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中国建筑特征论文【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30 09:4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摘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细部特征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建筑设计形式和创作形态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要想将建筑设计工作做好,就必须要重视建筑细部特征。本文主要就是对建筑细部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对细部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特征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建筑特征论文【五篇】

中国建筑特征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细部特征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建筑设计形式和创作形态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要想将建筑设计工作做好,就必须要重视建筑细部特征。本文主要就是对建筑细部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对细部结构和建筑形态进行阐述,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细部;
创作形态;
建筑审美

我国的建筑行业在飞速的发展,建筑物的数量在显著的提升,但是建筑设计和建筑工艺质量却存在着色彩搭配、设计比例和结构比例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建筑细部特征被设计人员所忽视,要想将建筑审美与创作工作做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建筑设计师就必须要明确建筑细部工艺对于创作形态和建筑审美的影响,只有将建筑细部工艺做好,才能够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准,满足人们对建筑审美的要求。

1 建筑细部在建筑中的重要性

建筑细部能够充分的反应出特定时期的建筑形态和建筑风格,能够显示出特定时期内的主流建筑技术和审美,尤其是在一些古老的建筑工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木构建筑,这种建筑强化的就是细部精髓,在我国古代建筑工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建筑技术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建筑细部结构也被人所关注,建筑细部结构的覆盖面积也在变得更加广泛,在个性化建筑、新材料应用、建筑造型、建筑整体构架上得到了显著的体现,这些细部特征使建筑物有着独性,必须要加强对建筑细部的强化与处理,这一工艺能够反映出特定时期建筑设计人员的应用水平和设计理念,也能够折射出建筑审美构成艺术和特定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的公众建筑大多使用的是石材,石材能够体现出建筑物的豪华性,但是石材在运用和选择上,如果没有把握好造型风格和设计比例,建筑物在施工之后就无法达到预想的创作形态和审美要求,其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这主要是由于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细节,没有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出发使设计和成果产生严重的差异。

在国外有些美术馆在进行设计、施工的过程中主要就是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保留着原有的建筑风格与特征,尽管存在的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建筑风格上也展现出了时代性的特征,设计是将建筑细部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将不同的建筑结构融为一体,使人们感受到建筑的整体性。对于石材到的选择,设计师需要保证石材的一致性,这样新旧石材就不会有着显著性的差异,设计人员在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还要与当年的设计师进行沟通,从而使石材的运用变得和谐完美。

建筑细节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是设计细节和材料选择,无论是设计细节还是材料选择,都必须要尊重建筑物的审美需求和功能性,尤其是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较高,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有着极大的差异,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够使用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传统的设计方式就是使用某一技术细节就能够对建筑整体进行支撑。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必须要将材料和结构进行紧密的结合,建筑结构内的任何细节都是整个技术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建筑体系中最真实、最直接的体现,展现了整个建筑工艺的精髓和核心。对建筑细部的设计能够真正的体现出一栋建筑是否真的具备技术价值,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到建筑细节的重要性,并且将建筑细节设计和建筑工艺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有着生命力的建筑作品。除此之外,建筑细部设计还要体现出建筑物的实用性,真正的反应出设计师的设计思想、设计态度与审美追求。

2 建筑细部对建筑审美的影响

建筑创作的过程中,建筑物主要是由多个区域组合而成的,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功能,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建筑整体,对于建筑物的整体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物的审美价值与建筑工艺、色彩、材料运用和结构比例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一个细节产生偏颇,都会导致建筑物失去美学价值。建筑审美是建筑美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其文化特征是整个细节的反映,可以说细部特征对于建筑审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建筑创作十分繁荣,涌现了大量的建筑作品。但是,人们对所谓“中国现代派作品”很快就开始感到不满,其建筑形态支离破碎。这些都是机械地堆积建筑材料、忽视建筑细节的处理、失去建筑的整体形象而使创作活动陷入平庸的后果。实际上,现代建筑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认为繁复等同于细节:菲利浦・约翰逊在上世纪40年代设计的玻璃住宅,虽然是一个巨大的玻璃盒子,但尺度和分隔都经过反复推敲,直径3m的红砖柱筒包含壁炉和浴室,将内部空间分成三个相等的部分,使建筑匀称而流畅;
建筑细节异常讲究,平滑光亮的钢构件尽可能地贴近玻璃的内表面,以减少阴影和最大限度增加透明感和反射效应。

