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加法结合律练习题【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6-29 08:50:09 来源:晨阳文秘网

心理学研究发现,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过量、重复的练习会造成脑疲劳,甚至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教学必须改变陈旧的练习结构和方法,在精讲精炼的基础上,提倡少练、巧练,杜绝重复、单调、死板的练习,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法结合律练习题【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加法结合律练习题【五篇】

加法结合律练习题范文第1篇

心理学研究发现,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过量、重复的练习会造成脑疲劳,甚至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教学必须改变陈旧的练习结构和方法,在精讲精炼的基础上,提倡少练、巧练,杜绝重复、单调、死板的练习,代之以富有针对性、灵活多样性的趣味练习,以“巧练”为主线,在教学“双基”的训练中发展学生思维。

一、精心设计练习,为巧练提供可能

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练习,既要得体、精当,又要新颖、有趣。只有保证练习设计的“精炼”,才能做到实际练习时的“巧练”。

1.练习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所以设计练习时,要充分体现由难到易、由直观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结合主题图,通过让学生经历“列出加法算式——概括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体会和理解乘法的含义。接着,通过分层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认识,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具体练习设计:看图写出加法、乘法算式;
用学具摆出几个几,写出加法、乘法算式;
读出乘法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练习设计要紧扣教学重难点。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尤其在新课教学中,练习一定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设计,通过变式、对比、转化等练习,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分散难点、突破重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下学期学习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在算术理论中称之为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它涉及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学生往往在学过乘法分配律后对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就会产生张冠李戴的现象。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在新知结束后的整理练习中,笔者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异同,再让学生列举出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等式。如此练习,既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更强化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二、把握练习时机,讲究巧练的适度

巧练应注意把握时机和火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课堂氛围灵活采取练习形式,是先练后讲,还是先讲后练,或者是边讲边练,甚至是以练代讲或以讲代练,这些完全取决于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1.结合重点内容,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认识。譬如,教学“凑十法”时,可以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毕竟,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计算方法,没有任何基础和经验,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掌握,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扶放结合、讲练结合更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2.就某些难度不大,不需深入解释,但学生又容易疏忽的知识进行训练。如,教学“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时,可以采取先练后讲的形式,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后,可通过评析学生的练习情况,继而小结归纳出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

3.就学生反馈的错误较多、较集中的知识点进行反复地训练。如“名数的转化”问题是学生很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中,通过系统梳理各种单位之间的进率,重点进行“人民币、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单位间的转化训练,建构出以下模型:

然后根据建构的模型,通过对口令、学生自主出题答题等形式进行反复训练,学生答题的正确率自然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控制难度,保证巧练的效果

小学生思维的自觉性随着年级的提高也在逐步提高。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他们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省和监控,能说出自己解题时的想法,能弄清自己为何出错。所以,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恰当进行练习设计,严格控制难度,保证巧练的效果。

例如,一年级测验中的一道填空题:( )+( )=14,( )-( )=2。整个年级的正确率达不到百分之五十。于是整个年级的数学教师都进行了反思。刚从高年级到一年级的孙老师用的是解决“和差问题”的方法来教学,恰似高射炮打蚊子般,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越听越糊涂;
新毕业的王老师是让学生用“猜”的方法,先猜出几加几得十四,再用几减几得二;
一直任教低年级的陆老师的方法和王老师的差不多,但有所不同的是,首先要求学生依次列出几加几得十四的算式,即13+1=14、12+2=14、11+3=14、10+4=14、9+5=14、8+6=14……然后将两个加数相减,得数是2的算式很快就找出来了。显然,孙老师的练习方法大大加深了难度系数,陆老师列举的方法更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陆老师所教班级此题的正确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加法结合律练习题范文第2篇

一、透彻理解运算定律、运算性质

小学阶段的主要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运算性质主要有: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等。透彻理解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是学好简便计算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对这些定律、性质的透彻理解。对于加法交换律的理解,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和不变,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交换,交换后有什么意义。理解了这些问题,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就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为以后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把这几个数结合在一起。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明白结合在一起的目的是“凑整”,而“凑整”的目的是使计算更简便。充分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后,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就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了。但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多结合实际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形成概念,为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减法性质的理解也要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减法性质理解了,除法性质学习起来也就轻车熟路了。学生把这些运算定律、性质掌握了,运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二、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

