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之意源于《易经》,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今天的重阳节,被定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重阳节六大习俗【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重阳节的六大习俗范文第1篇
今年重阳节时间20xx年的重阳节在10月28日,星期六
重阳之意源于《易经》,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今天的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向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诗或许就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例子。
各地重阳节习俗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除了这些习俗外,中国各地还有很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1、陕北在重阳节白天是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麦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灯火,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人们都会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头上,以之辟邪。
2、在山东北部,人们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3、在浙江,绍兴人在重阳节这一天互相拜访。桐庐人备猪羊以祭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包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4、在江苏,南京人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常州人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人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5、在河北香河,重阳节这天,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相互送礼,称为“追节”。有的地方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有的地方境内无山,民众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6、在湖北,重阳节这天要酿酒,传说此日所酿之酒最为清冽,且久藏不坏。
其实这些趣味盎然的重阳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九月九日重阳节习俗九月九日习俗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九月九日习俗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九月九日习俗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的六大习俗范文第2篇
过重阳节的时间20xx年的重阳节在10月28日,星期六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xx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古代重阳节的习俗一、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二、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三、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四、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五、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六、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重阳节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重阳节的六大习俗范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24-01
满族是一勤劳勇敢的民族,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它也有自己的民族节日;
还有些传统节日虽然与汉族相一致,但满汉节日习俗不同。
一、满族的节日习俗
