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要求宽松,没有审题障碍,看起来比较好写,但学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而走进误区。因此,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选材要深入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没有生活,哪来的写作材料?只有深入到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以感动为话题作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话题作文;
培养;
中学生
话题作文要求宽松,没有审题障碍,看起来比较好写,但学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而走进误区。因此,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选材要深入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没有生活,哪来的写作材料?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悟,才能掌握大连的写作素材,才能从生活中找到为我所用、唯我所有的材料,写好作文,才有可能。命题作文是如此,话题作文也是如此。学生可以以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阅历、个人成长等方面筛选、聚集材料。充分体现“以下见大”的特点:从小方面表现比较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学生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6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这就要求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发挥自己的才能。一句话。就是要学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内容,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
二、拟题要到位
在话题作文中,拟标题非常重要,因为文章标题是阅卷老师第一眼看到的部分,标题拟得好,可以给整篇文章增光添彩,同时,也定下了写作方向。话题作文大都要考试自拟题目,有的考生图省事,直接就把话题当作文题目。其实,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是万不得已才采取的下策。因为作为“话题”的词语,覆盖面极为宽泛,轻易用这个词语作为作文题目,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下一步立意、选材、布局方面的难度。正确的做法是拟题前认真审读提示语,调动自己的个人阅历、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紧扣话题这个词语,深入思考,在这个词语的前后加上若干个词语进行修饰、限制或补充,恰到好处地拟定出适合自己写作的文章题目。
题目最好要能比较鲜明地透视出文体、立意、选材等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从多方面制约、帮助自己的写作,同时还可给阅卷者带来愉悦感染。以话题为中心,进行扩展和补充,这是拟题的最基本方法。它还可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形象。以“感动”话题为例,我们可以围绕“感动”,拟出这样一些标题:“就这样被你感动”、“妈妈,我为你感动”、“感动我的一个瞬间”、“心灵的感动”、“寻找感动”、“都是感动惹的祸”、“谁为谁感动”、“为平凡而感动”、“拒绝感动”、“珍惜感动”、“今天,你感动了吗”等题目。
三、文体要得体
“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并不是说文章可以没有文体,如果不管文体,信马由缰,文章就会不伦不类。所以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作,一般来说,学生最好选择记叙文(包括散文、日记、童话等)。文体的选择可以随意,但选定后,保持文体自身的规范与和谐却是必要的。有的考生把“文体不限”误以为可以写成不管什么样的文体,结果出现一些记叙文议论化、议论文记叙化、散文杂感化之类的文章,搞成一种文体的大拼盘大杂烩,信笔胡言,非驴非马,客观上影响了内容的表达,这是不可取的;
为了标新立异,有的考生甚至还写出一些令人震惊的“另类”作文,这更应该及时纠正,以免延误大事。问题的特征一定要鲜明,这便于自己写作,也便于阅卷者阅卷。正确的方法是根据自己的擅长扬长避短,选择文体,确定自己是写什么文体后,就要在自己的文章中鲜明地表现出这一文体的语言特征。形象思维表达,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来写,在文章中要表现出语言的形象性;
抽象思维发达,说话条理清晰,善于条分缕析的考生可选说明文来写,在文章中表现出语言的科学性;
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辨议论说理的同学可写成议论文,在文章重要表现出语言的严密性。其实,还可以写成童话、寓言、剧本、书信、日记、小小说等。当然,这里也不反对写合乎要求的比如夹叙夹议的文章,因此,考生平时就应该多培养一些规范的文体意识,多养成一些高质量的文体风格,在考试和平时的作文中就可以多一些选择余地。
四、语言要靓丽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关于文采意义的最好概括。语言有文采主要是指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好的语言有利于表情达意,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作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使话题作文中语言有文采。
(1)尽量选择形象感强的词语,多用描写句,少用陈述句,妙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等;
积累丰富的词语,尽量避免使用重复词语,尽可能恰当地选用同义词。
(2)综合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对比、对偶、反复;
借用、仿用词语;
可巧妙引用、仿用古诗词、名言、格言、歌词、俗语、谚语、流行语言、网络语言、歇后语等。
(3)句式灵活。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综合运用,形成一种整齐错落之美。多采用一些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等等。以增强表达效果,精心提炼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
(4)适当使用文言词语,形成一种庄重典雅之美;
能幽默时尽量幽默。
五、点题要明朗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范文第2篇
一、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及内容特点
(一)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以“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地构成一种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模式。该模式以“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为基本框架。
1.对话核心主题
对话核心主题是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中心,是“显性对话者”——“教师、学生”与“隐性对话者”——“作者和编者”借助教材这一载体,共同构筑的一个话题。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一对话核心主题进行对话的过程。
