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地方文化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8 08:0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摘要:通过分析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论述了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以及图书馆应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开发工作,以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词:地方文献;文化产业;发展中图分类号:C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方文化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地方文化论文【五篇】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分析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论述了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以及图书馆应如何做好地方

文献的搜集、整理、开发工作,以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文献;
文化产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C250  文献标识码:A

    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以便经营好文化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要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认真继承优秀的地方文化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实践证明:地方文献不仅能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还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和资源保障。本文试图从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和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方面,谈谈图书馆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开发、利用工作,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1 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关系

    地方文献是以区域内容为中心的记载物,反映一个特定地区在经济、政治、历史、文教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情况,是该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反映该地区的文化深层的结构,其中包含了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原始文化素材。

    所谓“文化产业”就是“产业文化”。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对“产业资本”所作的详细解释,目前,在我国较统一的“文化产业”的含义,即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并使之市场化的运行系统。

    1.1 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先导

    地方文献是史料性很强的文献信息,它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和发展依据。任何文化产业的开发,都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作为考证,在此基础上,无论新建设的产业项目,还是本地独有的传统名胜景点,才会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才能更加显示出这些产业项目的独特魅力和风采,才会形成市场竞争力。如:宜宾长宁县竹业旅游的发展。长宁县的竹业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竹业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查阅了大量的地方

文献,对长宁县竹业文化发展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制定了发展长宁竹业旅游业的规划。这些年来,长宁县依托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蜀南竹海”大做竹文章,发展竹业旅游,让中外游客前来领略竹君子的风采,感悟竹子的文明。每年,长宁县接待中外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5亿元。旅游业现已成了长宁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反之,如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没有地方文献资源做先导,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就缺乏佐证,许多事就无从谈起。

    1.2 发展文化产业是地方文献价值真实体现的一个方面

    图书馆搜集、整理和开发地方文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利用。通过开发地方文献为地方文化产业服务,使地方文献的价值得到真实体现,其例不胜枚举。如:宜宾的哪吒文化。相传宜宾是哪吒的发祥地,我国古代商周时,在两江终点、长江起点的三江口,哪吒惩治了利用水息兴风作浪的海龙王,才使江河畅通,地域变成泽园良田。从此,哪吒被人们尊奉为治理水息的神人。三江口也因此成了亘古洪荒水患得以治理的标志。总之,有关哪吒的神话传说和人文民俗胜迹

在宜宾这个古老的土地上俯拾即是、流传至今。今天的哪吒文化,正是在这些神话传说和人文民俗胜迹的基础上,通过广大地方文献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才得以开发、利用使之成为宜宾文化体系中一朵奇葩。现在宜宾翠屏山“哪吒行宫”已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公认的哪吒祖庙,每年春秋两季、尤其是九月九哪吒传统贺诞,台港澳等地同胞络绎不绝前来朝觐,形成了宜宾在两岸特定政治背景与人文地理条件下的特色文化现象。哪吒矿泉水、哪吒酒也相继出炉,走俏市场。取得了旅

游业和经济建设双重丰收的效果。

    可以说,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文持,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丰富地方文献的内容。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辅相存的。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先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地方文献价值的真实体现。

    2 地方文献在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由于地方文献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反映了地方事物的真实面貌,因而它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作用主要有:

    2.1 地方文献是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

    杜定友先生在《广东文化与广东文献》一文中提出要“研究乡帮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在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和热爱乡土的教育活动中,地方文献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宜宾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纪念馆,由于珍藏和陈列有丰富的革命文献和文物,曾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为国家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单位、学校组织前去悼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由于赵一曼是在东北抗日牺牲的,所以,每年都有许多东北人专程到宜宾来参观赵一曼纪念馆。

为纪念革命先烈赵一曼,宜宾市二中—— 赵一曼的母校,还编写了赵一曼母校之歌《共创辉煌》,作为该校校歌,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2.2 地方文献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
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
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朗诵着古诗名赋。只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并使之融入旅游活动之中:才能使旅游景点各具特色,才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而地方文献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旅游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宜宾的焚文化开发。作为焚文化开发的主要景区、景点建设之一的珙县“石堡古寨”群

景点的建设,正是根据《珙县志》记载的“石堡古寨”群,其传“为焚人所筑”,“焚人避兵之所”(现属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石堡古寨”群,坐落在珙县罗渡乡天堂村,与苏麻湾悬棺隔河相望,有“马鞍寨”、“方岩寨”、“小

寨”、“躬背寨”、“宝塔寨”等五座。它们既各自独立于陡峭、挺拔的孤立石峰之上,又相拥成群,雄奇壮观。

各寨寨墙、寨门均保存完整。此处风景秀美,古寨林立,蔚为壮观,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如果没有丰富的地方文献的支持,“石堡古寨”群就成了一个空壳,缺乏人文信息内涵,就会失去了它应有的历史价值及观赏价值,“石堡古寨”群景点的开发也就空乏无力。

    2.3 地方文献可以为开发地方文化艺术提供原始史料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地方文献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人文内涵,它可以为开发地方文化艺术提供原材料。在进行现实主义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方面,更免不了以某一特定地方作为写作背景,或是以某些历史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如:1958年,宜宾川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川剧《宜宾白毛女》(后更改为《四川白毛女》,剧本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就是取材于宜宾县凤仪乡罗昌秀的真实斗争生活。该剧演出后,受到省、地、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受到了专家的赞赏和广大观众的欢迎。不仅省内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评价文章给予鼓励和肯定,戏剧活动家席明真还在1958年11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以《解放了的创作力— — 从川剧(宜宾白毛女)谈起》为题,高度赞扬了该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开发地方文化艺术,打造特色品牌,不仅能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还能够提高本地区特色文化的商品价值,改善投资环境。又如:宜宾市的第三届竹文化艺术节,有国内外2000余人参会。其中,有1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及外交

