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在我国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会计电算化工作。1979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财政部的支持下,投资500万元,从民主德国(东德)进口电子计算机,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进行计算机在会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会计信息质量【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XBRL;
物联网;
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会计信息化在我国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会计电算化工作。1979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财政部的支持下,投资500万元,从民主德国(东德)进口电子计算机,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进行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试点工作,从而拉开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序幕。“会计电算化”一词于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提出。它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的简称。1999年召开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加,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不断拓展和丰富,将会计电算化改为“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会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三十年,是计算机软、硬件前所未有地普及与发展的三十年,计算机、互联网已经与社会经济生活密不可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会计软件,经历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支持型、分析型转变,由小规模软件向大规模软件发展,由单纯的会计核算软件向综合业务处理的会计软件发展,向以会计电算化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软件发展,向MRPⅡ和ERP系统发展。
199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Charles Hoffman率先提出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财政部于2009年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力争通过 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由此可见XBRL的技术优势得到了财政部的重视。
(二)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实施会计信息化,能够降低会计人员工作强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促进会计工作职能转变,提升会计人员素质;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丰富会计理论与实践。
大力推进会计信息化,能够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实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提升社会审计质量和效率;
实现政府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
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会计工作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
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决策,关乎市场运行效率和国家经济调控效果。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很多,以下列举主要几点:
1.会计准则质量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昭示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认可。新会计准则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但是经济事务不是一成不变的,会计准则也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会计准则质量的高低势必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2.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是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一种制度。股东构成(股权集中度)、董事会和监事会都从各自的角度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会以自身利益为主要诉求,在影响力所及范围内左右着会计信息质量。
3.信息技术条件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会计信息化得到大范围普及应用。会计信息化提升了会计核算水平,既增强了核算效率,又改善了核算效果,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和提高。值得关注的是,会计信息化目前到了重要的转折点,XBRL、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标准、技术和方法的出现,正在影响着会计事业的发展。
4.会计人员素质
不论多么完善的会计准则、多么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多么先进的技术方法,最终都要依赖人的执行,会计信息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素质。目前会计职业进入门槛不高,加之诚信环境不佳,稍有利益诱惑,会计人员极易造成人为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二)会计信息化现状
实践证明,会计信息化能够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又如前所述,会计信息质量众多影响因素中人的因素最为关键。因此,若能减少人对会计工作的干预,会计信息即可真实反映会计主体原貌。
会计工作包括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管理工作和会计组织工作。会计信息质量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的努力,其中会计核算工作是基础,亦为本文讨论重点。会计核算工作,是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采用相应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工作,以便提供全面、系统、真实、正确和有用的会计信息。
1.会计信息化成绩
目前的会计信息化主要解决了记录与报告环节,只有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便于将格式、规程固定下来予以程序化。会计人员将会计凭证输入计算机后,全由相关会计软件完成证、账、表的处理,将人对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干预降到最低限度,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质量。XBRL的应用,更是实现了跨平台、跨语言、低成本、高效率的会计报告。
2.会计信息化不足
但是,目前会计信息化对于会计确认与计量暂时没有对策,因为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需要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难以程序化。尽管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减少人对处理、输出端的干预,以此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但是难以控制系统的输入端。若会计人员囿于自身业务水平或是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无意、故意甚至恶意输入有误数据,最终输出的会计信息质量必将难以保证。
