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音乐学结业论文【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28 13:5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音乐传播与文化发展”。10月27日国内相关专家作了大会主旨发言,28日上午进行了分组讨论,分会场的议题分别是:音乐传播教育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音乐传播学的理论与文化发展策略;民族音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音乐学结业论文【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音乐学结业论文【五篇】

音乐学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音乐传播与文化发展”。10月27日国内相关专家作了大会主旨发言,28日上午进行了分组讨论,分会场的议题分别是:音乐传播教育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音乐传播学的理论与文化发展策略;
民族音乐文化与国际交流。其内容涉及音乐传播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音乐传播教育,民族音乐的文化变迁,商业环境下的音乐传播,音乐传播与艺术管理,音乐著作权,大型音乐演唱会的策划,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网络音乐传播,音乐传播声学、音乐治疗学等多个领域。

一、学科建设深化与教育体系建立

与前两届研讨会相比,本次会议音乐传播的学科建设与教育依然是代表们所关注、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学者们认为,学科的属性、定位问题应从学理的层面继续深化;
学科的研究方法应多样,其基本方法应采用人文类研究方法(即定性研究的方法)、实证类研究方法(即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
学科的发展应与自然学科相结合,如传播声学、治疗学等;
音乐传播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等。

《音乐传播的时空关系研究》(曾遂今)基于“对音乐传播现象是怎样依赖于时空的?人类音乐传播活动的发展演变,又是怎样影响着音乐传播活动赖以生存的时空环境?在今天音乐传播时空变化的条件下,我们的音乐文化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等问题的思考,将音乐传播方式归纳为音乐的“零信道”传播、“信道”传播、“盲信道”传播、“网络信道”传播四种模式,由此产生两种效应:时空同向效应和时空反向效应。也是因为这两种时空效应观念,从而对音乐文化中的一些美学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对音乐美学、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在研究音乐本质问题上的探究,为今天的音乐传播学研究奠定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在音乐传播现象的研究中,把握时空观念,以时空作为该学科的切入点之一,是音乐传播学对音乐传播现象考察的关键环节。

《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传播与地域分布研究方法新探》(薛艺兵)通过对“声音景观”概念的界定和其理论引申的阐发,探讨了这一概念在音乐地域分布研究和地方音乐历史流变研究中值得思考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文中还提出“流动的声音景观”概念,并对其学术含义进行了理论阐述,指出音乐分布和传播研究应突破以往静态研究的局限,以时间和空间双维度动态变化的新视角去审视在历史过程和地理分布中流动变化着的“声音景观”。作者认为西方民族音乐学近年来常用的“声音景观”一词是一个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学术新概念,这一概念对于扩展我们有关音乐空间理念的认识具有理论价值,对于深化我国音乐传播学和音乐地理学的研究具有方法论启示意义。在发言时,作者就音乐的时空语境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空间概念、时间概念、传播方式、音乐声音手段分类。

《再谈音乐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汪森)用图表分析的方式,从我国现行的学科设置、体系出发,通过与艺术学、传播学、音乐学的比较,并就美国该专业的发展状况提出:(1)音乐传播学科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地位。认为音乐传播学不属于横向交叉学科、综合交叉学科,而应围绕音乐与传播的本质构建其学科体系的内容和框架。(2)音乐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关系,在音乐传播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方面,可分为作为音乐美学的音乐传播和作为音乐社会学的音乐传播学两个层次。学科关系借助传播学的视角、观念、方法,结合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进行研究,至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就更是传播学直接的理论来源。

《音乐传播导论》(赵志安)运用传播学的研究视角,指出所谓音乐传播,是指“信息化的音乐文化在社会环境中被交流与共享的系统活动过程”,进而提炼出作为学科范畴的音乐传播所具有的特征:(1)音乐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其内容就是“信息化了的音乐文化”。(2)音乐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传播活动,主题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其活动的展开受到多重社会环境的影响。(3)音乐传播是一种动态的系统传播活动,其中包括多种传播行为和系统活动过程。(4)音乐传播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传播活动,其本质是依托音乐艺术符号和共同的艺术经验,音乐信息在音乐传播的传播、接受主题双方之间引起心灵共鸣的一种精神交流行为。

有关学科建设的论文还有:《实践是音乐传播学的永恒话题》(陈荃有),认为音乐传播的实践性很强,应密切联系具体研究对象和实践活动,充分挖掘音乐传播活动的特殊性。《流氓学视野中的音乐传播》(陈镇华),运用跨越了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和美学等多重论域,解析音乐传播过程。《“施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佟雪娜),论述了音乐传播调查方法的分类及步骤的重要性等。

