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新型农民培训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7 14:25: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为方向,以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及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为主旨,进一步加强农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新型农民培训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五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农民 培训 方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1 前言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为方向,以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及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为 主旨,进一步加强农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一支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主体力量。

2014年下9月初,根据达州市达川农发【2014】69号《关于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培训教学计划报送要求的通知》,我站培训承担培训任务,并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增收这一重点实施开展新型职业培训工作(也称为民生工程培训工作)。

我站在达州市达川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体目标要求,如期开展专项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完成4期215人新型农机类的新型农民培训任务,创新了培训模式,让每个参加培训的职业农民不但掌握新型农业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为职业农民朋友创业致富创造必要的技术基础条件,也更有力地推动全市农机化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培训过程中,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我站选择确定了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种植与养殖大户等共4批培训对象,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制订了详细的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案,组织优秀的由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与研究生组成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选取结合本地实际的实用培训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培训,同时精心组织实施培训,严把培训质量关,关心学员培训期间的生活,培训后受到学员一致赞评。

2 培训新方式

我站在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的新方式方法式详细介绍如下:

(1)分级细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站长为培训工作组组长、分别成立培训小组、管理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每个小组都明确责任目标,多次召开会议,制定培训工作方案,分解落实每位培训成员的工作任务和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任务,实行分工负责制,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障培训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2)健全培训体系

落实了培训师资队伍,课程由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研究生学历人员任教,上级指定的理论培训教材,往往介绍的是大平原地形上广泛使用的大型农机,而我市属于典型的山区丘陵地形,往往需要的是中小型农机,因此在组织授课内容时结合了本市实用农机,还将本市最新农机类科研成果融合到授课内容中,制定详细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教案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讲义资料,满足培训教学需求,将教案课件刻成光盘,发给需要的学员,或将教案课件以邮件方式发给需要的学员,并开通了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

(3)重实训,学员参与式教学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的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但重视理论上的教学,更注重实训教学,课程设施符合本地职业农民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实训活动多样化,重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如象我站的“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培训班就是4天理论学习课程,8天实训操作课程,把学员组织到新型农机制造厂去让工厂的技术人员给讲解新农机具的设计原理,组装过程,故障排除与维修等内容,并让学员动手实际操作,还安排学员到新农机具使用现场(用户)处现场操作,由用户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

(4)注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我们以往的培训比较注重农机方面的培训内容,这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我们不但将本市本单位最新农机具新技术融合到教学内容中,还特地聘请了农艺专家来讲授新农艺技术。如我站的“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培训班,就请我市农艺专家讲授“高产优质蔬菜栽培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还有的一堂课由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来共同授课,如象“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新型喷灌技术”、“食用菌机械化生产技术”就是有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共同组织课件材料并同台授课,使授课达到高质量高水准。

(5)注重政策法规与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我们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也讲授了“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农户经营管理”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内容,这些正是新型职业农民所需要的知识。

(6)培训生源的科学组织

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好处,是新型职业农民朋友积极主动自愿参加培训,通过与区乡农业技术站了解掌握职业农民的分布状况,培训需求等。

(7)妥善落实培训资源

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场地、专业设备以及新型实用农业机械。建立班级及学员培训档案,为学员详细准备了学习所用的各种资料,为培训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8)加强宣传,营造良好培训环境,激发学员培训热情。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公示与悬挂横幅标语等,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内容、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激发学员学习技能的热情。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使广大新型职业农民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关心、支持,有效推进再创业工作。

(9)创新思路,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成功率。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认识到培训要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要求。同过去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从事高效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每年脱产学习一段时间,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是认识到培训要讲实用技术、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过去我们的培训着眼于实用技术,现在,新型职业农民有了发展的要求,不但要重视实践,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重视管理方面的知识;
三是力抓培训质量,上好第一堂课。在培训中,达川区培训办领导亲自上了第一堂课,传达了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宗旨,市农业局农机化科领导宣讲了达州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须知,增强了学员的培训热情;
四是专家和专业老师亲临授课及现场指导。培训老师深入现场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教学,手把手地教各种操作技巧,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在互动问答中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能;

