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传授合同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职业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将专业学习和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无缝衔接。而从事法律职业,要求学生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导向式教学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导向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首先,在传授合同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职业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将专业学习和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无缝衔接。而从事法律职业,要求学生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谈判、协商的能力,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具体到合同法课程,则要求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能够根据当事人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结合法律规定起草、审查、修改合同,进行签订合同的磋商、谈判,对违约行为采取合法合理的救济措施等等。采用填鸭式的理论讲授法,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几个法条,缺少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练习机会。而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以致用才是根本,学生必须将合同法律知识与合同法律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了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及违约的救济、责任承担等合同法律知识后,要能够运用这些法律知识解决相关的合同法案例问题。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就是解决实务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也在这个过程得到了培养锻炼。
其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其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而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是模拟法律实践的仿真操作。采用源自实践的合同案例材料,让学生协商起草合同,或是解决合同纠纷,这显然比死记硬背遥不可及、枯燥乏味的理论、法条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要解决案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学生必须充分参与,例如收集合同法相关资料、查阅法条、并运用这些法律知识进行逻辑思维、推理等等。案例的解决情况直接检验着学生学习效果。相比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有效的学习检验手段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合同法课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案
1.确定教学目标
即学生通过对合同法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及掌握合同法及相关的知识,具体而言,包括了解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基本体系及其研究对象;
熟悉合同法的主要法条、立法基础和适用条件;
掌握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具体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规范;
了解当前合同法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知识目标的完成是为了培养能力目标作基础。如前所述,高职高专法律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具体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合同法基础原理分析和识别不同的合同类型;
能根据具体交易需要订立相应的合同;
能运用法律分析和解决常见合同纠纷和案例,即根据不同类型的违约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和措施,分析和处理各种合同实务问题。学生学习法律课程,不单单是掌握知识及具备法律从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法律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成为法律人的基本素质,这是法律课程的共同目标。而合同法课程作为法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同样看重学生法律职业素质的培养。本门课程所要完成的素质目标主要有通过模拟合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的私权精神及诚实信用的品格。
2.教学方案的调整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合同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方式与标准做了相应的调整。
教学内容方面,选取合同法具有代表性、常用性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委托合同实例等做教学案例或教学项目。根据合同法的实际运行实施,引入实务中常见的合同问题及合同纠纷,以分析案例、完成项目为主。
在教学过程方面,综合情景模拟、法律咨询、项目化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合同法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按照实务中合同协商成立、生效、履行、终止的流程设置各个模块的任务。将合同法的基本知识贯穿在任务的解决过程中。例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案例材料,按照分组进行合同协商,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需阅读、查找合同订立相关法律规定及解释,收集并修改相应的合同示范文本,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协商,并最终制定出合格的合同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点评、讲解,而不再是一昧的讲授。
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方面,改变以往的一次期末考定结果的局面,考核由期末卷面考试、实训考试、平时出勤情况、课外作业、课外实践(含阅读等)、平时小测验等部分组成。全面、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
导向式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翻转教学;
网络;
论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6-0176-02
教学模式可视为教学要素结构和教学流程组合的一种方式,它以特定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并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是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流程、教学功能和教学环境所构成的体系。翻转教学模式颠倒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以及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重新规划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使用。其理论基础是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生在课堂外通过视频自主学习,将学不懂的地方作为问题记下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种讲解就讲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通过互联网,学生很容易得到优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可以不完全依赖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其更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翻转教学把原来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模式,它是一种“从教学到学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2)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从课后复习消化课堂知识为主到课前自学提出问题为主;
