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28 14:3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论文摘要]新时期适应高师音乐教学的教师素质结构包括:音乐教师的品质、音乐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音乐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修养等几个方面。新时期的高师音乐教师,除了要保持优良的教育传统以外,还要紧跟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个人研修总结【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五篇】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新时期适应高师音乐教学的教师素质结构包括:音乐教师的品质、音乐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音乐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修养等几个方面。新时期的高师音乐教师,除了要保持优良的教育传统以外,还要紧跟时代的形式和要求,不断学习和研究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 

 

新时期,国家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高师音乐教师的品质、文化知识修养、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修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高师音乐教师的品质 

 

品质,即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在思想道德品质、生理心理品质和个人行为规范上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1.思想道德品质。作为一个合格的高师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正当职业的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时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主要表现为: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2.生理心理品质。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有自己特殊的职业需要,“除了具备健全的生理器官和健康的生理机能外,还应该具有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有突出特长的生理条件,如良好的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官、较长而灵活的手指、灵敏而富于听辨力的耳朵等。另外还要有对音乐和音乐教育学的兴趣,丰富的情感,积极的、坚强的意志品质”。①除此之外,音乐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谦虚好学的态度、深刻的理解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平和愉快的心境,等等。 

3.个人行为规范。音乐教师的个人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对教师语言、仪表、风度等方面的要求,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首先,教师的课堂用语,应该深刻体现出教师高明的课堂智慧,高超的教学技能,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宽容的人文情怀;
其次,教师要注重仪表修饰,做一个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态度和蔼的受学生敬爱和尊重的教师。 

 

二、高师音乐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 

 

音乐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可以分为一般文化修养和姊妹艺术文化修养。一般文化修养是指非艺术类的文化知识,如史、哲、地、数、理、化、心理等一些基础性的学科;
姊妹艺术文化修养是指非音乐类的艺术文化修养,如:文学、舞蹈、电影、戏曲、戏剧、美术、工艺美术等。软化学科边缘,使各学科有机整合,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音乐教学改革也可以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和方式方法。史、哲、地、数、理、化、心理等一般文化的修养,看似与音乐教师的本职工作关系不大,但仔细推敲,音乐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又都与它们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作为现代音乐教师,要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与音乐学科整合,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在当前艺术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音乐教师更需要加强姊妹艺术文化的修养。文学、舞蹈、电影、戏曲、戏剧、美术、工艺美术等非音乐类的姊妹艺术文化修养,对丰富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师音乐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修养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修养包括:音乐专业修养、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理论修养、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 

1.音乐专业修养。音乐专业修养是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基础。音乐教师要具备音乐史、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等多方面的音乐学知识;
基本乐理、曲式、和声、旋律写作、音乐伴奏等音乐创作知识;
以及有关音乐演奏、演唱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的载体,这些载体不坚实、不丰富,教师就无法把美的信息忠实地传递给学生。现在许多学校对于专业课程的结构重新进行了设计。 

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为例,他们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
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分为声乐、合唱与指挥三部分;
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主要有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
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等。这需要高师的音乐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大量的信息、专业的实践能力、新的艺术视野和拓宽的专业口径和全方位的知识结构,简称“深、大、专、新、宽、全”素质结构。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要有较高的音乐审美修养。音乐教师能否站在美育的高度和一定的审美修养层次上施教,决定着学生能否从音乐课教学中真正收获美育的效果。 

2.教育教学能力。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讲、写、唱、奏、演”等五个方面。(1)“讲”指的是语言表述能力。学会讲课,善于讲课,是对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讲授性”学科,其教学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所以,音乐教学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给音乐以性格化。(2)“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板书能力(还包括课件制作的能力)。教师的板书就如一面镜子,直接反映教师的艺术修养和精神面貌,教师的课件则可以增强课堂的信息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二是指撰写工作总结和科研论文的能力。(3)“唱”指的是“范唱”能力。通过声乐教师的示范演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尚未消化的声乐理论和歌唱技能迎“声”而解,从而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4)“奏”是指教师的钢琴演奏、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和器乐演奏能力。这里主要指的是钢琴伴奏能力。好的钢琴伴奏可以使学生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更好地进入角色,完美地表达作品。(5)“演”是指教师还应该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表演能力。一个具有良好舞台经验与表演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解决演出中的各种困难,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学生的再实践。 

