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发表小学教育论文【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发表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
教研论文;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81-02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评价和反思过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教师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论文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出数学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在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研论文。文献来源是“中国知网”,选择的文库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搜索主题为“数学”;
作者单位:“小学”;
搜索匹配度为模糊;
时间为2010.1.1~2010.12.31。检索结果为2010年小学教师公开发表有1367篇论文。
本研究的样本是从小学教师发表的1367篇论文中随机选取100篇。采用了Excel软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表1样本中作者单位为小学的100篇文章主要内容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文章内容偏重课堂教学。表1数据表明文章的内容有93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课。综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探讨两大类问题:
(1)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在样本所选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总结。
(2)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经验谈: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理念的理解及结合具体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2.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选样本的教研论文中有8篇文章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和经验之谈。这较之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只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师逐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缺少多角度的论述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结构基本以“理论+相关例题”为主。在所选样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角度单一,没有多角度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课堂实录,文章结构基本形式为“理论+例题”。其中理论探讨都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论探讨的内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论述主题词的简单定义或某一个问题中的新课改理念为主;
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例题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过多。
4.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研能力认识不足。样本中有4篇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认同数学教师整体素质关系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总结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教学业务素质是指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这4篇文章对数学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没有提及。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上好课,完全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出现问题的解释、探讨和总结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
以小学数学教师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里收录的教研论文为研究对象,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数学课程改革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参与和反思的现状。综合2010年全年所有文献,文章质量普遍不高。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但很少有相应的教研意识。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小学教师没有经过数学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学习和训练,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很多教师仅处于半专业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变革:
1.职后培训中注重教研型教师的培养。教研型教师是指具备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作出理论的分析、解释。而职后培训是目前小学教师由“教学型”的教师过渡为“教研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修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在职后的培训中要有“教研强师”的理念。帮助受训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教育教研理论素养和教研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教研能力、教研知识和教研精神的专业化数学教师。
2.小学数学教师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高自身职业定位。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是简单的课后小结或教学日记,这种教学反思只是对上课情况的一种简单描述,而他们日常工作的全部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的角色。而数学教育研究论文是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理论更辩证的一种反思形式,通过这个方式可更快、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要鼓励小学数学教师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升自己的职业定位,使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授数学,做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作为研究者全方位的参与到数学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杨玉东,吕世虎.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2).