建筑的审美取向不仅具有美学含义也具有浓厚的文化特征,很多时候,这种文化特征也会通过建筑的细部表达出来,使我们可以识别建筑的风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往往通过有代表性的彩画局部或是斗拱作法,就能反映整个建筑的文化特征;
西方古典建筑通过柱式、山花、门窗等细部,可以区分哥特式、罗马式、古典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等不同的建筑风格、地域文化。但是,现代建筑不可能简单地重复和叠加上面的这些符号来表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审美取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没有高层建筑,所以在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上,要反映中国文化特色,具有相当的难度。SOM的主要设计人阿德兰・史密斯在谈到自己是如何进行上海金茂大厦构思的时候说道:“我在研究中国建筑风格的时候,注意到了造型美观的中国塔。实际上,现代高层建筑的体型即是源于塔这种形态,金茂大厦吸收了中国建筑风格的文脉。”

金茂大厦作为现代建筑类型中的超高层建筑所表述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是比较准确的,细节的完美处理使钢和玻璃同样演绎出了具有中国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全新建筑形态。

3 结论

中国传统建筑的成就告诉我们,当建筑技术的细部设计成为一种艺术的时候,也是整个体系的审美价值、文化特征形成的时刻。细部设计是建筑建造过程中对其形态营造与技术构成的最真实体验,是建筑技术的精髓所在,是建筑建造与创作表达的必然结合,细部设计有助于更全面地表达建筑师的设计意愿和理念。出色的细部设计,能够充分地体现材料与构造的工艺水平,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设计质量,丰富与发展当代建筑文化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张本.环境空间建筑细部――香港城市建筑发展启示录[J].山西建筑,2013(02).

[2]陈镌,莫天伟.上帝是否还在细部之中――论当代荷兰的建筑细部设计[J].新建筑,2012(2):13-14.

[3]刘向军.建筑细部对创作形态和建筑审美的影响[J].城市建筑,2012(4):26.

中国建筑特征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符号语言;
地域性;
建筑设计;
符号学

1 研究背景与理论

1.1 城市建筑形态的特色危机

在欧洲国家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国际主义风格,很快便成为西方国家设计的主要风格,特别是在20世纪50~70年代期间,迅速影响到全世界。这使得世界的城市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日趋消退,建筑和城市的面貌越显单调、刻板。于是世界建筑界出现了反对的呼声,人们进入了对现代主义运动的反思历程。

建筑本身不仅是历史文脉的象征,是文化和信仰的载体和传播体,也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上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和标志。现如今,呼吁地域性特色设计,避免趋同化,更成为了时代的诉求。如何认识和剖析特色地域性设计,本文从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角度出发,来寻求方法或思想。

1.2 建筑符号的含义

建筑符号学的本质可以说是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之上的,对建筑的外观外形、结构框架、建筑材料、建筑用途等内容进行剥离,并从建筑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来,软化为抽象形态识别,从而达到非建筑学的图像文化意义,这样使得建筑的符号统一在一起后,形成一个类似语言符号系统的意指系统。建筑符号也同样分为三类:建筑图像性符号、建筑象征符号和建筑指示性符号。不同的类别能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思想,是建筑学家在设计建筑时候的一种独特的思想意识的表达形态。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符号可以有效地反映能指和所指的形式关系,也就是说建筑符号本身与所描述的对象具有相似性的特征,这正是建筑符号作为符号学的理论研究的重要的基础。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分析研究案例,从著名的伦敦蛇形画廊为出发点,选取了三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三位大师均曾获得过普利策建筑奖,分别是:扎哈・哈迪德、弗雷・奥托和藤本壮介。通过对东西方建筑师在相同和不同地域所展现出来的自身对地域性建筑的相似或不同的建筑理念和方法的比较性结果进行差异化分析,以此作为选择依据并为研究分析做准备。

