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社会实践内容总结【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27 19:20: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摘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具有自己的特质,表现为载体的多元性、内容的扩展性、应用的实践性、实践的对话性。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特质研究视角,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关键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实践内容总结【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社会实践内容总结【五篇】

社会实践内容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具有自己的特质,表现为载体的多元性、内容的扩展性、应用的实践性、实践的对话性。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特质研究视角,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文本 特质

文本是为了表达完整、系统的含义而按照语言规则构成的语句或语句系统,它可以是一个句子,如格言、谚语、警句,但普遍为一系列句子或是一个篇章,文本与段落相比有头有尾,有内部的结构性、相对封闭性,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不同学科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质,如文学文本主要体现文学感性、审美,其特质表现为语言系统的开放性、阅读期许性,而历史文本主要体现历史事件原貌、历史经验和教训,其特质在于考证性、真实性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科学,它的文本具有自身的特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离不开对文本特质的研究视角,通过文本特质的透视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文本的重要性、复杂性、价值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载体的多元性

文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规律、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方式方法都需要通过文本的描述体现、记载,需要通过文本进行知识、信息、理论和思想道德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样的文体,比较常见的有经典著作、领导讲话、党和国家的系列文件、公开出版的各种论著、论文、教材等。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直接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有:

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纲领性要求,是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编写、授课计划、教学考察的最基本依据。它规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确定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明确课程章节的先后顺序、重点难点、广度深度及教学环节的布置安排等。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大纲,以大纲为核心开展,偏离了大纲,就很可能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大纲在文本表述上往往体现为提纲挈领,从宏观层面进行总体性要求。大纲具有变动性,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进行调整和更新。

2.教材。教材是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文本依据。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地方性或全国性的统编教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居于权威性的地位。当前,我国已经构建起较为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适应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是动最频繁的文本,它随着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变化,应及时、快捷地调整教材文体的内容。

3.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经典著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列论述、论著和读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的核心内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始终围绕经典理论开展,并适时恰当地引用相关的原著和理论。目前,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文本繁多,较经典的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阶级政党论》、《政治洽谈主义》,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法兰西阶级斗争》、《论权威》,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逝世前的八篇文章》,的《反对本本主义》、《论人民民主》、《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反对党八股》、《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等。

4.党和国家的文件、政策、理论。党在不同时期的文件、政策、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总结历史经验,根据党和国家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而制定的。它是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的重要依据和内容,是适应我国当前形势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

5.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著作、书刊、网站、会议等。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人们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公开发表了很多论文、论著和言论,常见于图书文本、期刊文本、报纸及网络媒体中,常见于会议讲话稿、发言文本。目前由图书、期刊、报纸、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介搭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库资源非常丰厚,为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在大数据时代,众多文本信息被媒体整合在一起,有利于传播、利用。

二、内容的扩展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首要的内容是开展政治教育,总体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内容已经不再仅仅注重革命动员、政治教育和思想武装,而特别注重文本内容的扩展性。文本内容的扩展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共同意识教育内容向个性意识教育内容扩展。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强调意识形态的共同意识教育内容,而在个人意识教育内容方面却经常缺失。适应时展的要求,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中,其内容不但体现了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共同意识教育的内容,还体现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内容;
不但体现为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还体现为对学生进行个人理想教育、个人职业发展教育、个人社会价值教育的内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内容,更多的是由共同意识教育内容向学生个人品德教育、个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扩展。

2.政治性向人文性扩展。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更多地重视和强调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和政治纪律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正由强调政治性,以政治性教育为基础,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改善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教给学生做人、做事,懂得合作、包容、互助、友爱等内容扩展。这种扩展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而且折射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特征。

3.严谨表达向平实表达扩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内容表达中,所用语言十分理论化,而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不断推陈出新,、邓小平等一代伟人在其著作和论述中使用了很多形象化的、易于理解的平实性语言来表达,如说“一切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形象比喻科学的论断,从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语言犀利,寓意深刻,很容易被广大青少年学生记住和理解;
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种表述说明社会主义的特征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这些内容表述所用语言形象、平实,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接近,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和感染力。