五是注重培训成效。培训学员通过培训后感触颇深,非常希望得到更多培训机会,有很多学员向我们谈了他们培训的感受:第一,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找到求教的人,避免请人花钱的尴尬。第二,参加培训中把问题反映给老师,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实打实让科技在我们的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10)规范日常管理,正确处理矛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一是成立班委会。建立班级管理制度,严格考勤,加强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对各位学员在我站的培训情况及时反馈到区培训办,对培训期间表现好的个人,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增强了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约束力。二是处理好生产与学习培训的矛盾。实行“产后”培训,在生产后开展培训,让农民带着问题参加培训,参与讨论,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时间安排调整,大大提升了培训效果。三是认真搞好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好培训台帐。严格资金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用。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今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通过对学员的走访调查,我们现阶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培新型职业农民训工作后续政策跟进不及时,长大12天的长班学员不容易组织,学员培训的积极性还有待于提高。

(2)在确定培训实训内容上,还应将实训技术与创业技巧紧密结合起来。

(3)建议上级领导定期组织培训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的培训水平,尤其是实训教师的水平。

4 今后培训的打算

(1)及时总结经验,推介成功典型,搞好宣传报道和信息上报工作,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要做到将上期培训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及时进行图文并茂的跟进报道,上一期的先进典学员给下一期学员现身讲解,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网络答疑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将培训信息及时准确地上报给上级相关部门,并实行网络衔接,上级部门可以对培训实现动态管理与指导。

(2)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是培训的着眼点实现从个体培训到群体培训的转变。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对农民群体的培训。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以传统农业为主;
二是创业培训,就是培训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组织领办人,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能力;
三是新型农民培训,就是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就业本领,顺利实现就业,并能小创业;
第二个转变是培训主体实现了从单一到综合的转变。努力整合各种农业教育资源,把单一的农业部门进行的培训,转变为农业科技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社会力量参加的培训体系。组织一个农业科技讲师团,让讲师团常年活跃在农村。让身边人来讲身边事,新型职业农民更容易接受。

5 结束语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有较高生产技能、较强创业意识、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培育创业型的现代专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R].科技与企业,2012(3)

[2]胡德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对策[R].成人教育,2012(11)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镇化;
新型职业农民;
教育开发;
培训开发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55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有近9亿农民居住在农村,要实现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要关注“三农”发展,重视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1]城镇化发展是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重点在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齐头并进,在实际发展中,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培育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新型农民;
稳固农业发展基础,为实现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扎实的劳动力基础。因此,全面有效地对农村农民进行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培养,构建适合我国农业发展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1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就必须要重视对农民的素质培养,关注农村职业技术人力资源。具体而言就是对生活在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人员进行职业方向的培育,包括对农民的农村专业教育、农民素质教育、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在内的教育培训。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将农民培育成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素质、懂得现代农业生存技术、具备农业管理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教育培训让农民充分认识到针对农村的发展政策,并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实施开展的各项政策,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储备,接受适合当下农村发展的新思想,改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帮助农民其他各项素质的形成。首先,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农民认识现代农业生产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尽早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加快农村的发展速度,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其次,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教会农民正确地判断农业市场的发展走向,把握市场的运作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农业生产与销售渠道,确保农民农业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经济基础;
最后,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后,可以加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地开展农业生产参与到市场经营活动当中,为我国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基础。[2]

2当前农村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

21教育培训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扩大和深入,农村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对农村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目标定位整体偏低,忽略了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给农民带来的有利影响,将目标定位在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上,简单地把新型农民培育当作农村劳动力培训,对职业农民的认识观念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在教育培训中,缺乏对农民“农业生产”本质培训,而是重视农民对农产品深度加工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在这种定位下,不利于我国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影响农业和农民的增产增收。

22教育培训的结构和资源不足

受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农村劳动力也在向城市D移,相应地农业生产资金和产业也在向城镇转移,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结构被压缩,教育培训优势无法集中。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严重匮乏,表现有两点:一方面,教育培训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都是由普通中学直接改制次年改成的,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
[3]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弊端,师资构成文化课教师多,专业教师少;
理论教学多,实践培训少,相比城市环境,农村教学环境、医疗水平、社会保障相对落后,无法吸引专业高质量的人才,也很难实施高水平、高效率的职业教育教学。

23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我国农村地域分布较为分散,人员集中性较差,很难保障有效的职业教育培训的统一性,再加上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更加剧了农村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施难度。一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保障教育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农民本身存在着自觉性差、自我提升能力较弱的特点,在没有强制的规章制度的规范下,很难将职业培训长期有序地实施。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在没有稳定教育资金来源下,教育培训规模缩小,力度减弱,职业培训效率低下,已有的培育层次落后,严重制约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