(3)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
(4)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翻转教学也是一种混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是通过在线学习接收内容和讲座,且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路线和进程;
一部分是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的实体地点进行。由于学生减少了出席实体学校的面对面课程,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实践环境多变和实习地点分散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因此,其应用并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对毕业论文指导这类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也有很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一、加强问题导向,使论文选题更加贴合实际
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多种多样。依据翻转教学模式的原理,毕业论文的关键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把问题摆到前面,让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可能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具体而言,一个好的选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发现。(1)实际和实践的途径。通过对现实事物和活动的认真调查、观察或亲身参与,以及凭借以往积累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所在。(2)大众传媒的途径。关注各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找出一些热点问题或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3)与人沟通的途径。与教师、领导、同伴、任务委托人等他人的沟通交流也是发现问题和碰撞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4)阅读文献的途径。这个途径可以说是从问题到问题。通过对别人研究的问题学习和思考,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
二、毕业论文指导应更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
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多种多样,主要平台说明如下。
第一,短信群、微信圈、QQ群、微博和电子邮件等各种现代即时通讯技术。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可以实现音、像、画、图等各种类型信息实时的双向和多向传递,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既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意见,也可以看到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分析。同时,这种指导与交流方式具有追溯回看功能,有助于更充分、深入地进行总结归纳。此外,利用这些虚拟网络,可以临时组成富有弹性的虚拟攻关小组,集中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更好的交流和协作能力去解决问题。
第二,扩大开放式指导。翻转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引进更多更广的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征。对毕业论文指导来说,借鉴这一思路,可以加大引入社会人士、校外专业力量加入指导队伍,参与当面指导或远程网上指导,实现跨学校、跨地区的教学资源整合。甚至可以组建成立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协作组,以指导本学校学生为主,兼顾参与有协作关系的外校学生某部分某阶段的论文指导工作,形成交叉与复合的指导格局,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乃至创出特色,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第三,导入不同论文选题涉及专业知识点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巩固用到的知识。毕业论文也是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全面复习。仿照翻转课堂教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可以建立专门网站,上传各种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微课、慕课视频资源供学生在“干中学”。同时,可以链接一些相关文献、数据、统计资料资源,为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撑。第四,建立毕业论文专题论坛和分论坛。通过网上论坛,可以和展示各自的观点,分享与共享阶段报告、文献综述等,起到互相启发、思想碰撞的作用,实现扩大交流和扩大知识点的效果。
三、进一步增强个性化指导
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发现学生的特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毕业论文同样如此,通过利用以上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指导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有创意的、个性化的项目和问题,对其毕业论文进行引导和指导。为此,教师需要在针对学生个性进行指导方面做更多的精心设计。比如,对论文选题和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学生在线情况进行统计跟踪,开发在线测试和评价等自动功能,以满足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需要。总之,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指导,它是综合性、全方位、基于实时信息和多向互动的指导。引入翻转教学模式的概念有助于改进和拓宽现有论文指导方式,缓解传统的全程面对面指导无法应对学生地点分散、师资资源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毕业论文阶段,学生面临实习、应聘、考研等未来去向的重重压力,经常不能集中进行指导的问题。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工作在组织和流程上的改变,既是有形的媒体和硬件的改进,也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随着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数字化学习、移动课堂、电子书包、虚拟现实学习及游戏化学习等新的教学形态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毕业论文指导也不例外,必须像翻转教学模式一样,采用与时俱进的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2]毛姣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应用挑战[J].时代教育,2014(7).
[3]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4]刘彬让.研究型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5]刘彬让,李论.试论研究型农业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0(7).
[6]张利荣.我国本科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7]杨俊,王光明,张玘.影响本科研究型教学实施效果的教师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4).