三、应用的实践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某些教师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应用的实践性,试图片面从概念、总结出发构建“理论体系”,忽视学生文本学习与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结合;
某些教师热衷注释、汇编及寻章摘句、修辞写作,不带领学生直面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应用的实践性。尽管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经验上升为理论的目的,就是要使理论回到实践,指导并促进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为了改造人的思想,提升人的思想政治觉悟的实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应用实践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文本的教学和理论灌输,可以帮助学生匡正思想,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
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辨别美丑、知晓事理,树立争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
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开放思维、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打破陈规,创新发展。

2.促M学生适应社会。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理论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对待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学生的思想社会化、观念社会化和道德准则社会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适应形势变化,审时度势地契合社会实际发展自己,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

3.促进学生投身社会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进行社会建设,自觉优化自身所处的人际环境、政治环境,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四、实践的对话性

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与实践的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文本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互动中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不但体现为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且体现为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

1.理论来源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文本,其中所阐述的原理、规律、方式、方法都无一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无一不是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教训得出的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思想著作,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本,每一个文本内容都包含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社会改革发展经验的凝练。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应用的教材、参考材料等文本内容,就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更新和发展起来的,它凝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血,饱含着对现实社会经验的不断精练和概括。

2.理论应用于事件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实践上升为理论,目的就是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因此,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教育,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但同时作为经验总结的理论,难免存在缺憾,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以此验证理论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另外,客观实践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都需要对原有的指导理论进行审视,并相应进行理论的完善、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因此,理论应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内容总结范文第2篇

(赤峰学院 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也可以促进学校更好地为社会培养用得上的人才、服务社会。提高对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认识,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完善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是高校管理者和指导教师、学生乃至社会各阶层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 :加强;
深化;
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66-02

社会实践具有实践的一般特性,由于一般多针对其外延和一些外在表现的观察,导致对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解。甚至由于重视不足、形式主义等,使一些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渐渐流于形式,甚至出现接受方不情愿、敷衍、推托,实践方重视不足、方法简单,不入脑、不用心的现象。而事实上,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大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锤炼意志、培养品格。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过程是主客体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尝试。因此,可以说课外社会实践是学生以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获得直接社会经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面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和社会学习活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是新时期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针。目前,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每年积极投身到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大学生人数达数十万,甚至更多。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渐趋多样,除教务部门安排的与课程有关的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更有团委、学生工作部门组织的各类课外实践项目,每到假期,都有众多大学生活跃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舞台。

1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也正进入转型发展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着快速发展和逐步转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现实的挑战,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大力宣传其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的同时,不断营造大学生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健全相关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将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基础的夯实以及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大学承担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创新办学内容和办学理念,办有“良心”的大学,培养有“良知”的、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带领学生主动走出象牙塔,投身社会发展的洪流,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进而尝试服务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竞争成为竞争核心所在,因此,不仅是学校、学生,全社会都应清醒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站在民族未来的高度上认识人才培养,支持和重视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置身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认真对待教育问题,着想于民族振兴的高度来处理教育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2 丰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将其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服务地方发展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曾说过:“一地方之在学,犹一校有教师也;
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土,则一乡化之,况学府者应为四方善土之一大总汇乎?”严格意义上来讲,一所大学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在办学的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的历练中,高校更应注意不断丰富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创新活动方式,畅通活动渠道,保障活动资金,将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做实。

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分类指导,丰富和创新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经费投入,鼓励和支持师生投身社会发展建设当中。引导理工科学生选择适合的实践基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尝试将所学与企业所需链接起来;
文科学生则可以深入城市和社区,甚至是农村,在普及法律知识、宣扬科学文化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学生开动脑筋,群策群力,勇于创新,不断丰富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提高其实效性和可行性,将从书本上接受的抽象、教条的知识通过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适时进行实践和转化,使学生个体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达到经受麿练,健全人格的目的。