[2]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3]张奠宙.高师数学系改革的若干设想. 数学教育学报[J].1999,(2).
发表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以学习为乐 持之以恒
我认为教师要想提高业务,就要勤于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关注细节善于思考,剖析得失务求实效,于是常年以读书为乐,坚持记笔记写反思。近年来自己先后学习了《素质教育理论纲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走进学生思考的世界》,魏书生的民主与科学的管理思想,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理论等。自己开通了教育博客,每天以工作日志的形式坚持书写所思所感所悟。在读书中学有收获,在反思中日有提高。几年下来,自己养成了做事踏实、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不仅提高了业务理论水平,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发现就是进步 总结就是提高
教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循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与学、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德育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对象。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发现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分析解决问题。招准问题的切入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一般老师工作就停留在了问题解决的层面上,而没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这就是庸师和优秀教师的最大区别。
我相信发现就是进步,总结就是提高。为了形成高质量、个性化的成果,我经常阅读相关杂志刊物和教育理论书籍,了解所研究内容的前沿动态和已有的理论成果,同时还进一步改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在与别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更新观念,撞击思维,将自己发现的新、奇、特,效果好的做法和想法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出来。XX年本人撰写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在《山东教育科研》上发表,《我们对提高教师素质的几点认识与做法》在济南市组织的小学教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小学中年级语文训练的内容与方法》在“新世纪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XX年撰写的《实践人本思想注重名师培养》在济南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
XX年撰写的《研究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实效》在济南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以爱育人为师之本》在济南市教育局组织的德育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XX年撰写的《运用电教手段促进教学创新创新》在济南市组织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寻找生活中的美》在济南市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案设计评比中获二等奖;
XX年撰写的《巧妙自然用投影轻松愉快学数学》在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XX年撰写的《小学作文教学指导初探》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论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XX年撰写的《班主任要善养“三气”》在内蒙古教育上发表,本人承担的章丘市xx规划课题“小学作文教学走向生活的研究”顺利通过专家组鉴定结题。
发表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12期第二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起源”里,我们看到经过传统文化漫长的孕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时代召唤下诞生。那么,它是怎样发展壮大的呢?可以概括为三高:高起点诞生,高质量成长,高效率传播推广。
一、高起点诞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素质教育在我国逐渐兴起,并成为热潮。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这就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准备,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其中典型代表就是《教育心理学的新使命:提高新一代国民心理素质》(《教育研究》,1992)和《传统国民心理初探――兼与西方比较》(《心理学探新》,1992),这两篇文章随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为正本清源,我们还立足传统文化,发表了《孔子的心理卫生思想》(《齐鲁学刊》,1991),《孟子的社会心理思想探析》(《齐鲁学刊》,1990)以及两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的文章(《高教探索》,2001;
《江苏高教》,2003);
本世纪又发表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心理卫生思想探析》(《心理科学》,2001),还出版了著作《心理传统――全人发展的教育根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了弘扬传统美德、立德树人的高度。比如,在《教育研究》(1992)发表了《中国传统德育观与当代西方德育观的比较》,在《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高等教育研究》(1996)专门探讨了中国德育传统及其现代化问题,继而在《教育研究》(2006)发表了《美国道德教育50年的演进历程及其启示》,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奠定了扎实的德育基础。