2.对话分主题
在对话核心主题的总体框架下,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他们会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这些在对话核心主题之下的主题就是对话分主题。
3.对话依托点
如果说“对话核心主题”和“对话分主题”是课堂对话赖以展开的中心,那么对话依托点就是阐释对话核心主题和分主题的“论据”。语文课堂对话的依托点包括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等不同层面的语言单位,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延伸的相关内容。
4.对话式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确定“点”。通过预习和交流,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第二,由点拉线。在“对话核心主题”之下,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出示“对话分主题”。第三,由线画面。学生和教师围绕“对话分主题”,寻找各依托点,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生成相关问题、共同研究相关问题,同时,各依托点也可以互相批评、借鉴和补充,使单个的依托点成为整合的依托点群。第四,由面及点。学生和教师根据课堂对话情况,整合各分主题和依托点进行总结和提升,使“对话核心主题”有一个多方面、多层面的研究内涵。
(二)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内容特点
1.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
将整个语文课堂看成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对话场,始终围绕着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展开对话。“对话”式语文教学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来自于学生和教师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还文学作品应有的完整性。所以,在教学一开始,就要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对话核心主题或者从认知角度、或者从思想角度、或者从情感角度进行概括,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而确定。因此,对话式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感受。
2.力求还语文课堂最质朴的特色
教学本身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孔子培养学生,苏格拉底启迪青年,都凭借着最单纯的手段——语言,但是他们的思想却影响了无数人的心灵,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已不同范围和程度地陷入了“作秀”和“浮华”的怪圈。因此,语文课回归本质成了许多有思想的教师的追求。该模式在教学中有着最单纯的线索,即紧紧围绕着对话核心主题开展思考和对话,这就像是一棵大树的主干,在这一粗壮的主干上,通过各个依托点生长出繁茂的枝叶,撑起一片富有活力的语文天地。该模式下,教师的行为是组织大家对对话核心主题进行思考,使学生的认识不重复、语言具有个性、感情真诚,在围绕核心主题的对话中,充满着智慧。
3.将学生的预习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
要产生对话的需要和动机,让学生有一种对话的冲动,就必须关注学生自主阅读时产生的阅读期待,也就是说要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获得的渴望与人进行交流和探讨的理解、感悟和质疑。为此我们强调开展学生预习和交流环节,在这一环节基础上,确定对话核心主题。一般情况下,可以以学生中相对比较集中的感受、疑问或建议为对话核心主题,有的时候也可以以个别同学的独特的理解作为对话核心主题。由于阅读中期待心理的原因,学生会非常希望自己的感受得到认可和支持,希望自己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这就使学生的内心形成了非常强烈的需要和动机,而这种强烈的需要和动机正是学生积极对话的良好心理基础。
4.强调“对话”方式的多样性
对话式教学关注将各种形式的对话融合在一起,动、静交替。这就涉及到对话的形式问题。其实,对话并非仅仅是出声的行为,在很多时候,个人对文本的默读和品味,也就是学生与作者、与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这样的语文课堂对话中,一方面保留课堂中静态的心理紧张,同时也将部分静态的心理紧张转化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时间分配,学生处于动与静交替的状态,其注意力也呈现出张与弛结合的状态。
二、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活动过程
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们积极地探究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活动过程。下面就以课题组的研究课——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①为例来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通过预习、谈话及书面反馈了解到,学生在理解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提出的较为集中、也较有深度的问题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两个“生命”作为题目?课文用三个例子来写生命,有什么不一样?基于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把握,课题组在研究教材和教法的过程中逐渐明朗了本文教学的“对话核心主题”:即从对文章第一段“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一问的回答切人,以“生命是( )”为该课的“对话核心主题”。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以“生命是( )”作为引入和提升。
第一步:教师从身患癌症与死神顽强抗争的16岁少女张穆然的微笑、快乐、坚强、充满爱心人手引出该课学习的“对话核心主题”。
教师运用幻灯,首先呈现了带着灿烂笑容的张穆然的照片,将如此灿烂的笑容与身患绝症进行连接,从强烈的对比冲突中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说道:
张穆然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她天真、可爱,充满梦想。然而,中学毕业后,她不幸患上了癌症。癌症剥夺了她上学的机会,剥夺了她正常的生活。面对着癌症,面对着死亡,张穆然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坦然地笑着。你们看(出示张穆然照片),这就是不哭的张穆然。崔永元听了她的事迹很受感动,专门录制了一期与她有关的节目,当这期专辑《感受坚强》播出的时候,张穆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她的亲人、朋友和所有爱她的人。在她人生的最后一段,她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舍不得你们!生命的长短不是一个量词,活得有价值就长,没有价值就短。”同学们,张穆然已经离开了,然而她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话语)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勇气,生命是坚强,生命是坦然,生命是乐观接着,教师将关注点转移到课文《生命生命》,进行了这样的过渡,并引出了“对话核心主题”:
