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名师工作室研修总结【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30 09:2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根据教育部“实现西部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实施‘西部教育科研网扩展工程’”和“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名师工作室研修总结【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名师工作室研修总结【五篇】

名师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根据教育部“实现西部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实施‘西部教育科研网扩展工程’”和“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的要求,特提出本构想。

一、东西部“名师引领”合作研修网工程构想的战略意义和创造价值

党的十把教育摆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成为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民生事业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大解放,促进社会大发展。“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创举不仅使神话变为现实,而且对推动中国东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或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西部支教”同样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正在推动东西部教育均衡持续向前迈进。

回顾西部支教的已有成果,我们一方面欣喜于东部教师以其高超的教学水平参与提高西部教学质量,但同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感到,“东师西派”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促进西部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之举还是“强师固本”-----从根本上提高西部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支教”的重心应落在支持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构建的东西部“名师引领”合作研修网工程的实施宗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东西部名师梯队共同发展新模式,加快实施‘西部教育科研网扩展工程’。

东西部“名师引领”合作研修网工程可充分挖掘东部名师及名师工作室的优质资源,充分利用科研网络资源优势,建立远程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学习和现场研修活动,打破传统学习研修在时间、空间、条件、经费等方面的限制,使东西部共享学习研修资源。这种东西部名师梯队共同发展新模式下的网络学习具有跨越时空的优势,使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得以实现。名师工作室有利于传递前沿教育信息,开阔西部教师的视野,拓展专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为东西部教师在教育理念、研修方式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结为“学习共同体”提供便利,对实现东西部教师协调均衡发展并进而“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创新价值。

二、东西部“名师引领”合作研修网工程构想的核心因素、基本理念和共同愿景

(一)名师引领

名师专指中小学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名师引领,指在名师的示范拉动下,采取以实践与反思相结合的基本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师自身的有效研修,努力营造弥漫于整个学校和地区的学习气氛,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并提高学校和教育管理层的决策和动态思考能力,增强学校和地区整体运作的协调组织能力,使学校和地区成为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

(二)基本理念

1、以东部名师团队拉动西部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发展

以名师团队为龙头,引领西部青年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和学校、班级管理能力,拉动西部教师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

2、成就西部教师队伍整体和个体的成功体验和快乐生活

大面积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和教学生活质量,鼓励教师不断发展个人愿景,整合教师团队愿景,形成学校组织的共同愿景,谋求学校组织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和谐共进。

(三)共同愿景

1、总体目标:

本工程发展目标是:凭借远程教育平台,以网络学习和名师工作室为主体研修方式,让西部地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在东部名师引领下加速发展进程,早日成长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为西部教育打造一流的教师团队。

2、具体目标

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分析传统研修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创设开放有效的研修模式和方式。

实施名师引领战略,探寻名师助推整个教师团队发展成熟的策略和机制。

尝试运用现代化网络学习、校本研修方式,突出“实践—反思”自主发展型研修,探构普通中小学教师高效发展、自能成熟的路径。

三、东西部“名师引领”合作研修网工程的实施平台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于个体学习,教师专业成熟的关键是团队学习。名师引领工程有利于充分释放名师的创造性和影响力,加大有效研修的力度和效度,提高教师队伍中个体和团队的学习力,使每一个教师都能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成就团队的专业成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鉴于东西部时空距离特大、共建难度较大的现实,我们将网络学习和名师工作室的完美结合定为合作研修网工程的实施平台。这一平台业已成为江苏等教育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省份近年来崛起的新的研修方式,也是本工程的主要创新之处。这种虚拟与现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更能彰显其巨大发展优势和前景。

1、有利于设计学习规划。以课改和研修者需求为导向,科学调集侧重能力发展的内容、方法、过程、评价体系,为实现中、长期目标作纲要性规划。

2、有利于配置学习资源。在东部培训机构及名师帮助下,合理利用教育理念、教法研讨、教育科研等“软件”资源,为实现培训目标服务。

3、有利于掌控学习方式。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给予与自助相结合的多种学习方式。既建立、开通远程培训系统,又进行现场、面授培训,缓解工学矛盾,适合多种需要。

