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五篇】

时间:2023-06-28 17:2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2013年1月16日,由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天津、上海市委宣传部,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参与实施的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在京启动。相关单位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精心挑选出最具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青年经典台词【五篇】,供大家参考。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五篇】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范文第1篇

2013年1月16日,由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天津、上海市委宣传部,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参与实施的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在京启动。相关单位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精心挑选出最具代表性和艺术性的10出传统大戏,通过巡演和电影拍摄两个环节,采用舞台演出和电影放映两种形式,将当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成果记录下来并高质量地传播。

该工程是京剧史上最大规模的电影拍摄工程,旨在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扩大京剧在国内外的影响,团结凝聚京剧人才队伍。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工程在剧目选择上,力求遴选出耳熟能详、寓意深刻、行当齐全、流派纷呈、观众认可的传统优秀经典剧目。在演出阵容上,形成强强联手,配角和乐队同样强调名家担纲。在电影的拍摄风格和质量上,追求既传神体现京剧的审美特点,又恰当运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形成相得益彰的舞台艺术片的传世之作。

北京京剧院推出的经典传统大戏《状元媒》已于9月30日在长安大剧院公演,11月11日登陆梅兰芳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进行了现场直播。电影摄制由中影集团负责,正在紧张地筹备中。

《北京纪事》:北京京剧院的看家剧目《状元媒》顺利入选电影工程,请介绍一下这出剧目的优势所在。

李恩杰:《状元媒》是张派的代表剧目,也是北京京剧院的保留剧目。由北京京剧院完成这出剧目的电影拍摄工作名正言顺、理所应当,拍摄好这部片子也是北京京剧院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状元媒》是具有北京京剧院奠基人之称的张君秋先生的代表作,备受观众喜爱,长演不衰,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其次,北京京剧院有足够强大的演员队伍、创作底蕴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当今的张派代表人物王蓉蓉、当家老生杜镇杰、谭派名家谭孝曾、优秀叶派小生李宏图及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可以组成豪华的阵容,让舞台上群星闪耀。第三,这出戏能充分地展示京剧不同行当流派的神采神韵,最大程度地体现京剧艺术在欣赏和传承上的独特价值。北京京剧院有责任有义务,让这样的作品在舞台上得以完美的呈现,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之更好地传承。

《北京纪事》:本次复排《状元媒》,北京京剧院做了哪些方面的突破?

李恩杰:不仅仅是北京京剧院,这次电影拍摄工程由于中央首长的重视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首次为该工程联手,拨专款支持推动;
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组织全国的专家对拍摄方案、剧本、演员阵容进行论证,其规模、水平都前所未有。从我院来说,首先在剧本的完善和提高上下足了功夫。请出90岁高龄的迟金声老师以及众多有实力的前辈和当下最有影响力的专家共同研究,完善剧本,细致到每一个字。其次,每个位置上的演员在能力上都富富有余。除了主演以外,九大头牌之一的裘派花脸陈俊杰出演傅丁奎之父傅龙、剧院当家架子花脸韩巨明出演傅丁奎、杨延昭由青年领军杜喆出演,另一位青年领军张建峰出演呼延赞,多位具有青年领军、梅花奖获得者、全国金奖、京剧研究生头衔的优秀青年演员出演龙套,包括常秋月、窦晓璇、詹磊、魏学雷、吴昊颐、王晓丽、王岳玲……乐队中也是高手林立,艾兵、赵旭、左旭……其三,布景、装置、服装、道具全是经过精雕细琢之后确定的,美轮美奂,体现了京剧的综合性。

《北京纪事》:您认为什么是一部戏成败的关键?

李恩杰:一部大戏的成功,除了剧本、演员等基础的条件以外,就是“认真”和“精益求精”。《状元媒》的拍摄,是建国60多年来,也是京剧历史上首次开展的最大规模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排演、拍摄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京剧院以精益求精、众志成城的态度,以“一棵菜”的精神来面对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任务,力求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当然,成就辉煌单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剧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艺术”两个字涵盖的,绝不仅仅是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它的内涵还应该更广,包括与团队的积极配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即使在台上停留一秒钟也应该尽善尽美的理念!这应该是一位艺术家,或在通往艺术家道路上孜孜以求的每一个青年演员的信仰,并为之奋斗终身。北京京剧院的艺术家团队不仅有着精湛的技艺,更有为了艺术和大局而奉献的高贵品质,我为之骄傲。

刘宇宸:原汁原味,重在传承

《北京纪事》:《状元媒》是北京京剧院的经典老戏,由张君秋、马连良、谭富英等大师首演。此次拍摄京剧电影,则由王蓉蓉、杜镇杰、谭孝曾、李宏图等知名演员出演。请您谈谈北京京剧院在传承上所作的努力。

刘宇宸:拍摄京剧电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我们现在欣赏梅兰芳、马连良、李少春、谭富英等大师的作品,大多数资料都来自电影。电影可以完整地再现舞台艺术,保留艺术家的风采。艺术工作组选择《状元媒》这出经典大戏是非常正确的决策。1961年,北京京剧团(北京京剧院前身)将地方戏《杨六郎招亲》进行整理和移植,定名为《状元媒》。当时的主演是张君秋,为他配演的都是大师级人物,比如马连良、谭富英等。这出戏也成为张派的看家剧目。

另外,这出戏一方面记录了几位大师的艺术风采、流派特色,也是他们精诚合作、彼此跨刀的见证。马谭二位都是大师级人物,这次却甘当绿叶。此次拍摄京剧电影《状元媒》可以说体现了两方面的传承:其一,是艺术的传承;
其二,是“一棵菜”合作精神的传承。

原本《状元媒》是一团的戏,如今打破界限,集中了全院最优质的力量。四位主演均是北京京剧院的九大头牌。扮演柴郡主的王蓉蓉由张君秋大师亲自传授,有着非常丰富的舞台经验;
状元吕蒙正从前由马连良大师扮演,这次我们选择了杜镇杰;
宋王赵光义曾是谭富英的角色,现在由谭门第六代谭孝曾扮演,保持了谭派特色;
曾由刘雪涛先生扮演的八贤王赵德芳这个角色则交给了李宏图。值得一提的是,龙套和宫女也集结了我院众多优秀的青年演员。此次复排《状元媒》,表达了我们对大师先贤的缅怀和崇拜,同时也是北京京剧院“一棵菜”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北京纪事》:此次复排,各方面做了哪些调整和改进?