在运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时,首先要围绕定律、性质的基本内容进行练习,待学生熟练掌握基本题型后,再进行适当的展开,最后再拓展提高。比如,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组题:第一组,基础题:(25+88)×4 (88+125)×8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
第二组,提高题:99×68 102×68允许个别学生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
第三组,拓展题:99×78+78 101×78-78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完成。通过这三组题的训练,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真正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认真审题,加强分析,合理选择简便计算的方法

认真观察题目中的数字、符号,对于简便计算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通过仔细观察题目,学生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简便方法。比如,学生在学习了简便计算之后,我会提醒学生在题目中出现数字“25、125”时,就要想到“25×4=100,125×8=1000”,看到“99、101”就想到“99=100-1,101=100+1”等等,通过表象的数字观察分析,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快速地选择简便算法。

四、加强“易错题”的对比练习,提高计算正确率

许多教师都会发现,教师会重点讲、反复讲一些易错题,但学生在独立完成时,还会有错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主要是缺少对比训练,学生没有弄清楚错在哪里。比如,987-(387-178)学生往往会有两种答案,一种是:987-(387-178)=987-387-178,另一种是:987-(387-178)=987-387+178,针对这两种情况,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加强比较,两种方法只有对178的处理不一样,第一种是减178,第二种是加178,到底是“加”还是“减”呢?学生可以讨论,讨论过后学生会发现,987减去的是387与178的差,减去的是比387小的数,如果采用第一种方法肯定错了,多减了。做对的同学也会说明,如果先减去387就多减了,多减了么办?在后边加上多减的部分,也就是再加上178。又如,在完成“25×44”时,学生经常会错误地做成“(25×4)×(25×40)”,仔细分析错误原因会发现,此类错误主要是学生混淆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其实,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道题可以选择乘法分配律来完成,即25×44=25×40+25×4,也可以选择乘法结合律来完成,即25×44=25×4×11,学生只要弄清自己所选择的定律,就能准确地确定自己所选择的简便方法。加强对比练习,学生会少走很多弯路,以后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简便计算的速度、效度和正确率都将大大提高。

五、学会认真检查、检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良好时机,良好的习惯学生将受益一生。因此,在简便计算教学中,我还注意对学生检查、检验习惯的培养。做好题目后,经常提醒学生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否正确,数据拆分是否准确,方法选择是否恰当。对于不确定的题目,用其他方法再做一次,检验结果是否一致。

加法结合律练习题范文第3篇

一、抓实持久训练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小学生的口算教学历时悠长,它起始于孩童朦胧感知之时,而无终结时代,所以坚持口算学习是一个学生终身的使命,也是一个教师的教学使命。

利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时机,见缝插针地组织必要的、基础性的口算训练,使口算得到家长的重视,得到孩子的重视。如,在教学“表内乘除法”时,可以每节课都安排3分钟左右的时间,一边让学生进行100以内加减法口算训练,一边设计适合乘除法学习进度的口算题,通过滚雪球式的积累,学生不仅能对加减法的口算做到口口清,也能实现记忆当前所学的乘除法口诀纯熟无比,并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口算训练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有长期规划的意识,长远谋划,精心准备,并通过契合教学实际的真实训练使口算学习成为数学学习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长久训练之后学生的口算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攀升,口算水平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抓牢基础训练

口算训练需要的是时间,是积累。这也就要求教师重视基础训练,优化方法训练,让学生达到既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准,并能够理解透算理,掌握准方法。同时,又要结合教学进度,整合现阶段的学习,科学设计,以达到“人人达标,个个精彩”的目的。

如,在小学低年级口算教学中,就得先从10以内的认识着手,让学生看图片口算,摆小棒口算,并学会把加法和减法有机地连在一起口算。接着扩展到20以内的加减法,使训练循序渐进,成螺旋状上升的态势。再随着学习推进,逐步延伸到乘法、除法、分数、小数等相关的口算,使训练成为整体,成为一条有机链。