师:生命还是什么呢?有位台湾作家叫杏林子。她对生命也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在她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生齐读):“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杏林子写的《生命生命》。(生齐读题目:生命生命)。
师:那么,杏林子认为生命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好好地去读一读,然后想一想,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出示幻灯)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生命是( )
生命是( )
生命是( )
生命是( )
第二步:学生和教师围绕着“对话核心主题”
谈自己的感受,得出一个一个分主题,并运用课文(通过关键词句)或课文之外的各种依托点阐述自己的分主题。
我们首先来看下面一段课堂实录: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读了之后,觉得生命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生命是勇气。因为在第一自然段,她说,一只飞蛾飞来飞去地骚扰着我,趁它停下来的时候,我伸手捉住了它,这时候只要手指稍微一用力,它就动弹不了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这足以证明它很有勇气。它挣扎,说明它很想继续活着。
师:很好!×××同学说生命就是“勇气”(师板书:“勇气”,并出示相应的自然段)他是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得出的。你认为第二自然段除了写出生命是“勇气”外,还有什么呢?
生2:我觉得生命还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求生的力量。
师: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求生的力量,你是从哪里特别感受到的?
生2:我是从最后一句感受到的。因为“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这只飞蛾用最强的力量在挣扎,要飞走,尽管知道自己只是挣扎,知道自己飞不走,但它还是要试一试。
师:尽管知道力量很小,但它还要试一试,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出来吗?
生2:“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还有吗?
生3:我觉得生命是坚强。飞蛾可能觉得自己要死,但它觉得一定要活下来,所以说不管自己能不能活下来,它都要挣扎。我从“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中看出,所以说也是一种生命的力量。
师:你是觉得不但可以从最后一句看出来,还可以从这一句看出来,是吗?很好!还有吗?
生4:我觉得生命是一种信念。如果说它没有这种信念的话,那它也就没有这种勇气。它知
道自己的弱小,所以它如果没有信念的话,它是绝对不会挣扎的。
师:是的。生命是一种信念,因为飞蛾具有这种信念,那就是要生存,所以它在不停地挣扎,鼓动着双翅在挣扎,是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转贴于
上面的实录很真实地反映了师生对该课题理念的实践,即在“生命是( )”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统领下,学生们提出了各个分主题,“生命是勇气”、“生命是力量”、“生命是坚强”、“生命是信念”,教师热情的肯定和充满期待的“还有吗?”一语,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实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本质。与此同时,学生们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结合课文中的词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说明和阐释,这些词句就是对话得以开展的依托点。当然,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以各依托点为切人口,通过体会语言文字和其他的手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然,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作为一个先知先行者,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中一些重要的但学生尚不能发现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此提高语文能力。
第三步:教师通过总结,提升大家的认识,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在该课中,教师主要采用了三种方式提升大家的认识,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第一种,围绕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医生的听诊器听自己的心跳后得出的一句话“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进行辩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单单属于我的”_语的真正含义。对“不单单属于自己”,教师提升道:“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还属于深爱我们、把我们的生命与他们的生命融为一体的家人;
我们的生命还属于曾经关心过我们、帮助过我们的许许多多的人;
我们的生命还属于祖国,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需要我们;
我们的生命还属于这个世界,世界因拥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生命而丰富多彩……”对于“单单属于自己”,教师提升道:“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她,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她。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正像同学们所说的,生命是一种责任”。第二种,通过在对话即将结束的时候介绍杏林子的遭遇,强化对课文一开始所说的“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的回应,将学生的理解纳入到一个经历重大人生苦难的真实人生之中,强化对生命的理解。教师是这样引入的:“通过杏林子的这篇文章,我们思考了生命。与我们的思考不同的是,作者杏林子是常常在想,生命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她会常常想呢?”在介绍了其人生灾难后,教师又以“她会在什么时候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为问题,设计了一个个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的情境,比如在杏林子不能翩翩起舞的时候、在看到伙伴们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等,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再以杏林子战胜疾病与自我,不断地为慈善事业而工作的事迹以及“除了爱,我一无所有”的名言,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的认识。