导向式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只有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掌握,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总体效果,仍然是当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本身滞后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未能较好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学生思想实际针对性要求等问题,构成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减弱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的意义
回顾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大多重视知识的获得,教师通常采用讲述法进行教学,而学生则通过记忆背诵而得到知识,这种方式虽受到诸多质疑与反对,然而却是目前最为通用的教学方式。以学科基础模式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记忆大量的知识,却缺乏批判思考的能力。大学生们常有一些疑问和困惑在心头盘旋,课本里却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思政课教学是照本宣科不予正面回应,还是积极应对主动解答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融入思政课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一次实践。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们不是从已有书本出发,而是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力求让思政课入脑入心。问题导向的思维逻辑与传统思政课教材的体系逻辑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不是讲“是什么”,而是讲“为什么”。理论只有扎根于实际,回应大学生的关切,才会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实践中,教师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随堂反馈、问卷调研、网上互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收集提炼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并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进而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而这些问题将分别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学生问题、“六个为什么”与原有的教学体系相互融为一体。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isssues-centered approach)的课程以具争议性的公共议题作为课堂教学和讨论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提供正确答案,但强调学生能思考问题、深度学习、反省批判,其教学模式是指以争论性问题为课程核心,教师综合相关的学科知识,运用多样的教学法,将问题的正反不同观点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的教学观比较
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对知识的观点基本上是不同的,学科基础模式视知识为事实与概念的累积,知识是静态的、客观的、具普遍性的,学校的主要目的在帮助学生记忆专家所认定学生应学习的知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视知识为动态的、有价值意涵的,学校的目的在教导学生了解知识建构的过程,知识背后的假设与目的。
本文将比较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的教学观,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质、课程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与教师角色的对照。
三、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本文以研究者本身任教的学校――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运动训练1班为研究对象,课程内容设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版)课本为主,按学校规定的教学进度,进行体制内问题导向教学实验,经书写教学日志反省来调整与修正。研究过程重视课堂活动的分组、上课规则的拟订等等。希望通过较为严谨的教学设计、开放的教室气氛、师生互动与小组讨论等,展现问题导向教学的真实面貌,一方面促进教学实践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成为本文研究重要资料的来源。
(一)讨论议题的选择
问题导向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议题?一个良好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确认并分析问题及其价值,更能使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好的议题进行讨论,大致而言,每次议题的选择,我所把握原则如下:
1.能配合原有课程:
凭空产生的议题容易与课程脱节,实施问题导向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学生能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产生关连。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选择了四次的议题教学内容,都是原课程的延伸探究。
第一次议题选择“读大学到底值得不值得?”乃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讨论学生来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第二次议题选择“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讨论当前社会的道德和正义问题。第三次选择“校园文明重在师生个人修养还是是重在校园规范?”作为讨论的议题,此议题是配合课本第五章第四课“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大学里的文明话题也是能引发大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学生共同搜罗校园生活中的不文明写照,寻找治理途径。第四次的议题讨论,配合第五章第三节“家庭美德 ”,讨论“婚前同居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问题,和学生一同讨论婚姻家庭和性的诸多问题,试图找到一条适当的人生之路。
以上四次的议题讨论环绕课程主题不但不会与生活脱节,更可以激发学生结合、体悟课本所学,在讨论结束之际,老师更可以将主题拉回课本,扣紧整个课程的内涵,使学习效果相辅相成。此外,穿插在平时课堂中的讨论主题还有以下――
中国游客出境游的表现反映的是文明素质还是民族性格?
没有爱情的大学依旧精彩/不再精彩?
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
方舟子打假,能否提升社会诚信意识?
大学生诚信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大学宅文化让生活更积极还是更颓废?