3 研究目标和方法

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与建筑的交流与互动。而符号成为了联系人与建筑的纽带。从符号学角度研究特色地域性建筑的意义传达,并能够提取城市文脉符号进行建筑创作,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与欣赏特色地域性建筑,进而形成多样化的城市记忆。

基于几位东西方著名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剖析论述在特色地域性建筑设计和创作过程中的符号学理论。对特色地域性建筑从符构、符义、符用三个层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层面下建筑外观形态设计的特点。

4 案例解析

4.1 扎哈・哈迪德相关案例

不管是位于伦敦蛇形画廊的临时建筑作品(图1),还是在河岸博物馆的设计中(图2),扎哈一如既往的使用着自己独特的梦幻般的符号――曲性形态。结合了地域性文化性特点的建筑符号特征就已经开始发挥得淋漓尽致了。格拉斯哥市是苏格兰的第一大城市,在后工业时代,这种荒芜转变为残存的辉煌记忆的些许证明,“存留”与“重建”成为格拉斯哥当代文明的最重要的议题。这个博物馆巨大的反“Z”符号形态,也被称为“一条河的重生”,在克莱德河沿岸一片灰蒙蒙的色调中异常显眼。这博物馆被媒体誉为“城市中的灯塔”,成为格拉斯哥河畔赋予了人们记忆的符号和地域新亮点。

从扎哈的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的扎哈,一直在实践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会有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突破式的建筑作品。这种新形态建筑的符号的出现,也成为一种地域符号。

4.2 弗雷・奥托相关案例

德国建筑大师弗雷・奥托于2015年被授予了普利兹克奖。“奥托既是一名建筑师,也是一位梦想家、乌托邦主义者、生态学者,他率先探索轻型建筑材料,并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除此之外与众多建筑师、工程师、生物学家合作”这是评委会给予的高评价。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为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场馆设计的顶棚(图4),半透明的,轻盈又有力量。通过对他大量的作品的收集与分析发现,从建筑外形剥离的最基本的形态符号语言实际上是简单的(图3),这种本质的简单是他对自然生态的深刻理解,是对环境的生态回归。对于不同地域性要求的建筑设计,奥托也尊重当地特色文化或习俗,对形态符号进行了外部色泽的替换或结构的改变,进一步推进自身符号与地域性特点的深入融合,其符号自身便具有了地域性和特征识别性的双重特质,适度地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地域性建筑当中,并能够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在伦敦蛇形画廊临时建筑作品中,他对于这种思考就可见一斑了(图5)。

他的思想领域中,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建造的是和自然界共生的社会。这里的“自然界”,奥托认为包括无生命的,有生命的,已死去的。这个观点很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他重视自然的规律,他试图从中找到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通理。因为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建筑范畴,奥托是从形而上的高度来理解建筑,来思考建筑,让建筑具备了“自然界”符号的生长味道,更像是让建筑拥有自我“生根发芽”的能力,并植根于不同地域文化之中。

4.3 藤本壮介相关案例

位于日本东京的郊区,有一座名为NA-house透明的私人住宅(图7),这栋房子的高透明对比着周遭典型的混凝土日本密集的住宅区相当显眼,藤本以“树”的概念发展空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屋主住在自己家中却能像“游牧族”般生活的想法。其符号灵感源于树的生长方式和枝叶坐落有致的分布状态,整个住宅通透无比,采光方面也无可挑剔,即使安静地坐在屋子里随便向四周望都能把周围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建筑内部几乎不存在完全割裂开来的两个空间,整个氛围非常明快轻松。这就很恰当地融合在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当中,既显突出又不觉得突兀,发挥本身符号语言特点,结合环境特征,很好地将自身设计语言融入到了这个新的环境当中去,可见藤本在其自身的建筑符号语言的提取和应用上显得简练而准确,并体现了东方简约的结构美(图7)。

藤本壮介的设计概念是:一种全新空间形式将被创造出来,自然与人造物相互融合;
不是单纯的建筑物,也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一个独特的、两者合一的空间环境。伦敦蛇形画廊临时建筑作品展是他又一次尝试(图6)。相比较而言,蛇形画廊临时展馆,藤本也采用了相同的符号语言提取和应用方法,首先将符号提取到了极简,然后多变的重组和重复该符号元素,在空间形态、结构构成、语义传达方面都起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作用,最终的呈现形态也能很好地融合在当地的环境当中,并提升区域空间特质,发挥了地域性建筑的特色。