三、构建无人工干预的智能会计系统
如何化解目前会计信息化的上述不足,笔者借助XBRL、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标准、技术和方法,在此大胆设想,构建无人工干预的智能会计系统予以解决。
(一)智能会计系统框架
1.智能会计系统的运作机理
让商品(包括劳务)自身携带会计核算必需的所有数据,再由软件按照会计准则完成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
智能会计系统,可以实现会计核算全过程无人工干预,系统自动确认某项商品是资产、负债等,计入哪个账户?入账金额多少?属于借方还是贷方?之后进行记录的自动处理,最终按需提出报告。
2.智能会计系统与现有会计信息化比较
现有会计信息化中会计确认与计量仍然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是智能会计系统借助带有详细数据的商品标签,做到会计核算所有环节的计算机处理。
3.智能会计系统的影响
智能会计系统运行最大限度去除会计核算中的人为影响,可以做到会计数据“原汁原味”,以此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任何层次、级别的商品均有唯一编码,携带独有数据。在会计工作循环中,随业务进程而融合,不受人为影响,真正做到“数出一家”,有利于投资人、债权人、银行、税务、财政等利益相关者各自做出合理决策,降低交易成本。
智能会计系统若能实现,会像会计电算化一样给会计人员造成较大冲击。会计电算化取代了大量从事会计记录和报告的会计人员,智能会计系统能够代替会计人员进行确认与计量,因此会计人员会大量减少。可以肯定的是,会计职业不会消亡,只是工作重心彻底移至预测、分析和决策,真正促成会计人员履行管理角色。
(二)智能会计系统的技术可行性
尽管智能会计系统是笔者的大胆设想,但都是基于XBRL的思想、物联网的战略以及云计算的技术等已有条件做出的。因此,构建智能会计系统具备技术可行性。
1.XBRL
XBRL的出现是为了方便交换、分析会计报告,其基本思想是在会计数据上加上标签,便于跨平台、高效率、低成本的使用。由于XBRL的技术优势,证券、基金、银行、公司、政府部门等纷纷加入应用队伍,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随着研究、应用的深入,除了XBRL报告,XBRL分类账也受到了关注,XBRL逐渐向会计数据上游应用。有理由推定,XBRL可以用于最初数据(例如最初级的材料等)。在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语言规则下,便捷地进行分析、处理。
在智能会计系统中应用XBRL,具有较好的技术条件、应用环境,还有较好的政策背景。2009年4月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以XBRL为先导,引领和带动全面会计信息化的有序推进和目标的实现。
2.物联网
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能够在源头解决数据问题,在原材料采购之初就嵌入RFID电子标签,加注符合XBRL规范的数据(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在其后的入库、领用、在产品、产成品入库、销售等诸多环节中,设置感应器实时获取、交换、分析数据,并导入数据仓库。全部过程没有人工的参与,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物联网还能用于数据跟踪,用于分析、计算生产成本等关键指标,从中发现问题,便于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云计算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借助SaaS、PaaS、IaaS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
云计算可以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实现高效管理、便捷维护、低成本运营,而且便于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银行、税务、海关、会计师事务所等众多相关利益者保持紧密联系,甚至数据链接,实现数据的外部协同。
四、结语
本文所设想的智能会计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但要实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目前难以实现,但是笔者乐观估计会计信息化终究能够真正实现会计核算工作全自动化,最大程度地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迄今即将十届,为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谨以本文展望会计信息化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余秉坚.中国会计百科全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662-664.
[2] 瞿晓龙.构建基于XBRL的财务诊断体系[J].会计之友,2007(9):84-85.
[3] 孟悦.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绿色财会,2011(1):40-42.
[4] 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 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J].会计研究,2010(11):3-9.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2篇
目前,八项准备中频繁被部分企业当作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利器的主要项目是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几项。以下笔者试对这四项进行浅析。
1、坏账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
由于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可以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对于那些资产较好,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来说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财务报告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反之,只能成为部分企业调节财务状况的砝码。调增计提比例,就会增加当期费用,减少利润,还可以减少当期纳税。
2、短期投资减值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由于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总体、类别和单项,达到左右利润的目的。例如,投资类别分A、B、C等多种类别,其中A分a1、a2两种,B分b1、b2两种,C分c1、c2两种。期末对各项投资进行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各项投资跌价损益如:a1为-200元,a2为200元,A类合计互为抵消;
b1为-300元,b2为200元,B类合计为-100元;
c1为400元,c2为-200元,C类合计为200元。分别按三种不同方法计算如:单项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1+b1+c2=-700;
分类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B+C=-100;
总体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B+C=-100。
3、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企业持有的长期投资有的有市价,有的没有市价,对持有的长期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更据下列迹象判断。
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
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
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
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
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