官,22个国家的外商和国内15个省市的客商,有各友好地区和单位的领导及工商界、新闻界、文艺界的朋友们,堪称盛况空前。

    除此外,地方文献在地方文化产业方面的作用还很多很广,它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方方面面,如:“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灯文化”等等,包罗万象。因此,在各地大力发

展地方文化产业的强劲潮流中,在市场经济对文化信息的依赖和需求量与日俱增的形势下,图书馆如何进一步抓住机遇,搞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 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开发工作.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了解地方文献在地方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职能的图书馆,如何对有关地方文化产业资源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开发,使之得到充分的利用是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有关地方文化产业的文献资源,建立地方特色文献专藏

    地方文献是构成图书馆藏书特色的重要因素之,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在支持地方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仅仅借助于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的完整的文献信息,挖掘流传于民间的传闻、传说及其相关的民间艺术,搜集传统工艺、土特产、旅游等方面的文略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献资料。常言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必须注意搜集它,将搜集来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编目,编制二次、三次文献,并析出各类不同的专题文献群,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专藏。如:宜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昔日的“西南半壁”,如今的西部开发的重镇,就有着许许多多历史文化资源,如果建立起一个宜宾特色地方文献专藏,就可以更方便地积累资料,了解“地情”,便于政府对文化历史开发做出决策,为宜宾的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同时,亦可为外商、外贸开发宜宾

文化产业提供指南。

    3.2 建设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实现县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共享

    3.2.1 县市公共图书馆建设特色地方文献数据库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地方文献的征集是当地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县市公共图书馆特有的职能。地方文献资源的内容有其独特的地域性,而且,地方文献专藏由于其内容的特指性,对县市公共图书馆所产生的效益也是其他类型文献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县市公共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是乡土乡亲,对地方经济特色、名牌产品、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信息都较了解,搜集较易,可做到轻车熟路。所以,县市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服务。

    3.2.2 充分依靠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专题数据库,实现地方文献资源联网

    网络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我们不仅要提供完善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还要提供各种专题文献全文数据库;
开展各类二、三次文献的检索查询服务,并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共同建设一个标准化的、完整的地方文献中心数据库,使读者在网上能够查找到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信息。在建设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同时,应考虑建设一个适合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文化专题数据库,提供全文数据查询服务,使之成为政府对地方文化产业开发的首选渠道。成为本地区独家地方文献文化信息机构。有条件的县市图书馆,都应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这样就能更好地方便读者利用,同时也能节约人力和经费。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先导;
发展文化产业是地方文献价值的真实体现。拥有丰富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图书馆,在扶持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应发挥自已独特的优势。图书馆在支持和参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开发的同时,又能丰富自身的馆藏内容,促进特色馆藏的建设,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图书馆要想在信息服务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运用现代化技术,建立特色馆藏资源.提供特色馆藏服务,才能体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I]中共宜宾市委宣传部、让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的时代光辉[A].宜宾特色文化与文化产业研讨文集[c].2003.10.

    [2]骆伟.论地方文献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J].广东图书馆学刊,1989,(2).

    [3]吴谷云.县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1,(12).

    [4]金沛霖.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J].北京图书馆,2000,(I1).

   

   (周传清,男,宜宾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员,宜宾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品(市场)经济单一制地方权力宪法化

地方到底应该拥有哪些权力是我国宪法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宪法学界,有的学者拘泥于传统,认为在单一制国家地方是中央的人,地方的权力完全由中央规定;有的学者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实用的“描述主义”,对我国的地方制度完全按照现行宪法文本进行描述,不加以评判;更多的学者在论及这一问题时回避我国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只论及单一制的优越性,似乎我国宪法有关国家结构形式的规定完美无缺。

在许多深谙中国历史的学者的潜意识里,有一种担心,他们害怕地方权力宪法化之后,地方主义会抬头,会不利于国家的团结统一。我们认为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是学者社会历史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方面,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经验表明,地方权力的宪法化不仅不会损害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反而会加强这种团结统一;另一方面,地方权力的宪法化有助于中央对地方权力的监督法律化、制度化,中央可以通过法治化的手段确保国家的团结统一。

地方权力宪法化是指在单一制国家由宪法明确规定地方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或由宪法明确规定地方权力由法律具体化。地方权力宪法化的本质是国家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方权力要求在宪法上的体现,类似于自由状态下的自然人或市民社会的法权要求。当然地方权力要求与自然人或市民社会的法权要求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从历史哲学的视角审视,地方权力宪法化是分权或限权的一极,也是宪法之源。王世杰、钱端升在论及宪法起源时说:“欧洲中世纪时代是封建时代,也可以说是近现代宪法观念萌芽时代。在这个时代内,君主的势力,每受各地方封建诸侯或各城市团体的限制;而国王对于所属诸侯或所属城市,往往以特别法律承认各诸侯或各城市的特权。此项特权,即为国王权力的限制;此项法律,亦颇类于近代的宪法或根本法。”①当然现代地方权力的宪法化与欧洲中世纪诸侯或城市的特权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属性相同,它们植根于相同或相似的经济基础。

