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关于三字经故事【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27 19:4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1.跟读教学法。孩子们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读。教完以后,教师可以请孩子们轮流当小老师领读,孩子们都抢着领读,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经典的积极性。2.对读教学法。老师读前面一句,孩子们接着读后面一句。对读可以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字经故事【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关于三字经故事【五篇】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第1篇

这里以《三字经》教学为例,谈谈幼儿园国学教学的几个方法。

一、诵读

诵读,是学习经典的主要方法。这里介绍几种诵读教学法:

1.跟读教学法。孩子们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读。教完以后,教师可以请孩子们轮流当小老师领读,孩子们都抢着领读,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经典的积极性。

2.对读教学法。老师读前面一句,孩子们接着读后面一句。对读可以是老师和孩子对读,可以两个小组对读,可以两个孩子对读,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3.接龙教学法。把孩子们分成几组,每组孩子排成一排,每人念一句,看哪个组接得牢、接得多。接龙时,孩子们要集中精神专心听同伴读,还要马上接下句,孩子们很紧张但很开心。这种教学法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记忆力。复习时运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4.吟诵教学法。即让孩子用吟诵的方法,唱出《三字经》。可以学习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建顺老师的吟诵方法,或者陈琴老师的吟诵方法,可以教师自己教孩子吟诵,也可以听录音、看视频,让孩子们跟着吟诵。吟诵的时候还可以让孩子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捧着书,摇头晃脑地吟诵,还可以让孩子们开火车吟诵。吟诵可以让孩子们熟记《三字经》的内容,还可以体会古文抑扬顿挫的韵味,孩子们喜欢这样诵读。

5.找字教学法。学完《三字经》以后,教师随便读出《三字经》中的一句,让孩子们在《三字经》里面找到这三个字。教师读出哪句,孩子们就找出相应的字,看谁找得多、找得快。孩子们找到后,都很高兴,很有成就感。

6.激励教学法。可以组织诵读《三字经》比赛,奖励诵读得好的孩子,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或者孩子诵读学习时做得好、在诵读游戏中做得好的时候,可以当众表扬,可以奖励红花,可以发奖状,还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教师对孩子微笑、给孩子一个的动作等,都能给孩子一个鼓励,激励孩子们继续努力学习经典。

二、 讲故事学经典

1.改编故事。《三字经》里的故事简短,往往只有一两句对白就讲了一个故事。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如果只是生硬地翻译里面的内容,故事可能一两句话就讲完了。这样讲故事比较枯燥,孩子不感兴趣,不爱听。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原先一两句话的故事对白扩充,增加一些情境、角色之间的对话等。这样,故事的表现力更强,更有趣味,孩子喜欢听。扩充故事的原则是:想像要合理,不能改变故事的原意。

2.讲故事的技巧。(1)故事讲述的时候,重要的地方和关键的地方要重复一下。孩子们在重复听的过程中,增强了记忆,容易让他们记住重要部分和关键部分的内容。(2)讲故事过程中适当地提问和停顿。(3)讲故事的时候,让孩子参与到故事情节当中。比如让孩子帮助故事中的弱者角色逃出困境、为弱者加油。大班的孩子,还可以尝试分角色合作讲完整个故事,有条件的可以全班合作分角色表演故事,效果更好。

三、选择贴近生活、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适时教育孩子改正缺点

现在的孩子多独生子女,身上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缺点。教师平时注意把国学故事内容分分类,发现班上孩子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找出国学里面讲到相应内容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于无声处中教育孩子改正缺点。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现在的独生子女大都被溺爱,有的比较自私,教师就可以选择《三字经》里面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让孩子自觉改正缺点。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在网上已经可以找到很多国学教育内容的图片、动画等等,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注意收集,讲到相关或者相同内容的时候,把切合这些内容的图片和动画展示出来,辅助教学。这样,孩子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理解国学内容,教学效果显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自己制作PPT辅助教学,效果也很好。

五、亲子活动和游戏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第2篇

参加项目的校长们,将自己在美国的学习体验和感悟,设计成了数字故事。受上海市教委的委托,我们研究生参与一起修改数字故事。四个数字故事的主线是学生――教师――课程,其中,《忙碌的一周》比较了中美教师课时量和工作方式不同,引人深思;
《一人一课表》介绍了美国中小学课程的丰富性、选择性、个性化设计的特色;
《三个新生》分别通过对有心智问题、健康问题、语言困难的三个不同学生的关照,介绍了美国学校如何关注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
《领袖之路》则通过美国“领袖教师”和中国“特级教师”的成长比较,让人们思考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

