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教师专业化发展【五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专业化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
[1] [2]
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教师专业化发展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厘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概念,比较两者涵义的异同,这有利于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内外联系,有利于探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模式。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教师专业化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追求
[作者简介]张磊(1979- ),男,河南郑州人,中原工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河南郑州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69-02
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教育事业对国家发展的作用重大,教师教育也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不断总结学习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有益经验,逐步完善系统化的教师教育体制,主动探索促进教师发展的创新,力求提升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教师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不断成长,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趋于专业化,培养大量的专家型教师,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教师的专业定位及专业化问题
关于教师专业化,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已争论了半个世纪,多数研究都聚焦在“教师职业能否成为一门专业”这一问题上。有学者主张“教育人(即教师)是一种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同医生所做的工作基本一样,都能总结为不同的问题解决和决策方式。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铸就当今教育和未来世界的专业,是促使其他专业的发展成为可能的核心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对进行这项工作的主体即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实现专业化教学,首先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教育学科的科学性至今受到质疑,而这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学科基础,所以尽管教学工作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被肯定,但还达不到专业程度。另外,教学活动的直接效果不明显,不好测量和把握。因此,与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专业相比,教师职业只能说是一种亚专业或者半专业,它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专业。
20世纪末以来,教师专业化再次成为教育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自从《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1966年)问世以来,世界各地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师教育改革,并把教师专业化作为追求目标。各国专家都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要想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各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与其教育改革的成功关系密切,因此,各国都强烈关注自己及其他国家的教师专业化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较早提出教师专业化口号。早在1986年,美国出台了《明天的教师》和《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个极为重要的报告,推动教师的专业地位及判断教师实现专业化的标准得以确定。
从众多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我们可知,在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实践过程当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及其意识早已得到时代的认可及推崇。当代教师已不是单纯的教学机器,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更是教育活动的思考者、实践者。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也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由此可见,虽然国内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初级摸索阶段,但这种探索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职业到底能否成为一门专业”这一问题上。事实上,重新审视教师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逐步促进教师趋于专业化,不但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特征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界定,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认识,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这一职业具有个体的职业特点和相应的要求,有专门的培养和管理规定。第一,教师专业不仅需要包括学科和教育教学理论等的专业性,还需具备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和知识储备;
第二,关于教师教育,国家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和途径;
第三,关于教师教育的组织单位和教师资格的认证,国家有相关的制度规定;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积极向上、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2.教师专业化的特征。从宏观角度也就是教师群体和制度层面来说,教师专业化应该具备的特征有: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教师的观念应该与时俱进,跟随时代步伐,秉承终身教育思想。教师通过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和不断研究,从而改变个体的教育态度并逐步增强终身教育理念,不断弘扬个体的创造性,并充分发展其个性。其次,知识的更新和提高。采用在职培训和竞赛等方法,促使教师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不断得到提高和更新。再次,通过有效途径提高教师的精神和生活质量,使其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恰当处理与周边各类人群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保证其愉快生活。最后,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学习化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努力让教师成为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让教师这一职业真正意义上成为对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从微观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指的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最终指向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专家型教师,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认知资源,善于监控自己的认知执行过程,善于将节约的认知资源投入到超出非专家能力水平的范围。专家型教师的特征有: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利用;
解决教育领域问题的效率较高;
洞察力较为敏锐,善于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三、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及其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我们必须在终身教育的大环境中,结合实际并系统地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1.培养和提高更新知识的能力。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具有所教学科的丰富理论知识。在当今的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迅速,这就对教师更新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和相关部门应采取在岗培训、脱产进修、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及进企业挂职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教师能够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2.提高科研能力。当今社会,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应从学科建设、开展高级课题、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与凝聚团队精神等方向着手,为教师提供条件,促使其不断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加强教师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的培养,使其努力站在学科的理论前沿,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努力奋斗。
3.提高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教师要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就应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一套系统的严格规划和组织管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比如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及考试考核等,所有这些都与教育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另外,在组织每个环节时,还需要全方位地深度研究学生的背景和心理状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出教学相长,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4.新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做好对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锻炼等工作。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一定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对新教师进行培训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结构。在职锻炼需要让新教师完成学校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使用导师制,为新教师联系本专业的指引教师,让新教师听完本门课的所有课程,包括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改作业、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然后指导新教师制作教案,并进行试讲,为新教师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和锻炼机会,从而保证新教师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彭茜.三十年来教师专业化的国际回顾与展望[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2]吴宝贵.普通高校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与措施[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3).
