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毕业职业规划总结【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6-28 15:4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给各行各业创造广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令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要想在广阔的市场中真正找到一份符合自身需求、适合自身特征的工作就必须在选择职业之前,对未来职业生涯展开合理规划设计,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职业规划总结【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毕业职业规划总结【五篇】

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规划;
职业生涯;
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42-01

一、前言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给各行各业创造广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令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要想在广阔的市场中真正找到一份符合自身需求、适合自身特征的工作就必须在选择职业之前,对未来职业生涯展开合理规划设计,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合理选择适应自身的就业通道,并结合个人实际与社会情况对未来职业生涯做好科学规划,进而按部就班的真正实现自身未来的人生目标。

二、毕业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实践策略

(一)合理明确职业理想与目标

毕业生在走向社会选择职业时应首先明确适合自身的职业目标,明晰自己想做什么、该职业是适合自身长期发展还是短期的职业目标。另外毕业生还应正确树立职业理想,其在人们设计规划职业生涯进程中发挥着指南及调节作用。人们的任何职业理想均会受到社会现实、客观环境的制约,只有科学契合社会建设发展需求及人们利益目标的职业理想才是正确、高尚的,同时包含现实可行性。毕业生树立职业理想应将国家利益、个人志向及社会需求完善结合,依据市场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秉承发展眼光、与时俱进、长远观点,充分考虑自身客观实际指导择业,扬长避短令职业与自身真正优化组合、最佳配置进而令职业生涯规划更科学、更有价值、更合理。

(二)客观认识自身优势与缺陷

毕业生应通过科学良好的认知手段方式全面认识自身职业气质、兴趣、能力与性格,清晰自身特长、优势及不足与劣势,进而有效避免设计职业生涯中存在的盲目性,提升设计规划至适宜高度。通过明确自身优势,毕业生应知晓自身能力到底有多大,深入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由自身实际入手规划职业生涯,进而全面适应社会综合需求。倘若对与生俱来的自身弱势无法避免,或由于外界客观环境形成了错误,则毕业生便应认真对待缺陷问题,并努力改正克服,尽量降低其对自身产生的不良影响。拥有优势并不能证明在职业生涯中便能一定获取成功,而包含劣势也并不能证明一定会失败,在现实学习、生活、工作中倘若过分依仗优势反而会令自身陷于不利境地。因此毕业生只有清醒认识自身优势、正视缺陷劣势,才能通过主动积极的努力做到扬长弊端转化劣势为真正的优势。

(三)正确评估分析社会环境

在充分了解认识自身的基础上,对各类客观因素环境科学评估分析对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短期生涯规划应将组织环境作为评估分析重点,而长期生涯规划则应重点关注对客观社会环境的评估分析,对其环境变化发展状况、特征、自身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客观环境对自身的不利因素、有利条件及客观需求展开细化研究,进而依据环境内外变化、复杂特性合理调整设计职业生涯及自身发展前进步伐,对规划职业生涯产生积极影响作用,并促进毕业生在未来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四)设计与自身适合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主要指人们一生持续不断负担从事的职务、职业与职位的总体过程,人们的事业最终会朝着何类方向发展,其到底适宜何类职业类型,应当扮演什么职业角色均应在前期作出合理规划与设想,该过程便是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为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机遇,毕业生应对其生涯机会展开科学评估,同时通过分析组织环境判断组织中涵盖何类发展短期机遇。职业生涯确定目标主要涵盖长期目标、人生目标、短期、中期目标的合理明确,其分别同长期规划、人生规划、短期、中期规划相适应。实践确定中应依据个人性格、专业、价值观、气质与社会发展综合趋势明确自身长期目标、人生目标,而后再将长期目标与人生目标进行科学细化,依据个人所处具体组织环境与经历相应制定短期与中期目标。社会发展中职业种类丰富多样,职业的不同对从业人员技能、知识与素质的要求必然有所区别,加之毕业生自身包含的客观条件有所不同,个体具备的素质包含现实差异性,因此毕业生对职业的规划、选择不仅应由社会需求出发,同时应科学考量自身实际状况,进而做出真正合理、适宜、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并促进自身在未来的发展中走的更远、更体现自身核心价值。