添仓节:农历正月二十五是满族农民祝愿粮食丰收的节日,煮一盆黏高粱米饭,用秫秸做成小马,插在饭盆上,然后把饭盆放进仓房,表示马往家中驮粮食了,丰衣足食。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太阳日:(满族人称太阳为“日头”)农历二月初一。满族人认为这一天是“太阳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黏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鸡。以喻金鸡报晓,迎日出。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要“引龙回家”,即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边。灰道弯曲如龙.以示请龙到家,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要吃猪头,还要给男孩理发,是“龙抬头”的日子,希望男孩变得聪明、学业进步。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以防伤龙目。
虫王节:农历六月初六。过去,每逢此日,每户出A去谒虫王庙,并杀猪以祈虫王,祈求虫王管住虫害。后来深知虫害靠防治而不靠祈神。如今不过虫王节祭祀活动了,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防止虫咬。
马王节: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满族祖先狩猎征战,多靠骑马射箭。就是出门远行也多骑马,故多敬重马王。供马王爷时,用烧羊肉一方、鲤鱼一尾、推鸡一只,还有白酒,行三叩首礼。供后全家饱餐一顿。
结缘日: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要“普结善缘”,用煮熟的一碟盐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对方两颗“结缘豆”,表示“普结善缘,天下一家”。结缘都是先敬长辈长者,长者再从自己碟内掐两颗给晚辈吃,表示不分长幼尊卑,团结友善。
二、满汉共有的节日(满族习俗)
过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满族人称春节为“过年”,而且更重视“除夕”之夜,并迎接五更过后的第二年的开始。民间有“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打扫尘土(或做豆腐)、二十六杀年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对友、三十粳米干饭胖头鱼”之说,腊月二十三也称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做黏豆包、豆面卷子等黏食。除夕下午把不常打开的祖宗龛,祭祖。年三十中午打开。把擦得锃亮的锡供器摆上五件,主食摆上两摞馒头,一摞五个,猪头摆在正中间,还有干饭五碗。供菜更有特点:有煮熟的“猪肉方子”过油鲤鱼;
炸粉花;
素菜大葱;
豆腐方块。满族人祭祖用的祭品.祭祀之后由家人分吃。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然后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家家院内竖灯笼竿,高挑红灯。
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帽,互相拜年,恭贺新春。不过,过去满族妇女要等到初六,才可以出门拜年。
灯节(又称上元节、汉族称元宵节)正月十五满族人家在这一天里要挂彩灯、制作冰灯。农村有“蒸面灯”预测来年旱涝、冷暖之俗。东北地区还有做冰灯与闹冰灯的习俗。正月十四至十六要举行灯会,并有踩高跷、跑早船、闹秧歌、演灯官戏等各种表演。此外,元宵节,满族也有吃元宵的习俗。
五月节(汉族称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满族传说,古时有一年的五月初五,有一老头卖油,说:“一个葫芦两斤,两个葫芦三斤。”一些人见老头不会算账,就很快把油抢买光了。有一个老玛珐(爷爷)不占便宜,还提醒卖油翁:“你算错账了,你这样卖不是要赔本吗?”卖油翁对诚实的玛珐讲:“我是天母阿布卡赫赫派下来的天神,今夜要降瘟疫,你赶快回家在门上插上艾蒿,可免此劫。”老玛珐不忍心乡亲们遭难,马上回去通知各家各户都插上了艾蒿,免除了瘟疫。所以,满族的五月节意在避瘟防疫,歌颂诚实善良,不是为了纪念屈原。满族入关后,敬重屈原,也包粽子,但仍保留了插艾蒿、扎五彩线、带荷包之俗。
七月节(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超度亡魂烧纸钱、烧法船、放河灯。
八月节(汉族称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盛行做(或买)“兔儿爷”玩具,是用黄泥捏成的,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官或将,穿衣挂甲,有首《兔儿爷》诗写道:“八月中秋月分明,领宴归来夜色清。不供嫦娥冷兔影,为侬捣药祝长生。”反映了人们健康长寿的愿望。据说此玩具源于满族。这一天是团圆佳节,要吃月饼。有的还要把大月饼留到除夕,全家“咬圆”。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满族素有尊老敬老之习俗。古时重阳节的习俗较多,主要有登高游玩、赏菊饮酒、擦茱萸、吃重阳糕等,因此,“茱萸节”、“节”、“登高节”。虽然称谓不同,但平安和谐,生命长久和健康长寿的核心文化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重阳节以新的文化内涵,由于“九”与“久”谐音,是长寿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祝福。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节日。
腊八节: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流行吃“腊八粥”,腊八粥源于佛教,又称佛粥,满族接受此俗较早,后来才传给其他民族。以高粱米、黄米、江米、小豆、绿豆、大豆、枣、栗子等合熬为粥,合家聚食,以祈丰收。东北满族百姓说:“东北高寒,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巴粥黏糊,吃了免得冻掉下巴!”可见是东北满族的节日。