[3]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
[4]王俊生.教师终身教育的目标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9).
教师专业化发展范文第4篇
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
从一名学生到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个体长期努力和各种促进个体从教素质提高的机制共同作用的过程。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都是经过了高等学校的培养,经过到学校的见习、实习,并接受一定的在职培训,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而逐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过了大学的培养机制(包括见习、实习机制)、进修单位的培训机制、校本培训机制、学校评价机制和各种奖惩机制等,经过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再加上教师本人的主观努力,他才有可能从一名师范生或大学生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教师。在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机制中,除了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外,发挥着最重要作用的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培养机制,二是对现任教师的培训机制,三是学校管理中的教师评价机制。
1.培养机制
教师的培养机制是指有关教育机构培养教师的各种制度以及它们间的关系的具体运作方式。在我国,承担培养教师的主要机构是师范类大学和学校,目前,由于教师地位的日益提高、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逐步实施、以及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等原因,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的从教比例也正在逐步提高。因此,教师的培养机制不仅仅涉及到师范类学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涉及到非师范类学校;
同时,培养不仅仅是包括对未来教师的培养,也包括在职教师所接受的学历教育。
毋容置疑,教师培养机制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因为从成熟的专业六大特征(专业知能;
专业道德;
专业训练;
专业发展;
专业自主;
专业组织)来看,它是促进教师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近年来,我国师范教育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师范教育体制、专业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改革无不都是为了能最有效地促进未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素质的提高。可以说,如果我们的毕业生在即将从事我们的教育工作之前,已具备了很高的教师专业素养,那么,我们的教师职业成为一门真正的专业就为时不远了。
2.培训机制
对教师的培训通常是指由于社会和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发展,现任教师应该进一步接受有关学科知识更新、业务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再教育,不断“充电”,以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所谓教师的培训机制也就是有关教师进修提高的制度以及它们间相互关系的运行方式。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培养机制和培训机制一直是分开运行的,它们分别承担着培养教师和提高教师素质的职责。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人,以及教师职业专业发展理论和终身教育思想的不断影响,这种条块分割的格局正在被逐步打破,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正在逐步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一体化的改革,无疑是为了形成一种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是专业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3.教师评价机制
当我们简要地了解了教师教育的两种主要机制——培养机制和培训机制,在承认它们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具有很大作用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教师评价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从时间上来看,教师接受培养和培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与教师教学生涯伴随始终的教师评价则要比它们长得多,况且,教师的教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是与学校的教师评价工作,伴随始终的。从这点来说,教师的自我评价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二、教师评价的核心——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而重要的活动,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和重要性使得“没有哪个领域如教师评价那样持续地成为研究的热点”。就其复杂性而言,在很大程度是田教师评价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1.教师评价的特殊性
这种复杂性和特殊性主要来源于:
(l)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多重角色的职业,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不同的情境下,常常拥有多种身份,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曾把教师的心理角色归纳为三大类:教学和行政的角色(包括教员、课堂管理员等),心理定向角色(包括教育心理家、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等),自我表现的角色(包括学者、父母形象等)。也有人认为教师的角色主要有“权威者角色”:包括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执行者、家长人;
“心理工作者”:包括朋友与知己、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者。由于人们对不同角色的不同期望,致使“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这就使得我们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究竟是应从多种角色出发,还是应该突出某种角色时,常常遇到不少困难。
(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这种复杂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高级的脑力或者精神劳动。一般来说,教师往往要在先掌握有关知识、能力和社会生活规范的情况下,才能起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积极学习,最终才能造就具有个性完美、德才兼备的学生;