刘宇宸:老一辈大师在排演《状元媒》的时候,一直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完善,常演常新。本次复排主要依据若干个版本:包括1961年叶德霖老师的原本;
张君秋先生临去世前几年,在天津青年京剧团传授这出戏的时候,做了最后一次修改;
还有王蓉蓉和张学津先生生前合作的录像等。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重新整理,把其中一些不太贴切的词语稍作修改,形成了拍摄电影的版本。

在舞台处理上,基本没做太大的调整,在前边为王蓉蓉加了一套快枪,强调柴郡主允文允武。其他的也就做了一些微调,尽可能多地保留大师的创作和风采。

从舞美来讲,遵循一桌二椅的精髓,重新设计了屏风和画幕,边沿幕也更注重修饰,让这出戏更加精致。

演员团队:

王蓉蓉:

不负众望,厚积薄发

《北京纪事》:《状元媒》是您的代表剧目之一,本次入选拍摄京剧电影工程,您有何感想?

王蓉蓉:能够选中《状元媒》这出戏,我非常荣幸。这是张派的代表剧目,流派特点非常突出。我对《状元媒》感情深厚,格外喜欢柴郡主这个人物形象,每年都要演几十场,到现在已经演了几百场,各方面都比较成熟。观众对这出戏的认可度非常高,大家喜闻乐见。

随着舞台实践的不断丰富,我对张派艺术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接到复排《状元媒》的任务之后,在原来的基础上,我仔细地重新梳理了一下这个人物。文戏上,充分保留和继承张派艺术的特点,可以说没有流派艺术特色就没有柴郡主这个人物,一切技术、流派特色都要为人物来服务。另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武打也加强了。我刚毕业的时候,《状元媒》也有武打,后来为了保证剧情紧凑,把武戏删减了。这次,艺委会的专家经过论证,根据人物的需要,恢复了武戏。

《北京纪事》:您本人和所扮演的角色有着不小的年龄差距,您是如何处理的?

王蓉蓉:这两天,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一些热心观众的评价,总的来讲,大家都很满意。我非常感谢观众朋友对我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作为一名京剧演员,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水袖,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用法。一出传统剧目,若干个流派、几十名演员都在演,观众看的就是不同演员演绎的不同感觉和特色。在当今时代的要求下,追求艺术完美是观众和演员的共同心声,因此,演员的舞台形象至关重要。我们京剧界有这样的说法,会化妆了,就会演戏了。我认为化妆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你的表演、技术技巧和对人物的理解是否准确,你饰演的柴郡主是否能让观众喜欢和满意,这才是演员所追求的目标——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是可以超越年龄的。

这次拍摄京剧电影,领导和专家对我委以重任,我会尽最大的努力,以最佳状态将《状元媒》这出经典大戏奉献给观众。

“状元”杜镇杰漫谈《状元媒》

《北京纪事》:请问您为《状元媒》的演出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杜镇杰:作为中年演员,我在上世纪90年代就演过状元吕蒙正这个人物,当时由迟金声先生给开的蒙。前几年,马崇仁先生也给我说过,还有我的岳父马长礼先生也教了我一些马派戏。

时隔多年,再次得到这个演出机会,我很荣幸。我向马崇仁先生、马长礼先生询问当年马连良先生创排这个人物时有什么特点,在哪些地方还需要下功夫。说句实话我们这代演员没有见过马连良先生,所以只能从见过他的老先生那里询问。因为这部戏将来要直播、要拍电影留作资料,所以我想尽可能地把人物演得原汁原味一些。

《北京纪事》:和大家一起演出,有什么感受吗?

杜镇杰:我们这些演员,包括我、王蓉蓉、李宏图都是二十几岁就在一起演出。还有谭孝曾大哥,也是八几年就在一块儿演出了。像《借东风》,我的诸葛亮、他的鲁肃;
《龙凤呈祥》他的刘备、我的乔玄,都已经演过很多回了。虽然这些年大家没怎么在一起演出,但演出前大家很透心气儿,也不用过多地去对戏、去说戏,因为大家彼此之间太熟了。

《北京纪事》:这次排演的《状元媒》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杜镇杰:这次《状元媒》的剧情以及台词和唱腔,已经由专家组讨论,能精练的都尽量精练。前半部分的武戏集合了北京京剧院优秀的青年武戏力量,尽量打得精彩。后边这一块文戏,又集合了我们中年这拨儿正是好时候的演员,年龄、经验、火候应该会让观众看着很舒服。所以这出戏集合了全院的力量。如果说不同,我想北京京剧院在传统戏上的基础和积淀,相对于全国的其他院团来讲,应该说算是比较雄厚的吧。

谭孝曾:

充实内心,细腻出演

《北京纪事》:在继承的前提下,此次复排《状元媒》有哪些改进?

谭孝曾:我们按照马谭张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的经典为范本,保留了原来主要的唱段、念白、表演,并在当中糅进了符合时代、符合观众需求的内容。从文学角度来讲,有些唱词反复斟酌、润色,基本上保持了原汁原味。老艺术家已经把这出戏演成一个精品了,甚至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我们只有在继承的前提下,结合当代的东西,以及我们重新学习和理解的内容。但绝不可以大拆大卸,弄成四不像。比如头场的行围射猎,增加了柴郡主的武打,一来符合柴郡主文武双全的特点,二来让人物更丰满,而不是画蛇添足、异想天开。

《北京纪事》:电影拍摄和舞台表演对演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何调整状态?

谭孝曾:电影更需要演员将内心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总的来说,舞台表现离观众比较远,形体动作、肢体语言比较多。真正拍成电影的话,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剧中人的喜怒哀乐,演员从面部表情上要加强表演。这一切都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细腻地展现,因此,演员对人物内心的把控和理解是非常关键的。

“八贤王”李宏图:

《状元媒》有一棵菜精神

《北京纪事》:这次排演《状元媒》时间紧张吗?

李宏图:时间有一点紧张,除了这出戏的排练,我还有其他戏到南方巡演,所以负荷大了一点,这两天也出现了声带出血的状况。但这次演出对振兴京剧有很大帮助,所以嗓子不舒服也要想办法克服。

《北京纪事》:出演八贤王这个人物有何心得?

李宏图:作为张派的经典剧目,《状元媒》其实是由那些老艺术家共同创作的,所以有很多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和感受。作为一个传承者,除了把前辈的东西学到手之外,还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去刻画人物。在对人物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所学的行当技巧,尽量把人物演得神形兼备。

《北京纪事》:三驾马车”再次合作,默契程度怎么样?