对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环境的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
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
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能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
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出主观的职业判断。客观的说,由于每个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和每个会计人员的价值观的不通,可能会使判断的结果有所偏差,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有某些企业却利用这个空子为达到自身目的,对资产减值在提与不提之间随意判断。
另外,从会计处理的角度上看,长期投资有成本法和损益法两种。一般情况下,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
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一般情况下投资比例不低于20%即可采用权益法)。权益法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当期损益要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投资损失为负"-"表示),因此部分企业就根据自身的利益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比例在20%上下随意变动,以致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
4、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准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量,如果某些存货具有类似用途并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且实际上难以将其与该产品系列的其他项目区别开来进行估价的存货,可以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存货类别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成本
一、会计信息质量成本的含义及质量
标准质量成本是物质生产领域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时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其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质量成本,仅包括产品的生产方为保证产品质量符合一定质量标准所发生的费用以及由于未能符合该标准而产生损失之和。广义的质量成本则不仅包括狭义质量成本的全部内容,而且还包括产品使用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产品质量未能达到满意标准而承担的、不能向生产方求偿的费用。在研究会计信息质量时,究竟采用哪种质量成本概念呢?既然会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向使用者决策提供信息,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那么考察会计信息质量成本时,不仅要从会计信息提供者角度,而且要从全社会包括使用者的角度来全面地加以衡量。因为会计信息之所以倍受重视,是由于它对使用过程中因其质量不符合使用者决策需要而发生的。由使用者承担的那部分费用,更加不容忽视。因此,本文对会计信息质量成本所做的解释是,所谓会计信息质量成本,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为确保会计信息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和因未符合既定质量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为改善规定质量标准的会计信息以满足其决策需要所追加的一切投资之和。在上述解释中,反复提到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确,会计信息质量成本总是相对于一定的质量标准而言的,质量标准不同,质量成本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考察会计信息成本时,就不可回避对其质量标准做出规定。笔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主要具备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为此,完善信息质量———就是用以保证会计信息具有充分相关、适度可靠和广泛可比的品质的标准。非完善信息质量标准———是指在相关性、可靠性及可比性等方面与完善信息质量标准偏离的质量标准。
二、会计信息质量成本的内容
从会计信息的披露、传递和接收使用的全过程来看,会计信息质量成本可以划分为预防、鉴定以及信息披露、传递与接收使用的故障成本几部分。版权所有
1.预防成本,主要指会计信息提供者为确保其会计符合一定质量标准而在质量管理教育和质量管理技术等方面所耗用的费用。主要包括提供者用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运行的费用;
用于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责任心的教育、培训费用等。
2.鉴定成本,是指为确保会计信息符合一定质量标准而对会计信息在传递给使用者前所进行的质量检查活动所发生的、由提供者承担的费用。主要是支付社会审计人员的审计费用。
3.披露质量成本,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在对受其控制的范围内的资金运动进行确认、分类、汇总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因未能按一定质量标准进行这些活动(简称“非标准披露”)时,信息提供者所遭受的损失。主要包括非标准披露超过标准披露鉴定成本部分;
因鉴定过程中发现的非标准披露而造成对有关会计事项的调整所增加的人工、簿记费用;
因舞弊造成的资产流失的损失。
4.信息传递和接收使用的故障成本,是指会计信息使用者因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在时间上迟于、数量上少于或因可比性的缺乏而不适合其决策需要时,另行搜集相关会计信息所发生的费用,以及对所接收的会计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的费用。
以上从成本的累积过程对会计信息质量成本进行了分类。如果从成本承担的主体看,其中预防成本、鉴定成本以及信息披露的故障成本(为行文方便,将这三部分成本之和称为内部质量成本)是由信息提供者承担的;
而信息的传递与接收使用的故障成本(下称外部质量成本)则是由信息提供者承担的。
三、会计信息质量成本的测算
由于会计信息质量成本是提供者和使用者分别承担,因而,信息提供者对测算全部质量成本缺乏内在动力,即使强求他们那样做,也必然导致外部质量成本的低估,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内部质量成本由信息提供者测算,而全部质量成本则由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来测算。对会计信息提供者来说,测算工作宜由其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分别按预防成本、鉴定成本以及信息披露故障成本项目归集费用,开支。定期或不定期地计算出内部质量成本。通过与前期比较,评价内部质量成本开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来说,主要是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不定期地全面测算会计信息质量成本。可以是针对整套会计程序、会计制度来测算其质量成本,也可以针对某一具体的会计程序,如存货计价由历史成本法变换为现行市价法时,就可以分别测算历史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下的会计信息质量成本。具体方法先抽取一定数量的、富有代表性的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样本,测算这些样本的内部质量成本,便可得出样本总和的内部质量成本。然后,再找出样本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将这些使用者的下列费用汇总:
1.因样本提供的信息少于使用者决策的正常需要而另行搜集相关会计信息的费用。
2.因样本提供会计信息的间隙期迟于使用者决策需要而使用者提前收集相关会计信息的费用。
3.因样本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而对这些信息进一步加工或另行收集信息的费用。