这些议题主题虽不会作为整堂课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但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作为与理论接轨的社会现实案例,让学生进行一定反思和讨论,以便更加深入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
2.能引发学生兴趣
议题若不能吸引学生,引发学生探讨乐趣,学生们在讨论时将显得意兴阑珊,也会使讨论效果、讨论气氛打折扣!而四次的议题,不论是“读大学的意义”、“国人道德现况”、“校园公德现象”或“大学生婚前同居”都由师生共同决定,与学生生活更是密切相关,如此不但能吸引学生更热衷参与讨论也不至于脱离课程内涵。
3.能引起学生争辩
议题本身具多元或相抗衡之观点、才能挑战学生原有立场、使学生经历冲突情境,引发学生的反思对话(Reflectivedialogue)、理性辩证。“读大学到底值得不值得?”本是近年来社会热衷争辩的话题,从那种角度来衡量读大学的价值众说纷纭;
“老人倒地扶与不扶”更是道德争议的焦点话题;
“婚前同居”话题挑战相对禁忌的议题,支持与否定均有各自论说。因此,这些话题本身就是大学生热衷思考和争辩的热点话题。
4.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在议题讨论之前,我认为教师要事先去挖掘此议题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可使用?从学生立场考虑议题的难易度、是否与课程或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关?议题的讨论是否能引发学生运用知识、持续探究?在四次的议题讨论之前,为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能力搜寻相关知识,我并没有替学生们事先搜集所有相关内容,只提供相关网站及学习单,提纲挈领引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探讨方向,更鼓励大学生们上图书关搜集资料,希望大学生们能透过资料的搜集、阅读与整理,建构自己的立场与想法,使学生有意义的了解与分析议题、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多样知识,持续去探究、评估、反思问题,再将结果带到班上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进行争辩。
5.能在生活中化为行动
议题的探讨若不能化为行动,将只是纸上谈兵,非常可惜;
若学生能透过理性辩证、并落实在生活中付诸行动,并省思行动本身的利弊得失,将使议题的讨论更有意义!而所谓的化为行动不一定单指向学校对社会提出建言,更包括对自身行动的反思,对他人立场的包容与体谅,对自我行动的三思而后行,在价值纷呈的现代社会,透过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施,提升大学生行动前、中、后的自我省思能力,确实有其必要。
(二)开放的教室气氛
Hann(1996)指出:成功的问题导向教学包括三方面:多元观点呈现的内容、交互式的教学与开放教室气氛。学生若能感受到支持鼓励的教室气氛,在表达意见及思考他人意见时会觉得舒服、自然乐于参与,反之,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意见会被嘲笑、歧视而不愿置身其中(Passe&Evans,1996)。根据研究发现:问题导向教学强调开放的教室气氛,开放、支持的教室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自信与信任。问题导向强调的是开放且具支持性的教室环境,老师必须鼓励学生发表己见,并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学生也必须有容忍异己的雅量,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合作、支持的关系,而不是层级性威权的关系。总而言之,多元开放的教室气氛,能使学生自由的陈述自己的想法、有机会聆听他人的观点,创造一个无压迫感的舞台,使争论性议题的讨论顺利进行。
因此,教师应时时自我检查在问题导向教学时所扮演的角色,随时提醒自己营造开放的教室气氛,让学生感受支持的教室气氛,乐于参与分享其多元的议题观点。
(三)实施流程的确立
为使课程的实施不影响原本就紧凑的课程,此次行动研究希望在第一次实施时,大胆的打破原课程的流程步骤,使议题讨论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小组讨论阶段,第二堂课进行小组发表共识,兹说明如下:
“引导教学”:以原课程内容做为学生探讨议题的初步资料,再补充教学流程,并告知学生评分项目、评分标准,带领学生阅读“学习单、作业单”,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深入思考、构思自己对议题的立场,观点。
引导教学阶段步骤如下:
1.教师与学生选择一个重要且具有意义的公民议题。
2.教师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 6-8 人,指定其中 3-4 人准备赞成的观点,3-4 人准备反对 的观点。
3.老师提供学生参考书目、相关的阅读资料,以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4.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并且准备具说服力的观点,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强有力的观点。
四、学生对问题导向教学的评价
为了解学生对问题导向教学的评价,本研究于课程结束后,请学生填写《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意见调查表》,调查结果如下。
关于“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整体看法:学生觉得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有助于学习兴趣与能力的提升。有 86.1%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有91.7%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了解争议问题的本质,有 97.2%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理解别人不同的意见,有 91.7%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有94.4%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增进搜集资料的能力。
此外对于问题导向的上课方式,学生多数表示喜欢,比例达86.1%,喜欢的原因以可以训练思考和组织的能力排名第一,其次是上课方式生动活泼、可以培养关心社会问题的习惯、可以获得深入学习的机会、对所探讨的议题有兴趣、提供同学互动与合作的机会、提升搜集资料的能力、有较多了解不同意见的机会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针对与现实联系紧密的一些问题,都可以采取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的形式进行。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才会自觉地用这些正确的理论观点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因此施行“问题导向”教学法,将社会上所发生的议题经过适当的处理做为教材的补充,既能弥补学校教育内容的陈旧,使学习经验不致脱节,又能实践教育目标,使学生不仅培养了搜集信息、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和思辨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议题的探讨学习和争辩中,学生们也能逐步提升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如何将“问题导向”教学法更好地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法与课程实施上的更新突破,将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探讨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李晓潇,刘海燕.PBL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2004]16).