建国以来,教育部和国家领导人曾发文或指示十次之多,要求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但在实践中落实效果不佳,这也从实践角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学习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发表了论文《儿童学习障碍的诱因与诊治》,可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聚焦学习的前奏。围绕学习这一主题,我们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发表了《浅论双脑教育与减负》,在《教育研究》(2006)发表了《多媒体环境中动机、意志和成绩的整合理论》。同时,以语言教学为突破口,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发表了《论言语能力及其语言教学改革》,在《课程・教材・教法》(2000,2001)分别发表了《正视中国英语 体现民族特色》和《从双脑全能教育思想看外语教学改革――运用脑科学研究成果优化外语教学》,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发表了《基于双脑全能教育思想的5-Ⅰ科学识字法》,在《中国教育报》(2003)发表了《双语全脑识字:从双语趋同入手》。为配合新课程改革,还出版了《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务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其中《优质高效:因材施教的教育追求》和《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两本书对优化教学、减负增效做了深入系统的指导。为深化减负增效,实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目的,我们还强化了科技手段,比如,在《教育研究》(2002)发表了《网络教育的真谛: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发表了《科技进步与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研究》,在《江苏高教 》(1996,1997)分别发表了关于科技进步与教育评估变革的系列文章。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世界范围对脑的关注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提供了更高的平台。21世纪是脑的世纪。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20世纪90年代定位为“脑十年”。1991年欧共体成立了“欧洲脑十年”委员会,推动欧洲脑研究及欧美之间的合作与交流。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宣布成立“脑研究联盟”。同年日本完成了“脑科学时代”的宏伟规划,并制定了战略目标,投入巨额经费用20年时间完成,力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围绕脑科学及其创造潜能开发,我们从革新教育出发,有选择地做了一些初步研究,比如,在《教育评论》(1992)发表了《教育思维方式变革刍议》,进而深入到脑潜能开发,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1993,2002)分别发表了《国外关于问题解决与教育的研究述评》《教改的战略重心:加强科技创造力教育――关于开发科技创造力的若干思考》 《右脑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贡献:来自国外的研究证据》,在《心理学探新》(2001)发表了《国外关于右脑的语言功能研究的进展》,等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诞生还基于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挑战与摒弃。这首先起源于对传统惩罚教育的否定,我们在《心理科学》(2004)发表了《中小学生对惩罚的心理感受研究》,指出惩罚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进而,专门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中国特殊教育》(2005,2006)分别发表了《和谐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支持系统研究》《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立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如上所述,都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筑起了学术高地。2006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开发心理潜能 提高教学效能”立项为“十一五”教育部课题,充分说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的理论和实践高度。
2007年5月12日,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值得历史铭记的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全国首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大会在四川成都胜利召开。在这个史无前例的大会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宣布诞生。得到了与会的教育部领导、中国教科院领导、四川省教育厅领导、美国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和当地代表上千人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拥护。从此,中国心理健康教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此时,恰逢本世纪初西方掀起的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迅速向世界性的心理学革命演变之中。积极心理学运动一传入中国,立即融入中国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洪流,二者相得益彰,使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民族特色更加鲜明,世界视野更加宽广。再一次验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诞生就站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高峰、世界积极心理学的制高点。
2008年5月12日,也就是在四川成都宣布全国开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年的同一天,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了。我们迅速整合国内外专家资源和研究成果,在总结国外震后心理重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震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方案,发表了《震后心理援助:国外的经验与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08,6)。在震后心理重建面对“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的困境和紧迫情况下,应四川省教育厅邀请,经教育部批准,紧急开赴前线,为灾区提供了震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方案,指导了震区为期两年半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四川省教育厅和当地教育系统的高度肯定,为震后心理重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住了重大事件的考验,被列入教育部简报(2008年第36期)上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成为心理学领域的创举。这些无疑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的高起点。