李宏图:这出戏几十年前,我和王蓉蓉、杜镇杰就在一块儿演。所以本来就有一种默契,再加上几十年的舞台实践,磨合出来的艺术感觉——虽然我们有十多年没在一起合作,但大家成长的积累是同步的,成长的环境也几乎相同,所以我们三个人的艺术感觉很接近,同台演出,观众看着会很舒服。其实京剧艺术很重要的一点是互相帮衬,有一棵菜的精神。选择优秀的演员来演绎自己合适的角色,如果几个人的艺术水平都旗鼓相当,那么演出来一定会赏心悦目。

主创团队:

导演孙元意:

追求细节的精益求精

《北京纪事》:《状元媒》老戏新排,它新在哪里呢?

孙元意:《状元媒》是一出能够代代相传的经典剧目,可以说是京剧形式、演技的一个代表剧目,是马连良先生、谭富英先生、张君秋先生这些京剧大师共同创作出来的典范之作。新排这出戏,在内容上是不应该擅自改动的。传统剧目或许有些不足,比如文字上的处理粗糙些,但是整个剧目大的架子是不能改动的,这是大师给我们留下的范本。经过专家组的讨论,领导上的决定,我们最终达成共识——要保持这出戏的原味。

我们现在新排的《状元媒》,主要的改动是在内容上更注重细节——故事交代得更清楚、更精益求精,人物塑造也更丰满。

《北京纪事》:细节部分做了哪些修改呢?

孙元意:比如,对于柴郡主这个人物,我们安排了一些武戏,让她参与了武打部分。当年张君秋先生曾说过应该给柴郡主加入武打,毕竟柴郡主在戏里是护卫,而且本身也是武功了得的杨门女将。再比如,我们也增加了一部分戏,讲述了杨延昭为什么没有救驾,让情节更完善。在布景上,我们将原来的两次金殿的戏,改为一次偏殿一次金殿,因为这是议论皇家的亲事,不是国家大事,正式决定以后再到金殿会更合情合理,而舞台布置上也更丰富一些。

《北京纪事》:对于《状元媒》拍成电影,您会在导演方面做些什么工作呢?

孙元意:目前我们和电影方面的导演刚刚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接触,我想这部电影肯定还是以舞台表现更多一些,外景会比较少。我肯定会配合电影导演的工作,相信这部电影会取得成功。

音乐指导燕守平:

用音乐语言打动观众

《北京纪事》:新排这出戏在音乐方面的改动大吗?

燕守平:新排的《状元媒》在音乐上改动不大。当年大师们在创作《状元媒》的时候,音乐上与传统京剧音乐相比,就有很多创新的东西,是突破性的,也是我们大家一直都在学习的东西。因此在音乐方面,我们遵循传统的拉法,旋律没有做很大的改变。

《北京纪事》:排这出戏的时候您觉得压力大吗?为什么?

燕守平:这出戏不是要拍电影吗?我压力大的地方就是配合方面。以前在音乐上琴师都是看谱子拉琴,这次我要求他们不看谱。为什么呢?我希望乐队和演员的配合可以更加严谨、整齐。我们乐队和演员是合作关系,要能紧密配合。音乐的表现是整个京剧中的一部分,我们要根据剧情发展的不同需要,在音乐上进行轻重配合、强弱配合,看着演员而不是看谱子,才能更好地配合演员,用音乐语言打动观众。这次的几位琴师都是我的学生,所以在合作中我没有任何顾虑,我们的合作非常默契。我严格要求他们,正是为了这出戏能演出得更好一些,让观众更喜欢。

剧本整理任秀丽:

慢工出细活

《北京纪事》:《状元媒》剧本的整理主要是从哪方面做的呢?

任秀丽:《状元媒》这出戏从一开始推出到现在,有很多大师演过,他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在口口相传中也会有不同的版本,这就造成这次唱词统一的困难度。应该说改动的地方很多,但都是细节方面的改动。这些改动主要是为了统一舞台风格。原戏中除了张君秋先生那部分唱词改动很少,基本保持原词,其他角色的唱词都有变化。因为演的多,版本也多,在剧本整理方面,最后都要融合成一个版本,一个风格。

《北京纪事》:这出戏原戏是3个小时,现在改为2个小时,电影要改为1个多小时,那么在剧本方面是如何进行改动的呢?

任秀丽:在戏词方面变化很大,因为压缩就意味着文字要减少很多,但是剧情又要能前后交代清楚。我们对唱词的每一个内容都要认真核对,有时候一些唱词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也需要修改,字改了,腔调就有一定的改变,所以我们都是要跟专家们反复讨论,最终定稿的。而演员也因为以前演惯了那些词,改动以后演的时候就会忘记,需要我们一直在排演中盯着改。总体来说,这次剧本整理的工作量很大,是需要慢工出细活的。

《北京纪事》:这个剧本到拍电影的时候还需要改动吗?

任秀丽:电影版里,文字还是用这个,但是因为时间需要缩短,所以还要改动。因为电影的特点,也不会有大段的唱段,所以很多的大段唱就会变成很多分镜头。所以我想,到正式拍电影的时候,剧本方面肯定还有着大量的改动工作。

舞美设计王岳:

精雕细琢做舞美

《北京纪事》:新排《状元媒》的舞台效果炫丽而且充满时代感,但又不乏传统,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王岳:京剧作为传统戏曲,它的舞台形式是相对固定的,如果完全改变,观众是无法接受的,因为这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一种形式。但是在今天,舞台上要是还是这样,挂一个黄色底幕,放一个画的屏风,就没有新意。在设计的时候既要抓住传统的魂,又要提高它的视觉效果,主要通过舞台的样式和制作工艺的改进达到现在的效果。

《北京纪事》:具体在舞台设计上有什么样的创意呢?

王岳:过去的舞台设计是平面的,现在的设计就要有质的感觉。舞台灯光发展得很快,要求很高,但是再先进的灯光,没有好的布景也是打不出效果来的。针对这些要求,我们在工艺上采用抓纱,创造质感,在灯光下也会显得更精致。同时尊重传统,比如在图案上用鸳鸯等等表现喜结良缘,效果考虑的是现代人对审美的要求。所以在样式上、工艺上、颜色上颠覆了传统的设计,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

《北京纪事》:设计上的特点、难点是什么呢?

王岳:《状元媒》这出戏,是经典的剧目,新排时在内容上不会有太大改变,改动最多的应该就是舞台设计。其实就是用当代的技术手段、当代的审美,去表现传统的故事。

现在很多戏都推崇舞台上的大制作,《状元媒》的设计上我们摒弃了大制作,而是采用写意、简洁的方式。同时从运输角度考虑,从材质上选择软的易折叠的材料,这样,这些布景到哪里演出都很方便携带,同时还适应各种剧场不同的舞台。

难点就是这次的很多改动都没有前车之鉴。在舞美上、样式上、视觉效果上,都需要不停的尝试,做很多实验,慢慢摸索。这次的舞美设计就是在舞台上绣花,精雕细琢的结果。

胡琴艾兵:

回味经典,也有耳目一新

《北京纪事》:给这出戏伴奏有什么难点?