像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市民社会的城市特权要求一样,在我国,商品(市场)经济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带来地方权力宪法化的要求。撇开军阀割据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史界所称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1912~1918年)正好与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思潮相契合。这不是简单的巧合,它实际上是商品经济发展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平衡的必然。“我们或可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一下中国古代社会。农业化的特质,使农村显得安定而少变化,加上宗法制度与儒家不鼓励突破所造成的墨守成规,使基层的社会几乎停顿一旦与地区性经济利害配合上以后,就会很快地形成为政治上所谓的‘地方主义’。”②作为这种“地方主义”思潮的体现,从1920年开始,中国出现了所谓的“联省自治”与“省宪运动”,自1921年12月11日湖南省宪法通过后,四川、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省纷纷开始制定省宪,谋求自治。“联省自治的理论架构,既然是在以地方权力平衡中央权力,以保障民治之实现,所以联省自治运动的本质,便是在争取较多的地方权力。后来联省自治运动,虽未能完全成功,而成为中国式的政治模式,但是地方分权精神之取向,却为社会普遍容纳和吸收甚而民国13年改组后的中国在其一全大会的宣言中,仍强调了有关中央与地方权限之规定。”③“联省自治”和“省宪运动”原因复杂,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商品经济在我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进一步加剧。地方不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只是中央的人,地方有自己的利益。这种地方利益无处不在,大到立法与政策制定、国计民生,小到造桥修路,都有中央对地方的利益平衡及“何予何取”的问题。尽管在法律层面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已经开始承认这种地方利益,开始实行有限的地方分权,如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等。但从1988年以来的四次修宪并未在地方权力宪法化方面有任何实际的步骤,修宪者对此问题采取了回避态度。这是一个明显的欠缺,它不仅不利于国家的化进程,而且不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会人为地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学界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只有联邦制国家才在宪法中规定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的权力关系。实际上不仅联邦制国家的联邦与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由宪法所规定,大多数单一制国家的宪法也规定了地方权力。“二战”以后制定宪法的单一制国家无不有此规定;在历来将地方视为中央人的法国,于1982年开始实行地方自治;剧变后新独立的国家也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地方自治,将地方自治作为一项普遍的制度。

(一)法国宪法不明确规定地方权力产生了严重误导

法国是欧洲大陆最早制定成文宪法的国家,由于法国大革命影响巨大,再加上其修宪活动频繁,法国宪法对人们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法国作为有中央集权的传统的单一制国家,在大革命胜利之后制定的1791年宪法中基本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关系,1793年的雅各宾宪法由于以卢梭的人民学说为指导思想,虽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强调地方对中央的服从,没有规定地方的权力。总的说来,从法国大革命一直到1982年,法国地方权力没有得到宪法的保障,民选的地方机构权力十分有限,地方权力一直牢牢地控制在中央派驻地方的人手里。法国的这一做法被许多宪法学者误认为是单一制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通用模式,因此将其描绘为单一制国家的重要特点,在论及单一制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往往以“地方是中央的人”加以表述。

1982年,长期恪守不在宪法中规定地方权力的法国也不得不开始了地方分权改革。改革的根本动因是长期的中央集权导致行政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盛行,尤其是其不符合世界潮流,不利于人民权利和自由的实现。1982年3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宪法性文件《关于市镇和省、大区的权利和自由法》(简称《权力下放法案》)。随后,法国国民议会和中央政府通过了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令,将《权力下放法案》中的地方自治原则具体化:明确了大区、省、市镇三个层次的地方自治主体资格;中央取消对地方自治主体的监管,只要地方自治主体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其管理地方事务的任何行为不受中央政府的干涉;1983年以后,中央政府扩大地方事权,陆续将经济发展与计划、市镇建设、住房、土地整治、职业训练、交通运输、教育、文化、环境保护、警察事务等职权划归地方。

(二)大多数单一制国家宪法明确了地方权限

1.除法国外,“二战”前制定宪法的大多数国家在宪法中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只是具体规定各有不同。如1814年公布、1983年重新公布的《荷兰王国宪法》第132条规定,“省、市的设置及其行政机关的组成和权力,均由议会法令规定”“,对省、市行政机关实施监督的办法由议会法令规定”,“除议会法令另有规定者外,省、市行政机关作出决定无须事先请示批准”“,省、市行政机关征课地方税,以及省、市行政机关同中央政府的财政关系均由议会法令规定”。④1921年公布的《列支敦士登公国宪法》第110条规定:“各行政区之存废组织,及其本身职权范围内以及委办之任务,均由法律规定各区的财产和地方治安实行自治管理,但直接受中央政府监督。”