第二,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个性的、正在迅速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以及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的不同,教师的劳动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第三,教师劳动成果的集体性和综合性。学生所取得的成功和进步,很难说是具有哪位教师的作用,每位教师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学生的变化是一种社会性的变化,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学校教师的作用也只是家庭、社会、学校所起作用的一部分;
第四,教师劳动的成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教师培养的学生是否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一般要等到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得出结论;
另外,教师的劳动还具有时空的灵活性,劳动形式的个体性等特点。马卡连柯曾指出: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它很大程度上说,教育科学的这些特性就体现在教师的劳动上。
由于教师劳动的这些特点,使得我们在对教师的劳动价值作出判断的时候显得困难异常。目前教师评价实践中有以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为主要依据的评价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会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同教师评价追求有效教学的单一性标准,教学成果的综合性、集体性与教师评价的个体性,教师劳动成果的追效性与教师评价所要求教学反馈信息的及时性之间的矛盾显得越发尖锐。
(3)教师管理的特殊性
一方面,由于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教师的管理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管理;
同时,也更应注意到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在学校教育最主要因素:教师、课程、学生中,学校教育的目的只一个,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最终的目的是指向学生的,但要达到这一目的,如果离开了教师则是根本不可能的。列宁同志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授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这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一切‘监督’、一切‘领导’、一切‘教学大纲’、‘章程’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教学人员所决定的课业的方向。…学校的真正的性质和方向不是由地方组织的良好心愿决定的,不是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
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劳动的复杂性以及教师所处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任何单一性的评价主体要想对教师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是极其困难的,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由于教师这一职业有这些特殊性,才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应该是一个专业。
2.教师评价的主体
在现实的学校教师评价活动中,为了能全面而客观地进行教师评价,一般都采用多途径、多主体来评价教师。较为常见的教师评价主体形式有:(l)领导评价,一般是指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对教师的评价。它是教师评价中对教师促进作用最大的一种外部机制。因为,在我国,领导对教师的评价,通常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教师的职务晋升、奖金的分配等激励性手段联系在一起的。领导评价能否对教师素质的提高起促进作用,同领导者本身的素质、评价水平、公正的程度具有极大的关系。(2)同行评价,是指教师与教师间的互评。由于教师评价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尤其涉及对教师学科水平、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时,通常需要借助专家或同行教师的评价,才能保证教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效度。(3)学生评价,是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因为,教师劳动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同时,教师工作的绝大部分工作是面向学生的工作,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学生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主要发言人。(4)社会评价,是指学生的家长,以及社会其他人士、团体对教师的评价。它常常表现为一种社会对教师行为规范的要求和总体性的看法。(5)教师自我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自我认识,进行自我分析,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过程。它首先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包括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专业水准、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有所认识,尤其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缺陷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还需要有一定的自我分析能力,分析自己的不足和存在问题的原因;
最后才有可能找到实现自我提高的途径。
3.教师评价的核心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是评价中的“他评”,都是教师评价中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外部机制,即都是利用外部的压力、外部的要求来刺激和规范教师的行为。而教师的自我评价则不同,它是评价中的“自评”,是一种教师通过认识自己,分析自我,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内在机制。也即它是一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教师自我评价对于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至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众所周知,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无疑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思想,其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而要培养具有积极自我意识的学生,则首先必须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的教师。