3.教育理论修养。音乐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可以分为一般教育理论修养和音乐教育理论修养,两个部分相辅相成。一个出色的教师应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并不断深入学习。而音乐教育又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音乐教师要熟悉和了解这些规律,具备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各种教学内容的教育方法等音乐教育理论修养。还要熟悉当代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学方法,如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铃木教学法等。 

4.教育研究能力。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要求教师具备教育研究能力。教师作为人类经验和文明成果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历史使命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转变。教育科研既需要专门教科研人员的努力,更需要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探索。通过“教学—反思—研究—总结—再教学”的系列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高师音乐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处处都要以学生为本。 

1.体现民主,变“独白”为“对话”。“对话式”教学的内涵表现为一种参与,一种介入的态度,一种平等的关系。它需要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往与理解,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对话式”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的是唤醒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去展示、去创造音乐的美,以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音乐表现和创造性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2.给学生动力,变“指挥棒”为“引导者”。教师有新的理念和教学思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仅仅是指挥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技术”教学是短暂的,容易生疏甚至遗忘;
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能让学生终生受益。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完全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些生硬的、繁难的技巧和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为他们营造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激发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社会对从事高师音乐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新时期的高师音乐教师,除了要保持优良的教育传统以外,还要紧跟时代的形势和要求,学习、研究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不断进取,完善自我,永立潮头。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但是,近几年由于受教育系统考编的影响,我园师资流动比较频繁,每年会有大量新聘教师入园,90%以上为年轻教师,体现为:音乐教学经验不足、组织能力不强,组织方式不丰富。加上音乐教学活动形式活泼,幼儿在活动中往往表现情绪激动、行为活跃,这更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因此,提高校本研修实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正是幼儿园前进的动力。我们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全员提高为目标,紧紧围绕幼儿园的音乐特色这一中心点,开展了以“分层研修,连环跟进模式”的校本研修模式。

一、团队分组,明确音乐研修方向

为了实践并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分层研修”的培训模式,首先要了解教师现状,帮助教师梳理自身专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制定合理的成长规划方案,并扎实理论、提高技能,从思想上、制度上保障课题工作的顺利开展。

1.健全制度,营造音乐研修氛围

为创设良好的研修氛围,我园从规章制度入手,结合分层研修实际情况,革新了分层研修、师徒结对、三优考核、课例研修等《教师分层培训系列制度》,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奖励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宏观上调控研究过程,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们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2.合理定位,构建音乐研修组别

我们根据教师教龄、教学能力、音乐专业技能、所获荣誉、科研水平等各项指标,通过教师们自我定位、领导考核等方式把全园教师评定为一至五星级,分别为扬帆组、起航组、搏浪组、远航组、领航组。每个星级的教师组成相应的研修小组,根据各组发展目标,分层培训。

3.调研访谈,把脉音乐教学现状

实施分层研修前对教师的音乐专业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它能为研究者有效而合理地开展研修指明方向。调查的内容包括教师对音乐课程的认知程度、对音乐教材的理解、对音乐教学策略的掌握等。调查的形式主要包括:集体或个人访谈、问卷测试、课后测试等,根据统计出的有效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二、研修分步,开展全面递进培训

通过对教师教学的现状分析,我们制定出每一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和目标,选用适宜的培训模式,形成“连环跟进、螺旋上升”的培模式。