满族过“腊八节”还要制作腊八醋。腊月初八开始制作。除夕之日打开食用。醋香袭人,是美味作料。
三、满族节日旅游开发的价值
1、开发满族节日旅游是对保留满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传承满族节日的需要。满族先世不仅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民族节日,具有丰厚的文化蕴涵,开发满族节日旅游产品发挥也是发展地方民族文化经济作用,同时又能够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实现多元化发展,开辟文化传承的新思路;
加强宣传力度与管理力度,结合创新思维,打造旅赫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利用文化遗产开发当代文化产品的同时要注意与文化遗产加以区分,以开发出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当代旅游产品。
3、开发要与保护同时进行,在开发中注意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这样就能很好地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永续开发,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满族节日旅游开发的建议
重阳节的六大习俗范文第4篇
香港重阳节放假安排重阳节在香港是法定的假日。香港开埠以来,节日一般依据华人风俗而放假,其中清明是春祭,重阳放假,顺理成章作为秋祭,故重阳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风俗。
香港人过重阳节的风俗习惯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又名秋祭,是中国人凭吊先人、敬老尊贤的传统节日。据说,登高这个习俗源自汉代(公元前202至公元220xx年),当时有一位相士对乡民桓景说,在农历九月初九,他必须携带家眷到乡郊的最高处暂避灾祸。结果整座村落经历了一场浩劫,而他却因为登山而幸免于难。自此,人们效法登高之举,成为习俗。
如今,在重阳节当天,有些香港人会举家带着香烛果品和糕点登高扫墓;也有些市民会趁着秋高气爽之际登高去。在重阳节到来香港,您也可以趁着这个金秋送爽的日子,到香港各处的郊野去登山远足,享受香港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据史料记载,香港重九祭祖的习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乡廖族。廖族时至今日仍然保留此习俗,其秋祭的场面甚为浩大。不过,在参与人数和祭祀形式及规模方面,均有别于新界原居民以族为单位的祭祖活动。
资料记载,新界原乡民重九祭祖,通常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扫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扫墓,由数家至十余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众扫墓,即全村同姓,无论已迁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结队前往扫墓。
族人一般都带备烧猪、三牲酒礼,及碗筷、杯盘、镰刀等用具。抵达祖坟时,部分人取石堆砌炉灶,煮备传统的盘菜,另一部分人则清理坟旁杂草,扫除垃圾。
除了遵循重阳节的一些普遍习俗外,香港行家指出,秋季是吃大闸蟹的季节,但重阳节过后大闸蟹的品质会更佳,重阳节为吃大闸蟹的最佳时机
广东重阳节习俗清远连州:抬大神 吹八音
清远连州保安镇的重阳“大神”盛会已持续千百年。每到重阳日家家户户贴门对,村村寨寨结彩门。盛会最引人注目的是“抬大神”、“踩八卦”、“摇高神”、“扮故事”等节目。
清晨六时许,轮值的村整理队伍,扛好彩门、彩旗,抬香案,吹八音,有四人抬着大神轿,步行上福山寺。扮大神者穿上龙袍,戴好面具和帽子,坐上大神轿。炮响三声,鞭炮齐放,前面两人打铜锣,扛彩门、彩旗,仪仗队紧跟,接着是四名大汉抬起“大神”轿,轿的后面打着黄绫伞,还有人担着两个铜锣,舞龙舞狮队紧随其后。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放鞭炮迎接。晚上七八时左右,整个重阳“大神”盛会结束。
连州有民俗学者认为,从形式上看,保安的“大神会”原是一种滩祭活动,又是民间的滩戏演出。
在盛会上,有一支鲜为人知的“八音”队,这是从保安西南一个村子请过来助兴的。像这样一支“八音”艺术队伍,已经越来越罕见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带的“八音”还有演唱时用的是“湖广声”而非粤语,历史则相当的久远。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村中许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造成了传承困难,现在会十样锦锣,懂“八音”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佛山:登山“秋祭”逐渐淡出
重阳节的六大习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阳;
民俗活动;
巫;
遗存
一、地理与人文概况
