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工匠精神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8 11:3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是广大教师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和工作责任的精髓所在。教师的职业特点就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匠精神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工匠精神论文【五篇】

工匠精神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平”精神;
师德建设;
途径;
方法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是广大教师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和工作责任的精髓所在。教师的职业特点就是“平凡、平静、平常”,在平凡之中,广大教师坚守着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伟大追求;
在平静之中,广大教师挥洒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血;
在平常之中,广大教师充满了乐学奉献、爱岗敬业、甘为人梯的极强烈责任感。“三平”精神也为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方向和目标。

一、以“三平”精神促进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中指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

可见,师德并不仅仅是教师的品德问题,它同时也是一名教师所具有的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责任等方面。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教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教师的职业是以人为劳动对象的特殊职业,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作为教师,为实现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崇高目标,就必须从眼前着手、从细节做起,保持一颗平静心、平常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教师为履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崇高职责,就必须在平淡中追求乐教敬业的境界,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影响着民族的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的师德师风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传统人生价值观,教师作为社会的成员之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以致在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动摇了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而逐渐变得世俗化。对此,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在2008年召开的山东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论坛上批评:“学术从业人员中出现了世俗化的现象,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当‘包工头’的现象屡见不鲜。”于是,教授剽窃、校长造假和贪腐以及学术腐败成了高校的一景,更有甚者经不住美色、金钱等的利诱而做出了有违师德的事情。

在学术活动中,教授的世俗化同样令人震惊,其表现就是把学术研究当做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的手段,如近期华中科技大学的肖传国,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原因即在此。而真正能把学术研究当成事业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这样的状况自然会影响乃至削弱教师人格的影响力。而当教师不能发挥其榜样作用的时候,学校的学风和人才的培养就会受到损害。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就提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校要想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纠正教师世俗化之不良风气,坚定教师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信念。

二、以“三平”精神促进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方法

1.坚定为祖国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为祖国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理想信念。教师的工作是平凡、平淡的,但它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命运,因此教师一定要有矢志不渝、甘为人梯的精神,这样才能完成“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的使命。面对复杂社会的灯红酒绿,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把自己的乐趣、幸福建立在教育工作中,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王生英,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教师,幼时因患小儿麻痹落下残疾。1974年高中毕业后,她经过考试以优异成绩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从此,王生英在卸甲平村小学的讲台上,一站就是32个春秋。30多年来,她10年以家为校,22年以校为家,不顾身体残疾,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扎根山区小学教育,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

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张筑生同样是教师学习的榜样。他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心里只有工作,超脱名利,甘于清贫。他不懂得争成果、争头衔,尽管至死他都没有评上博士生导师,然而他得到了学生的爱戴与敬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教师要向王生英老师、张筑生教授学习,坚定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不为金钱、名利诱惑,用实际行动践行“三平”精神。

2.增强教师自身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

广大教师要践行“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通过长期的教育熏陶,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他还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言行不一,却以枯燥无味、空洞无力的说教来教育学生,那就毫无感召力可言,而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还有这样一些反差:教师要求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和事,自己却用“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对待一些差生;
要求学生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自己却消极颓废,在课堂上经常牢骚满腹:要求学生要乐于助人、见义勇为,自己却自私自利;
要求学生要与人为善、宽宏大量,自己却小肚鸡肠、斤斤计较。这样一个言行不一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

竺可桢说:“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己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之富于常识也。”也就是说,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的人才,其中“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和核心。

大学要想培养出品质高尚的人才,需要道德品质同样高尚的教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品格高尚的教师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达到“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3.以“三平”精神增强教师的学识魅力

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敬业、勤业,有满腔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还要精业,以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书育人技巧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展现“学高为师”的风范和良好形象。

首先,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这样才能以更丰厚的知识积淀、更专业的业务水准和更令人折服的教学艺术教好功课。

其次,教师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整合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教师对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交叉学科都要有所了解,甚至对学生感兴趣的新潮话题,如国际时政、流行音乐、畅销小说、网络游戏等最好也都能略知一二。

最后,教师要自觉地不断更新知识、教育观念和教育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为此,教师要有“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这样才能耐得住寂寞,坐下来认真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进行教育时才能富有时代气息,不拘泥于老一套的方法和理念,才能给学生带来时代感、新鲜感及自豪感,启迪学生的思维。

