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每一个章节都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但理论章节需要深层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记忆,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把非金属中硫和氮等内容放到高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降难减量――《必修一》教材的处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和源头,它涉及与后续学习密切相关的章节有:
1.物质的量:高中计算的基础
2.离子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石
3.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学习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识的载体,但选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统学习
《必修一》每一个章节都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但理论章节需要深层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记忆,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把非金属中硫和氮等内容放到高一下期去处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抛砖引玉――《必修二》教材的处理
《必修二》将高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分散在必修和选修教学,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分割和衔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各章可作如下处理:
1.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内容:在化学键基础上补充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相关知识。
目的:为有机化学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做理论支撑。
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内容:将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分为必修二和选修四切割教学。原电池(除盐桥)所有内容,及化学电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学,而在选修四不在进行化学电源的教学,重点进行电解池的教学。
目的:保持知识完整性,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时间。
3.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内容:必修二主要针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而选修四主要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
目的: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4.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甲烷
内容: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适当拓展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目的:构建基本有机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注意:教学分割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分阶段有梯度地教学,尽量不重复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温故而知新――选修教材的教学
选修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提升,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必修课程的知识,紧扣必修课程展开教学。
1.“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
该书与必修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对必修教学内容适当复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教学。下面将必修二和选修四知识要求程度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二》:能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能定性描述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关系。
《选修四》: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进行计算。
(2)电化学基础
《必修二》: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化学电源。
《选修四》:复杂原电池的理解,电解池的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电解池的综合运用。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计算,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
《选修四》: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复杂内容及平衡常数的应用,会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选修五――有机化学”的教学
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补充。
(1)命名:必修二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选修五学习多类别同系物的系统命名。
(2)同分异构: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选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异构。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同系物,选修五拓展到各类有机物。
目的:《必修二》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有机学习思路,在选修五教学中再逐步提升。
3.“选修三――物质结构”教材的处理――融合必修二,谨遵考纲。
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
解题方法;
知识要点
每年的11月份,学业水平测试便进入复习阶段。如何把握复习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获得A级水平,笔者认为,应着重在“三轮”上下功夫。
第一轮:对照考试说明,梳理知识要点
每年的考试说明,一般在年底(即12月份)才能分发到复习教师手中,而进入总复习一般又常在11月份。为了针对性地组织有效复习,此时可先参照去年的考试说明,对必修课本先行梳理。一轮复习一般安排在11月份至第一学期结束。
对必修1内容,主要从分类的角度去总结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化学反应分类(包含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物质分类(包含Na、Al、Fe、Si、Cl、N、S的单质与化合物及分散系等);
化学实验分类(包含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物质的制取装置、物质的验证装置);
化学计算分类(包含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化学方程式等方面的计算)。对必修2内容,主要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去总结,其中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化学键的类型;
物质的结构与能量变化、电子的转移与原电池、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单质的结构及活泼性与金属与非金属冶炼方法的选择。当复习选修内容时,新的考试说明一般已到学校。此时,则要求结合当年的考试说明及近三年的考试知识点,针对性地强化选修内容中的必考知识点,而不能像必修内容那样面面俱到。一是分值不高,二是时间有限,三是考题知识点明显。
第二轮:对照历年试卷,把握解题方法
第二轮复习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开始的前三周,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归纳出解题方法。如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技巧为三看:即一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否正确或拆分是否正确;
二看方程式两边电荷是否守恒;
三看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是否守恒;
再如离子共存题分析技巧,先看共存条件,如,无色、强酸性、强碱性,后逐项分析。
一般来说,学业水平测试的题型具有连续性,复习迎考不在于猜题押宝,而在于把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有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如,考查选修1(化学与生活)内容的第24(A)题、考查物质用途的选择题等。此类试题在复习时,教师必须将相关的知识总结出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第三轮:对照学生弱点,加强针对训练
