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借鉴自西方教育界,从德国威廉洪堡的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到美国杰罗姆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经国内教育者本土化探索发展后,有了多种理解。本文的理解主要基于以下两点。首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但教学为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研究型教学法论文【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一、研究型教学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借鉴自西方教育界,从德国威廉•洪堡的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到美国杰罗姆•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经国内教育者本土化探索发展后,有了多种理解。本文的理解主要基于以下两点。首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但教学为本,研究为用。研究型教学是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的方法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中,研究是一种方式,目的是教学,知识是教学的内容载体,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把握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成果的获得去教学,而是为教学去展开研究、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自然获得新知识新见解,“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考量学生在教师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状况。教师会把自己适合的科研成果转用到教学中去,而学生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推陈出新所得到的学术结论也可以转化为公开的科研成果。所以,在这个教学模式中,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对于研究型教学模式,我们应明确其是一种教学模式而不是一种科研模式,即教学为本研究为用。其次,师生之间是独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讲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师生之间必须是独立、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师设计、预设了教学中各个环节并和学生一起执行课程教学方案,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退居一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教学过程的主置,教师观察,以平等的话语方式与学生讨论,提示、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获取知识。研究型教学,从词义结构上分析是一个偏正词组,“研究型”限定“教学”这一中心词。从词组结构高校研究型教学是一个教育教学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学理念的确立、教育教学机制的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模式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学团队的培养、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等等;
各方面需要一个长期的理论与实践间的循环推进发展完善的过程才能使研究型大学最终建立。作为课程任课教师,在研究型大学建设暨人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应依据本课程特点,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方法,为研究型教学模式贡献建设性思路。不同的课程或一个课程的不同内容即不同教学类型都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案来实践研究型教学理念,这些与教学类型相应的教学方案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包括研究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通而用之即形成一种研究型教学模式。本文立足于《外国文学》课程,从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从教学步骤到教学内容类型到典型教案的设计来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尝试《外国文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此为本课程教学尤其是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抛砖引玉、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思路、为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铺垫基石。
二、《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形式、方法、步骤
《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可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课程教学,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专业采风,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这些教学活动或竞赛活动都可以实施研究型教学,而其中课程教学是最主要的,是占本科生学习过程的主要部分。每一种教学形式都可灵活选择、组合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课堂专题讲授式,问题式,讨论式,读书报告式,情景再现式,互动辅导答疑式。课堂专题讲授,教师把某部分教学内容统括在一个论题之下,分解为几个有机的小主题,通过课堂教学逐一讲解,最终完成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刻系统的了解。这一教学方式的目的是给学生展示一个基本的研究性思路与学习过程,起示范作用,从而启发学生更好地完成研究型学习或自主设计研究型学习内容。问题式,教师提前将教学任务交付给学生,学生广泛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整理出关于教学题材的重要论题和疑难问题,然后将之提交给教师,师生在提出充分理由及证据的基础上共同商讨确定要集中精力解决的论题和疑难问题,学生课外独立思考及查阅资料获得各自的答案,并以小论文形式上交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小论文观点与理论运用的创新性、论述逻辑及语言进行评价。这一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学术研究的全面素养,而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表达的小论文也有可能是质量可靠的科研成果。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学生讨论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讨论式,学生深入阅读作品及广泛了解各种观点、提出与教学题材相关的主要论题,课前学生就论题深入阅读并准备好发言内容,课堂上学生见智见仁各抒己见,不求见解一致,只需自圆其说、观点明确、思维清晰,教师亦据此进行评价。这一方式,锻炼学生就某一论题提炼论点及论据,锻炼论辩能力与口才。读书报告式,主要是学生在自行阅读作品后,将所感所思提炼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课堂上报告。这个报告不需要长篇深入阐释,也不需要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只需要真实表达能给人启发即可。这一方式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抓住阅读瞬间的感受与灵感。情景再现式,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中有人物动作与对话来设计的,比如小说、戏剧,通过模拟动作与对话来表演从而体验作品人物情感、理解人物形象,还有诗歌通过朗诵,也可以再现作者的情感。这一方式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学生领会作品,同时借此培养学生在朗诵或表演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了解与文学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互动辅导答疑式,师生在课后面对面或通过网络来讨论问题,或老师解答学生的疑问。这一方式保证学生在日常学习随时能与教师沟通、交流,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不论哪种教学形式、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步骤都是大同小异的:备课———教学———检验效果———反馈、改进。教师备课,是整个研究性教学的总设计阶段,选择适于研究型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总设计框架内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过程,教师退隐,在这一过程中充当观察者,适当的时候起一个引导者、纠偏者的作用,但采用的是平等对话的方式。教学过程结束,师生共同检验教学效果,学生谈收获体会,教师总结,将经验运用到下一轮教学改进中去。
三、《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类型