2.“二战”结束后制定的资本主义宪法均规定了地方权力,或者在宪法中明确地方的具体权力由法律加以规定。如1948年实施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五章规定了“区、省、市(镇)”,第115条规定:“根据宪法所规定的原则,区为具有自力和职能的自治单位。”第119条规定:“区在共和国法律所规定的形式和范围内享有财政自治权,共和国法律协调区的财政自治权与国家财政、省和市(镇)财政之间的关系。”1967年颁布的《巴拉圭共和国宪法》第14条规定:“为便于建立共和国的政治和行政结构,国家领土分为若干个省。由行政机关授权负责行政省的当局和这些当局的职责和义务由法律规定。司法和行政权的方式也由法律规定。”1976年的《葡萄牙共和国宪法》第七章专门规定了“地方政府”,其中第237条规定:“民主国家组织包括地方自治机关。地方自治机关是拥有为本地区全体居民的特殊利益服务的代表机关的区域性共同体。”第239条规定:“地方自治机关的职权与组织及其代表机关的权限,由法律根据行政分权的原则规定。”第240条规定:“地方财政的管理由法律规定,其目的在于经由国家和自治机关公平分配公有资源,并对同级自治机关间的不平等作必要的调节。”3.剧变后新独立国家的宪法普遍规定了地方权力,不仅明确地方权力由法律规定,而且普遍明确规定“地方自治”。1990年的《克罗地亚共和国宪法》第131条规定:“州是地方管理单位和自治单位。州的区域范围由法律规定州机构的组织和权限由法律规定。大城市可以作为州来调节。”第128条规定:“保障公民们的地方自治权利。地方自治权包括就有关地方意义的公民需要和利益作决定的权利,特别是就有关场地调整和市镇建设规划、村庄和居民区的调整、公用事业、关心儿童、社会保护、文化、体育运动和技术知识以及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作决定的权利。要制定关于地方自治的法律。”第129条规定:“地方自治单位依法可以是区和县或城市。它们的区域范围在事先征求了该地区居民的意见后,由法律规定。地方自治单位的组织和各机构的权限,由它们的章程依法作出规定。”第130条规定:“地方自治单位的机构在完成地方事务的过程中,独立自主地依据法律和章程行事,仅受共和国主管机构的法律监督。为进行工作,国家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法律在区和县或市建立地方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组织和权限,由法律规定。”1991年的《罗马尼亚宪法》第119条规定:“地方行政单位的公共行政工作遵循地方自治原则和公共事业分权原则。”1991年的《马其顿共和国宪法》第114条规定:“保证公民实行地方自治的权利。自治地区是地方自治单位。自治地区按照法律规定从自己的收入来源中以及从共和国的基金中筹集财政资金。地方自治议会由议会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法律规定。”1991年的《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宪法》第138条规定:“斯洛文尼亚的居民在区和其他地方共同体中实行地方自治。”第142条规定:“区的财政经费靠本身的来源筹集。凡是经济不够发达不能完全保证任务实施的区,国家根据法律规定的原则和标准保证向它们提供补充资金。”1992年的《立陶宛共和国宪法》第十章专门规定了“地方政府和管理”,其中第119条规定:“赋予国家疆域内法律规定的行政区以自治权。这一权力通过地方政府委员会行使自治机构的组织和活动程序由法律规定。”第120条规定:“国家支持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限范围内自由和独立行使职能。”第121条规定:“地方政府起草和批准其预算。地方政府委员会有权在规定的范围内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设立地方税,规定由预算负担的税和关税的征收。”1996年的《乌克兰宪法》第140条规定:“地方自治是地区群体在

乌克兰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独立地解决本地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虽是个纲领性文件,但仍明确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人民政府之间职权的划分由法律加以规定。其第16条就明确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人民政府间职权的划分,应按照各项事务的性质,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以法令加以规定,使之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⑤但此后我国历部正式的宪法均没有地方权力的规定,这既是因苏联1936年宪法的影响,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原因,因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完全没有地方利益,当然也就没有地方的权力要求。

而“二战”以后,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在地方关系上出现了趋同的状况,单一制国家没有纯粹的集权模式,联邦制国家也不是单纯的分权模式,即“没有纯粹的中央集权模式,也没有纯粹的地方分权模式”⑥。尽管各国的具体规定千差万别,但实行中央(联邦)必要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是几乎所有国家共同的模式选择。这不仅是一种潮流,更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今天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一种必然。

(一)在我国宪法中规定地方权力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权力下放”是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旋律。首先是从1980年起,中央改变了“统收统支”的政策,推行了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制,以扩大地方的财权,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从1994年起,更是实行“分税制”,规范了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关系。其次是下放了部分人事权,其中最典型的是确立了干部“下管一级”的原则,并将地厅级干部的任免权下放到省一级。第三是下放了地方的部分事权,在注意地方财政利益的同时,加强了地方对具体事务管理的权力,如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权、物价管理权、外贸管理权等。第四是下放了一大批国有企业,这些原中央企业的下放不仅增强了地方的经济实力,而且使地方的经济管理权力得到了加强。第五是切块下放了中央的经济特许管理权,如1982年对经济特区、1984年对14个沿海开放城市赋予了较多的经济特许权力。中央权力的下放,其本质是一种地方分权,这种分权产生了许多积极作用。它不仅减轻了中央的决策与管理负担,而且形成了多层次、多范围的决策机制,初步形成了国家权力运用中的层级管理模式和地方利益驱动机制;使得地方开始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对独立的主体而存在,初步形成了地方竞争的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不过,这种纯属政策层面的“权力下放”模式对于改变中央高度集权的格局,虽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其一“,权力下放”虽未直接违宪但并无宪法和法律依据。在法治条件下,政府任何行使权力的行为都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其二“,权力下放”造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新的不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但在高度集权国家中,这种不平衡却有着明显的人为色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有的省份完全扮演着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输出的角色,国家限额以上的工业投资完全不考虑这样的省份,造成这些地方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在“权力下放”模式下,人为的非法治的因素仍然居决定性地位,最具“含金量”的经济管理放权政策如经济特区政策、沿海开放城市政策等又完全不考虑这样的省份,甚至自筹资金的工业投资也受到中央的限制,严重影响了这些地方的发展。其三,“权力下放”模式的不确定性给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有的权力该放却没有放,而有的权力不该放却又放得过早;有的地方与中央讨价还价,对中央的政策阳奉阴违。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涉及到全国统一的经济市场、农民工保护、教育收费、矿山安全、环境保护、税收减免等诸多方面挑战中央的权威。

既然“权力下放”是一种必然,那么就应该寻求“权力下放”的长效机制。我们认为,要有效地解决“权力下放”模式的问题,必须借鉴其他法治国家的成熟做法,以宪法和法律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地方权力宪法化、法律化,即形成层面的地方分权格局。2000年3月全国人大制定并通过的《立法法》,初步对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划分作了法律层面的规范,对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地方应行使的国家权力内容