3基于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策略31转变观念,从身份农民转变成职业农业

在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时,消除社会对农民的偏见是创设职业农民培育氛围的首要条件。要发挥职业农民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就需要认识到农民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打破传统观念中对农民的认识局限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4]同时,农民也要正确地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认识到农民并非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职业分类,积极地融入到培育过程中,通过培育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新一代现代化职业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懂得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也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尽一份力。

32财政支持,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任何一项造福于社会的发展计划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新型农民培育政策也不例外。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情况的影响,农民普遍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不高,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对该计划的财政支持。首先,政府应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当成本地职业教育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支出,通过财政资金的支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的可行性;
其次,对积极参与到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农民提供相对应的农业岗位,增强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并及时地反馈到职业教育当中;
最后,合理利用政府投资的财政资金,确保资金的正确利用,落实资金利用工作,避免出现资金滥用和资金浪费,也能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平和质量。

33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培育工作的督查

确保农村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有效性,政府在培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有效的督查和管理,为农村职教发展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建立健全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政策法规,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有序进行,完善已有的部分法律法规,将培育工作进行细化,既要重视对农民文化知识、农业生产方面的理论培训,也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对正在实施的培育工作进行有效的督查,通过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责任人进行相对应的思想教育,对培育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嘉奖,保证培育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34体系保障,构建适合农业发展的培育体系

我国农村在地域环境、气候风貌的影响下,南北差异、季节差异较大,在对不同地区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育中,需要紧贴农村发展建设需要,根据农村当地发展实况安排合理的教育培训课程,并逐步地完善教育培训课程,增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5]利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优势,结合现代化农村发展要求,注重对职业农民专业化、现代化、素质化的培育。另外,优化培育师资队伍,保证职业农民的培育质量和效率,建立稳定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教育团队,提高师资队伍的薪资待遇,吸引优秀农业技术人才进入农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当中,强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35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产生了固定的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如今,在农业转型的同时,农民这一职业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农民已经向职业化过渡,需要转型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因而农民需要不断地培训学习,那么,可以借助社会资源对新型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比如:政府、学校、企业、民间机构等。

同时,新型农民这一职业的发展也需要分工合作,形成集约化的生产,就需要新型农民掌握相关的技能,如:发展生产经营型、培养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职业农民。并对不同技能层次的农民需要采用不同程度的教育,研究农业的基地可以形成农业学校,或者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发展中心,让农业学校走进农田,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让新型的职业农民能在发展过程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也能在新型社会形成产业链生产模式,提高职业农民的分工协作能力,从而提升农业种植效率。

4结论

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农业发展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加强对农村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实现“农科教结合”,改变过去农村发展中单一的文化教育或者单一的农业技术培训,立足于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根据不同地区农民实际需要的不同,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丰富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开展素质和技能全方位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培训,能有效提升农民素质水平,实现我国高质量、高效率的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莉敏,马建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44-48

[2]杨道衡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开发与培训开发――以湖南衡阳为例[J].品牌,2015(6):59

[3]杨燕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培育[J].职教通讯,2014(16):62-65

[4]陆俊杰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58-62

[5]张学军试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C合研究),2010(9):5-9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锐减,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空心村、留守妇女和老人,“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转型的现实问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即要求培育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市场竞争意识,能够经营现代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从现实背景和政府文件中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成为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本研究从终身教育的理论视角出发,以陕西省太白县为例,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多样化需求及政策转型建议作了深入分析。

一、终身教育理论及其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关系

终身教育最早由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它是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2]。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终身教育部部长E?捷尔比进一步丰富了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和,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3]进入21世纪,终身教育被赋予更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4]。可见,终身教育过程中,不同类型学习者在其一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需要,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所、通过向不同教育者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职业技能,获得人力资本提升。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他们对教育者、教育方式和内容、教育时间和场所等各方面的需求都是多元的。通过这种多样化和持续性的终身学习,学习者努力谋求自身的职业进步和人生发展。同时,学习者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从事职业和产业的相应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和转型。

终身教育理论同样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终身教育的理论视角看,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是成人阶段超越正规教育的继续教育[5]。从本质上来说,其是终身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之一,其能克服传统农民固有的教育背景较差、生产技能较低的先天劣势,让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继续教育,获得自主生产、经营和管理农业生产的新技能,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呈现多样化的需求。在培育过程中,农民受到自身职业身份、教育背景、经济水平、居住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职业培训提出多样化的需求。这不仅是终身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又一重要体现,也是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其政策转型的必要依据。