而我们的评价中,强调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则正是培养教师本身自我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我们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将有利于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同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最终有利于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2)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性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当然,教师创新精神的来源,离不开本文前述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但是我们可以说,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教师,是不会有创新精神的。因为,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自身和现实的反思,尤其是来源于对自我的不断否定。因此,自我评价在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从前面对教师劳动和教师角色、以及教师管理的特殊性分析中我们知道,教师劳动和教师角色是复杂而多样的,尤其涉及到教师知识现、学生观、人才观等教育教学观念的评价,用他评的方法,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而自我评价作为一种教师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对自身的观念的更新来说,不失为一条有益的途径。
(4)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续的作用。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于教师的发展来说,是教师专业提高的根本动力。正如哈里斯(B.M.Harris)和希尔(J.Hill)所指出:“只有教师本人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具有最广泛、最深刻的了解,并且通过内省和实际的教学经验,教师能够对自己的表现形式和行为作一个有效的评价”。
(5)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领导评价,还是教师同行评价,它们要对教师的行为产生作用,最后都需要经过教师自我评价的机制,通过教师的认同、内化,最终才能起到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作用。
当然,并不是在进行教师评价时,教师才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说是贯穿于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始终的,在前述的教师培养机制和培训机制中,要能发挥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真正作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自我评价,正是在这些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教师的自我评价看成教师评价的核心。
培养教师自我评价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但就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开展教师评价的现实,在学校的教师评价中有效地开展教师的自我评价不失为一条培养教师自我评价能力的有益途径。
三、有效开展教师评价的策略
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可能是往往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者过低。为此,我们应该针对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采取一些策略,这些策略主要包括:
1.对教师进行自我评价教育,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确实要客观地对自身作一番评价是比较困难的。自我评价的前提是自己有自我评价的要求,让教师懂得只有通过自我评价的内化,才能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做到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史蒂芬·柯维(StephenCovey)的自我评价现或许对教师来说是有所启示的:“你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一个行动正确的人,这是持续一辈子的自我更新过程。过去错误的行动态度是‘不到破损不堪,绝不轻言修补。’现在正确的行动态度则是:‘如果没有任何破损,那是你检查不够周全的缘故”。
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过去人们常将“教师”看成是“教书匠”,即教师只要能灌输给学生知识就可以了;
而后来人们又在此基础上,将教师看作是“能师”,即不仅要传授一定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和启迪学生的智慧;
而现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是一种“人师”,即他不仅是教书,而且还要育人。要以高尚的人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诚然,要成为“人师”是对教师的高要求,但它却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需的,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要求的。为了能够达到这种高要求,教师在进行自评时,应将自我的角色定位在“潜在的学习者角色”。因为,“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心底都深深地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
2.研制可操作的教师自评指标体系
教师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教师自我评价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我们是否为教师进行自我评价所作的准备。笔者曾对上海市三百多位中学教师进行过有关教师评价的问卷调查,在调查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最缺乏的是什么时?有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学校缺乏教师自评体系,同时笔者对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重点中学校长的访谈调查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指标体系是评价的依据之一,而自评的指标体系无疑是自评的依据,它为教师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有了一个参考点。为此,我们必须尽快地开发操作性强的
教师自评指标体系。
