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金融管理学论文【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27 20:2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1.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从采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法起步,到目前主要采用了系列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稳步上升。目前商学院一般课程教学中,往往在讲授一章内容时比较习惯地采用单一的案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金融管理学论文【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金融管理学论文【五篇】

金融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1.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从采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法起步,到目前主要采用了系列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稳步上升。目前商学院一般课程教学中,往往在讲授一章内容时比较习惯地采用单一的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课堂教学更容易组织,讲授的内容重点比较突出。我们认为采用系列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更符合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们在进行每章内容教学时,往往同时提供三个案例,构成一个完整的案例系列,由导入案例、讲解案例和思考案例组成。导入案例的主要作用。导入本章所要讲授的主题,一般要求短小精干,对时效性要求稍高,最好是选择近期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案例深入了解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案例系列中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讲解案例在系列案例中居于核心地位,一般要求案例情节交代完整,与本章讨论的主题紧密相关,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经典的。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比较深刻理解某种决策方法如何运用的精髓。思考案例主要供学生课后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和技能,一般要求难度比讲解案例稍低,案例设计中尽量避免设计过多的陷阱,这样将保证大多数学生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后都能找到答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的成功感。

2.思考案例在整个案例系列会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我们在讲授债券市场风险管理这一章时,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入案例选择的是欧洲债券危机事件,属于宏观层面的债券市场风险。选择这个案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该事件是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虽然欧债危机的最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存在,仍然有关注研究的价值。二是它主要涉及到债券的信用风险问题,这是最常见的风险,在未来的金融实践中学生还会大量地面临此种风险,因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搞清楚相关各方究竟如何来化解信用风险。讲解案例选择的是武汉钢铁集团2002年公司债券案例,属于微观层面的债券风险案例,主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发行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避险措施的选择,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充分揭示公司债券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理解债券条款设计的合理性。思考案例同样选择的是微观层面案例,超日太阳公司2014年债券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学生深刻理解除了债务人直接违约外,由于债券发行人信用等级下降,也会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结论

金融管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风险管理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教师鼓励和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去验证理论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在验证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理论,从而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高等教育中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大学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承担和进行“大学科、大平台”的综合性实验,严重地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现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多从教师视角出发,并未基于学生视角对实践教学进行划分。本文立足于学生习得角度,以实践教学对学生知识、行为、素质的改变程度为划分依据,构建更加合理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人才培养对金融风险管理教学的新要求

1.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含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拓展,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能力的重要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更加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其主动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强调知识、情、意、能的高级复合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学校办学功能的逐步拓展,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难以满足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的要求,整合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构建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2.风险管理实践教学是金融学微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金融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微观金融的蓬勃发展,金融学专业中的金融风险管理是微观金融领域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投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等众多学科与课程。风险管理是金融类大学生高年级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在综合运用前期多门专业课的基础上系统学习新的内容,使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得到完善和深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是适应金融风险管理学科性质的要求,是适应新的就业方式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1.构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以实验室实验研究为载体,构建以金融风险管理实验室为平台,包含证券投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衍生产品风险管理、保险与理财风险管理、国际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公司金融风险管理六大模块的“平台+模块”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优化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证券投资风险管理包括:系统风险(宏观经济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社会与政治风险六类)与非系统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四类)管理。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包括:信贷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管理。

(3)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管理。

(4)保险与理财风险管理包括:内部风险(产品设计定价风险、核保风险、责任准备金风险、再保风险、资产负债配置风险等)与外部风险(保险业监理风险、经济风险)的管理。

(5)国际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包括:外汇风险、国际投资风险、国际结算风险、国际贸易风险管理。

(6)公司金融风险管理包括:公司投资风险、融资风险、股利政策风险、公司治理风险管理。

2.建立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将智能Agent技术引入实践教学管理,开发基于Agent技术的智能化开放式实践教学及管理系统。将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与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和具体实验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网络化智能管理,形成从学生提出实验申请到学生完成实验、成绩的一整套网络管理的先进运作模式,全面实现实验课程与实践项目的查询、申请、审批、授权、实验、考核等实践环节的开放式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合作精神。

通过构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和创新创造的能力,培养金融风险管理创新型人才。

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实施途径与保障措施

首先,运用心理契约理论建立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体系,对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其次,从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实验实训平台、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设计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实施的路径与保障措施。第三,强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将公司金融的实验研究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将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

四、结束语

本文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分析实践教学,将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涵。通过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平台+模块”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了实践教学实施的路径与保障措施,为金融风险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红,陈玉蓉,李娜.江苏省高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调查对比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09,2(5).