我们认为,将来应通过下位法的邻接,将宪法规定的地方权力化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具体内容。

1.在政治权力方面。修改《选举法》和有关组织法,对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干部不能轻易调往他处任职,以尊重民意和维护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

2.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将除中央应保留的宏观调控手段以外的经济管理权限完全赋予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府负责本地的教育文化事业、社会事业、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环境保护等。

3.进一步完善中央与地方分税的财政体制。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逐步建立起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以提高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财政控制能力。

(三)建立有效的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体制

根据法国二十多年来实施《权力下放法案》的经验,传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地方权力宪法化之后,中央必须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改原有的“事前监督”为“事后监督”,主要是监督地方执行宪法与法律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地方“分权而不分离”,在新的条件下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我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将地方权力宪法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发展潮流使然。地方权力的宪法化有利于真正体现人民原则,有助于持久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使国家的发展获得一种永续的动力。我们相信,只要在地方权力宪法化的同时建立有效的中央对地方的权力监督体制,就不会影响国家的团结统一。

①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②③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40~341页。

④姜士林等主编:《世界宪法全书》,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本文所引各国宪法条文除特别注明者外,均出自该书。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唱响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中华文化倡导“尚善若水”,对人的“终极关怀”特性非常突出,其作用也非常重要。中华文化有“如鱼得水”之功能,凸显了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够形成很强的战斗力的特性。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但文化工作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需要“潜移默化”,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悄无声息地达到目的,收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当然,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细致、耐心的工作,讲究“水滴石穿”和“功到自然成”的美学境界。中华文化的这些特性决定了,文化建设必然是一种强烈的组织行为,而这种组织行为一旦得到认可,就会产生非常卓越的社会功效。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对推进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始终坚持遵循中华文化的特性和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不松懈,重视从两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要特别注意及时总结国土资源系统在长期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有力地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敏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问题;
二是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同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作坚决斗争,及时帮助广大干部群众[6][7][8]树立和坚定正确的思想理论认识。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变化、变革、创新和敢于担当的文化理念,强调在工作实践中积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进取,特别是要自觉针对新疆国土资源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敢于和善于深入查找根源,破解发展难题;
重视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开拓视野、强化担当理念、努力提升能力,进一步深化对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再认识、再提高、再落实,进一步激发各级党员干部抢抓机遇、后发赶超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各级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扩大开放、树立世界眼光、形成战略思维、优化开放环境、拓展开放空间、增强开放活力;
努力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与思维,积极履行好职能,形成推动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合力;
在实现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上大胆解放思想、努力更新观念,形成自力更生、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
不断提升各族干部勇于创新、科学执政的能力,实现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大发展,以观念的大更新推动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工作大跨越的目标。重视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探索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当前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情况、面临的新疑惑,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现代文化建设来及时给予回应。因此,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活力、凝聚力量,共同推进国土资源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年人的教育培养,在全系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团结互助、宽容友爱、互相认同、共同前进的良好氛围和人际关系。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科学事业,深入研究和回答事关国土资源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及其维护稳定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深化党中央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在新疆贯彻落实的具体部署与方法措施的研究。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重视学习借鉴其他行业文化建设的经验,认真发掘总结国土资源系统在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和措施,并且进一步总结提炼成理论,形成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密切结合,不断开拓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新局面。重视加强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引领工作新疆国土资源精神是国土资源人战胜前进中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是破除长期制约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的重要法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的实施,国土资源人肩负的使命更加光荣、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各种问题和矛盾、风险和挑战,既躲不开,也绕不过。因此,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创新、开拓前进。“始终坚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必须始终坚持加大文化建设的创新力度。文化离不开创新,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规律。自觉遵循了这一规律,文化建设的发展就顺利、文化就会繁荣,反之,文化就停滞就枯萎。始终坚持文化创新必须立足时代、贴近生活、服务人民、主动回应各族群众的重大关切。这是赢得各族干部职工、引领社会进步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文化建设不可违背的重要规律之一。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性地吸收和融合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并不断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各族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相吻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时展要求的有机结合,实现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积极树立世界眼光,坚持形成解放思想、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