三、结语

总之,基于规划职业生涯的科学内涵,即将走向或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只有科学明晰职业理想、树立职业目标,客观认识自身缺陷与优势、正确评估分析社会环境、设计与自身适合的职业生涯,才能真正在未来的人生发展、职业工作生涯中真正发挥优势、弥补缺陷,在适宜的工作岗位最大化创设服务价值,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为自身的持续提升做出努力。

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有资料显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占全部高等学校总数的58.5%,其招生规模远远超过普通高等学校的规模。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其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针对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止2005年12月,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62.1%,远远低于本科院校平均就业率81.7%和研究生平均就业率91.9%的水平。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已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体系,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1 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和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孕育于20世纪后期的美国,1971年,美国联邦教署署长马兰正式提出“生涯教育”一词。它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一种系统的完整的教育构想,它通过生涯进展等步骤,培养学生的生涯能力,以发挥学生的天赋才能为目标,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引导的能力,最后使学生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美满的生活。显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外延比就业指导宽得多。职业生涯教育的三个前提是教育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习得人生规划的根本。与其说职业生涯教育教会了学生许多知识,不如说教会了他们去理性地思考———让他们学会了思考如何对待就业,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战略规划。

大学生就业要融入社会组织,由于个人总是在组织中从事某种职业,因此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会受到组织的影响。因此,Hay-wood(1993)提出“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即组织帮助个人检视其生涯、评估其教育培训需求,并发展一些特殊的行动计划来维持、增强及再评估他们在工作环境中的专业与管理技能是否合适,以面对快速改变的局面。尽管如此,许多学者都指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是个人,员工本人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常常是指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即具有明显的个人化特征。

总之,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致相同的定义,即指一项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是个人为了解和控制自身的职业生涯而实施的一项行动,它包括个人评估和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组织存在的机会与限制,从而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如接受教育、积累工作经验等。简单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个人情况,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采取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其本质在于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强调个人职业生涯从低到高的一个层级递进过程,注重个人的成长发展空间。

2 在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规划的重要现实意义

(1)职业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确切的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个人职业规划是个人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以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从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率的路径。一份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职业规划,可以激励大学生围绕其规划,制定合适的学业进程,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存方式,规划一种职业生涯就是规划一种人生状态。职业生涯指导涵盖了个人探索(认识自身)、职业探索(认识职业)、就业形势和政策分析、职业素质塑造,通过一系列的指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准确把握社发展变化的趋势,在规划人生发展中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更好更快地成长和成才。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这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换句话说,职业教育“最大的认可是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最终是用人单位认可”。就业是评价一所职业学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树立他们职业自觉意识,提高学生就业率,是职业学校的当务之急。实践已经证明,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这将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帮助他们寻找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并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进而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肯定自己的价值,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职业意识,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有效找准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和支点,潜移默化中促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使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健康地完成学业,充满自信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就业竞争。

3 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曾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的指导表现出了更加迫切的渴望。因此,高职学校更应该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择业观,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从高职学生自身成才方面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还可以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高他们就业成功的机会。

3.1 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机构,是就业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高职院校应在院系学生就业工作基础上成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由系党政领导、专业工作者以及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在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色;定期开展研讨和培训,总结成功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经验,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增加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的投入。其一,在就业指导部门中设立专业技术岗位,如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聘请专家层次的人从事;其二,新增的人员要以专业人才为主,把好“入口”关;其三,对现职人员进行全员化的专业教育培训,限期达到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水平。

3.2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途径,强化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是通过相关活动帮助高职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筹划未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高职院校应在学生一入学,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主渠道,建立科学的就业咨询服务,以大型讲座、模拟招聘会、网络宣传等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活动,向高职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形成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良好局面。在具体的实践中要逐步形成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同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帮助他们澄清认识上的一些误区,真正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帮助自己准确定位,提升学习动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引导高职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分析就业难的原因,认识职业,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

3.3 强化市场意识,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网络服务

市场意识就是竞争意识。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必须具有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和手段,不但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向用人单位卓有成效地推介专业毕业生,详细介绍专业有关方面的情况,还要具有情报员的素质,搜寻社会的岗位需求。除此之外,职业规划指导部门应当参与招生计划的制订,先期调节不同专业的供需状况,以利于未来的毕业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