《外国文学》课程内容丰富复杂,时空跨度大,包含的文化种类多样,批评方法跨学科跨领域;
学生学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外国文化文学相对陌生缺乏感性体验;
因此,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于让学生自己来完成,需要选择相对自成体系且适宜操作的课程内容来作为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对象。不同的内容根据其自身特点及其被批评研究的状况进行教学设计,即每一种教学类型相对囊括某种类型的知识内容、倾向于训练某种类型研究技能和思维、展现某种研究模式;
每一种教学类型具备充分的学术空间,携带多层次的专业信息,而且展现出不同维度的研究视野;
每一种研究类型选择相应的一种或多种研究型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状况和教学的要求,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出以下几种类型:原著阅读鉴赏型。这一类型是选取相对接近通俗文学一类的作品来进行研究性教与学,倡导重视文本细读,体会文辞之美且尝试独立提炼作品的内涵与特色。如《伪君子》《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也有必要选择文字简洁易懂的英文原著一类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及马克•吐温的小说等。要求学生精读某几部作品原著,然后写作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喜好可以关注任何一方面,语言表现力、细节、人物特征、作品思想及人文内涵;
可以用情景再现方式表演戏剧或小说经典情节以加深体会。这一类型是最基础的教学类型,适合于对作家作品展开精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进行判断归纳。作家生平、社会现实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探讨型。阅读了解作家所有作品,将它们与作家人生经历殊经验与独特情感倾向或时代思潮放在一起比较,梳理其创作中的规律性的思想或艺术特色,探寻作品与作家个人经验及社会思潮之间的关联。适于作品与作家经验、时代思潮关系明显的文学现象。可以选择问题式或讨论式来完成此项内容。文学现象多元阐释类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层出不穷,对文学现象的阐释极其多元化。选择一些蕴涵多面、有争议文学现象,进行多元阐释以及前沿理论的最新解读。采用问题式方法,让学生研读作品及各种评论,提炼出重要议题与难题以供师生在课堂上讨论,关注各种批评理论解读的得与失。此后,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该文学现象的某一论题,运用某一文学批评理论对之进行自圆其说的解读并能形成小论文。这一类型,目的是在学生细读作品和研读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多角度理解作品,深入了解文学批评理论,学会将文艺批评理论运用到文学阅读的实践中去。相似文学现象横向比较或纵向归纳类型。将跨越时空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考察,追问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引导学生将文学现象置于文化的广阔视野中来审视;
关注某一类型文学现象的纵向发展轨迹,梳理文学现象发展脉络,把握文学演变的内在规律。这一类型针对相似文学现象,意在总体上把握文学与外在文化的关系及归纳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类型由于综合性比较强,可以采取课堂专题讲授型方法来完成,也可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完成局部内容。文学名著与改编影视作品比较类型。外国文学里有较多作品被改编搬上银屏,对同一个作品的两种文本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亮点并挖掘源于文本形式的原因。可以采用讨论式或问题式来完成这种类型内容的教学。
四、《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方案设计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研究型教学;
模式
一、实行研究型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1.实行研究型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最令哈佛大学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个总统,培养了36个诺贝尔获得者,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的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环境。积极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就必然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革命性转变,实行与创新性教育相适应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2,实行研究型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2002年7月,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在北京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指出,国内大学学生教育培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他们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应付考试的本领不错,但写起论文来往往不如人家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这里,潘校长所讲的教学模式就是目前我们不少高校在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具有能够传授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便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成本低和可批量实施的优点,但这种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由于过分倚重于教师的作用,因而,普遍存在着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研究;
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能力培养;
重教师的单向教育,轻师生的双向交流沟通等问题。其教学效果也由于学生对教学过程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大受影响,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学生记得手酸”,“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这种尴尬教学现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实行适合时展要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3,实行研究型教学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求知欲强,关心社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对于这样的教学对象,即使是权威的专家和教授,也不可能对所有理论和实践问题都给出令所有学生都满意的回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他们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研究生”的生活,并通过“研究”使他们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从而促进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4.实行研究型教学也符合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特征
高校学生,一方面,正处于从青年向成年期过渡的转折时期,生理机能、心理智能趋向成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品格逐渐形成;
另一方面,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学习方式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这些特点使得高校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研究型教学正好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上述学习和tl,理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特点
1.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以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研究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开展教学的教学模式。就一般程序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五个步骤: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兴趣和爱好确定选题;
二是选题确定后,学生通过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查阅、搜集资料,自主开展研究,撰写研究论文;
