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气象学气候学论文【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28 17:2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运气学说,是探讨气象运动规律及其与人体生理、病变关系的科学。古代研究气象运动,涉及面较广,诸如历法、天文、气候、物候等。人们若不能把握寒暑阴晴的变化规律,衣食住行都会发生问题。远在三千年以前,殷墟甲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气象学气候学论文【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气象学气候学论文【五篇】

气象学气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运气学说,是探讨气象运动规律及其与人体生理、病变关系的科学。古代研究气象运动,涉及面较广,诸如历法、天文、气候、物候等。人们若不能把握寒暑阴晴的变化规律,衣食住行都会发生问题。远在三千年以前,殷墟甲骨文的许多卜辞中都记有阴晴雨雪的变化。到周朝前半期,人们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并编为诗歌,使妇孺可以传诵。如《诗经•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意思是冬天要下大雪之前,必先飞雪珠。又《国风•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早晨太阳东升时,在西方看见虹,不久就要下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普遍应用,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天文学和气象学知识也大大提高,给运气学说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我国古代在气象和天象观测方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及详细的记录和总结。例如,春秋以前,没有二十四节气,人们的活动要看星宿的出没作决定,所以人们普遍观测天象。明•顾炎武《日知录》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多,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华’,戌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七月流火”,“三星在户”“月离于毕”,“龙尾伏辰”①,均为当时流传在民间的气象谚语,分别见于《诗经》、《春秋左传》等典籍中,可见春秋战国以前,中国人民的天象知识已相当普遍。并且,对大旱、大水、大寒、以及霜、雪、冰、雹等特殊气候的记载,极为重视。例如南宋,从高宗绍兴五年(1131年)到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凡一百三十三年间,有四十二次杭州晚春下雪的记载。气象学家根据这些记载和近年杭州降雪日期相比,推断在南宋时代的春天降雪期,要比现在延迟两个星期。说明在十二、三世纪时,杭州的春天要比现在冷1℃左右。所以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说:“在我们的史书上和各地方志上,古代气候记录的丰富,是世界各国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古人对气象的研究,不仅单凭直观观测,还制造仪器以辅助观测之不足。如后汉(或魏晋)人所著的《三辅黄图》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天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乌,过风乃动。其制法虽不详,但据《观象玩占》说:“凡候风必于高平远畅之地,立五丈竿,于竿首作盘;上作三足乌,两足连上外立,一足系下内转,风来则转,回首向之,乌口衔花,花施则占之。可知张衡的候风铜乌,和西方屋顶上的候风鸡相类。西方的候风鸡,十二世纪时始见于记载,要比张衡候风铜乌迟一千年左右。雨量器也是中国最早应用的。宋•秦九韶著的《数书九章》中有一算题,就是计算雨量的容积。到明永乐末年(1424年)令全国各州县报告雨量多少,当时各县统颁发了雨量器,一直发到朝鲜。清康熙、乾隆年间,继承了明朝这一优良制度,制造统一雨量器,颁发至当时全国各地。西方到十七世纪才用雨量器。此外张衡创“浑天学说”的同时,还制造“浑天仪”,立黄赤二道,相交成二十四度;分全球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立南北二极,布置二十八宿及日月五星,以漏水转之。某星始出,某星方中,某星今没,和实际极为相符,其精巧之程度为中外前所未有。这些仪器的制成与应用,使人们对天象和气象的认识大大地提高了一步。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我国古代在气象学、天文学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季节气候的划分

