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肢体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护理干预组35例和常规护理组33例,2组患者分别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入院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早期护理干预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1篇
通讯作者:周海蓉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68例肢体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护理干预组35例和常规护理组33例,2组患者分别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均采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记录并分析。结果 出院时2组患者的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各项评分及总分明显下降,且早期护理干预组下降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减少抑郁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早期护理干预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1]。它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卒中后患者会出现语言、感觉、运动障碍。脑卒中使他们从一个正常人变成吃饭、穿衣都需要照顾的残疾人。患者不能接受也不能适应。他们会出现情绪低落、不知所措、失眠或者烦躁、易怒、厌世等心理反应,以致不能有效配合完成早期肢体功能锻炼,错过了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为此近年来笔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科住院的68例脑卒中患者,经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患者意识清醒,病情稳定,能完成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随机分为早期护理干预组35例和常规护理组33例。早期护理干预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6~87岁,平均(64.9±6.7)岁;
常规护理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34~83岁,平均(65.4±6.9)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分别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早期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心理护理干预。患者意识清醒后,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社会支持等,从而了解患者的需求,找出问题的关键,为脑卒中后尚未出现抑郁情绪前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创造条件。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针对性心理指导治疗,指导患者做自我心理调整,提高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乐观健康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积极配合治疗,鼓励患者进行负性情感的充分宣泄,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2)社会及家庭支持干预。向患者家属讲解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尽力调动一切社会及家庭支持力量,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同时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及其他患者沟通,启发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消除不良情绪刺激。(3)疾病知识干预。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后等。讲解所应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的认识,使患者认识到脑卒中的治疗与恢复比较漫长,须有足够耐心,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4)康复训练干预。协助指导患者及家属开始早期偏瘫肢体的主动、被动运动,告知患者肢体功能的最佳恢复期是发病后3个月以内[2],告知家属让患者自己动手的重要性,不能因患者动作笨拙而一切由家属代替。肯定患者的进步,辅以良性暗示,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康复信心。(5)行为干预。指导患者遵循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原则,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饮食,纠正患者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被,为患者创造干净、整洁、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1.3 判定标准 采用HMAD量表对抑郁状况进行评定,由责任护士分别对该组脑卒中患者进行入院时、出院时评分测定,HAMD分值24分为重度抑郁[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68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抑郁情况比较见表1,早期护理干预组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χ26.37,P
表1 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抑郁情况比较[n,n(%)]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3 讨论
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通过护理干预,改变患者的错误认识,从心理、认知、行为、饮食等方面给予干预、指导,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治疗效果,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行为适应能力,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完成早期的医疗、康复计划,努力将病残程度降至最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的护理干预是否能降低抑郁症的发生率,仍有待长期、大量的临床护理研究去论证。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7.
[2] 胡荣东,肖爱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窗的临床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6.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早期干预;