1.训赛活动常规化,扎实基础

为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尽快提高,分层培训实施以后,每组制定相应计划,定时定点开展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考试、课例研讨等活动,使训赛活动常规化、规范化。如每学年的分层音乐教学考核,扬帆组教师学习录像上好模仿课,启航组教师参考教案上好达标课,博浪组教师自编教案上好优质课,远航组教师发挥特长上好示范课。

2.研修重点具体化,各有所长

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多,重点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我们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课例研修为载体,根据各组的教学经验制定了相应的研修目标和内容,明确研修课的主要模式,使音乐课例研修更加具体、有针对性,不同层级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我们要求扬帆组教师能上好模仿课,上模仿课能让青年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少走弯路。我们将本园优秀音乐课例录像、网络上优秀音乐课例以及名人名家的优秀课例收集在资源共享库中,供青年教师搬课。

3.研修内容专题化,全面提升

根据当前教师存在的某种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问题或某个音乐课型等确定有预案、有目标、有过程、有反思的研修专题。每学期大教研和分层教研根据专题预案中的目标、内容、形式和实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如:音乐欣赏专题研讨制定全园的大专题策划和各分层组的小专题策划。先由教研大组集中学习理论、邀请专家讲座、开展头脑风暴等学习活动,再由各分层组根据本组幼儿年龄特点进行一课多研等课例研讨,最后各组在全园作展示。通过大组学习、小组研讨、集中展示,使音乐教学研修专题学习得以落实。

三、研修分式,促进教师全面提升

分层研修全面实施后,为使研修全面开花、全员参与,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需求,我们开展了研训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自主申报考核课,逐层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每学期幼儿园会倡导全体教师申报音乐考核课。在教师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统一编排考核课的教学时间、考核人员,在考核期间,每位教师必须参加研修7个教学活动的观摩、评析,并上交评析意见。对考核中不合格教学活动,由研究团队进行重构,并进行反败为胜课例的研讨,直到考核合格;
对考核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音乐教学研修在全园持续、深入地推进了4年,促使每一位教师通过亲身参与教学改进和研究活动,来体验音乐教学的快乐,明确自己教学改进的方向。

2.师徒结对互助课,快速提升反思评价能力

随着分层研修的全面展开,我园教师群体的教研氛围逐渐形成并呈现良好态势,师徒结对“1+1”教学互助课应运而生。所谓“1+1”教学互助课即教师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组成教学研究小组。我园以师徒结对中的师徒和分层教研组长2~3人为互助组的形式开展。互助课针对教师申报的音乐考核课,在申报教师个人行为上对其进行教案分析―教案重构―教学研讨―方案修改―再次上课―总结反思的过程。通过互助组教师之间面对面、手把手的评价、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专家引领特色课,重点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1.1课程教育总体目标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传统的音乐教材是“教程式”教材,即立足教师的教学需要,突出的是音乐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其目标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代教育与课程领域,强调的基本价值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生成的价值观是‘学习为本’。”在“学习为本”价值观指引下,音乐教材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音乐艺术特点与音乐学科教学特点;体现现代音乐课程的“多元化”、“精品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切忌把音乐教材当作是音乐知识的汇编,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和编写教科书。在音乐知识的陈述方式上,要超越‘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 音乐教育 声乐教学

关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改革的问题是常谈的老话题。声乐教学作为主要专业学科也随着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台阶。新形势下对高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知识储备与应教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从高师声乐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上看,基本沿袭着传统的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教学模式,缺乏声乐技巧、歌唱理论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师范与非师范教学内容划分不明显,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单项轻综合、重单一轻多元的弊端。

