.人员筛选

目的要求:筛选适合从事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

具体实施:通过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测量对报名学生进行选拔,测试后按照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对测量合格学生进行面谈选拔。

2.形成团队

目的要求:建立朋辈心理咨询员团队,让学员认识到咨询员团队对于咨询员自身专业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具体实施:按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结合相关心理学理念,帮助学员培养团队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朋辈咨询员团队。

3.基本理念的确立和基础知识培训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等基本理论。帮助学员树立积极心理的理念,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原则。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介绍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4.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训

目的要求:继续学习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重点讲授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原则、咨询关系的建立、各层次心理问题区别等。

5.案例练习

目的要求:让学员通过案例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

具体实施:通过列举心理咨询的案例(含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员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特别是咨询关系建立的重要性;
通过列举各种心理问题让学员进行初步的识别,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区分开,知晓应将障碍和疾病者及时转介到专业咨询和治疗机构即可。

6.心理咨询初诊接待培训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中关于首次接待来访者的技术要领,帮助学员掌握接待的礼仪、专业态度,介绍基本的谈话技巧并进行体验。

具体实施:分别模拟正确和错误的来访者接待过程,并分三人一组(咨询师、来访者、观察者)进行练习与体验。(此次培训后学员可参与咨询预约接待或助理咨询等体验。)

7.基础知识和技术培训——倾听、非言语技巧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中关于咨询技术的理论,掌握倾听、沟通、回应等技术和咨询中的非言语技巧。

具体实施:三人一组模拟咨询,让学员进行倾听、回应等练习,留心非言语行为对助益性关系形成的影响等。

8.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提问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基本的谈话技术和技巧。

具体实施:列举来访者常在咨询中的提问,如搜集网上咨询的问题,让学员练习提问技巧,如:一般化技巧、例外询问等。

(二)第二阶段:进一步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培训和团体辅导理论技术

9.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共情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掌握共情技术。

具体实施:三人一组模拟咨询,让学员进行共情练习。

10.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咨访关系再次体验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咨询关系的理论,了解咨询关系在咨询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咨询关系建立的技巧。

具体实施:从咨询员和来访者两个角度讨论咨询过程中如何与来访者建立助益性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获得积极改变。

11.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积极改变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积极心理咨询理论中关于积极改变的理念,了解在咨询过程中咨访双方都可以获得积极的改变。

具体实施:列举咨询个案(含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员讨论。

12.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助人自助与个人成长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中关于咨询过程、咨询效果和咨询师成长等部分的理论。

具体实施:进一步讲授咨询中助人者的角色和助人自助的理念,并进行一些自我成长活动,提升咨询员自我觉察能力。同时,帮助学员认识到朋辈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

13.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热线咨询电话接线及网上咨询接待

目的要求:学习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工作技巧。

具体实施:列举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遇到的问题,讲授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的理论、技巧和注意点等。(本次培训后学生可参与热线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

14.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团体辅导体验

目的要求:体验团体辅导的过程,了解团体辅导的理论

具体实施:让学生体验团体辅导的过程,主题设计为个人成长。

15.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团体辅导理论和技术

目的要求:掌握简单的成长性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学会设计成长性团体辅导主题和方案。

具体实施:分享团体辅导的体验,进行提问,讲授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列举团体辅导设计方案,要求学员分组设计成长性团体辅导主题及方案。

16.团体辅导实训

目的要求:体验成长性团体辅导的组织实施过程,掌握基本的成长性团体辅导技术。

具体实施:分小组体验成长性团体辅导的实施过程,分享和点评。

(三)个案讨论、个人成长和督导

在第5、6、7、8、9、11、13、15次培训后各安排一次个案讨论,在第1、2、3、4、10、12、14、16次培训后各安排一次个人成长团体辅导。

将朋辈心理咨询员分配给学校有经验的专兼职咨询师,由咨询师从其开始从事朋辈心理咨询服务后每两周到三周或视需要为其作一次个案督导。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
咨询心理学;
校本课程建设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咨询过程和咨询技术的科学。作为一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咨询心理学在不同学校的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适应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其课程设置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必然有其特殊性。探索符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咨询心理学特色课程建设,是研究者的核心任务。

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

符合中国实践的需要目前,咨询心理学课程中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多以西方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作为依托,对心理咨询结果的解释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西方的理论与技术在应用于中国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完善,在咨询实践中,增加并融入中国文化色彩,培养出能解决中国人自己心理问题的人才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面向全国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始终坚持服务职教的办学定位,以特色兴校,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应该服从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的要求,面向职业教育,培养能够在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在课程实践中,将服务对象定位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考虑如下内容:各年龄段职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成长环境,适合于该年龄段的心理咨询会谈语言与治疗技术等等。