二、高质量成长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的高起点保证了后天的高质量成长。2008年5月,就在实施震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方案的同时,我们在中国最权威的教育类核心期刊《教育研究》发表了《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成熟。仅仅两个月后,我们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国内外第一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专著,更进一步详细介绍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两个代表作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理论到实践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框架,成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建设的里程碑。
随后,《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中国特殊教育》《大学・研究与评价》《教育文摘周报》等报刊杂志纷纷介绍和探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体系不断丰富发展,日臻完善,茁壮成长。
值得专门一提的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扶正”也兼顾“祛邪”。为此,我们主编出版了专门针对问题的《学生问题教育方案丛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这六本书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完整的心理结构及其在各维度上容易出现的偏差,同时也反映了教育现实中集中而突出的问题。
至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扶正祛邪”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基本健全。与此同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另一项基础性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即全国大中小学生及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测查与数据库建设,以及开发大中小学生及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工具。
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全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公益金课题立项并完成。我们采用分组抽样的方式,从全国七大区域: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随机抽取25个地级市的214所中小学,然后以整班抽样的方式通过网络调查平台和纸质量表两种形式从10万中小学生中获得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计10个年级39,179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数据。采用比例抽样的方式,从有效数据中抽取10,000人制订常模,大学生、中小学生和教师(成人)积极心理品质测评三大量表也相继发表。2009年9月之后,逐步完成了覆盖全国七大区域10万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和数据库建设。2010年,“全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暨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十一五”教育部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教学效能”正式更名为“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研究”;
从2014年起,中国教科院将“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列入重点资助出版项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与规律研究》专著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出版,这是国内对学术成果的极高肯定。
上述这些成果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建设已经站在了“十二五”规划新的历史起点和“十三五”规划新的发展高度。
三、高效率传播推广
从2007年5月12日,宣布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诞生之日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广受欢迎和关注,传播速度和频率惊人。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2007年5月到2010年12月发表的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品质相关的文章如雨后春笋,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被下载次数更是惊人,多达111,085次,也就是说至少有11万1千多人次专门花钱购买了这些文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开始掀起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9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2008年7月《中国教育报》发表书评《如果积极成为一种心态》,引爆了全国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热潮。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山东省淄博市,贵州省贵阳市,吉林省长春市等以实验区为单位,以及后来的北京十九中为代表的大批实验校纷纷有组织地开展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近年,宁波市鄞州区整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幸福教育综合改革实验;
湖北荆门全市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首批108所学校先行先试;
大连市金州区成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联盟进而带动辽宁省一百多所学校成为联盟实验校。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组织的培训和实验更是数不胜数。
几乎所有实验区实验校都尝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甜头。2010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检验大会在北京十九中胜利召开,会上实验校和实验区代表纷纷介绍经验。教育部相关领导、中国教科院领导和美国专家到会祝贺并致辞,来自全国十多所知名大学教育学院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及京内外代表千余人见证了全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成效。之后,北京十九中作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不仅在全国作为唯一学校代表交流经验,而且还作为“幸福中国”的学校代表展示在联合国总部网站。