学习需要训练迁移,使之产生积极的共振。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基础训练,不奢求一天一变样,但随着积累和实践,一定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变,学生的口算能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抓紧灵活训练

抓实口算,还要在活字上下工夫。只有灵活的练习,才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才不会产生厌学情绪,才会有旺盛的经历去思考、学习。如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口算题来考考自己、考考大家,还可以利用扑克牌玩24点的游戏来强化口算训练,让学生在比中学,在玩中学。

同时,还要在灵巧层面多谋划。一是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定律、性质等,让学生能在口算中随机提取、正确提取,为口算助力。如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除法的性质,以及商不变的性质等,通过对性质、定律的记忆,会让学生口算更加灵活,实现口算速度的大幅度提升。

再次,指导强化部分算式的记忆,以促进知识的积累,从而达成口算的高速、准确、灵便的理想效果。如从三年级开始就要不断引导学生记忆:2×5=10,25×5=100,125×8=1000等,在以后的学习中只有看到2.5、0.25、1.25、12.5等都要直觉地联系到它们最亲密的伙伴,从而避免无谓的计算,实现思维的简约,达到口算脱口而出的神奇境界。

最后,指导学生善于总结口算方法,不时提炼出有价值的口算小窍门等,促进口算速度的提升,提高口算的质量,进而发展学生的口算能力。如遇到乘15、11这样特殊类的口算,就得让学生在大量口算积累中找寻规律,并记牢规律,从而在新一轮的学习中能够迅速提取、争取提取,实现学习的最优化。

四、抓实思维训练

口算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也能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还能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在口算训练教学中就要围绕思维训练这根主线,强化指导,科学引领,以提高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促进学生口算能力的快速发展。

重视说算理,促进思维更缜密。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题海战术不是明智之举,更不是长效之举,重视引领学生分析算理,掌握规律才是上上之策。如果学生能够说得出、理得清,那么他的思维水平就会在说中、想中得到发展。如,在“9+几”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可以是9与1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到答案;
还可以是几加什么凑成十,再加9中余下的部分。这样的说理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为口算训练积累的过程。

重视观察,促进综合思维发展。观察是思维的窗口,所以在口算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看的能力,能够看懂题目的基本思路,明晰算理。如,在8+2-8+2、25×4÷25×4等习题中,学生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其次要重视技巧的积累,以实现口算快速、简洁、正确的训练目的。

加法结合律练习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一、 案例背景

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单元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块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五、六年级小数及分数的简便计算,其重要程度好比大厦的基石。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对这一块知识并不陌生,如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在进行加法验算、乘法验算中接触过,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连减的性质、连除的性质在部分“解决问题”的题目中体验过,如: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长+宽)×2”,也可以用“长×2+宽×2”,又如:一本书有150页,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29页,还有多少页没看完?两种方法合到一起就是连减的性质,等等诸如此类的题,但这些知识的出现是零散的、不全面的,本单元把它们集中到一起学习,并抽象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给学生建立起完整且清晰的知识体系。学生之前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此单元本应该是得心应手,但令数学老师感到困惑的是这一并不陌生的知识运用起来却不尽人意,做练习时要么是几种运算定律产生混淆,要么不能根据数字特点自发的进行简便,要么毫无依据的随便简便(错误简便),正确、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及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令学生颇有困难,于是有些老师便采取题海战术,熟能生巧,不怕你不会,因此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练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案例描述

片段之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单元练习)”,主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及思维能力。

     板书课题: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单元练习)

说明:引入课题单刀直入、简单明了,既节省时间,又提出了要求,让学生明确计算的两件法宝,一是眼—审题,二是脑——选择正确的解题策略。

片段之二:抢答

师:我们先来热热身,抢答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的依据。

 64+120+36          189+43+57           37×25×4           125×37×8    

 62×(100+1)      395—68—32  

抢答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同学们纷纷举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相应的运算定律及运算性质。前面的练习一帆风顺,学生抢答争先恐后,突然150—20+30跳出屏幕

 一学生迫不及待地喊:100  (学生掉进了陷阱)

 师稍停:真的是100吗?(很多学生发现了问题,小手林立)

 生1:不是100,是60

 生2:不能先算加法,它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师:那么怎样才能先算20+30呢?

