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企业信息化意见【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28 19:2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为加快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优势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一、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明确推进工业企业信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信息化意见【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企业信息化意见【五篇】

企业信息化意见范文第1篇

为加快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优势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明确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企业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提高企业深度开发利用有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源能力,实现产品设计和生产自动化、决策智能化、营销电子商务化。企业信息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对有效解决我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二)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示范企业的培育为突破口,大力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及任务

(三)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每年培育3-5家重点示范企业,在设计制造、决策管理和营销系统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
每年扶持20家左右的示范企业,实施信息化示范项目;
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市重点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并取得成效。建成政府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平台和服务体系,普及网络应用,推进电子商务。争取到2005年,我市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四)围绕上述目标,近期主要任务有:

重点抓好纺织、服装、轻工、机械、电子、医药等主要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信息化改造。

围绕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机电一体化、应用数控系统等技术,提高行业和产品的技术层次。

积极实施对传统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嵌入式改造,迅速增强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市场竞争力。

加快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企业生产经营逐步实现操作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平台,逐步改善与之相关的电子认证、金融和税收、物流配送、资金信息库等系统和环境。

三、推进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措施

(五)各级、各部门要把企业信息化工作作为巩固和完善企业改革成果、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我市工业经济新世纪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要制定企业信息化工作规划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实施意见,组织相应的机构,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

(六)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信息技术和产品。加快对传统生产工艺的嵌入式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大力引进先进工艺装备、精密加工设备和测试手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等基础条件;
继续实施工业过程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1525”)重大专项。

(七)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市重点信息化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财政按项目年度实际发生额的12%给予贴息;
市信息化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按实际发生额的10%给予贴息,所需资金从技改贴息资金中安排。其中,对县(市)、区所属企业的贴息,市和县(市)、区财政分别承担60%和40%。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所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可以按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税务部门批准,其折旧率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八)完善*市企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平台。以推进企业信息化为特色,提供相关的最新消息、政策法规、科技动态、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和解决方案,实现实时交流和直接对话,落实普及工业企业上网工作。

(九)积极发挥专家作用。聘请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和企业管理专家组成我市企业信息化工作咨询专家组,参与制订我市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和信息化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

(十)积极引进和培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高级人才。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引进人才和实施再教育提供便利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

企业信息化意见范文第2篇

(九)建立无线射频识别(RFID)公共技术支持中心。

以推进RFID应用,提高广东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水平为重点,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建立RFID公共技术支持中心,重点提供物流和通关应用的软硬件设备和业务应用系统的无线接口技术支持,以及数据格式转换服务等;
建设RFID技术应用软硬件产品仿真测试系统,为设备生产商、软件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应用产品测试与认证;
开发和集成可扩展且能够支持物流和通关相关业务应用的公共服务系统,实现RFID物流通关信息系统联通应用,为企业的RFID技术应用提供咨询、培训、规划、解决方案和管理维护等全程技术应用的支持服务。组织企业开展与RFID技术相关的标准研究和制订,推动RFID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我省RFID产业发展。

(十)构建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

建设和完善信息化系统的评测、认证、咨询、监理体系。通过行业协会密切配合,推进企业的信息化业务流程技术标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标准、产品编码和管理编码标准等各类标准的建立与完善,制订信息化系统实施建设和运行维护制度,逐步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加强政府引导,推进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与企业互动,多渠道开展企业信息化技术人才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形成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工作合力。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工作内容,制定支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指导我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

制订扶持、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落实国家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企业创新环境。继续将企业信息化项目纳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重点,发挥省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应用平台和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强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将其列入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实施攻关。

(三)加强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

大力抓好企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组织实施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和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探索企业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模式。在冶金、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行业,开展以信息技术促进循环经济的试点。大力推进各类信息化服务示范平台建设。企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由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推进和实施。对成效显著、示范性强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由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

(四)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积极性,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大力扶持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发展,建立和完善包括信息化咨询、监理和人才培训等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省电子行业协会、物流协会、机械行业协会、连锁经营协会、食品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作用,带动各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发挥信息化专家在决策咨询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务性企业;
信息流管理;
服务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123-02

服务性企业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形态,提供社会所需的各类服务性产品。服务产品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和异质性给服务产品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挑战;
服务产品的这些特殊性必然要求服务性行业企业的内部信息沟通有其不同于传统制造性企业的特性。