[2]邓亚妮.促进金融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发展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2,(12).

[3]王周伟.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课程实验教学标准探索与实践[J].金融教育研究,2012,25(5).

金融管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企业;
文化力;
核心竞争力;
关系

企业文化力是评价企业在动态竞争中能力的重要因素,它集中地体现了不同企业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动员力、鼓舞力、推动力的不同特点,并能反映企业的个性特征,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总体上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文化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企业文化力是区别不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值。

一、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一般性分析

当代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理论揭示了企业知识、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长期以来,在企业优势根源的研究中存在着各种理论流派,人们通常用这些理论研究的结论作为对企业竞争优势预期和判断的依据。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视作一个“黑箱”,由于完全竞争的假设,无所谓竞争优势,并由此得出经济学关于竞争优势外生论的S-C-P梅森——贝恩范式,将竞争优势的分析放在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要素结合中进行。而以迈克尔·波特占主流地位的战略理论同样把竞争优势归结为外生优势,其核心是分析市场结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转移到企业的层面,产生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企业动态观、企业能力观、核心能力观等。这些理论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平台,即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作用,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真正将竞争理论、管理理论更新的是企业能力理论,这是企业文化研究不断演绎和推进的前提。能力理论将知识所固有的性质作为企业的核心刚性,把测度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定为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及学习能力。在这里,企业作为知识集合体,企业资源发挥效用程度上的差异、创新能力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彼得·德鲁克把知识看作是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在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理论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的各种流派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企业知识存量和认识结构的研究上,据以得出知识决定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并进而决定竞争能力的结论。这些结论可以说是目前正在热烈讨论的有关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核心竞争优势取得与保持的一般原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有企业无不期望获得制胜市场的长盛不衰的竞争优势,基于此,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的融合,其标志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由此开始将企业核心能力的取得定义到企业内部,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于企业组织内部,其后在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讨论中形成了基于资源的战略观和基于能力的战略观,后者更为强调企业的无形知识和能力方面。在我国的管理研究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实践作为过去10来年间我国管理工作中的十大问题之一,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极大关注,致力于研究本土文化制约下我国企业(当然包括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造与内涵、培育与提升等问题,其中核心竞争力的取得和保持这一命题是讨论的中心内容。随着研究的延伸,人们似乎承认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假若一个企业能够在动荡环境中保持其持续的竞争优势,可以认为这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因此,所谓核心竞争优势的取得与保持,实际上就是企业在各种环境中怎样形成并保持住较长时期的竞争优势问题。

借鉴美国管理学家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的领导模式连续统的概念,可以类似地用“连续统”的概念来描述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在“连续统”中,企业总是在竞争优势的第一阶段,当其竞争优势尚未出现下降时,就转入其竞争优势的第二阶段…,直至第N阶段,从而构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使得每个循环的起点都高于前一个起点,每一循环的终点也高于前一个终点,由此一环推一环,不断往上发展,进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连续统,为企业创造整体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然而,如何才能使循环不致中断,“连续统”的运行能够始终持续下去,从国内外成功企业实践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他们将文化力作为一种新型管理力而进行的有益实验。

三、金融文化力的内涵及基本结构

文化,是人类创造性地改造自然和改造自我活动的产物,它由文化最基本的单位——文化特质聚合形成文化丛,由文化丛的系统联结形成文化模式,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看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文化不仅影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行业文化的金融企业文化具有亚文化的形态和管理学属性,前者表明它是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微观经济的文化,后者主要说明它充满了管理科学、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按照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一般分析,金融文化力可以这样表述:它是以金融企业的知识为基础形成的对企业及企业成员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鼓舞力量、推动力量。其基本结构和包含的要素是:

1.金融企业知识。利用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的分类,金融企业的知识可以分为哲学角度的知识和管理角度的知识。从哲学的角度,企业知识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管理的角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密切有关的是企业组织中累积性的常识、协调不同生产技能的有机结构和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尤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性知识。金融企业的技术性知识、管理性知识、制度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个人知识和共有知识是互补性知识,他们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金融企业的互补性知识意味着知识的专用性,它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这些知识的特点是:专业性和互补性决定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知识积累速度的加快;
具有递增效益,只能在企业内部渐进积累;
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其具有的路径依赖性使企业知识流量的选择受现有知识存量的约束;
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特征,其他企业难以成功模仿;
由于包含个人知识及企业共享知识,使得员工在企业内部的价值大于市场价值;
互补性知识构成企业创新的基础;
在互补性知识中决定技术性知识能否很好发挥作用的因素是企业的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因此,制度高于技术。企业所积累的互补性知识,是企业长期竞争行为的基础和利润来源,核心互补性知识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金融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美国管理大师托马斯E·L·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一书中认为:日本企业的高效,是在企业中培育了一种良好的文化品质,特别是树立了共同遵守的正确价值观,并能够把它保持下去,因而导致了“日本奇迹”的出现,这种良好的文化品质集中地表现在塑造了突出群体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企业精神上。中国金融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汇通天下、信誉至上、法至精密等充满礼、仪、仁思想,迎合当时的需要、体现自己存在价值的金融企业文化。在建设现代金融文化时,我国金融业已经将其作为合理内核加以吸取。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已为所有企业所共识,将其作为塑造人、培育人、凝聚人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是否拥有忠诚于本企业的比较稳定的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群体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植被和动物种群的不同,同样的道理,企业人文环境的优劣也必然决定人才群体的优劣,人才群体的优劣则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培育人、凝聚人、激励人。反之,即使人才也会因环境不适而渐渐退化失去光泽。这是将其作为金融文化力构成要素的意义之所在。

3.金融企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主导。管理科学发展到企业文化阶段已经根本不同于泰罗制、行为科学、理性主义管理,也不同于过去的行政型管理。倡导“以文化人”的管理观念,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主导。在文化自觉的要求下,金融企业家会用文化的视点去查找企业问题的根源,这不仅是管理科学不断发展的内部动因,也是管理科学发展进步的结果;
用文化主导的观点,在所有的管理要素中必须有一项是主导因素,就像泰罗制以经济为主要因素、行为科学以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为主要因素一样,文化自觉和文化主导都将主导因素强调为企业文化的培育。

四、金融文化力与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的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3个基本特征:第一,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能;
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
第三,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有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将核心竞争力比作一株成长中的大树,分为8大根系、7大主干、6大果实。8大根系是基础层,分别是企业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形象、创新、特色、人才和信息。7大主干是载体层,为企业结构、机制、规模、战略、品牌、关系和制度。果实也被称作转换层,由服务、质量、成本、营销、技术、能力组成。可见,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多方配合,系统推进。而且,不同的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也不同,如中海油的标杆管理、华为的技术为王、联想的刷新理念、格兰仕的比较优势,等等。那么,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它与金融文化力又是什么关系?

1.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能够充分体现金融行业的固有特征和本企业的价值观念,对本企业职工具有极高亲和力和凝聚力,内化于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为竞争对手难以学习和模仿,进而使本企业能够长期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能力。金融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整合企业资源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知识理论、企业创新理论而得出的管理科学概念。它的特征是:核心竞争力是金融企业的一种内在的品质,是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时代服务文化、竞争文化、金融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团队精神。

2.金融文化力与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金融文化力是金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讲求综合国力,一个企业讲求企业力,有一个公式把企业力归纳成:企业力=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不论这个公式是否全面,但却已经说明了决定企业力大小的所有因素中都包含文化的要素。文化向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渗透是当代企业运营的重要特点。文化是一种力量,在企业运作中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纽带和辐射6大功能,每个功能都与核心竞争力有关。导向功能的作用在于引导全体员工奋发向上,兢兢业业于本职工作,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化。凝聚功能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约束功能形成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单纯依靠制度所无法起到的作用。纽带功能可以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员工个人加工进行反馈,使企业及时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准确信号。辐射功能可以通过企业形象和员工形象传达给社会。这些功能综合所形成的力量就是企业文化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金融文化力是金融企业知识整合的结果,又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组成金融文化的元素至少应该包括金融企业价值观、激励机制、经营理念、服务品牌意识和企业形象。而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结果,它体现企业对现有知识存量的运用水平,植根于一个企业的文化,其成长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在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长期作用下形成。企业运用自己的管理知识和经营知识对各种人文理念进行整合,形成了在本企业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文化,为竞争对手难以学习和模仿,这种由知识整合所形成的文化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从文化的层面,甚至可以说文化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金融管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 依据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60-02

为贯彻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的指示精神,深化高等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高校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我校于2011年开始开办金融统计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并于当年招收首届学生,现已招收两届学生入读。这在广东省高校乃至全国高校的金融专业的办学实践中都有开创性意义的事情。下面将我们的办学依据与做法做简要介绍。