展示会通过主题报告、数字故事、全场互动等方式,立体展示了校长境外学习所带来的观念变革。其中的“数字故事”播放环节,充满整个舞台背景的巨型高清显示屏上,用PPT展示了“影子校长”的四个感人故事,动人的画面和环绕大厅的音乐,给参会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震撼。故事结束,现场人们脸上的激情光彩和热烈掌声告诉我们,数字故事将知识、事实等与图像、音乐、情感融合在一起,发挥了其他表达传播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效果,给会议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这是在上海市政府活动中,第一次使用数字故事作为会议组成的一个部分。

我是在2001年知道“数字故事”这个概念,当时,指导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从国外文献上,了解到在北美流行一种被称为“Digital Storytelling”的教学方法。后来,我们的研究生在上海、苏州、无锡、海盐等地的中小学搞研究,将数字故事的教学策略运用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受到了师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

“数字故事”,是一种运用数字化技术来讲述故事的新方法。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Dana Atehley先提出“数字故事”。Atchley是一位职业的故事创作者,在计算机刚刚兴起之时,他看到了计算机在媒体运用上的潜力,积极倡导运用计算机来讲述故事的技巧,产生了“数字故事”这种更具创造性的讲故事方式。1995年,Atchley与同伴创立了“数字故事大会节日”(DIGITALSTORYTELLING CONFERENCE&FESTIVAL),经过Atchley与其他媒体设计师的大力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习和使用数字故事,数字故事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学的流行工具,甚至美国不少大学也开设专门的课程,教授学生学习数字故事的制作。

2007年后,教师博客逐渐普及,教育叙事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而流行。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我发现,用大家都会使用的PPT将教育叙事制作成数字故事,记忆、理解和传播的效果更好。最早实验在教师培训活动中使用数字故事,是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教师培训中,我们将“泰迪的故事”设计成PPT数字故事。这是取材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国际圆桌会议上,美国一个著名的“与众不同”网站(省略/)上面的《三封来信》感人故事,讲述了一位因母亲去世而陷入困境的学生泰迪,由于老师的关心,改变了这位学生的命运。现在,《泰迪的故事》PPT在全国各地的教师培训中广为流传。

受到《泰迪的故事》的启发,2010年9月,上海市教育工会组织了上海优秀女教师数字故事设计比赛。那年,上海音乐学院创作的《咏叹夜莺》讲述了周小燕教授的故事,在教师节会场上让许多观众落泪。从2010年开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全国数字故事大赛,颁布了数字故事评价的四条标准: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正式启动了数字故事在基础教育中的推广工作。在2010年全国数字故事评选活动中,山东淄博老师设计的《老师,我可以不爱吗?》、《红色卡片》等一批优秀的数字故事作品感动了评委。

现在,许多学校将数字故事运用到学校的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情境创设和学生高级思维培养中。涌现出了《云南日记》、《卖瓜子的孩子》、《三袋米的故事》、《手谈》、《大山的故事》、《小小的画》、《儿童哲学》等一大批优秀的数字故事作品。根据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我们总结出在教学中运用数字故事的六环节教学设计模型:主题设计――故事制作――故事展示――问题引导――思维互动――上升理念。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图画书;
符码分析理论;
图画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0-0019-03

进入21世纪,我国儿童图画书阅读的实践活动迅速发展,以图画书为主要阅读材料的教学活动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中国大陆图画书理论尚处在开创阶段[1]。图画书教学活动因相关理论的匮乏显得较为形式化和表面化。形式化主要表现在将图画书作为吸引儿童注意、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
表面化的结果则是将图画书中的图文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形象与抽象的对应关系。缺乏专业理论指导的图画书教学活动无法把握图画书真正的内涵与价值,也就无法有效地落实图画书教学活动的教育目标。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德曼是当代图画书理论界的领军人物,其著作《图画的语言:儿童图画书的艺术》(1988)(Words about Pictures:
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至今仍被誉为图画书界最具权威价值的理论基础[2]。他的图画书符码分析理论为各级各类图画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图画书符码分析理论的基础及其基本假设