各地区的气象变化都有相对固定的周期节律,称之为季节,季节反映了气象变化的规律。四季,指春夏秋冬四时,主要反映气温的年周期变化,在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周期中,地球以赤道为轴心的南北极来回摆动,是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有明显四季气象特征的天文背景。运气学在四季气候变化规律的气象背景下,独具特色地构建了与气象变化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的医学气象学理论。五季,是按气候特征将一年划分为五个时段,其以寒热气候特征为主,又考虑燥湿等气象要素,更能反映一年的气候变化规律。运气学以此为依据,把一年运气划分为五季,形成了主时五运说,每运各73.05日,每年约从大寒日起为初运木,主风;二运火,主热;三运土,主湿;四运金,主燥;终运水,主寒。六节,又称为六季或六气,也是按照气候特征将一年划分为六个阶段。按五行相生次序分为六步,称为“六节”,每节各有相应的气候特征与之相配,分别为风、热、暑、湿、燥、寒,故又称为“六气”。其实质是把影响气候的气象要素归纳为六种,并以该六种气象作为常见气候类型,客观地反映了气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2二十四节气的确定

二十四节气是用来表示季节的交替和气候变化的时段,是将一年内太阳在赤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里。每月两个节气,月首的叫“节气”,月中的叫作“中气”,每个节气十五日多。每个节气的名称据该时间段内所特有的气象和物象而确定,反映季节寒暑变化、气温高低、霜露雨雪及其物候规律。运气学说的六步主气,就是以此为据,把一年分为六步,每步主四个节气,说明一年中各季节的气候变化规律和物候、病候特点。七十二候之“候”是气候的意思,是计算气候变化最小的区划单位,每候有一个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我国气象的短期变化约五日,即五日为一个气候小周期,全年七十二候。“候”是气象变化最直观的客观依据,也是运气学说的时令季节标志。1.3阴阳两历调整的成功阳历和阴历调合的困难,在于月亮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两个周期不能配合。月亮绕地球二周所需时间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两个周期不能除尽。而古代农历把阴阳两历调和得相当成功。阴历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一年十二个月仅354天,比阳历少十一天有余。每隔三年插入一个闰月,却多了几天。若十九个阴历年,加七个闰月,和十九个阳历年几乎相等。这是很巧妙的。我国在春秋中叶,已知道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所谓“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阳历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乃阴阳历并用。西洋在巴比伦时代及希腊罗马时代,也并用阴阳两历。但我国的历法比希腊、罗马进步得多。《孟子•离娄》:“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古人称冬至、夏至为日至,可见在孟子时代,我国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已极有把握,而西方至西汉末年历法还非常纷乱。二十四节气和阴阳合历的确定,不仅有利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也给运气学说的建立创造了极其有利的科学条件。

2运气学中的气象医学思想

气象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运气学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运用了大量的古气象学内容,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实践,加以发挥,将其融会于医学理论之中,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古气象学,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医学气象学。因此,运气学实际上是运用古代气象学理论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防治规律而建立的理论,并通过“气候—物候—病候”的关系予以表述。

2.1人与气象变化相应的生理观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和风热燥湿寒的气候变化。人的五脏与四时气候变化相通应,“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胃者,通于土气”(《素问•六节脏象论》)。因此,五脏之气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尤其是四时气候的影响,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与四季气候的活动规律相适应。这种五脏外应五时的观点,不但认为气象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而且还认为经络之气的运行分布,气血津液的分布部位、分布状态、运行及代谢状况,以及人体的正常脉象等也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变化。运气学以四季气象变化为背景,以中医学特有的四时五脏理论为依据,构建中医运气理论。认为春日多风,气渐温;夏日炎热,长夏多雨湿;秋日干燥,气渐凉;冬日严寒,这是气候之常,为主气、主运的应时气候,是生物生长化收藏的必要条件。人只有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但是,气候常有变异,有时甚至反常,这种干扰因素,就是客气、客运所主的气候。气运之至,有太过,有不及,从而产生胜、复、郁、发等各种异常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气象学气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恢复气候;
重建生境;
气候正义;
生境利益;
协作减排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3)01-0017-15