一、服务产品的特性

不同类型的服务性企业,其产品的种类、顾客化程度、顾客参与性程度和劳动密集程度等特征各有不同,但由于服务产品的某些共同特性,形成了企业内部信息流管理的共同规律。也决定了服务性企业内部信息流管理的必然性和特殊性。

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和异质性三大特性。无形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决定了服务的不可储存性,服务产品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服务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消费者对服务和服务传递者的主观感知[3];
企业决策者必须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手段将服务标准及时、准确地传达至服务传递者;
顾客是服务产品的真实质量的唯一见证者,这一点决定了企业必须随时听取顾客意见,获得这个宝贵的外部信息,以此顾客需求为标准不断调整服务产品的标准和内涵。

服务产品的异质性是指服务质量会随着执行机构的不同和执行人员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员的服务质量会随时机的不同而不同[3],不具有绝对的稳定性。这一特点要求企业必须有规范服务标准并不断调整标准的内部机制,尽量保持服务的相对稳定性;
并且应具有流畅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保证不断应对顾客需求而变化的服务标准能迅速高效地传达至一线服务人员。

二、基于服务质量管理的企业信息流向与内容

不同的企业形态有其不同的行业特点和由此决定的服务流程和部门分工,但都可以抽象为服务传递过程的三个关键角色:决策者,服务传递者和消费者(市场)。此次研究沿用动态服务质量模式模型中的三角架模式(如图)[3],旨在抽象信息流在三者之间的流向和所传递信息的内容,同时对信息传递的方式作了扩展。这个模型采用三个关键角色之间的双向信息流模式,使决策方可以通过正式的(顾客满意度研究)和非正式的(接收雇员反馈)方式,同时收集定性和定量的信息,决策方可以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调整服务标准和培训内容,构建不断根据顾客需求改进服务质量的联动机制。此模型可以作为企业进行内部信息流管理架构的基本依据。这个模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的信息流传递内容和手段:

图解:

由决策者流出:

①流向服务传递者:制定服务质量标准,通过程序培训手段;

④流向消费者:优质服务的交流形象;
通过品牌传播和视觉形象传达;
通过公关和促销手段;

流向决策者:

由服务传递者流向决策者:②服务传递者对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通过正式的顾客满意度调查③顾客对企业服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服务传递者),通过信息数据库,员工意见箱和会议;

⑤由消费者流向决策者:消费者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信息数据库,顾客意见簿和顾客满意度调查;

服务传递者:

⑥流向消费者:通过优质服务,传递给消费者企业服务产品的正面形象;

⑦由消费者流入:通过服务接触时收集的印象,通过服务传递者的自身感受;
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消费者的口头表达或顾客满意度调查。

以上的动态服务质量模式模型仅仅对企业信息流的流向、内容和方式作了简单的抽象概括。真实企业形态内,情况要复杂很多,如,存在各部门内部的信息流沟通,前台服务部门和后台部门之间的沟通和配合,一线服务传递者和决策者之间的多级层形式。在有的特殊企业形态内,还存在服务人员与生产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如餐饮企业)。各种企业形态内部应以此模型为基础,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和企业内部作业流程进行各部门内和各部门间的信息流管理的架构。

三、信息流管理的要求和对策

1.信息的容易获得

质量的唯一感知者是消费者,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发生。对服务产品质量,消费者最有发言权;
而员工作为一线生产人员,对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的合理性及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反应有直接的和也许客观的感受,消费者和一线生产人员的意见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都弥足珍贵,也是企业决策层优化服务流程和标准,制定培训课程的重要参考;
从员工激励的角度来讲,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被积极采纳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当中,也会使员工不断得到鼓励,增强对企业的信心,激励自己不断提高服务技能。企业决策层必须向消费者和一线服务人员表明自己愿意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态度,以此获得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不断完善企业服务,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然而,在很多企业实践过程中,却忽略了这一点,造成了消费者和普通一线员工有意见、建议和想法却不知向谁反映、如何反映的局面,从结果上看,就是拒绝消费者和普通员工与决策层的沟通。决策层无从得知消费者和一线员工的真实感受,更何谈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意见、建议乃至做出改变?因此,表明想要积极获取有效信息的态度,使决策层容易获得来自于消费者和基层服务人员的信息,是企业内部信息流管理以提高服务质量的第一步。