5 比较分析

从符号学角度对以往建筑大师作品进行横向分析发现:每一位建筑大师都有其独特的符号语言特征,这点我们可以从建筑的表层结构形式可以看出,从而其建筑的特色性通过其外观形式给人以信息感知,从而在人们脑中形成文化体验,来获得不同地域性建筑所表达的意义。因此,丰富的符号形式语言和巧妙的空间组织结构,能增大地域性建筑符号的信息量。

通过对三位有着典型地域性特征的建筑师的作品的纵向对比,并对其建筑符号语言进行更深层的结构和精神比较中发现,这些具有地域性代表特征的符号,在给人以美的感受之时,还往往以其深邃的内在要素构成给人以丰富、深刻的情感激唤,从而使人在欣赏它时发生无尽的情景意象。扎哈・哈迪德作为西方建筑大师代表,其经典的曲线既是参数化的体现,也是西方理性的极致体现,体现的是人与数学模型关系的建立,是科技符号在现实中的完全反应;
藤本壮介的作品则代表了明显的东方地域特点,从建筑中阐述的是东方伦理逻辑、秩序和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强调人造环境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的是符号的自然秩序美感;
然而弗雷・奥托的作品似乎更像是前两者的过渡,作品中透露出对于技术的追求,同时也提倡可持续与灵活性,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重视自然规律的考量,而这恰好与东方思想不谋而合。三位大师的作品是对不同地域特点、文化等诸多因素促成的视觉元素的集合后的展现,从中萃取出的符号就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性。其建筑符号的深层机构就是表现城市特征的建筑意象。地域性内的建筑是有形的,其所附带的符号语言也是有形的,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就能更好的表达地域性城市空间的意义。

6 启示与思考

6.1 将历史中的符号引用到新建筑中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建筑造型要准确地传达其特定的意义,就要有相关的能被人理解的造型符号,一些建筑造型元素在其历史产生因素不复存在后,仍然在建筑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即使古典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不是很多见,但不会影响现代建筑的功能和使用,也不会束缚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两者是能够共同发展的。符号是文化历史的浓缩精华,且具有时空性,在一定时期和地域内产生,是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活文化的反映。反观我们自己,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而且各个地区之间也独具特色。人们没有理由抛弃经过文明反复琢磨并已经形成体系的经典。

6.2 结合地域性文化进行抽象

将地域文脉抽象出来融入建筑设计中去是一种能够很好地体现建筑符号功能的方法,把传统的建筑符号进行重新组合和构置,将那些最有传统特征并富有一定文化含意、为人们熟悉的造型、构件或者空间形式加以抽象、简化或是适当变形,使其与传统符号之间有神似的联系,以抽象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以进取的方式运用先进技术,而不是简单改变已有的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 G・勃罗德彭特.符号・象征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中国建筑特征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同时由于地域的差异,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就是地域特征,而环境艺术设计则是通过一定的组织以及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进行艺术处理,再结合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以及饰物的布置和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以及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风格,以达到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以及视觉审美上的要求和需要。

地域特征的概述

地域特征主要指的是在某个地域内由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组合从而形成的一种特征,一般情况下,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气候环境和水文等,而人文因素主要是指历史沉淀以及文化内容等,在这其中自然因素的水文对地域特征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地域特征包罗万象,同时又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个就是具有区域性,研究地域特征必须在一定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第二个就是人文性,通过人类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活动,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第三个就是具有综合性,也就是说分析地域特征不仅包括经济,人文以及科技等方面,还包含其他方面的事务,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形成地域特征的各种条件,以此造就了地域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特征分析