 生1:把加号改成减号。

 生2:把20+30打上括号。

 师:对,这两种改法才能用连减的性质去做。

抢答继续进行,紧接着出示360÷12÷3 ,学生快速抢速,没有难到他们,屏幕快速跳出200÷5×4 =

我找了一位中下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该生也掉入陷阱,大声回答:等于10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对比、讨论。

屏幕最后出现:36+50—36+50

     一位平时成绩很不理想的孩子也高高举起了手:等于0

马上有不同声音反驳:“不等于0,没有括号”。

师:对,如果36+50打了括号就能先算加法,结果等于0,那么应该怎么计算呢?

生1:从左往右计算

生2:先算36—36

 ……

说明:让学生边抢答边回忆运算定律及运算性质,达到了练中促忆的目的,也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本单元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清晰且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整体性的、清晰的,而不是零散的、模糊的。另外实践证明,学生的简便意识过强也会导致只求简单而不思正误,所以在快速抢答中插入几道易混易错题,以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

片段之三:纠错、改错

出示学生平时的错题照片。

哗,同学们非常惊讶。

师: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学生逐题寻找原因)

师:会更正吗?

学生在错题旁进行更正,教师选几题让学生说说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师:通过这题你有什么感想?

生1:简便算法要有依据,不能随便简便。

生2:不能随便加括号,有些题加了括号虽然简单,却是错误的简便。

生3:做题之前要先看题,想好了再做。

生4: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生5:不能只顾埋头拉车

师:对,首先要学会抬头看路,先看看题目能否简便,能简便的一定要有简便依据,比如说这几题(指着屏幕上前4题),没有简便依据的就按四则运算法则进行计算,比如这几题(指后面两题)。

说明:以上习题都是学生平时的错题,而且是一些典型错误,用照片方式呈现出来,体现了一种真实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并且给学生一种内心的强烈冲击,这就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或我的同学犯过的错误,从而引发了学生强烈的纠错欲望。里面有几道非简算题,这几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辨别能力,让学生明白简单的错误计算并不等于简便。这种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开展练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后面叫学生谈感想,是对解题方法、解题习惯的一种指导,把老师想说的话通过学生说出来,其效果比老师不断强调好得多。

00

片段之四:对比练习

1、街心花园有玉兰树和海棠树各3行,玉兰树每行12棵,海棠树每行8棵。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玉兰树比海棠树多多少棵?

2、街心花园有3行玉兰树、4行海棠树,玉兰树每行12棵,海棠树每行8棵。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玉兰树比海棠树多多少棵?

全班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相机叫学生上台板书,黑板上的板书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教师重点引导一个错误算式:(12+8)×(3+4)

师:这样做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师追问)

该生无语,另有几只手举起来,我见举手的人不多,便接着引导:我们先把3+4算出来,变成(12+8)×7,这时有较多的手举起来,但个别学生还是茫然,继续引导:如果我们把它变成12×7+8×7,几乎全班同学举起了手,此时水到渠成,我指名一中下生回答。

生:玉兰树与海棠树各有7行了,题目是3行玉兰树、4行海棠树。(该生准确回答)

师:那么第一题能列成算式(12+8)×(3+3)吗?

刷,全班举起了手。

生:那不是玉兰树和海棠树各有6行了吗?

……

教师没有就此结束,继续追问。

师:为什么第一题可用乘法分配律做,而第二题不行呢?