通过思考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教边想,结合实际,才能保障传授知识的实用性,对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指导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促使教师完善教学、科研与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讲授完成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使命,通过课外实践完成学习成果转化,进而实现教学相长,学用结合。科学研究是在传播知识和人才培养基础上的升化,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动,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则正好避免闭门造车的尴尬。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社会,这就更需要师生积极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并进,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3 及时总结和展示课外实践活动的成果,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不少问题,如组织形式呆板,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和时效性;
缺乏系统的组织安排和经费保障,个别社会实践虎头蛇尾等。因此制定科学规范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列入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中,活动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也要有考核、有评价,更要有总结、有交流。

通过安排布置,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按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创新动作要求和布置到各基层教学单位,使各专业师生根据各自专业特色和需要,动脑、动手,真正“受教育、长才干”,使师生均愿意积极参与到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谋划和实施当中,能通过开展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得到锻炼,教学相长。

建立组织单位、接受单位、指导教师、参与课外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四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由组织单位确定社会实践的目标和任务;
由接受单位作出综合表现鉴定,提出希望、意见和建议;
由指导教师作出指导总结,分析问题,剖析原因,找到亮点,摆出不足,提出完善思路;
由参与到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总结参与到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查找不足,找出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最后由组织单位汇总四方意见,得出评价结论,评出先进集体和活动特点、亮点,组织各层次座谈、交流经验,总结成绩与不足,并将评价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到下一轮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与布置当中,如此周而往复,不断完善、不断更新,将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引入健康、生动、科学发展的良好运行轨道上来。

总之,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各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媒介,应当将其开展好,运用好,不能墨守成规,要注重科学运转,要不断更新观念和理念,充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创新活动方式,丰富实践内容,完善评价体系,做好交流总结。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可以使学校更好的发挥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作用,可以帮助社会相关部门和领域更好地开展工作,可以促进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身素质和社会现实需要的完美结合,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成为被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腾。深化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

(2)倪福全,李昌文。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3)黄波,廉永洁。构建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J]。教育探索,2006(11)。

(4)文应友,李国华,夏吉红。实践教育初论[M]。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189.

社会实践内容总结范文第3篇

一、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基础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活动的安排围绕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调控研究和实践活动,师生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沿着预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2.面向全体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面对各类学生,因人施教。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分层推进,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3.主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知情并重

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注意学生在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情意发展,知情结合,知情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是指导教师在活动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理,在把握住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意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和选择的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过程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这也是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所做的一种整体规划和设想。

1.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构建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习结果的规定,是预期学生从认识、技能、情意行为等方面应产生变化的具体明确的规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使师生的心理同步、思维定向,使师生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成为教学中的行动方向。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学生认知水平、情感态度,认真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把握目标间的隶属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追求知识的系统化和严密性。主要是指在实践学习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自尝试而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及对文化的认识和经验。学会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注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是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从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性学习过 程,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学会寻找、选择、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这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等方式逐步完成的目标。

2.划分教学单元、课时,组织教学内容

(1)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每周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采取活动项目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根据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课时;
社会实践每学期进行2--3次活动。课时的使用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一般而言课内时间可用于选题、取材等方法指导和阶段成果经验的交流,而课外时间可用于课题的具体实施等。

(2)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广泛的,不是盲目的、随意的选择,必须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总体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需求,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主题内容。

1)以学生为核心,实现相互关系的均衡整合,使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对任何年龄段的任何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应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要切人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机整体,需要遵循某些拥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①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②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③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2)按照国家指定的课程领域要求,结合学校差异以及学生个性差异选择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3)注意加强课程领域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激活学生知识储存。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通过活动领域内容的实施得以实现。尽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各有重点和独特的价值,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都超越具体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都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为终极目的)。因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使两个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客观地要求不同地方和社区的学校,优化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重新组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和社区延伸,要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
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
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
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
全球化问题和国际背景等。