音乐传播学的研究刚刚起步,建设具有科学体系的理论条件还不成熟,学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音乐传播学学科理论是建立在传播学基础之上,“对于音乐信息及其传播活动规律的深入认识,不仅要音乐学的知识素养,还需要依托一般传播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并且广泛吸收艺术审美、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乃至相关法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尽管传播学是音乐传播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基础、观念基础,但音乐传播学毕竟还是音乐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更多地表现为“音乐学领域的传播学研究”,偏重于从音乐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的传承、交流、传播。所以,从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治疗学等诸多学科中汲取营养,从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来源,对于构建音乐传播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源泉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王建元从我国音乐传播学科的历史与现状出发,介绍了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音乐传播专业的定位,即以音乐学、传播学、管理学为基础,整合现代传媒、音乐文化事业 和产业等多种组合方式和管理手段,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传媒和音乐事业、产业的应用操作型、复合研究型的高级应用性音乐人才。对于音乐传播学科建设的设想,他提出四个方向:一是培养音乐传播(音乐编导与策划)人才;
二是拓宽音乐商务渠道;
三是加强音乐传播研究;
四是尽早开设音乐疗法专业方向。

宗晓军则从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学科的成长历程,坚持认为实践是一个学科核心理论成长过程中的必走之路,新兴学科的理论形成与总结应该建立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基础之上,而人才的培养必须和实践、就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学科。

曾原纪则主要对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传播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做了简单回顾,就该校在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媒介教育领域的优势和培养人才的体系和模式做了简单分析。

《由南广模式引发的思考》(周烨)通过对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近几年的办学经验和自己教学的分析,尤其注重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的特色,认为面对音乐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努力为学生寻求可持续多元发展的道路,走实用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必由之路。

由于音乐传播所具有的跨学科性质,因此对于该学科人才的培养尤显重要。在我国现阶段,艺术管理与音乐传播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表述,实质基本上是一致的。有的专家认为,音乐传播人才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在立足于传播学研究的视角上,把对音乐传播这一特殊信息传播的研究,与多学科的知识理论联系起来。然而,当面对艺术管理专业或音乐传播专业学生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认识仍然很模糊。所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种人才,如何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就业体系,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播现象分析与民族音乐传播

音乐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之间实现的。音乐传播现象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现象,因此,在对现实关注的同时(媒体新技术),离不开历史与传统(民族音乐),只有在音乐历史和音乐现实中充分地研究音乐传播问题,通过历史与当代的比较,才能发现音乐传播的规律,揭示音乐现象的本质。

《江南丝竹的传播》(伍国栋)通过江南丝竹历史的、现实的传播事实,尤其是对“天下彝家第一寨”迤沙拉的实地调查和对近现代江南丝竹的外传事实的梳理,运用个案分析与史料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认为在音乐传播学的研究视野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操纵音乐之主题成员流动,应当是音乐传播方向、途径、范围、影响诸多内容判断之根本的或核心的依据。根据这一乐种的传播现状而言,在现当代音乐传播学的研究视野中,物质的、人文的、精神的诸多因素,共同组成了音乐传播、流动、扩散的综合条件。现代音乐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化的人文学科,也就成为了一个艺术、传媒与教育结缘的综合性学科。

《音乐传播视野中的曲牌考释研究》(冯光钰)在特别强调实地调查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作用下,对音乐传播中的“传者”与接受者的“受众”的研讨,运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将众多的曲牌放在传播视野中进行考释研究,通过追流溯源,力求找出各种曲牌及其变体的血缘关系及变化规律。

《音乐传播媒介与原生态文化保护》(吴非)通过参与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栏目编导工作的体会,对原生态文化传播理念、特点等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并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作曲包揽制”、非繁衍性传播与中国戏曲声腔的“太监化”》(周来达),通过对目前戏曲音乐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的分析认为,只要强大的戏曲音乐自身的繁衍能力能继续存在,戏曲和戏曲音乐的生存就大有希望,当务之急是要抓住戏曲音乐“创作”、“传播”两个根本环节,改变策略,恢复民间戏曲的主体意识和音乐创作机制等,努力改变戏曲音乐的生存环境。

《南高洛古乐本土受众的观演及听闻状况之田野观察》(邓志勇、史东宁)通过田野个案的描述,以南高洛音乐会的本土受众为重点,考察当下古乐的观演和听闻状况,强调本土受众在民间音乐活动所显示出来的流动性和行为的多元性,并初步讨论了本土受众对民间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大众传播的多元化音乐传播》(曾田力)就作者自己在北京搭建的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为例谈了体会,进而从文化身份、文化认同、文化重建的角度提出了应加强对中西文化的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多元化的传播交流手段,最终建立文化生态平衡,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弱势的不利局面。