在开发教师自评指标体系时,对影响教学结果的有关因素进行评价可能比简单地评价教学的结果来得更为有效。因此,我们应将自评的指标集中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上。同时由于自评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教学,因此,一般说来这种指标不宣给权重,作出定量化处理。同时,在自我评价准则方面,除了指标体系还有“概括性问题”,如何体现出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的导向作用,也许“概括性问题”作用更大,这正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3.注重教师的自评结果
不可否认,在目前教师评价的教师自评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形成了一种似乎“为了他评而自评”的倾向,忽视了“他评”最终需“自评”的“内化”来达到评价目的的基本道理。同样在上海市三百多位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对教师自评结果的不重视:
如果我们将‘作为参考”算作“不太重视”的话,那么,对教师自评结果的不重视就超过了60%,这是我们的学校领导在进行教师评价时,必须加以注意的重要现象。
教师专业化发展范文第5篇
一、细化教师成长阶段
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资源,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随着学校的发展,近年来,学校教师队伍不断年轻化,年青教师占了教师队伍的近80%。毫无疑问,他们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对象。
为适应新一轮的课改要求,学校在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完善扁平化管理上做文章。学校根据教师参加工作年限和教师工作能力等,把教师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磨合期,发展期和创新期。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对处在磨合期的教师,学校定期组织培训,引领学习教育工作艺术与方法。实行师徒结对子,自拜师傅并签订“师徒合同”。把师徒成长进步情况与师徒考核奖励等挂钩。对处在发展期的教师,要求他们不断总结经验,自我反思,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给青年教师提供学习的榜样,创造外出学习机会,开展观摩活动,创造锻炼的机会,以学习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成长。对处在创新期的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他们不断创新,努力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创新期的教师为各学科中心教研组的主要成员,积极带领组员开展好研究工作;要求做到学习研究化,教研课题化,教学科研化,行为反思化,从而带动全体教师共同提高。
二、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备好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搞好备课研究,进行教案改革,提倡个性教案、实用教案和创新教案,避免了出现备课和上课“两张皮”的问题。学校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明确要求。每学期初各年级学科教研组,按单元、章节制订计划,分配任务,责任到人。周一晚上为集体备课时间,周三晚上为教研组或学科交流研讨时间,雷打不动,实施学校干部承包教研组制度,学校和年级双重检查,使集体备课制度落到实处。
全校实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课时学案按班级教学要求编制,课前发至每一名学生。由于课表的编排不可能做到课时完全一致,进度快慢略有不同,学案须提前一周编印完成,时间才能得以保证;由于全年级是统一印制的学案,不允许也不给个人另印学案,课前已经发到学生手中,个性化教学只能根据学情进行微调,不可能另起炉灶;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必须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必须进行交流研讨乃至争论,主备人也就必须综合大家意见,找到最佳方案,同时主备人要承担本周的公开课任务。这种体制下的学案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即使骨干教师主备的,青年教师不明白设计意图也会被质疑,上课中出现问题或有更好的设计,课后也实现了及时交流。集体备课也实现了固定时间研究、课下教研组随时交流研讨的动态教研,促进了教师教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搭建教师发展平台
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努力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是我校的工作重点,“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是我校确定的办学理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以提高师德发展水平为本,以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为重点,努力提供平等的教师发展机会,鼓励和引导教师自觉发展、自主发展。
建立年级公开课日制度。把周三定为固定的公开课日,每学科一节,课表的编排上保证学科公开课全组教师都听课。学期初排定每位教师讲课时间,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上两次。因计划公布早,全体教师机会均等,全校教师、领导都有可能去听,教师特别重视,很早就做准备,想要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如果第一次不理想或很成功就特别期待下一次。其实,精心准备每一次课就是教师自我总结提升的过程,同时公开课课例又成为集体备课的案例研讨的案例。
建立学科观摩课制度。每两周由年级组织一次本年级的教学观摩课活动,每次都根据活动主题,进行讲课、评课、反思、评价等。
建立定期教学经验交流制度。学校和年级定期组织会议,进行教师个人、教研组、学科、年级组工作汇报、经验总结,有介绍,有点评,推广经验,弥补不足。
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交流,在校园网上建立交流平台,各年级各学科的“学案”电子版放在校园网上,作为资料,随时查阅;各种公开课、评优课教案放在校园网上展示;各科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体会文章也放在校园网上,供其他教师学习借鉴;从其他渠道摘选的优秀文章、作品放在校园网上,供教师学习和引用。
建立月考等大型考试分析制度。对每次考试成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评价,召开全体教师会,分析成绩、综合评价分析,明确应该坚持什么,改进什么。
四、优化捆绑考核办法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最忌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学校由“单一个体考核”到“集体捆绑考核”的“大捆绑”,细化到行政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乃至于学生的“小捆绑”,包括干部与班级捆绑和班主任、科任教师与该班成绩捆绑。
严格落实领导联系班级制度,每位干部联系一个班,联系人应随时注意班级教师和学生动向,及时发现、客观分析并及时解决问题,联系人对联系班级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并检查任课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对存在的问题要拟出有效的措施,限期整改。联系班级的教学成绩直接与行政人员的考核挂钩。
班主任、科任教师对该班成绩负责,随时关注学生思想状况和成绩状态,班主任、科任教师期末考核与捆绑班级的成绩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