3.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方式

(1)组织形式。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教师不过多的介入。

2)个人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能够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一般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实践部分,常采用调查法收集信息,学生讨论法结合教师指导进行总结归纳;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部分,常采用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结合教师指导来设计研究方案,用实验法开展研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指导的策略是要循着学生的思路想,并提出质疑,提供可深入思考与探究的思路或方向,供学生进行判断和选择。指导内容包括提供背景材料,指导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情况,组织课题研讨或论证,提出质疑和析疑,组织成果交流与论证,进行学习评价等。

学生研究与社会活动的全过程应该由学生去完成,但并不排斥学校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同时还要接受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约束。学生自主的具体内容是收集信息,选题和立题,设计研究调查方案,进行具体研究及社会实践,总结研究成果,完成研究的全过程。

4.优化组合运用教学媒体

(1)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

1)内容符合原则。教学媒体要与教学内容相整合,准确、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有时还需要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功能。

2)对象适应原则。媒体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在教学中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目标适合原则。选用教学媒体应恰当、讲求实效,以教学媒体的特征和功能来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2)多种媒体有机组合。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教学工具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使用价值,促进多种教学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使信息的传递准确、清晰、表现力强。

5.设计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社会实践内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 项目化管理 模式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实习、调查研究等活动,对大学生具有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技能的运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等价值。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教育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成为高校学术和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项目化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式,通过临时性专门机构实现对指定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实施及指导,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进而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的理念及手段,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模式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贡献了积极的力量。然而,实践内容尚不全面,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资源整合力度略显不足,受众范围还不宽泛等问题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1.实践内容尚不全面。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模式在理念、体制和机制上均普遍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师常常把社会实践局限于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参观走访、志愿服务等范围,很难有效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相当数量学生以为了完成任务的心态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实践内容没有很好地同大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
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没有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实践活动的划分,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很难“学以致用”,只能被动参加实践活动。这样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乃至创业等问题都缺乏指导作用。

2.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高校管理人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信息和资料日益增多,如何有效应对快速增长的信息成为社会实践顺利进行的保证。我国不少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使用人工记录参与活动对学生信息和学生的实践进度,这样的方式不仅工作量巨大,容易出现差错,而且加大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智能管理,让大学生个人信息和活动进度实时显示在管理系统中,便于管理人员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然而,由于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投入较大资金,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长远发展,不愿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3.资源整合力度略显不足。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及实施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之间普遍存在各自规划、单独管理的现象,教学和活动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例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的主阵地,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场所之一,由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处在探索之中,基地建设在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在建设过程中运作不规范,管理人员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整合资源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发展尚存在较大的空间。

4.受众范围还不宽泛。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通常由校团委指定,学生个人没有选择实践活动的自。管理人员指定学生负责人带领普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负责人按时反馈活动信息,自身并不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导致无法及时处理高校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影响到实践工作的成效。由于部分高校对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风险评估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不能按照学生需求及形势的变化调整活动内容和方式,导致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离意图和资金不足等问题。此外,就我国大学生现阶段社会实践活动来看,实践活动基本都是学生工作者带领一群学生干部在完成任务,很多普通同学缺乏活动热情,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联动效应,很难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思路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内涵。项目化管理模式伴随着项目管理的逐步深入而发展成熟,它是指从具体任务入手,综合运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将项目的设想和具体实现过程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活动。项目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因素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教学工作中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是项目。所谓项目,是指组织或机构为实现预定目标,在一定时间和资源约束条件下开展的一次性工作。将项目化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是指使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实践工作的计划制订、实施监督、成果评测等各个阶段进行综合管理,它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过程管理,目的性更明确。

