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乡村教师先进事迹材料【五篇】

时间:2023-06-28 18:4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乡村教师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我的母校是一所深山小学,除了破烂不堪的校舍和缺胳膊少腿的课桌外,几乎一无所有。严冬里,呼啸的被风裹着雪花,无情的扑打在100多名师生,老师打起精神讲课,学生打着哆嗦听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教师先进事迹材料【五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教师先进事迹材料【五篇】

乡村教师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

我的母校是一所深山小学,除了破烂不堪的校舍和缺胳膊少腿的课桌外,几乎一无所有。严冬里,呼啸的被风裹着雪花,无情的扑打在100多名师生,老师打起精神讲课,学生打着哆嗦听课。面对学校的窘况,杨再享老师在他的日记中写到:“学校就是我的家,把家建设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此后,他起早贪黑,将40多套烂课桌全部修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对校舍进行了全面维修,将800多平方米的窗户装上了玻璃;
整修了围墙个厕所;
还从城里背回来1000多册图书。在改变校貌的过程中,只要没有上课任务,杨老师就会加入到施工队伍中,他常对教师们讲,学校困难,请几个人只是把把技术关,自己多出点力,学校就少开支点。有人算了笔帐:如果讲杨再享在杨家寨小学的4年中所做的义务工算成工钱,他至少可以领8000元以上。为了学校,杨老师费尽心血,身体一天天瘦弱,一个160多公分高的男子,体重竟然不到90斤。

在杨家寨,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肩挂挎包,手拿电筒在山间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身影,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杨再享老师走村串寨、传播科技知识去了。为了使村民早日脱贫致富,他利用夜间和双休日,按寨落分布就地举办“灶堂”学习班,手把手教群众学习科技知识,传递致富信息,为了这,杨老师不知多少次踉跄在山区的小路和田埂上。一次,他在串寨中谎称自己吃过饭,夜深回到学校时,饥饿加劳累引发了严重的胃病,昏倒在家门口,妻子发现赶紧将他扶起来,又是掐人中,又是大声哭喊,年仅一岁多的孩子吓得躲在门角直哭。醒来后,妻子要给他做饭,他连忙摆手:“别弄了,会妨碍隔壁的老师休息,影响第二天上课。”吃完孩子剩下的冷饭,他又进屋备课去了。

杨再享老师在新世纪的第一天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自古忠孝两难全,我已离不开发展中的杨家寨小学,我不能忘却党的誓词,敬爱的父母啊,请理解,原谅我这不孝的儿子吧!”杨老师是家里的顶梁柱,父母年近七旬、体弱多病;
叔叔弱智、生活难以自理;
叔婶瘫痪在床、无儿无女无人照料;
唯一的哥哥外出打工已有10年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妻子没有工作;
小孩嗷嗷待哺。所有的这些,都要靠杨老师每月500多元的工资来维持,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向贫困学生资助了1100多元。

乡村教师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素质培养教学方案

现说有效实施农村语文教学的途径进行分析,以此增加文章理论的附着力与应用效果。

一、明确农村语文教学范畴,立足于农村教学实际。

农村语文是广泛的一个概念名词,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特点,搞好农村语文研究有利于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部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
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农村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2010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农村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农村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农村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农村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2010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农村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乡村教师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第3篇

一、“适用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的课题选择指导

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最难的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的课题进行研究学习。选择课题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是适用性原则。二是可行性原则。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以及学校的条件,我们选择了以“寻找家乡的文化”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了活动方案,以我校周边几个社区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系列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乡村历史——武邑县城历史回顾;
乡村文物古迹——窦氏青山调查;
乡村生活——太平庄、东关村人的文化生活;
乡村特产——武邑农家扣碗调研。活动在初二、初三开展,以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6-8人,安排一名组长,一位指导老师。

二、“双轨导向”模式课题研究过程指引

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们根据“先扶着学生走路,然后再让学生独自行走”的原则,进行了“双轨导向”模式的研究过程指引的探讨,即:“双轨调查研究-双轨展示指导-教师导向、学生定论-扩展实践”的调研过程,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研究过程。

“双轨调查研究”。这是指按照方案,按照研究的项目,在给予学生充分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与老师分开参与调查研究,对同一个项目,老师与学生使用同一个方案,但要分开行事。如“乡村文物古迹——窦氏青山调查”,根据方案,我们通过查找资料、采访文化名人、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研究,由于师生的文化水平不同,研究过程的立足点、着力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老师能做到“身先士卒”,从收集材料到写总结报告,都先学生一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在不知如何操作的情况下,有老师的榜样和范例可以模仿,老师也可有更切合实际的经验与之交流,能达到相辅相成,教学相长的效果。

“双轨调查展示”。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出现了不是预料中的问题,这时候老师的指导就起关键作用:老师先将自己调查收集的材料及调查结果甚至分析报告作好“展示”,然后再用部分同学所调查收集的资料作案例分析,与学生共同明确活动目的,掌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技巧,以及得出结论的方法。让学生在重新学习的基础上“重整旗鼓”,第二次进行时,效果明显不同,无论是学生处理归类资料的能力还是分析能力都比之前有明显提高。