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从学科性质来看,咨询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而且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因此,从专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改变原先心理咨询课程重理论、轻应用的现状,加快培养心理咨询类的应用型人才。从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迅速,各类人群都面临着极大的社会压力,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增长迅速。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确立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加快了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的发展。在社会对心理咨询专业从业者需求旺盛的大环境下,正是加快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综合内外因素,课题组认为突出操作性和应用性是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把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探索适合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作为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受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需要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总结出学生两方面的主要需求。首先,希望改变枯燥的课堂听讲和理论学习方式,融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心理咨询的应用能力。足够的信息量,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提高应用能力,是该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次,通过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高应对压力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个人发展和成长,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需求与课程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培养心理治疗师过程中,自我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自我心理,包括个人心理动力特点、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应该成为该课程建设的依据之一。

咨询心理学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意图和指向。结合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自身内容与课程建设的四大依据,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理论和原理,使学生灵活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个人自我发展和成长,成为面向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能够解决他们实际心理问题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心理咨询人才,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从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出发,立足于课程培养目标,课题组讨论认为咨询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除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应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
(2)探讨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教学,借鉴国外咨询理论的同时,介绍其在中国的应用和本土化状况;
(3)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心理咨询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具体教学内容为:

理论课包括心理咨询概论、心理咨询简史、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精神分析理论的咨询与治疗、行为疗法、认知心理咨询与治疗、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要求等。此外,教学内容还增加了日本教授森田正马所创建的“森田疗法”,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的中国式精神分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以及对中国人“权威倾向、专家倾向”等思维方式的讨论。

实践课实践课环节主要设置了一些咨询实战及心理游戏体验,包括箱庭疗法、粘贴画疗法、朋辈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心理咨询电影赏析、信任练习、破冰练习、交朋友小组训练等。

咨询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归纳国内外多种心理课教学模式,可以总结出两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即认知模式与体验模式。认知模式是以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发展学生心理能力为目的,根据心理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确定教育内容,主张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注重情境的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育。深入分析咨询心理学课程特点,课题组认为,综合利用两种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中,取长补短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意味着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确立学生在咨询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暴露真实想法,努力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不仅包括学生心态的开放,而且包括教学内容上的开放。咨询心理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安全的课堂,学生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不受压抑的,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的;
同样,教学内容也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应该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关注一些现实的心理问题,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活动性原则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更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活动性原则正是契合了咨询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好的学习

转贴于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咨询心理学课程设计时要着眼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反思性原则反思性原则要求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能够做到边学习,边反思,辩证地看待,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对角色进行模仿与观察的学习方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即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师,将咨询过程进行情境再现,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咨询过程。使用角色扮演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首先应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计划;
然后,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其他学生进行观察;
“咨询”结束后,咨访双方可进行反馈,由全体学生讨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做出必要的总结和指导。每次演练时间控制在50分钟左右,与一般咨询时间相同,力求做到与真实场景相仿。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撰写案例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对话,引发参与者省思,增强实际练习的经验,以及引导学习者使用某种特别的思考方法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教学中援引案例,一般包括案例原始材料的收集、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几个过程。

讨论、辩论法讨论、辩论法也是心理咨询课程中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在班级进行,班级成员根据资料与经验,对大、中、小学生中一些共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陪席式讨论、论坛式讨论、论辩式讨论等。在学生论辩时,教师最好不要参与论辩,静观其变,最后可做一些总结,但总结应是开放式的,没有最终答案。

行为训练法当前,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人际交往不良、自信心不足及考试焦虑等问题,因此,心理咨询课堂上可以针对大学生这些常见问题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如系统脱敏训练、自信训练、交友训练、信任训练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没有威胁感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克服不良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功能。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虽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尚未达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但可以尝试同学之间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尽可能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咨询知识互相咨询,互相帮助,在共同学习的同时促进彼此心理发展。

团体咨询法团体咨询或称集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咨询工作者帮助一类人(两人以上至几十人)解决其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的形式。在咨询心理学课程中创设出一种支持性的氛围,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探讨、训练,解决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启发,增进大家咨询实践体验的同时,促进个人及团体的发展。

咨询实战法本着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教师可以在课下为学生创造各种咨询活动的机会。如可以让学过心理咨询课程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助手,协助咨询教师为本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可以联系中职院校学生做心理辅导,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学习或工作;
或者到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与观摩等。

具体到咨询心理学课程中,研究者将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2):23-26.