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5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c)-103-02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外科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的重要手段,早期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康复有很大的影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1]。目前,关于早期干预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康复研究少有报道。2005年6月~2007年9月,对我科7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正常后实施早期康复干预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6月~2007年9月在我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70例(除外糖尿病、肺功能不全、脑栓塞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干预组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40.40±10.16)岁;
对照组34例,其中,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龄(36.03±11.62)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对照组按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和深呼吸、有效咳嗽等呼吸训练以及随意自我活动锻炼;
干预组除实施与对照组相同措施外,同时实施系统、规范的康复干预。
1.2.2 心理护理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病情较严重、心功能差,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因为多数患者来自于农村,经济收入低,家庭负担重,文化水平低,对疾病缺乏认识,担心医疗费用过高,同时担心手术失败导致生命危险。据有关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前患者40例调查显示,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有:①忧虑经济负担(90%);
②担心手术危险(85%);
③担心术后丧失劳动力(80%);
④生存质量下降(60%)[2]。术后患者因胸部切口疼痛、活动无耐力等产生恐惧、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患者不敢咳嗽,不愿意按受康复锻炼。同时因患者对手术结果不能确定、不敢进行锻炼而产生依赖感,这种状态持续存在而产生较大压力[3]。因此必须做好患者术前心理护理,耐心讲解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实施康复训练,早日康复。
1.2.3 早期康复干预术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正常的患者,在心电监护、监测下,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完成康复锻炼。①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等动作,5~6次/d,8~10遍/次,以促进肺复张。②上肢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做上肢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分别进行握拳、屈、伸、内翻、外翻动作,2~4次/d,8~10遍/次,同时按摩、推拿上肢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③下肢功能锻炼。患者先进行腓肠肌、股四头肌收缩,再进行屈、伸、内翻、外翻等动作,8~10遍/次,2~4次/d;
责任护士从患者足背沿下肢外侧至髋关节处,再自足底沿下肢内侧到大腿跟部进行肌肉按摩,2~4遍/次,2次/d。④在上、下肢锻炼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举、握、拉运动。如用手抚摸前额、模拟梳头、手指爬墙等,8~10遍/次,2~3次/d,并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抬、蹬动作。⑤下床活动。术后3~5 d时若病情许可,可下床活动,开始为脚支持坐位坐椅子床边站立扶床活动离床活动。此时,责任护士在旁观察其活动前后心率、心律、呼吸、面色等情况,若患者自觉有不适应、呼吸急促、胸闷、头昏等,立即暂停康复锻练。⑥术后20 d至出院前鼓励患者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以步行为主,可上下楼梯,逐步提高步行量,为出院打基础,强调安全第一,锻炼时一定有陪护人员在旁。
1.3 观察指标
采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监护时间、患者住院天数及术后20 d心功能来评价两组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早期康复干预组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肺部感染2例,肩部疼痛4例。并发症症状轻微,经对症处理易于控制。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1例,其中,肺部感染2例,肺不张5例,肩部活动障碍4例。并发症相对较重,处理难度较大。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15.7%。
2.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0天心功能比较
见表1。
2.3 两组术后监护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
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术后监护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x±s)
3 讨论
3.1 早期干预有利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康复
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早期康复干预,可改善术后心功能贮备量、增加肌力,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恢复心功能,有利于心脏早日康复[4]。本组研究中,从表1可知,两组患者术前心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通过早期康复干预后,两组术后第20天比较心功能恢复有显著性差异(P<0.05)。
3.2 早期康复干预可缩短术后患者的监护时间
从表2可知,两组患者术后监护时间虽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通过康复干预后使患者心情舒畅,消除焦虑、恐惧心理,患者能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通过有计划实施训练,干预组术后监护时间比对照组平均缩短7 h,有效地减少费用,对患者康复起到促进的作用。
3.3 早期康复干预可缩短住院天数
早期康复干预护理能有效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心脏康复。表2显示,康复干预组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时间短,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术前心理指导和术后早期实施系统规范的干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更早地回归社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4 结语
早期康复干预适用于各类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但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病情较重、心功能差、手术复杂、术后恢复较慢、患者心理压力大、配合意识较差。所以,选择本组患者的干预组进行观察,结果干预组患者积极配合并系统、有计划、规范地进行康复锻炼,心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缩短了住院天数,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继娟,方文,诸蕊玉,等.康复护理对心脏内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的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24-726.
[2]范珊红.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照对策[J].护理杂志,2001,18(2):29.