一、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一)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全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中,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出现得比较早,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成熟的教学模式,但伴随着基础教育积极改革的步伐,以此自足、不求创新、因果循环造成音乐教育理念陈旧、模式僵化。我们要认真思考研究,不断推进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方法。目前有很多高等院校还是按照老的教学观念模式,已经出现与基础教育的要求脱节的现象,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高等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存的良好发展,因此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机地成为一体,既有共性也不失特性。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与培养方式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面向中专、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队伍,其教学特色在于培养音乐教学师资,具有师范性的功能。从广义上讲,音乐教育的教学,是从感性上感悟体验,从理论上去认识把握音乐的本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与非师范性音乐教育不同的是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传承,即学到手、用得好、传下去,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一项学习。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影响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血脉,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本民族的国民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和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力量。音乐教育改革以来,众多高等师范院校为弘扬民族文化,地方师范院校引入本土音乐资源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从而突出强调国民音乐教育、业余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作用日渐突出,促进群众文化繁荣,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现阶段群众声乐文化已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文化多元、艺术多样的发展趋势。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归根结底要靠音乐文化人的队伍建设,依靠大众喜爱的、有影响力的、有高素质文化艺术修养的文艺工作者来组织建设,这就给高师声乐培养人才的要求带来更大的挑战。就业形势的严峻也给高师声乐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带来了考验,高素质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既要懂得声乐专业技术,又能进行声乐艺术实践操作,毕业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市场岗位的竞争。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

(一)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

我国声乐艺术在古代就有很高的成就,如韩娥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礼记·月记》中关于歌唱气息的运用、行腔、吐字以及情感抒发的记载;
《诗经》将民歌汇集;
屈原的《楚辞》;
中国说唱音乐鼻祖《荀子·成相篇》等。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在不断改革,声乐教学不仅停留上个世纪20年代受欧洲文化影响,以美声方法演唱风格占据主要院校优势,洋为中用。声乐教学更好地借鉴了西方融合多元素的民族唱法,更多地融入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成多元共生的状态。声乐教学以独特的个性跟国际接轨,声乐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使之更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

声乐艺术虽不能通过具体的概念言语来形容,但可以结合听觉,是用声音与语言来表现音乐的形式。音乐教育是感性透过理性的认识,有意义且科学地传递给他人,从而得到体会学习过程。声乐教学也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音乐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四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教育学、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法规等课程,约占总课时的33%;
专业必修课包括14门课程,其中师范必修声乐、师范必修钢琴、师范选修主科、学校音乐教学论与教材教法、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名作赏析、和声、曲式等10门课程为核心课程(或称为学位课程),课时约占总课时的44%;
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7%;
公共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素养类四个系列。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0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约占总课时的5%,文科学生至少应选修2学分自然科学系列的课程,其他学分可以任选课程修读,如意大利语、歌曲写作、音乐课件制作、教师技能、形体、论文写作等,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1%;
实践环节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为必修学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6%。其一,公共课门类多,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觉得枯燥,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其二,占据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专业必修的设置虽然丰富,但是由于课程独立性强,学生很难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纵向贯通,比如曲式、和声、复调的学习为歌曲分析、声乐演唱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很难去将这些学科之间进行横向联系。其三,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更多的是对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的导论,提出的是教育的共性问题,并没有对声乐艺术的个性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如声乐教学法、声乐艺术史、声乐作品分析、声乐心理学、声乐美学的开设,理论基础课程的缺乏,学生毕业后只会弹、唱,却不懂如何教。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打破学科分割状态,注重学科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高师声乐教学不单单是教唱,更注重歌唱技巧的理论性指导,声乐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够范唱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的能力,还要有声乐教学的能力以及根据音乐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娱乐实践发挥特性的能力。必须掌握大量的声乐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实力。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堂上的几点思考

1.课堂发声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课堂大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发声,二是歌曲演唱。声乐是一门长期积累、不断练习的一个过程,考验培养学习者的耐心与毅力。发声对于初学声乐非常重要,有助于训练巩固发声肌体。由于现在高校低年级都是小组课,学生多,课堂练声时间匆忙,忽略了学生的发声时间,更侧重的是学生歌唱作品的完成,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好的歌唱习惯来源于基础,通过练声可以使发声的各个器官不断调节使之协调,更好地为歌唱奠定基础。