《试论数字时代新技术媒体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庄元),尝试用传播学的视角就数字时代新技术媒体(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平台发展的与音乐传播直接相关的数字音视频、计算机与MIDI、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等个人媒体和大众媒体)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做较为深入的分析。

《当中国音乐家遇到传媒革命的挑战》(冯效刚)从以数字化为代表的传媒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出发提出:中国音乐家必须面对大众流行音乐文化的挑战;
中国音乐家必须争夺大众传媒的“话语权”。

《论音乐传播中的现场互动行为――多重音乐语境中的比较视野》(张谦)力图将音乐传播中的现场互动行为还原到具体的音乐文化语境中,以多重语境的视野比较了西方艺术音乐、北印度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语境中典型的互动行为,关注互动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结果。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音乐编辑学、新技术媒体、音乐心理认知等的角度,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的一个重大命题,运用音乐传播学的视角,或者立足于以民族音乐的土壤为资料源泉,针对历史的、当代的音乐传播现象和行为,来探讨千百年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或者把研究的视野聚焦于当代的音乐生活,结合现代高科技,诸如媒体、网络、电视等来研究音乐传播现象的新发展。尽管上述每位专家、学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层面不尽相同,但无论怎样,殊途同归,都会促进民族音乐传统和现实的研究与发展,深化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在当代意义的认知。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在研究文化变迁过程中,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切入必将大有可为。

三、音乐传播事业与文化产业

“音乐除了拥有文化产品的特质之外,还有商品特质,音乐产品尤其是大众流行音乐产品更多地成为以商业利益为主而产制与分销的商品。”但是,盗版、侵权的发生不仅因为暴利的驱使,其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大众媒介的传播方式。大众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网络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音乐传播环境,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音乐发生关系。在我国,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音乐著作权的保护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科技与版权夹缝中的音乐产业――从P2P技术所带来的音乐侵权问题谈起》(姚 杰),以P2P网络传输技术为例,认为音乐产业的前提在于传播科技的发展,而版权问题又是传播科技中音乐产业遇到的根本问题。作者从音乐传播科技发展的历史趋势、音乐艺术功能的社会共享性、音乐版权产业的利益博弈行为等综合角度出发,提出国家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版权法的建设,积极引导传统唱片业与新生技术之间相互整合,构建一种和谐的利益分配关系。

《盗之道,非常道――对中国音乐传播活动中侵权现象的思考》(冯玲),以“音乐传播产生权利”为基点,运用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的视域,试图在音乐传播活动背景下,来探寻音乐作品使用中的各种侵权现象及其原因,从而提出了在传播中加强音乐著作权保护的意义。

文化传播从业人员张正军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公司在运营方面的困境,建议音乐传播要与商业紧密地结合,希望各位专家把好的理论导人到市场中来,以便规范文化市场运营,建立健全的市场法律保护机制;
建立良好的音乐传播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知识养成的同时,也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讲诚信、不浮躁。

《音乐出版界的思考》(杜晓十)认为,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在文化产业上是一个弱国,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相关的体系保障还不健全。通过介绍人民音乐出版社近几年的发展,比较了国外专业音乐出版社的出版与经营状况,结合这几年和国外出版界的横向合作情况,提出了加强数字化出版的设想。

《文化产业与音乐的著作权》(谢涛)通过案例分析,就日本文化产业的运行、音乐著作权的保护做了详细介绍。认为日本的文化产业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在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下,他们不仅从艺术创作到所属公司再到所属的行业协会形成的一系列相对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还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支撑着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保障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环境分析及其发展》(黄德俊)从流行音乐产业的概念及特征出发,利用产业理论对流行音乐产业的一般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梳理,尝试运用SWOT方法分析其所具有的优势与弱势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我国流行音乐产业未来发展的途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文化产业职业经纪人就文化事业和产业间的关系,原创音乐在网络交易中遇到的一些困境,尤其是涉及到著作权的问题,唱片公司的经营理念、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中国演艺业宏观管理中的政府角色等有关问题做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会议期间代表各抒己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首先,积极推动了音乐传播和音乐传播学的纵深发展。本次会议对于学科属性及定位的探讨,尽管个别问题(学科属性)还不统一,但是增强了大家对本学科整体的认识。针对诸多的音乐传播现象,观察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有所提高。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文化事业,关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得到与会代表的共识。其次,会议代表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其中硕士生、博士生、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较大,对一些新的音乐传播现象,如“粉丝经济”、“3G音乐手机”等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表现出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潜力和蕴含的活力。纵观此次会议,笔者以为还有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参与的广泛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出席本次会议有部分文化产业的职业经纪人,有利于音乐传播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但是,对于一个学科来讲,参会单位比较集中,缺少师范性或综合性大学的参与,缺少政府文化部门的参与,缺少全国性的参与,不利于该学科的全面建设。(2)音乐传播学的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音乐传播学既然是一门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结缘的交叉学科,那么音乐传播的一些基本问题就必须清楚。如音乐与传播的关系,音乐传播的目的、本质、社会功能,音乐为什么会传播,传播的特性,音乐传播与音乐传播学之间的关系,建立音乐传播学的学科理论与学科体系,音乐传播学的学科方法论,音乐传播事业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关系等等。(3)尽快建立完善的音乐传播教育体系。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艺术管理本科专业,艺术管理与音乐传播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各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认识却不尽相同。学生认识模糊,社会认可率不高,似乎艺术管理的人才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懂。从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都不尽相同,更缺乏专业教材。要汲取好的经验,构建招生――教学――就业一体化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合理的音乐传播教育体系,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音乐学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美学;特点;教学模式;途径;价值和意义