生:第一题玉兰树和海棠树的行数是一样的,第二题不一样。

师:对,乘法分配律中必须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师强调)

……

说明:这两道题看起来很简单,在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前他们已有接触,但自从学了乘法分配律以后,一些学生反而糊涂了,因为乘法分配律较其他运算定律更为 抽象,部分学生对这一概念一时难以理解透彻,但自认为自己学会了,于是出现不假思索,乱套公式的现象,这种错误现象在求相遇问题的时候也时有发生,学生往往把两个相同的时间加起来。所以此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学生的错误让他们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含义。二是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中必须有一个相同的因数,通过对比辨识再次强化了乘法分配律的算理。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学生易错、易混,让学生明确其算理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算理不应仅仅停留在算式上,因为算式较为抽象,而生活问题具体形象,通过生活问题能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更加清晰地认识。

片段之五:深化练习

出示如下画面: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高云、玉冰可以买多少支水彩笔?

生2:泓杰可以买多少盒水彩笔?

生3:高云、玉冰买水彩笔用了多少钱?

学生分别列出式子并解答,教师巡视,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个错误的解答引起我的注意,随即让该生板演。

算式:25×12

     =25×(4×3)

     =25×4×25×3

     =7500(支)

师提问该生:你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该生自信地说:乘法分配律。

其他学生举起了手,教师不加理会,手指乘法分配律公式继续追问: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加有乘两级运算。哦,错了,应该是乘法结合律。(该生恍然大悟)

师强调:对,从运算符号上来看,乘法分配律含有两级运算,而乘法结合律只含乘法一级运算。不过,虽然你用错了定律,但你能自觉用简便方法计算,还是要表扬的。

说明:此题重在训练学生问题意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于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渗透。此题另一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简便意识,看学生能否在平时的练习中自觉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巡视时发现表现良好,但发现一个错误,教师敏锐地发现这也是部分学生易犯的错误,于是再次利用错误资源深化乘法分配律及乘法结合两种运算定律的不同之处。

片断之六:拓展练习

出示:3.76×850+85×62.4

师:这道题有点难,想挑战吗?

生齐答:想

随即教室里非常安静,几十双眼睛盯着屏幕思索,一时无人举手。

师: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答呢?

个别学生想举手,但有些犹豫。

师再提示:上学期我们学过积不变……。

几位思维活跃的学生立即高高举起了手

……

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其内心也有一种渴望成功的欲望,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实践证明,学生跳一跳摘到的桃子是最香甜的。

三、 案例反思

1、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练习的“多样性”

课堂上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教师的语言很可能成为催眠曲,如果让学生一味的做,也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总之一味重复某一单一的活动,会造成疲劳效应,引起学生注意力涣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这个天窗,才能让智慧的阳光撒满心田。本课中形式多样化的练习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始的抢答就像一项热身运动把学生迅速从课外拉进了课堂,当这股热劲还未褪尽时,学生平时的典型错误又以照片的形式真实的展现在他们的面前,哗,学生惊呼,投影屏幕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几道熟悉且真实的题目把他们引入到积极地纠错、改错状态中,在畅谈感想中他们说得多好啊!“简便算法要有依据,不能随便简便”。“不能随便加括号,有些题加了括号虽然简单,却是错误的简便”。“做题之前要先看题,想好了再做”。“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只顾埋头拉车”。紧跟着的对比练习又把他们带入了另一种状态,几例错误答案引发了他们的探讨。接着看图提问并解答的练习题又满足了学生的成功感,最后的拓展练习更激发了学生挑战难题的欲望,几十又眼睛盯着屏幕,他们在观察、在思考……。课后几位同学跟我说,这节课过得真快呀!一位调皮的学生说:下节课还是数学课吗?