气候引来伦理关注,不在于气候变化,而在于气候失律及其造成的日益恶化的生态后果。为此,笔者尝试这方面的思考,首先撰写了《气候伦理:恢复失律气候的社会方法》,考察气候失律如何造成灾疫失律,论证气候伦理何以可能构成人类恢复气候的社会方法;
其次通过《气候伦理研究的依据与视野》,辨析“气候变化”概念,澄清“气候争论”误识,论证并确立“气候失律”这一气候伦理的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考察气候伦理研究的客观依据,展示气候伦理研究的基本视野。本文是在前两文的基础上,比较气候伦理研究与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灾疫伦理学的区别,明晰气候伦理研究的范围,并尝试构建气候伦理研究的学科话语,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性规范的应有疆界和话语平台。

一、气候伦理的学科指向

以气候失律为认知出发点,围绕如何恢复失律的气候而展开深入的伦理检讨与实践方案设计,抛弃感觉经验描述方式,走理性规范探索的学科化道路,来构建气候伦理学。

构建气候伦理学首先需要明确其学科性质。从其研究的特定对象看,气候伦理学应该属于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应用人文科学。

(一)气候伦理学是新型的应用人文科学

气候伦理学的“新型”性,首先指气候被意识和关注而得以进入伦理学的研究视域,也指它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诞生展示了完全不同的新视野、新理念、新认知、新方法,这种新视野、新理念、新认知、新方法承载了当代人类存在和生存所萌发的新向往、新追求,并最终需要创建一套新的话语方式予以表达,以引导当代人类生存朝生态理性方向展开生境重建和家园重建。

气候伦理学关注气候失律,是为解决灾疫失律这一世界性难题,实现生境重建,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气候伦理研究探讨的主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恢复失律的气候,重建气候生境;
二是探索创建人类生态幸福的宇观方法。气候伦理学之所以最终要以人的生态幸福为主题,是因为人与生命世界相连,人与自然宇宙相通,人与过去和未来相依相生,人与群或他者不得分离。人作为世界性存在者的历史与现实,使得气候伦理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既是古典意义的,也是当代意义的,更具有指向未来的前瞻性。因而,气候伦理学的人文特质,既呈现出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又为人类在新的存在条件下追求人与自然相统一以及人与生命世界相协调提供新的路径与方法。

(二)气候伦理学是综合性的新型人文科学

基于如上“人文”要求,气候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人文科学,必然是综合性的。

气候伦理学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认知视野的综合,它必须超越性地统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资源,形成一种全景视域的整合视野。具体地讲,气候伦理学必须在考察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律动规律、生成法则和人类社会的律动规律、生变法则,以及人性敞开的可能性趋向的前提下,寻求三者的共生曲线,找到自然宇宙、生命世界、人类社会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最终法则、依据、公理、方法,这是气候伦理学为陷入灾疫之难的当代人类提供其谋求解决之道的绝对前提。

气候伦理学的综合性,还表现为对学科的综合化。从研究对象及其关注重心的角度来看,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是气候,主题是气候变化,重心是气候变化的自然动力;
而气候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气候失律,主题是如何恢复失律的气候。其关注重心有二:一是揭示导致气候失律的复杂机理和人类因素;
二是探求恢复失律气候的人类之道。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使气候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人文科学,不仅获得了应用的性质定位,还获得了跨越学科的整合功能。

客观地看,气候失律既是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恢复失律的气候,不仅要遵循自然之道,更需要重构人类方式,包括存在方式、生存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所以,气候伦理学不仅要充分运用自然科学,如气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地球科学、宇宙学等学科资源和方法,更要整合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公共政策、国际政策、财政学、福利社会学、灾害学、疫病学、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灾疫伦理学、环境哲学等学科资源。所以,气候伦理学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三大领域进行多元科际整合的大综合的应用人文科学。

二、气候伦理的学科特征

要全面彰显气候伦理学的学科特征,需分析与其相近的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灾疫伦理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气候伦理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区别