二、太白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背景

太白县位于陕西西部、宝鸡市东南,地处秦岭腹地,全县总面积2780平方公里,辖7镇66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2014年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71079万元[6]。县内大陆性季风气候与高山气候交汇的特征,使得太白县以蔬菜种植、旅游业为特色产业。2013-2014年,太白县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结合全县主导产业发展状况,推进“培养职业农民,着力增产增收”的政策实施,举办“千名职业农民” 大培训活动,相继开展了农资经营户培训,农家乐经营户培训班,并开办中式烹饪培训班等培训活动。

然而,太白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仍存在预期培训对象与实际相差较大、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无法满足培训者需求等问题。例如,以种植无公害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太白县塘口村为例,有相当部分的农户、打工者等群体没有纳入培训主体范围。同时,培训内容也比较单一,仅限于农业技能,缺乏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这导致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户很难做出及时、正确的经营决策。因此,如何根据农户的多样化需求,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转型路径,在现实中显得极为迫切。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中、高的寺院村、塘口村和梅湾村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230份问卷,回收213份,回收率为92.6%。调查对象中18岁以下占总样本的1.0%,18~30岁占19.9%,31~55岁占70.0%,55岁以上占8.5%。从职业类型看,农民占70.0%,打工占23.2%,经商占5.8%,村干部占1%。从调查对象的经济背景来看,家庭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为12.3%,5001~15000元为30.3%,15001~30000元占29.7%,30000元以上占27.7%。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多样化特征

(一)培训主体多样化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超越传统农民的更广义概念,其要求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适应新时期城乡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者[7]。因此,基于其广义涵义,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的多样化是必然的,他们在职业类型、文化程度、学历背景、年龄层次、经济背景等方面均存在多样性特征。首先,从职业类型来看,愿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比例分别是:务农者占61.6%,打工者占19.7%,经商占4.9%,村干部和教师分别占1%和1.5%,其他职业占2.0%,见图1。其次,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样本群体更愿意参加职业培训,占到总样本的41.3%;中职中专或高中样本群体占26.0%;而小学及以下和大学及以上样本群体分别占到19.9%和4.6%,见图2。第三,从年龄来看,18岁以下、18~30岁、31~55岁、55岁以上愿意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比例分别占到总样本的1.00%、17.8%、65.0%和 7.6%,见图3。第四,年收入5000元以下、5001~15000元、15001~30000元和30001元及以上的人群愿意参加培训的分别占到了总样本的9.8%、27.3%、27.9%和27.8%,见图4。可见,总体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是多样化的,其中,务农者、初中学历群体、18~30岁群体、收入较高群体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愿更强。

(二)培训目的多样化

培训目的是培训对象对“培训能产生怎样的结果、具有怎样的效用”这一问题的预期估计。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包括务农者、打工者、经商者、村干部和教师等多元群体,他们在培训目的上也呈现多样化特征。调查表明,各类职业群体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加收入,分别占到各自样本群体的44.5%、47.1%、52.9%、50%、33.3%和30.0%。其次是“提高技能”,分别占各自样本的36.0%、34.5%、23.5%、50.0%、33.3%和40.0%。而将“获得政府支持或补贴和获得学历证书”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的群体比例很低,见表1。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主要以增加收入和提高技能为主。

(三)培训内容需求全面化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观念也逐步转变,他们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农业新品种、农业技能、农业市场营销技能和经商技能。上述五类需求占各自群体比例分别为13.9%、14.5%、42.1%、10.3%和19.2%。可见,培训内容需求是全面和多样的。同时,不同职业类型人群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42.6%的务农者最愿意接受农业技能培训;28.3%的打工者最希望获得文化基础知识培训;50.0%的经商者希望获得经商技能培训。可见,新型职业农民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全面性,他们逐渐意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增强,希望通过学习农业技能和经商技能来提高自己,从而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四)培训方式需求多样化