以上三项费用的总和就是样本总的外部质量成样本。总的会计信息质量成本等于样本的总内部质量成本与总外部质量成本之和。通过对不同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不同会计程序相应的质量成本的比较,可以评价这些会计准则、会计程序下会计信息质量成本的高低,进而依据质量成本最低原则对备选会计程序进行选择。
四、会计信息质量成本的决策与控制
通过定性比较可知会计信息质量成本,在完善信息质量标准下不一定比非完善信息质量标准下高。如果高的信息质量标准的采用所引起的外部质量成本的节省以补偿内部质量成本的增加,以全社会角度来说,仍然表现为社会福利的改善。由于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品,它具有不可独占性等特点,提供者为保证会计信息符合一定质量标准所发生由他们承担的内部质量成本难以直接从使用者那里获得补偿,因此,他们缺乏主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并保证符合其要求的内在动力。此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出发,通过修订、完善会计准则,以推动高的信息质量标准的实施。
对会计信息质量成本的控制量应分别不同的控制主体全面地进行具体分析:
1.对会计信息提供者来说,他们只能控制内部质量成本的一部分,内部质量成本的鉴定成本,信息提供者基本不能控制,因之主要取决于企业规模大小,业务量大小,保证会计信息的符合性质量。为此,信息提供者应作好如下几项工作;
首先,应严格遵守会计管理机构所规定的会计原则或制度;
其次,应加强对财会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和责任心,使其树立真实、中立地反映经济业务意识;
再次,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使会计信息的符合性质量建立在健全的制度保证基础上;
最后,应推行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职能。
2.对会计管理机构来说,他们所能控制的是会计信息的外部质量成本,主要保证制度质量。外部质量成本,是由会计准则(或制度)所决定的。因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首先应按照质量成本最低的原则,充分调查研究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对信息提供者应向使用者提供哪些信息,如何提供等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这种从会计准则层次,以全社会角度的制度性控制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成本最有效的控制。其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亦应合理地规定对会计信息在传递给使用者前的质量鉴定原则和制度,重视发挥社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作用,提高审计质量,以保证会计信息合乎既定的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
质量;
保证
一、会计信息设计环节的质量保证
会计信息设计环节的质量保证是整个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的龙头。设计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目标是设计出一套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为此,必须建立严格而不繁琐的会计准则。
理想的会计准则体系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是会计准则设计应充分体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要求,反映会计活动的规律性,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二是会计准则设计达到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特性;
三是会计信息误差的置信度和置信区间控制在会计重要性水平之内,即未超过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可容忍度;
四是设计的信息容量适度,既不会导致重要信息遗漏,也不会出现多余无用的信息;
五是准则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生产成本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要求。
我国虽然在2006年颁布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并有条件地采用公允价值,但公允价值如何计量并没有通过制订相应准则很好地解决。公允的确认标准是公允的计量和获得真实全面收益信息的保证。由具体准则规定哪些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应否确认和如何计量,势必导致会计确认和计量标准的差异,从而降低财务业绩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需要将来修订完善具体的会计准则。
二、会计信息生产环节的质量保证
会计信息生产环节的质量保证是指企业经济信息生产加工形成的最终会计信息,如何符合会计准则的质量标准。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产生于会计信息的生产制造过程。因此,这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重心所在。生产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由内部控制、管理战略(会计政策)、会计人员三个因素构成。
(一)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是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目标。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无意和有意。无意是指由于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有限或过失等原因,导致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故意则是会计人员在内部相关人员的授意、胁迫之下,为了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不遵守有关会计原则,故意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系统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既包括企业内部各机构如计划、采购、仓储、生产、销售、财务、审计等之间的相互牵制,也包括更为直接的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岗位控制和程序控制,其主要手段包括职责划分、授权批准、财产保全、会计系统、内部审计等。无论是哪种形式产生的不实会计信息,上述控制手段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或预防的作用。
(二)制定合理的管理战略
会计作为企业经营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如何按企业经营治理要求提供会计信息,如何让会计信息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当局的战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政策的制定与选择来体现的。