2、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注重练习的“针对性”

练习设计要做到“目中有人”,注重学情,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练习,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将如蜻蜓点水,很快了无痕迹,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的练习将会使学生印象深刻,产生强烈的共鸣感,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本课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练习,第一,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练习。本课第一环节抢答题中夹杂了几道学生易错的题,如:150—20+30  200÷5×4  36+50—36+50,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一次次掉入了陷阱,当他们从陷阱中爬出来时,以后再掉下去的机会就会少得多了。第二环节的纠错、改错又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当他们自己或同伴曾经犯过的错误那么真实的出现在眼前时,教室里立即出现一声惊呼,随即全情投入,他们争先恐后地指出其中的错误,完全融入其中,因为把身边的错误改正过来令他们倍感亲切。第三环节的对比练习是专门针对乘法分配律的一项练习,因为乘法分配律较抽象,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学生易混易淆,本节课浓抹重彩地进行了强化训练。第二,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展开探讨。在对比练习中,第二小题的解答某学生列出了如下算式:(12+8)×(3+4),教师以此为契机进行引导,师:我们先把3+4算出来,变成(12+8)×7,这时有较多的手举起来,个别学生还是茫然,继续引导:如果我们把它变成12×7+8×7,几乎全班同学举起了手,此时水到渠成,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在层层剖析中更为清晰了。在看图按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解答中,一位学生也出现了如下错误:25×12=25×(4×3)=25×4×25×3=7500(支),教师敏锐地发现这是学生的典型错误—混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概念,随即叫该生板演,并且反复追问,该生终于恍然大悟:“哦,错了,应该是乘法结合律”。错误资源强化了两 个概念的不同点,学生对两个概念较之前更清晰、更明确了。

3、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追求练习的“发展性”

加法结合律练习题范文第5篇

一、明确目标,练习铺垫

这课内容由于教材没有安排新授课,本节练习课是直接从小数加减法过渡而来,所以对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的复习,以及小数加减的简算中关于凑整方法的指导很重要。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充分了解,笔者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根据有关定律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一些题型的设计为接下来的主题练习做好知识准备,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练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环节中,笔者设计了口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凑整简算的优势)、连线凑整和凑整游戏。连线凑整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合理选择,避免盲目凑整,练后引导学生小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凑整的方法,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凑整游戏在师生、生生间进行,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启发回顾,激发参与

练习课要面向基础,让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得到巩固,并系统化。此环节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点、方法和技能通过自主回忆、同伴交流及动手操作等途径进行回顾,把相关概念、公式等重点进行梳理,为下面展开的练习搭好支架。笔者这样设计:

1 任选一题做一做:3.98+7.8+2.6(2)3.98+7.5+1.5(3)13.45-5.2-4.8

设计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观察当中选择能进行简算的算式进行计算。评议时,笔者提问:你为何选这道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在师生对话中,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基本性质进行了复习和板书。

2 判断下面各题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组练习围绕以上的定律和性质进行了全面的运用,让学生在生生交流中进行判断,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对“整数运算定律运用到小数”有了充分的认识,为下面的练习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情境练习,巩固基础

练习课以练为主,但是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对孩子来说是难受的,因此设计难度适当、新颖、典型的习题,同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里,笔者设计了讨论和比赛的环节:

1 括号里填什么数可以使计算简便?快跟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吧!

13.5+4.8+( )16.9-8.25-( )。这是一道开放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非常好,学生可以在充分理解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思考。

2 进入快车道:比一比,哪个队算得又对又快!(教材第105页第2题)

此环节分两组比赛,每组两人上台板演,全班齐做,讲评;
之后进行小结归纳:一要审清题,二要选算法,三要认真算,四要细检查。句式简练,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

四、比较分析,强化认识

当学生概念不清、意义不明的时候最容易出错,因此,设计一些是非题或变式练习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比较中把握知识的本质属性,增强辨析能力,能很好地提高练习效果。

此环节笔者设计了“火眼金睛辩对错”的情景,要求学生判断对错并把错误改正。学生在情景的激发下,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中去,并在练习中明确:必须在符合运算定律或者性质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简便计算。

五、应用实践,拓展延伸

练习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把知识置于更广阔的空间之中,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或拓展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此环节笔者创设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学生从中体会简算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一是加油站加油,计算找回多少钱;
二是超市购物,计算小票上的应收金额和找零数。这样不仅使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运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体验出“数学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的数学理念。

六、当堂反馈,小结反思

一节课能否达到教学目标,要通过检测反馈来评判,让成功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没有过关的孩子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教师掌握学生情况,以便开展下一步的个别辅导或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渗透相关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