4、有利于提高学习效能。通过BLOG构建的网络环境,在东西部之间形成“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是学习之机,个个是学习之人”的良好氛围,不受时空限制,实施有效培训。

四、东西部“名师引领”合作研修网工程的运作模式(以江苏与新疆为例)

(一)采用名师工作室引领导学模式

名师工作室是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的统称,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扶持和指导下,以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为品牌,引领联合一批有共同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的优秀教师所创设的教育教学研修共同体。

1、名师工作室的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整合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优质资源,聚焦课改,立足课堂,关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通过专业引领、网络学习、实践反思、同伴互助研修方式,促进优秀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涌现一批有先进教育思想,形成个人教育教学风格的学科领军人物。

2、名师工作室的目标定位和基本功能

目标:建立以特级教师、省级名教师、名校长为主体的名师导学团队,创立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搭建有利于骨干教师专业成功的新平台,按周期、按计划培育西部名师发展的新梯队,打造西部一流的名教师团队。

功能:引领、研修、互动

(1)引领:通过东部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的引领示范,促进西部地区优质师资队伍的快速成长,实现专业水平的迅速、健康发展。

(2)研修:组织研修指导研究是名师工作室的第一要务和基本属性。通过名师带徒、名师讲学、名师论坛、课题研究、网络信息交流、成果推广等方式,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精良的教学经验,指导工作室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成长,在研究中成长。

名师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重庆市南岸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包茹华认为,南岸区与吴正宪老师的这次携手,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创新了名师工作室研修模式,为教师成长搭建了更高远、更广阔的平台。

在名师工作室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的今天,南岸区与吴正宪工作站的跨地域合作,到底创新了什么?又会给名师工作室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异地联手:系统设计名师工作站研修模式

南岸区与吴正宪老师的携手,源自于该区一直以来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在“书香南岸,幸福教育”的愿景引领下,南岸致力于从教师的职业情怀、教育信仰、教学智慧等方面切入,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北京市“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通过“1+5+N”的小学数学教师研修模式(创新工作室成员组成的“1”,带动远郊区县的5个小学数学团队,影响成千上万的小学数学教师,乃至众多的其他学科教师),培养了一批批在北京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师。南岸区教委经过研究,决定引入这一创新的研修模式。2013年9月,南岸区教委与吴正宪老师协商,筹备建立“吴正宪名师南岸区工作站”。2013年12月25日,工作站正式建立。为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双方协商设计了一个系统的工作方案,为南岸小学数学教师的成长保驾护航。

工作站研修周期为三年,成员在区内遴选,最终确定包括7名核心成员在内的34名成员。遵循总站工作与分站工作协同,网络研修与现场研修结合,理论研修与实践研修结合,专家引领与自我研修结合的原则,分为筹备研修、理论研修、实践研修、成果总结四个阶段,以多维指导、跟岗研修、异步研修、展示交流的模式开展工作。

多维指导――每学期邀请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导师或核心成员到南岸区指导工作站工作1次(每次活动历时两天),工作形式包括专题调研、专题讲座(讲学)、指导成员汇报课、双师同堂、同课异构等。

跟岗研修――南岸区工作站每学期遴选4~6名成员到北京工作站跟岗研修一周。

异步研修――建立“吴正宪名师南岸区工作站”研修网络,形成异步研修模式。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吴正宪名师南岸区工作站7位核心成员(每个成员引领一个学区,引领方式为任务驱动研究、辐射)34位骨干教师(每个成员带动一个校点,带动方式为任务驱动研究、射)全区小学数学教师。

展示交流――由总站为南岸区工作站成员提供高层次的学习、交流、课堂教学展示的平台。每学年推荐2~3名成员,在部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或较高规格的学术研讨活动中上课或交流。

理论研修:读书交流开启智慧大门

2014年1月,吴正宪名师南岸区工作站全体成员领到了《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翻开数学的画卷――感受数学世界的人、文、情》《听吴正宪老师上课》三本书。自此,工作站理论研修阶段正式开启――学习吴正宪的教育理念、专业品质、课堂实践和教学策略。