佩里·诺德曼的图画书符码分析理论以符号学作为主要的研究基础。诺德曼认为:图画书以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符号学专家所说的“符号”——代表物,其意义依赖于一个后天习得的策略知识集[3]。符号学从索绪尔到罗兰·巴特,已经经历了从语言学到社会学的转变[4]。故而,图画书的各个组成部分不仅受到各自特指的符码和能指系统的制约,而且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

诺德曼基于符号学的图画书研究反驳了两种传统主张:一是儿童比成人更喜爱图画书;
二是儿童比成人更需要图画书。图画能吸引我们的注意,激发我们的兴趣,但这里的“我们”是指各年龄阶段的个体。诺德曼于是说:孩子喜欢图画,因为孩子也是人;
从人们喜欢图画的前提中推不出孩子更喜欢图画的结论。对于第二种主张,诺德曼认为这主要和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有关。人们认为图画——这种视觉形象比文字更具体,因而更容易被儿童所理解,儿童需要依靠图画信息的指引才能够对文字信息做出回应。但是,诺德曼提醒人们注意以下事实:婴儿对声音的反应先于对图画的反应,先学说话后学画画,并且对图画书不熟悉的低龄儿童常常能听懂成人读给他们的文字文本,却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所配的图画。诺德曼用6000字的篇幅分析了《甘先生出游》这一看似浅白的图画书,充分地说明了对真实事物的既有知识、图画书的阅读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形态是如何深刻而又不觉地影响着阅读图画的历程。“纯真之眼”是一种比喻,象征着高度经验化和文明化的视觉[5]。被我们下意识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如此的复杂精巧。

于是,诺德曼提出其理论的基本假设:图画和文字一样,都是抽象的。图画并不比文字更具体,文字也不比图画更抽象。他认为年幼儿童之所以能看懂许多不同类型图画的原因在于儿童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而图画书广泛存在的现状则是因为成人的误解、利益驱使以及当代文化为儿童提供了大量体验图画的机会。诺德曼认为,图画书提供的主要乐趣在于,读者能够感受到插画者如何利用了文字和图画之间的差异[6]。而想弄清文字与图画的不同,则需要运用专门针对图画书的阅读策略。

二、阅读图画书的专门策略

图画书是透过图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7]。阅读图画书的策略既不同于理解纯文字读本的策略,也不同于观看其它图画的策略,而是要涉及理解图画的整体属性、图画内部各对象之间的关联方式以及图画和文字的配合三个方面。

1.感知图画整体属性所提供的信息

诺德曼认为,图画作为图画书的插图时,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信息以协助故事的讲述。图画书的版式、基调和风格等整体属性都有助于传达故事的意义。封面或护封上的图画通常涵盖了故事中最关键的要素,是预测故事最重要的来源。除了告知阅读者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以外,封面的的图画还会通过种种细节暗示故事的主题。同是关于舞蹈的图画书,《跳舞吧,坦尼娅》的封面上是一个小女孩在空旷的背景中灵动地跳跃;
而《尼金斯基》的封面却由一系列限制性的方框构成,其中一个方框里画着小尼金斯基。边框的设计则能暗示超然、紧张或意义的转换。如《极地特快》里的白色边框就给书中描绘的幻想故事增加了一层真实的特征。插画者一般会运用颜色、主形状和介质来传递故事的总体基调。嘉贝丽·文生的《艾特熊和赛娜鼠》系列一直采用淡黄色的主色调,暗示着温馨宁和的氛围;
她的另一部作品《流浪狗之歌》则只使用黑白两色,弥散着浓郁的悲剧情绪。在荷兰画家迪克·布鲁纳的《米菲兔》系列中,兔子的形象使低幼读者感到亲切平静,因为它的线条单纯而柔和;
《拦截强盗》采用尖利、爆炸性的线条,传递出强烈的不安和紧张感。乌利·舒利瓦茨的《黎明》用水彩作画,借用了中国水墨画的晕染技法,精妙地营造出唐代诗人柳宗元《渔翁》的古典意境。《母鸡萝丝去散步》本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故事,却因为画者采用了民间艺术的创作风格使作品呈现出幽默诙谐的特征。