中国传统环境艺术下的地域自然观。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面很广,主要包括城市,景观,园林,建筑以及室内装饰装修等方面,包含人居环境的系统规划和不同场所的设计建造,在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我国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最讲究与自然协调和谐,讲究环境艺术,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下来所形成的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非常大,其中汉代的园,圃,囿等字体都是由象形文演变而来的,从外表就可以看出,字体的外框表示范围,形容地域界限,而且以园林文化来比较,我国的就与国外的有所不同,都有各自的民族地域特点,我国的园林建筑多以山水,花木,屏联,题刻以及雕塑等装饰共同组成一种美伦美焕的艺术品,除了具有实用居住性之外,还具有观赏游览性,而且我国的园林建筑讲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性,既要有自然意境,还要有人文特色,以诗情画意为最终追求,而国外的园林建筑就没有这些山水,花草等艺术表现形式,它多是通过人与自然相对的形式来表现,通过人来对自然进行人为加工,比如欧洲皇家园林,多是把树精心修剪成规矩整齐的各种造型,把花草排列成各种看上去整齐的图案花纹,然后再配置相应的雕塑作品,整个园林虽然看上去也具有特色,也给人一种眼眼一亮的感觉,但要说到人与自然的融入感以及园林结构的设计精巧程度,与我国的园林艺术建筑还是要差上一个档次。

另外我国的园林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上还讲究自然之感,多是按照山石的脉络走向,以及水源流向来进行风景布局,在讲解自然美的基础上再表现园林的观赏美,同时还利用了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让园林建筑充满诗情画意,在寄情山水的过程中,让人获得与众不同的艺术感觉。

从传统环境艺术看待其与地域特征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一种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在我国的文化传承史上占剧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各地民居而论,各地民居在建造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生产工作也有所差异,因此建造出来的民居也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南地区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傣族的竹楼以及大理丽江的四合五天井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建筑,这些都是我国历史韵味浓厚的文化遗传,同时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人们在建造民居时所用的材料,建筑方法等也有明显的差异,另外一些地方还受到当地宗教的影响,体现出浓浓的宗教文化气息。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也不尽相同,无论从历史传统,生活习俗,还是从人文条件与审美观点等方面来看,各地的地域特征也是各具特色,但总结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无论这些各地的民居建筑建造得多么有地方特色,功能多么齐全合理,但都是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表现出了对当代的生态学观念,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了最小,这与我国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境界不谋而合,更体现出我国古人对环境艺术的追求与自然和谐的一致性,因此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存关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通过上文的分析得出,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地域特征的影响,在这个大背景下,地域特征所带来的地域氛围与文化特色势必将影响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但通过对地域特征的结合,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有创新性,使艺术效果更能达到升华,在与地域特征融为一体之后,创造出更为浑然一体的艺术性建筑,总的来说,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可增加其不同的地域特色,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可改变环境艺术设计时的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更多喜闻乐见并且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第三个方面就是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可以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内容,让内容更加饱满,让结构更富有层次化,让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多种多样。

中国建筑特征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
建筑文化;
文化结构;
文化内涵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已成为人类文化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文化属性已为许多建筑师所确认。“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建筑,是在一定地方与乡土上的为人们生活需求所组织的人为空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记载人类文化发展的石头的史书。建筑文化通过有形的物质建筑空间凝聚着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反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建筑创作的诱发力就越是需要深化对建筑文化的认识。

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国建筑文化,是我国各民族长时期共同熔铸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韵味。从传统的“中原文化”、“吴文化”、“楚文化”等,到现代的“海派建筑”、“岭南建筑”等。地处荆楚之地的江城武汉,是一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的中心,在这里曾先后孕育了新石器的早期文明、商周青铜文明、明清商业文化、近代西方殖民等文化形态型,经历了辉煌灿烂的里程。在各个历史时期,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她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吸纳了众多外来文化,形成了一座真正文化多元的,兼有山水特色的大都市,创造了极富特色的建筑文化景观。

总体来说,当代武汉建筑文化的特征有如下几个特点:

1.就形态上来说,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不拘一格。

2.建筑形式不断创新,有时代性。

3.在建筑群体中,各种建筑形式和风格并存,互相包容,互相协调。

4.住宅或其它公共建筑无不受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这也是武汉当代建筑文化的最大特征。

武汉城市建筑的文化结构

从结构上探讨当代武汉城市建筑的文化特征,有两点是十分鲜明的,其一是结构上的二重性特征;
其二是结构上的二元性特征。通过对这两点特征做整体上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展示当代武汉城市建筑文化在中国大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内在联系。