4.以“三平”精神培养对教育的极强责任感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指出,要把爱和责任放在师德教育的首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教师要做一个“大爱”之人,要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要爱国家、爱民族,时刻牢记中华民族的复兴系于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系于教育;
要爱学生,不能把学生看做知识灌输的对象,而要把学生看做一个身心发展需要倍加呵护的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只有具有“大爱”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郑州盲聋哑学校教师孙晨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的实践者。从风华正茂到年过半百,从青春韶华到双鬓斑白,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孙晨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热爱本职,无私奉献。她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迹,都源自于她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爱。

弘扬“三平”精神要求广大教师要向王生英、张筑生和孙晨学习,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和职业素养,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以德修身、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从而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造就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振国.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痛斥学术“包工头”批评专家教授世俗化[N].齐鲁晚报,2008-12-15.

工匠精神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
创新;
交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3日

一、引言

2016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年4月,《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明确提出把提高创新能力当作首要任务,努力贯彻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匠精神和创新接连映入人们的眼帘,让人不由自主地将二者联系起来。工匠是一个古老又传统的称呼,工匠精神代表的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新时代下,政府将“工匠精神”重拾,号召各行各业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势必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同样地,“创新”一词老生常谈,其代表的意义和蕴含的深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工匠精神与创新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些都是非常有趣而有意义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是一个传统的称呼,指机械地重复劳动的工作者。在流水线生产盛行之前,工匠需要完整地掌握整个工作流程和每一道工序,非常繁琐。想要技艺娴熟必须反复操练,久而久之,熟能生巧。由此可见,传统的工匠精神的载体是生产的工匠,关注的是他们的技艺水平,是实实在在能看得见的存在。随着“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在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目的下,复杂的工艺流程被分解成若干道工序,每道工序由几个简单地动作组成,再将工序分给不同的工人负责。此时的工人即工匠,差别有两点:一是工作内容更单一,更容易掌握;
二是工作方式更枯燥。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有些工人忠于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勤于思考和钻研、勇于革新、改良生产工艺和技术,在简单的工作中创造不简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这是此时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因此,此时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毅力、不怕苦不怕累、精益求精的精神,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那么,新时代下的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呢?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经济结构迈入中高端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重塑“工匠精神”确是大有深意的。我国制造业在经历了引进国外技术、模仿和山寨外国产品的发展阶段之后,逐渐步入瓶颈期;
中小企业的发展亦是如此,不仅模仿之风盛行,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相互借鉴,而且“用工荒”和工人稳定性也成为一大难题;
经济管理方面,虽然我国掌握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但是过于粗放,也存在一些负面作用,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千呼万唤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较之传统的工匠精神,其内涵更为丰富。首先,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存在于各行各业中,是一种象征意义,并未局限于制造业和工人中;
其次,工匠精神仍然重视娴熟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是对员工技能的严格要求;
再次,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对员工职业态度的要求。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职业理念,是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去向和行为表现,高超的技艺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两者并重,兼而有之。

三、创新的含义

党的十以来,对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明确提出“创新就是全方位、各领域、全覆盖的全面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和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可以拆分为“创”和“新”两个字,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创”的本义是“割”,意指受伤,后来引申为“突破”,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和突破,进而“创造”出某种东西。“新”与“旧”相对,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也有“性质改变得更好”之意。“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和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落脚点在“新”上,通过创造达到变革的目的,可以是产品结构、性能和外观的变革,也可以是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还可以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创新一般分为文化层的创新、器物层的创新和制度层的创新三大类。文化层的创新,即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新知识引入原有的知识体系。具体又包括了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等。器物层的创新,即技术创新,是指应用知识、工艺等现实存在而改进或改变现有的技术体系,包括改变现有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等等。一般来说,技术创新可细分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制度层的创新,即管理创新,是对管理思想、方法、工具和模式的创新,是组织面对技术和市场变化、适应现实和管理需要而进行的改进和调整。一般来讲,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隶属于同一个体系内,相互关联,互相促进。