[2]孙越异.心理咨询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成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186.

[3]林慧莲.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报),2005,25(1):4-6.

[4]杨敏毅,鞠瑞利.对拓展型心理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8):81-85.

[5]杭荣华.角色扮演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50-751.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范文第3篇

这一个月的心理咨询实习,我有不少的收获:

一、通过网络咨询实践,学习进行摄入性谈话,搜集咨询者的基本资料,对咨询者的问题有一个大概了解,进而梳理问题脉络;咨询中最关键的是对咨询者的共情,这是建立有效、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将对咨询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以自己的语言反馈给咨询者,以使对方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

二、通过案例讨论,大家表达各自的见解。不同的咨询员对咨询者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大家共同分析和讨论,集思广益,寻找咨询者问题的关键点;我从中发现自己看法的偏狭,开阔自己的思路,提升了咨询知识水平:咨询的焦点要转入咨询者身上,引导其进行思考;咨询员要有精神分析的眼光,人文主义的心态,认知行为的方式,家庭治疗的形式;

三、通过角色扮演,我以咨询者的身份,讲述了自己在情感之中的困惑,以及成长过程中与家庭成员的情感纷纷问题;一方面,通过“空椅”对话,我宣泄了积压在心中许久的负性情感;另一方面,督导与咨询成员们给予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令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思维、行为模式,探寻自己身上的长处,挖掘自身潜能。

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我们对咨询员的坐姿,表情,询问的语气,共情的态度等方面得到了实际训练。

一个月的实习期很短暂,我在一些方面上存在着不足:在网络咨询中,与咨询者的共情不足,过早的加入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没有以一个中立态度对待咨询的问题;自信心不足,角色扮演中不敢担当咨询员的角色,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在共情训练中,自己表露的是焦虑,担忧的情感,没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实习期间,由于自己还忙于其它事务,无法静下来认真于心理咨询,没有自己的个案与大家共同讨论。

在红枫的实习,可以说是既有收获也有遗憾,但总的来说,收获是较多的。

此次实习中,有幸得到刘凤琴老师的督导,每当在咨询中遇到困惑时,刘老师总能耐心地指导我们,给予我们启发;刘老师有多年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对心理咨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心理咨询方法,直观明白,不是僵化的理论,更令人易于理解和消化。刘老师开朗、乐观个性,亲热、包容的态度,敢于挑战困难的作风,令人留下深化印象。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影视作品;
心理咨询;
技能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57-03

心理咨询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与应用性的新兴专业。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咨询专业在培养模式上仍偏重理论教学,而技能教学则显得相对稚嫩,方法手段不多,教学效果亦不甚理想。这种窘境与心理咨询工作的自身特性有直接关系:其一,心理咨询具有保密性的原则要求,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心理咨询过程是不能公开的(包括录音和摄像),也不可有第三者在场,否则会影响咨询效果,甚至使求助者产生阻抗心理,会导致真实的咨询场景与过程难以获得;
其二,与其它外显化、标准化的职业技能不同的是,心理咨询技能具有内隐性、智慧性的特点,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心智技能,不易操作化、程式化,这也给心理咨询专业的技能教学带来困难;
其三,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咨询效应具有长期性、非确定性,这使得对咨询方法与技巧的评估不易进行。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咨询专业的技能教学,更有效地提高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引入一些文字案例,以此作为技能教学的载体,让学生分析、交流、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学中也发现,文字案例因其不可避免的概括性而牺牲了具体的细节,往往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缺乏真实性。相比之下,以影视作品形式出现的案例因具有强烈的情节性、生动的形象性,往往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在形式上乐于为学生所接受。在此基础上,教师若能加以正确引导,进行有目的、有针对的教学设计,影视案例可以实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发挥出更充分的教学效益。笔者在多年的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教学中,探索采用影视教学的方法,即以合适的心理类影视作品为载体开展技能教学,取得了明显效果。现以日剧《心理医生》为例介绍如下。

日剧《心理医生》是一部讲述精神科医生楷恭介帮助自己的病人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电视剧,全剧共11集,一集讲述一种心理问题的解决,包括恐高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暴食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典型的心理疾病。全剧大致按照一主一辅、一明一暗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地铺陈开来,心理医生对患者的治疗过程是明线,而心理医生对自身强迫症的克服并获得重生是暗线。相对于其它心理类影视作品而言,这部电视剧剧情合理、制作精良,文化背景与中国相近,在一集一个案例的展开中体现出诸多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技能。因此,笔者将其作为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教学的有效载体,并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挖掘。