音乐美学是各大高校的必修课程,也是一个理论性基础非常强的课程。科学合理的美学教育模式有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音乐美学的作用。

一、音乐美学课程特点

音乐美学是音乐学和美学相结合的学科,是站在美学的角度上思考人类音乐的特殊艺术学科。音乐美学课程主要有以下特征:(1)内容多,综合性强。音乐美学的研究方式多种多样,不仅可以运用哲学方法进行探究,也可以运用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的方式研究。所以,在表达某种音乐作品的思想或者观点时经常会涉及到作家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以及文化修养等。比如,教师在讲解巴洛克音乐美学或者威尼斯乐派时,需要向学生详细地讲解许多作曲家的生平轶事、音乐文献以及音乐作品,学生在全面了解这个作曲家生平经历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和信服作曲家所表达的美学观点。在音乐美学的课堂上需要展示大量的器乐资料和声乐资料,其信息量非常的大。(2)抽象思维较强。在进行音乐美学教学时,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感性资料,仔细地分析感性音响材料,阐述某种美学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性思考。与其他的学科相比,音乐专业的学生经常需要进行专业技巧训练,比如声乐训练、器乐训练、舞蹈训练、视唱训练、理论作曲以及合唱指挥等,音乐专业的学生非常注重形象思维,导致他们的抽象思维较差,而音乐美学本质上是研究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这种研究属于抽象思维的特征,能够很好地弥补音乐专业学生抽象思维差的缺陷。(3)合理的知识结构搭配。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将音乐美学的发展历史、音乐的创作、表演、鉴赏以及音乐音响结构的审美特征等内容都编排进了音乐教材中。站在音乐结构体系的角度上分析,音乐美学主要是利用美学的研究方式来分析和阐述音乐艺术中包含的美学问题,利用逻辑思维、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研究方式探讨与音乐有关的美学问题,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音乐视角,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优化音乐美学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教学要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

音乐美学教学需要摒弃一些落后的教学理念,比如纯理论教学、纯技巧教学等,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美学的实践和体验中。首先,教师需要加强对培养学生视听能力的重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听觉能力是开展音乐活动和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基础,良好的视听感知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与音乐鉴赏中取得质的飞跃。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美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多听、多练,通过练唱、视听等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音乐技巧,提高学生对音乐美学的感知能力,促使学生深入体会音乐美学的内涵。另外,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乐理实践能力。指导学生体会音色、音高以及节奏,了解音乐美学内在的美,深刻感受音乐美学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聆听一些优秀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唯美的情感思想,促使音乐情感和学生的个人情感产生共鸣,正确引导学生在倾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的音色美、内涵美和意境美。其次,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音乐想象空间拓展的重视。教师在音乐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一方面,音乐属于一种艺术创作,音乐能够真实地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也会对倾听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影响。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想象和理解创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思绪,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与当时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的情感世界处于不够成熟的发展时期,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音乐体验,能够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将音乐与个人情感联系起来,感受生活中潜在的美好、生命的美好、世界的美好,使人更加爱愉悦、放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加强对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视。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教师在进行音乐美学教学时,应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音乐审美观,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深厚的音乐美学底蕴影响学生。在我国,音乐美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与音乐美学有关的文学、心理学以及美学都有着浓厚的文化积累,所以说音乐美学博大精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浓厚的文化底蕴,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音乐美学学习的实践能力。