此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数学教师怎样说课――巧在设计》《数学教师怎样上课――重在实施》等书籍,也成了理论研修阶段成员们主要的精神食粮。

成员们一至两个月要进行一次读书交流,总共持续近一年。工作站一共分为六个研修小组,采取先小组内交流,再各组代表在全体成员读书会上交流的形式,此后各小组分别形成交流记录和学习体会。

南坪实验小学金卫老师对《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爱不释手。他说书中以“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教育观”“走进课堂”几个板块,深入浅出地将吴正宪老师一路走来的思索娓娓道来,给自己很大触动。他总结出“热爱是前提、实践是基础、学习是保证、反思是关键”的名师成长路径。

网络研修,也是进行理论学习的重要手段。2014年3月19日,南岸区工作站网络班正式开班。成员们在3月至6月期间内,参加了“吴正宪儿童数学”教师发展研修课程网络研修项目的学习,以自主研修的方式学习吴正宪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以及八种特色课堂。

对专业理念、方法的学习,增长了成员们的智慧,也打开了走向儿童数学教育的大门。

实践研修:多地联合教研全面碰撞思想火花

吴正宪名师南岸区工作站的实践研修阶段,以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为主线,以专家引领和实践指导相结合、自我成长和辐射他人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工作站大力推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实践研修活动,使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吴正宪、张秋爽、刘延革、贾福录等名师们底蕴深厚、热心教育的魅力,以及同伴们孜孜以求、勤于实践的精神。

2016年9月13日下午,吴正宪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带来了一堂《小数除法》课。她尝试引导孩子们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分余数问题,首先从“分钱”说起,慢慢过渡到“分水果”,继而再“分绳子”,最后到分计数单位,让孩子们在自主思考、探索交流中深刻理解小数除法算理。“切记将数学教学‘成人化’,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都要合理引导,将童真童趣引入课堂。”

名师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2013年12月,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嘉峪关市教育局成立了何军海名师工作室。在制定工作室建设方案时,我们提出的工作室定位是三个基于:一是基于研究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
二是基于发展的高中青年数学教师的业务培训与能力培养;
三是基于合作的名师工作室行动实践和团队建设,并以此申报甘肃省首批陇原名师工作室。2014年12月,省教育厅正式挂牌成立了“陇原名师何军海高中数学工作室”,同时恰逢甘肃省教育厅《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的实施,通过遴选,又有幸在通渭县挂牌成立了“陇原名师何军海高中数学(通渭)工作室”。在制定《陇原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和工作规划》《陇原名师工作室助力通渭县优秀高中青年数学教师成长计划》《陇原名师(二级)工作室工作规则》等一系列方案与规则的同时,通过积极开展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也认识到成立陇原名师工作室在我省尚属首次,而建立二级工作室也无先例,工作室全体成员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更重要的是我们也看到了机遇:起步阶段是艰难的,但行动研究也许更会获得成就感。因此,我们在《工作室建设方案》中第三个基于的基础上,提出课题《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界定课题《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双向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的核心概念,我们重点关注到“双向”“工作室建设”“行动研究”和“基于合作”等几个关键词。所谓双向,就是一级和二级工作室建设同步研究;
因为工作室成立伊始,各方面都还停留在建设层面,加之我省名师工作室起步较晚,成熟和优秀的经验不多,所以工作室建设至关重要,至少还不敢谈发展;
所谓行动研究,就是在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适合我们工作室特点的探索与实践,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研究成果;
而基于合作则是突出工作室建设中的团队特征,这种特征在双向工作室运行过程中尤为凸显。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尚志老师给我们工作室题字:“勤思考,多钻研,讲协作,促发展。”从中不难看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注意到,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平台,近几年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如雨后春笋,特别是南方教育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机制,在操作层面也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将名师工作室建设与发展作为一项系统的科研课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者为数不多,况且发达地区的操作环境未必适应我省的实际,这也许就是目前的研究现状;
而甘肃省在2014年底才正式启动首批陇原名师工作室,同时实施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如何在我省的教育环境下做好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如何发挥陇原名师二级工作室的作用,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对这一课题的行动研究,不仅可以探索一条适合我省教育实际的名师工作室建设之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双向工作室的合理运行。所产生的研究成果既是工作室建设所需要的实践推动和理论沉淀,也是为一级工作室所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和二级工作室所在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贡献力量,这也许就是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所在。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陇原名师何军海高中数学工作室及其通渭县二级工作室的各项行动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名师工作室有效运行模式,跟踪名师工作室在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中的影子,寻找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和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之间的有效对接点,从而在首席名师与名师团队之间、在名师与学员团队之间、在一级和二级工作室团队之间形成合作新常态,最终实现两级工作室的高效运转。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双向工作室工作规则的合理性行动研究;
双向工作室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可操作性行动研究;
双向工作室网络研修平台的有效性行动研究;
双向工作室工作跟岗研修的常态化行动研究;
双向工作室导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学习型行动研究;
双向工作室学员评价与考核的激励性行动研究等等。