气象学气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

主管单位:中国气象局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7313

国内刊号:11-2690/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应用气象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联合主办的气象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反映气象科技领域内研究和应用成果的最新论文、资料、方法等大量信息,内容包括气象预报、卫星气象、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环境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候、大气探测、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
还刊登国内外现代科技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在气象学中应用的研究论文及信息。主要栏目有论著、短论、专题评述、学术论坛、研究简报和书刊评介等。本刊已首批入选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CSTA)国家数据库(英文版)收录的刊源名单,被美国气象学会“气象与地球天体物理文摘”(MGA)和美国国际科学应用协会(SAIC)以及中国科学文摘(英文版)等多种文摘收录,并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字化期刊群“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气象学气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立体化教材;
气象与气候学;
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02-02

立体化教材是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多形态、多层次、多用途及多媒介的教学资源的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

一、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现实意义

2005年教育部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再加上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大多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与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造成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因此建构知识体系应以多形态(纸质、电子或网络介质)形式展现,并提供交互支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基于网络的“立体化”教材的特点

与传统的纸版教材相比较,基于网络的“立体化”教材有如下特点。

教师将理解难点依托信息网络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网络课件进行答题、测试,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交流、答疑等,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
在网络更大的范围内吸收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形成协作学习环境;
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等进行在线学习。

三、立体化教材的创设依据

1.教师教学。为了使老师在教学中能做到“个性化教学”、方便制订教学计划,演示教学重点内容,组织试卷等教学需求,需进行立体化教材建设。编制与主教材配套的教学大纲、教师参考书、电子教案、试题库等资源。

2.学生学习。学生利用立体化教材的信息资源(如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纸质教材以及网络上的信息等),自由探索,自主学习,达成学习目标。①激发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设计互动环节,将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激发学生兴趣;
提出具有灵活性开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文献,自主分析数据来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②创造适合学生心理的问答环境,构建有效的交流互动平台。在互动区,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种交流不仅具有深度而且更具有广度。

3.构建气象知识第二课堂。因课时所限,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气象知识都是有限的,从知识容量和广度上都是不够的,急需通过网络进行气象知识的第二课堂构建。

4.气象科学的普及以及环境教育的深入。搜罗整理与气候环境教育相关的新闻、视频、图片,整理成专题让学生了解前沿的气象科学技术知识、气象灾害防治技术、气象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四、立体化教材模块的内容

结合网络技术来搭建一个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把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等多方面的优势融合到现代网络教学平台中。同时也可以将网络便捷性、互动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气象学与气候学》立体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九大模块:①模块一。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大纲,总体概述,教材主要内容。《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能最大可能地提供大气环境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的演变过程,全球气候变迁特别是气候异常的机理。而实践教学能帮助学生学会监测大气环境,了解大气状况。②模块二。分章分节对各章节的重难点详细解释和说明,让学生能自主理解和掌握,对于上课还存在漏缺的地方及时补上,更从中找到更多的突破口。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处理各种气象资料,学会气象资料整理的方法;
也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接受天气云图,掌握有关天气预报理论与方法;
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获取大气环境信息、气象灾害资料及气候数据,为当地生产建设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此外学生依靠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能及时把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③模块三。链接高中地理,讲述知识在高中地理知识中的运用,解释高中地理所涉及的知识的更深层原理;
气象气候学课程教学一直关注大气环境演变与全球气候变迁以及地方气候的状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某个地方的大气环境与地方气候时,可以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来获取该地的资料和信息。气象气候实践教学中所要求的地图应用、数据收集和绘制图表等技能,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探索、识别问题,并提出建议。④模块四。气候环境,在气象与气候学中还存在着世界上还未解决的课题、原理、现象,比如“厄尔尼诺”现象等,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带动学生探索更多知识的欲望。臭氧空洞是全球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之一,教师在讲授大气的物质组成时应引导学生探讨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来源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同时由于人类改变大气成分,又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因此有必要增加臭氧层保护的专题讨论。⑤模块五。生活更便利,包括天气查询和生活中的气象知识的介绍。通过链接中国天气网查询天气等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运用知识原理来解释和解答众多的生活事例,实用又有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⑥模块六。气象科普,介绍气象名人,气象名词,解释生活中的气象谚语,更多地了解气象方面的相关知识。⑦模块七。练习巩固,通过习题的练习,更理解和明确知识的不足之处,再回头巩固知识掌握中存在的问题。⑧模块八。自主检测题库,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和难点知识,有配套的检测题库,学生可以自测。还有期末考试题样卷,学生可以对整体的知识自我检测,寻找知识上的缺漏。⑨模块九。辅导答疑模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积极性。