2.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歌唱气息可以调节喉头的稳定,以更好地打开喉咙建立良好的声音位置。初学者更多的是靠教师的听觉感受及经验,巩固自己的声音位置,通过长期的学习可以自我总结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

3.教师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歌唱是对演唱作品的二度创作。声乐艺术的魅力在于有很强的表现力,一种情感的抒发,体现人类精神、文化、情感的丰富世界。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具备范唱能力,而且要具备对歌曲乐谱的演奏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音乐教育声乐专业的钢琴伴奏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考试或参加比赛时大都为学生相互伴奏,有利的是学生可以加强钢琴伴奏能力,但毕竟学生的弹奏能力参差不齐,对歌曲的理解能力、演唱技法程度也不如专业声乐教师,所以课堂上教师的演奏可以带动学生歌唱的情绪,因此音乐教育系声乐教师培养钢琴伴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运用高科技手段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适应科技化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辅助声乐教学,数字化就是把电脑、投影、录像机、摄影机投入到教学课堂中,使原本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科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歌唱原理的本质,还能运用软件对歌唱作品分析数据,对完整的歌曲演唱进行数据分析,能够使歌唱完美化,加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5.培养适应实践的重要性

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检测方式,注重理论技能实践。在原有声乐考核的基础上增设小组唱、二重唱、表演唱、小型四声部合唱歌曲的能力考核标准,完善教育实习的规划体系,增加实习量,有针对性地建立自我实习档案。

(四)高等师范音乐教师所具备的能力

在当今高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对高校声乐教师有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学科基础技能、自身专业修养、良好的师风师德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勤于参加社会实践跟上国家整体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等师范乐声乐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根据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掌握声乐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国内前沿问题,加强自身艺术修养,与时俱进,以适应高师声乐艺术教育改革和培养新时期艺术教学人才的需求。

三、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声乐教学的发展要突出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相关文化的整合与融合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以器乐、声音为在校主修必修科目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有个师范特色问题,师范类的声乐教学除发声,演唱训练外,还需有一定的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如声乐发声基础原理或者歌曲的音乐分析等,这样才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性。

(二)声乐教学的题材要丰富,内容要具有全面性,侧重体现本土音乐文化

学生在接触演唱曲目上,不要像非师范声乐专业那样有严格的声部划分、音色划分,着重演唱某种风格的歌曲。要多听、多唱、多积累声乐作品,增强范唱能力。同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素材,接触各种风格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各有侧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学生不仅在独唱中唱好,合唱中也要唱好。加强合唱、合奏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合唱中的一员,要如何组织进行训练,如何带动整体,同时学到指挥技巧、排练方法等,开拓思维,有创造力,更好地运用于社会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自我发挥。

21世纪,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培养的目标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单一的培养目标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多元的声乐文化蕴涵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学、人文科学等,使人们对声乐的审美有更深刻的认识。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声乐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将以就业为导向迎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行业领域需求,提高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高师声乐教学研究的发展是要紧跟大方向,特别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其掌握着国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命脉,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瑞.高师声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悦平.新形势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构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4).

[5]王安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起点[J].人民音乐,2012(6).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等师范 音乐教育 教育法规 教研活动 师资队伍 办学途径

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原有的师范院校陆续恢复音乐系,招收音乐专业学生,还开办了许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并设立音乐系。“到1990年为止,我国普通高校,校校都有艺术社团活动和艺术讲座,半数以上学校开设了艺术选修课,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必修课。后开办了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近200所学校,成立了艺术教研室,有教师1000余人。举办了全国大学生音乐夏令营,有的省市相继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合唱节等活动,有的省市还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1]至此,高师音乐教育得以迅速发展。

一、高师音乐教育法规的制定和重要会议的召开

自70年代末起,教育部为尽快恢复和发展高等艺术师范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高师音乐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1979年12月,教育部在郑州召开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座谈会”。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由教育部召开的、专门研究高等师范艺术教育的工作会议。会议初步总结了新中国艺术师范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重新明确了“高师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等学校培养艺术学科的师资”。