第三种,教师呈现根据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而写的一首小诗,并让学生串联起学生自己理解得出的各个分主题,进行有感情朗读,从而得到对生命的整体理解,达成“活着的每一天都很美好”的人生观,真正起到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育人目标。整个课堂对话在学生慷慨有力、乐观向上的朗读中、在饱满而强烈的感情中、在整体内涵的提升中结束。综观这一课堂活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围绕着“生命是()”这一话题展开,而在展开的过程中,学生具有非常突出的自主性,他们可以选择文本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一点进行引发,包括字词、句、段、篇以及课外的内容,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散性思考。从课堂结构角度看,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的逻辑联系,前后照应,具有思想和情感的升华与提高的作用,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和主题组织语言的能力。
三、成效分析与研究结论
经过分布在近十所中小学校的课题组成员近一年多的课堂实践尝试,实验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堂教学带给了学生全新的感受和突出的成效。
1.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
我们对两所不同学校的刚上完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的两个班级当场进行了问卷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时间过得有点快或特别快,这种时间错觉是由于对某项事情的兴趣程度所决定的,而兴趣又决定了其在课堂中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这种突出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语文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的重要基础。该模式实行的是一种没有强制的教学。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而且对话核心主题又来自于学生,因此,学生有了对文本学习的感受和问题,这种感受和问题就使学生形成了迫切想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愿望,这种愿望的达成成了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的要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对话中,教师的欣赏和鼓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话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该教学中,采用的对话形式并不仅仅是开口说话,而是包括个体品味等方式,这就使课堂很好地实现了“动”与“静”的结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因此,将近90%的学生是喜欢这样的课堂学习方式的。
2.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会学习是检验学习策略有效性的主要指标。一年多的实践初步表明,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对话是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的,实验班的学生在听别人说话时显得更为耐心、专注,更能客观地看待、把握对方的话语。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思考和发表想法的权力与机会。第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表达的能力。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给予了锻炼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倾听对方的话语之后,能迅速地作出反应,快速地整理自己的思维,理清自己的思绪,并组织好内部语言。第三,训练了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话题进行对话,此中有分析、有综合,有具体、有抽象,但是不管如何延展,学生最终都需要回到对话核心主题上来。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能否参与到对话中来、能否质疑、能否对问题进行评价,可以反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缜密程度。课后当场调查表明,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有助于学生质疑问难、积极表达,有助于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对提问的优劣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在回答“今天这节课你觉得哪位同学提的问题最棒”这一问题时,对比班和实验班分别有27人次(占全班人数的44.3%)、11人次被同学提到(占30.6%)。在回答“你有没有觉得这篇文章什么地方写得不好?如果有,请写出来”这一问题时,有13人提出异议,占全班总人数的36.1%。
有7人认为生命不单单属于自己的,有2人认为“她”为什么要听自己的心跳,还有人提出写得太深奥,写得有些粗糙,有些地方容易让人误解,特别是没有杏林子的简介等不满意的地方。9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是“有点满意”或“很满意”,反映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是敏捷的、严密的,也反映了他们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反思能力。这种反思能力同样也体现在他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学生们还针对“课上得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比班学生把它归结为细心(7人次)、对生命的理解(7人次)、幻灯等(6人次)、教师素质好(5人次)、方法好(8人次);
实验班学生则认为是亲切(7人次)、微笑(8人次)、丰富的教具(18人次)、有趣(5人次)、方法好(8人次)。这也反映了学生对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能力的增强,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问题讨论和研究展望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范文第3篇
一.走进文本,自读感知,恰当选择话题。
导入课堂后,学生在自读中,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情感积累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整体感知,感知言语作品的“语表层”。