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方式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调查显示,样本群体愿意接受定点培训、发放学习资料、观看农民教育专题片、宣传活动和示范园基地参观的比例分别为45.2%、3.5%、9.2%、11.4%和30.7%。此外,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农民、打工者、经商者和村干部更愿意接受以定点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分别占到各自样本总数的51.8%、42.6%、36.4%和50.0%。此外,20.6%的务农者、34.0%的打工者、18.2%的经商人员、50%的村干部希望通过示范园参观的方式进行培训,见表3。可见,由于受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影响,农户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定点培训方式。同时,新型职业农民也希望到示范园区进行参观学习,原因在于他们希望通过直接体验、观察来学习新技能和经营管理方式。

(五)培训时间及培训频率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时间以及培训频率的需求是多元的。首先,从培训时间看,调查样本群体更愿意接受一个月以内的培训。数据显示,调查样本愿意接受一周以内、一月以内、一季度以内和一年以内培训比例分别为30.6%、33.0%、26.2%和10.2%。此外,务农者、打工者、经商者和其他职业选择“培训时间为一个月以内”的比例分别占各自样本群体的34.1% 31.3%、41.7%和16.7%。村干部选择培训时间为一周的比例为该样本群体的100%,见图5。另外,从培训频率看,调查群体中40.7%的人群愿意每隔半年接受一次培训,38.1%的人群愿意每隔一季度参加一次培训,而21.1%的人愿意一年参加一次职业培训。务农者、打工者、经商者和村干部选择“培训频率为半年一次”的比值分别占各自样本群体的43.5%、31.1%、50.0%、50.0%,见图6。可见,短期培训可以减少机会成本,不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半年一次的短期培训。

(六)培训地点及费用需求多样化

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在经济条件、职业类型、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对培训地点和费用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首先,从培训地点看,新型职业农民更倾向于将培训地点设在自己村庄。数据显示,务农者、打工者、经商者和村干部选择“培训地点设在自己村庄”的比例,分别占到各自样本群体的67.6%、46.8%、58.3%、100%。与村庄相比,乡镇政府和县市一级政府作为培训地点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见图7。其原因在于,在自己村庄组织培训可以节省食宿、交通等成本,更加便利。其次,从培训费用需求看,愿意接受“100~300元”、“300~500元”和“500元以上”分别占到总样本的65.9%、27.3%和6.8%。可见,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更愿意接受成本较低的培训。从不同职业看,务农者、打工者和村干部愿意接受100~300元培训费用的比例均较高,分别占到各自样本群体的71.7%、62.5%、100%,这说明,上述三类群体对于培训成本更加在意,其原因在于他们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另外,在300~500元的培训费用等级中,村干部的选择比例占到100%,说明村干部对培训费用不存在压力,见图8。

五、基于多样化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转型建议

(一)对农民进行筛选分类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主要包括农业劳动力、农村基层干部、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等。基于培育主体的多样性,应根据培训对象的文化程度、年龄段、职业背景、培训意愿等基本情况进行分类培训。相关研究者也指出,合理筛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是进行培训活动的前提,精准瞄准培训对象,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使有意愿参与培训的人群能够获得所需培训[8]。因此,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之前,应该加强农民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培育对象、并根据其特征和需求进行筛选、分类,以提升培训效果。

(二)培训内容和形式应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

不同职业类型的人群对培训内容和形式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一方面,培训内容应坚持“能用、有用、够用”的原则,突出“易学、实用、度浅、面广”的特色,重视农民科技素质、就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训[9];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应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满足农民终身学习愿望和需求。因此在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条件,挖掘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平台,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

(三)培训时间应以短期,半年一次为宜,地点应遵循就近原则

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群体多为留守群体,他们同时承担家务劳动。因此,培训直接成本(主要指交通费,食宿费等)和机会成本(因参与培训无法开展正常的生产生活从而导致的损失)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短期和地点就近培训,时效性、实用型较强,能最大限度迎合农民的需求。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也指出:“对于正在从事耕作而不能上正规学校的成年人来说,农闲期间的短期训练班、传授新耕作法和家庭技术的示范以及不定期对农民进行教育的会议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10]。因此,培训时间应以集中短期培训为主,半年培训一次为宜。培训地点设置在村或乡里最佳。