三是论文完成后,学生们首先在学术小组内开展研讨,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四是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范围内进一步展开研讨,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五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进行全面评价,还要介绍和补充相关知识和信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有的学者也把这一教学模式称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2.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在教学目标上,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更要“授之以渔”。
(2)在师生关系上,研究型教学过程由“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师生的关系由“主动一被动”的单向关系变成了“主动一主动”的双向关系。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实现的。
(3)在教学内容上,研究型教学立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解决,除了教材和教师能够提供一部分现成的内容外,绝大多数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在各种社会资源中寻找。
(4)在教学形式上,教学形式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决定,或讲授,或自学,或实践调查;
或撰写研究论文,或撰写调查报告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5)在教学过程和结果方面,研究型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主动地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从而树立正确世界观、培养起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加强能力的培养是各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中外许多一流大学围绕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研究型教学一国外一流大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在国外,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以及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关键之一是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促使他们能力的不断提高。
以美国高校为例,虽然美国高校83%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渗透着研究型教学的方法。
(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美国学者普遍认为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时,能学到更多东西,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在美国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非常盛行。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的讨论课是美国高校教学的基本课程之一。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美国的许多高校不仅把“科学研究方法”当作大学低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来开设,而且从学生一入学起,就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一些科研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即使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也是煞费苦心地使作业题目具有研究探索的价值,极力反对学生在做作业时照抄照搬某书某人的观点,强调学生在大量翻阅参考资料、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为此,美国许多高等学校都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让学生免费使用学校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每天24小时向学生开放等。
由于美国许多高校能够将研究型教学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因而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普遍较高,这在国际上也是被普遍承认的。
2.研究型教学——国内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推出“211工程”建设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重点大学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大学的目标,并且在教育改革方面都形成了很多新的思路,找到了很多创新性的方法。特别是在加速实现从单向知识传授的传统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的转变方面已取得共识。在推动教学改革,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清华大学起步最早,认识也最为深刻。
清华大学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就是通过“创新性教育”、“研究型教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清华大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
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
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
教学氛围要有浓烈的研究气氛。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建立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清华大学选择了200多门课程开展研究型讨论式教学;
在课程考核方面,全面推广小组研究、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考试等方式;
创造性地建立了“数码印刷工作室网站”,使师生交互式的网络教学得到快速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清华大学于1996年就开始实施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即srt计划。在这一计划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除此之外,清华大学的各种学科竞赛也是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有效载体。清华大学在实施“寓学于研”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启迪学生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应变能力的教育新机制。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流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型教学实践和探索的经验基础上,努力构建能够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际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教学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是:(1)主体性原则。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使其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2)开放型原则。研究型教学就其内容来说,是开放的。进行研究型教学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和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因特网采集最新的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3)研究性原则。研究型教学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进行的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去科学研究,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过程。
(4)过程性原则。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获取新知,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起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5)创新性原则。开展研究型教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开展创新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流程设计