通过构建立体教材,可以提高教学及学习质量,并促进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在具体教材的编写上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必需、够用”为度,对内容的编排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教材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体现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张映光.试论立体化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6,(3):60-62.

[2]赵志强.高校立体化教材建设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78-80.

[3]张浩宇.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报,2008,27(1):87-88.

[4]刘洪,郑丽群,李大卫.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观察与思考,2012,(03):127-128.

[5]刘兰芳.气象气候学课程改革与环境教育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4):68-70.

[6]刘兰芳.高师地理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3,21(6):100-103.

[7]刘兰芳.21世纪地理科学气象气候实习新思路[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21(3):129-134.

[8]贺维,吴秀莹,宋春晖.基于云计算的立体化教材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5):34-35.

[9]邓传良,秦瑞云,高武军,等.“立体化”教材建设在高校遗传学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20):100.

[10]余强.高等教育教材立体化出版初探[J].出版科学,2006,(4):29-32.

[11]魏江江.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1,35(1):84-86.

气象学气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从化;
中医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1060-02

“从化”学说,一般认为是研究病情随患者体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学说。[1]它对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匡调元所说“从化是一种新的发病机理,是迄今为止西方医学还没有发现和尚未深入研究过的新原理。”[2]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研究从化和体质的关系,使“从化”学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然而“从化”并不仅指病情随体质而发生变化。除此以外,“从化”尚有多种认识。为使对“从化”学说的认识更臻完备,现对“从化”学说研讨如下。

1 “从化”学说 肇端《内经》

“从化”学说之渊源可溯及《内经》,该书所论“从化”内涵颇多,简言之在《内经》中,“从化”有六气生化、五星运化、同化、六气标本中气从化等含义。

1.1 “从化”系指万物的生化由气化而产生 《内经》认为“从化”的一种含义为万物的生化是由于六气生化作用而产生。《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云:“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原文指出六气生化决定万物生长、化生。六气升降出入运动正常,则气候正常,万物得以正常生化。若六气运动失常,则气候异常,万物遭受灾害则发生变化。

1.2 “从化”系指五星的运行变化决定气候和物候现象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积累经验后发现,自然界气候变化及生物各种物化现象的发生均与木、火、土、金、水五星变化有关。正因为有了天体星辰在运行上的变化,才有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以及因之而来的各种物化现象。《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云:“夫子之言岁候,而上应五星……各从其气化也。”又云:“其灾应亦各从其化也。”此处“从化”是在论述五星与自然界气候及物化现象的对应关系。不过前者是指正常的相应变化,而后者指灾变的相应变化而已。

1.3 “从化”指在岁运不及之年 其气候 物候 病候变化的特点为五行所胜者被所不胜者所同化

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运动变化即为五运,五运变化不外3种情况,即“平气”、“不及”、“太过”。《内经》中对“从化”的另一种表述主要介绍了岁运不及之年中气候、物候和人体疾病的变化规律。

关于此“从化”,《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共有5处论及。如:“委和之纪……从金化也。”此处“从金化”指木运不及,金来乘之,木被金同化而表现为金的特性。就气候而言,春在五行属木而秋属金,木运不及则春行秋令,春天里应温不温,出现清凉的现象。