一、心理诊断的训练

心理诊断能力是心理咨询专业技能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诊断,就是根据心理病理症状学的知识,对各类心理问题进行定性与区分。一般而言,心理诊断必须按照一定的诊断手册进行操作,如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DSM-Ⅳ(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等。因此,在咨询实践中,要准确地做出心理诊断,就必须善于观察、分析患者的言行举止,发现其中或明或暗、时隐时现的症状表现。但这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诊断手册为蓝本,对《心理医生》每一集中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梳理和归类,以此强化学生对心理诊断症状学知识的学习。以第7集“创伤后应激障碍”为例:

一是播放该集视频前,首先向学生呈现CCMD-3中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的症状标准,具体如下:

(1)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列1项:①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②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
③反复发生错觉、幻觉;
④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①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②易激惹;
③集中注意困难;
④过分地担惊受怕;

(4)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几项:①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
②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
③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
④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
⑤选择性遗忘;
⑥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二是要求学生以心理诊断的视角去观看视频,寻找、发现患者身上与症状标准相符合的行为表现。

三是视频播放完毕后,要求学生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列举剧中患者都有哪些躯体与精神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的症状标准,以此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学生讨论结果如下:

(1)剧中患者襟子曾遭受异乎寻常的创伤事件。即6年前,亲眼目睹自己的前男友葬身火海。

(2)襟子有创伤性体验的反复呈现。①在三七子医生的生日聚会上,襟子远远望见厨房里熊熊的炉火,似乎有某些记忆碎片突然硬生生地闯入她的大脑。襟子目光呆滞,接着产生惊恐反应,紧握葡萄酒杯的双手激烈颤抖起来,酒杯随即坠落于地……。当点燃蜡烛的生日蛋糕被捧出时,几步之遥的襟子望着烛火,脑海中却浮现出了另一个恐怖的场景:熊熊火海,曾经的男友转头望着自己,再也没有回来……襟子感到一阵心悸,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浑身颤抖。②几天后,襟子在蛋糕店定结婚蛋糕,当另一位蛋糕店的客户在点火吸烟时,襟子再次产生创伤性体验,并失控昏倒。

(3)襟子的睡眠困难说明其有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4)襟子有一定的回避反应。如极力否认自己的症状与火相关;
在前男友亡故后,与前男友的母亲中断了联系;
对与现男友的婚姻信心不足等。

通过这种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得关于某一心理疾病相关症状的丰富而生动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心理病理症状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心理诊断能力。

二、咨询技术的研习

心理咨询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门交谈的艺术。因此,心理咨询专业技能体系特别强调咨询师谈话技巧的训练。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摘录《心理医生》中咨访双方的部分对话,并探讨心理医生在与患者的对话中都运用了哪些咨询技术?以第1集“恐高症”中心理医生楷恭介与患者浅井智子的对话为例。(括号中的内容即为学生的分析)

片断一

……

浅井智子:我想我还是不行吧。

楷恭介:到20楼就出现症状了。(内容反应)

浅井智子:没错。

楷恭介:初次发作也是在20楼,对吧?(封闭式询问)

浅井智子:[点头]不过不可思议的是,我搭电梯的时候却还能抑制下来。

楷恭介:有遇到什么特殊的事吗?(开放式询问)

浅井智子:我因害怕而抓住常务的衣服。

楷恭介:常务?(重复、鼓励)

浅井智子:负责人士的伊贽先生。

楷恭介:浅井小姐,不管是什么都行,是否能说明内心的感觉呢?(开放式询问、话题控制)

……

片断二

……

浅井智子: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是绘画。

楷恭介:你喜欢画什么呢?(开放式询问)

浅井智子:是什么呢?妈妈啦,爸爸啦。

楷恭介:你喜欢妈妈跟爸爸吗?(封闭式询问)

浅井智子:很喜欢,他们常陪我玩。

楷恭介:常陪你玩啊?(鼓励、重复)

浅井智子:陪我玩很多东西,电视游戏啦,足球啦。爸爸也是。

楷恭介:爸爸?(鼓励、重复)

浅井智子:[痛苦,呼吸急促]还说好高啊,好高啊……

楷恭介:浅井小姐……

浅井智子:我觉得脑中浮现了不安的感觉。

楷恭介:浅井小姐,是谁告诉你很高,很高呢?(开放式询问)

浅井智子:嗯?