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下,为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得体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准备环节:学会自学。开展“研究型”教学,必然要大大减少教师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前,要通过自学教材和适当借阅一定量的参考资料,对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做到基本的掌握和理解。为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使学生保持高昂而持久的自学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自学计划。内容包括:①自学内容要达到的识记目标;
②相关知识的收集整理;
③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能力目标;
④提供相关的参考或工具类书籍。同时,还必须以相应的评价机制来督促和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推动其自学过程的有序和高效。
(2)主导环节:教师的课堂设计。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能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有效调控,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有序。教师的课堂设计,主要包括:①研究课题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理论性、政策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学科所要求的相关知识的匮乏,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课题的选择,既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又要对基础性的、典型的和重点的知识问题有所侧重。②疑难解析。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而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材料的限制和社会经历等又很缺乏,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在自学、研究过程中对许多概念、理论理解不深或理解模糊,这必然会直接影响着“研究过程”的展开和深入。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有限的课堂时间及时进行疑难解析,帮助学生搬掉“拦路虎”。③创设课堂研究氛围,控制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课堂的研究气氛,适当介绍一些不同角度问题研究的新观点,打破学生思维定势,使学生能够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下,积极思考,获取新知。当然,教师也要善于控制教学进行的节奏。
(3)中心环节:学生的主体探讨。学生自主地对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探讨,阅读相关的知识信息,运用基本的研究方法,开展主体研究,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
一是课题材料的阅读。课题研究材料的阅读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一般来说,材料越丰富,学生研究的余地越大,但考虑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限制性因素,课题材料的阅读应注重教材所提供的资料,使问题的研究更有针对性。二是观点的论证。学生们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概括~比较分析一理论推演一形成基本的观点。这不仅大大加深了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他们在尝试运用各种基本研究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基本的方法转化为能力。三是问题讨论。在课堂上,学生们将各自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展开讨论。这既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更全面地把握基本知识,加深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会使学生兴趣激增,大脑思维空前活跃,有利于新的问题、新观点产生,从而实现教材知识外的“增殖”。
(4)反馈环节:建立研究型教学评估机制。评估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形式,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需要有一个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评估机制来加以评价。对研究型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要建立由专家、领导、学生、专业教师、授课教师相结合的“五维评估”体系,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
--是要改变课程考试“一支笔”(笔试)的“唯一”方式,全面推广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操作性考核等考核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考核评估考核的实施既要客观、公正,也要具有灵活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研究型教学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树立起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且还包括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交给学生。其次,要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胜任对研究型教学的有效指导,必须具有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依照一成不变的教材一般化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使中能够处于学科的前沿。再次,要具有相当的科研素质。课程讲授内容的精选、开放式与综合型问题的设计、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和科学研究、把握学科基础与发展的联系等,都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科研素质。只有具备了相当科研功底的课程教师才有可能自觉地把创新意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才有能力营造出研究性教学、创新性思维的氛围。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一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作支撑。
(2)研究型教学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教学内容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由于教材内容相对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来说,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尊重材基本精神和要求的前提下,应主动剔除过时的内容和在实践中发现的错误,及时引进、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等新的教学内容,把封闭的教材变为开放的教材,把积淀凝固的“知识库”变为富于生命力的“知识流”。同时,教学方式也要根据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特点,实现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3)实现系统教学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将系统教学与专题研究结合起来,既要照顾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要对学生关注的问题、现实性较强的问题以及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一般来说,教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应该先做一简单而系统的综述,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在对教材内容做到基本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专题研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和文献,利用图书馆、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收集,独立写出专题报告,最后课上答辩或讨论,并由教师做出点评。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1.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忽视都会犯舍本逐末的错误。“空中楼阁式”的研究是不可取得。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长期来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开展研究型教学,需要教师善于同学生们进行沟通,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浓厚兴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走向“主动”的学习和研究。
3。注意“量”和“度”的把握
研究目标确定要有针对性,对重点、热点知识,学术界有一定争议的疑点知识开展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准备过程都要充分,并且要保证研究要有一定的深度。
4.教师是研究的“主导”