艾兵:《状元媒》是一出经典的流派戏,包括了张派、谭派、马派等。我在这出戏主要拉谭派和马派。作为后人,首先不能违背他们的传统,得在规范之下再谈创新和发展,拉流派戏的难点就在这儿。

《北京纪事》:那您这回伴奏有没有创新的地方?

艾兵:我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做了一些创新,在宋王出场的那段过门,做了一些音符的变化,老中带新,让观众听起来既有原来的味道,又感觉更醒目、更精神。让宋王一出场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范文第2篇

2012年7月15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发行,对“NBA”等239条字母词进行收录,这一做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字母词不单纯是大陆的汉语现象,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台湾等汉语区也出现了字母词大规模进入汉语的现象。本文在大陆和台湾分别选取一份综合性报纸作为对象,统计《北京青年报》和《中国时报》2012年4月和9月两个月的字母词使用状况,对字母词的使用类型进行初步的统计和梳理,以了解两岸汉语在语言接触中受到影响的不同,进而探究台湾与大陆汉语发展的差异。

一、字母在字母词中的作用

按照词语来源、词形、字母产生的方式、语义类型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字母词的分类可谓林林总总。既然名为“字母词”,那么“字母”便是组成字母词不可缺少的成分。有些字母可以独立使用,有些字母使用时需要汉字加以辅助。根据是否具有独立性的标准,“字母”这一语素有些可以看作是不成词语素,有些是成词语素。

在2012年4月和9月的《北京青年报》和《中国时报》中,字母词分别出现583个和576个。根据字母在字母词中的功能,将这些词语分为“标记序列、专名指称、专业术语、组合构词和独立构词”五类。它们在两份报纸中的分布情况如图表所示。

表1:五类字母词类型分布统计

报纸

功能 《北京青年报》 《中国时报》

词数 比例 词数 比例

1 标记序列 44 7.52% 81 13.73%

2 专名指称 164 28.03% 239 40.51%

3 专业术语 348 59.49% 211 35.76%

4 组合构词 18 3.08% 16 2.71%

5 独立构词 9 1.54% 29 4.29%

总计数 583 100.00% 576 100%

下图是根据统计表格做出的对比图,较为直观地反映了两报不同类型字母词的分布情况。

图1:字母词功能对比统计图

以上是字母词各类型分布的整体情况,下面就不同类型的字母词分别加以论述。

(一)字母起标记序列作用

起标记序列作用的字母用其自身具有的形状特点或顺序功能标记所描述的事物,如“U型”是描述一种类似于“U”字母的形状,“B型血”则是字母“B”排序功能的运用。这类词中的字母为不成词语素,字母前后一定要与汉语语素相连,用汉语语素解释说明字母所标记序列的内容或单位。如果离开了汉语语素的标记,字母就失去了意义。统计发现,在2012年4月和9月的《北京青年报》中,字母起标记序列作用的词共有44个,包括“甲A联赛、维生素A、京V、B型血”等;
相同时段的《中国时报》中,字母起标记序列作用的字母词共81个,其中“维生素C、U型”为两报共有。

(二)字母通过缩略起专名指称作用

这类字母词大多是机构名、人名、商标品牌名、协议规定名、会议名、活动名等。起专名指称作用的字母可以独立成词,在句子中单独使用,但是由于这部分字母词大多为外文缩略,所以在文章中首次出现时,往往需要加以解释,或指出其完整的外文形式,或用汉语加以标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究竟汉语词与字母词哪个是解释,哪个被解释,在台湾和大陆的报纸使用中,均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

《北京青年报》和《中国时报》出现的这类字母词分别有164和239个,其中37个词语为两报共有。

(三)字母词通过缩略作为专业术语

这类字母词和表示专名指称的字母词构成形式相似,内容上多为医疗技术名、技术产品名、文化娱乐及经济类。《北京青年报》出现的这类字母词有348个,如“CFO(首席财务官)、双离合变速箱(DSG)、PM2.5”等。《中国时报》中出现的这类字母词有211个,如“资本适足率(RBC)、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MV”,其中共72个词语重合。专业术语类字母词与汉语解释的关系也均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四)字母用于组合构词,成为必不可少的词缀

与第一类的区别在于,用于组合构词的字母具有更加实在的意义。这类词语数量不多,在《北京青年报》统计的总共583个字母词中,这类词语有18个,占总数的3.08%,《中国时报》的576个词语中,这类词语有16个,占2.71%。如《中国时报》中出现的“A片、A股、K他命、X光、3D、卡拉OK、周K线、白T”等等,《北京青年报》中出现的“AA制、A+H股、AB股、B超、B股、H股、N股、Q币、Q号、T恤衫、U宝、U盘、周k线”。

这些词语大多从前三类词语转化演变,前三类词语由于使用频率的增多进一步缩略简化,形成更加简洁的形式,如“X光”是取希伯来文“基督”的第一个字母X而命名,“A片”一词是台湾受日本文化影响的产物。日本的成人视频“adult video”,缩写“AV”,于是将成人电影俗称为“AV”或“A片”。“AV”可以归为专业术语一列,而“A片”属于“字母+汉字”的结构形式,“A”成为汉语词的一个语素,标记“片”的类型,汉字“片”说明“A”指称的内容。

经济名词中的“A股”“B股”,分别表示人民币普通股票和特种股票,起初用英文字母中开头的两个词标记不同,随着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字母与汉字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字母也由起标记序列作用,变成了词语中不可缺少的不成词语素。

(五)字母作为独立成词语素,具有实在的意义

这类字母词是字母词中最活跃的部分,不需要汉字做解释,可以非常独立、灵活地使用。这类词语的数量也很少,《北京青年报》中出现了9个,《中国时报》中出现了29个。如《中国时报》中含独立字母的词语用法:

(1)他强调,在野党批评他写文章、PO部落格一事,其实都是在阐述政府的政策。(《中国时报》2012年9月20日A8版)

(2)陆媒爆大S因不孕与婆婆张兰关系紧张,大S不理会,汪小菲微博Po一家四口合照驳斥传言,直呼妈妈要他好好珍惜老婆。(《中国时报》2012年4月26日D2版)

(3)日前蔡依林在微博Po上油画作说:“谁要来剖析我的内心世界?”(《中国时报》2012年9月14日D5版) 以上三例中的“Po”意为“上传(到网上)”,是英语“POST”的简缩。下边两例中的“A”与此同类,有“贪污”“欺诈”义。

(4)退役少将A军用品(《中国时报》2012年9月11日A10版)