楷恭介:你刚刚称呼你的父亲时,前后叫的不一样。(面质)

浅井智子:对呀,怎么会这样呢?我从小都是那样叫的啊。

楷恭介:小时候是指何时?(开放式询问)

浅井智子:国小的时候。

楷恭介:幼儿园时呢?(开放式询问)

浅井智子:我不知道。

楷恭介:你不知道?(鼓励、重复)

浅井智子:常务也问过我,可是我对幼儿园时的事完全都记不得,一起的玩伴也是,老师也是。

……

通过这种对话分析,可以让研习心理咨询技术的学习者更真切地体味到咨询是一门谈话艺术的真谛,也可以使其更灵活地理解与把握心理咨询技术的内涵。

三、咨询原则的领悟

是否遵循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关系到心理咨询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也决定着咨询工作的成败与效果。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心理咨询的原则,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透过剧中心理医生的职业行为,分析其中都体现了哪些咨询原则?学生的探讨举例如下:

1.保密原则

第1集案例中,警察在调查巧田先生被杀时,询问心理医生浅井小姐患的是什么心理疾病,心理医生直接回答无可奉告。这说明:在不涉及“保密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医生必须遵守保密原则,保护病患的隐私。

2.自愿咨询原则

在第2集案例中,病患松本贵子的男友找到心理医生,希望心理医生能“医好贵子”。而心理医生则回答道“心理疾病的治疗,必须以本人前来为前提。”这说明:在心理咨询中,应遵循当事人主动自愿前来咨询的原则,尽量避免间接咨询。

3.助人自助原则

在第1集案例中,病患浅井小姐恳求心理医生医好自己,心理医生回答:“能不能医好得看自己!想治愈,得相当努力,得坚定信念才行。”这体现了心理咨询的“助人自助”原则。无论心理咨询师多么善解人意,多么热心地引导、帮助求助者,但最终,求助者心理问题的解决还得靠其自身的努力。

通过这种探讨,可以加深学生对咨询原则的理解,有助其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

鲁迅先生曾经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从上文以《心理医生》为例所作的挂一漏万的分析来看,合适的影视作品经过有目的、有针对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咨询技能、丰富学习者的咨询情意。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影视作品毕竟不是专为教学而拍摄的,它在本质上仍是一种艺术,因此,影视作品中的内容往往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与现实情境还有相当的距离。比如,在《心理医生》这部电视剧中,心理医生楷恭介自信、果敢、坚毅,最终都能比较完满地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问题,显示出心理咨询的强大效能。但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咨询过程并非总是如此顺畅,而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反复、阻抗、脱失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挑战着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效能,甚至使其出现“职业耗竭”的现象。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这些强烈反差,是我们在利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时必须向学习者郑重澄清的。

因此,对于影视作品在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教学中的运用,应遵循“拿来主义”的的思路,即有限使用、片断使用,用高度的专业敏感对有价值的剧情素材进行必要的探析、选取、剪辑、编排,以更充分、更有效地挖掘和发挥出影视作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维廉.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张日.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复杂;
不同民族和文化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以及可能发生问题的“道德预判”也必然会影响大众对于伦理原则的认识。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交织的国家,伦理原则的标准和困境必须被放置到“决定心理咨询行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上来看待。

一、伦理的定义和与文化的关系

在维基百科上,伦理学的定义是:“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称为道德哲学或道德学,其西方历史十分悠久,其源头可以在最古老的史诗与神话中考究。伦理学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的学科。它试图从理论层面建构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即‘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此类处境’,‘我们为什么又依据什么这样处理,,并且对其进行严格的评判。”在我们的文化中,“伦”意为“人伦”,即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如“伦常”、“纲纪”一一封建礼教规定的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理”是“道理”,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从根本上看,东西方在对于“伦理”的定义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类似于道德的行为准则。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伦理”形成的背景,或者其形成的载体一一文化。且不多论东西方文化的渊源,但是文化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然现在的“跨文化研究”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那么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载体,必然会产生不尽相同的伦理准则。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伦理准则的差异,并非是在“大是大非”的层面,并不绝对是一种行为在这种文化的伦理准则下是被赞扬的,在另一种文化内就是被鞭挞的,当然也不排除有这样的情况。多数不是“是非”的判断,而是类似于“表达方式”和“程度”的区别。比如,我们重亲情,而西方人更加独立,并非他们没有亲情;
比如我们讲人情和关系,西方人讲标准和规范,