能自始至终地控制课堂节奏,考虑和应付突发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研究初期,教师还可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方法的示范对学生进行引导,保证研究能有序深入。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学习型组织。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10年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高校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形势任务的不断深化,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教学体系不够成熟、与学生整体特征不相适应、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自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以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思想特点,如何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1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代研究生具有自我实现、变革创新、价值判断多元化以及参与意识、个性意识增强等时代特征,但也存在着自我意识过强,集体意识和组织观念淡薄,责任意识、辨别能力弱,认识和对待事物的观点与方法不全面等问题[1]。这些复杂特征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特别是在研究生扩招以后,高校研究生人数迅速增加,研究生的结构更加复杂,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为主导的传统思想教育方式面临新的挑战。
1.1传统教学内容与研究生群体需求不相适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体验的现象,与当前国情、社情结合不紧密,脱离学生需要,缺少现实生活中具体可行的标准和参照体系。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严格的将研究生与本科生区别开来,“一般粗”的教育内容,很难适应研究生的生活方式、学习现状和思想特征。相较本科生,研究生无论在年龄、性格还是在知识结构、思想认识等方面都更为成熟,对事物的判断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对人生也有了初步规划。这决定研究生群体不管在生活上还是思想上都呈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明显的差异性。采取与本科生一体的教育模式,缺少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难以引起研究生的共鸣,教育效果相对较弱。
1.2学习生活环境的分散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班级是研究生日常管理的基本单位。当前研究生住宿比较分散,在空间上导致学生班级概念薄弱。另外,研究生的科研任务基本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完成,平时的生活、学习主要围绕自己的导师、课题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校区分散的高校来说,如果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分属于不同校区,那么这种校区分散性对思想政治工作构成的影响更为严重。研究生生活环境、学习科研的分散性,导致以往行之有效的班级等学生组织的纽带功能急剧衰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这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开拓新型组织形式提出了迫切的现实要求。
1.3灌输式教育方法影响研究生发挥主体作用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让人成为真正、全面的主体。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普遍忽视了研究生这一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导向性,而把他们视作简单的客体,只是思想教育的接受者、受动者。典型表现为教师仅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进行灌输,表现形式为“我说你听”,漠视对研究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的互动沟通、道德的自我修养等等,导致思想教育工作费了很大力气却得不到学习主体的共鸣与响应,收效甚微。因此,创新有利于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育方法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任务。
1.4 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辅导员数量太少。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高校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但目前高校辅导员配置普遍未达到这个标准。辅导员主要精力和时间都在处理日常管理事务,很难顾及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政治理论教育,更做不到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制度保障,选拔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不够健全,辅导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方法不尽相同,教育质量很难保证。
上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较难在短期内解决,因为其背后是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无论是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的创新,还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都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性改革,否则也只是个别优秀者的突出,而难以实现普遍性的改善。基于对问题复杂性和制度变迁渐进性的考虑,在对制度性问题循序改进的同时还应该寻求新的解决之道,而党中央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的意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创新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2 学习型组织理论及其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1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与特点
学习型组织是彼得?圣吉于1900年在《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在其构思的学习型组织中,各成员之间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将主动学习、系统性学习内化,坚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开放学习、创新学习,用时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通过成员学习、知识共享等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论,它由“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五部分组成:共同愿景是促进长期性目标的动力;
心智模式的修炼有利于我们突破看待世界的局限性;
团队学习培养超越个人视角局限、以看清更大图景的集体技能;
自我超越则倾向于激发持续学习和理解行为的反馈;
系统思考,用于整合其它各项修炼,并将其融入一个条理清晰一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2]
除此之外,根据彼得?圣吉对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和学习型组织的实践发展,可以总结学习型组织通常还具有以下特点:
(1)自主管理[3]。“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通过自主管理,可由组织成员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队,自己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估总结。团队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能形成共同愿景,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增加组织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力。
(2) 组织扁平化[4]。学习型组织中介于决策层与操作层之间的中间层极少,尽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这让组织内部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发挥巨大的、持久的创造力。学习型组织还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使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组织与外界之间能够更便捷、更顺畅地沟通与交流。
(3) 健全的学习方法和制度[5]。建立全面系统的学习方法和制度是提升组织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根本途径。所谓全面系统的学习方法和制度,是指那些使人们能真正学习到外部新的有价值的知识、从过去经验中反思得到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相互之间有效地交流和分享经验等方面的方法和制度;