1 金融统计双专业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基于金融学与统计学的关系

经济、金融与数理统计学的密切联系是建立金融统计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首先从经济学与统计学的关系谈起。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就是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配置最有效工具。因此,如何准确评估资源的价格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数学是在现有的学科中,唯一能够进行定量精确测量事物特征的科学工具。这就使得经济学的价格评估天然的选择数学为其工具。所以现代经济学以数量经济学为主要特征。

当代金融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也凸现了金融与统计学的密切关系。最能体现这种关系的是诺贝尔奖得主的分布。自1969年瑞典办法诺贝尔经济学奖,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就颁给了弗瑞希和丁伯根,奖励他们创立计量经济学的贡献。1980和1989都是和计量经济学有关。1973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颁发给一个完全的数学家康托洛维奇,他在实变函数,泛函分析,计算数学等领域有开创性的贡献,获奖则是因为其线性规划的研究。至1970年代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理论成就大多都是能够用数学方法描述其经济理论思想。

其次是金融学与统计学的关系。从理论上讲金融学是经济学的分支。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因此,如何评估金融资源的价格也是金融学的核心问题。金融资源是金融市场中交易的所有产品与服务,如货币、股票、债券、银行信用、基金、外汇等传统金融产品以及期权、期货、期指等衍生金融创新产品。而对这些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确定就成为配置金融资源的关键,因此,金融产品的定价机制与模型建立就成为现代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用数学的方法特别是统计学的方法所建立的价格模型其准确性是其它方法所不能具备的。这样,数学的精确性就被现代金融学所采用。

通过回顾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站住了脚是通过两次华尔街的革命而实现的。第一次是1952年Markowitzd证券选择理论以及随后的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问世,第二次是1973年Fisher Black 和Myron Scholes (1973)著名的期权定价理论[1]。而这两个理论模式都是借助数学工具得以表达。此后,每一个金融理论发展的背后也都有数学与统计学的“影子”,如跨期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及著名的开创行为金融学的前景理论等。

有人做过一次统计,1972―1976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各类文章中,没有任何资料的数学模型要占到50.1%,而到了1977―1981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4.0%;
相反,在同一时期,没有任何数学公式和资料的分析却从21.2%下降到11.6%。[2]这个倾向是十分引人注目。迄今为之,我们从周围发表文章所用的数理化公式或者学习中都可以感受到数学在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渗透,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状态,如果你拿出一个完全没有数学逻辑推到的论文,我相信结果就是没人愿意花时间去看你的文章,也许这不能代表你的文章没有价值,而在于作为一个当代经济学家或者金融学家,应该有严谨的分析工具,注重边界条件或者约束条件作为科学的研究方法。连马克思都使用数学来证明他的政治经济学,除非你是,邓小平,有一大推人来解释你的思想。

2 对金融统计复合性人才的巨大需

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对于高素质复合型金融、贸易、保险精算和统计人才的迫切需求是立项的现实依据。据资料显示,仅上海一个地方,未来对于高端金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就达到100万之多。许多金融机构(如基金公司)对于具有金融和统计知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是达到求贤若渴的地步!

综上所述。金融理论与数理统计的密切联系,数理金融在当前金融研究领域的主流地位以及现实对金融-统计复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是我们开办金融统计双专业的重要依据。

尽管社会上对金融统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我们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设计上并不想复制某些“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低端粗放,互相复制,千人一面的发展道路,我们的理念是以高端和差异化为核心,力争走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培养新道路。该理念在金融-统计双专业的设立中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将金融学-统计学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经济学和数学素养,掌握统计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业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通过跨专业的培养,为学生将来参加SOA(精算师)、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和FMA(金融风险管理师)等中外金融专业资格考试,或者继续攻读研究生提供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并具备在各类政府管理部门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分析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精英教育,聚焦高端。双专业立足于培养经济金融领域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为达此目的,我们在教育中将采用区别于当前大班授课、良莠不分的大众化教育的精英教育,其特点是严格甄选,小班教学,封闭管理,优胜劣汰,宁缺毋滥。

双语教学,拓展视野。双语教学是国际商学部得以存在的基础之一,也是国际商学部的成功经验之一。我们的双专业班仍然秉承国际化、世界视野的理念,在教学中坚持用当今世界先进的原版教材、知识技能来教育和引导我们的学生,坚持双语教学的原则,让学生既能获得先进的知识,又能融会贯通。