四、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创新的交互关系

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第一场所,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战场,二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工匠精神与创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尤其是在当前政府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挖掘。工匠精神是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通过精耕细作来不断提升技术和工艺水平,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原有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测试和实验,才能创造新的事物。因此,工匠精神和创新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互为因果,产生了交互关系。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工匠精神是创新的基石,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
工匠精神是创新的有力保障,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必然结果。

(一)工匠精神是创新的基石;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创新,是相对于旧的、原有的事物而言的,在之前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革新。创新并不是凭空得来的,也不是灵光一闪出现的。几乎所有的创造和革新都是在对技术和工艺了如指掌的前提下,找出不合理之处或有待改善的地方,经过仔细的琢磨和多次的推演,继而反复的测试,最终取得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工艺的一个持久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过程中,娴熟的技艺,耐心、毅力和追求极致的精神成为创新的基石,只有具备了工匠精神才可能有所创新。

反过来说,我们发现非常有趣的结论。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员工精益求精,本着尽善尽美的本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几十年如一日。俗话说,熟能生巧。当员工对技艺或管理方式日益熟练之后,轻而易举便能发现所从事的工作技艺或流程或方法的不适之处,并能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和解决方法。如若他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改应用于实践之中进行检验,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自然而然地,革新产生了。因此,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二)工匠精神是创新的有力保障;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必然结果。创新必须建立在工匠精神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各个具体环节的剖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变革,才有可能找到突破口,进行创造;
反之,如果大家满足于现状,只是机械地重复工作,不去思考和不云探索,那么他们永远发现不了可能存在的问题,永远止步不前,何谈创新呢?所以精湛的技艺和追求极致的态度是创造革新的首要条件,工匠精神是创新的有力保障,不具备工匠精神,创新只是一句空话。

重提工匠精神已不仅仅局限于制造行业,而是在各行各业中都倡导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态度,其内涵更为丰富,涉及范围更为广泛。这与万众创新是不谋而合,一脉相承的。综观创新的整个过程,过硬的职业技能加上追求完美的职业态度,持之以恒,必然有所突破,会在技艺、产品或者管理上有革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必然结果,这是毋庸置疑的。

(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创新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培育工匠精神和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工匠精神决定了他们工作的深度,创新决定了他们工作的广度,二者共同掌控了他的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创新主要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我们着重从这三个方面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以提高创业创新率。与之对应地,工匠精神育人应从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管理方法来培育。理论知识包括了本专业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发展方向;
职业技能包括了从事相关专业岗位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
管理方法包括了常规的管理理念、用人方法和沟通技巧等。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也能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升华;
管理方法是与人交往和沟通、识人和用人的技巧,其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创新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谭素.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整合培育[J].机械职业教育,2017.1.

[2]王春艳.工匠精神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三重创新机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6.55.

工匠精神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培养途径

职业院校的在校生大多以就业为目标,极少数是为了升学再深造,所以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职业精神,而后者常常会被很多职业院校忽视,导致很多W生只拥有高超的技能,却没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体现工匠精神的经典故事,比如鲁班学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更多关注自身的利益。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生产出一些劣质产品,导致工匠精神逐渐消失。工匠精神的消失,影响到了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甚至对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1.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弘扬工匠精神

为了培养具有高超职业技能和优秀职业素质的人才,职业院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全面引入学校教学中,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平面广告、新媒体等,教师可以介绍古代的鲁班、中航工业沈飞钳工技师方文墨、巧手拼接航天之翼的金牌女工薛莹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以及其他国家工匠精神的传承情况。另外,职业院校还可以举办一些宣讲会和技术交流会等,在会议上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在内心接受工匠精神,重视工匠精神。

2.工匠精神融入就业创业教育

在就业创业的教育中应该融入工匠精神,同时还应该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优缺点和追求去就业、创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

3.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种授课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增加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评价等环节渗透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4.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工匠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优势和专业方向等因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精通某项技术,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5.实施现代学徒制,传承工匠精神

香奈尔首席鞋匠马萨罗曾经说过:“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职业学校应该组建一支教学团队,不仅包括学校的专业教师,还要包括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教师虽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深刻,但是实践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团队内部,教师可以与企业的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多交流,学习更多的实践技能;
或通过教师间的互学互帮、取长补短,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传承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品质。

6.工学交替、校企融合,塑造工匠精神

同一个行业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都有不同的企业,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一样,总体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应该多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当中,去感受真正的生产、真正的实践。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促进工匠精神的形成,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结语

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而其中的职业精神不容忽视,因为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学校应该在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训的同时,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斯元.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1):30-31.