针对这个原则,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要利用跟顾客接触的机会,积极表明其想要听取顾客意见和建议的态度,并告知顾客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方法,如,利用告示牌告知顾客,多设顾客意见簿,采用基于网络的中央数据库形式,或400、800免费投诉电话,积极开展客户意见调查等。

2.信息的流通顺畅和可对改变自适应

很多企业由于缺乏事先合理的信息传达和反应机制的设计,往往造成有效信息传递的中断,无法传达至目标终端;
或者造成决策层和各部门无法应对有效信息而做出反应。造成前者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传递链条过长,信息在部门内部不同层级之间、或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传递过程中,由于遗忘或出于各种利益关系的故意隐瞒而使信息传递中断;
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信息化平台,缩短信息传递链条长度,并为有效信息的客观存在提供现实证据。即采用中央数据库形式,员工、各部门和决策层都直接面对数据库,员工可以直接把有效信息添加至数据库,而各部门和决策层也可以几乎同时得到有效信息,并做出积极应对。

而后者往往由于企业管理制度未做出硬性规定而造成。为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完善其相关管理规定,加强各部门应对有效信息的反应能力和执行力。决策层应对各部门的这种反应能力具有监督和控制机制。

3.改变反馈

如果看到其提出的有效信息能够被及时采纳并纳入企业日常管理规范或对企业提供的服务型产品有所改变,信息的提出者,也就是消费者或员工会受到鼓励并有更大积极性地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员工会由于意识中建立起对企业的主人翁感而获得对自己影响力的满意感,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消费者也会由此产生对企业的反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印象,从而建立对企业的满意和忠诚。针对消费者,可以在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时候留下联系方式,并把结果和改变及时反馈给他们;
针对员工,可以由相关部门对他们进行信息反馈,也可以在员工大会时加以指出,并感谢员工对企业的关心和主人翁意识。

企业的信息流管理是企业加强顾客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沟通的重要基石。掌握信息流管理原理,应对顾客意见,保持信息的容易获得性、流转顺畅性、对改变的自适应性和信息反馈机制,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郭会斌,杨先荣.现代服务性企业的界定及运营策略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7,(3):52-53.

[2]冯根尧.服务性企业流程分析与大批量定制模式应用探讨[J].商业研究,2006,(19):21-23.

[3]冯若梅,黄文波.旅游业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The Internal Information Flowing Management Of Service Enterprises

――From The Service Quality Management Perspective

XUE Hui, XU Cui-rong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61, China)

企业信息化意见范文第4篇

1. 人是企业管理信息化中的要素之一

企业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是软件的开发和计算机网络的建立,而更重要的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配合信息化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建立企业管理信息化制度等等。具体说,一是确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并由企业主要领导人负责组织领导,由管理人员具体组织实施;
二是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重组,建立适应信息化的企业管理业务模型;
三是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
四是配备计算机设备和网络;
五是配备企业管理软件;
六是开展企业管理软件的实施,制定管理制度。可见,企业管理信息化中的要素应确定集中为:管理目标和制度(包括业务流程);
计算机硬件和管理软件;
管理信息使用者─企业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

2.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中对人的因素的关注以及认识上的误区

根据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晓峰研究员的最新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信息化程度不够,信息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困难不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落后,现有信息资源分散;
2企业经营者信息意识淡薄,凭主观感受和经验进行工作的习惯远未消除;
3资金缺乏,致使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施滞后;
4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5信息环境落后,企业网络化、信息资源科学化管理程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约20年的差距。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由于管理观念上的差距,落后程度更大。很多研究工作者对企业管理信息化不成功的案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普遍认识到,人的因素――即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对管理体制、对信息化建设的认可程度,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个人素质,以及随之而来的支持或抵制的态度,是除了技术因素、经济因素以外的主要因素;
而且,这一因素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下一步发展进程――全面企业管理信息化阶段,即企业内部管理全面采用信息化的手段,采用整合应用的方法,在财务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实现企业管理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个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这些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和实施中,人们将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人为原因一般都归咎于领导不重视、企业经营者信息意识淡薄、管理体制落后使企业信息分散、信息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等方面。这实际上是思想认识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以及对信息管理基层员工的低级管理要求上。

不同于上述认识基础,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者的管理权威和领导方式,以及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和个人行为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影响。

3.怎样防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个人行为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不良影响?

