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描写秋天现代诗【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27 15:30: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3.迁移运用精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借助诗歌描绘的景物进行想象,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二、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初读诗文1.导语: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都对秋天情有独钟,他们是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秋天现代诗【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描写秋天现代诗【五篇】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范文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3.迁移运用精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借助诗歌描绘的景物进行想象,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初读诗文

1.导语: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都对秋天情有独钟,他们是怎样描绘秋天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诗歌的节奏。

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分小节读诗。

(二)整体感知,交流“画面”

1.再读诗文,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汇报。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写了归巢的鸟、斜阳、江上、白色的芦苇。教师相机点拨:运用“多感官”创造性地想象画面,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写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与现实的抗争;
把芦苇拟人化,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花牛歌》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写了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西山的青峰。教师相机点拨:运用“多感官”创造性地想象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的情景。这是一首写花牛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要注意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三)整合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年级上册1《慧眼观天下》第21页《西

湖秋泛》和第23页《会说话的草》

1.《秋晚的江上》描绘了黄昏时美丽的景色,《花牛歌》描写了花牛在草地上自由自在的情景。下面,请自读《西湖秋泛》《会说话的草》这两首诗,想想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读诗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迁移运用精读课文多感观想象画面的方法,根据诗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鼓励学生个性表达。

3.课堂总结。

同学们,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有无数的梦想,也有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课后再把今天读的这4首诗歌熟读,挑你喜欢的诗歌背一背。注意运用精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借助诗歌描绘的景物进行想象,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的鸟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范文第2篇

萤火虫,属于鞘翅目萤科,是一种微型甲虫,因它尾部能放射萤光,所以又称之为萤火虫。萤火虫别名很多,有流萤、景天、熠、夜光,还有宵烛、夜照、耀夜等。萤火虫走进人们的生活,也就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我国历代都有歌咏萤火虫的诗歌。纵观这些诗篇,大致表现以下几方面的审美意义。

一.描写萤火虫,表达诗人对它的赞美之情

唐代诗人韦应物《玩萤火》写道:“时节变衰草,物色近新秋。度月影才敛,绕竹光复流。”诗的大意是,时节变化,野草都衰老了,景物呈现秋天的色彩。萤火虫从明亮的月光下飞过,敛起了形迹,那是因为明月太亮,微弱的萤火被月光淹没了;
它绕着竹林飞时,又出现了流动的光线,那是因为竹影暗淡,衬托出它的光亮。这首诗把萤火虫秋夜飞翔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细腻,极其逼真,富于美感。

唐朝诗人李嘉《咏萤》写道:“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向烛仍分焰,投书更有情。犹将流乱影,来此傍檐楹。”诗的大意是,在夜晚,萤火虫在水上飞舞,光点闪烁不定,在空中飞翔,身轻自如。夜风吹来,光亮不灭,秋露洗涤,仍旧明亮。向烛光飞来,送来光焰,伴人夜读,人放下书本休息,它更是有情,在楹檐间流连,给人美感。全诗形象地描写了萤火虫飞翔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唐朝诗人周繇《咏萤》写道:“熠熠与娟娟,池塘竹树边。乱飞同曳火,成聚却无烟。微雨洒不灭,轻风吹欲燃。旧曾书案上,频把作囊悬。”诗的大意是,萤火虫闪着光亮,在池塘竹树边飘动着,乱飞如同摇曳的火苗,聚在一起却没有生烟。小雨淋不灭它,轻风吹来更明亮,像要燃烧似的。古代曾把它装进口袋,悬在书桌上,照人读书。这首诗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萤火虫美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赞美的情绪。

唐代诗人李白《咏萤火》写道:“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诗的大意是,萤火虫像一盏小灯,雨水打不灭它,风吹过来,它更加明亮,如果飞上天空去,一定能在月亮边当一颗小星。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想象,虚实结合,表现了萤火虫的美丽形象。