它们不仅应包括传统的培训学习和读书活动,还要包括各种最新的有利于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建立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结构、流程和制度和各方面的投入与支持等。
2.2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适用性
学习型组织理论具有极强的适用性,现有研究不仅将其应用于企业等盈利性组织,也不乏应用于高校、公务员等非营利性组织,其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样具有适用性。
首先,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研究生吸收先进思想、塑造独立人格的学习过程。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可以为构建高效的学习组织形式、实用的教育方法、先进的管理理念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载体。
其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兴趣、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教学组织松散等问题也亟需通过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来探索解决的可能。学习型组织具备全面系统的学习方法和制度和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在规范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同时兼顾创新,能有针对性的改善部分现存问题。
再者,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索适合于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模式。而研究生主观意识强、思想相对成熟、学业相对独立等特点与学习型组织能充分发挥成员主动学习积极性、团队文化和谐、互有共同目标等组织特征非常适应,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发挥研究生的个性和学习积极性,达到有的放矢的育人效果。
3 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学习型组织构建流程与保障措施
图1.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学习型组织构建流程
3.1 构建流程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研究生思想教育组织形式是千变万化的,但就其广义而言,复杂的组织形式也存在较为稳定、规律的构建流程,只要掌握学习型组织构建过程的关键要素,便能开发各种形式的学习型组织。在对学习型组织的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目标导向性以及绩效管理综合性等特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学习型组织构建流程(图1)。与以往不同,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研究思想教育的组织流程不仅形成了一套逻辑完整的,有针对性的将研究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如师资力量差、学习制度不完备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建设学习文化、形成共同愿景等核心思想兼容其中的组织系统,还在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全过程融入了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规范性指导和研究生的主体参与,让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与学习型组织之间形成积极、良性的互动,充分发挥研究生主体在学习型组织中的自主管理功能,而这正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精髓之一。
3.2 保障措施
在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学习型组织构建流程的指导下,还须采取以下保障措施以利于学习型组织的实现。
(1)组建学习型思想教育团队,引导研究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结合党群、研究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及导师各自的优势,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队伍。
(2)设置创新型教育内容和运用创新型教育方式。要求将思想教育工作融合于专业教育,尽管不同的专业和学科进行科研的形式与过程迥异,但其思想教育却是一致的,通过对学科的交叉学习,可以锻炼研究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其推广能力。
(3)营造学习型人文环境。“学习型”研究生思想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与人为素质教育的结合,而人文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有必要树立学习型创新型校园学术氛围。例如通过对时事的解读、理论分析发现并识别各类的机遇,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发现能力。学习型人文环境的营造与师资力量和教育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补充,共同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4)构建符合研究生思想特点的创新型支部平台。针对研究生相对大龄化,科研能力强和自主性强的特点开展研究型创新型学习支部,如通过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提升研究生的推广能力;
通过社会调研,鼓励研究生对变化提出措施和方案,从而提高研究生发明能力等。
(5)联合研究生群体中各种不同的创新平台,运用学生之间相互分享个人见闻,平台之间相互分享成功方法,促进“学习型”研究思想教育工作的进展。如通过学生会、团委、各种社团等的相互合作将不同背景的研究生放在一起,互相分享各自的需求,拓宽研究生视野,举办各种竞赛、营造学习创新的氛围。
4 结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国人才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研究生群体思想开放、分散性和独立性强、差异大的特点,通过分析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教育的现状,构建了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新型研究生思想教育组织形式。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加强团队学习、明确学习目的等创新思想教育方式的实施,从而鼓励研究生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提升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应对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挑战,进而为社会的进步和稳定发挥其应有的优势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倪颖.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对我国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D].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 王雪.现代培训管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69-271
[4] 杨生斌.培训与开发[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89-192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育科学研究 研究方法 异同
笔者以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为参照物,与其他四本书即裴娣娜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温忠麟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基础》、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陈时见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
1.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首先,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裴娣娜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
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学学科群中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就是探讨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论基础的方式和方法。在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中的概念是:所谓教育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教育问题和构建教育理论时,研究者采取的程序、策略、原则、工具、方式的总和。简单来说,教育研究方法就是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规律的方式的总和。
2.教育研究的类型