课题研究的拟创新点是:通过课题研究,努力实现一级工作室建设对于二级工作室建设的行动辐射到成果辐射的跨越,形成一套陇原特色的双向工作室运行模式和建设经验,为我省今后全面推开《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提供借鉴。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紧密结合两级工作室三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路线图,根据各阶段工作的重点,将具体的行动研究以小课题的形式渗透到各个环节中,不妨称为“单元行动研究”,最后将单元行动研究的成果加以整合,形成总体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方法是:采用“整体行动研究”“单元行动研究”和“网络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合作交流,强化整体提升,适当降低起点,预期提高落点。真正体现基于合作的名师工作室建设行动研究的内涵。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是:以双向工作室的学术行为和培训行动为自变量,以工作室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为因变量,整体推进双向工作室建设和工作室所在地区的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不仅关注实际过程的行动体验,更重要的是完成相应的理论生成。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2月)按照工作室制定的2015年工作路线图,3月底已完成了通渭二级工作室的挂牌和首次现场研修活动;
4月底将全面完成两级工作室网路研修平台的建设,导师团队与学员通过工作室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交流和网络研修,一定会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新的认识,甚至对于本学校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产生积极的思考,在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下,工作室教师把这些感悟撰写成论文,在2015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成果,即“名师工作室推动高中数学学科建设成果集(系列论文)”,由课题组成员甄荣、卢会玉负责。

第二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经历了2015年各项前期工作的准备完善和实践探索,2016年应该是工作室建设的关键之年,两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双向工作室的考核也转入正常。这一阶段将是行动研究的黄金时期,除了继续在青年教师培养和推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成果之外,由分管一级工作室的嘉峪关市教研室副主任、课题组成员陈爱农和分管二级工作室的通渭县教研室主任、课题组成员王绍龙负责,提交一份高质量的“基于行动研究的双向工作室建设总结报告”,作为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成果。

第三阶段(2017年1月―2017年4月)课题进入结题阶段,首先是由前两个阶段性成果的负责人最后统稿整理,完成《名师工作室推动高中数学学科建设成果集(系列论文)》和《基于行动研究的双向工作室建设成果报告(总结报告)》两项成果的最后审定。然后课题负责人全面分析课题组两年来在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与出现的不足、获得的经验和留下的遗憾、可借鉴的做法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写出一份高质量的《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双向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实验报告,提交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后,形成总的课题研究报告,整理上报,接受2017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

参考文献:

名师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构建“大学区”,打造优质、均衡教育

2014年10月开始,合阳县教育局全力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度”。以城乡联盟、对口帮扶、协作研修为抓手,立足合阳教育发展实际,按照“优质带动、合作共享、提升内涵、共强共进、捆绑考核、集约发展”的实施要求,从管理机制创新着手,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缩小校际差距,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能和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全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合阳县教育局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分布状况,按照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和名校引领、相对就近、城乡捆绑,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原则,组建成立11个大学区,其中普通高中1个、初中3个、小学4个、学前3个。全县所有初中、中心小学、幼儿园全部纳入大学区管理,实现大学区管理全覆盖。学区长由学区内优质学校校(园)长担任,大学区在学区长学校(园)带领下,积极探索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训、轮岗交流等新思路、新方法,整合优质资源,带动成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快速提高。计划用2~3年的时间,以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示范引领、输出理念、共享资源、集团化发展等办法,引领带动成员学校实现捆绑式集约运行,通过互通互补、合作共赢,促进全县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高,逐步实现全县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高水平、高层次均衡,较好地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八个统一”是管理理念的核心