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指导信息网络系统,为毕业生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可靠、快捷的信息服务,是满足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重“客户”需求的重要物质条件,也为所有在校大学生思考和设计职业生涯提供了便利。高职院校应加强硬件建设,在校园网建立全方位的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配备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完善信息传递和网络功能,努力实现招聘单位与应聘毕业生的直接互动交流,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3.4 建立科学就业指导调查机制

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对学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和跟踪调查,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单位流向统计,结合毕业生本身的结构进行分析,及时把握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和就业指导工作方向,寻找工作规律,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有效性。还要对未能就业毕业生进行调查,通过对其原因和个人情况与需要的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三,对已工作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的工作状况、个人发展状况、对就业服务指导的意见和要求,以及对高职院校教育内容的意见和要求。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基础之上,学校就业指导机构要做出详细分析,以全方位地思考和安排就业指导工作,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制定科学的措施,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水平,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想在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帮助学生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参考文献

[1] 里尔登,等.猴志瑾,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美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2] 杰弗里,等.王伟(译).职业生涯管理第三版(美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5.

[3] 吕国富.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高校毕业生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31-02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及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国有施工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迅速扩大,造成了技能人才的严重匮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此后国有施工企业每年都会较大规模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招聘新员工,这些高校毕业生的涌入,一方面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的问题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研究背景和现状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粗放的管理模式使传统的施工企业人才管理有别于其他行业企业,许多企业仍然存在对人才管理不重视、人事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但是,近年来,随着工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大量产生和应用,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增加,迫切需要国有施工企业对引进人才实行规范的人事管理,建立完善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政策机制。

高校毕业生是企业的新生力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后备人才。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企业在人才培养观念和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基本上处于随意或缺乏计划性。企业也很少认真、系统地研究这个问题。过去,一个大学毕业生分配到企业后,一般是通过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摸爬滚打”而慢慢成长起来的。显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和成长速度远远不能适应企业日益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管理体制、机制,才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人力资源财富。

二、国有施工企业毕业生培养机制、体制的调查分析

以某一个国有施工企业为例。该企业从一个传统的国有老企业发展成为境内外上市的国际化公众公司;
从一个单一产品结构的铁路施工企业发展成为“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主业突出、相关多元的综合型建筑企业;
从一个竞争能力较低的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逐步认识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大量的尝试性工作。

该企业针对毕业生的培养,主要制定了《高等院校毕业生管理办法》,其中主要包括见习期的培养和定职后职业发展规划(期限为5年)管理办法等。

1.个人发展意愿调查。根据高校毕业生谈话过程中的了解,从毕业生个人发展计划目标中筛选出排名前五项发展目标的指标绘制成表(见表1)。

2.个人能力提高意愿调查。(1)超过30%本科生希望提高以下五种能力,以下为选定提高各能力人数占总人数比例(见表2)。(2)超过30%专科生希望提高以下九种能力,以下为计划提高各能力人数占总人数比例(见表3)。(3)中专生主要希望提高以下七种能力,以下为计划提高各能力人数占总人数比例(见表4)。(4)该施工企业目前通过项目班子后备人员培养、领导班子带徒活动已列重点培养目标的毕业生人数(见表5)。

其余毕业生依据原职业生涯规划正常培养。

3.依据以上数据的调查分析,毕业生培养机制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1)毕业生见习期管理简单,见习内容过于单一。结合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工程任务量大,项目技术管理人员严重匮乏,造成很多高校毕业生报到以后就急于分配到各项目部直接投入生产一线,项目分布广,人员分散,模式化的见习内容,使得有的项目部拘泥于形式,见习内容过于单一,没有针对性,甚至脱离见习内容。见习手册格式缺乏灵活性。(2)毕业生职业发展规划流于形式,缺少继任管理过程。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为确保在需要时可以得到具备合适资格和经历的人员而采取的措施,它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继任管理两个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制定职业目标、确定目标实现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焦点是在个人目标与现实可行机会的配合上,毕业生可以在人力资源部门帮助下沿着一条既定的职业道路,获得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生涯管理具有现实作用和积极意义。第一它是激励员工的有效工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个体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个体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会使员工获得激励。能看到自己的个人发展机会的员工会对工作和组织具有更高的满意度,促使个人绩效的不断提高。