具体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细分为以下阶段:一是项目启动阶段:项目启动包括社会实践项目的制定及授权,实践活动负责人的任命,实践活动小组的划分,以及实践项目利益相关人的确定等;
二是项目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例如活动的区域、活动的范围、活动的时间,活动的人力物力分配,项目预算编制,时间活动项目的考核和管理等;
三是项目实施阶段:此阶段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进度的监督及管理;
四是项目总结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验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作为现代化企业的科学管理方式之一,项目化管理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管理对象、管理模式和活动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连接点,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可行性的基本保证。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都是以实现预期目标为活动原则并且具有一定生命周期。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小组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围绕相同的总体目标进行活动的设计、实施、监督及总结等过程。项目团队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具体项目,团队成员通常完成项目中分配给自身的模块,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合作,最后由项目管理人员进行模块总结。在生命周期方面,项目化管理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项目进度、费用及质量等因素的管理有所侧重,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和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通常要经历准备、开展和总结等阶段,并且需要保证以上环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在管理方式上都具备系统性的重要特征。项目化管理通常对大项目进行分解,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和责任分配,促使成员之间有效协调与合作,同时管理人员要对项目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活动经费、活动周期和活动成果等方面关系密切,并且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成员的活动预先分配,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协调性。

最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在组织上都具有较高弹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通常具有一定弹性,这是由于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小组的活动开展进度、经费使用情况、突发事件等因素动态调整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例如,删除部分实践内容、延长实践活动时间等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而项目化管理的组织性质由项目性质决定,由于项目的目标和实施方式会跟随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因此项目通常具有临时性和高柔度性,这样才可以保证项目管理和实施人员及时配合项目的需要。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价值。首先,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对高校管理人员意义显著。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理念和知识体系构思,是实践活动的全新尝试和探索,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新的思路。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来说,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创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机制体制,使用企业项目运作的方式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整合利用资源,还可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化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人员可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管理模式,同时强调高校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对高校大学生也有明显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首先可以避免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合理选择活动内容。管理人员通过前期调研可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对社会中的热点、焦点事件进行分析,使其可以选择主题突出的问题实践。同时,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可以使大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解和认同团队活动在处理复杂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与同伴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向实效性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探索

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促使高校管理人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探索适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渠道,还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为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科学分组,合理侧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活动的任务要求和特点,将整个活动按照特定标志分为若干项目组。所谓项目组是项目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将总体划分为性质相异、范围较小的个体。项目分组可以明确反映总体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在各个项目组的基础上计算各组所占的比例,分析各组在总体构成上的重要程度,帮助管理人员对各个项目组的实际工作内容和成果进行有效判定和评价,并且帮助各个项目组成员明确小组和个人的活动内容和职责,强化责任意识。

以某高校大学生绿色环保中国行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为例,该活动内容涉及生态规划、生态旅游、公共设施规范化、社区环境管理、家庭节能管理、企业节能管理、绿色办公和生产等诸多环节。此时,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思路,可将该活动横向划分为进农村、进城市、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五个项目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分组的实践对象不同而不同。该活动从纵向上划分为调查研究、问题调研、宣传、技术、方案设计等层次。经过横向及纵向的划分,就可以很好地使这一项目深入开展下去。

2.责任明确,制度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活动主体为正在接受高校教育的学生,因此实践活动的责任可以根据高校教学模式的特点分为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职责、指导老师职责、大学生职责等三个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在明确责任、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制定目标管理责任清单,确定活动的目标和要求,促使各项目负责人加强组织领导,对活动进行科学的安排和部署,保证活动预期目标的实现;
第二,活动的指导教师需要经过个人申请、组织筛选而确定,担负培养和指导大学生的重要职责,需要管理人员制定相关规定对教师队伍进行规范和监督;
第三,为规范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更好地体现团结、求实的精神,制定大学生实践管理准则,明确大学生管理和培训、权利与义务,量化考核等相关内容。

3.量化考核,综合评价。为全面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需要在活动全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在活动前期,应当对各项目组及整体活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确保活动内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各项目组的活动内容和进度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不足和改正措施,帮助小组成员顺利完成本小组对活动内容;
活动结束后,管理人员需要依据活动评价体系,对项目组、指导老师、小组成员的活动表现和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项目化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全国高校辅导员创新论坛,2009.

[2]梁亚民,刘正帅.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5(4):124-127.