教师要相信学生,根据不同课文的情、趣、理、义等特点,触动学生的内驱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或抽读课文,或同桌互读检查,或四人小组读评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规范的言语谈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鼓励学生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引导学生看题目,从中可获取哪些信息?产生哪些疑问?学生很容易抓住“从……到……”,看出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写了两个地点的两种生活。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则及时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同时,要因势利导,相机选择巧妙的话题,顺水推舟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二.咀嚼文本,品读精思,自主领悟话题。
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让学生抓住这些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挥个性、健全人格的话题,通过对文体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产生个性化的感悟。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已从初读中整体感知文章写了两个地方的生活,那么这两种生活作者是怎样评价的?你更喜欢哪一种生活?这一话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个性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只有当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时,教师才可用启发、点拨、暗示等方式给他们以启迪,引导他们进一步熟读、精思、观察、体验、想象。
三.透析文本,研读探究,多元解读话题。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文本是“言”和“意”的统一体。学生抓住话题,通过对文本言语熟读精思、含英咀华后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产生个性感悟,赋予文本以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从而使文本的意义不断地开拓和建构。
如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可以将两部分的关系看作是对比,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也可以将两部分的关系看作是统一的,即通过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四.延伸文本,活读运用,拓展创新话题。
现代阅读教学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强化个性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探究性阅读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一种挑战,也是综合实践性的阅读,它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完成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感知、领悟、运用、积累文本的鲜活言语,掌握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和技巧,学以致用,是阅读对话教学个性的体现。
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活读课文,以教材作为学习语言的蓝本,根据教材的言语特色,设计多种动态的言语实践,迁移运用文本言语,让学生在拓展创新的话题下,将学得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言语,并在迁移运用中进一步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堂对话;
对话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03-01
一提到对话,许多人就自然而然联想到课堂上的师生问答。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与分享。它不仅仅只是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简单地说,阅读对话教学是在是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立场上平等地进行的,通过交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从更通俗的角度说,对话其实是参与对话的人员围绕主题平等地表达(包括各种形式)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话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入,对话的外延不断拓展,对话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思想和情感。
当然,对话教学的形式并不应该是单一的,课堂既然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自我的对话,然而,用什么主题来对话,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初始阅读感受,因此,建议学生课前要预习,能够为确定对话核心主题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在确定对话主题时,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蟋蟀的住宅》中,围绕“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展开对话,从蟋蟀“住宅的精致”与它的“勤劳和智慧”展开对话教学。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 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又如《观潮》一文,就可根据课文的第一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就可围绕中心,奇观“奇”在何处确定共同对话的主题。对话核心主题确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对话的质量。
对话并非越多越好。任何对话主题的确立,都是为服务教学的目标而进行的。对话的目的也并不是一定要达成一致,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观点的不同正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说明有对话的必要与可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
课堂的对话仍应是要在教师弃分的预设之下进行的,当然,教师在确定 “对话核心主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作者创作的意图、学生的阅读感受等多方面因素。
在课堂呈现对话主题后,学生们往往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应让他们说出不同的观点即“对话分主题”,并让他们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材料、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外引资料等对自己所持的分主题进行阐述,促使学生形成有主题地思考、感受与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对话中,教师积极地发挥“平等”的作用,以各依托点为切入口,有意识地挖掘各种冲突情境,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和其他手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如在《永生的眼睛》一课中,教师就围绕“是什么最令你感动”展开对话,大致从“富有爱心”“勇于奉献 ”“热爱生命”三方面加以阐述。当学生表达出感动的原因时,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吗?”品析之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动。