它如原文:“……从水化也。”、“……从木化也。”、“……从火化也。”、“……从土化也。”其意均同“从金化”,指岁运不及之年,五行所胜者要被所不胜者同化。

1.4 “从化”系指六气标本中气的从化 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属运气学说的内容,在《内经》中居重要地位。《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六气标本,所从不同。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对上述原文的理解,方药中[3]所注切中肯綮,其意为:少阳本火标阳,太阴本湿标阴,标本阴阳属性一致,以少阳、太阴为标志分析其气候时,重点在本气方面。少阴本热标阴,太阳本寒标阳,标本阴阳属性不一致,以二者为标志分析其气候变化时,要考虑它们的本气和标气。阳明本燥标阳,中见太阴湿土,厥阴本风标阴,中见少阳相火。由于燥常向湿转化,风常向火转化,故以阳明、厥阴为标志来分析气候时,必须注意到六气之间的转化问题。

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原是用来分析气候变化的,但由于人与天地相应,人体的各种变化也可以六气的变化加以归类并以三阴三阳六经标志之。因而也就可以运用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来分析疾病和总结疾病的变化规律,人感受邪气后,疾病的变化也有从本、从标从本和从乎中气之区别。上述所论为后世“从化”学说奠定了基础。

2 战国以降 代有发展

战国到清代,众多医家对“从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内容也更切合临床。

2.1 “从化”指邪气自身性质的转化 战国之后,部分医家认为“从化”系指六淫邪气或内生五邪性质的转化。

(1)六淫邪气性质的转化。刘完素在其著作中虽未明确提出“从化”学说,但其提出的“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积湿生热,寒邪可使阳气怫郁,不能宣散而生热”等观点为后世所说之六气皆从火化奠定了基础。后人鉴于刘完素论述风、寒、湿、燥四气皆能产生火热病证而提出的六气皆从火化,概括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如叶天士云:“考内经诸痛,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故六气皆从火化,河间特补病机一十九条亦然[4]。”可见,六气皆从火化即六气皆能化火,实指六淫邪气性质的转化。

(2)内生五邪性质的转化。张从正提出:“夫乳者,血从金化而大寒,小儿食之,肌肉充实。然其体为水,故伤乳过多,反从湿化。湿热相兼,吐痢之病作矣[5]。”患儿伤乳,本属宿食之类,乳者,性本寒,但其体如水,属湿之类,伤乳过多,内伤脾胃,则寒化为湿。日久,湿亦化为热,则湿热乃成而发为吐、痢之病。上述“从湿化”实指“化湿”,属内生五邪性质的转化。

2.2 从化指六经气化《内经》六气标本中气“从化”理论原为运气学说,自清代张志聪始,这一理论被用来阐释伤寒之理,形成了《伤寒论》六经病证“从化”学说。即以六气标本中气理论来论述疾病的病机变化、症状表现及六经辨证,认为外邪伤人之六经,或从标、或从本或从中气之化。张志聪、陈修园、黄元御等均是运用运气学说研究《伤寒论》的代表人物

《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提出从化一词,但六经辨证论治始终贯穿着这一思想,如张志聪[6]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此少阴之病标也。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少阴之病本也。”此即《内经》所云:“少阴从本从标”。少阴本火标阴,标本异气,邪入少阴从标化寒则形成少阴寒化证,出现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无热恶寒、脉沉等阳虚之象;
从本化热则形成少阴热化证,出现口渴、心烦不得卧、舌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象。

2.3 “从化”系指邪气或病情随体质而发生变化 一些医家认为用《内经》标本中气从化学说已不足以解释发病机理,而应将标本气“从化”理论加以扩展、延伸。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从化”新见解,即病情从体质而化。清代诸多医家的论述为此“从化”学说开创了一个全新时期。