继任规划管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继任规划管理主要用于保证组织拥有满足将来业务需要的管理者,其目标是保证获得用于填补由于提拔、退休、死亡、离职或调离而造成的职位空缺的合适的管理人才,确保候选人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所拟任的职位。一方面,员工缺乏进行自我发展计划的意识;
另一方面,企业并未认识到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作用及自身应承担的责任,不能深入发掘高校毕业生身上的优势、弱点,从而也无法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职业生涯规划多半流于形式,毕业生没有真正的机会和平台可以施展才华,应适当增加实际的岗位锻炼机会。(3)指导教师人才队伍建设落后。指导教师队伍人员匮乏,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的毕业生分配到项目部以后,象征性的配备了指导教师,而指导教师忙于施工生产,对毕业生没有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由于项目部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刚刚定职的毕业生就指导新入职的毕业生,甚至毕业生没有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就主管分部分项工程。另外即使毕业生配备了指导教师,专业技术指导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仍很落后。有的指导教师在日常的言谈中,对毕业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4)毕业生的培训机制落后。一是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反映在随意性、临时性、应付性、缺乏主动性、统行性、专业性。二是培训内容方式和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结合不紧,培训形式单一,培训缺乏宏观谋划。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脱节;
培训缺乏针对性,与人才的使用脱节;
培训缺乏创新性。目前毕业生的现状是,培训得不到全方位培训,有的毕业多年也没有得到培训机会。针对财务系统、工程专业系统的培训多一些,而综合素质教育培训很少。(5)毕业生待遇过低相应激励政策不健全。目前毕业生的保障工资收入过低,尤其是专科毕业生,扣除各项保险,每个月满足不了日常生活的消费水平。刚毕业的学生面临的是成家立业。施工企业绝大部分招收的毕业生都来自农村,毕业生购房是目前毕业生面临的很大困难,由于过低的工资,甚至有的毕业生助学贷款当年很难还清。

三、国有施工企业大学毕业生培养与管理的改进对策

1.制定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制定《5年人才战略规划》,立足企业资质基本要求和多元化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分析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数量、结构、层次配置需求,确定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系统科学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努力形成主要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相对稳定的特殊工种队伍四个层次的梯队人力资源建设规划。计划用1至3年时间,为各专业预备和配置人力资源;
用3至5年时间新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项目经理、优秀班组长和技术骨干。在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以大学生为主的项目管理公司和大学生项目部,把德才兼备,具有一定施工现场管理经验,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优秀大学生安排到项目经理岗位和施工管理的重要岗位。

2.构建大学毕业生培养的新模式,加大投入,设立培训基金,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入职培训制度。(1)培训可采取多种方式,除了常用的授课外,主体讨论会、读书会、头脑风暴、网上交流、面谈咨询、工作现场训练等等,都可在部门培训中有针对性的采用。对新接收毕业生的培训该施工企业加大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毕业生的拓展训练上,毕业生对此培训记忆深刻,并且加强了团队建设意识,今后可以大力推广。(2)企业可以每年从经营产值中提取一定比例的人才培训基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每年从中层以上干部中选拔3-5人参加高等院校的研究班学习,拓宽知识层面,提高管理能力;
每年选拔近百名基层管理人员走出去进行短期培训,提高实用人才的专业水平;
不定期邀请院校教授和知名学者,到企业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帮助基层及中层以上人员学习先进管理的方法。

3.配备专门的毕业生培养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多关心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使毕业生对企业有认同感,将自己的成长及自己的发展空间与企业经营理念紧密结合。

4.为高校毕业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继任管理过程。应结合毕业生能力、兴趣、人格等方面的因素,结合组织的需要,为毕业生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便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将来有较明确的期望,激励他们向这方面努力。如果毕业生在一个企业中看不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那么他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会有效的激发出来。最值得注意的是,职业生涯是一个有机的、逐渐展开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机械的、预先设计好的过程。因此,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指导,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就要与他们一起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定出发展目标,再分阶段制定发展计划,分步实施。而企业同时应该本着长远发展的目光考虑未来几年或更长时间可能空缺的岗位或职务,结合毕业生个人发展目标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这样对企业会更为有利,对毕业生个人也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和展示自己的舞台。设计多种职业途径。按照传统的观点,职业途径被视为向组织中较高管理层的升迁之路。由于组织结构设计的扁平化,晋升的机会是有限的,许多员工的晋升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因此需要丰富职业发展的途径,例如双重职业途径,即为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设计一个平行的职业发展体系,经理人员使用管理类型的晋升阶梯,专业技术人员则使用研究开发类型的晋升阶梯,从而使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员工不必进入管理层,也可以得到更高的报酬。当然,这需要企业薪酬方案的支持,以保证不同职务系列中的薪酬是可比的。