(二)注重教学中的引导和启发

音乐美学教学中的引导和启发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音乐作品鉴赏,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发现音乐作品中存在的美,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指导、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美学知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第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辩论、演讲以及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去挖掘音乐作品中的美学因素,将所学的知识与这些美学因素联系起来,最终实现音乐美学的教育意义。第三,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开放、平和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地体验音乐的美好,完成对音乐美学的感悟。第四,引导学生利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音乐中找寻生活的真谛,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好,促使音乐更加的通俗化、简单化。第五,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音乐美学实践。在选择音乐作品时,不能选择枯燥、低俗的作品,这些作品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的情绪,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不能选择内容过分夸张的音乐作品,这样不利于学生对音乐美学的判断。第六,将音乐美学与绘画、摄影以及文学等艺术结合起来,注重音乐对音乐的渲染,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美,提高学习效果。

(三)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

高校教师在音乐美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素养和个人音乐魅力,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音乐教学的热爱,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新的音乐美学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美学专业水平,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形象,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和依赖。其次,教师应该严于律己,端正态度,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于发音不正确的学生,教师应该督促他们多加训练,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意境和情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音乐美学的内涵。对于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耐心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次,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美学。音乐美学是人类艺术的承载,其与文学、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化素质,对音乐美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高师音乐美学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一)音乐美学适应了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美育要求

美育促使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探索世界中美的规律,并通过所知道的规律改造世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艺术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而高校的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教育。高校音乐美学专业的学生是美育实施的主要力量,学习音乐美学、了解美学的规律,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施美育。高校的音乐美学课程系统地讲述了美学的相关理论和原理,科学地分析了美学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从理论的角度上了解了音乐美学的魅力,提高了音乐美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音乐美学课程也满足了现代课程多元化的需求。高校的音乐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文化素质以及教育技能,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高校在开设音乐课程时,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多元化,不能只是开设音乐专业技能课程,同时需要开设音乐理论文化课程以及音乐教育技能课程。课程多元化,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音乐专业技能,也促使学生深入地了解音乐对人的 “美育”作用。

(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

高校设置音乐美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高校长期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目的是培养音乐美学“精英”,缺乏对中、小学音乐美学教育的重视,音乐专业的定位以及培养目标都不够明确。自我国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之后,对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具备全面的素质、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改革。目前,国内许多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对高校的音乐美学专业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制定了以“音乐审美为统领”的新原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合理搭配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而音乐美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如何用美的眼光去看待音乐美学作品。音乐美学课程可以运用美学的方式来探究音乐的特性,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总结音乐美学的规律。站在知识结构的角度上分析,音乐美学主要是利用相关的美学理论来研究和分析音乐艺术中的美学问题,运用理论分析和概括音乐本体中与美学有关的问题,并运用了心理学、现象学以及接受美学等方式分析与音乐有关的美学问题,采用这些研究方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角,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原先的单一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逐渐向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存的知识结构转变。设置音乐美学课程,也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更高层次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层次。站在思维模式的角度上分析,音乐美学从横向的角度上分析了音乐美学的存在于表现等问题,也从纵向的角度上分析了音乐审美的变化过程。这些不仅促使学生了解了音乐专业技能,同时也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避免学生对音乐专业技能的盲目崇拜,打破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冷漠。

四、小结

综上所述,音乐美学课程的设置满足了现实的需求,适应了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美育要求,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转变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音乐美学课程的重视,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同时,教师应该注重教学中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美学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全民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①过安琪.试论广西音乐美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契机[J].音乐大观.2013,10(23):153~154

音乐学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音乐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对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多。就我国当前的高校毕业生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理论经验丰富,实践操作技能缺乏。因此,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将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化技能和文化素养,最终培养出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学生毕业之后,将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地方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建立起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与教师形成交流、互动和探讨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关系。只有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过程中,才能达到提升自我、丰富经验、实现价值的目的,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

第三,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探索能力的提升。由于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立体化、系统化、综合性活动,在音乐活动策划、节目编排、设备使用、场景布置、环境塑造等环节,均需要实现专业化、高质量运作,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其演出成败[1]。因此,音乐专业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其专业化水平。地方高校通过建立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最终为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音乐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第四,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化。音乐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以从事音乐教育、音乐演出、舞台表演等活动为主,这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能够让学生课堂理论知识得以升华,积累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日后的工作提供更为宽阔的道路。

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基本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主要针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活动内容,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判断、策划、组织和管理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化素养,增强学生积极探索和主动创新潜力,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二)开放性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所坚持的开放性原则,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思维意识的开放化,要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接受新鲜思想、信息,不能循规蹈矩、闭门造车,积极研究和探索新主题、新内容、新模式,根据当下社会发展新趋向,及时转化学习成果。同时,地方高校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先进做法,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取其精华、取其所长,将成果转化成为真正的经验和做法。