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教育研究分为20个类型。裴娣娜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研究的普遍适用程度,按研究目的,按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分为了10个类型。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从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理论服务还是为实践服务的角度,从教育研究是为了探索、描述还是解释的角度,从教育研究的性质,从教育研究的内容为依据将教育研究分为10种类型。陈时见主编《教育研究方法》根据教育研究的范围或内容,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根据教育研究的性质及使用的手段,根据教育研究工作场所或资料收集方式将教育研究分为9个类型。温忠麟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未给出分类标准,只是说“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将教育研究分为7个类型。至于哪个作者的分类更好,要看读者的需要了。
3.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
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分为确定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获取和积累科学事实,制订研究计划,收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并验证科学抽象与假设,检验假设、撰写研究成果。温忠麟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简单地将教育研究过程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裴娣娜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认为教育研究过程是“选题—研究—分析—成果表述与评价”。陈时见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的实施过程分为课题选择、整理资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研究方案、撰写成果。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认为教育研究的开展过程主要包括选择课题,研究设计、研究实施、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成果表述。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不外乎就是选题、研究、总结。相对来说,孙亚玲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陈时见主编《教育研究方法》给出的步骤比较完整,而且最后的成果正不正确也要有检验,在五本书中只有这两本书提到过研究需要经过检验。
4.教育研究方法
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有文献法、教育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叙述法、统计法等。裴娣娜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有文献法、历史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定性定量分析法等。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数据搜集与定量分析法等。温忠麟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有文献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统计与教育测验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而陈时见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有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比较研究等,基本技术有文献检索、问卷编制、数据分析、个别访谈、抽样调查、教育观察、课题申请等。比较起来陈时见教授主编《教育研究方法》给出的教育研究方法是比较详细具体的。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由不同的类型可以得出不同的方法。简单来说,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定性法和定量法。定性法包括教育叙事、行动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定量法包括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实验研究等。
5.结语
教育研究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在具体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著作也为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时见.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3]马苏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丛书系列之比较[J].2008,(12).
[4]孙亚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一、 引言
研究生教育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奋斗目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同时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未来的高层次理论研究人才的重任。这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影响。不论是应用型还是理论型,高层次人才最基本、最关键的素质是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转变研究生教育观念、加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这一课题不仅引起了现代政府的高度关注,也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如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研究学者Burton R. Clark(1993)认为,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形成探究的场所,大学组织了很多学科发展和维持进行探索的运作团体,它们处于最好的地位,协力地训练一代又一代的显得好奇的有才智的人,生产科研成果。Nyquist(2002)认为,研究生教育要使得学位获得者除了应该具有学科知识外,还要有能力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从事发明和创造。Gumport(1999)探讨了研究生教育和研究之间的相互依赖与联系,主张研究生教育主要功能就是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因而成为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及研究生指导教师最为担忧和关切的现实问题。在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参加研究生毕业答辩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选题的重复与雷同、现代研究方法的缺失都是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然而,在当前的研究生教学研究文献中,鲜见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本文正是试图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二、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测度
(一) 创新的内涵
不同学科可能对创新定义不同,从经济学角度看,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是经典的,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的组合。他把这种组合归结为以下五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或生产出新质量的产品;
(2)使用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新的市场;
(4)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应来源;
(5)实行了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不是一种例行工作,这是因为:将来是难以预测的,新计划易于犯错误;
人的心理往往对新事物持怀疑和保留态度,社会环境常常出现阻力,标新立异常会遭到非议。熊彼特的定义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从社会生产的侧面对创新的定义。也许这一定义,对学术研究的侧面并不完全适用,但其重要性在于揭示了创新的一些根本特征。借鉴这一定义,从学术研究的方面来看,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提出了新的理论或将现有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即在扬弃的基础上,对现有理论作出修正。我们考察一部经济理论的演变史,可以感知到这一脉络。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学家对增长问题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单要素的增长模型(如哈罗德—多马模型)到多要素增长模型(如索罗模型);