[2]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35-39.

工匠精神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掘和强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有利于工匠精神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更好地落实。本文从“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围绕“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路径进行研究。

一、内涵解读

(一)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理念要求高校所有课程承担起思政育人的任务,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二)工匠精神。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被树为新时代各行业职业标杆受到社会广泛推崇和倡导。工匠精神在我国自古就有,它不仅是古代工匠对自身职业的态度,也是“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及“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在工业化和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手工业相继消失,现实中工匠们几乎销声匿迹,工匠精神在人们记忆中淡忘。然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工匠精神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重塑工匠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家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已经不仅是手工业者所应该具备的工作态度和劳动道德,而是当代全社会所有劳动者的职业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坚定执着的专注精神、紧跟前沿的学习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等伦理特质,工匠精神的要义还在于不能仅把工作视为谋生途径,而应将其视为一种对待职业的纯粹态度,是每一个劳动者都要努力追求的职业和人生境界。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必须把“立德”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格和健全人格。因此高职教育要把思想教育工作摆在首位,尤其要重视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和职业价值观塑造,这与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高度契合,体现了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和时代内涵,高职人才培养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让工匠精神呈现在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中,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品质,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满足经济转型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消退,要想全面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就必须培养建成一支强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高素质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某一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以及视品质为生命的职业价值取向,这些正是当前社会呼唤的工匠精神价值意蕴。强化高职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职业精神的塑造,旨在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三)推动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保障。从就业和个人发展的视角来看,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大学阶段正是广大青年人格塑造和职业理想孕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可塑性强,但也有思想不成熟、稳定性差等特点,职业素养同社会需要存在差距。将工匠精神培养与学校育人工作有机融合,把工匠文化精髓作为各类课程教学的德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良好职业品质和较强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其未来成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一)教师自身践行工匠精神。作为教育活动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弘扬工匠文化,传递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热爱,鼓励他们甘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努力成为符合新时展需要的工匠。高职教师亦要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对待教育事业要有一个敬畏之心,视教学质量如生命,践行工匠精神,提高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此外,教师的“匠心”还体现在要有一颗纯粹的心,摒弃功利思想,克服心浮气躁,做严谨求实、卓越进取的“工匠型”教师。(二)课程建设融入工匠精神。1.思政课程凸显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和价值,是可以传承和教育的。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思政教学结合在一起,从思政课程理论教学设计到实践教学开展,都要突显并落实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在提升政治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工匠品格。如在思政课程中开设工匠精神养成专题,讲授中国工匠精神的起源与演变,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工匠精神典范,用工匠故事启发、感化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开设创新思维与实践专题,讲授工匠精神如何与数字化时代合理对接,未来工匠需要的思维方法,技术革新需要的技法和系统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加深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为未来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奠定基础。2.专业课程渗透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赋予了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要求所有教职工都担负起育人职责。专业教师要以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深挖专业课程中德育元素和工匠精神内涵,提炼教材各章节的社会、人性、产业及技术等方面的育人价值,从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呈现,不同教学环节都有针对性地渗透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价值内涵根植于每个人内心,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归属感和光荣感,激发践行工匠精神的热情。3.实训实践磨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在理论教学中渗透,也要在实践环节中锤炼强化,在劳动中磨砺形成。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学生能充分认识、理解劳动价值和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为个人的职业态度及职业价值观,引导自我职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训课管理,推进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情境化实训环境,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内涵融入技能传授的每一个细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精神引导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磨砺意志,激发科学严谨的工匠精神,发挥课程的实践育人功能。4.双创教育锤炼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创新创业的主力,也是工匠精神中创新价值需要依托培育的主体。高职院校要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容,把工匠精神的内涵转化为双创教育的指导思想,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传递工匠精神,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孵化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锤炼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坚定信念,锤炼敢于探索、勇于开拓的意志品质,实现培育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意识的比翼齐飞。(三)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在目标、功能、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耦合性。高职院校应当发挥文化育人的隐形作用,将工匠文化扎根于大学校园,让精神融入校园景观熏陶人,融入校园生活培养人,融入校园活动涵育人,融入校园制度规范人。如开展“我为工匠精神代言”“寻找优秀校友”等主题性校园文化活动,将鲜活的工匠故事融入学生情感世界,让学生在榜样身上发现劳动的价值和尊严,体悟职业的荣光,进而激发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的热情。(四)校企合作传递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传承工匠文化的优秀企业合作,统筹校企资源共同育人。引导企业先进技术进课堂,聘请产业教授、技能大师和行业专家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授课任务;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完善运作机制和育人机制。顶岗实习中,选拔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企业骨干作为学生的“企业师傅”,对学生手把手传授技能,将精湛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传递给学生,既保证了岗位能力得以衔接与传承,又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接受职业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形成崇尚劳动、务实进取的职业精神,潜移默化中培育对师道的尊重、对职业的敬畏和对质量的永不妥协,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工匠精神,争做专业精业的当代工匠。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Z].2017-12-4.