[3] 苏梅芳.从合格评估标准谈新建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5).
[4] 苗贵山.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软实力”[J].河南教育(中旬),2011(4).
[5] 姚建伟.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增强教学实效性[J].丽水学院学报,2007(4).
导向式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前瞻
“问题意识”是中外思想家、教育家认同和推崇的教育方法。雅斯贝尔斯、怀特海等教育家对于问题式教学进行过学理上的论证;
柏拉图、孔子等则是提问式教学的杰出践行者。
“法无定法,道有常道”,设计切中要害的教学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深刻揭示出了探讨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查阅“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文献综述发现,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甚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苏联和美国两大流派:苏联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赫穆托夫、鲁宾斯坦等人;
美国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布鲁纳和帕内斯等人。与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研究相关度最高的是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法。这一教学策略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提供资源,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PBL教学法最早由美国教授Barrows提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之中。近年来,多学科开始加以借鉴,PBL教学法成为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而如何将问题意识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从国内研究成果看,目前学界关于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策略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只是浅尝辄止。我们在CNKI中输入“问题导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主题和关键词,仅仅找到5篇文献。上海大学忻平等学者在《从问题出发:六个“为什么”教学实践与解决大学生问题的思考》(忻平、谢宝婷等,2010)一文中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提升问题意识,问题应体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积极实施“问题解析式”教学。中南大学谭希培教授在《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谭希培,2012)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陈殿林博士在《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研究》(陈殿林,2013)一文中强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采取“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的路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何益忠教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彰显问题意识》(何益忠,2010)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中心,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王天恩教授在《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王天恩,2015)一文中认为:强化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达成的共识。
对相关研究成果做一些简单梳理发现,这几篇文章对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都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我们认为,这些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相关研究成果大都比较零散和浅白,主要侧重于强调问题意识对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或问题意识在特定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经验片段性的总结,就事论事的色彩浓厚,缺乏系统的实践设计方案和完整的教学策略,系统探讨和理论架构支撑更是空白。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模式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
二、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的价值分析
问题意识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把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明确问题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探讨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以“问题意识”视角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教学,让教育教学变得有的放矢,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有利于解决思政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推进理论问题意识与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纵深发展,形成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理论,最终会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丰富和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三、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
(一)兼顾理论和实践,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和问题链
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是抓住真问题、形成问题链的关键。全面分析思政课教学内容,提炼出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点、难点,为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切准脉络,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准备工作。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学问题体系。问题设计包括教师提出和学生提出两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负责筛选。问题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是理论问题的纵向延伸。既强调对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关注;
又强调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参考,给予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在教学问题和问题链生成过程中,重视对思政课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学情的调查与分析。在方法上学期初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获取问题导向下思政课教学实施现状、学生困惑、?P注的问题等真实情况,为之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现实依据。问卷调查对象是本校目前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访谈对象主要是思政课一线任课教师,编制访谈提纲,采取面对面访谈、教学研讨与书面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借助电子邮件和微信的沟通交流功能,获取一线教师对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感受和体悟,凝练教学问题和问题链。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出本校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策略。
(二)用问题意识引导教学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确立“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运行体系。课堂上,在问题引导下鲜活思政课内容;