(5)高达三分之一住宿时间不满廿小时,最低甚至仅十六小时,形同被A了八小时。(《中国时报》2012年9月7日A10版)

《北京青年报》中也有这类词语,如“K、PK”,均用作动词。

(6)五一就要到了,作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难得有闲暇去放松自己,或K歌,或远行,或踏青,或游园。(《北京青年报》,2012年4月27日D7版)

(7)中国年轻帅哥党毅飞迎战韩国世界冠军朴永训,朴文?则和通报陈耀烨PK。(《北京青年报》2012年4月16日B7版)

(8)在本届纽约影展中,电影《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和其他40多个国家的电影作品同场PK获得金奖,可说是一份“意外”的殊荣。(《北京青年报》2012年4月21日B8版)

可以看到,虽然这类字母词在两份报纸中的运用频率和灵活程度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具有了汉语词的典型使用功能,甚至具有了谓词性。

《北京青年报》和《中国时报》中字母词类型组成大致相同,专业术语、专名指称和标记序列类字母词都占了绝对数量的比重,不同的是,余下两部分类型中独立构词比重差异较大,如图2、图3所示。

图2:《北京青年报》字母词类型构成情况

图3:《中国时报》字母词类型构成情况

二、《北京青年报》与《中国时报》字母词使用特点比较

(一)字母词与汉语解释同时出现时,规范性不强

在字母作为专名指称和专业术语用的字母词中,汉语解释并没有统一的格式,这在大陆和台湾的报纸中皆不难发现,如对“QE3”的解释(见表2、3),单是一份报纸内部就有数种不同的用法。在《北京青年报》中的解释有“第三次量化宽松、第三轮量化宽松、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政策”等4种,而在《中国时报》中则出现“第三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第三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第三波量化宽松政策”等12种解释。至于括号里的内容是字母词还是汉语解释,也五花八门。这说明对于字母词和汉语解释的关系,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表2:《北京青年报》“QE”使用情况

报纸 字母词与汉语解释的排列方式 频次

《北京青年报》 QE3(第三次量化宽松) 2

《北京青年报》 第三轮量化宽松(QE3) 1

《北京青年报》 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 1

《北京青年报》 量化宽松政策(QE3) 1

小 计 5

表3:《中国时报》“QE”使用情况

报纸 字母词与汉语解释的排列方式 频次

《中国时报》 第3轮量化宽松政策(QE3) 1

《中国时报》 第三波量化宽松货币政(QE3) 2

《中国时报》 第三波量化宽松政策(QE3) 4

《中国时报》 第三次量化宽松(QE3) 1

《中国时报》 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QE3) 2

《中国时报》 第三轮量化宽松(QE3) 3

《中国时报》 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 2

《中国时报》 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 1

《中国时报》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 1

《中国时报》 第三波量化宽松(QE3) 1

《中国时报》 无限期量化宽松措施(QE3) 1

小 计 19

(二)字母词独立程度不同

用作专名指称、专业术语和标记序列的字母基本延续了字母的本义和用法,但作为组合构词和独立构词的字母大多添加了其他意义。

字母起标记序列、专名指称和专业术语的字母词为名词。不管是字母起标记序列作用的“A股、B型血、维生素C”,还是字母起专名指称、作专业术语用的“WTO、CFO”,这些字母词都是名词,且缩略的形式描写一种客观事物的情况占了绝大多数,如图2、3所示

字母用于组合构词和独立构词的词语常常用作定语或动语,带有明显的谓词性特征。如《北京青年报》中使用的“K歌”,《中国时报》中使用的“Q、A、Po”等等。

字母词的谓词性特征在《中国时报》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如“Q”一词。《中国时报》中的“Q”自由度非常高,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与“香”“弹”“黏”等其他表示性状的词语连用,并且还具有了组成“XX的”短语的能力。

1.独立使用

(9)连续第三年推出爱心造型的蛋糕,黄色的心型马卡龙派皮咬起来又酥又Q。(《中国时报》2012年4月28日BAQA版)

(10)经典的XO酱双黄月饼和白莲蓉双黄月饼水准极佳,前者用料实在,咬得到长长的干贝丝,后者莲蓉馅集甜、咸、滑、Q于一身,质感高档。(《中国时报》2012年9月1日BABA版)

2.与其他同类语素连用,组成双音节词语

(11)把一整颗纯糯米制作的碱粽剪成一块块,再添加花豆、绿豆、蜂蜜糖水与碎冰,吃起来香Q美味。(《中国时报》2012年4月7日BACA版)

(12)肉粽吃起来非常Q黏。(《中国时报》2012年9月29日BAIA版)

(13)呈不规则状的五花肉、带有独特香气的大肠和纤细的乾笋,展现柔软、Q弹和清脆等不同口感,又甜又香。(《中国时报》2012年9月22日BARA版)

(14)Q版公仔抢先登场 迎战机器猫与格纹动物 (《中国时报》2012年9月17日E3版)

3.“QQ的”同其他表示性状的词可以组成“XX的”短语(如“香香的”“滑滑的”)一样,“Q”也可以组成“QQ的”同类短语。

(15)绵密的豆沙底下,是咸香的?内馅,咬得到香菇丝QQ的口感,咸甜交加,是传统好滋味。(《中国时报》2012年9月1日BACA版)

与《中国时报》相比,《北京青年报》使用的“Q”远没有《中国时报》中的“Q”多样化。

4.“Q”是聊天通讯工具“QQ”的简称

(16)网帖和小广告上都有手机和Q号,需要拿快递的同学只需把相关资料发短信就可以等待回复。(《北京青年报》2012年9月7日B2版)

(17)从最初的电话缴费、游戏点卡Q币充值、水电煤气缴费、机票订购等便民服务的推出,到现在多项业务的同步开展,三年多的时间里,已在全国发展了20余万家加盟店。(《北京青年报》2012年4月18日D3版)

5.“Q”取可爱义,组成“Q版”一词

(18)Ella还贴心地准备了瓶上印有小两口Q版头像的酱油给宾客们当回礼,寓意嫁为人妇后将踏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生活。(《北京青年报》2012年4月16日B10版)

统计发现,台湾报刊中,谓词性的字母词使用更加多见,占到字母词总数的7%,《北京青年报》的谓词性字母词只占4.62%。可见,台湾报刊使用的字母词性质更加活泼。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范文第3篇

一、李玉刚演唱的部分歌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极其广泛,李玉刚演唱的部分歌词不同程度地包含了众多传统文化元素。将这些传统元素渗入到歌词中并与旋律结合起来,使听众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一些传统文化的魅力。下面详细分析歌词中体现出的三种主要传统文化。