(四)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的投资体制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政策,本质上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应成为主要资金来源。而目前的问题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国家并未出台专门政策提供专项补助,这很大程度上导致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困难而无力承担高额培训成本,从而进一步导致培训资源供给不足,培训形式与内容单一化等。因此,中央和省级政府应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多元投资体制,允许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金融机构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来,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机制,从而扩大资金来源,改善培训硬件设施,提高培训质量。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4篇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主要面对的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大学生、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他们跟普通的在校学生有着很大不同。首先年龄跨度大(从18 ~ 55 周岁不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差异较大,其次他们又是边生产边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同时他们有一定实践经验,但缺乏技术指导。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这个特殊群体,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概念、作用、特点、应用、练习等程序式的教学模式,实行边学习,边实践,边致富、农闲时间集中上课,农忙时兼顾学习和生产的组织方式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实践与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大竹特色的教学模式。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学方法

2.1 根据学情不同,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方法常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新型农民培养必须按照不同阅历、不同经验、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根据培训的内容、目标、时间的不同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2.1.1 培育内容不同,培训的教学方法不同。

培训的内容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在培训水稻种植技术的时候,可以由专家对水稻的栽培技术进行详细讲解,市场营销、合作社账务管理等课程由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对于种植技术讲解的时候可以采用实地参观、具体操作的教学模式,出现问题立刻解决,直观性强,容易理解。

2.1.2 培训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

培训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培训的目标而发生变化。例如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及社会服务型的侧重点不同,教学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教法。生产经营型主要采用考察及经验交流的方式来学习管理和市场操控知识;专业技能型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掌握生产技能;社会服务型主要侧重学习沟通和做好服务,以实训课程为主。

2.1.3 培训的时间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

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情况,农闲的时候学习理论知识,集中上课;农忙的时候,兼顾生产,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培训的时候尽量把培训地点设在农民的家门口,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又可以及时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2.1.4 根据学员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员的年龄、基础、文化层次、理解能力都不一样,在学习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区别对待,比较集中的问题课堂上统一讲解,个别的问题及时做好课后辅导。还可以采用相互帮扶的学习方法,年轻的、理解能力强的学员在课后帮助年龄偏大、学习能力差的学员,直至掌握为止。考虑到学员中以妇女居多,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养生保健及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怎样与孩子沟通、如何科学饮食、黄瓜的腌制技术等知识,大家既感兴趣,又觉得非常实用,还有利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2.2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让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利用网络上的视频、动画等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化,使学员容易理解。学员在课后还可以利用网络来自学、自测,提高和巩固课程教学效果。网络教学还可以让农民随时点播,使培训效果大幅度提高。网络教学,丰富了新型农民培训手段,延伸了农民学习链条,使新型农民培训覆盖面更广,受益群众更多,也为实现全民终身教育做出了有益尝试。除此之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通讯设施,保证和学员的沟通,随时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而且随叫随到,为学员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 创业参训意愿 创业教育培训

我们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创业焕发勃勃生机的时代。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强音。在风起云涌的创业大潮中,农民创业群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下中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城乡经济、社会、教育、人文等发展水平仍存差异,农民群体的思想观念、个性特征、资源禀赋、环境条件等,对创业教育培训参训实效以及创业行为的形成影响重大。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自2012年以来,连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进行决策部署。指出,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2014年农业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4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一系列举措旨在落实“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加强现代职业农民培育,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作为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培训,则更加契合时代主题,更具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方面,国家高度重视且积极投入。以山东省为例:2013年9月,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从鼓励支持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全面提升创业就业服务能力等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扶持创业的政策。《山东省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确定,自2014年至2018年,山东省政府每年从失业保险滚存结余基金中安排不少于10亿元,作为省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进一步提高创业培训的资金扶持力度,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政策保障体系。2014年,山东省创业培训21万人,支付创业培训补贴8045万元。针对农民培育,仅2016年,山东省就安排中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25000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即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20000人;
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1500人;
现代青年农场主1500人;
专业技能人员2000人。仅此专项,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补助金额即达7100万元(不含信息化试点单位补助239万元)。可以说,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投入巨大、期待很大。但现时培训效果如何呢?到底有没有问题,有哪些问题,宜如何改进?