学生出路设计。希望超过二分之一的同学经过四年的学习,能够出国留学深造或考取国内研究生,余下的同学也能进入金融经济领域大的公司和机构重要部门服务。

3 金融统计双专业培养模式的实现措施

为了实现金融统计双专业的培养理念,学校采取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除了单独设立教改项目,给以办学经费上的支持外。在教学层面,我们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管理上。

3.1 课程设计

结合统计学和金融学两个专业的特点以及获得两个专业学士的要求设置课程。

在规定的年限内,学生必须至少完成金融与统计两个专业课程的修读并获得足够学分,才能取得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和理学专业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士学位。其中金融专业部分的主要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宏观经济学(双语)、微观经济学(双语)、财务会计(双语)、管理学、商务统计学、财务管理(双语)、国际经济学(双语)、金融市场与机构(双语)、管理信息系统(双语)、管理会计、合同法、商业法、市场营销学、保险学;
统计学专业部分课程包括:运筹学、随机过程、计量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抽样技术与应用、统计预测与决策、国民经济统计学、金融学、管理学、财政学、会计学。

上述课程中除了英语外,有7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既教材与教辅材料都是英文原版,考试试卷是英文试卷。老师讲授时视学生英文程度采用一定的中文解释,以到达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

在我们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更为详细的关于学制,学分以及课程教学安排表的规定表述。

3.2 教学管理

为实现双专业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管理中我们采用了“严格甄选,小班教学,封闭管理,优胜劣汰,宁缺毋滥”的管理原则,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细则。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种。

3.2.1 严格控制人数,严格招生标准

我们的金融-统计双专业人才培养实验班每届招收不超过80人,分别有数学学院与商学部从各自当年招收的新生中选拔不超过40名组成独立行政班,各院派出一名老师担任配备专职辅导员,学生学籍仍然保留在各自学院。选拔的标准是高考数学成绩与英文成绩都超过105分。

3.2.2 奖励与淘汰机制并行

为了鼓励学生用功学习,力争优秀。除了参加学校学院两级的评优活动外,我们还从学校拨付的科研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奖励当年学习优秀的学生。同时,对一些经过确实不适应双专业这种大容量,超负荷专业学习的同学,且成绩很差的同学予以劝退出班级,回到原来各自的专业继续学习。

3.3 严格挑选任课教师

实现办学目标,老师是关键。金融统计双专业定位于精英教育,对老师的学识水平,师德水平要求很高。因此对于担任双专业教学班的任课老师,两个学院制订了严格的挑选标准。原则上是安排两个学院每年评教为优秀,讲师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学历高的老师担任。为了更新老师的专业知识,我们还每年选派一到两名老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或访问。

综上所述,金融学与数理统计学科间的密切联系,现实社会对兼具金融专业和统计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我们在巨大需求面前坚守高端与差异化的办学理念是我们创办金融统计双专业创新实验班的依据。为确保我们的办学质量,实现我们的办学理念,我们采取了独特而强有力的措施。

由于我们的创新型教育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还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阻隔,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因为我们的理念不变,学校与社会的支持不变。也希望更多的热心于教育创新,热心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人们给我们的事业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金融管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学科;
教学管理;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08-02

一、研究背景及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及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别。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承阶段、交融阶段和发展阶段。在这些阶段,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有丰富内容[1]。传承阶段指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83年)。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学习前苏联教科书的方法,着力评论“资本主义”的落后性和反动性,及“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把对金融学科的认识,基本上限于“货币流通和信用”。交融阶段指改革开放后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前(1984—1994年)。在这一阶段,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专业人员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是评介外国金融学说。在这一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刘敖教授著的《国外货币金融学说》(1983年出版)和陈岱孙、厉以宁著的《国际金融学说》(1991年出版)。发展阶段指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到现在(1995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广大学者在学习、借鉴西方金融理论和思想的同时,密切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并建立了反映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金融理论和思想。赵家敏(2003)分析了金融学科发展趋势,提出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方法[2];
焦瑾璞(2010)认为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金融学在社会科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金融学科建设应适应迅速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新时期我国金融业的需要,为金融发展培养一流金融人才[3];
陈雨露(2010)从金融学科的发展历程出发,展望了现代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4];
刘锡良等(2010)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学科建设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从我国金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我国金融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路径与重点[5];
赵洪丹,邹之坤(2011)提出应明确金融学专业改革思路,建立科学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金融实践的日新月异和金融学理论的快速发展[6];
陈长民(2012)认为现代金融学科是具有“学科群”特征的复杂体系,各高校的金融学科建设要契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形成各自特有的学科优势;
金融学科建设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7]。