“教师导向,学生定论”。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现有的调查资料,继续深入调查、整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例如:“乡村生活——太平庄、东关村的文化生活”,该小组通过口头采访、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了许多资料,并附有照片,既有过去的材料,又有现在的材料,但如何用这些资料,学生无从下手。经过老师引导后,学生会思考:为什么相连不可分的两个村庄的居民文化生活有着这么大差异?文化生活的差异折射出文化的传统与传承。老师的点题明确了学生调查和资料整理的方向,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思考进一步深入,逐渐走向形成定论的阶段。

扩展实践。这是拓宽空间思维,实现知识的转移,实现“学以致用”。即在“双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行模仿进行调查研究,放手让学生自行迈步。在完成了“寻找家乡的文化”的课题研究后,我选择了一个相近的小课题“走进乡村文化名人”,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订调查方案,自己进行调查研究,自己写好汇报(必要时老师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得出结论。对活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移应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题表现方式指引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题表现方式上,抓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使课题研究紧扣语文的教学目标,使课题研究从课外又回归到课内。

语文的本质之一是“语言学习”,就是教学生学习正确地理解语言和恰当地运用语言,切实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无论是上网搜集,还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所得到的资料都是很好的语文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大量文字阅读中,根据要求获取自己所需的材料,归纳相关的中心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乡村文化古迹——窦氏青山调查”研究性学习中,活动开展有“调查方式”“调查内容”等要求,除了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调查报告”的文体特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在成果展示时,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用新闻体裁,写作新闻报道展示成果,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达到了语文学习与语言运用的目的。

四、“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成果展示指导

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进行了成果汇报展示,成果汇报分三步进行:一是教师成果汇报。由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活动成果汇报,给学生以借鉴。二是帮助学生组织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对调查进行分类汇总,得出各种形式的成果和结论。三是师生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化,成果包括有教师的教研论文,有学生各种各样的作品,如:自办的报纸、手抄报、活动日记、小论文集、可供参考的资料,图片、照片,有“学术性”的调研报告,有精彩的演讲、生动的故事会……尽显多样化的特点。

乡村教师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土文化;
文言文教学;
兴趣

文言文在高中教材中的地位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也是事实。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且必须解决的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这一阐述为笔者解决文言文教学这一难题打开了一扇窗。

一、利用乡土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故事的喜爱是人类的天性,而熟悉亲切的乡土故事则更容易吸引学生。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引入乡土故事,就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兴味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我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全国最长的村名叫什么吗?学生都说不知道。我就告诉学生,全国最长的村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而这个村子就位于我们宿州市萧县杜楼镇。学生很是惊奇。接着我就把“鞭打芦花”的故事讲了一下,让学生了解我们宿州先贤闵子骞的孝行故事。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闵子骞的故事导入新课,既与《陈情表》中李密的孝行巧妙衔接,让学生很有兴致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也让学生了解到家乡厚实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遗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如果能适时利用地方历史文化遗迹,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常常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过秦论》一文篇幅较长,内容较难,学生不喜欢听,课堂气氛很沉闷。在讲到第三段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把事先写好的一段话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大泽首义,天下轰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民间传说至今流传;
陈涉称王,万民景从,“涉故台”“柘龙树”“龙眼井”,历史古迹风貌犹存。陈胜起义虽然从起事到失败只经历了六个月的时间,但是他号召和鼓舞了各地各阶层民众的反秦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朝的统治。正如司马迁所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义旗动天地,丰碑昭日月”,这是宿州人民的骄傲,也是大泽乡风雨沧桑的历史见证。

学生读了这段话,马上就纷纷议论起来。学生在高一时都进行过徒步拉练,到过宿州市著名的历史遗迹涉故台,因而对涉故台非常熟悉。我有意识地把涉故台引入课堂,就是用学生熟悉的事情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大泽乡起义的历史价值。

三、借助写法相似的乡土文化作品,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项脊轩志》结尾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古代散文中最著名的结尾,平淡中蕴含了作者多少的凄恻感伤。昔日新婚燕尔,凭几读书;
而今斯人已去,此树独留。多少伤痛和爱意都浓缩在了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为强化学生对这一精彩结尾的理解,我又补充了白居易的一首诗进行比较鉴赏。白居易从11岁至33岁,曾在宿州符离生活了22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公元794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病逝于襄阳,白居易料理丧事后,护送家人回到宿州符离毓村时触景生情,写下了《重到毓村宅有感》一诗:“欲入中门泪满襟,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这首诗语言虽平淡自然,但字字出于肺腑。庭花无主,寂寞开放,帘窗依旧,老父长辞,作者只能睹物思人,泪满衣襟。两个作品,一为散文,一为诗歌,体裁虽然不同,但都是情到深处语至浅,都在看似平常的内容中寄寓了作者物在人亡的感叹和至真至深的思念,让人读之如临其境,品之余味无穷。