第三轮复习一般为考前2~3周,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出薄弱环节,并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此时训练试题主要来自于一、二轮中的常见错误题型。为了让学生准确认清易错点,教师还应将相关知识归类列出,逐点使学生弄清。
有关22.4 L方面的试题是学业水平测试的热点题型,此时要
让学生明确,当题中出现22.4 L时,其一要注意温度、压强(即是否为标准状况);
其二要注意物质的状态,对标准状况下,22.4 L非气体(如水、苯、SiO2、SO3等),其物质的量不是1 mol。又如,化学能与热能,既要让学生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CO2+C 2CO(化合反应);
CaCO3 CaO+O2(分解反应);
C+H2O(g) CO+H2(置换反应);
2NH4Cl+Ba(OH)2・8H2O=BaCl2+2NH3+10H2O(复分解反应),也要知道任何化学反应均有能量变化。对于有机化合物,则要知道:(1)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
(2)乙醇的性质(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
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和水;
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3)CH2=CH2能使酸性KMnO4溶液及Br2水褪色,苯不能;
(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均为混合物。
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今年的重庆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与往年相比保持了 相对稳定性,从题型、分值、试题结构、各章分值分布、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分布、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所占比例等都与近3年保持基本一致。今年的生物试题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考点,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特别是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和联系现实生活的理念,对中学生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试题考点分布
2012年重庆理综生物试题为5个选择题,2个非选择题,共72分。非选择题的分值与2009年、2011年分值相同,即30题26分,分为2个小题,31题16分。
分析试题考点可看出,必修本内容54分,占总分值的75%;
选修本内容18分,占总分值的25%。必修本考查的主要内容是物质基础、细胞、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调节、遗传、生物与环境等;
选修本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免疫、基因工程、微生物代谢等。
二、试题主要特点
(一)难度适中
覆盖面广
今年的生物试题从“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出发,保持了与近几年试题难度的稳定。
今年的生物试题除必修第五章生殖发育,选修第二章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选修第四章细胞工程外,其他必修本和选修本各章都有试题分布,说明今年试题覆盖面较广。
(二)注重基础
回归教材
试题突出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题,突出了细胞结构的考查,此题选项所涉及到的图形,基本上是教材中的原图;
选择题第5题,考查的膝跳反射中突触化学信息的传递,也是教材中叙述的基础知识;
31题中考查的有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也是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
(三)突出主干
体现综合
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虽然题量有限,但仍然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考查的主干知识有新陈代谢占14分(30ⅰ(1)(2),30ⅱ(1)第二步)、遗传和变异占12分(31(1)(2)(3)①)、生命活动调节占6分(选择题5)、生态占6分(选择题4)。同时,试题也体现了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主要表现在题干内容与答题落脚点涉及同一部分的多个知识点,形成了较大的知识覆盖面,这样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内容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生物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如第5题,第31题。
(四)实验探究
考查能力
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4项基本能力: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整卷以能力考查为着眼点,实现了能力考查与题型功能的有机统一。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是科学素养最根本的核心要素,这种能力的考查在试卷中有突出体现。如选择题的第1、4、5题,非选择题30题ⅰ。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学科的最基本能力,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道实验题,今年的30题ⅱ是一道探究纤维素酶能否耐受80℃高温的实验题(10分),主要考查了实验设计能力,此题是对教材还原糖鉴定实验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是今年实验考题的一大特点。
(五)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
试题注重与生活、生产、医药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如选择题3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接种免疫;
选择题5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生理现象(寒冷刺激、产生感觉、膝跳反射);
30ⅰ热带植物长叶刺葵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31题通过育种和现代技术培育青蒿素含量高的植株。
三、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分析
今年的选择题15题,分别考查了细胞、微生物、免疫、生态、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与前几年的考查点非常相似。
选择题1:以4个细胞结构图的形式,考查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比较,考查了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等细胞器在细菌细胞、蓝藻细胞、高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中的有无情况,以此来判断哪一个图是正确的。主要考查了识图能力。
选择题2:考查了病毒的结构,噬菌体的增殖过程。主要考查了理解能力。
选择题3:以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接种)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免疫的相关知识,即抗原的特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主要考查了理解能力。
选择题4:以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为材料,考查了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应用、种群的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考查了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选择题5: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考查了激素分泌量的反馈调节、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类型判定、反射的概念、膝跳反射中当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传递时,突触释放神经递质传递化学信号。主要考查了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非选择题分析
30题ⅰ:此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主干知识。此题以观测热带植物长叶刺葵在白天8:00~18:00(每间隔2小时观测)得到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绘成的3条变化趋势曲线图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光合速率越大光合作用暗反应消耗atp也就越快,蒸腾作用越强根吸水能力越强,气孔导度的大小直接引起蒸腾速率大小的变化,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co2浓度升高使生成c3增多会消耗更多的[h]用于暗反应对c3的还原,矿质元素(钙)吸收进入植物细胞的利用,物种形成过程和生殖隔离概念。此题主要考查了从曲线图中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30题ⅱ: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的试题,探究80℃高温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利用教材上的还原糖鉴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最关毽的是要知道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遇还原糖要产生砖红色沉淀。在设计实验步骤时要考虑到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在预测实验结果时要考虑到试管1和试管2的颜色变化,不要只考虑一支试管的颜色变化。此题主要考查了实验与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用语言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