[3]张洁.社会实践与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社会实践内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
社会实践;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209-0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一、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随着高校教育社会化要求加深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实践教育,教育人的重要性越发重要,在社会和高校的推动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很好地发展,取得了较好经验和效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社会实践选题不合理,内容不切实际

高校大学生在选题时,由于存在社会认知、知识背景、地域、经费等多方面因素,没能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对实践地点环境不了解,对实践对象掌握不够,在选题上容易走偏走远,有些选题范畴过大或过小,有些存在主观性强,与社会热点、专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例如在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当中,学校有一个团队提出《关注农村医疗卫生的调研》的项目,显然项目选题范畴太大,比较空泛,从题目并不清楚去哪里要做什么。一般选题要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原则,经过指导建议修改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关于广西西林县普合乡某村医疗环境卫生状况的调研》。另外一些选题内容流于形式,主要在于调查、座谈、扶困等项目,存在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点。

(二)组队形式单一,专业化指导不强

社会实践的团队的组合一般是二级院系的学生、社团的成员、团支部或党支部成员组成,这些组成虽然有利于团队的团结性和统一性,但是同时导致专业的一致性和思维的局限性,容易形成相同的思路,内容的单一性。因为没有其他专业的成员或者拥有特定技能的人员的加入,使得一些团队只能做自己擅长的活动,没有能获得更好的锻炼。例如学校护理学院团队的成员往往是一些护生,对于义诊方面护生只能做一些量血压、按摩或者调查等工作,不能较好地结合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为当地群众解决看病或者保健咨询等问题。

(三)社会实践不够深入,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

大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见识,而有的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缺乏有效监控的盲点,对于实践内容应付了事,随便到一个单位走走看看,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甚至在开学前找村委或者单位盖章,当作实践证明交差。一些团队队员积极性差,对实践活动产生畏难情绪,产生对一些复杂的实践内容浅尝辄止,或者当成外出游玩,以玩为主以做为辅的形式开展工作的现象,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

社会实践活动往往由学校团委组织,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期和“两课”的要求。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育活动环节持续下去,而是因时间、场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断断续续,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几星期甚至几天完成,学生普遍认为完成了就结束任务了,下次假期再往下一个点进行社会实践,对于后续的继续研究和探讨往往没了下文,社会实践缺乏长效机制。

(五)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评,还多停留在以提交的实践报告和材料来评定个人和团队的成绩,以及由此来评定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事实上评价的结果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无法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和效果,这些轻过程重结果,讲形式略内涵,定性分析大于定量评价等现象普遍依然存在,这就导致:一是项目指导教师前期论证指导有余,而过程指导不足,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和实时调控作用,不利于学生有效的知识建构;
二是项目结果的评价多以定性评价为主,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标准,难以固化和推广项目成果[1]。

二、社会实践活动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思路

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念运用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工作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学生活动资源、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2]。根据需求和出现问题的思考,学校构建了由“确定主题――合理指导――筹划设计――立项资助――实施实践――总结成果”六个环节组成的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

(一)学校主导,确定主题

社会实践当中,主题是基石,是构成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灵魂,非常重要。没有一个正确、旗帜鲜明的主题,相当于整个社会实践活动失败了一半。学校在主导上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首先由校团委设定总方向,根据当年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学校的专业、职业特征,当地优势资源,结对共建对象,帮扶对象等方面,确定社会实践主题并构建项目选题指南,面向全校师生招标,并要求项目题目应准确、简明地反映研究内容,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申请实践的团队可根据所列出的项目内容对感兴趣和能真正实施的范围确定申报选题,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并合理创新,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合理细致的项目。这样一方面学校在方向上全局把握掌控,围绕学校实践育人的任务实施,另一方面使团队选题具有方向性、针对性,不偏离中心,不脱离实际,更合理的计划预期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大处着眼,小处落实的效果,使社会实践获得最大利益化。