1980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该教学计划设立了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主修、选修课程。同年12月,教育部在长沙召开会议,讨论审定了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各科教学大纲,并于1981年9月正式颁发。

1982年3月教育部又颁发了《二年制和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教育部又组织各高师院校音乐系科的教师依据新大纲编写高师音乐专业试用教材。教材建设方面,注意突出师范性、民族性,新编教材中中国作品的比例有了明显的增加。

1987年5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审订会,对原有的22个基本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高师音乐专业名称改为音乐教育专业。此次专业目录的修订,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促进作用。

1989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国家教委教司要求全国各省市音乐教育行政机构切实落实该《总体规划》。

1992年10月,第五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大会主题是关于高师院校音乐系科的教学改革问题。分钢琴、声乐、合唱与指挥、基本乐科四个学科组进行交流、研讨。

1995年12月,第六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在广州番禹举行。大会主题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此次研讨会的主题立意鲜明,强调在音乐教育中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这是国家教委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切实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对音乐教师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规格要求的关键,还在于学校端正办学思想,强化教学管理,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重视教师职业恪守培育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

二、教研活动的蓬勃开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教育部等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下,举办了多种类型的研讨会、讲习班。如1982年在烟台举办的中国音乐史讲习班;
198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研讨会;
1984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学术研讨会;
同年在南京举办的高师和声教学研讨会;
1986年在兰州举办的第二次高师声乐研讨会等等。从1986年到1988年,连续三年由国家教委艺教委、中国音协音教委和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教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三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1990年召开了第四届研讨会。这四届研讨会的召开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高等艺术师范教育的发展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条件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适当增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博士点、硕士点、助教进修班、讲师研讨班,接收访问学者,培养和培训高层次的音乐教育人才。

三、研究生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师院校音乐系科中,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不断发展。到1995年为止,已有8所高师院校的音乐系成为硕士学位受权点单位,此后数量不断增加。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1996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成为博士学位受权点单位,这是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史上首次有了自己的博士点,是我国高师音乐系科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零的突破,原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王耀华教授成为高师院校音乐系科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高师音乐系科博士点的成立,表明我国高师音乐系科已具备了培养最高层次的音乐教育人才的能力。[2]

随着20世纪90年代之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高师音乐系科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得到提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逐渐增多。绝大多数院校都要求没有获得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班或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这也是晋升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对高校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许多高师院校规定,新任教的教师必须具有研究生学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该项工作均得到各校领导的重视。

四、高师的多种办学途径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新教学计划、新教学大纲的颁布和新教材的出版以及《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颁布之后,高师院校音乐教育迅速发展。1990年底,全国已有111所高校(包括高师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设立了音乐教育专业。为适应中等学校音乐教育对师资的多方面要求,高师音乐系科实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除了扩大招收全日制学生外,还增设函授专业、夜大学、成人音乐教育专业,开办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自学考试;
中国电视师范学院于1989年开设了电视卫星音乐教育专科教程。这些举措极大地拓展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途径,加快了培养、培训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的速度。随着招生数的增加和音乐教育专业点的增设,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很多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设点速度过快,新专业点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不足。

另外,在专业教育方面还未摆脱长期以来模仿音乐院校所形成的办学模式,有一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重专业,轻理论,毕业后无法适应中等学校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入学起点低,文化、专业素质水平不高,这些学生毕业时的音乐专业能力、音乐教学能力很难达到应有的要求。此外,受社会上商品经济的影响,许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当音乐教师,毕业生改行现象较为普遍,这就形成了培养结果与培养目标相悖的矛盾,造成了音乐教育人才的浪费。

结语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应当说形式较好,但也面临着如上所述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根本的解决,这要取决于我们是否能顺应国际音乐教育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对音乐教育进行从理论到实践、从管理到教学、从大纲到教材等全方位的改革。只要我们有强烈的事业心,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一定能开创音乐教育的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