张维迎教授将其对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对企业经营者行为的研究,较早提出了企业规模增长、治理结构与经理人员道德的关系。他把信息经济学的模型归纳为“委托人――人模型”,通过对这些模型反映的交易关系的分析,讨论了委托――理论中委托人、人的行为特征,他们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个人选择,以及如何运用制度安排和控制手段来解决委托――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的分析研究中的认识和解决建议是:1最关键的是产权制度的改革;
2法律的完善;
3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4对职业经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同时,笔者认为,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个人行为的角度,我们应该有下面一些认识和建议:

(1) 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对其现有管理方式的简单模拟。企业领导要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是要在更高层次上改变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落后观念和管理陋习,建立经过全世界几十年发展和考验而形成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模式。这些理念、方法和模式会对中国传统的理念、方法和模式形成冲击和挑战。例如,在授权制度、程序化管理、控制关口、内部审计、激励机制等方面反差就较大。“制度”大,还是“领导权力”大,将成为决定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否成功的试金石。

(2) 企业领导自己要认识到“领导只是管理的专家”。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条件下,企业领导的能力应该是充分利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充分听取技术的、市场的、财务的、行政后勤的专家所提供的意见,做出管理决策。他的能力应该体现为能够“用人之所长”,能够恰当地使用各种专家,尊重每一个员工对他所负责领域里问题的意见─因为他是这一领域里的专家,使他们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下发挥自己的作用。海尔公司实行对员工的自我管理,给予员工“工位老板”的称号,即“你的岗位就是你自己说了算,你能比别人多想一些,多做一些,你就是一个善于经营的老板”。正如美国GE公司CEO杰克•韦尔奇说:“如果你有一群超级管理明星,你就有机会建立一个王朝。”

(3) 合理的管理授权。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投资者对经营者实施的激励性手段,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它的实质是建立适应信息开放性特点的管理模式,把决策权适当地下放到比较接近信息源的较低的管理层,从而解决或减轻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和滞后问题。设计合理的逐级授权,带控授权,严密的安全保障和监督,是管理信息系统高效运行必不可少的内部条件。当然,授权管理存在着个别决策不良会影响整体利益、管理层次增多引起内部交易成本增加和整体性决策缓慢等缺陷;
更重要的是,授权作为最基本的激励手段,需要同时加以约束,以防止人的“道德风险”。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的具体做法是:对若干有限级别的工作岗位,包括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处级干部,按照需要授予一定的制订政策、生产决策、资产处理、合同审批、财务支付、行政费用支出的权力,同时根据权力制衡原则,规定个人不能审批自己的支出,规定若干资产管理和采购活动由归口部门负责,以及通过独立的审计部门的监督、预防作用,达到既实现必要的授权又掌握必要的控制的目标,保障企业管理的高效、有序。

(4) 建立企业利益相关者共享信息的平台。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减少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以使各利益相关者在进行决策时都会考虑其他各方的要求,力求各方利益的平衡,减少利益冲突。而在企业内部,让每一个员工掌握企业里的更多的信息,员工才能对自己的工作或分配给的任务有较高的期望值和效价值(美国管理心理学家弗鲁姆(V.H. Vroom)的激励的期望理论),就能对公司的管理带来良好的正激励作用。特别是员工对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的了解,会对公司的管理带来良好的正反馈作用:员工了解公司政策知道自己应得到什么,政策基本上是公平的、合理的对公司政策有信任感心思放到工作上,不花心思去钻研公司政策的缺陷按公司规定、程序办事,工作有业绩,思想素质有提高,对公司政策的理解能力增强员工更加了解公司政策;
反之,如果政策信息透明度差,多数员工不了解,就可能造成不良的负反馈作用:员工不了解公司政策不信任公司政策,认为不公平、不合理,存在疑虑遇事先考虑对自己有何利弊,四处打听别人怎么样,攀比心思不在工作上,总考虑自己应该得到什么,没得到什么打听、钻研公司政策,寻找对自己有利的内容,提出有片面性的意见,而由于保密等原因又得不到合理的、详尽的解释员工更不了解公司政策。所以我们可以说,获取信息也是对员工的一种激励。