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管理当局具有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或根据需要改变具体会计方法和程序的权利。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要素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各环节的整个会计过程,它不单纯是会计技术、方法问题,它是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处理、协调各利害关系的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时,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企业管理当局的目标函数的不一致性,管理当局往往不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进行考虑,而是从利已角度进行权衡,从而决定提供会计信息的“私人最佳质量”。此外,管理当局在生成、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夹杂有个人的主观判断,因此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同样也是会计信息过滤的过程,一部分对信息使用者而言相当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可能被管理当局主观过滤掉了。所以,如果管理当局不恰当地运用或者滥用会计政策选择,那么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值得怀疑了。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必须洞悉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所持的立场,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三)选用称职的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提炼者,企业会计人员的数量、职业判断能力、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等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信息生产加工中的一个决策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会计人员的逻辑分析能力、积累的经验、专业知识并遵循客观、谨慎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过程的执行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诚实、正直的品德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在复杂、不确定以及变化的环境下,特别是在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环境下,会计职业判断尤为重要。目前,导致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比较低,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员严重短缺;
不同会计岗位之间力量配置不均衡、不科学;
缺乏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因此,提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一环。
三、会计信息检验环节的质量保证
对会计信息进行检验和监督,是保证会计信息生产质量的最后一环,为此,企业应成立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在于确保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质量,评价管理当局的业绩,并直接领导内审机构开展工作。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关键,因此通常在组建审计委员会时要考虑以下问题:一是委员一般由外部非执行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占大多数,委员会主任由独立董事担任;
二是委员中至少有一名独立董事为会计专业人士,委员会成员应拥有商业、法律或财务方面的工作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其监督和评价的专业性;
三是委员会独立于经营管理层,有正式章程对委员会的权责、工作做明确规定;
四是委员会对内部审计负责人的任免有复核权力,可以不需执行董事的同意而直接向内部审计主管人员质疑询问;
五是对公司的不合规行为可直接向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汇报。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涉及财务报告、内外部审计、内部控制三个方面。在财务报告方面,审计委员会对会计信息形成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主要包括:一是复核年度已审的财务报告;
二是先行检查中期财务报告,对上市公司的季报编制进行监督;
三是复核其他财务报告和董事会报告;
四是检查公司所有重要的会计政策,对重大的变动和疑问之处加以报告,并随同年度报告向外界披露他们对财务报告公允性的看法。
四、会计信息外部监管环节的质量保证
提高国家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单靠企业自律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入外部监管机制。“失去监督,天使也会变成魔鬼”,可见外部监管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多么的重要。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国家审计、证监会和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管作用。
(一)财政部门
我国会计准则、财务制度是由财政部制定的,与此同时,财政部也履行着执法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等职责。为此,可以考虑在财政部下设置一个独立于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财务报告审核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会计专家组成,专事监督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会计信息的质量抽查、会计报告的审核等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我国会计准则、财务制度在实务中的执行情况,使会计准则的执行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财务报告的审核工作常规化、规范化。
(二)国家审计
自2003年刮起“审计风暴”以来,已经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坚决支持、普通百姓的空前关注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相对专业部门的专业经济监督来说,国家审计监督没有经济管理职能,地位超脱。国家审计依法独立进行综合经济监督,审计结果既专业又公正,由于审计结果对外公布,因而在权力制约机制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可以发挥一种特殊的作用。
(三)证监会
证监会是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对全国证券业和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执行机构,是最直接、最权威的管理者,其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强化对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证券经营机构、中介机构等的监管。它对于监督上市公司真实、及时、充分地披露信息,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注册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10月16日提供的资料,67家会计师事务所对1 456家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进行了审计,共调整利润总额462亿元(其中,利润总额净调减的上市公司有678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46.56%)、应交税金88亿元(其中,审计净调增应交税金的上市公司有531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6.47%)、资产总额2 371亿元。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但我国目前大部分事务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鉴证作用的发挥,必须进行制度创新。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过渡,应由注册会计师协会牵头,遵循自愿原则,由若干个实力相当,业务相近,区域相近的事务所组成联合体。联合体成员执行共同的执业标准和收费标准,以联合体的名义对外承接业务,成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担保、共担风险,建立共同的风险基金,以提高事务所的规模、工作效率和抗风险的能力,为最终组建能与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相抗衡的事务所集团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铮,杨世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大连出版社,2006.