自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大力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敢于和善于拿出迎难而上,以坚强的毅力和勇气,攻坚克难,[9]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强化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这次暴力恐怖事件再一次警示我们,包括新疆国土资源系统在内的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共同与“”的斗争是不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国土资源系统也要做好与“”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切实做到警钟长鸣、警惕长存,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防范和有效应对,切实加强斗争的教育,切实构建起有力、有效抵御分裂的文化防线。暴力就是见不得新疆的发展。暴力恐怖活动既不是宗教问题,也不是民族问题,而是反人类的罪恶行径,是国际公害,受到了国际组织和各国的有力打击,国际上已有十几个有关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公约,世界各国对暴力的处置都决不手软,发生一起就坚决打击一起,这已是国际共识。因此,文化建设也应当高度关注之。国土资源系统必须坚持把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精神上来,不断提高认识,努力付诸实践,切实以务实的态度和扎实的行动共同维护好新疆和谐稳定的大局。在新疆,各行各业特别是文化建设方面做好维护社会和谐工作的意义极为重大、极为特殊、极为深远,工作十分繁杂、任务十分艰巨、责任十分重大。严厉打击“”的分裂破坏、暴力恐怖活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责任。因此,国土资源系统党组织必须始终坚持以现代文化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形成党委领导、宣传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全系统共同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的大格局。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认真落实党管文化的各项措施,切实加强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群众心声愿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大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包容的文化环境。切实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特别是要不断扎实提高青年群体抵御分裂、抵御渗透的能力,确保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立场十分坚定、旗帜十分鲜明、行动十分果敢。充分发挥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强化国土资源系统维稳工作的各项措施意识形态领域是新疆、反渗透的重点领域。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有力的措施,积极加以防范和应对。因此,新疆国土资源系统要坚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的重大工作紧紧抓好,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增强说服力和战斗力,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通过加强现代文化建设,努力使全系统的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中坚力量。为此,必须始终坚持做好正面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切实做好维护新疆稳定大局的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切实促进全系统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始终坚持大力弘扬主旋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引导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坚持在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大力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改革[13][14][15]开放、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的思想和精神,切实凝聚起全系统、全社会的力量,并且努力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共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共同维护新疆和谐稳定、共同创造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美好局面。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价值观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把全社会推进到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对人们思想道德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新疆长治久安的核心,是现代文化的精髓,也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社会井然有序和有效运转的基本条件。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树立“三个离不开的价值观,大力弘扬以民族团结为主流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事关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大局的紧迫任务。在“6•29”和田恐怖暴力劫机事件的成功处置过程中,危急时刻,正是因为机组人员和乘客们不分民族、团结一心,民汉合力、齐心协力,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才让恐怖势力无容身之地,才以集体的力量迅速制服了6名手持凶器和爆炸装置的暴徒,最终成功粉碎了劫机图谋。但国内外敌对势力却极力歪曲和蛊惑,企图通过散布大量杂音来干扰视听,掩盖事实真相。如法新社2012年6月30日就不顾事实真相,别有用心地引述“世维会”发言人的话说:“维族人认定有人劫持飞机事件是谎言。”此前一天,此人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则称,“这是因为航班上的汉族与维族乘客抢座位引发的斗殴。”《印度斯坦时报》也引述“世维会”的话称,“事件发生在7•5事件三周年‘敏感日’到来之前,所以和田地区的‘气氛紧张’。中国当局会利用此事件对当地人进行镇压。”这些别有用心的险恶企图,使新疆维护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但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越要重视在全社会树立“三个离不开的价值观。“6•29”劫机事件再次警示我们,加强现代文化建设,必须重视深入研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探索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的规律与路径,为加强新形势下的现代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始”终坚持把“三个离不开”的文化融入到各民族的心灵之中,重视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文化浸润干部职工的心灵,积极营造“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的文化氛围和共识,培养各族干部职工“讲团结、讲和谐、讲稳定”的意识与能力;
积极建立学习型团队,大力弘扬学习文化;
积极培育干部职工的科技意识,重视发展创新文化。坚持以诗言之、以歌咏之、以行践之,全社会各民族共同大力弘扬之,努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和谐的一切方式,使其形成“三个离不开的价值观,使其在各族人民群众心中不断生长、自由流淌、尽情绽放,使其相互交融、心心相印,穿越地域、民族的界线,不断强化彼此的心理认同,焕发出“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强大精神力量,真正使“三个离不开的价值观深入到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之中,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自觉践行民族团结、努力共同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生动局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价值观,重点在大众化,难点在大众化,生命力也在大众化。如何使文化建设从抽象走向具体、从深奥而枯燥乏味走向浅显而通俗易懂、从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发展到多数人理解掌握,使“三个离不开的价值观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行动力,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的价值认同,则是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大众化过程中必须要着力解决好的问题。这就要求国土资源系统要坚持通过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三个离不开的价值观贯穿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及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主流价值观在全系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地步。尤其是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三个离不开的价值观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各方面。精神文化产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塑造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因此,必须坚持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三个离不开的价值观所体现的真、善、美,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生活情趣,特别是维护民族团结、推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先进典型,及时融入戏剧、电影电视、图书、网络等精神文化产品中,让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在美的文”””””””化享受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并且自觉积极践行。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将各民族的守望相助内化为一种自觉担当,把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升华为各民族的精神境界,使之成为弥合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塑造社会认同,树立和巩固“三个离不开的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行动。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以图书馆地方文献与档案化因素(1)存有关联为念,论述了图书馆地方文献与档案献之间的共同特征,指出地方性档案就是一种特定形态的地方文献,地方文献与地方档案工作之间并无“鸿沟”。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一8214(2004)01一0077一03 笔者以为,从历史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意义上考察,图书馆馆藏结构中的地方文献,在文献形态上与特定地方空间形成的档案虽不等同,但确有诸多类似。探究地方文献与地方档案的概念关系,有益于文献情报与档案工作的功能互补,从而有利于增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