近年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的关注较多,也取得了一些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培训方面却鲜有讨论。根据潍坊创业大学、潍坊市创业研究院的安排,笔者决定以此为研究课题,结合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项目,做基于参训意愿分析的农民创业培训实证研究。

二、研究概述

(一)主要影响因素假设

影响农民参加创业培训意愿的因素多样,但可以从农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变量和外部环境特征变量等维度进行测量,从而确定影响其创业培训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对优化完善和改进创业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二)数据与样本

调查采取问卷为主、深度访谈为辅的方式进行。项目组根据潍坊创业大学、潍坊市创业研究院提供的指导性调研提纲,于2016年8月25日改进设计了“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问卷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创业意愿、创业培训评价、创业者特征等17道题目,主要包括“您外出(指到县城及县城以上)打过工吗?”“除去种植/养殖/捕捞,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创业,做点从没有做过的事?”“你以前参加过关于创业的有关培训吗?”“你觉得培训安排以多长时间为好?”“您对培训班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满意吗?”等内容;
深度访谈以参加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组织承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班潍坊市学员为主,共访谈36人。问卷调查分8次发放问卷712份,答卷结束后,运用spss13.0软

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剔除重要信息缺失数据,最后共获得有效问卷回收674份,

回收率94.66%。其中男性583人,占86.49%;
女性91人,占13.50%。

三、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参训意愿影响因素调研结果与分析

基于本研究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文献研究,本次农民创业培训参训意愿调研结果如下:

(一)农民个体特征对农民创业培训参训意愿有重要影响

结果显示,从年龄结构看,25岁及以下受访者表示愿意参训的占3.85%(26人);
26~35占32.78%(221人);
36 ~ 45岁占40.09%(270人);
46~55岁占18.39%(124人);
56~65岁及以上的样本农民仅占4.89%(33人),创业意愿在农民的年龄分布上呈现橄榄形结构,即年龄越小和年龄越大的农民,其参与创业培训的意愿越低,而从36~45岁年龄段表现的创业培训参训意愿最强烈。此结论与许多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如郑军,2013;
戚迪明等,2012)。究其原因,年龄越小,对创业准备越不足,愿望越不够强烈;
年龄越大,越安于现状,越缺乏干劲,越不愿意冒险,趋向保守,追求稳定。但从实际参训人员年龄分布看,25岁及以下参训者占1.67%;
26~35岁占9.33%;
36~45岁占17%;
46~55岁占52.3%;
56~65岁及以上占19.67%,表明实际参加培训的人群年龄与实际参训意愿人群相差很大。通过访谈,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不懂创业,也不想创业”“种了一辈子地,与人打交道都难,还谈什么创业”“反正免费培训,管吃管住,比待在家里强,出来看看开开眼界”,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在培训对象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错位,即有参训意愿的农民未必真正参加培训,而没有创业想法或参训动机的人却参加了培训,这对于国家关于现代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设计来讲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从性别特征看,男性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的占84%、女性占16%,表明男性具有更好的风险承担能力,更愿承担较大的家庭责任。从文化程度角度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训的占13.79%(93人);
高中或中职占23.14%(156人);
大学专科占47.47%(320人);
其他占15.58%。表明受教育程度与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意愿正相关。现在从事非农业为主工作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自主创业的占76.23%;
从事种植、养殖等职业的约占21.16%,大概说明接触更广领域则使人视野更宽、见识更广,选择更多元,尤其曾经有过外出打工经历的受访者更倾向于参训和创业。

(二)农民家庭特征变量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

有研究结论认为家庭总人数与农民参训意愿成正相关,即规模越大,经济压力就越大,家庭成员就越倾向于创业。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人口数量与农民参训和创业意愿相关度并不大。对此,笔者认为这与当下农村经济条件普遍改善,无论生存型创业还是选择性创业,与家庭人口关联度不高有关。

(三)外部环境特征变量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

通过“你认为所参加的培训有用吗”“如果再有创业培训机会,你还参加吗”等问题的现场访谈可知,受访者对农民创业培训的满意度、培训质量和后期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整体认可度不高,26.11%(176人)的受访者认为“一般,没有特别感觉”,同时认为“如果还是这样,不准备继续参加”;
另有217名受访者认为“获得创业政策支持难度较大”(占32.19%),即使参与创业培训,相关政策也很难帮助自己去创业。近1/3的受访者对现行创业支持政策的实际落地不够信任,值得反思。由此看出,农民对创业培训的认可度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创业培训的意愿。在对于影响创业选择的因素中,选择“风险的承受力”占84.42%;
选择“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占76.55%;
选择“遇事能做出决定”的占42.58%。表明受访者对创业所需条件理解虽然各有不同,但对于创业风险、创业能力、判断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的认识较为一致。通过分析“你最羡慕你们村里做什么的”,结果表明,村民及亲朋好友中的创业者与农民创业意愿成正相关,这说明,成功创业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创业观念和创业意识的形成。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一是现行农民创业培训的实施效果一般,“供”“需”脱节,农民的认可度不高。需要各方努力,切实把创业培训项目落实好,确保参与创业培训的农民有“获得感”。二是社会对农民创业的宣传不够,政府相关配套制度跟进也不够及时有效,需要加快创业支持政策体系建设,切实提升广大农民对创业培训的参与度。三是农民创业意识不强、能力不足,须强化农民创业意识培养,切实增强创业信心。