(5) 企业高层领导要重视权力需要(权欲)大的管理者的负面作用。一般认为,权力需要大是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特点之一。但是,他们控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流渠道的工作方式会极大地妨碍企业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并影响到管理决策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因此,要防止他们的负面作用。在选拔干部时要关注其情商EQ而不是只关注其智商IQ,强化对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要求并作为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功能之一,分派工作任务时强调多部门的参加,等等,是减少这类人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办法。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经理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

(6) 企业领导要真正认识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内涵。要充分重视员工在工作中的需求特别是对了解信息的需求,为员工创造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笔者曾在两次内部培训之前调查收集员工对“你最希望领导对你所做的事”的意见,其结果是70%以上的回答把“支持员工工作”放在第一位,远高于“解决生活困难”、“争取工资待遇”、“及时提拔员工”的选择。因此,要多采用适当授权,组织项目管理小组研究经营管理中的课题,支持和鼓励员工的管理创新建议,遇事先听取员工意见而不是先“定调子”,杜绝“愚民”式领导方式。

4.更进一步的思考:企业文化的建立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从历史上看,企业管理经历了早期的经验管理阶段、20世纪初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阶段和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重组等概念而发展起来的文化管理阶段。文化管理的内涵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对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促进,因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员工对企业目标、企业远景的认同,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这些成果的达到依赖于员工对公司政策、发展战略、经营情况的实时了解和员工对企业经营发展决策的参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给员工提供了了解公司政策、发表个人意见的信息沟通平台,而且,它还有助于减低组织内“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管理的负面作用。反过来看,企业文化的建立又会对企业管理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因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因素是企业员工,以人为本、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会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提出需求,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点,而这样的需求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不竭源泉。

企业信息化意见范文第5篇

把握政策的主要线索

原国信办推广应用组领导谈及“调查结论对制定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时,提到两点结论,对于我们了解未来政策走向,是有帮助的。一是政府要提高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营造中小企业信息化政策环境和信任环境;
二是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前者说的是政府服务,后者说的是社会服务。这里说的社会服务体系,是指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社会服务体系。

信息化服务的背景

“服务”的第一个背景在于社会化服务是中小企业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本身也存在着小生产与大社会的矛盾。这正是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一个主要矛盾。是按小生产的方式搞信息化,还是按大社会的方式搞信息化,对于中小企业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占全国企业99%以上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过两三年,可以说是朝生夕死。这种现实决定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点不同,第一位的需求是解决生存问题。调查显示,52.7%的企业首先关注信息化能不能解决市场与营销问题。大社会的方式才是可行出路。

“服务”的第二个背景在于,服务型政府必须强化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
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政府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意见,突出地强调了政府要提高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水平。

政府应该如何介入中小企业信息化呢?一些地方政府越俎代疱直接指挥中小企业做这做那,动机是好的,但由于脱离了企业实际需求,挫伤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强调企业主体作用,又不等于政府可以袖手旁观,连自由放任的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也不是袖手旁观。服务,可以说就是介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准确定位。它既不是指手划脚,也不是放任自流。政府服务包括间接服务即营造环境,比如政策环境,以及直接服务,前者是最主要的。

两种服务的定位与关系

“除了服务,还是服务”中的两个服务是不同的。政府服务是公共服务,社会服务是市场服务。社会服务是指B2B(市场、信息、技术、人才和资金服务),公共服务是B2B2B(支撑环境服务)或G2B(政府服务)。

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社会服务,又称为社会服务体系,主要指直接面向中小企业的市场化服务。政策重点鼓励的,是规模化应用普及服务,而不是随便什么服务。新华社通稿的标题(《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将进入大规模应用普及阶段》)抓住了要点,显示出政府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

政府按什么思路来抓服务体系建设?以往那种按产品服务、运维服务、咨询服务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是从供应商眼里看世界的视角。政府要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即五大需求)出发,把服务体系划分为市场、信息、技术、人才和资金五大信息化服务。在信息化的技术服务子集中,再细分研发服务,推广服务,应用服务三个更小子集。将产品服务等作为技术应用服务这个小子集。

说“服务体系”,这是站在政府工作的角度说的。对于市场来说,服务体系意味着社会服务业。服务体系好比运动员,支撑体系好比裁判员,裁判员要为运动员服务。信用、认证、支付、安全都属于支撑体系,是为市场、信息、技术、人才和资金五大信息化服务提供间接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