“大学区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学区内学校相对集约的“八个统一”:即“统一学校管理、学管理、统一设施共享、统一课程资源、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校园文化”。(1)统一学校管理: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研定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方向性管理策略,建立系统性制度及运行机制。(2)学管理:学区内建立共同的教学管理机制并确定相同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对备课、上课、作业及教研活动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进行落实和评价。(3)统一设施共享:各成员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科技室、功能活动室等硬件设施互通有无,合作共享,有效利用,资源增值。(4)统一课程资源:各学区学校在全面贯彻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在校本特色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试题库和各类电子平台等方面相互借鉴和利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交流共享。(5)师培训:以国家、省、市、县、学区五级培训计划为依托,倡导以学区为单元的课程理念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学区内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团队。(6)统一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由学区长学校统一安排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统一质量检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要求,对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诊断,并按照质量发展目标和指标要求,全面考量成员学校教学质量的增幅变化情况。(8)统一校园文化: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挖掘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人文精神、国学经典等,形成富有特色的学区文化、校园文化。

“时间表”是合阳立下的军令状

1. 探索试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借鉴西安市大学区的做法和经验,并结合合阳县工作实际,制定全县“大学区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学管理、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典型引路、实践推动。各学区根据县局实施意见制定好本学区“大学区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尝试、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

2. 有序推进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在总结探索试行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秋季,全县各学区按照方案实施步骤,结合实际,重点在“统一学校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尝试,树立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打造特色。

3. 完善提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按照“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完善“大学区”管理运行机制,总结推进“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经验,实现大学区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考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

1.实施学区长负责制。

每个学区设视导员(兼职)一名,视导员由县局确定;学区长一名,由学区长学校校(园)长担任;副学区长若干名,由成员学校校(园)长担任。学区长领导学区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学区发展规划,每月召开一次“大学区管理制度”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学区内成员学校管理工作,研究解决学区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学区内先进管理经验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研究共享和现代化设施设备共享。各学区每月召开一次成员学校分学科或分学段教师工作例会,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讨论本学科本年级教学工作。学区长学校每学期总结汇报大学区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召开一次大学区工作总结会。

2.实施“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

在探索试行的基础上,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实施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扩大办学效益,发展壮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提升内涵发展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3.建立校长、教师交流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学区内教师、校长交流和轮岗力度,实现教师队伍的双向有序流动。学区长学校每年向成员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带动成员学校发展。二是建立学区内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缺科教师校际间送教、兼课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名师课题研究制度等,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三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学区长学校满6年的专任教师原则上应进行交流,每年流动人数不低于学校教师总数的10%,其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应占到交流总数的30%以上。

4. 实施“大学区”捆绑式考核。

大学区工作实行学区长学校和成员学校捆绑考核机制,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具体实施,按照“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和年度工作规划,提出具体考评方案,对学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捆绑式”综合考评。对学区长、副学区长的考核结果,将作为绩效考核、评优树模、校长任用的主要依据。

开展学区研修,共建共享教研成果

借助大学区管理平台,遵循“面向全员、整体推进,聚焦课堂、注重实效,区域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该县成立了11个学区教研组,结合学区和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推出了学区研修模式。该县教育局成立了业务指导、学校包联和督导检查三个工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夯实主体责任。业务指导组包括教研室、电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分别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教师培训、体艺活动、劳动实践培训等工作;学校包联组由局领导学段包抓,以股室为单位分学区包联,股长为包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督导检查组由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主要任务是督导检查大学区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大学区实施过程中,三个工作组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强力推进。