[2] 田翠香.会计信息质量实证研究:评述与借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2).
[3] 巩亦平.关于建立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的探索. 上海会计,2005(2).
[4] 梁振芳.关于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探索.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4) .
[5] 蒋尧明.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6] 聂顺江.会计信息质量检验决定及保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7] 刘立国,杜莹.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3(3).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5篇
会计目标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和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之间的“桥梁”,它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具有约束作用,使其能够符合目标的要求。传统上对会计目标的研究是从会计信息需求的角度出发,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导向确立的,这就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范式也是立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多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提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并以此建立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体系(或是实质上的层次关系)。由于信息使用者的多样性以及其需求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加之未考虑信息生成和供给的实际制约因素,必然地决定了这种结构体系内容的复杂性及其内部的不协调性,所以使得这种单纯地从需求着眼的研究往往流于形式,过于理想化而缺乏可操作性,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也因此而大为削减。具体表现在:有些标准让信息提供者处于“两难”的境地,如“预测价值”与“中立性”等,或是给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带来困难,如对“相关性”的追求往往意味着与“可靠性”相抵触,以致信息使用者难以判断报表信息所提供质量的高低(葛家澍等,1998)。
会计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理论界已经有不少学者尝试利用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如产权、契约、交易费用等,来研究会计现象,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基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的披露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最终形成,都是利益相关方不断博弈的结果。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和约束条件,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必须以目标为导向,从会计信息供给和需求的互动深入论证,才能真正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结论。
二、初步结论:公正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
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对公正的追寻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由落后到发展,由不合理到合理无限发展的过程(何建华,2004)。所谓公正,就是人们在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时,能够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做到不偏不倚,公道正直,是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报酬与贡献、奖惩与功能之间的对称关系的确认和认可(汪荣有,2004)。
公正的实体性要求是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达到均衡,即实现多数人的福利从而获得多数人的认可,正如罗尔斯在其名著《正义论》中指出的:“由于社会合作存在着利益一致,它使所有人有可能通过一种比他们仅靠自己的独立生存所过的生活更好;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人对他们协力产生的较大利益怎样分配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利益冲突,需要一系列原则指导在各种不同的决定利益分配的社会安排中间进行选择,达到一种有关恰当的分配份额的契约。这些所需要的原则就是社会公正原则,他们提供了一种在社会基本制度中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办法,确立了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的适当分配”(罗尔斯,1971),由此可以看出,公正原则产生的基础是利益冲突的存在,公正性原则的就是实现利益均衡,获得“合作剩余”的原则。
所谓会计信息的公正性,实际上是对中立性的扩展,指的是在确认和计量事项时,应该尽可能基于客观的事实或数据;
在选择会计方法时,应该保持价值中立、不偏不倚、不带主观倾向;
在记录和报告经营成果时,应该毫不歪曲地做真实和准确的报告和陈述(付磊、马元驹,2005),这也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时,要严格遵循会计规则,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选择方法和进行会计披露时,则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会计公正可从程序公正和立场公正两个方面加以界定和解构。
(一)从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解读会计具有天然的经济后果,表现在通过会计信息的披露,作用于资本市场而对资源配置起作用,但早期的研究往往关注于会计对资源配置过程的效率,直到1978年,斯帝芬。A.泽弗首次提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业余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Zeff,1978)后,经济后果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成为制定会计准则和选择会计政策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地说,经济后果就是指社会上各利益主体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在他们中间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而带来的社会后果(雷光勇,2001),这里强调的是,会计信息往往具有非公正性,因此才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管。可见,财务报告“不仅仅是个经济有效或最优化的问题,它会影响到收益和财富的分配(即谁得多少的问题),这必然会成为一个超越会计领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亨利。I沃尔克等2005)。也正是基于此,从维护整个社会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需要出发,可以认为财务会计应以“均衡利益关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这实际上是要求财务会计克服其本身的不公正性,即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公正性,从而在缓解利益冲突、实现“集体理性”和“合作剩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公正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