2.把握图画动力学所传达的意义

诺德曼指出:图画所描述的视觉对象的意义大部分仍来自图画内部,尤其各对象之间的关联方式。他把这种关联方式称作“图画动力学”。关联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图画的二维平面上各对象的关联;
一种是图画所暗示的三维空间内各对象的关联[8]。

二维空间里对象尺寸通常和其分量直接相关,而且对象同其背景的关系常暗示着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玛丽·荷·艾斯的《在森林里》,即使是一头大象也画得小小的,突出了四周无垠幽暗的森林,在静谧的环境下反衬出人物的孤独与感伤。视觉对象在画面上的位置则决定了它的重要性,而且图画中各物体的布局意味着秩序与平衡。书中高潮部分通常伴随冲突,因此很少采用平衡构图,如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常用上紧下松的方式构建紧张的悬念;
而图画书最后一幅图却例外地采用平衡构图,以描述幸福结局的秩序感。插图家们还常常通过一些手法使固定的图画能够描述动作,如运用特定形式的扭曲来暗示运动。《彼得兔的故事》中那只逃跑的兔子,身体前倾的角度超乎现实,而脑袋则是子弹头的形状,这些扭曲帮助图画描述出了彼得兔逃跑的速度。

大多数图画书中的插图都是某种形式的具象透视,暗示纸面的另一边存在着一个想象的三维空间[9],三维空间里各对象的关系也对图画的意义有所贡献。观察的不同角度是构图中最富于戏剧性的因素。视角不同,对事件的理解也就不同。从极高处往下看——鸟瞰,使得画面纵深感极强。莫德凯·葛斯坦《走上世界最高的钢索》里加长鸟瞰画面上的一根钢索实在令人触目惊心,令阅读者为主人公命运担忧之余也油然而生钦佩之意。从下往上看——仰视,则使得对象异常高大,显得极具控制能力。《蚯蚓的日记》里那双扑面而来的大脚,让观图者感同身受:跳房子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游戏!透视图中各对象的干涉可以暗示疏远;
重叠则能够暗示依赖。如《我的爸爸叫焦尼》的绘画者就通过重叠男孩儿和爸爸的头影,表现出令人动容的浓烈亲情。

3.关注“第三个故事”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曾用一个公式形象地说明了图画书中图与文的关系,即图×文=图画书。如果图画仅是文字形象的说明和解释,那么图与文只可能是加法关系。补充和发展,这才是画家的主要课题,是画家进行创造的可能性所在[10]。

符码分析理论强调,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图画书里的文字能让读者注意图画的特定细节,并引导他们用特定的方式解读这些细节;
同样,图画注重的也是文字的特定方面,并让读者用特定的方式解读文字[11]。图画和文字各自以特定的方式对对方特定方面的解读构成了图画书讲述的第三个故事,诺德曼提醒阅读者关注这个故事。他详细地分析了《甘先生出游》中由图文相互转译、诠释、启蒙而形成的第三个故事:第一幅图中有一个男人站在一间屋子的走道前,图画下方印着几个字:这是甘先生。甘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文字没有说,但画中的甘先生圆滚滚,面带微笑,是图画告诉读者:甘先生是个和蔼愉悦的人;
他的经济状况如何呢?文字也没有说。但画家为甘先生设计的房屋形式却暗示出其中产阶级的身份地位。故事中的甘先生拥有权威,他负责管教孩子们和小动物们。然而,他的权威源自哪里呢?文字告诉了我们一个来源,即他“拥有”那艘船。互动的文本和图画清楚地提供了社会分类:成年男性船主有权利替孩童和动物设立规则,尽管他们尚未成熟到遵守规则。故事中甘先生的外表和他的船,都是用图画描述,而船或动物的移动则都用文字描述。这样讲述故事基于图文在表意上的一般差异。通常说来,视觉的表征比较适合用于描绘事物在空间中的状态,语言比较适合用于描述事物在时间中的行为[12]。但,在“他们掉进水里”的文字上面,画家精心选择了翻船过程中的几个最佳瞬间,将画面中各物体间的张力描绘了出来,连续的静止画面却表现了平淡文字无法涵盖的丰富行动及翻船时各人物的心理反应。看似浅白的《甘先生出游》不仅能够让阅读者看到图与文由于表意上的差异而在故事讲述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还可以体察到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图与文的差异能够传达出更为丰富、复杂的讯息。诺德曼说,图和文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及二者传达意义的差异是图画书提供的最重要的乐趣。最后,诺德曼提到了另一种差异,即符号与实体之间的差异。图画书在表述这个世界时是有所限制,有所扭曲的。但是图画书诱使读者把物体看成它们所描绘的样子,即“通过对物体的视觉虚构来观看实体”。这种动态关系就是图画书的本质[13]。诺德曼认为,能够抓住图画书的本质,并对图画书表征的扭曲性有所警觉,将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鼓励读者去觉察和欣赏视觉与语言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微妙之处,二是产生对符号的警觉。“这将会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对图画书当中的符号更有自觉,将会让我们赋予他们权力,去争取他们自己的主体性——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14]