该县教研室指导学区长学校成立了学区教研组,组织开展了学区间送教送培,校本研修、学科研修活动;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了以学区为中心的科技节、艺术节和各类比赛;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的体艺教师培训、班主任技能大赛等活动。举办学区校长课改论坛,每月一个主题,扎实推进课改取得新成效。各校长根据本月研修主题,认真梳理交流学校课改点滴做法,分享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达成共识后,对下一月学区研修工作进行安排,引导成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研修工作。成立学区大教研组,开展学区研修。中小学大教研组以高效课堂为主题,分学区开展讲座解读、“听――评――议”课例研讨、跟进培训等系列研修活动。学前教研组主要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开展研修活动,先后开展了现场诊断、五大领域“课例研修”和大学区管理制下的精品课观摩研修等活动,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城关小学区提出“引领、协作、共进”的学区发展理念,组织学区优秀教师“7校滚动授课”,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财力倾斜、承担学区学生活动全部费用,调动了成员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城关二小学区提出学区管理的“8大目标”,建立了学区管理QQ群,实现了学区管理信息化。第三小学学区开展的“需求式”送教下乡和“相约星期五”师训工程,赢得了成员学校的一致好评。城关中心学区提出的大学区管理“例会、教研、活动、宣传”四项制度,提出质量检测“6统一”要求,推动学区学校实现了4个转变。城关中学学区利用教师资源优势,组织成员学校骨干教师来校跟岗实践锻炼;发挥远航文学社辐射带动作用,在学区学校开展了“彩云之南”作文竞赛,在《意林》等全国学生刊物发表习作600余篇。实验中学学区,以1268德育工程为抓手,在学区学校教师成长和传统文化教育上下功夫,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德育活动,承担了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场会;第三中学学区发挥学校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作用,在教育科研、质量监测上加强统一协作,以考促改,以考促教,增强教师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达到有的放矢、共同提高之目的。

校园艺术月让学区更富有特色

今年5月以来,合阳县教育系统在全县范围开展以“激情五月 礼赞文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均举办了校园艺术节活动,活动以班级、学校、学区、县级四个层面自下而上逐级开展,多所农村学校校园艺术节活动为首次举办。各校园立足校情,举办了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如城关二小的“乐德教育”艺术成果展、甘井镇中学的“我梦最美”梁山校园文化展、县幼儿园学区的“七彩童心中国梦”、县中心幼儿园的“乡土文化润泽童心”等。

名师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精神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师德教育、学科培训、岗位培训、名师研修、外出交流及提升教师能力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基础,面向全体教师,整合利用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在改革创新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全面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我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健全和拓宽教师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专业化、研究型、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队伍,为更好地推动推动教育实现更加优质、更具内涵、更为协调、更有品位、更大影响,办人民满意的“更好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二、工作思路

借“国培”之力,整合教育教研科研、研修工作室、校本研修、送教下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网络研修与教师工作坊、中小学毕业班复习研讨、学科教师命题制卷、乡村教师能力提升、论文评选、课题立项、校长论坛、校点负责人,骨干教师、教学改革培训等工作,转变培训方式,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助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专业技术发展,学生成才、教师成功。

三、工作措施

1、分区域建立教研、科研、研修联组:推行区域研修,协同研修,集智研修,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为中心,以优秀工作室为龙头的“1+N引领培训、以骨干与学科带领人为首的“1+1”帮扶研修以及学校自选的同课异构、校际结对、网络讨论、实践反思、校园网站等。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全员参与,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满足需求,捆绑考核,均衡发展,实现“共融、共荣、共赢”目标。

2、“送教下乡、各类教学赛课”纵深开展:全覆盖26个乡镇中心校推荐学校,10所一级预算单位中学、16所直属学校、部分优秀示范幼儿园等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开展。采取“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经验介绍、现场参观、岗位实践、互动交流、专家点评”等形式,通过“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方式,强化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意识。

3、实行领导(教研员)联系学校(乡镇)制度:领导或教研员联系到具体学校、乡镇,具体到每个项目实行捆绑考核。强化“县-乡(镇)-校”三级教师培训,实施“人盯人”管理,对项目负责人和学习者进行“双向考核”,捆绑评估,提高培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