信阳地区地处豫南,东接安徽,南临湖北,西接桐柏山,南依大别山,地跨淮河, 并处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信阳地区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远古文明如斐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在这里繁衍。春秋战国时期,楚灭申,信阳成为楚的管辖地,从此绵延柔美的中原文化与浪漫细腻的楚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对后世的信阳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而孕育了信阳“豫风楚韵”的文化特色。
二、古楚文化的标签―巫
楚文化里最为醒目的特色便是其“好巫”。《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俗好巫鬼而重淫祀”;
《淮南子.人间》记载:“荆人畏鬼”;
屈原的《九歌》则更是一部祭祀与巫术的赞歌。而其卜人行占卜之事而借助的方法和工具多种多样,丰富异常,如“龟卜”、“筮占”、“草卜”、“竹卜”、“枚卜”、“占梦”、“占星”等众多占卜之术。所以笔者认为“巫术”是古楚文化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信阳地区作为楚文化的辐射区,其文化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时隔千年,但信阳民间目前的民俗活动中依然可以寻见古老的“巫术”遗存。
三、信阳民俗活动中的“巫”
(一)丧俗:“楚俗好巫鬼而重淫祀”决定了其丧葬民俗礼仪的丰富和葬品的丰富,所以《湖北丧葬习俗与伦理作用》一文中支出荆楚地区的丧葬仪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报庙、二、衣殓、三、棺殓、四、设灵堂、五、相墓地、六、吊孝与奠礼、七、守灵、八、大殓、九、出殡。这些仪式和信阳地区的丧葬仪式如出一辙,整个仪式过程中无一不透露着“逝者为大”,“逝者升天”的一种理念,笔者出生在信阳农村地区,当地农村的丧葬仍然是土葬,且其仪式如湖北的一致,且具备浓厚的宗教意识,道家羽化升仙,佛家的生死轮回,儒家的孝道,以及巫术风格的“破狱”①构成了信阳丧葬风俗的独特性。其中在守灵的这一环节中,逝者家属会请道士②为逝者破狱,目的是减轻逝者生前的罪孽。具体的做法是由三个道士穿上道袍,设立一个小型的道场,有逝者的家属搂着自己的灵位和三个道士围城一个圆,主要有四个步骤,招魂、唱破狱歌、送灵、还阳,在整个过程中这三个道士时唱时跳,时而正转时而反转,一直从夜间十二点持续到清晨四点左右。破狱是信阳丧葬仪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三个道士就是沟通神灵作用使者,并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的方式为逝者减轻罪孽,为生者祈福,颇具巫术风格。
(二)狮舞送灯:送灯是信阳光山县和潢川县当地特有的一种祭祀风俗。对于刚去世的人,其家倩崽乇鹬厥诱庖荒甑募漓牖疃。在元宵节这一天,将用竹子制成的莲花灯插满坟头,一时间野外灯火通明。逝者家属还会请当地的舞狮队前来坟茔上为逝者送灯。而狮子在信阳被认为是“白虎神”的化身,其达到坟茔之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驱邪祈福,狮子会围着坟茔舞蹈,并把所有的灯都咬一个遍,所以狮舞送灯驱邪的功能就不言而喻了。另外狮舞祭祀的记载在现有的狮舞中是没有记载的,且这也是信阳狮舞的主要功能,这也是“楚俗好巫鬼而重淫祀”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三)婚俗:“荆人畏鬼”还要体现在其婚俗当中。信阳当地的新人在结婚时有一种必备的东西就是“铜镜”,铜镜的功能从古到今都有着驱邪的功能。信阳人将铜镜挂在新娘的身上用来驱赶结婚路上的邪恶。另外夫家天地桌上“三媒六证”则更是巫风的体现。三媒在信阳当地主要是指“南极星”、“北斗星”、“太白金星”,六证主要有一个斗、一把尺子、一面铜镜、一个算盘、一把剪子、一杆秤等六样东西。从我们可以看出信阳人民对星宿意识的崇拜,以及对铜镜驱邪的信念。那么星术占卜至商代以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巫术,而铜镜驱邪更是“畏鬼”的遗存。
(四)竖筷阵:占卜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巫术,信阳当地就有许多种小巫术,竖筷阵就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占卜小巫术。如果有人生病了,救治不好,或者是得病急而重,家人就通过竖筷阵来占卜其是否遇鬼或撞邪。具体做法是:用两根筷子放在一个盛有少量清水的碗里,占卜者通过询问筷子来得知结果,而筷子则通过站立来回应。这个小巫术在信阳流传已久,且家喻户晓。类似的小巫术还有很多。
四、结语
民俗是当地的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化的一面镜子,由于信阳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使“楚人好巫”成为了信阳人民的民间信仰。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其民俗活动中巫风的遗存与延续。“楚人好巫重淫祀”也进一步得到了印证。
注释:
①信阳当地农村丧俗活动中的一种为逝者赎罪的重要仪式活动。
②信阳农村当地专门从事丧俗仪式活动的人。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2007,1:300.
[2]王逸.楚辞章句[M].岳麓书社,1994,9:25.
[3]张明义.湖北丧葬习俗与伦理作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