现代诗人胡适的《湖上》:“水上一个萤火/水里一个萤火/平排着/轻轻地/打我们的船边飞过/他们俩儿越飞越近/渐渐地并作了一个。”这首诗写水上飞着萤火虫,水里飞着萤火虫的影子。它们并排着移动,当水上的萤火虫沾到水面,两个便并作一个了。全诗通过对萤火虫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托物言志,通过写萤火虫,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唐代诗人虞世南《咏萤火》写道:“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诗的大意是,细小的光亮飞动着,柔弱的翅膀在风中摇摆不定。它担心没有人认识自己,独自在黑暗的夜晚放射光明。诗人通过对萤火虫在黑暗放出光明的描写,托物言志,表现这样的哲理:尽管生命弱小,突出萤火的微不足道,也不能自暴自弃,而要在艰难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南朝诗人萧绎《咏萤》写道:“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诗的大意是,萤火虫本是和秋草并生在一起,如今在晚风中轻盈飞舞。飞到空中像星星陨落,飘拂到树枝上,好像开了花朵。落到屏帐上,疑似神火照耀,落在帘子上,好似夜明珠闪光。遇到你采集我的光彩,那我就不吝惜自己,献出自己的光热。诗歌的末两句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只要遇到知己,就不惜贡献微弱力量的思想感情。

现代人寒香子的散文诗《萤火虫》写道――

大夜不只是掳走太阳,还将甜润的月亮,锁进乌云的牢笼;
将眨眼的小星,囚进雾霭的监狱。

黑暗主宰人间,夜色粘稠得几乎凝成固体,窒息人间万类。青蛙儿不再打鼓,夜莺不再吟诗。

一豆萤火,飘一点诗意。时而将夜的黑衣襟,咬一个小洞;
时而将夜的黑皮肤,划一道血痕。

虽然只是些小不点儿,却让窒闷的人们,呼到光明的气息,让绝望的人们,看到光明的希望。

黑夜法力无边。你将这儿咬个豁口,它便将这儿缝补;
你将那儿划个伤口,它便将那儿修复。

然而,这些小斗士,就是不气馁。不是在这里跳跃生动的光点,就是在那里描画闪光的弧线。

太阳终于冲破黑暗的阻挠,君临天下,光复旧物。而那引来光明的使者,却悄然消隐了形迹。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秋颂》《秋晓风日偶忆淇上》 情感 创作手法

内容摘要:约翰・济慈的《秋颂》和清朝晚期王]运的《秋晓风日偶忆淇上》都可谓是十九世纪咏秋的名作代表之一。诗中无不包含着对秋天的赞美与歌颂,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传统、诗学理论以及个人性格等,虽同样是咏秋,却在情感、创作手法等方面有所不同。济慈的诗注重“自我”的隐蔽,是对“客观感受力”诗学主张的诠释,而王]运的诗则重在“自我”的张扬;
其次,济慈的诗中包含着无限的希望,更为乐观,而王]运的诗的基调则为悲观;
再者,济慈的诗包含着神话的典故,而王]运的秋诗多为白描。

关键词:《秋颂》《秋晓风日偶忆淇上》 情感 创作手法

约翰・济慈的《秋颂》和王]运的《秋晓风日偶忆淇上》虽都为十九世纪的咏秋名作,但受到不同的民族传统、诗学理论以及个人性格等,在情感表达及创作手法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诗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中英两首咏秋诗的不同。

一、“自我”隐蔽与“自我”张扬之比较

约翰・济慈的《秋颂》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秋日之图,诗人着眼于秋实、秋色、秋味、秋收、秋声,借助多种修辞手法,用细致生动地笔触、舒缓优美的语言描摹出一幅秋天的画卷。从秋日清晨的晨雾缭绕下的花草与谷物、秋日午后的金色打谷场到秋日傍晚的飞虫与小鸟,细致地描写了秋日不太不同的景象。

纵观《秋颂》一诗,济慈却采用了另一种情感的表达式:由高调的表达自身的情感转变为平和舒缓,以冷静的心态而旁观。这种超然的物外姿态源于济慈“客观感受力”的诗学理念。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中所出现的主语不是物的名称就是第二人称“你”、“你们”或者第三人称“它们”,而从未出现第一人称“我”。《秋颂》一诗没有诗人自我,济慈一直试图将自我隐去。例如:“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你有时随意坐在打谷场上,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
”、“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你耐心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等。诗人好似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以全知性的视角观察着秋日中的万物,使诗人情感表达得更为深沉含蓄。