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一、重视物理必修模块在高考及其它选修模块中的地位
根据山东的物理考试说明可知,物理是理综命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综总成绩240分中占89分。其中物理必修(1、2)及选修3-1、3-2作为必考内容,占73分,试题命制形式为7道选择题与3道非选择题;选修3-3、3-4、3-5三个选修模块则作为选考内容,各为8分,但每个模块只能命制1道非选择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其中2题来解答;选修1系列、选修2系列暂时不做考试要求。显而易见,物理必修内容在高考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选修模块的设计是建立在物理必修内容的基础之上的,选修3系列是个综合性的系列,课时比较多,它比较全面地介绍物理学的实验基础、逻辑关系、文化价值、技术应用。其内容是在必修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延伸,涉及的物理规律以及实验原理很多是融合必修中的理论内容并行设计的。由此可见必修内容是其它模块知识的基础。因而加强必修模块的教学与探究,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对于学生以后顺利学习选修模块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在必修模块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几个重要的关系
1.必修内容与教学用时的关系
必修内容是命题考试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和方法的主要载体,因而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必修内容处理的细致有效、科学系统,并安排充足时间对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力争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高考要求,但新课标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有明确要求,即每周安排2课时,36个课时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与学习,这就出现了课时紧张与知识掌握程度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必修1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因为必修1内容基本上就是两大物理过程(运动、受力)以及力与运动知识的浓缩,相当于原大纲版一年半的教学内容,况且学生又刚迈人高中阶段,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还不太适应,所以在36个课时中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这么多内容,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去研读课标与考试要求,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大胆放手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
2.必修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关系
必修内容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思考、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因而必修内容涉及的知识繁多,宽度较大,给人以蜻蜓点水的感觉。感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讲明但又害怕讲太多、太深,导致学生产生恐惧物理、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这点在必修2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如必修2中第1章就涉及了功和能、功能关系的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灵活掌握知识的深度,那至少需半个学期才能完成本章的教学。所以我们在必修模块教学时,一定要按照课标要求,千万不要随便拔高知识点的高度,要大胆取舍,该了解的就了解,该在选修中完成的知识点就放在选修中进行,避免不分层次、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熟练掌握本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或衔接,明确哪些内容需要细致讲解、那些知识需要点到为止,且不可把选修内容的知识迁移到必修中来完成。
3.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工具的关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而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切不可固定某一个方法或某种模式上,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兴趣、爱好、个性存在差异的学生,班级建设思路、环境及本班其他老师又是不同的,学校的硬件设施也不相同,再者每个老师的喜好与擅长方面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自己的优势与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法就行,千万不要认为实行了新课改,就把任何知识都设计成探究性教学、实验性教学,彻底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或者是认为多使用现代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录像机)才能体现出新课改,如有的老师把太多时间用在课件制作上,添加了较多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一些无用插件,结果课堂上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或整理课件内容就一晃而过,导致大多数学生除了大饱眼福之外而无任何知识、学法上的收获。这不但背离了新课标的宗旨,而且也不司能完成最基本的知识目标。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现代教学工具能够起到锦上添花之目的,否则是画蛇添足。始终明确现代教学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仅是教学的手段,它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点拨与板书。
三、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对学生做了一个立体的纲要要求。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要点,在以前的教育理念上尽管有所涉及,但更侧重的是知识与技能方面,因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问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才行。我认为除经常研读新课标纲要及相关新课改的理论文章或书籍之外,还应该要特别关注一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等理论专著,仔细体会其理论内涵及应用技巧,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睿智与理论修养提供强大的理论后盾。“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探究知识的递进性,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本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先行组织者”理论则突出教师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在《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教材上运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进行测量,得到至少六组(U,I)值,然后描点连线,用纵截距表示电动势、斜率表示内阻。除教材详细分析的这种方法外,还可以从物理仪器多用途使用、电路改进等角度进行分析,找出几种简单可行的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案,这就拓宽了实验思路。又如电路设计经常要用到定值电阻,定值电阻如何使用往往不仅是学生最感困惑的地方,也是教学的薄弱环节,还是高三复习教学的重点之一。鉴于此,教师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我是结合考题分析思路,归纳特点,总结出:(1)定值电阻用于改装电表,扩大电表量;(2)定值电阻用来增大待测量;(3)定值电阻作为电表使用;(4)定值电阻用于改装电表,扩大电表量等几大常用用途。我想将这些模糊、易混点作为专题进行总结,都应归功于“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
2.研读教学用书,明晰教学思路