第一,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完美契合。我们以李玉刚演唱的《水墨丹青》和《落墨》这两首歌为例,即可看出这些歌词与中国书画艺术之间有明显的联系。

《水墨丹青》的词总体上给人清新悠远的感觉,歌名就体现出了很强的书画艺术韵味。词中有这样一句:“柔中带刚、横平竖直,强调神韵的工法;
墨分五色,不同色调、不同的用法。”这里包含了书画艺术的几个特征:刚柔并济,讲究神似,墨分五彩。“刚柔并济”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特征,它也迎合了中国的中庸之道。“刚”就是在用笔中要求每一笔画都要用得有重量、有力度,形成一种立体感和动势。“柔”即在行笔时要恰到好处地掌握笔画间的微妙变化,一笔一画富有节奏感和弹性。“讲究神似”是要求书法做到形神结合,如点若“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墨分五彩”的说法在绘画中用途居多。五彩是指黑、浓、淡、干、湿。[2]只有把浓、淡、干、湿相结合,墨色交错变化,中国画才能独显其风韵。此外,歌词中还说到“水墨丹青可以形容景色的灵动之美,可以比喻手法的行云流水”,以及《落墨》中一句“线条有如裙摆飘荡”,则道出了书法绘画中水与墨的转变以及行笔时所表现出的灵动飘逸的美感。

第二, 歌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戏曲艺术。以《梦青衣》和《盛世霓裳》这两首歌曲为例,即体现了戏曲的水袖艺术、戏曲与梦幻的结合以及京剧唱腔艺术。

《梦青衣》体现了三个戏曲特征:其一是《梦青衣》中“长袖挥如流水”所体现出的水袖艺术。水袖就是戏曲服装袖端拖下来的部分,用白绸或绢制成。戏曲演员通常通过“甩”、“掸”、“拨”、“勾”、“挑”、“抖”、“打”、“扬”、“撑”、“冲”等十种基本动作表现人物情感。[4]中国戏曲的特点之一就是歌舞结合,以歌舞演故事。梅兰芳说:“中国戏曲的表演方法,是把舞蹈动作融化在生活里。人物登场,一举一动都是舞蹈化的。”(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例如在京剧舞台上,演员用水袖象征性地轻点双眼,使观众能够看到剧中人物在哭,却又不失形象美。[5]水袖是戏曲中“舞”的不可或缺的成分,水袖艺术的运用是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水袖功也是戏曲程式化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南方剧种还是北方剧种,一个戏曲演员都应将水袖运转自如。

其二是中国戏曲与梦幻的结合。在我国古典戏曲中,自古以来以梦入戏或以梦命题的作品数不胜数,如元杂剧《蝴蝶梦》、《庄周梦》、《云窗梦》、《黄粱梦》。在我国,梦与文学的创作关系深远。元代评论家汤显祖、明代评论家谢肇等就提出“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与梦同”的重要论据。[6]在李玉刚的《梦青衣》中,歌词第一句就是“梦里听到一个声音,陌生又熟悉”,开篇就创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情景。在歌词中间,一句“蝶相追紧相随,唯恐梦醒爱成灰”,最后以“犹记心头梦魂消”作为本首歌词的结尾,整篇歌词以“梦”为线索、“青衣”为主线。此外,在李玉刚的《浣纱曲》这首歌词中,首句是“一阵花香梦醒了千年”,尾句是“就让此生不渝梦永远”,唱出了歌中人物西施浣纱似梦,人生如梦。这两首歌词都是以梦入、以梦出,梦贯穿始终。

其三就是李玉刚歌词中体现的京剧唱腔艺术。《盛世霓裳》中“京腔京韵,梦绕紫禁”、“看我国粹,历久弥新”、“听几许,天籁之音”以及《梦青衣》中“这声音余音绕梁百转千回”等句都体现出来。京剧的唱腔圆润优美,表现力强烈,以“二黄”和“西皮”为主,简称“皮黄”。[7]在京剧唱腔中,唱的内容包括抒情和叙事两个方面。首先是抒情,演员在唱抒情段时“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例如《苏武牧羊》中“望乡”一场,苏武被困北海,登台遥望家乡时的唱腔血泪交加,如泣如诉,唱出了苏武此时壮志未酬和思念故国亲人的无限哀愁。叙事的唱腔情感因素掺杂相对较少,唱词通俗易懂。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唱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段。念白是戏曲人物在舞台上说的话,又叫“道白”,在不同场合能够表达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四进士》“一公堂”一场中宋士杰的那段“小人宋士杰”的念白,由著名演员马连良念得字字清晰又有层次,表现了人物的老练和饱经世故。京剧念白的语言具有音乐性,声调起伏、夸张、明晰又富有节奏美,是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与古代诗词艺术相结合。以《归去来兮》和《梦回春秋》为例,这两首歌曲和古诗词联系颇深。

《归去来兮》是受古诗词影响最深的一首歌,其歌词形式是五言―七言―五言,例如“久阻归期忆别离,时闻漏转思乡起……以身许国去,一别千万里……浮光掠影昨日去,云淡风轻看今昔”,并在歌词中大量运用了古诗词常用的意象,如“秋风”、“明月”、“扁舟”、“归期”等,并赋之以诗词意境,演唱悠扬婉约。而《梦回春秋》这首歌在形式上是七言兼有杂言,在意境上更趋近于宋词的“婉而细”、“幽而深”。除此,还有些歌曲则直接引用了一些古诗词句子,如在《美人》这首歌中直接引用了李清照的“三杯两盏淡酒”,《梦青衣》中“回眸一笑百媚生”直接引用白居易的《长恨歌》,“君子好逑竞相邀”则化用《诗经・关雎》。这些词句的形式、内容和意境共同构成李玉刚演唱歌词中的诗词艺术。

二、大众对李玉刚演唱的歌曲及表演形式的看法与评价

艺术是大众的,舞台是观众的,一切艺术表演形式都与观众密不可分。我们从社会大众着手调查,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环境的300人展开了对李玉刚舞台表演形式的看法与评价的调查。这些被调查群体按年龄可分为15-25岁,共100人;
26-35岁、36-45岁、45-60岁、60岁,各50人;
其中15-25岁群体大部分为在校学生。经调查发现对于李玉刚演唱的歌曲和他这种舞台表演形式,最受欢迎的是在6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中,其次是36-45岁的中年群体。如图一所示。

图一 各群体对李玉刚的喜欢率

调查还发现,当被问到最喜欢的表演形式时,前四个群体均以选择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最多。如表一所示。

表一 大众对不同表演风格的喜爱率

(注:表中A、B、C、D、E分别表示15-25岁、26-35岁、36-45岁、45-60岁、60岁以上五个群体)