[3]孙田杰,沙儒.心脏内膜置换术后患者心理压力的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645-647.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脑出血;
早期康复护理;
抑郁;
焦虑;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c)-0113-04
急性脑出血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起病急,病情较重,并发症、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1]。急性脑出血常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失语及认知障碍,心理压力较大,大部分伴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加并发症发生,延迟患者的康复,影响了其预后,需积极处理干预[2]。近年来研究发现对急性脑出血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早日康复具有正面的效应[3-4]。本研究观察了急性脑出血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状态及并发症改善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天台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74例。纳入标准:均符合2004年脑出血诊疗指南中的相关标准[5],并经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脑出血发生脑疝、应激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或需手术治疗清除血肿治疗的患者;
②以往有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及精神病史患者;
③意识不清、失语、文盲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本研究的7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7例。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和教育程度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时间均为4周。早期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包括:①心理干预:通过多种方式的沟通、交流以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其心理感受,采用支持性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其释放心理压力,改善抑郁、焦虑等情绪,稳定并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障碍。②认知干预:详细介绍急性脑出血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等情况,重要着重介绍急性脑出血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并发症,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心理干预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③康复干预:康复锻炼采用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早期以患肢关节被动运动为主,后逐渐过渡到患肢关节的主动运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下床活动进行肢体的康复功能锻炼,发挥身体残余功能带动肢体功能恢复,先进行站立平衡训练、短距离行走,后逐渐独立行走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和并发症的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抑郁和焦虑症状的评估[6] 分别采用17项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14项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抑郁和焦虑情绪,每项评分0~3分,其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越严重。
1.3.2 并发症的评估[7] 包括压疮、应激性溃疡、便秘、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状态变化
两组患者干预前HAMD和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干预4周后,两组HAMD和HAMA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不同程度明显下降(t = 2.31、2.39、3.10、3.07,P < 0.05或P < 0.01),且护理干预组干预后HAMD和HAMA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25、2.27,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4周后,护理干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1.62%,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的4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P < 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神经科的常见的危重症,病情进展快,患者颅内压迅速上升压迫脑组织常造成脑水肿,严重可易引起脑疝,病死率以及致残率非常高,有必要进行及时治疗和处理,改善其预后[8-9]。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急性脑出血发病率、致残疾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脑出血发病后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理、肢体或语言障碍,出现抑郁、焦虑、烦躁、易怒等心理障碍,从而降低对治疗和护理干预依从性,影响患者生理功能恢复,出现褥疮、应激性溃疡、便秘、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10-11]。随着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急性脑出血在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病死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患者的致残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因此,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生活质量是急性脑出血治疗与护理的热点问题[12-14]。
近年来国内外对护理干预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康复中的疗效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早日康复,可改善其负性情绪状态,预防或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预后[15-20]。刘淑琴等[21]研究发现护理干预打消患者不良心理防御体制,使其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从而解除或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有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许玉华等[22]研究发现护理干预通过心理疏导可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治疗积极性,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满意程度。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4周后,护理干预组HAMD和HAMA评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且护理干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急性脑出血疗效肯定,能打消患者不良心理防御体制,改善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稳定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核心和关键内容是心理干预,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提供情感帮助与支持,有利于激发患者自身潜在的心理资源,帮助患者及时有效地释放其心理压力,打消患者不良心理防御体制,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稳定并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障碍[23-27];
并进一步结合认知护理干预和康复护理干预,提高治疗遵医行为,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28-33]。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较肯定,能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稳定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Lekic T,Hartman R,Rojas H,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melatonin upon neuropathology,striatal function,and memory ability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 [J]. Journal of neurotrauma,2010,27(3):627-637.
[2] 华莎,冯娟.脑出血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护理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9):572-573.
[3] 李玉珍,何焕金,林东如.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焦虑抑郁综合征的心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2,33(9):1968-1969.
[4] 施明,傅建明,李亮,等.心理支持疗法对脑出血后抑郁状态患者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9):853-854.
[5] 张祥建,范振增,张丽英,等.脑出血诊疗指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8):1319-1320.
[6] 李玉珍,何焕金,林东如.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焦虑抑郁综合征的心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2,33(9):1968-1969.
[7] 王清.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27-28.
[8] Alqadri SL,Qureshi AI. Management of acute hypertensiv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Curr Atheroscler Rep,2012,14(4):322-327.
[9] 高旭光.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06,4(7):62-64.
[10] 司玲珍,刘捷.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5,32(20):36-37.
[11] 吴亚丽,任蕾蕾,廖颖.脑出血偏瘫病人康复综合护理措施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5(18):1688-1689.
[12] 魏霞,朋风光.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4):4-6.
[13] 向世明,任冬云,陈群芳.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 21(11):288-289.
[14] 卢精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3):713-714.
[15] 司玲珍,刘捷.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5,32(20):36-37.
[16] 苏晓蓉.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77-78.
[17] Davis SM,Broderick J,Hennerici M,et al. Hematoma growth is a determinant of mortality and poor out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Neurology,2006,66(8):1175-1181.
[18] Stephan A,Nikolai C,Kamilla B,et al. 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Ⅶ for acute imracerebral hemorrhage [J]. N Engl J Med,2007,352(8):777-785.
[19] Furie KL,Kasner SE,Adams RJ,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J]. Stroke,2011,42(4):227-276.
[20] Bitar R,Moody AR,Leung G,et al. In vivo 3D high-spatial-resolution MR imaging of intraplaque hemorrhage [J]. Radiology,2008,249(3):259-267.