课堂外,学生们用实践和行动来解答“问题链”里的问题。兼顾理论与实践,让问题更鲜活,使“问题链”动起来。问题引导教学策略微观上可分解为课前布置安排、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巩固交流等环节。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包括课前查阅资料、教师和学生分组信息、课堂讨论、理论研讨法、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多渠道采集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解答学生问题的情况,教师指导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包括:微信(群)、E-mail、博客、QQ、飞信、微博等。
(三)配合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施,强化过程性考核
配合问题导向的进程,可根据小组展示情况和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程度,进行针对性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实践教学成绩部分,最终按照科学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成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考核过程中要摒弃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即使理论教学考核也应积极回??平时课堂中涉猎过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乐于学习过程。
(四)重视实施与检测环节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策略的前期研究成果,会在2016年秋季和2017年春季学期的课题组成员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最终形成教学实施方案。结题前,通过问卷调查、典型访谈、成绩分析等方式检测改革成效,并在不断检测和教学实践中得以完善。
(五)设计实施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对接的重要方式。切脉民生――思政课京郊农村社会调查实践项目的具体方式是拟就一系列京郊农村社会调查题目,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真正走入京郊农村社区、走进民生,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百姓诉求,发现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积极思考、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京郊农村社会调查已经被设计、部署成经年持续的、宏观规划的、成体系和规模的体现农民生存状态变迁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体现“变迁理念”,又从问题意识出发,调查者采取开放的学术态度,对调研中出现的如农村环境、农村教育和医疗、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加以关注并做出翔实的记录,拓展调研的维度。
四、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创新策略的难点处理
导向式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任务导向 授课形式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39-01
一、研究背景
任务导向源于任务驱动,它强调任务的导向和调控作用,目前任务导向已运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作为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动力系统,将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该方法目前已运用于广大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显著效果。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以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上,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教学形式主要为“以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尤其是像《旅游学概论》这种专业课,对理论满堂灌的现象较多。而《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其他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二、文献综述
目前任务导向已经应用于课堂教学,例如兰汉金(2012)年将任务导向型的授课形式,应用于《英语翻译》课程,结论显示,通过任务导向型的讲授过程,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不仅大大提高了授课质量,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是,目前任务导向型的授课形式,在我国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较少。在具体课程的分析研究中,主要集中在英语翻译、营销策划等课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任务导向型学术研究的空白,健全任务导向型教学的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研究的基本思路为:首先以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调查分析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类型分布,即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各自所占的比例,并调查学生对目前教学现况的满意度及对任务导向型授课形式的了解程度;
其次,根据文献资料及学生现况讨论任务导向型授课形式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最重要的是结合课程教学大纲探索任务导向型授课形式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的具体方案,包括明确教学重点,构建任务导向型授课形式和考核体系;
最后验证任务导向型授课形式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应用的可行度及效果。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本课题开展之前,先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的学习类型、学生对目前教学现况的满意度、对任务导向型授课形式的了解程度,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和归纳,从而确定任务导向型授课形式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课题开展过程中,利用访谈式的定性方法和问卷调查的定量方法,分析学生对任务导向型授课方式的满意程度,在通过对比授课班级实施任务导向型授课形式的章节成绩和未实施任务导向型授课形式的章节成绩,验证授课方法改革的实际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学术上目前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具体授课形式的研究较少,研究结果表明,任务导向型授课形式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有利于教师授课质量的提高,此项研究推动了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授课形式的改革,并以此推进教学方法的整体建设;
并且该研究史针对任务导向型的授课形式的研究,弥补了学术研究中授课形式主要针对市场营销等课程的研究的缺失。独立学院这种办学形式已经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因此对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学方法的探索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从而有利于提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整体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独立学院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认清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把握独立学院教学方法改革走向.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第5期:109-12.
[2]张程薇. 独立学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探讨. 科教导刊. 2010;
11期.
[3]曾芳芳, 何薇, 朱朝枝.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课程建设与教材研究.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第1期:85-7.
[4]兰汉金. 高职高专任务导向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之探讨[J].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5]王洁娟, 张燕杰. 论独立学院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 成功(教育). 2008;
07期.
[6]李广凤,武云斐. 试论信息技术与英语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的整合[J]. 课程・教材・教法,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