5.为专业技术人员量身制定岗位晋升计划。(1)参加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安全工程师的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的,公司报销相关费用,并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
对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毕业生,及时安排到相应岗位,使他们感受到通过自身努力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2)按岗位类别,进一步完善见习计划内容,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毕业生见习期。为每一位毕业生设定三个月或半年以及一年期的工作目标与职责。该培养计划和毕业生成长论坛、毕业生成长手册一起,构成毕业生培养体系,并与项目班子后备人才培养紧密衔接,形成人才梯队。(3)实行目标制管理模式,即将每年度培养目标分为考核目标和挑战目标,按岗位、分年度逐级达标,累计积分,激励他们不断学习与进步。在具体培养中,以“导师制”为主,业余培训、短期活动为辅,并通过项目育人、科学考评等手段,达到加速青年人才培养的目标。

6.积极拓展沟通的有效手段,畅通交流渠道,创新交流方法。充分运用适合于青年特点的现代传媒手段,在网上建立书记信箱、领导热线,开发青年人才大家谈BBS交流园地,尝试让不同部门的青年一起交流,或让青年在网上与领导交流。既可增进各部门青年之间的了解,又让基层青年有机会与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进行交流。

7.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锻炼的平台,缩短培养周期,及时委以重任。为避免大学生在艰苦岗位上工作时间过长造成人才流失,要加快培养使用速度。优先提拔优秀大学生到项目经理、技术员等重要岗位。对德才兼备、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提拔重用,将有能力、靠得住、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选拔充实到项目经理的岗位上来,并给予政策扶持。但与此同时也要警惕彼得原理现象,彼得原理即人们常常被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们能力的职位上,从而导致组织效率的下降。也就是在一个职位上工作出色的人,可能被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且对能力有更高要求的职位而其无法胜任的情况。员工在原来职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并不代表其具备新的工作职位所要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企业在提升毕业生职务时,应充分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评估,并将其与拟任职位的能力与技能要求逐一对照,不仅仅以资历及过去的表现作为晋升的依据,以保证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与方向的正确。

8.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机制,确保企业稳定发展。(1)建立实行月工资发放和正常的公休制度。施工单位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多是下苦力、走四方。近年来,建筑业僧多粥少,竞争激烈。施工企业工期紧,任务重,利润微薄,而导致工资发放不及时,星期天、节假日不能正常休息,甚至有些企业出现了新招聘来的大学生迫于生活压力和得不到婚恋时间需求而跳槽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为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工资基金制度,统筹谋划公司业务和施工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和保证工程工期的前提下,尽量实行我国通行的“工资按月发放,星期天、节假日公休和每天8小时工作制度”,打破传统的建筑企业从业人员早起晚归、披星戴月的作息习惯,改变常年无休假的疲劳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解决新招聘人员的生活压力和婚恋时间需求,增加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促进企业的规范化运作。(2)不断完善先进的企业文化。一般来讲,企业文化就是一个组织、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也应是员工乐于接受和遵循的,这样员工就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奉献自己的忠诚、效率、责任心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石金涛.培训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谌新民.新人力资源管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华茂通咨询编著.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4.王晓春.设计新员工入职培训.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0)

5.张振虎.浅论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经营管理者,2011(01)

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措施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就不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高等教育也从精英化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200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增至212万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2012年为680万人。整个“十二五”期间,大学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接近700万人。短短10年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翻了两番,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造成这一现象尽管有很多原因,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辞其咎,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强化此项工作,使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就对职业这个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对职业生涯有一个科学规划,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个体规划其职业生涯的一门学问。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以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1908年创办职业指导局为标志。1953年,美国学生舒伯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使“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概念,也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走向成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学校教育和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而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不仅教育理念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体系也存在许多亟待弥补的漏洞。