(二)从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的比较解读公正性包括程序公正和立场公正,它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等质量特征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是要忠实的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包括公认的各项会计原则,严格执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各项程序,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可见达到了也就保证了各项数据的如实反映和可核实性,这与可靠性的要求是一致的。其次,立场公正则是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方法选择和会计报告的环节,能够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是倾向于某一方的利益,而是全面的权衡各方的利益,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共同的基本需求,实现广泛意义上的相关,而非仅仅对某一特定群体的相关,可见公正性是对相关性的升华,是更高层次上的相关。
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应当是信息使用者们“普遍认可”和“一致同意”的,是会计信息最根本的要求,是其他各项质量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从这个层面上讲,可以将公正性作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这是因为,如果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和结果不公正,导致一部分人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受损,那么无论这种信息是多么相关、多么可靠,都不会被“普遍认可”(付磊、马元驹,2005);
反之,倘若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实现了程序公正和立场公正,必然会被“一致同意”的。
三、深入剖析:从会计信息的供给和需求互动看会计信息质量
(一)现象描述会计信息的供给和需求是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的“委托”问题的产物。现代企业的实质是一个由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缔结契约。在该契约中,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处于信息优势,居于人的地位;
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则远离企业实体,从而处于信息劣势,居于委托人的地位,这就客观上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即委托一问题。同时,由于契约不完备、委托人和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加之机会主义倾向的存在,人便有可能凭借其具有的信息优势,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于是,委托人必然要对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便产生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需求,会计信息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充当了“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管理当局通过会计信息这种替代变量,供远离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投资者了解情况,同时考虑到管理当局进行监督和进行决策需要信息,这就衍生出了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和管理当局信息提供之间的供求关系(杜兴强,2002)。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而存在,其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企业各种契约的订立和执行提供相应的数据,以界定契约关系(林钟高、赵宏,2001)。可以说,会计信息是契约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达成一致,实现“合作剩余”的前提;
而会计信息的提供,实际上是委托人和人多次博弈的结果,是具有信息优势的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自身的长远利益而对投资者作出妥协和让步,以达到利益均衡。但这种均衡不具有稳定性,这是因为,机会主义倾向的存在使管理当局具有通过操纵会计信息谋取私利的动机,而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又为其提供了可乘之机,于是,管理当局便有破坏均衡的可能。另一方面,投资人处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必然会积极地对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规范和监管,以满足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必要时可以行使其“终极否决权”——终止契约,解雇管理者,从而对管理当局形成威慑。可见,会计信息的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两者的互动最终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生成过程是外部利益相关者——用户的需求质量和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当局的供给质量经过多次博弈,实现某种利益均衡的过程,也是会计信息需求质量和供给质量双向逼近的过程(蒋尧明、罗新华,2003)。所谓需求质量,是指立足于信息使用者的立场,极大限度的满足了不同使用者的多种需求,这种信息很好地具备了相关性、可靠性以及可理解性、可比性等一系列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但由于其没有考虑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技术的限制性、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倾向以及会计人员的有限理性等限制因素,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化境界,所以,需求质量必将趋向现实的供给质量。而供给质量则指立足于会计信息供给方的,由管理当局控制的能够满足其某种利益需要的信息质量,该需要可能是出于粉饰报表的需要,亦或是调整利润,总之能够给其带来最大的效用,它构成需要质量的制约条件。由于外部使用者和管理当局的目标函数不一致,需求质量和供给质量不可能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发生对立冲突。两者又是相互制衡的,需求质量要受到诸如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倾向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的有限理性等供给条件的影响,会降低其标准,从而趋向供给质量;
供给质量则会因为种种的规范和限制,以及惩罚机制的威胁等需求方的限制,也必然会向需求质量靠拢,而其逼近的程度取决于规范、监督和惩罚机制的有效性。需求质量和供给质量相互博弈,最终统一于现实的会计信息质量,所以具有实际意义的会计信息质量只能大体上真实可靠,基本上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实现了各方的利益均衡,即具备了公正性特征。
(二)路径实现及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初步建构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建构如下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见图1),并对此做以下几点简要说明:
其一,利益相关方对管理当局的制约。会计信息质量是供给和需求相互博弈的结果,管理当局提供会计信息和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动因在于要实现自身的利益,换句话讲,就是为了规避不提供会计信息或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可能遭受的损失,即来自市场和国家暴力机关的惩罚。前者包括由于信誉缺失而带来的客户流失、融资难度增加、股价下跌以及企业破产、经理人被解雇等;
后者包括民事赔偿、刑事诉讼等。惩罚机制的有效与否,是惩罚力度和发现概率的函数,直接决定着管理当局的行为策略,并最终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