l地方文献与档案文献的共同特征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在区域性上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地方文献,是指仅在内容特征上反映地方区域性的文献;广义的地方文献,是指除了在内容特征上,还在其他非内容的“本地”形式特征上反映地方区域性的文献,如本地(含籍贯)组织或个人撰写的文献,反映本地人物(包括原籍在本地的,或原籍虽不在本地但曾在本地任职、居住,并有影响的所谓“寓贤,”)或组织情况的文献,本地采用出版等形式形成的文献等。

无论是采用广义还是狭义的提法,地方文献最为本质的属性有二:一是对内容或形式特征反映上的地方区域性;二是在查考重复使用上的资料性。由于时代的进步,以地域特征为反映对象的地方文献除了传统的形式外,其记录知识的符号、手段及其载体形式已是多元化。此外,地方文献作为特定的文献类型,反映了特定地域阶段性发展的历史轨迹,因而作为一个体系的地方文献,还具有历史的累积性。

故而,笔者以为,地方文献可定义为:“是一种以内容或形式上的地方区域特征作为反映对象的、在查考与重复使用上具有资料价值的、在记录方式及载体的表现上文献形式较为多元的、在特定地域阶段性发展的反映上存有历史累积性的文献。” 按《档案分类标引规则》(GB/T15418一94)的定义,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其定义的基本含义有四:(l)档案是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的主体在特定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因而是原始的历史记录;(2)并非所有的活动记录都能成为档案,它必须是具有查考与利用价值的;(3)上述活动主体既有现在的,又有过去的,因而档案作为体系具有历史的累积性;(4)在记录方式及载体上,档案的形式又是多元的。

至于“地方档案”,将其形成一个特定概念反倒不妥,因为档案总是在特定的地方空间形成的,地方档案机构的馆藏在整体上总是一种对该区域自然与社会领域基本信息的原始反映。以笔者所见,档案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记录方式及载体的、在地方区域性特征上又是具有历史累积性与查考利用价值的特定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

地方文献与档案均为知识载体,都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有二:一是地方文献并非都是特定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历史记录,地方文献所反映的内容,对其作者来说,更多地表现为间接经验,经过选择与加工,主要用于社会交流之目的;二是地方文献往往不全是原稿、原本、或“孤本”,其依据和凭证作用一般要逊于地方档案。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二者之间的差异又是相对的,因为原始记录性虽然是档案最重要的属性,充当依据与凭证虽然是档案的重要作用,却不是所有档案文献共同具有的、足以与其他非档案文献相区别的唯一标志。

但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历史发展、人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文化、教育和艺术等地方基础信息的反映上,地方文献 与档案各自都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文献信息体系,它们在经济与社会特征、人文和文化传统的反映上都具有地方性区域性这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同时在区域性的自然地理、生产与经济、历史与政治、文化与艺术等内容的查考上,地方文献与档案在文献利用上又都具有重复使用的价值,因而“备以查考”又成了它们共同的文献基本特征。

2地方性档案是一种特定形态的地方文献 如前所述,档案就其形成主体社会组织与个人的活动范畴而言,总是和一定的地方空间密切相关的。由此,如果不拘泥于特定的概念因素,某一地区的档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一地区的地方文献。而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就包含了那些直接反映特定主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业 文化产业 调查

为呈现我校生的真实的潜在的消费需求,且不以现有的消费结构判断其需求走向,而是根据其需求满意程度调查阻止需求实现的原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可靠全面的信息,我们开展此次问卷调查。本论文结论基于对我校大学生随机分层抽样问卷调查,本次发放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7.5%,回收的有效问卷195份。发放的问卷中有大一60份,大二60份,大三80份,比例为3:3:4。

数据表明,被调查的我校大学生月生活费主要集中在500--1000,占57%,其次是1000--1500,占28.7%。低于500元的比例为10.7%,高于1500的不足5%。我校大学生可支配生活费用差距不大且数额不大。在可供支出的生活费中,支出前三甲分别是食物,生活日用品和服饰,其百分比分别为31.3%,25.7%,23%,此三项为生活基本支出,这表明,我校被调查学生的基本生活支出占总支出的绝大部分,占总支出的80%,而开支最少的两项分别是恋爱支出与培训考试支出。

月花费为500--1000的大学生中,其消费支出前三甲依然是食物,生活日用品和服饰。这表明我校的大学生生活安排相对合理,在总可用的消费金额较低的情况下没有出现超前消费的现象,但是同时高比重的基本生活支出也反映出我校生消费水平较低,恩格尔系数过高。

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虽然食物,服饰和生活日用品支出占到了总支出的30%,但在剩余的可支出金额中,大部分支出又分布在通讯和网络上,比书籍支出,培训与考试支出和恋爱支出三项支出总和还多,占到了8.7% 。这表明,我校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总支出不高,而且文化消费主要形式是依赖于网络,属于自发性的独立完成的消费。

文化消费有许多不同内容,不仅包括专门的精神、理论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包括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
既包括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也包括为了消费文化产品而消费各种物质消费品,此外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4]

不同的消费内容需要借助不同的载体完成,所以实现不同的文化消费内容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的我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低,大部分资金用于基本生活开支。但是在这基本生活开支中,网络通信消费确不能归类于其中,据调查,超过57.4%的同学利用网络经行信息咨询查询,且被调查者的主要文化消费也是属于借助于网络平台的各种信息查询和娱乐享受。这表明我校大学生对文化信息的需求量大,但是迫于经济因素只能依赖成本较低的消费行为实现媒介——网络。而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除去57.4%的同学借助网络实现自己的信息专业信息需求,22.5%的同学选择询问他人,而只有19.9%的同学选择报班参加相关机构的培训。

网络成为我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实现载体,通讯和网络支出成为我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支出,这表明,网络对我校大学生的消费具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我校大学生文化消费满意度调查中,73%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文化消费支出过少,没有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和需要。这表明,依赖于网络媒介的文化消费虽然能够满足于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但是无法从根本上代替其他的文化消费内容。

文化消费载体的狭隘影响着我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实现,而主要影响我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形式和频次只要是经济因素,48.7%的同学认为文化消费的费用过高,文化产品的价格过高。

据调查,我校大学生在自己现有的消费结构上都有自己希望增加的支出部分,尤其对于文化需求(书籍和咨询培训),其比重占到了35%,为比重最大的希望增加支出的项目,其次是服饰支出为28%,再次是恋爱支出8.2%。这项调查显示,以往对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心理的阐述是具有普遍性的。[6,7]

但是我校生对于在希望增加支出比重较大的服饰上,虽然其意愿比强烈,但是对于是不是愿意或者希望服饰店进驻我校创业孵化基地这一问题中,只有22%的同学明确表示希望,而高达78%的同学的态度则是无所谓或者不希望。这表明,虽然我校大学生有着相对较强的增加服饰方面支出的欲望,但是对于校服饰店的青睐程度表现颇为冷淡。