1.领导班子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没有足够重视

学校办学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走上社会、服务社会,就业率是衡量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准,没有较高的就业率就意味着学校办学某种程度的失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一所学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然而,部分高校领导班子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诸多误区,在专门机构设立、师资配备和课时安排等方面均不能达到实际需要,很多学校出现了“喊得多做得少,目标多实现少”等尴尬局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某种程度仍旧停留在口头上和计划中。

2.学校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高校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兴趣、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引导等,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然而,部分高校往往只在学生毕业前对求职技巧(如求职简历、面试注意事项等表面化的东西)进行指导,着眼于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临时桥梁,缺乏系统化教育和引导,从而混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概念,短短几个月时间很难使学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学生毕业后也很难快速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要求。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师资队伍不够专业

在大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本来就不够,加上大部分课程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授课效果极不理想,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要求,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与专职教师极少,多数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管理工作老师转职过来的,或由各院系负责学生日常工作的辅导老师兼任。这些老师大多没有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很难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效率和效果就更难保证。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跟踪回访机制不健全

无论是否顺利找到工作,工作状况是否理想,大学生都是走上社会后才能够切实把所学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才会明白在大学期间哪些课程的设置是合理的、有用的,哪些应该进行调整和改善的。尤其在择业实践中,他们更多领悟了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置的优缺点,具备了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科学评价的条件。因此,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学校实现课程设置科学化和实用化的最好途径。但大部分高校把学生走出自己的学校当成完成了全部任务,没有考虑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回访,从而丧失了总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验教训的捷径。

二、强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

教育部2007年下发文件,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由选修课转变为公共必修课,这就给高校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弊端,高校主要应采取如下4项措施。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和教育体系建设

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和教师队伍,配备固定的办公场所,保证软硬件办公设备齐全,实现该项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专业化。要求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掌握政策,了解市场,熟悉学生,有较高的职业指导水平。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和毕业生管理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对在校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并及时向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反馈调查结果和意见建议,进而对现行做法进行完善,切实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

2.完善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

系统设立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从学生入学之日起把该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进校之初就意识到就业的紧迫性和竞争压力,主动思考未来就业问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课程不仅要针对学生职业能力扩展、专业证书考核等提供指导性的建议,还要增加公关礼仪、演讲口才、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和职业能力等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协助、校企联手等方式,定期开展实践操作,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市场赢得先机。

3.侧重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

自主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我国就业体系的改革方向。职业规划教育应采取邀请成功人士讲授本人经历和成功案例,联系有国外工作经验的人士讲解外国就业经验等,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使毕业生观念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鼓励学生把专业技能与兴趣特长相结合,将创业作为考验自己胆识、锻炼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努力创造出符合自身能力的社会价值。

4.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跟踪回访机制

高校应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建立跟踪回访机制,建立毕业生回访档案卡制度,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单位情况和日常联系方式等,并做到相关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更新,定期收集整理毕业生就业动态信息,采取电子邮件、走访用人单位等多种方式,把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设置的适宜度,以及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进行汇总,弄清全局,认真分析,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并有效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总之,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度重视,使在校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总体认知和正确评价,从思想到行动为就业做好准备。同时,我们也呼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创造就业岗位,从而逐步摆脱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闫娜.浅析如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大学生积极就业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

[2]吴洪波.浅谈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3]鲁伟.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2010,(11).

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时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1研究目的

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则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000而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在同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状态和要求下,个体如何评估自身的特有的属性对决定将要进人或变换的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使个体在职业决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面对职业选择范围的反应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挑选面非常狭窄;有的人则能突破专业的限制,跳到别的领域。当面对其它专业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时,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依赖自身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努力和学习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胜任工作,并使自己获得进步和成长;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接受这样的职业,一旦不能胜任就会证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就业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那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可以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对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 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5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2001年由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龙立荣主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采用里克特5.。计分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我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即抽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问卷为73份,有效率为97.500。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 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 1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为3. 512135,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得分超过总平均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总体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五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中值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3.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的女性职业和传统的男性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划分已不明显。尤其是脑力劳动等复杂劳动,工作岗位的男女之分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女性,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也反映到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见表3) 。

3. 3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非独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对其关注度较高,给予其就业信息方面的帮助相对较多(见表4)。

3. 4生源地城乡差异分析

除制定规划以外的四个维度包括总分上,来自城镇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制定规划上,来自农村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减小的同时,城乡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也相接近,但是在总体水平上,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还是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力量,这些人际资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亲朋、同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见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