此外,我们还调查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如表二所示。

表二 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注:表中A、B、C、D、E分别表示15-25岁、26-35岁、36-45岁、45-60岁、60岁以上五个群体)

通过以上三个图表可以看出,在15-25岁、26-35岁这两个群体中,有很多调查结果是相似的。如在对传统文化喜欢程度上数据接近,在所喜欢的表演形式上都是首选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流行排第二,传统风格押尾。

三、对大众审美观的概括及趋势预测

首先是15-25岁群体,他们是当代社会的新生力量,从他们的审美趋向中可看出未来社会的艺术表演方向。他们对李玉刚表演形式的喜欢程度以“一般”居多,占66.2%。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程度也可从表二中看出,表二说明这个群体大部分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他们对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只占16.5%,而对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占了大部分。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对于当今青年学生来说,传统文化中有些部分不符合他们的审美观,纯粹的传统艺术无法阻挡当代流行元素的冲击。因此,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表演形式逐渐进入他们的审美领域,26-35岁的群体也有类似情况。在36-45岁、45-60岁群体中,大众对流行元素的喜欢程度逐渐减少,对传统元素和流行与传统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喜爱增多。在6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中,大部分易接受传统风格的表演形式,不易接受纯流行元素。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大众最易接受的表演形式是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表演形式,究其原因,可能是现代流行元素越来越多,人们对于逐渐泛滥的某些流行元素也司空见惯,而纯粹的传统表演方式中的某些部分又不符合当代人们审美观的发展,适当加入传统元素会使观众眼前一亮,增加新奇感。因此,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就成为人们的首选。以国粹艺术为例,传统京剧在以前很受社会大众欢迎,但现代关注国粹的人特别是青少年越来越少。李玉刚在表演京剧时,适当地移入各种现代元素,如加入现代舞蹈与音乐之后表现出来的艺术虽与传统京剧不一样,但形神俱美的特点并未丢失,这种方式带动了许多人关注国粹、关注戏曲。

文化与审美本来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亲和性。就文化而言,本身就具有审美的性质,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文化即审美。同时审美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充分展现出了人的精神特质。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千古流传下来的经典,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审美因素和精神特征又形成了文化传统。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前者是在历史变动中保持下来的文化元素,后者是先人已经创造出的具体的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是一种既定的存在。[8]对于传统文化,现在提倡“批判继承”、“百花齐放”、“古为今用”。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一定有其自身的基本精神,这个基本精神是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具有的,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普遍性的精神。它不仅对民族兴旺发达起着积极作用,在民族危难时也是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维系着民族的精神延续,决定着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倾向。当今社会变化万端,人们的审美观因人而异,但大众的大致审美观应是逐渐发展的。在传统与流行中寻找一个中介,再将二者融合到一起,是现今令人最易接受的方式。

论文所属项目:西华大学“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基金资助:西华大学“西华杯”;
本文通讯作者:吕蒙,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1] 朱哲.中国文化讲义[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叶朗,费振刚.中国文化导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 赵山林.诗词曲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 黄钧,徐希博.京剧小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5] 石呈祥.京剧艺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6] 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7] 李中会.戏曲鉴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范文第4篇

全聚德前门店作为“全聚德”品牌的起源店。它的新装开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天,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原商业部部长、原商业部副部长、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会长张世尧、北京市副市长程红、北京市政协秘书长阎仲秋、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王北平等以及市政府有关部、委、办、局的领导都应邀参加了庆典活动。崇文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市行业协会有关领导和文物、文化、建筑等方面的特邀嘉宾以及首都旅游集团董事长段强、总裁刘毅,全聚德集团公司董事长姜俊贤、总经理邢颖、副总经理邓非、刘小虹、党委副书记唐小文、工会主席于嘉祥和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各店经理。和50余名媒体记者一起见证了百年老店新装的这一历史时刻。

活动由全聚德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施炳丰主持。在集团公司总经理邢颖致简短欢迎辞后,原商业部部长、北京市副市长程红、首旅集团董事长段强及集团公司董事长姜俊贤在内的16位领导为前门店新装亮相剪彩。随后。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和国家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共同为全聚德前门店金字招牌揭匾。当红绸被揭下的瞬间,五颜六色的彩带漫天飞舞,现场顿时成了一片欢庆的海洋,“全聚德”金匾在阳光照射下更加熠熠生辉。

伴随着青布长衫的老铺伙计那一声声“责――客――到!”的高声吆喝,前门店装修一新的店堂展现在众人面前。这里,雕梁画栋、雍容典雅,各式各样的砖雕、石雕、木雕、走马宫灯无不呈现出清末民初的装饰风格,原址复原的“老门面墙”、珍贵留存的老物件、记录着“全聚德”百年文化的砂岩雕组图,充分展现了前门店作为“全聚德”起源店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在嘉宾们落座后,前门店总经理寇向利致词。他首先向莅临前门店庆典活动的嘉宾以及关心、支持、帮助前门店的领导、各界朋友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表示,在8月7日前门店重张开业之后,面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作为“残奥会运动员”指定接待单位,前门店将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奥运、服务奥运,为奥运健儿和五洲宾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北京奥运贡献一份力量。前门店全体员工将不负厚望。加倍努力,把此刻作为全聚德前门店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再创新的辉煌。

随后。崇文区区委书记李晓光、首旅集团总裁刘毅和崇文区区长牛青山、北京市证监局局长张新文分别为“全聚德挂炉烤鸭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聚德’英文名称”揭牌。这不仅表达了对“全聚德”技艺的首肯,更是对“全聚德”140多年深厚饮食文化的弘扬。

首旅集团董事、全聚德集团董事长姜俊贤代表首旅集团、全聚德集团发表讲话。他激动地表示,今天的庆典仪式,标志着这个具有14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店揭开它发展蓝图中又一崭新的篇章。希望全聚德前门店开业后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金牌的菜品、优质高标的服务,吸引五洲四海宾朋,为北京添彩,为金匾增辉!