与此同时,在被问到是不是希望增加创业孵化基地书店的时候,只有14.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希望,高达56.4%的同学明确表示希望增加书店,这表明,我校大学生对于纸质书籍有较高的消费需求,希望改变依靠网络看书的方式。

在被问到“如果创业孵化基地开设各经营专业考试资料及专业相关信息咨询的店您觉得如何?”这一问题时,54.8%的同学表示觉得很好,13.3%的同学认为不好,而21.9%的同学认为没有感觉。超过一般的学生认为在创业孵化基地增加与专业考试资料及相关信息咨询的店很好,并且在后续的“如果创业孵化基地开设各经营专业考试资料及专业相关信息的店,并且其收费适当,您会报名吗”问题中,69%的同学表示可能会去参加报名,13%的同学表示一定会参加报名,而只有18%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愿意报名。这表明,我校大学生对书籍和专业信息考试信息需求很大,且消费意愿强烈。在文化需求的种种内容中,书籍和专业信息考试信息需求最为显著。

在对我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我校大学生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重视文化教育方面的支出(例如书籍和考试信息专业信息)和对技能的培养的支出(例如美体美容,包括舞蹈化妆健身等等)。而大三大四的同学对这一方面的需求更为明显,在“如果您是大三或者大四的学生,你觉得您在大一大二时缺少哪一方面的支出?问题中,超过80%的同学希望在大一时增加书籍和专业培训考试信息方面的支出,相对于另一项调查希望增加的支出方面占有率达到28%的服饰支出,对于大三大四同学的希望增加的消费意向项目中,其比重只占到了4%,而与此同时,对于文化教育相关的支出大幅增长。这表明,我校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受就业以及未来规划的强烈影响,大学生注重对自己的能力的培养,信息的掌握,技能的提升,形象的塑造,为将来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而根据调查,在希望增加的文化消费支出中,只有34.3%希望增加音像影视支出,其余的65.7%的同学希望增加专业信息考试信息支出和美容美体支出。根据数据分析,我校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最突出的是希望增加关于知识、信息和技能方面的支出,而对于文化享受文化娱乐方面比重相对较小。这种消费意向的形成一方面在于资金的限制,大学生希望利用有限的资金培养自己的技能增强自己入社会竞争的砝码,文化消费注重实用价值。根据调查,影响文化娱乐或文化享受消费因素中,20%是因为时间因素,32%是因为经济因素,而高达47%的同学认为是由于在接触的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文化产品没有新意。

调查综合表明,我校大学生对于文化消费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新颖性,对文化教育方面的需求大,希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或是技能,注重对未来发展的自身素质投资。同时对于文化娱乐方面需求相对较小,对于文化娱乐的消费注重其新颖性。这一现象的主要是,我校大学生对于文化娱乐消费范围不广,网络资源大多可以满足自己的文化娱乐需求。在文化娱乐需求不广的一大特点之外的另一大特点是十分注重其新颖性,潮流性。

据调查,我校大学生文化需求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需求,其满足程度低,消费意愿强烈,一方面受资金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孵化基地现有的经营项目中缺乏这一类的项目,供不应求,消费无处。48.7%的同学认为目前市场上文化消费的费用过高,文化产品的价格过高。希望在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出现价格相对低的文化教育服务项目。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于2009年12月,基地由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以公益性、引导性、专业性为主要特征,以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意产品为主体,搭建集政策理论研究,创业指导培训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创业孵化平台。入驻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项目主要分为三大类:科技类、劳动服务类、商品贸易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现在有17个被批准入驻的项目,在这些项目中,设计类的占8项、培训类的2项、商贸类的7项。

对于现有的入驻企业,大部分是以租赁为主的服务业,在策略上采取的是价格策略,即通过低价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受访的经营者表示,我校大学生大部分消费额有限,为确保企业的盈利,创业人员主要将自己的经营范围设定在需要程度大频次广且价格相对低端的服务项目上,例如出租服饰、洗衣店等等。而与设计相关的项目,虽是抱着发挥文化创意的初衷,但在真正执行上,为减少风险,往往创意工作室变成了打印室。而这些策略的形成主要是经营者基于对我校大学生消费水平不高甚至偏低,基础服务类的消费相对盈利保障大。

据调查,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所有的创业项目均没有亏损现象,只是盈利多少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创业就一帆风顺,实际上,由于学校免除店面租金、水电费加上政府税费减免的政策,如果将这些成本算在内,起码有三成企业将关门。这也就是孵化基地的目的,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创业艰难。

根据以上数据,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可以发展与专业相关的咨询服务业,书店,美体美容咨询等项目。同时,对于文化娱乐方面的项目,应注重符合大学生时尚品味的新颖产品的开发。

对于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经营项目定位,一定要注重其专业性实用性,同时对于主打文化娱乐产品的定位要突出新颖性。

为辅助定位的成功,适当的宣传必不可少。“瓷缘”是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广告投入最多的一家公司,但对其知名度的调查中,只有不超过40%的同学知道这家店的存在,28%的同学购买过这家店的商品。根据调查,这家店的文化产品的价格相对商业街的饰品店的价格要低,顾客购后口碑较好,但是其知名度有限,因此,建议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经营者增加广告的投放,增加知名度。同时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依赖较大,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发展和联系消费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1).

[2]李望平.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1.

[3]王宋涛,谢兰兰.公平分配与居民福利——收入差距对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03).

[4]任翔.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

[5]张玉荣.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集体经济,200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