一、重构造性

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粹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
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轻的、非纯粹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超越一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其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曲-是一脉相承的。

汇处,贯通南北.承接东两,战争时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平时为经济富庶、商贾云集之处。依据夏《禹贡》记载,江汉平原一带属于所分的九州之一的“荆州”,当时已经创造了与黄河流域一样辉煌的文明。商代修筑的盘龙古城,显示了当时楚人(最早生活在汉江流域的楚山一带,后移居江汉平原,接受中原等地的先进文化)在礼制、科技方而的杰出成就。与中原文化相比,楚文化起源于商周文明的青铜文化之后。其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通达的地域特征决定了楚人的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与东吴、南粤、巴蜀交融,是极其多元和包容的。楚人喜欢筑景榭于台上,撷取商周文化雄伟的台、吴越文化中空灵的榭,建筑与景色随朝晖夕阴变化,似云缭雾绕,这是其所独创的。现存的建筑遗迹和器物反映出楚文化恢弘的气度,精致绝美的品质,凌厉坚毅的风骨,在中华先秦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楚文化对武汉建筑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历史传承的过程,是武汉建筑文化的“内核”文化。因此,武汉的建筑文化受其影响较深。当1861年辟汉口为通商口岸后,武汉成为多种内核文化的“交会点”,产生了新的城市文化并向周围地区辐射,使“外缘”文化向“内核”文化转换。但是,由于这些“内核”文化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力度上的差异,因此,武汉不同的城区产生了代表不同文化的建筑,这是武汉城市建筑文化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

二、二元结构性

文化上的二元结构是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的一个主要共性特征,这一特征在不同的城市中,由于基础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中,封建社会是我国古典建筑的最高代表。中国的古典建筑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独特的体系,总的来说,这一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变化甚微,而这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是分不开的。相应的社会制度、建筑也获得了这一时期的平衡。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又多,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这些地域文化的交融;
其次,中国建筑传统文化也是在借鉴、吸收世界上许多民族建筑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而逐步发展形成的,这是对世界文化的融合。以上两者是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形成过程巾的两个方面。因此。城市文化近代化必然会受到来自内外古今的多重闲扰,呈现出传统与近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为对立又交织共生的二元性特征。

总之,在建筑群体中,各种建筑形式和风格并存,互相包容。建筑与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建筑文化的发展势必与时代的进程同步。当代的武汉建筑文化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结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创造出具有新时代感的特征。因此,我们在把传统建筑设计思想运用到现代建筑创作中,结合多元化的建筑创作思想,把武汉的建筑文化发扬光大。(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万民.人居环境地域文化论[D].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0.1

[2]徐晓庚,白雪.楚艺术地理[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1.1

[3]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1

中国建筑特征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空间 家具陈设 空间设计

1、建筑空间艺术中的原则与陈设设计的关系

在《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一书中,作者布鲁诺?赛维认为所有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和原则被传统的美学归纳为:道德上的、心理上的和形式上的。并且,作者从空间这一角度升华了这些方面和原则。归根到底,建筑艺术是一门空间艺术,这是它与其他艺术的不同点。作者认为用道德的、心理的、形式的三种方式阐述建筑空间是不足够的,当人们研究建筑艺术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有建筑特色的一级,才能使这些解释成为主要是社会的优势空间的、技术的优势空间的、生理——心理的又是空间的、形式的又是空间的。”正因为陈设艺术是建筑艺术中的一个分支,它的表现场所是限制在建筑空间之内的,它可以说是建筑空间艺术的细节化,同样的,它也遵循着建筑空间艺术的种种原则。对于陈设艺术做出研究,应当基于建筑空间艺术原则的研究。但是我们应当注重的是相对与建筑空间,家居陈设艺术所显现出来的特征明更倾向与无依据和私人化。