在孩子们“众说纷纭”后,教师通过总结,提升大家对文本的认识和解读,从而将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式运用于课外的阅读之中,此时的总结,也正是完成此堂课中对对话主题的集体构建。
如在《永生的眼睛》中,教师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再一次升华:“同学们,这一家人愿意捐赠眼角膜的行为和精神感动了我们,其实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范文第5篇
一、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如何审题呢?简单地说就是审类型、审引语、审话题、审要求。具体地说,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准确审清题意。针对不同的话题题型,对作文提供的引语、材料,尤其是话题的中心语的内涵要理解准确,才能在正确的范围内选材作文,纵横驰骋而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满足话题全部的要求。对不同的话题作文题目,有的考生容易只看中心语而忽视了材料或引语及要求中的其他信息,结果在作文中造成明显的硬伤。正确的做法是兼顾各种要求,尤其是体裁、表达方式、字数,出现人名、校名怎么办,等等。
3.以小见大,选取最佳切入点。话题的宽泛性决定了以小见大是话题作文拟题、立意、选材、构思的最佳法宝。从话题所饱含的意蕴生发开去,把自己最熟悉的、最能吸引人的、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梳理出来,或叙事写人或写景状物,或发表见解展望前景。
语文教学的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都拿来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得到培养,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二、训练时多教作文方法
(一)巧设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虽然学生活动范围窄,生活经验不足,但在他们心中也有所爱、所感,可写的内容仍然很多。教师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所设的题目要能够使其感到“有用”、“有味”和“有望”,使其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他们就会乐于写作,勤于写作,写出好文。巧设作文题目,使其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使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难事,更不是苦事,写作兴趣自然就高了。
(二)把握文体特点,做到互不混淆
在作文教学时,先向学生介绍清楚各类文体的结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才不至于写出不伦不类的文章。以记叙文为例,我先让学生弄懂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又是怎样的,等等,并联系所学课文进行比较和模仿,就能使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法。
(三)巧拟题目
“花香蝶自来,题好文一半”,好的题目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可以体现全文的思路,可以蕴含文章的主旨,可以表明全文的特色,能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阅读的兴趣。如何快速准确地拟好话题作文的题目呢?
1.首先要明白话题作文的拟题四原则。①准确。文题要紧扣话题。②新颖。文题要紧扣话题内容,让人一目了然。③小巧。话题的切入角度要小,才能容易写得具体生动,议论得深刻透彻。④简洁。短小简单的文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2.掌握话题作文的几种常用拟题手法。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范围较大,不好下笔,不宜直接作为文题,如果在话题上加以修饰限定,缩小范围,作文就好写了。
(1)添加因素法。如“老师”话题——《新来的老师》、《老师的眼睛》;
“树”话题——《我家门前的小树》、《树的联想》。
(2)巧用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拟题,使题目显得生动、鲜明、美妙、贴切。如“诚信”话题——《守住你的金矿》;
“生态”话题——《老鼠对猫的秘密挑战书》。
(3)仿套名句法。翻新改造名诗名句、成语俗语等,使标题新颖别致,具有独特的魅力。如“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
“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典型命题法。根据特殊的人、物、时、地、事进行命题,使之富有典型意义。如《皇帝的新装》、《花市》、《背影》都属于此法。
(5)巧用符号算式法。运用数字或由数字组成的公式或其他符号来设计题目,往往能够准确概括出文章的内容,简练精当且形式新颖。如 “团结”话题——《1+1>2》;
“品德”话题——《忍让≠懦弱》。
(6)诗情画意法。运用诗歌的语言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或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或情景并茂,使韵味无穷。如“感悟”话题——《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
“生活”话题——《聆听秋天的声音》。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感觉学生非常喜欢这些方式,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将“苦写”变成了“乐写”。
三、话题作文要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俗话说:“文如其人。”作文就是做人,文章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生存观等的一种书面表现形式。故文章的立意必然涉及利与害、得与失、是与非等价值取向,而且这种价值取向一定要是正面的,即要符合当今法制和道德规范,也就是要思想健康。这是写好文章最基本的要求。
“感情真挚”是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这是作文的灵魂。自话题作文诞生以来,题目往往明白无误地要求学生要写自己的经历、体验以及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认识人生和社会,说真话、表真情,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独到见解。
四、话题作文要内容丰富、主题明确
内容丰富,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
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
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实;
散文中的材料丰富多样等。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指导学生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只有积累多了,在作文时才能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