[3]盖庆武,贺星岳.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

[4]柳琼.民族复兴:“中国梦”视角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传承与发展[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工匠精神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经过几十年粗犷型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拉开“供给侧改革”的大幕,提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的战略方针。而职业院校正在成为高素质产业大军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契合产业升级、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同时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所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应是当下中职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古今中外工匠精神的发展与传承

我国自古有“庖丁解牛”、鲁班、卖油翁等历史悠久、脍炙人口的“工匠”式传奇;
让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古代四大发明;
堪比神作、让世人叹服的北京故宫、万里长城等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

放眼国外,瑞士的钟表、德国的刀具和汽车、法国的香水等,无不是以“工匠精神”造就了其精湛,从而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引领消费时尚的苹果产品其实就是天才的创意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 ,每一样产品推出时都会让全世界为之疯狂。其实从他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工匠精神”主要在于:对待职业一丝不苟,从不投机取巧,确保每个产品的质量;
耐心和专注,注重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 ;
使用的材料、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的程序,都在不断完善 ,不断提升产品工艺或服务的质量;
对最新技术的不断钻研和创新 ,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塑造出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产品卓越性。

2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2.1顶层设计、制度优化助推培养工匠精神

党的十以来,职业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13年全国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达到2543亿元,中职免学费已覆盖近90%的学生,助学金覆盖率近40%学生。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助学金的标准从1500元提高到了2000元;
高职奖学金覆盖近30%学生,助学金覆盖25%以上的学生。

2.2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弘扬工匠精神

为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方面进行职业化改造,将职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我院通过校园生活报、新媒体等,介绍古今中外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以及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工匠精神的传承。我院15年组织全体师生共同收看央视新闻节目《大国工匠》,通过观看节目,增强了学生作为职校生的自信心,同时也拉开了工匠精神进校园的序幕。16年11月末举办《弘扬工匠精神、成就职业梦想》大型演讲活动,并展开讨论畅谈工匠精神的意义,让工匠精神弘扬,深入学生的内心。

为使“工匠精神”深植于学生心中,我院营造了具有职教特色和时代内涵的育人环境,校园、教学楼和实训楼都有体现职教特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标语,尤其机电实训车间的布置更体现了摒弃浮躁、体现崇尚敬业、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的内涵、张贴了本专业工匠级人才的人物肖像及介绍。总之做到了让师生触目皆“工匠”文化,日常学习、生活无不深受“工匠精神”熏陶和浸染。

2.3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兼顾专业的特点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评价等环节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2.4专业技能训练体验工匠精神

在校的短短几年,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地培养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中之重。我校在学生实习中事无巨细,严格按照“7s”管理规定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能以身作则,在言传身教中对学生渗透“工匠精神”,摒弃浮躁,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完成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从安全防护的细节、到工具的有序摆放、加工过程的追求极致、实习结束的工具归位等细微处,从而逐步养成精细的习惯,形成追求精确、完美的“工匠素养”。

2.5工学交替、校企融合塑造工匠精神

我院从2014年7月建立了引领实训教学为目标的校办企业工学木业,采取“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热荩通过专业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真正做到边学边生产。既增加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促进工匠精神的塑造。

总之,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因为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既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更要注重职业精神的磨炼,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职业意识,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成为他们将来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