从外生的经济增长模型(如新古典增长模型)到内生的经济增长模型(如新增长理论);
从注重有形资本(即实物资本)到无形资本(如人力资本、制度因素等)。最典型的例子是,Solow增长模型将储蓄率和技术进步等重要变量视作外生给定,因而其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增长率,Ramsey-Cass-Koopmans模型和Diamond模型将储蓄率进行了内生化,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模型将技术进步进行了内生化。新的理论或模型的提出都是对旧有理论的扬弃,是经济学家们理论创新的结果。
2. 提出或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如,数学与经济计量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运用,使得经济学研究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转变,在计量经济学的演变过程中,从传统的时间系列或截面分析向面板数据分析的转变,都代表着研究方法的创新。再如,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研究主要是从总量到总量的研究,而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试图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最典型的例子是,Ramsey-Cass-Koopmans模型和Diamond模型在将传统经济增长的储蓄率内生化时,引入了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数,从而将宏观经济的储蓄率建立在微观家庭决策的基础之上。新研究方法提出与使用,常常会催生着新的理论。每一种研究方法的提出,都凝聚了经济学家们的大量创新努力。
3. 使用新的研究样本。经济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并据此提出经济政策建议。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一些旧有的理论有的仍然有解释力,但也有一些卓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新的经济现实。对不断发展着的经济现实的研究,有时会催生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是典型的例子,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后,西方国家发生的滞胀现象,是凯恩斯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因此,凯恩斯学派的地位受到动摇,非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派得到了发展。对新研究样本的使用,可以对旧有的理论进行检验,从而可以带动对旧有理论的扬弃。
(二)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
对于研究生来说,其创新能力应该说在培养之中,不能用大师的标准来要求,但应该用大师的标准作为楷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一个不可观测的变量,它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综合能力体现。然而,考虑到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我们可以从研究生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学位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方法两个主要角度进行测度:
1. 选题意义的重要性。选题是具有重要创新性或应用性,还是属于重复性工作,是反映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研究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能否站在学科研究前沿,提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课题,决定了论文是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是否具有原创性和挑战性的关键所在。如果仅仅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
如果仅仅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
如果仅仅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
如果仅仅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那么选题意义就会大打折扣。选题意义的重要性,是个定性概念,如何定量化,有两个方向:一是从论文所发表的期刊级别考察,国际和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往都是学科最前沿的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具有挑战性和原创性,其学术价值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我们可以根据的期刊级别这一变量,对论文的创新性这一定性变量赋值。二是采用国际上通常用“论文被引用次数”这一指标来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状况,大部分学位论文。
2. 研究方法的规范化与现代化。基于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现实,以经济学专业为例,能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尤其是硕士生学习阶段,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是比较困难的。退而求其次,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的、规范化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是确保论文创新性的方法论基础。如果使用陈旧的甚至不规范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即使选题很有意义,也不会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以经济学专业为例,能否建立数理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能否使用最新的计量方法进行经验检验,是比较共认的规范化研究方法的判断标准。
三、 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既有社会评价与用人制度、学校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制度、导师的素质与责任心等外部因素,也有研究生自身主体因素等内部因素。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研究生自身的主体因素。
[ 1. 是否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自1981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始终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取得创新性成果为己任,并且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对创新与研究生教育的关联性予以明确阐述。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明确提出,“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博士学位论文应当是作者在科学或专门学术上做出的创造性成果”;
在国务院1999年下发的《面向求学网振兴计划》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若干配套政策中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研究生自身在接受研究生教育时,就应该把创新看成是一种信念,而不是把接受研究生教育仅仅当作混取文凭的一种手段。树立创新意识,必须养成逆向思维、不断探求新奥秘的欲望和敢于质疑的胆量和勇气,敢于发现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如果主观上没有创新意识,那么就没有意愿做出创新性工作。
2. 是否把握学科研究前沿。要做出创新性成果,就必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两种可能性:要么重复前人的研究,甚至滞后于前人的研究;
要么缺乏必要的学术研究规范。前人的研究不仅将人类对相关领域的认知在历史上大大向前推进了,形成了人类文明的成果,而且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规范的研究范式。如果重复前人的研究,那么我们选题的重要性和创新性就完全缺失,如果缺乏学术研究规范,那么我们的研究就象痴人说梦,缺乏逻辑、缺乏专业性、缺乏科学性。当然,一方面由于前人的研究也并没有穷尽真理,另一方面由于随着鲜活的经济现实的发展,我们可以努力寻找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空白或薄弱环节,这些前人留给我们的创新空间所在。因此,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学科研究前沿,是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基本前提条件。
3. 是否提出或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对于博士生来讲,如果研究方向为方法论,那么随着研究的深入,是可以在方法论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对于经济学专业尤其是计量经济学方向来讲,其方法论的创新尚有巨大的空间。对于硕士生来讲,可能在方法论创新上缺乏功底,那么,熟练掌握成熟的最新的研究方法,是在确定选题之后,决定其研究能否取得创新性突破的方法论基础。即使选题很好,但使用传统的、落伍的研究方法,也是很难提高研究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