(三)多元化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多元化原则,传统单一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科建设、时展的基础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丰富活动载体,创建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性实践活动,多层次、多角度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对音乐专业的发展趋势更为了解,进而制定出专业、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音乐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仅注重课堂理论教育,而且需要通过创建实践活动载体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善于思考、总结,对课堂理论知识做一系统化概述,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

三、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策略

(一)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从某种层面来讲,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必须依托于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高校音乐专业实际和特色。研究表明,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化、清晰化以及科学设置,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需要地方高校领导予以重视,从学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入手,夯实音乐课程理论知识,提升音乐课程实践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和科学能力。在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要坚持音乐专业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思维理念,逐步建立起音乐、人文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依托的综合性学科体系。音乐课程目标设置方面,要适当增加音乐教育、人文修养、艺术文化等内容占比,从而为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载体和实践依据。

(二)实践教学环节力求多元化

1.合理利用排练课,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对于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来讲,排练课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程,是音乐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纽带和桥梁,也是音乐专业学生才能展示、舞台表演的先决条件。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不仅要培养其理论、实践技能,而且要提升其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3]。而排练课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和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对音乐专业课程的一种有力补充,也是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平台。

2.组织开展实习音乐会。实习音乐会是学生从课堂理论走向舞台实践的一种有效渠道,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实习音乐会的筹办,让学生通过实习音乐会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课堂理论知识学习进行一次有效升华。与此同时,实习音乐会的举办,能够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丰富的舞台经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日积月累的学习成果,将能够通过舞台予以展示,其舞台华丽的表演,是其日日夜夜的辛苦学习所转化而来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通过一场实习演出,不仅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总结,而且可以从表演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方案。如此一来,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专业化技能的巩固和提升,有利于高校师生积极主动创新、竞争意识的培养;
另一方面有利于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4]。

3.丰富音乐专业实践活动形式。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将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有机关联和紧密结合起来,音乐专业实践活动开展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各种乐器表演、形体训练、声乐演唱、合唱指挥等,改变传统的平面化教学形式,逐步转型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大音乐专业课程实践训练力度,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有力补充。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要结合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开展现状,积极引导和鼓励音乐社团等相关校园艺术团,利用节假日等特殊节日等活动,开展一系列文化演出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性演出、艺术竞赛等活动,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提高学生专业化水平的目的[5]。另外,通过组织外出学习和参观等活动,让音乐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地方高校的先进经验,对音乐艺术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最终为音乐艺术创作和表演奠定坚实基础。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教师执教,并且参与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培养一批专业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研究发现,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高校音乐教师理论经验相对丰富,缺乏实践教学和操作经验。如此一来,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所需,而且难以满足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基础需求。因此,地方高校要不断加大音乐专业实践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力度,切实增强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最终为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特别是各类音乐器材、辅助设备的投入,建立专业化、多媒体音乐教室及多元化、综合性、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要与当地科研院所、教育部门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与农村基层文化社团建立订单培养关系,向合作单位输送音乐专业实习生,以此来增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养。通过投入基础设施,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6]。

(五)建立健全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及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健全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学分制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建立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大对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结果的动态化监督、控制、评估与指导力度,具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指导。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求领导、教师的全程化参与,在统一指导模式下进行,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地方高校要专门设立音乐实践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监督、管理等工作,并且与音乐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考评标准;
三是构建科学的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通过监督管理、规范教学环节,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革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目的,最终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科学保障。

音乐学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音乐 项目化 音乐教学

一、项目化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所谓“项目化音乐教学”,就是指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以歌舞团、企业、公司等文化机构为实践平台,以音乐演出节目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音乐展演能力为教学目标,在演中教,在教中演,以“校团合一,校企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换言之,歌舞团或公司、企业需要做什么样的音乐项目(文艺晚会),音乐教师就针对项目中的相应节目进行项目化教学,学生在项目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形成能力,最终的产品就是学生能上台表演的音乐节目。音乐项目化教学和音乐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有着直接联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项目化音乐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成为学校的教学目标。学生不但要掌握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更要将音乐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音乐技能。项目化音乐教学就是顺应了市场需求,以音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承接企业、公司、举办方文艺节目为项目展开教学。从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的设置、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在项目中实施教学,打破传统的纯理论音乐教学,这是当今势在必行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项目化音乐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校企合作