参考文献:

[1][4]叶姝.培利·诺德曼关于图画书的符码分析[J].文学教育.2009(4).

[2]刘佳玺.对儿童图画书的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8][9][11]【加】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450.473.477.483-484.

[5][6][12][13][14]【英】彼得·亨特.理解儿童文学

[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233.254.245.235.246-247.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识字教学;
三部曲;
故事法;
游戏法;
竞赛法

一、引言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让小学生掌握其中的精髓和魅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提出的教学要求为:“让孩子喜欢汉字学习,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通过教学使小学生掌握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可以说,明确的教育指导方针,已经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教学目标,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仍然需要教师结合学情、教情、生情,设计和组织高效的教学流程。本文提出的“三部曲”式识字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识字兴趣为目的,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汉字精髓为目标,构建符合学情、教情、生情的课堂教学情境,现将具体的教学策略阐述如下。

二、故事一部曲,营造识字情境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识字教学中,如何快速吸引他们的眼球,让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识字学习上来,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向我抱怨:“老师,很多汉字的构造太复杂了,认识起来十分费劲。”而我也时常反思识字教学的设计思路:采取何种措施,才能够真正抓住学生的识字兴趣点?在多次试验后,我总结出了“以故事开门见山,营造识字情境”的教学思路,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例如,在教授“刻苦”时,我便引入了《龟兔赛跑新说》这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为:“在多年前的比赛中,兔大输给了龟二,为了挽回森林短跑王的颜面,三年时间中,兔大每天都刻苦磨练自己的意志,开展各式各样的训练,让自己不再轻敌,三年后,兔大约龟二再次决战,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刻苦努力,一举战胜了龟二。”这则原创的新说故事,相当于老版龟兔赛跑的续集,在具体的讲解中,我又将故事内容制作成Flas,视听效应与新颖的故事内容相互叠加,营造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识字教学情境,学生们的识字兴趣被瞬间点燃。而我也趁热打铁,以故事为依托,向大家讲授了“刻苦”的含义、读法、同义词、反义词,使教学效益得到延伸。

上述案例中,一则小小的故事,蕴含了大量的汉字信息,在抓住小学生识字学习眼球的同时,让他们获得了更多额外的收获,可谓“一石多鸟”。应该说,以故事为引子,构建识字教学课堂情境,成为了识字教学乐章中完美的一部曲。

三、游戏二部曲,调动课堂氛围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学习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动力的关键。”基于上述教育理念,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一种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动一动、做一做、玩一玩的游戏过程中,掌握汉字的精髓,体会汉字学习的趣味性,而利用字谜游戏或歌诀游戏作为教学手段,组织识字教学二部曲,则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思路。

例如,在教授“远”和“运”这两个字时,我便给出了两个字谜,让全班同学进行猜谜游戏:“小明同学身上装着1元钱到处走走,是什么字?”“蓝天白云天气好,小明同学出去散步,又是什么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全班分为若干游戏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我的字谜,结合前期的识字学习基础,进行猜谜游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我适时地渗透“远”和“运”字的区别,让同学们寓教于乐。此外,在识字游戏教学中,引入歌诀游戏也十分有效,例如,在讲解“碧”这个字时,我编订歌诀“一名王老师,身穿白衣裳,坐在石头上,聆听鸟叫声”,而在讲解“琴”字时,我又编订歌诀“有一人,他姓王,兜里揣着两块糖”……