(二)合理指导,优化组队

俗话说得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践的效果。一个好的团队,不仅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或相同特长的学生组合,而且至少需要有两个指导教师,其中包括具备管理经验和实战经验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可以作为团队的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团队开展实践工作,负责团队的后勤供给、安全工作,可从管理人员、辅导员中遴选;
另一名是专业技术指导教师,在实践中,必然有一些技术性的实践活动需要这些教师从旁指导、策划。例如学校2013年暑期《关爱地贫儿童健康――我校扶贫服务队温暖走进百色市那坡县》,服务队队员的构成中由来自学校各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结合,队员当中有部分同学擅长舞蹈等表演,还聘请了两名指导老师,一名是学校附属医院的扶贫专家指导调研和医疗服务,另一名具有较强文艺功底的老师指导同学们开展文艺表演和慰问工作。

(三)精心筹划,完善设计

实践团队填写统一社会实践团队立项申报书,结构与课题立项相似,内容包括立项背景、活动内容、实施方案、团队构成、经费预算、应急方案等方面。一份好的标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不断艰辛的努力。首先需要经过前期的调研,如果具有条件还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提出问题,中期的查阅文献、资料,策划方案,后期的撰写,确定方案,才能形成一份立项申报书的初稿。由于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毕竟经验不足,知识结构不全,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往往有些内容抄袭别人的立项内容而完成的。其次需要修改,要经过指导老师的批阅,与团队骨干分子进行磋商磨合,讨论研究,进一步完善设计,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才能形成一份优秀的立项申报书。精心筹划,完善设计,形成优秀的标书的另一项重要作用,也是达到整个团队凝聚共识,统一目标,明确工作的目的。

(四)筛选答辩,立项资助

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所以学生都会踊跃的申报项目,但是学校的经费、资源都是有限的,通过初步筛选,选出具有创新性、特色性的优秀申报书进入下一轮答辩评审。受审团队进行制作PPT课件展示和答辩,主要涉及项目开展的背景、前期调研、创新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汇报,邀请校内有较丰富经验的同行评审,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最后以文件形式立项资助。

(五)实施实践,跟踪指导

团队获得立项资助后,开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老师指导根据任务要求,细化项目,确定人员分工,根据项目分工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指导老师要对项目的开展进行督导,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协调项目的智力与人力分配,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项目某一环节的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和校团委在后方进行总指挥,跟踪指导,并监督实践活动的执行情况,了解各阶段各个项目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学生的实际表现,调整完善项目的实施。同时,实践过程中,各团队指导教师要作为团队安全联络员,积极应对突发或紧急事件,密切关怀实践团队成员安全和健康。各实践队员团结协作,共同保证实践安全开展[3]。在活动中,还要保持良好的团队和个人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收集与活动相关的视频、报道、照片的相关信息。

(六)总结交流,表彰优秀、宣传成果

在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检验是否最终达到了学生知识构建的目标要求。实践团队需要进行团内总结讨论,收集相关材料,撰写实践总结,结项报告书。校团委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评审工作,对项目的前期调研、项目申报书、实践过程的反馈、项目总结报告、媒体宣传等材料,鉴定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实施水平和完成质量,分析和评价实践项目取得的成效[4]。通过评审和鉴定,评选出优秀的项目、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并对优秀成果在校内外进行宣传、应用和推广,扩大影响力,为项目后续深入提供支持,最终形成品牌项目。

三、社会实践活动引入项目化管理的成效

近年来,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引入项目化管理体系实施后,效果显著。2013年学校各院系、团支部、协会等单位提交了45个实践团队项目申请,经过评审有32支医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成行,参加团队实践学生达926人,分散个人实践学生有4 000多人,超过95%以上的在校学生(除实习生外)参与暑期社会实践。2012年有56个团队提出申请,31支团队通过答辩最终成行,参加实践学生数为863人,分散个人实践学生有3 000多人,超过90%以上的在校学生(除实习生外)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这两年学校社会实践主题涵盖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关爱留守儿童、乡镇乡村医疗调研、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地中海贫血筛查与预防等等多方面。实施过程将项目化管理理论加以应用和探索,并逐步完善,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受益学生数逐步递增。项目化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社会实践的创新机制,使现阶段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极大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军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推进模式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66-69.

[2]郝丽丽,宋岩,蔡慧慧.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