必修教材打破了传统教与学的理念,它更加关注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能源、环境等,使学生进一步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作用,并注意将相关的基础规律进行综合布局与整合,放在最能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的地方来学习。从表面上看必修内容的知识较散乱、不成体系,但我们若认真研读教学用书时,就会体会到该教材编写的奥妙所在,知识体系也是很流畅的,只是与我们以前的思维方式不同而已。如我对必修1和必修2教材的编写理解:共同必修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其中必修1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材里的典型实验有助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浩然研究方法,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修2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了解近代物理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开启一扇窗户。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思路才清晰、有层次性、递进性。
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质结构;
教学难点;
策略
以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不同作用力作为线索,帮助学生们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由于该模块的知识内容抽象、深奥,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就会很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学习和记忆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笔者浅薄的意见。
一、教学难点
1、教学模式陈旧
高中化学新课标课程的明显标志就是通过构建理论教学模式的问题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有自己选择的机会,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选修课程的定位最重要的特点是注重发展性和选择性,这是与必修课程相区别的关键点。
《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的内容理论和概念繁多,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这部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教师通过对该模块核心知识的分析和讲解,结合原理的应用和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学生听老师讲的教学模式,研究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不同的理论教学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各种理论之间的整合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下,《物质结构与性质》 模块的内容不仅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出与物质结构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通过从原子和分子层面上呈现物质构成的规律和不同物质的有关性质。该模块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物质结构的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主要包括四个主题: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化学键和物质性质、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教师应该在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化学和高中必修化学中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理论,进一步整合关于物质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建立起与化学科学相适应的研究物质结构的微观思想,并且在化学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该模块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问题 。
二、应对教学难点的策略
1、由浅入深,逐层推进
由浅入深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还有助于打好进一步学习更难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 其各个主题是相互独立的,其知识点分散穿插其中,对于来龙去脉很难理解透彻,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讲授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该部分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认知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时间和内容,“顺藤摸瓜”似的由浅及深,逐层推进地来揭示此模块的教学内容。
以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中的原子结构为例,首先,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能层”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能级”。然后,在能层和能级的基础上,给出构造原理,并让学生联系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并且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和光谱。最后,通过以上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学习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并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2、创设情境,探究疑问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比如常见的分组讨论,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并且作出猜想与假设提出学生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实验、查阅文献、调查、制作模型、使用计算机化学作图软件、课堂讨论及教师参观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教师陪同验证猜想和假设。最后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及参考最终结果来进行反思和评价,以此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比如,老师拿出分子模型来讲解分子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加深印象,开发学生想象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习和探究问题。
3、理论结合生活,结构联系性质
由于该模块的内容抽象,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知识联系社会进步和生活实际等来辅助讲解。
不仅要注重各部分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更要注重具体结构和具体性质之间的关联,归纳总结不同的性质和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兴趣来学习该部分知识,还可以拉近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来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且形成最基本的化学视角。
例如,在讲授分子结构时,可以结合范德华力和氢键,利用生活中的壁虎仿生胶带,来讨论水的特殊性质。讲授极性时,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原子晶体时可以结合金刚石的形成、 生产与应用来联系女生们喜爱的水晶来帮助学生理解。总之,教师在选择切入点时应该注重本模块知识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4、抓主线编网络,系统教学
将现有的知识点转化成知识网络是教师教学常用的方法,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该部分内容更是适用。学生通过初中化和高中必修化学的学习, 已经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并初步了解了原子的微观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已经理解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基本知识。因此,解决问题的重点就变成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抓住知识的主线,将重点知识点编织成网络,系统教学。
例如,对于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如果把每一节的内容分开独立来看,会觉得知识点乱且杂,但是如果把整个“原子结构与性质”这一章作为一个整体,其实是一个非常完整且严谨的化学知识体系,每一个理论都不是独立的,都是为下一个知识点做铺垫。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联系,将知识系统起来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