[21] 刘淑琴,张琼,王玉珍,等.护理干预对脑出血病人抑郁治疗效果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2):3346-3347.
[22] 许玉华,侯佃漆,潘恩木.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5-6.
[23] 魏洪莲.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666-667.
[24] Alqadri SL,Qureshi AI. Management of acute hypertensiv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Curr Atheroscler Rep,2012,14(4):322-327.
[25] 何燕.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45-46.
[26] Jiang B,Wang WZ,Chen H,et al. Incidence and trends of stroke and its subtypes in China:Results from three large eities [J]. Stroke,2006,37(1):63-68.
[27] 陆兰菲.心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2(6):1041.
[28] 林绯.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6):563.
[29] 于革华,徐桂娟.运用护理程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研究[J].国际护理杂志,2007,26(12):1243-1245.
[30] 秦延京,王海玲,潘钰.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6):551-552.
[31] 顾玲,胡永善,李丽华,等.脑血管病患者偏瘫恢复期的规范化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73-74.
[32] Altaf N,Daniels L,Morgan PS,et al. Detection of intraplaque hemorrhage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carotid stenosis predicts recurrent neurological events [J]. J Vasc Surg,2008,47(5):337-342.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婴儿;
家庭早期教育;
发育商;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a)-0163-02
为了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该院从2010年开始便开展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将产科、婴儿、保健、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整合,实现一条龙的规范,有效的融合医院与家庭,使医护人员即婴儿家长共同参与,延长了家庭早期教育时间,规范了家庭早教的管理及应用,最终取得显著的效果[1],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对象为在该院正常出生的,并且是足月健康的婴儿,共计260位,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0人。
1.2 方法
1.2.1 两组婴儿护理方法 观察组婴儿从出生即给与规范的家庭教育和护理干预,3个月去婴儿家里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并给与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每隔1个月对婴儿进行发育商的检测,对照组不给与规范的家庭跟进服务,只简单进行普通的体格检查和发育商的测定。在实验进行1年后对两组婴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及发育商值等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培训,在婴儿出生时开产亲子的系统培训课程,主要由产科的专家、婴幼儿的保健专家进行讲解,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对婴儿的日常护理、喂养问题、早教的方法等。通过各种形式把培训内容灌输给家长,并且在培训同时对婴儿的身体等各项发育进行记录。
(2)制定家庭早期教育方案,制定月度计划、季度计划等,并协助家长一一完成进行,主要训练的内容有婴儿的视觉感官等,肢体协调等,并且即时对婴儿的变化进行记录。
(3)建设门诊服务台,专家坐诊进行接收咨询。观察组婴儿在新生儿出生后60 d后的每月都到门诊处进行婴儿身体指标以及发育商的检测,并且针对婴儿的独特性,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给予最合适的早教方案,并给予实施培训[2]。对照组只定期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
(4)家庭跟踪访视情况。观察组婴儿在出生后的1年内每3个月进行1次跟踪家访,并根据婴儿的个体身体变化进行家教方案的变动和完善,给予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指导,包括科学育儿、保健营养,并且对婴儿的身体指标和发育商进行检测。
1.2.2 分析指标 比较两组婴儿12个月的身体发育指标,包括神经、行为、语言等多种能力发育情况。应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包括有填空、选择等形式对观察组家长在进行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研究,调查家长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护理干预知识、实质训练知识等。其综合知识考核在80分以上者为掌握,该研究130例婴儿家长中,有效的调查问卷有116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运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1年后的体格发育情况
见表1。
2.2 两组婴儿在1年后的发育商情况
两组婴儿发育商的对比主要比较婴儿动作的灵活度、语言能力、适应能力,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2.3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分析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率达到90.51%,培训前仅有28.46%,掌握知识面主要包括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保健与营养知识、早期喂养知识、规范的护理流程、早期家教培训知识、婴儿的护理技巧知识、婴儿家庭健康评估知识等[3]。
2.4 观察组对规范性的家庭早教与护理干预服务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时,包括护理知识、家庭早教知识、培训的服务态度、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情况及综合的服务情况,有120人认为满意,满意度达到92.30%,有10人认为一般,占7.70%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优生优育等国策的推进,对于母婴的早期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传统的医疗服务中,未能突破其传统方法。近年来,将母婴的教育工作深入至家庭,是国内外针对母婴教育及护理工作的重点,为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综合的观察规范性家庭早教服务模式对婴儿的身体发育及发育商的影响情况[4]。
通过表1显示,早期的护理干预可以帮促婴儿的身体的生长发育,该研究两组婴儿在1年的身体情况,如体重、身长的,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可以帮助婴儿在快速生长期有效的促进其生长发育,此方法对于社会及个人加工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会推动医院产科、儿科及相关科室的建设及发展,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耿庆妍,岳晓红,徐大宁.个性化教育对婴幼儿体格及智能发育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8):194-195.