音乐高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重校企合作,与地方歌舞团、公司、企业、文化局、群艺馆等文化机构紧密合作,借助歌舞表演、器乐演奏、戏曲演唱等文艺演出活动来实施教学。学生在各种演出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不但能提升专业技能,还能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具体来说,就是高校与地方的用人单位签订演出协议,在文艺活动、节日庆典期间,和用人单位进行商量,组织编排符合演出主体的音乐节目,将音乐专业的学生带到社会实践中。在这期间,教师不断根据校企合作需求来进行音乐教学和音乐演出排练。这样的项目化音乐教学,打破了以往纯课堂灌输式的教育思想桎梏,是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从音乐院校的角度来看,项目化音乐教学就是以学生的未来就业目标定位为基础,利用音乐项目有目的性地实施教学,通过集中排练和演出,强化学生的音乐能力,造就新时期的音乐人才。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项目化音乐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表演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歌舞编创能力,让他们提前感受到社会就业市场的现状,帮助他们正确预设未来的就业方向。具体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1.学校透过市场影响下的需求变化来对音乐课程进行整合,与企业统一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与评价体系;
2.教师把学生带到企业的音乐项目中参与实践,直接把音乐人才和企业需求进行对接,缩短学生由知识单一型人才向技能运用型人才转变的时间,既节约了学校办学资源,又节省了企业进行再次培训的时间,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经验成熟的音乐人才。学生有了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效果也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共赢的目标。

三、项目化音乐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设置实践教学板块

项目化音乐教学的重点就是设置实践教学板块,将整个项目分为基础理论板块、技能训练板块、综合应用板块,在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将3个板块有机融合起来。基础理论板块要注重产学合作,这种教学不是教师的教研探索,而是根据校企合作来开展产学合作教学。根据企业的项目实践来选择项目所需的知识、能力,高校音乐专业以能力定位、课程体系开发、实战化项目设计、职业素养来对学生实施音乐教学。技能训练板块就是要将项目化音乐教学落到实处。根据音乐技能训练目标和企业需求去确定实践训练的范围、结构、进程安排。教师主要通过艺术体验、文艺晚会等形式来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打好技能基础。例如针对公司、企业的商业艺术演出来进行文艺展演、音乐表演,对学生进行音乐节目编排、表演能力训练。而综合应用板块就是要与音乐基础理论、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将各项技能有机组合,用基础理论来指导实践。学校要积极调动学生管理处、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一起配合学校引入企业开发项目,以校企合作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学校的音乐教师和项目负责人一起审核项目。学生在项目参与中强化音乐技能实践,创新思维,对他们的音乐职业能力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应用型教学

教师在项目化音乐教学中以实践环节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运用能力。根据音乐学院学生的现状,以及本地校企合作要求,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因而教师在项目化教学中应该避免纯理论讲授,更要保证理论知识具有研究价值,能体现教学效果。音乐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得益于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项目化教学,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理论讲授要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交叉应用。即技能训练需要用到什么理论知识,教师就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知识内容,每讲完一个知识内容,就应即刻应用于实践,这样的理论知识也就变成可操作的知识,否则,理论讲授是不能体现其价值的。只有十分注重应用型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三)做好项目化音乐教学评价

项目化音乐教学的成果验收,即项目化音乐教学的教学评价。教师将音乐理论教学和项目化实践结合起来,以实践评价来分析项目化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对项目化音乐教学的每个项目都进行任务设置并制定相应的任务考核表,根据任务考核来影响课程考核,以便加强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的监测。教师注重收集项目主办方的意见,或者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意见,以此作为项目化音乐教学的评价标准,从而不断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调整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音乐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春阳.音乐教学市场化初探[J].北方音乐,2012(8).

音乐学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作为一门艺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音乐是我国地方高校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实践教学模式及平台的建设工作。本文在阐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重要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其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策略展开系统研究。

关键词:地方高校;
音乐专业;
实践教学平台

地方高校设置音乐专业及课程,主要是一方面满足学生音乐兴趣需求,另一方面为社会培育音乐类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地方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各大地方高校面临巨大的人才培育和学术竞争压力。音乐是我国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应用范畴十分广泛,除了舞台表演之外,还涉及到音乐环境应用、音乐策划、音乐编配等。音乐不仅能够达到陶冶情操、渲染气氛的目的,而且可以起到修养身心、丰富情感、提升素养的作用。因此,我国地方高校要将音乐专业人才培育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搭建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从而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音乐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对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多。就我国当前的高校毕业生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理论经验丰富,实践操作技能缺乏。因此,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将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化技能和文化素养,最终培养出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学生毕业之后,将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地方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建立起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与教师形成交流、互动和探讨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关系。只有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过程中,才能达到提升自我、丰富经验、实现价值的目的,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

第三,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探索能力的提升。由于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立体化、系统化、综合性活动,在音乐活动策划、节目编排、设备使用、场景布置、环境塑造等环节,均需要实现专业化、高质量运作,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其演出成败[1]。因此,音乐专业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其专业化水平。地方高校通过建立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最终为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音乐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第四,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化。音乐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以从事音乐教育、音乐演出、舞台表演等活动为主,这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能够让学生课堂理论知识得以升华,积累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日后的工作提供更为宽阔的道路。