总而言之,引入字谜或歌诀游戏,并以此为二部曲,组织分组教学、课堂拉歌教学等游戏,能够让全体学生充分体会到参与游戏学习的乐趣,在游戏中积累识字经验,增长知识,真正实现“乐中学,学中乐”。

四、竞赛三部曲,激励全员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识字教学中,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告诉我,采用识字竞赛教学法,是一种激励全班同学参与识字学习的良好手段,正所谓有竞赛,便有动力,小学生也有在竞赛中获取成就感的心理,而有效借助这种人之常情,创设识字竞赛三部曲,激励全员识字兴趣,则是一种不错的良方。

例如,在布置生字抄写作业时,我经常挑选一些优质的学生习作,展示在班级的评比栏中,同时,在抄写过程中,我会设置一些竞赛指标,譬如:看谁能够又好又快地完成生字抄写任务,对于生字抄质量高,完成时间又短的同学,我会授予“抄写小能手”“识字之星”等荣誉称号。此外,在日常的识字教学中,我也常常根据教学需要,组织“识字记忆大赛”“识字默写大赛”等竞赛项目,并引入层次教学的思想,将比赛组分为初级组、中级组和高级组,如此一来,不仅为优秀生提供了识字学习展示的平台,也为学困生提供了识字学习表现的机会,充分考虑到所有学业水平学生的识字学习需要,让孩子们在识字学习的征途上,永远不掉队!

五、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性,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孩子们的识字动力为教学出发点,努力探索更多更好的识字教学方法,让他们在识字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汉语语言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肖海波.趣味识字,快乐学习[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2.4.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字 趣味故事 中学语文教学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创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中学阶段的汉字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汉字识字教学,而应是通过识字教学带动和辅助语文其他方面的教学。文字相比于文学的思想、观点、情感、故事、人物形象等,稍显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就应尽量使文字变得饶有趣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寓教于乐,从而以学为乐。教学中引入汉字的趣味故事毫无疑问能增添汉字趣味,以趣味性带动教学横向与纵向的延伸。本文主要从汉字的趣味故事入手,阐述汉字趣味故事在中学字音字形教学、文学常识积累、汉字魅力熏陶三个方面的重要应用,从而论述汉字趣味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汉字趣味故事与字音字形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的“识字与写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而传统的讲解字词含义、反复抄写、多次听写的较为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陷入瓶颈,所收到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更会激起学生厌烦和逆反情绪。因此,汉字教学中就可以通过汉字的趣味故事来激发学生积累汉字字音字形的兴趣,强化学生在字音字形方面的记忆。

(一)通过汉字故事刺激学生对形声字的学习

例如这个故事,“有个财主,自以为读了几句书,就爱耍点小聪明戏弄人。一次,他出去游逛,看见一位貌美的在木桥上淘米,便哼哼,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
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
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听了心里十分厌恶,瞪了那个财主少爷一眼,便毫不客气地回敬他,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
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少爷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在这个故事中,通过少爷与一位貌间打油诗的对话,将形声字的基本特点生动形象的解释出来。巧对对联有趣,让形声字的教学也很有趣,并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

(二)通过象形字、会意字的故事加强学生对字形的记忆

例如“逐”字,“是个会意字”,本义是追赶。字的上半部是一头猪(豕),下半部是一只人的脚,字形表现的是:一头野猪在奔跑,一个猎人在后边紧紧地追赶,生动极了。”通过对这些会意字、象形字的字形进行趣味解释,学生就会直观地记忆下字形,如“炎”“炙”“盥”“轰”等等都可以用字形故事来进行教学。

二.汉字趣味故事与文学常识积累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和《高中语文新课标》都强调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文学常识的积累尤为重要。文学常识的教学也常会陷入枯燥无味的“死讲死背”的模式之中,导致学生对文学常张冠李戴,对于作家作品、写作手法、文学史无法形成清晰认识。汉字中的趣味故事对于文学常识的积累也是有启示作用的。