[2] 徐志兵,杜德锋,张晓雁.早期教育对早产儿大运动发育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9):396.
[3] 范瑞芝.河南省农村幼儿家庭早期教育的现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38.
[4] 林广起,谷梅,王宏丽.婴幼儿早期教育对智能发育影响效果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2):164.
[5] 张丽珊,段娅莉,徐兵.早期教育对儿童智能发育长期影响的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11(3):207,208-210.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96-02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位于我国各项疾病的前列,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其对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10~2011.07入住我院康复科首次脑卒中患者120例,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且无明显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排除合并严重其它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29~78岁,40岁以下19例,40~60岁63例,60岁以上38例。其中脑出血54例,脑梗死66例。12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53.8士6.3)岁,其中脑出血22例,脑梗死38例;
对照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平均(55.3士7.5)岁,其中脑出血32例,脑梗死28例。入院最早为发病后24h,最晚为发病后半月。两组在性别、年龄、梗死面积、出血量、合并症状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应用脱水药减轻脑水肿,降压药降低血压,抗凝、止血、活血化瘀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对照组按照康复科护理常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给予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等。试验组在上述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1.3 早期康复护理措施[2]: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第3天进行。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肢体锻练。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练,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强度,不要过于疲劳,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遵循机体运动发育顺序进行运动再学习训练,按照翻身-坐起-站立-步行的顺序逐步进行功能训练。②日常生活锻炼。指导患者按正确的方式进行肌力增强训练及运动协调性训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活动,逐渐训练患者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渡到协助照顾,直至患者生活自理。③语言训练。采取听、看、读、说等方式训练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每天训练1h以上。如通过看电视、读报和听收音机等途径教患者发音。利用图片、字卡和实物等强化患者记忆,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与患者交谈时,讲话要慢,句子要短,内容要简单。④咽部训练。对吞咽困难,呛咳的病人先进行吞咽功能训练,用专用吞咽功能训练仪训练或用棉签蘸水刺激舌根以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尽可能让病人自己动手,坐起进食,小口慢食,可给予单一性质食物,稍稠一点的糊状液体,可减少呛咳。⑤心理康复。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问题,细心解答。与患者感情交流,消除孤独感、废用感及自卑感。介绍一些治愈的例子,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同时设法丰富和充实患者的精神文化生活,解除其内心烦恼。
1.4 康复疗效评价:在入院时第1天和护理1个周期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康复护理效果。
1.5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 ±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康复护理1月后试验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康复护理1月后试验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结论:通过积极科学的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有积极作用,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尽最大可能提升患者康复恢复空间,以更良好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中去。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中老年患者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急,导致患者不同程度运动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尤其是早期康复护理(发病1个月内),对病人语言、意识、吞咽及肢体功能的恢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脑卒中患者在接受抢救药物治疗的同时,如果早期能介入相应的康复护理,为患者提供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和心理康复的各种知识,使各项治疗和康复计划早期顺利地开展和良好持续地实施,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3]。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给患者以战胜疾病的信心,能积极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患者要求恢复正常的意志,增强与疾病做斗争的愿望,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疗效。
现在研究表明,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帮助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重组[4]。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早期系统关于肢体、语言、智力训练和吞咽功能等康复护理干预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经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治疗1月后,试验组患者精神面貌、康复欲望、肢体活动能力、大关节活动范围较对照组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我们建议对于初次脑卒中患者,只要病情允许,就可以进行肢体、日常生活、言语、吞咽、情志等方面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以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降低该病的致残率,缓解家庭和社会医疗压力。为患者回归家庭,乃至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如训,梁秀龄.临床神经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92~2611
[2] 范锦娣.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