王]运的《秋晓风日偶忆淇上》重在“自我”的全力张扬。中国的诗词讲究物我合一,情景交融,把情志视作物我感应的结果。物即我,我即物,心物交应,物我为一。全诗虽未出现一个人称代词,但结合诗的写作背景与诗中强烈的情感,不难发现诗人将情与景的融合,实则表达了自己仕途不顺、一心归隐的情感。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秋日的早晨秋光如洗,树枝的绿色早已退去,此时此刻的景象让诗人想起了在淇水时的秋日之景。前半部分实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铺垫。由“自从闭门来,屡见王路蹇。泽衰怀绿猗,道难惧蓬转。”两句可知,诗人其实是为自己“仕途坎坷”而不平。王]运是晚清时期公羊派诗人之一,研习“帝王之道”,主以张儒家的 “仁”救世。在十九世纪的中国,清王朝早已步入没落的时期,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晚清王朝更是风雨飘零。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也是此起彼伏,再加上各路军阀混战,当时中国的局面是不堪一击。在这样一个战乱的国家,王]运“仁”的主张显得更为不切实际。以至于王]运在和曾国藩讨论兵法时,曾国藩在纸上写下了无数个“谬”字。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王]运的主张得不到采纳,无奈之下才在《秋晓风日偶忆淇上》一诗中表达了对仕途艰难,自己的抱负得不到舒展的感慨,全力的张扬了自己内心受挫后的情感以及对当朝执政者的控诉

对于此处的不同可以从诗学理论中找到答案。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诗者,吟咏情性也。”这里严羽高度概括了中国抒情诗的审美取向:
它注重的是实实在在的抒情, 不讲究寓情于理。《秋晓风日偶忆淇上》一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的同时直言不讳的抒发了内心的惆怅,张扬“自我”的情感。而西方诗学理论指出“趣味要与道德理性为基础??它强调感情和理想之间的协调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控制, 一切都要‘得体’‘合适’”(余红, 1999:189) 。到了艾略特那里, 它强调“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避却感情, 诗不是表达个性, 而是避却个性。”(转引自刘正光, 1998:
42) 。《秋颂》中“自我”的隐蔽将诗人的情感融入万物的情感中,将主观化为客观,避免独立个人情感的张扬。

二、“悲”与“希望”的对比

约翰・济慈的《秋颂》一诗中喜中带悲,却又悲中藏着希望。诗中描写缀满葡萄的藤架、结满苹果的果树,还有那忙碌着采集蜂蜜的蜜蜂,以及第二节中的金黄谷仓,所有这些都暗示了丰收的喜庆。但是如果细读诗文,却可以发现济慈所用的词语,这些词都隐含着另外一种意思。“conspiring with”为“密谋”的意思,在这里济慈将秋日的种种景象看做是秋和太阳密谋的结果,让人不能感觉这是一场阴谋,这些美好像是一个诱饵,等待着猎物的到来。而“maturing,ripeness,o’er-brimmed”这些词都是较为极端的词,太阳已成熟、果实已熟透,就连夏季都已填满了花朵。正如“月满则亏”一样,所有的美好似乎都已达到了极致,给人一种将要崩溃之感。第二节中的“随意坐在打谷场上、为罂粟花香所沉迷还有徐徐滴下的酒浆(王佐良译)”都给人一种缓慢懒散的感觉。继植物和人分别作过主角之后, 在诗歌的第三节, 诗人又让大自然的另一个主角“动物” 依次出场:
河柳下的小飞虫在哀鸣;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即将被屠宰的群羊高声咩叫;
红胸的知更鸟也群起呼哨。在这秋天的合唱中, 又何尝没有诗人发出的共鸣?济慈虽为一代文豪却在当时鲜为人知,再加上自己的身世坎坷、亲人都相继去世以及婚姻的不幸,这些都为此诗添加了悲的氛围,让人感到一切美好的背后都暗藏着危机,可谓是喜中带悲。虽然如此但诗人最后却笔锋一转写道,“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王佐良译)”燕子是春天的象征,而春天则是希望的象征,预示着对未来的期盼。由此看来,《秋颂》虽然有着点点滴滴的“悲”,但在全诗的最后也给人以希望,悲中藏着希望。