二、金融学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总体需求。国内金融机构的深入发展,对金融人才的整体需求呈现持续发展态势。其中,对金融高端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如2010年10月,证监会的《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和《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为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建立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提供了制度基础。但证监会规定分析师、投资顾问从业资格须二选一,这就使分析师和投资顾问人才紧缺。其他金融人才,如高端金融财务管理人才、高端保险人才等需求缺口也较大。

2.注重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社会分工精细化使学科交叉成为突出现象,金融学科的教学改革中也要体现这一要求。实践中,与金融相关性最强的交叉学科主要表现为:金融学和数学、统计、工程学等交叉,需要学习高等数学、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课程;
金融学和生物学、心理学等交叉,需要学习行为金融学、运筹学等课程;
金融和法学交叉,需要学习金融法律和国际金融规则等课程。

3.国际化要求加强。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深入,中资银行加快海外发展步伐,涉外业务逐年增加;
外资银行持续进入中国市场,这些都需要金融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端人才适应国内金融业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需求,熟悉国际业务,有拓展境外业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加强金融英语、国际金融管理、国际结算等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三、金融学科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禁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教学管理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方式决定了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形成了学生以听讲、记笔记、背诵、完成书面考试为特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大学课堂的学习模式和中学没有质的区别。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不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固化。专业教学内容固定,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变化相对较少,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实行学科划一的培养模式,使用统一的教材、采用统一的学时,教学门数多,但内容重复率高,教学效率低,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实践教学缺乏。学生学习主要集中于课堂讲授,缺少真正实践教学环节。部分学校开展了实践教学,但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多数实践教学采取在实验室运用沙盘或金融教学软件完成,实践教学转化成实验教学,学生缺少去实际金融部门的实践学习和经历,使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脱节,造成就业后的工作适应期延长。

4.评价体系的片面性。期末教学考核中,很少考虑评价标准的设置有益于学生创造性及创新能力,很多考试考核内容要求必须有标准答案,按卷面分时为标准。教学评价难以体现学生的自由想象、全面怀疑、大胆批判等创新思维。

四、金融学科教学管理流程设计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指按照教学大纲管理原理的要求,建立教学管理体系,各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基本原则。教学管理体系包括管理部门、管理程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基层教学管理以二级学院为主管部门,以专业教研室为具体管理单位,对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教材选编、集体备课、课堂讲授、专家听评课、教学过程测试、期末综合考核、教学质量反馈等教学管理、实践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完成整个教学管理的全流程管理。

2.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为了学要求、贯彻教学重点、平衡教学进度、便于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难点和其他问题,要求任课教师遵守集体备课制度,在每学期开学初制定统一的到校时间,建立集体备课纪录,由专人记录、整理和保管;
期末,整理本学期备课记录并装订存档。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在明确教学大纲基础上,准备完整教案,但在授课中基本完成脱稿讲授,注重基础理论讲解的同时,配合机动灵活的课堂提问、讨论,引发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核心作用。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灵活授课手段,提高授课效果。运用网络教学方式,延伸课堂,补充课堂授课内容不足。鼓励有经验有想法的教师学习制作高质量视频课程和微课程,解决疑难问题,引发学习兴趣。

4.强化教学实践。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基本理论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广泛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利用讨论金融领域新规定、新成果的方法,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小评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笔的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运用金融综合实验室的各种金融软件,以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理性知识的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带领学生进入银行部门参加社会实践,在实际学习、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略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和工作细则,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心理准备,确立学习方向。

5.构建立体化教学考核模式。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考核采用平时测试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平时测试包括课堂提问、课堂小测验、课堂出勤率考核。期末考核包括闭卷考试、开卷考查和撰写论文等方式。建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立体化考核模式,达到考核效果。

总之,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金融专门人才的金融学科教学要改变不适合的教学模式,更新管理理念,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人才需求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注重金融机构对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适当对金融拔尖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创新培养方式,建立适合学校特色,具有专业优势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挖掘教师的业务潜力,调动教师的创新激情,为人才培养积淀雄厚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康霖.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和建设[J].中国金融,2005,(12):10-11.

[2]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3,(4):49-51.

[3]焦瑾璞.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金融,2010,(Z1).

[4]陈雨露.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育,2010,(1).

[5]刘锡良,胡正,董青马.从世界金融危机看中国金融高等教育的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10,(11).

[6]赵洪丹,邹之坤.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