当西方人遇到而二选一且两者相当的情况,其实选择任何一方都有人情或关系的因素在内。

二、案例分析

考虑完伦理的问题,再来探讨标准和困境。

1、案例一

X女士,50岁,离异,长期患有严重的忧郁症,多年的心理和药物治疗都未明显见效。虽然有较稳固的咨患关系,但是X女士长期以来都有自杀意向,并且不接受住院治疗,她有多种自杀的预案,而且坚决不从家中移除可以帮助她实施自杀计划的工具。生存下去对X女士来说非常痛苦,她真心地希望能解脱。然而,她却不希望子女因“母亲自杀”而有过多的精神压力。她有时表示依赖咨询师对于她的生活可以改善的看法,但是她更多是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有尊严地,在对家庭影响最小的情况下解脱;希望咨询师能向家人阐述她死亡的原因;
间接的帮助她可以安乐死;
在她准备自杀的过程中给予支持。

按照伦理原则,在咨询师有理由相信X可能会实施她的计划的情况下,咨询师应该马上危机干预的程序,不论咨询的效果和关系怎样。在过去的咨询中,曾经这样做过,但是结果只是损害了咨询关系和X的信任感、安全感和控制感。

从上述的伦理困境来看,是东西方文化共同存在的一一即对生命的重视和保护一一危机干预高于一切。更多的时候,在对于这种类似于“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人类的准则绝大多数都是一致的,就是我们最重视的是生命。无论是西方宣扬的“人权高于一切”,还是我们的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当然,不能排除部分文化和民族的特殊性。比如,非洲的原始部落中有“食人族”。他们对于人类生命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当我们在评判他们的时候,是不是用的是自己的文化载体的伦理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当然,不是说“食人”是值得鼓励的,而是从文化作为伦理标注的载体角度出发来客观的阐述这个问题。

2、案例二

L,女,18岁,高中毕业生,刚刚参加完高考。高三阶段曾经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尤其是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造成了轻度的抑郁,后经治疗好转。现因报考志愿的问题与家长分歧较大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寡言少语,没有社交活动,整日呆在家中无所事事,无躯体症状。分歧在于自己愿意选择离家较远但是名气较大的学校,家长偏向于让孩子选择离家近但是综合实力一般的学校。而家长找到咨询师,希望咨询师能够“说服”孩子,按照他们的决定安心上大学。

这个问题兼具发展性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性质,但是很可能是情绪因素造成的抑郁症状。当咨询师在进行引导时,不能以自身的想法和认识来影响来访者的判断,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案例中,咨询师不能直接影响来访者让她选择哪个学校,而是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使来访者走出选择的矛盾,敢于选择或者敢于舍弃。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当来访者舍弃了自己的想法,去了家长选定的大学,当她再次遇到挫折和问题的时候,咨询师在她眼里很可能会成为家长的“帮凶”;
但是当她按照自己的选择决定的时候,家长随时有可能会指责咨询师。即便现在没有指责,在以后出现问题时,也可能逃脱不了干系。

可能以上的案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可以表达出在东西方文化不同价值判断的情况下,我们处理东方文化内的问题时按照西方的伦理学原则很可能会影响咨询的疗效和给咨询师带来更大的困扰。而且,以上的案例中,对家长进行咨询和治疗可能也是有必要的。但是,这其中的矛盾是不可忽视的。在西方背景下,这种家长是不可理喻的,而在我们的文化中,这是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3、文化差异下的伦理思考

类似的例子还有“隐私”。“隐私”作为一个法理概念是由西方的价值体系所输出的结果。而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隐私”更多的是一个伦理概念。西方人认为,隐私权保护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他们作为近几个世纪来,因掌有话语权而占领的价值判断制高点的结果。因为只有按照他们的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才是正确的,才是先进的,才是能够继续存在的一一这是赤裸裸的强盗思维。如果非要论处发展水平的话,西方文化的基点在于耶路撒冷,而耶路撒冷是中东,是传统意义上的东方。那只能说西方文化是鼓吹出来的,是东方文化的变种。当然这种思维也是不尽科学的,只是强盗的思维人人尽可反驳,人人尽可唾之。

关于中国人教育孩子和西方人教育孩子在对待孩子隐私的这个问题上的差异,和我们越来越倾向于运用西方的“伦理”标注来判断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标准,而是心安理得地屈服在这种“制高点”面前。至于到底应该怎样合理的保护“隐私”,我们更应该从文化和传统以及社会和经济的综合因素来进行考量。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