王]运的《秋晓风日偶忆淇上》的基调则以悲为主。全诗开端就是“秋云”两个字,却也并没有用过多的修饰语来形容,如此这样,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秋日的天高云淡。“庭树碧已散”一句虽未写秋天的到来使树叶枯黄,只用“已散”二字来说明,给人以变化之感。“秋云洗晨光,庭树碧已散。”整句给人以秋日的肃穆冷淡的感觉,为全诗奠定了悲的基调。“自从闭门来,屡见王路蹇。”从“闭门”二字可以看出诗人逃离尘世,在深山处幽居。“屡见王路蹇”一句写诗人在幽居之时时时可以看见那些因仕途艰难而郁郁不得志的人。看似此句是作者言他人,实则是写自己,以他人喻自身的仕途不达。诗的最后写道“谁谓山水深,方从寸心远”表达了平静靠内心获得的道理,作者幽居山林,表明了作者对自己仕途多舛的无奈之情,并未像济慈的《秋颂》一样给人以希望。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同民族性格的影响。杜诗中以“悲”为基调受我国传统审美取向中“以悲为喜”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在文学中“‘仁’这种尽善尽美的理想之发端应是“悲言”即悲悯伤感之言。可见, 同情怜悯之心所产生的悲悯伤感之言才是儒家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文学境界”(董贵杰。1998:
105)。相反, 西方的民主政治讲究以自我为中心, 以追求享乐为目标的外向型民族性格, 他们崇尚的是自由平等、个人享乐、个人冒险等等。因此西方的诗往往能放眼未来,寻求希冀。

三、“拟人拟神”与“白描”之比较

《秋颂》采取了拟人拟神的创作手法。诗的第一节,秋天是果实的创造者她身披着雾气蒙蒙的外衣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密友, 密谋着用果实重载着葡萄藤, 压弯苹果树枝, 让水果熟透了心, 使瓜果膨胀, 用甜核撑鼓榛子壳, 催发过季的花, 使蜜蜂产生错觉。将秋天比作了有血有肉的人,亲手装饰了自然万物。第二节的“秋天”是农夫或农神。她经常逗留在谷仓里;
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
被罂粟浓烈的气味所迷醉, 沉睡在收割一半的田垄上;
头顶着麦穗蓝筐, 小心翼翼地过小溪;
在榨汁机旁坐上几个钟头, 耐心凝视着最后慢慢渗出的果汁。“秋天”的坐卧行走、举手投足, 无不具有人或神的神态。读到这一节,不禁联想到希腊神话的农神Demeter或罗马神话中谷物女神Ceres。第三节的“秋天”是指挥家。她指挥着大地的生灵同唱着秋歌, 唱出对秋天丰收的的喜乐, 唱出对秋天的哀愁。全诗把“秋天”人格化, 赋予神的万能, 贯串于天地万物之中, 从而使人物、动物、神灵处于一个亦真亦幻的、如诗如画浪漫的和谐世界。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范文第4篇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1)秋风破屋图(2)群童抱茅图(3)屋漏无干图(4)遥想广厦图

2、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铺垫。

3、“归来倚杖自叹息”,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之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历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反映了这件事?

安史之乱。《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是烘托了诗人暗淡愁惨(或悲凉、凄凉、悲哀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蓄势。

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7、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诗的?

诗人从个人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发出这样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9、通过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处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0、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抒情议论的关键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1、以写实手法写出秋风的威力的诗句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二、《观刈麦》

1、本诗从格律上,这是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上,这是一首叙事诗。

2、白居易的叙事诗善于刻画人物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有悖于常情的心情,请从本诗中摘出这样的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虽说烈日炎炎,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人都筋疲力尽了,但还是只想着抓紧夏天白昼长多干点活。这里人物的心理跟环境是对立的,这样的描写能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思想。

3、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所展现的劳动场景。

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农民顶着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阵阵往上冲,弯下的赤裸脊背,被灼热太阳光烧烤得油黑发亮。

4、赏析“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这段议论抒情句,通过官吏舒适富裕与农民辛苦贫困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诗中最能体现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6、描写母子给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7、描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而换来的丰收的句子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8、“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处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三、《赤壁》