2、家居陈设依附于建筑空间

2.1政治生活

建筑评论家认为,所有的建筑的某些特征都与当时的政治生活不可分。例如哥特式在英国的盛行是因为英国对外政策的孤立主义,创造了一种纯粹的竖立式的英国形式,而一旦亨利八世对于亨利五世的孤立主义进行了改变,英国与其他欧陆国家发生接触,文艺复兴的样式就打破了哥特的纯粹。还例如18世纪中叶,法国反对洛可可建筑的政治更远是革命者颠覆了贵族沙龙的形式,从而倡导一种古典主义的精神。虽然,建筑评论家讨论的角度是宏观的,而我们的论题“家居陈设设计”却显得局部,但毫无疑问的,和建筑一样,家居陈设的特征在某一阶段能强烈的体现出政治意味来。比如比如六十年代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对于过去时代的决裂以及与外部社会的割裂,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家居陈设和政治生活息息相关:领导人的画像高高悬挂在饭桌旁的墙壁上,是因为餐前大家向祷告一样要跳向领导人表达忠心的舞蹈“忠字舞”;
家用器具上出现了各种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政治口号;
而为了表达朴素的社会主义的政治风貌,一切追有舒适的唯美的装饰风格被蔑称为“小资产阶级情调”。中国六十年代的例子当然是极端的,粗暴的否定了一切个人角度出发的陈设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去追求一种“集体”的精神风貌,而它却准确的反应了政治对于家居陈设的影响:家居陈设的特征和同时代的建筑特征一样,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追随潮流。

2.2哲学思想与宗教

“建筑是历史为人们所看得见的面貌。”:建筑学家认为建筑是历史的表现形式。其实,同为历史的一部分,政治、哲学和宗教对于建筑艺术的影响是一脉相承的。在历史上,不少宗教是被统治者用作统治的工具,而统治者也会选择相应的哲学原理来支撑他们的统治。不过,相对与政治手段来说,哲学和宗教的手段来表现家居陈设在大多数时候可以体现出居住者部分内心的感受来。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旷达无为的哲学境界,就会体现在他们醉情与山水自然的陈设需求上来,对于花鸟虫鱼的热衷表现了他们原理现实社会的某种内心需求。而从宗教的例子来看,浅显的来讲,我们可以在西方人对于各种宗教人物的摆设饰品,和东方人陈设“佛堂”的行为方式上看到。所以,哲学和宗教对于家居陈设的影响其实和“建筑反应历史”是一个道理,他反应的是在历史中的人的内心的风貌,当然和建筑一样,是一面镜子。

2.3 自然环境

“实证主义者的解释中有一种认为:建筑构图的形式问题可由某种特定建筑所在地的地理和地质条件来解释”。这样的理论我们在非常多的地方可以读到,他们认为建筑的存在特征很大程度是是受到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所影响的。建筑学家们有很多实例:比如哥特式的建筑在欧洲北方的一些国家延续了很长的时间,在南方却比较短暂。原因是南方的阳光照射几乎是垂直的,因此挑檐和水平腰线的投影就更大些,而在北方太阳较低,光线角度小,在运用光影效果处理手段是,垂直线就更出效果。支持唯物论的建筑学家们总能找到自然与建筑特征的关系,它看起来是本质的特征,遵循自然的特征。无论从材料还是形式的选择上,都貌似有理可循的。那么家居陈设呢?作为建筑空间中的一部分,家居陈设的特征和建筑所在地的地理和地质条件有关系么?答案是肯定的。家居陈设作为改善住宅建筑室内环境的重要环节,它要起到调节室内的光线、温度和氛围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同时,家居陈设必然会呈现出显著的地理特征,在江南,家居陈设中必然会运用到蓝印花布,而在东北同样有带着浓郁东北色彩的大红花布。这与整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和人们的喜好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再刨根问底一点,对蓝印花布的热爱是因为江南氤氲的气候特征,带给人们温和的雅致的审美情趣;
而对与大红花布的热爱是由于在东北寒冷的气候中,人们需要有让人感到温暖兴奋的软饰风格。家居陈设的创造活动,可以说是人们对于生活环境本能的响应。