四、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尊重民意、立足产业、突出重点、需求导向、多方参与”的教育培训原则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是一项公益性、战略性、长期性的事业。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支持力度,改善培育条件,营造良好氛围。二是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通过提升培训质量和宣传引导,调动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三是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和培训对象特点,分类别、分产业、分层次开展培育,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四是以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开放型新型职业农民为主要对象,以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跟踪服务为重点,分产业、分类型培育一批现代农业创业者,激活农民自身创造活力,提高农民创业兴业能力。

(二)完善创业培训体制机制

一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制度体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推动创业实践。二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加快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管理机构、培训基地的准入门槛和培训规范及教学标准,加快构建政、行、企、校、所等各类市场主体多元化教育培训机制。三是创设农民创业及培训支持政策,从经济补助、政策扶持、创业优惠、后续服务等方面给予农民创业与培训以更多的帮助和引导。

(三)精准遴选培训对象

一是要做好农业产业和从业人员情况及培训需求调研,统筹考虑种、养、加、经管、农机等当地产业发展和创业环境、项目资源等实际需求,合理分配培训名额。二是实施分工负责与协同管理相结合的学员遴选办法。严格按照参训学员标准条件,精准遴选确定培训对象,真正把年龄适当、确有创业意愿、确有参训需求,迫切需要提升综合素质和创业技能的学员选,尤其聚焦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且具有一定经营基础的家庭农场经营者、种殖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以及具有较强农业创业意愿的返乡创业大学生、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让“愿”学者“好”学、“好”学者“能”学、参训者“乐”学。

(四)实施精益培训

精益创业是创业教育的内涵之一,也应当成为创业教育培训的价值理念和现实要求。按照培训规范和教学标准,采用理论学习、参观考察、沙盘演练、模拟实训、经验分享、学员交流、在线自助学习、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等多元化立体交互教学方式,实施培训指导、创业孵化、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等分段式全程化跟踪培育。一是邀请优秀创业导师、成功创业人士、资深专家授课,强化创业理念和创业技能培训、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知识和技术培训,激发培育对象创业兴业动力,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二是配备创业导师,重点围绕扩大产业规模、强化市场开拓、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组织创业团队进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实体基地进行创业孵化,提升实践创业能力。对参训学员建档立册,纳入动态考核管理。国家有关部门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时,应据此给予倾斜性政策扶持。

(五)遴选优秀师资,提升执教能力

做好创业培训,师资是关键。建议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专兼结合的原则,以省、地为单位建立农民创业教育培训师资库,落实经费补助政策,加强师资培训、绩效考核和动态管理,建立不受欢迎教师(导师)清退机制,确保教育培训效果。

(六)加强创业教育培训的载体建设

国家应出台鼓励政策和具体措施,一方面积极创建农民创业园(孵化器)、科技孵化基地;
另一方面,可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建设集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实践实训为一体的高标准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农民实践实习的有效平台和创业实训的重要载体。

(七)营造农民创业氛围,激发农民创业热情

研究结果表明,同村及周边的亲朋好友中的创业者对农民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效应。营造创业氛围对于增强农民创业意识、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应结合实际,通过发放创业资料、组织农民创业成果展览、听看农民创业典型报告会、图片展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创业宣传,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调动农民创业积极性,营造敢为人先、追求超越、宽容失败的农民创业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为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王金诺(1970―),男,山东五莲人,硕士,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高校招生管理与服务。基金项目:本文系潍坊市社科联2016年重大课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潍坊市创业研究”和潍坊市政府委托课题“潍坊市多元化创业支持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钟王黎,郭红东.农民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23-27.

[2] 郑军.农民参与创业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对山东省的调查

[J].中国农村观察,2013(5):34-44.

[3] 赵西华,周曙东.农民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江海学刊,2006(1):217-222.

[4] 郭军盈.中国农民创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