(一)利用汉字的趣味故事记忆作家名人的字号

例如“著名的作家老舍,他的原名叫舒庆春,字舍予。不难发现,他的字(舍予)就是他的姓(舒)拆成两半而来的……而且,他的笔名也是在“舍”前冠一“老”字――老舍。”这就是巧用分离汉字的方法来取字号,由此法来构名的还有很多,如李木子、张长弓、杨木易等等。利用这些巧妙的拆字故事,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和记忆关于作家的姓名和字号。

(二)利用汉字的趣味故事记忆作品和作品集

例如“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集》中,‘且介’二字就是从‘租借’中拆出来的,因此来暗示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半租界’的性质。”通过汉字拆分来解释作品集的名字,不仅记下了作品集的名字,同时了解了作品起名的时代背景和原因,这是一举两得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三)通过汉字的趣味故事积累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古代丰富的文化常识也需要“用巧劲”,能够在娱乐和趣味中积累,在形象和生动下理解。例如古代的“阴阳”之分,《说文》中有:“阳,高明也。”高明就是高而光明的意思。所以“山之阳即山之南,山之南也正是高山向阳的一面。……水之阳即水之北,因水北河坎是朝阳的一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边讲解《说文》中的故事边在黑板上画图说明,学生就可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这个文学常识。利用汉字的趣味故事可以将很多文学常识化成生动可感的故事传授给学生。

三.汉字趣味故事与汉字魅力熏陶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针对不同阶段,对“识字与写字”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主要包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同样,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汉字趣味故事帮助学生感受汉字的艺术

“汉字起源于图画,那方块形的字体本身就是天地山川等自然万物抽象的再现,也是中国人思维创造能力的体现。”通过趣味的故事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和领略到汉字的艺术。如谈到汉字的起源,可以和学生饶有趣味的介绍“汉字起源于图画,方块形体中的象形因素展示着自然万物的美,这是一种视觉的造型美。” 例如“山”字形体简单,只有3画,但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笔下,就像是一幅描绘高山的墨笔画,三座三峰高高挺立,粗重的笔画非常有力量,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这是一种意境的美。

(二)汉字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已经将练习书法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来提出,对于继承和发扬汉字的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练习书法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熟练书写、端正规范写字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到汉字的美,各种字体的美,才能真正刺激学生去学习和练习书法。通过讲解各种字体的发展历史和过程,并展示各种字帖,给学生不同的艺术感受。启发学生从楷书和行书入手练习,进而介绍重要的书法字体和书法家的趣事,真正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入手。

(三)汉字趣味故事带领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智慧

“汉字的独特之处就表现在,很多方块汉字都好像是一幅历史文化图,里面有形象,有故事,更有古代先民造字时的思考和认识。”例如通过汉字的趣味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的对联艺术。如大明奇才解缙曾遭奸臣小人的嫉恨,一次权臣在后花园遇解缙,指着嬉戏林中的猴子说“两猿截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解缙便回敬道:“匹马陷身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踢”。“锯”谐音“句”,“踢”谐音“题”,一语双关,上联是故意打击刁难,下联则是针锋相对、有力回击,真的绝妙。不仅感受到了汉字谐音和一语双关的魅力,还见证了汉字下隐藏着的智慧。

四.汉字趣味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汉字趣味故事在中学语文的字音字形教学、文学常识积累和汉字艺术魅力熏陶上都具有启发性的意义。汉字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识字和写字教学,而是内涵更广、程度更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看,汉字的趣味故事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汉字的趣味故事可以进一步促进和落实识字教学,更准确并且印象深刻的辨析和区分易混淆字的字形、字音,真正帮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流,成为良好沟通的工具。其次,汉字的趣味故事是汉字魅力、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缩影和反映。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和伟大,如何让炎黄子孙们一代一代地继承中华的文明,如何从血肉里浸染这种智慧,更多依靠的是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的关注,而汉字趣味故事正是其中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慎:《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韩鉴堂:《中国汉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年版。

[4]陶霞波、刘志基:《汉字艺术》,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5]纪德裕:《汉字拾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高文元:《汉字教学漫话》,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岳冬梅:《字和词的趣味故事》,蓝天出版社,1995年版。

[8]陈艳萍:《趣味汉字教学:汉字本身修辞的运用》,《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5期。

[9]张熙昌:《论形声字声旁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10]殷秀娟:《趣味汉字教学方法》,《教学天地》,2009年第26期。

[11]高洪涛、刘振前:《试析汉字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200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