2.4心理和生理

在建筑学家看来,建筑对于几何形式的追求,和其他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是人类基于生理和心理的追求。各种几何形式的应用,对应与人类的生理反应,被称为移情作用论。无论是水平线的平稳延伸性还是垂直线的崇高性,或者是圆形的完满和椭圆形的不稳定——统统的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视觉感受。建筑学家们关注人的视点如何移动,甚至追寻这些规则的来源:有学者认为人们为何对柱子产生美感,说是继承我们祖先从娘胎带来的气质,他们在树丛中拜神,将立柱当作神来崇拜。建筑的几何原则,也是其他艺术形式的基本原则,它是共通的。家居陈设设计当然也是建筑艺术中的一部分,这些被前人所总结出来的原则虽然肯定都不是全部的美感的原则,却是经验的再现,是我们可以运用的。这些原则在下文中将有详细论述。

2.5 形式

追寻怎样的形式感,一直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讨论话题。在该时间该地点体现符合当时功能、审美、精神需求的建筑通常都具有无可争议的形式美。运用于建筑设计的种种形式要求,比如说统一性:“每一个艺术家的目的都是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一种思想每一个设计,在平面和里面图中都必须表现出各个组成部分互相间有联系。”同样的实用与家居陈设空间,但不同的是,大多数建筑必然是公共性的存在物,必须受到当时社会的检阅,使用者是多人的。而居室陈设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的私人。当然,家庭成员的意见必须得到广泛充分的考虑,而落实到空间中的,更多的是每个人个人的意愿。居住者当然是社会中的人,他们的需求会体现当时当地的社会状态,不过,这些需求相对于公众的需求来说是细微的,可变的。陈设设计的形式感与建筑空间的最大区别,就是个人性和可变性。建筑相对与陈设来说是恒久的,而陈设的摆放完全根据居住者个人的意愿和生活状况进行改变。因此对于形式的追有来说,陈设设计更为灵活,且不用满足更多的受众。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情况,往往是在无法改变建筑空间的状况下,室内陈设依附与建筑空间不断更新以求跟上时代需求。

3、家居陈设完善住宅建筑空间

成组的陈设一旦离开了它存在的环境,就是说它一旦离开了建筑空间,就丧失了它大部分的功能性和审美意义。陈设设计就像画笔离不开画布或者纸张,但是同样的,如果平淡的居住空间丧失了陈设人们就无法在其中生活,那住宅空间无疑是一张白纸。“几个世纪以来,为实证主义思想所推行的完全可见性的学说,对建筑历史仍有重大的影响?线、面、光线、体量与画面效果,深远感,空实,以至最微妙的视觉表征——不管它们在充作先修课以帮助评论工作摆脱传统定见方面有多大用处——却不足以阐明意见艺术作品与另外一件间深藏的差别?”如果我们也将家居空间的陈设设计看作一项艺术创造,那么我们可以将其间的各个元素看作是绘画中的点、线、面;
家具、织物、植物以及装饰画种种元素,运用在特定的空间里面是为了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家居环境来。

那么家居陈设如何完善住宅建筑空间呢?家居陈设作为住宅空间中的一部分,室内设计的延伸,合理的运用,将从从功能、视觉和氛围三方面有效的完善住宅空间。首先是功能性上的。作为人活动的场所,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不可能同希腊神庙一般的。原始社会的人也许可以席地而坐,但逐渐的他们为自己的住宅铺上了毯子,然后是矮足家具,然后渐渐的过度到高足家具——即我们现在居室空间中所运用的家具。这些家具满足了我们日常的生活需求,让我们远离潮湿、远离灰尘且栖居得更加的舒适自得。其次,因为家居陈设和所有物品一样具有不同的材质、色彩、形式它们和任何视觉艺术形式一样,靠不同的组合方式创造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他们能够在室内空间中创造视觉的焦点,对空间形式做出诠释:如果说在住宅空间中有一条轴线,作为一条轴线的收头是一面白墙的话人们难免的感到失望和乏味,但在轴线的尽头处理以具有形式美感的陈设:装饰画、边柜、植物——空间才会因此丰富,空间的层次感由此得到体现。最后,也是陈设最重要的作用之一:烘托氛围。每个居住者所期待的居住氛围是不一样的,建筑空间仅仅只能表达的是围合的大小、方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但这些并不能满足居住者的期待。美好的家居氛围光有白墙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因此居住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创造他们个人最满意的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人的潜能和价值》(美)马斯洛 等著/林方 主编/华夏出版社 1987年

[2]《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意)布鲁诺?赛维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