吴谦指出:“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7]。”“形藏”即体质,吴谦认为感受同一邪气后,由于素体有寒、热、虚、实之不同,邪气性质或病情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章楠亦云:“邪气伤人,随人禀体而化。禀体多火,暑随火化燥;
多寒,暑随寒化湿[8]。”同为感受暑邪,阳盛体质患者则从阳化燥,阴盛体质则从阴化湿。说明邪气性质的转化与体质有密切关系。由于体质有阴阳强弱之不同,因而邪气侵入人体后有化寒、化热、化湿、化燥等区别。概括以上论述,其“从化”的一般规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热化;
素体阳虚阴盛,受邪后多从寒化;
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热化。若气虚寒湿偏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寒化。

2.4 “从化”指由于治疗不当所引起的病情的转化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正确辨证是正确施治的前提,但若治疗不当同样可引起病情转化。

陈修园指出:“寒热二气,盛则从化。何谓误药而变?凡汗下失宜,过之则伤正而虚其阳,不及则热炽而伤其阴。虚其阳,则从少阴阴化之证多;
伤其阴,则从阳明阳化之证多。所谓寒化、热化,由误治而变者也[9]。”陈修园以误汗、误下为例说明误治伤阳则邪从阴化寒,伤阴则邪从阳化热。如《伤寒论》181条:“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太阳病误用汗、下法,致津液亏损,胃肠干燥,外邪入里化热成实,则形成阳明病。此属误治伤阴,邪从阳化热。

3 现代研究渐臻完备

现代对于“从化”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4方面新进展。

3.1 阳明经从化《内经》原文中提到的阳明“从化”规律为“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从乎中”即指阳明从湿化气。但对阳明经“从化”的现代研究表明:阳明经并非完全符合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因为阳明系两阳合而为明,又是多气多血之经,阳气充盛,故邪入阳明易从燥化或热化。

3.2 体质从化体质从化是人们最为熟知和重视的“从化”学说之一,后世主要有以下两方面新认识。

(1) 杂病从化。匡调元认为:“从化现象也可以体现在杂病中。如妇女崩漏患者出现的临床类型与体质有关:燥红质者口干咽燥,便秘尿赤,经色红而量多;
迟冷质者形寒怕冷,便溏而尿清长,经色偏暗而淋漏不止[10]。”

(2) 诸邪从化。从化邪气已不仅局限于外感六淫,如王琦说“食积所伤,阴虚之体易从火化,阳虚之体则易从寒化[11]。”

3.3 脏腑从化指邪气随脏腑属性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邪气侵入人体后发生性质转化往往与侵入的部位有关。刘家义[12]认为“脏腑属阳者,邪入多从阳化热化燥,属阴者,邪入多从阴化寒化湿。”如心为火脏,主君火,病邪入心则易从阳化火以致神昏谵语、躁扰心烦等症状。

3.4 六气从化指六气之间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代对六气从化的认识已较深入,匡调元总结了六气从化有“风从寒化、风从热化、湿从寒化、湿从热化、寒从热化、燥从热化、燥从寒化”[13]6种形式。并指出导致六气从化的原因有体质因素、用药不当、饮食不节等,从而使六气从化学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4 小 结

提到“从化”,人们很自然地会和体质联系在一起,认为“从化”就是病情随体质发生变化之意,实际上,“从化”具有多种涵义。后世更有六气从化、六经从化、脏腑从化、误治从化等论述。这些论述不但使中医“从化”学说内容更趋丰富,而且对于指导诊疗工作均有益。

参考文献

[1] 李经纬,余瀛鳌.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95.

[2] 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3.

[3] 方药中,许家松.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0:497.

[4]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9.

[5] 张从正.儒门事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300.

[6] 郑林.张志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37.

[7] 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59.

[8] 章楠.医门棒喝[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8.

[9] 林慧光.陈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77.

[10] 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5.

[11] 王琦.辨体-辨病-辩证诊疗模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