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基本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主要针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活动内容,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判断、策划、组织和管理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化素养,增强学生积极探索和主动创新潜力,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二)开放性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所坚持的开放性原则,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思维意识的开放化,要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接受新鲜思想、信息,不能循规蹈矩、闭门造车,积极研究和探索新主题、新内容、新模式,根据当下社会发展新趋向,及时转化学习成果。同时,地方高校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先进做法,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取其精华、取其所长,将成果转化成为真正的经验和做法。

(三)多元化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多元化原则,传统单一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科建设、时展的基础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丰富活动载体,创建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性实践活动,多层次、多角度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对音乐专业的发展趋势更为了解,进而制定出专业、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音乐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仅注重课堂理论教育,而且需要通过创建实践活动载体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善于思考、总结,对课堂理论知识做一系统化概述,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

三、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策略

(一)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从某种层面来讲,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必须依托于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高校音乐专业实际和特色。研究表明,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化、清晰化以及科学设置,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需要地方高校领导予以重视,从学生的德、智、w、美等方面入手,夯实音乐课程理论知识,提升音乐课程实践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和科学能力。在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要坚持音乐专业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思维理念,逐步建立起音乐、人文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依托的综合性学科体系。音乐课程目标设置方面,要适当增加音乐教育、人文修养、艺术文化等内容占比,从而为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载体和实践依据。

(二)实践教学环节力求多元化

1.合理利用排练课,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对于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来讲,排练课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程,是音乐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纽带和桥梁,也是音乐专业学生才能展示、舞台表演的先决条件。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不仅要培养其理论、实践技能,而且要提升其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3]。而排练课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和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对音乐专业课程的一种有力补充,也是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平台。

2.组织开展实习音乐会。实习音乐会是学生从课堂理论走向舞台实践的一种有效渠道,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实习音乐会的筹办,让学生通过实习音乐会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课堂理论知识学习进行一次有效升华。与此同时,实习音乐会的举办,能够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丰富的舞台经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日积月累的学习成果,将能够通过舞台予以展示,其舞台华丽的表演,是其日日夜夜的辛苦学习所转化而来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通过一场实习演出,不仅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总结,而且可以从表演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方案。如此一来,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专业化技能的巩固和提升,有利于高校师生积极主动创新、竞争意识的培养;
另一方面有利于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4]。

3.丰富音乐专业实践活动形式。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将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有机关联和紧密结合起来,音乐专业实践活动开展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各种乐器表演、形体训练、声乐演唱、合唱指挥等,改变传统的平面化教学形式,逐步转型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大音乐专业课程实践训练力度,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有力补充。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要结合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开展现状,积极引导和鼓励音乐社团等相关校园艺术团,利用节假日等特殊节日等活动,开展一系列文化演出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性演出、艺术竞赛等活动,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提高学生专业化水平的目的[5]。另外,通过组织外出学习和参观等活动,让音乐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地方高校的先进经验,对音乐艺术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最终为音乐艺术创作和表演奠定坚实基础。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教师执教,并且参与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培养一批专业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研究发现,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高校音乐教师理论经验相对丰富,缺乏实践教学和操作经验。如此一来,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所需,而且难以满足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基础需求。因此,地方高校要不断加大音乐专业实践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力度,切实增强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最终为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特别是各类音乐器材、辅助设备的投入,建立专业化、多媒体音乐教室及多元化、综合性、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要与当地科研院所、教育部门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与农村基层文化社团建立订单培养关系,向合作单位输送音乐专业实习生,以此来增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养。通过投入基础设施,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6]。

(五)建立健全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及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健全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学分制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建立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大对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结果的动态化监督、控制、评估与指导力度,具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指导。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求领导、教师的全程化参与,在统一指导模式下进行,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地方高校要专门设立音乐实践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监督、管理等工作,并且与音乐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考评标准;
三是构建科学的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通过监督管理、规范教学环节,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革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目的,最终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科学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我国地方高校专业课程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音乐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多。地方高校作为音乐专业化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也是音乐专业化人才输出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国各大地方高校面向国内外输出音乐类人才数以万计,尤其是专业化、技能型、秃闲汀⒏咚刂嗜瞬诺呐嘌。然而,就我国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本文笔者通过研究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重要性、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策略,以期为我国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化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依据,为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我国音乐艺术类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叶军.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联动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9):77.

[2]唐捷.对构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J].才智,2016(15):109.

[3]李晓艳.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113-115.

[4]邓勤.试论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特色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4(18):23+35.

[5]王博.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6):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