四、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展延伸,补足作品形象

《项羽之死》中对虞姬的描写着墨不多,形象塑造并不完整。但霸王别姬的故事却植根于学生的心里,因为垓下之战就发生在宿州市灵璧县东南,虞姬墓就位于灵璧县城东。教学本课时,我觉得应该抓住这个向课外拓展延伸的契机,力求把虞姬的形象补充完整。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则材料: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用西汉杂史《楚汉春秋》的记述说,当项羽歌罢,虞姬相和的诗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相传虞姬自刎后的来年春天,墓地周围长出一种奇异的野花,花色殷红,人们都说是虞姬的鲜血染红,并赋予此花一个冷艳的名称:虞美人。清代许氏有诗《虞美人》:“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通过上述材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勾勒虞姬的形象。学生兴致很高,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快,虞姬这样一位为鼓励君王突围,从容拔剑自刎,且具有柔肠侠骨、碧血丹心、冰雪节操的奇女子形象就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这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乡村教师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第5篇

从教至今,刘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走遍村庄,只为通过教育改变更多大山孩子的命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家乡的孩子们奋斗的力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刘秀祥老师先进事迹材料,欢迎大家查阅!

感动中国人物刘秀祥事迹材料1

润物无声,正能量感染师生

越是偏僻贫穷的地方,越需要优质的教育,也更加需要优秀的老师,从农村走出来的刘秀祥感同身受。

刘秀祥说,阻断贫困代际相传,核心就是教育。如果一个贫困地区的娃娃能够通过读书走大山,那他的下一代命运就会不一样。

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思想、境界和格局。

“现在读书的孩子,未来要挑起这个国家发展的大梁。如果老师没有思想、境界和格局,是无法帮助孩子们承担起这些重任的。”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老师这个职业,刘秀祥认为,“自己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望谟县实验高中,刘秀祥办起了工作室,主要进行教师组团式培训。“工作室在今年6月开始动工建直录播室,目前已投入使用,计划每一期招25至30名学员,主要针对黔西南州德育教育相对薄弱的学校,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

“他是个很拼的人,是个很有激情的人,是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同事杨通鸿评价刘秀祥。

有一次,杨通鸿和刘秀祥一起查寝,发现一个学生没在寝室,便在校园内四处寻找。

找到学生后,刘秀祥并没有教训学生,反而给学生穿上棉衣,开口第一句就是:天气冷,先穿上衣服!“这样的方式瞬间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在我看来,这才是教育。”杨通鸿说。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刘秀祥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着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刘秀祥极力反对“以分数论英雄”。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是树人,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而不是“立分树人”。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为学生树立起正确价值观。

2020年,望谟实验高中在校生2700多名,748人参加高考,318人本科上线,但刘秀祥丝毫不敢懈怠:“教学的路还很长,讲台上的每分钟都值得珍惜。走好当下每一步,就是成功。”

感动中国人物刘秀祥事迹材料2

8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期间,刘秀祥把望谟县的教育带出另一片天地。

20年前,望谟县本科上线率为0,整个县有十万余人文化水平在小学及以下。

2015年到2020年,望谟县中考成绩400分以上的人数从358人突破1000人,中考平均分位居州排名第三名;本科上线率也从12.26%到如今的63.44%,要知道这些学生当初中考的成绩平均只有336分,如今却考上了本科,刘秀祥的鼓励对这个县的改变之大不言而喻。

随着孩子们学业有成,回到故乡,望谟县的贫困程度也在逐年下降,到今年,望谟县的贫困率已经不足3.6,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今年,刘秀祥被成功评选为“最美教师”,这个曾经睡猪圈,背母上学的男孩,如今用自己的故事和行动,改变了无数贫困地区学子的命运。在被评选为“最美教师”之后,刘秀祥成立了一家工作室,专门对老师的德育进行培训,他说只有更多优秀的老师,才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在望谟县的8年里,刘秀祥从未放弃一名学生,他说:“我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值得更好的未来。无论他出生在北京上海,还是我们贵州望谟。”

无论是扎根望谟的刘秀祥,还是为学生失去双腿的张丽莉,这些老师们都在用自己的人生和努力,去改变下一代人的命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这些“最美教师”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愿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感动中国人物刘秀祥事迹材料3

在望谟县的这三年,刘秀祥经常去各个村里开会、家访,一遍又一遍地给家长和孩子们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让孩子学习

三年,刘秀祥跑遍了每一个村子,跑坏了几辆摩托车,在这样的努力下,当地的风气逐渐被改变,家长们非常赞成让孩子努力学习,而孩子们的成绩也一步步高升,望谟县的干部说:“刘秀祥把自己的故事传递给人们,让无数人感到励志,因为这是活生生存在的例子,不是虚假的。”

三年的时间一下子就到了,可是刘秀祥知道自己走不了,望谟县还需要他,学生们还需要他,深思之后,刘秀祥没有离开,而是留了下来。

渐渐的,刘秀祥的名声传了出来,很多人都找他去做演讲,对于这样的要求,刘秀祥从不拒绝,但也不要钱,他说要自己去演讲可以,必须资助我们这边的两个孩子上学。

8年过去了,刘秀祥帮助的学生达到了1900人,这些孩子都一一上了大学,走出贫困山区。2018年,刘秀祥被调任为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他开始帮助更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