1、本诗从题材上看属于咏史诗,内容上三国的故事有关,“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谈谈你的理解。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锁进铜雀台了,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本诗的一二句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三四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4、“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前朝”是汉朝,举出三位这个朝代的英雄人物:曹操,孙权,刘备。

5、“东风不与周郎便”的“东风”指代赤壁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

6、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诗人借“东风”一事,抒发感慨,讽喻当今的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7、“东风”不仅指是自然界的风,而含有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之意。

8、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由折戟沉沙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情,能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9、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东吴两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两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10、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蕴含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借一件折戟,写出了兴感之由,含蓄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1、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必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直说,而是以两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13、本诗是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意在说明要想建树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也一样无能为力。

四、《渔家傲·秋思》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所作。词的上阕重在描写边塞秋色,下阕抒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浓郁。

2、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

3、本词所写的时间分三个阶段:白天,黄昏,夜晚。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象?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外的奇异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5、“塞下秋来风景异”,紧扣“异”字,具体描绘了三幅画面:衡阳雁去,边声四起,孤城落日。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天冷,声杂,城孤。

6、词中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提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浊酒一杯家万里”是引发征夫愁思的直接原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归无计”的心理外观。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8、上阕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现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将士们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0、词的上片,重在一个“异”字,试分析“异”字的表达作用。

一个“异”字,统领全词,表现出塞下苦寒,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与内地景色迥然不同。

五、《游山西村》

1、本诗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抒情诗,从形式上看是七言律诗。

2.本诗的线索是游踪,全诗句句紧扣“游”字来写,层次分明。

3、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5、从该诗中产生的两个成语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6、从炼字角度说出“足鸡豚”的“足”字好在哪里?

“足”字既写出了农家的丰收景象,又表达出了农家好客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请自选角度,谈一谈你的理解。

例1:这两句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树茂花艳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喜悦心情。例2:富含哲理,比喻人在无路可走时经过一番努力一番波折,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你认为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两句诗?

1、描绘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可描绘出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景。

2、面对困难时。蕴含哲理,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出路,进入新天地。

8、最后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山西村恋恋不舍,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过零丁洋》文天祥

1、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起一经”中的“一经”指:儒家经典

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4、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6、“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妙手偶得的千古名句,请赏析。

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出焦虑不安的心情,巧妙、新奇,一语双关;
兵败后的惶恐,被俘后的孤苦伶仃正好与地名暗合,突出反映了诗人极其巧妙的艺术构思。

8、该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韵脚是经、星、萍、丁、青。

9、解词: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战争汗青:特指史书

10、本诗以死言志的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颈联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境况的危苦。

1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3、请你在写出几句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例: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李清照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请再写一句你喜欢的古诗词中表达对崇高人生理想追求的名句。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5、诗中运用双关,既表明形式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6、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名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运用比喻表明宋朝国事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七、《山坡羊·潼关怀古》

1、此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2、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的理解。

表现了一个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的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

3、原句填写

①曲中描写主人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

②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这样一个历史主题: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4、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故云“兴,百姓苦”。

5、从炼字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此二字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6、赏析名句“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这两句道出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对以往的历史作了精准的概括和批评,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7、联系全曲说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暗示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怒”字有何表达作用?

“聚”、“怒”赋予河山人格化的动感特征,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抒发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

八、《己亥杂诗》龚自珍

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诗人复杂的感情。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3、诗的首句用“白日斜”烘托离愁,像这样以黄昏落日衬托愁绪的诗句还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和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这首诗中“离愁”一词直接点出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心境,“浩荡”一词则写出了愁思的无穷无尽。

5、你以前两句诗中读出诗人离京时怎样的心境?

既有失落、伤感和离愁,也有回归的轻松愉快。

6、说说诗句中“吟鞭”和“落红”的含义是什么?

“吟鞭”指诗人的马鞭,“落红”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7、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比喻年老辞官的自己;
“花”比喻青年人才以及国家。这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为国为民尽最后一份心力的愿望。

8、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是说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里以落花为喻,移情于物,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归乡,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9、《己亥杂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全诗共写了哪几种心境?

(1)离别的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11、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离愁深重的?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四时风景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1]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4],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5],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6],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参考文献

[1](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2]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3]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4]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