随后,本次庆典活动的最高潮――“炉火再燃,火种永存”仪式正式开始。首旅集团董事长段强、全聚德集团董事长姜俊贤以及全聚德集团的老领导、北京烹饪协会会长杨登彦共同用百年火种点燃百年老炉,北京市副市长程红手持点火器又将百年火种引入精心制作的火种鼎中,永久留存。熊熊燃烧的百年火种,不仅象征着“全聚德”炉火纯青的技艺世代传承,更象征着“全聚德”饮食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范文第5篇

中共北京市委和六月十五日发表了关于改组共青团北京市委的决定以后,立即得到全国各地团的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热烈拥护和坚决支持。他们热烈欢呼思想的胜利,愤怒声讨前共青团北京市委一小撮主义分子充当前北京市委集团的帮凶的罪行。

前共青团北京市委是我们全团的一个大反面教员。从这个大反面教员的罪行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在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任何反革命要阴谋复辟,总是要在共青团组织内找他们的人,并通过他们去千方百计地毒害和腐蚀青年。因此,我们一定要把的话当作共青团一切工作的最高指示,把学习思想放在团的一切工作的首位,真正把共青团办成活学活用思想的学校。我们一定要坚决听的话,怎么说的,我们就怎么做,上刀山,下火海,都坚决完成。谁要反对党中央和,谁要反对思想,不管他的地位多高、资格多老、名声多大,我们都要坚决斗争,彻底打倒。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反对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阴谋家。我们一定要坚持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制订的青年工作路线,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为纲,坚持兴无灭资的方针,不断促进青年的无产阶级革命化。共青团组织的领导权,一定要掌握在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派手中。

六月十五日,中共北京市委和决定改组共青团北京市委,调李立功同志任共青团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王庆汉同志任第二书记,于崇浩同志任副书记,撤销前共青团北京市委主要负责人汪家liu的副书记职务。这个决定公布以后,立即得到了全国各地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各地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纷纷来信,热烈祝贺思想的胜利,祝贺无产阶级的胜利。他们表示决心更高地举起思想伟大红旗,更加努力活学活用著作,把的话当作自己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指示,更积极地投入无产阶级运动,坚决和主义反思想的黑帮斗争到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前共青团北京市委是前中共北京市委修正主义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前共青团北京市委的主要负责人,是前中共北京市委一些主要负责人主义的积极追随者,是反革命集团妄图实现资本主义复辟的走卒。在他们把持下的前团北京市委,在各个方面积极地贯彻执行前中共北京市委的修正主义路线,成了前中共北京市委集团的凶恶打手。

在政治上,前团北京市委推行着一条主义的修正主义路线,顽固地抗拒党中央和制

订的青年工作路线。共青团是活学活用思想的学校,思想是共青团的最高指示。前团北京市委主要负责人汪家liu等,从他们反动的阶级本性出发,恶毒地诬蔑伟大的思想,疯狂地反对和破坏青少年学习著作运动。他们攻击青年学习著作运动是什么“空喊口号”,“一轰而起”,“大会轰,刷标语”。他们特别反对青年们根据同志提出的“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原则,活学活用著作。他们诬蔑“立竿见影”是“立竿打人”,咒骂活学活用著作是“庸俗化”、“简单化”、“形式主义”。并极力贬低著作,说什么“水平低的学著作,水平高的学马、恩、列、斯经典著作”,诋毁著作不是马列主义。汪家liu甚至多次明目张胆地反对青年学习著作,说什么“外科医生重要的一条是要能治好病,真正能开刀,背几条马列主义不能解决问题”,“要求初中学生学著作,这要求高了,有什么必要把中学生都培养成小政治家呢?”前团北京市委的一个副书记还极力主张“学‘毛著’学得不好也可以成为‘四好’团支部”。他们还在他们的修正主义主子的指使下,玩弄花招,编什么“系统教材”,借口要“细水长流”,“积累知识”,用“软刀子”砍杀学习著作运动。另一方面,他们极力贩卖“三家村”黑货,一再吹捧和向青年推荐臭名昭著的《前线》发刊词,要青年把它当作“座右铭”;
大肆推销《燕山夜话》,要团干部“抓紧学习”。总之,他们千方百计地不让青年学习掌握思想,千方百计地向青年灌输“三家村”的主义思想,妄图毒害青年,把青年培养成为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

阶级教育是青年的基础教育。一再教导我们共青团要狠抓青年的阶级教育,要把阶级教育经常化。前团北京市委却竭力反对向青年进行阶级教育,而用什么“人性论”、“自由发展”来和的教导相对抗。汪家liu等人,按照他们的主子的要求,只要青年去懂得什么“猴子怎样变人”,而不要懂得阶级斗争。他们说什么“阶级斗争不能庸俗化,不能什么都提到阶级教育”,“不要分成两个营垒,专门去逮人家的问题”,诬蔑阶级教育是“混战一场”。他们为了诱骗青年跟着他们走,不搞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而去大力提倡资产阶级人性论,母爱教育,鼓励青少年“自由发展”。他们这样做的罪恶目的,就是要青年忘记阶级斗争,不分敌我,认敌为友,不要革命,和阶级敌人合作,去为他们搞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卖命,最后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改变颜色,回到旧社会的老路上去。

以汪家liu为首的一小撮分子,把前团北京市委当作他们的“独立王国”。他们死心塌地紧跟前中共北京市委修正主义领导集团,把他们主子的话奉为圣旨,忠实地为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效劳,反对党中央,反对的正确领导。他们和唱对台戏,对团中央根据党中央和指示作出的一系列重要决议、指示,百般抗拒,不准贯彻。一九年团中央书记处在北京六中蹲点,揭开了六中的阶级斗争的盖子。前团北京市委在前北京市委集团的指挥下,去六中掩盖阶级矛盾,与团中央唱对台戏。后来,他们掩盖不住,就从六中撤出,去四中另搞试点,要制造一个没有阶级斗争的“不烂典型”来和团中央相对抗。团中央决定进一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建议前团北京市委办一个学习雷锋事迹展览会,他们说不要搞形式主义,加以拒绝。团中央为了推动全国青年学习著作运动,决定推广李家庄团支部经验,他们就与《北京日报》合谋,拒不登载,另搞一个典型来对抗。李家庄团支部经验的核心和团中央一贯强调的全团的指导思想,是要“把学习著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而他们在《北京日报》《学南宅,创四好》的社论中,却闭口不提这一指导思想。他们对团中央是抵制抗拒,对团的基层组织是压制打击,不准提意见,不准向党反映真实情况,顽固地忠实地为他们的修正主义主子效劳。

今年四月十六日,前中共北京市委修正主义集团,在全国高潮的猛攻下,通过《北京日报》演出了一场假批判、真包庇的把戏。前团北京市委立即召开了有五百多人参加的团北京市委五届五次扩大会议,积极为“三家村”黑帮的假批判、真包庇的大阴谋效劳。当骗局戳穿后,他们继续负隅顽抗,不让团的基层组织、团员、青年起来闹革命,捣毁“三家村”。但是,以汪家liu为首的一小撮分子的阴谋是永远不能得逞的,战斗在身边的首都的共青团员和广大革命青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终于剥开了他们的画皮,把他们揪出来了,罢了他们的官,夺回了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