目前,社会各领域对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高涨,分别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品质”为关键词在百度进行搜索,找到相关结果分别为6,160,000个和2,330,000个。这足以说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传播之广,推广之快,影响之大,效率之高。
2016年5月,中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已经得到国际积极心理学组织的正式邀请,其成果将列入国际积极心理学权威著作向全世界发行和推介。
作者简介:孟万金,博士、教授、博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科院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官群,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博士,匹兹堡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与规律研究” 核心成员。
发表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980年中州书画社出版了栾星整理的《歧路灯》,世人方得以见其全貌,从而引起更多学人的重视。为此,河南有关方面曾于1981年在郑州召开研讨会,1982年又在洛阳再次召开。洛阳之会我收到邀请,会前认真研读了这部小说,也仔细阅读了郭、朱二氏的评论文章,认为他们的分析一般说来还是中肯的,但评价未免过高,乃撰写了《〈歧路灯〉与〈儒林外史〉》一文提交大会(收入《歧路灯论丛二》,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3.)。会后又略加修改,文题改为《〈歧路灯〉不能与〈儒林外史〉等量齐观》,以突出一己之见,发表于《江淮论坛》1983年2期。文末说明之所以“较多地论及《歧路灯》的不足之处,这并非要否定它的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也并不是以今日的是非观去求全责备二百年以前的作家李海观, 更不是对《歧路灯》的全面评论”,只是不同意将它与《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为第一流小说而已。但也不以一己之见为定论,文末还说,随着“整理本的大量刊行,必将促进对它的深入研究,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从而使它得到在文学史上应该得到的地位。”
为了探讨《歧路灯》如何继承前人的艺术经验, 为其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中定位做些前期准备,我又发表了《试论〈金瓶梅〉对〈儒林外史〉和〈歧路灯〉的影响》一文[1],意在说明《歧路灯》虽不能归之于一流作品,但也自有其价值,不能忽视,因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局面,不仅仅是几部一流小说所形成,也有赖于大量的二、三流作品的支撑,研究者不能只注意月亮的清光,而忽视群星的闪光。
二
栾星同志整理的《歧路灯》出版以后,又于1982 年7月在中州书画社出版了《歧路灯研究资料》,该资料有三部分内容:栾星撰写的《李绿园传》;绿园诗文辑佚;《歧路灯》旧闻钞。《李绿园传》虽仅五十余页,但却包括了家世、生平、着述、交游、年谱等内容。这份“资料”的出版,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不易见到的文献。
为配合学术讨论会,中州书画社还于1982年8 月出版了《〈歧路灯〉论丛》第一辑,辑录了1928年以来有代表性的论文以及郑州会议的论文,计24 篇。1983年12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则出版了《论丛》第二辑,收录洛阳会议论文34篇。两次会议后到新世纪之初,发表的《歧路灯》论文,据李延年君统计亦有四十篇左右。
1992年10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杜贵晨的《李绿园与歧路灯》,约6万字。1996年4月台北出版了吴秀玉的《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约36 万字。由此可见,研究《歧路灯》者,代不乏人,且从大陆延伸至台湾。
笔者于上述二文发表后,未再对《歧路灯》作进一步的研究,并非以为它没有研究价值,而是另有课题,无暇顾及。但却鼓励弟子们对这部小说进行深入探讨。如上世纪80年代随我学习的研究生万建清,其学位论文就是作的《歧路灯》研究。其中主要章节已在《明清小说研究》上发表,如《论〈歧路灯〉反映的社会问题》(1989年3期)、《“运铅之役”·李绿园·〈歧路灯〉》(1990年2期)、《论清初统治策略对〈歧路灯〉的影响》(1990年3-4期)和《论清初学术思潮对〈歧路灯〉的影响》(1995年第2期)等。万君获得学位后,长期从事文史研究工作(现为省党史办副主任),不再专门做小说史的研究。
1994年随我攻博的李延年君,曾在陕西师大霍松林先生处获得硕士学位,由霍松林、朱一玄、王利器三位先生推荐前来报考我的博士生。他曾在《河北师大学报》、《河北学刊》发表过有关李绿园和《歧路灯》的研究文章。三年攻博期间,重点研究《歧路灯》,其博士论文《歧路灯研究》答辩通过后又不断加工,再三打磨,于2002年7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30余万字,并由笔者与朱一玄先生为之作序。延年现为河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从研究《歧路灯》起始,扩大范围,对教育小说进行全方位的研讨。
从以上简单的排比中可以看出,自1980年出版《歧路灯》全本后,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未曾中断。于 1982年洛阳之会后历经28年之久,河南有关单位又于2010年8月在平顶山召开有海峡两岸学者参加的《歧路灯》学术研讨会,较之前两次会议仅有大陆学者参加不同,规模和研究队伍均有所扩大。笔者以为在重视教育工作和文化工作的形势下,召开这样一部小说的研讨会,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三
产生于清中叶的《歧路灯》反映了我国18世纪封建社会的生活实景,重点在于市井细民的生活,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起伏兴衰的人生际遇。它既不同于《儒林外史》,又不同于《红楼梦》,而是通过浪子回头故事全过程的描写,让我们认识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风俗民情的实况,同时,作者通过他所塑造的这一“失教”子弟回头的形象,着力提出了如何教育子弟这一重大问题,表明了他以小说创作“匡世济俗”的良苦用心,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在小说第一回,作者便开宗明义地表明:“人生在世,不过是成立覆败两端,而成立覆败之由,全在少年时候分路。”这就告诫世人,如果少年时代走错了路,终生便陷入“覆败”局面之中。小说中塑造的由“失教”而“回头”的谭绍闻的一生,便形象地体现出作者这一理念,而其所作又名之曰“歧路灯”,更是意图以谭绍闻为教训,使之做为观照青少年前程或 “成立”或“覆败”两条不同人生道路的明灯。
作者李绿园这一创作意图,历来的研究者都做了正确的揭示,早在1928年发表的朱自清的文章中就说:“《歧路灯》的题材,简单地说,是‘浪子回头’。”(收入《歧路灯论丛一》)上世纪80年表的一些论文也都作如是观,如田璞在《〈歧路灯〉初探》(收入《歧路灯论丛一》)文中说这部小说的“第一个显着的特点,是为劝戒青少年而作”
,“第二个显着的特点是以青少年失足者为中心人物”。向达翔的文章题目即是《封建社会的教子弟书》(收入《歧路灯论丛一》),认为李绿园“乃以斍世之心,自托于 ‘小说稗官’,试图从教育入手,挽教那些封建阶级的风流浪子,为那个即将坍倒的封建大厦加一根支柱”。王鸿芦的《歧路灯五谈》(收入《歧路灯论丛一》)中第一节就说“《歧路灯》提出了‘怎样教育后代’的问题”。胡世厚的《试论〈歧路灯〉的思想倾向》(收入《歧路灯论丛一》)一文,也认为它是一部 “淑世书、教子弟书”。的《我国古代的〈教育诗〉与社会风俗画》(收入《歧路灯论丛一》)一文中, 第三节小标题为“《歧路灯》是一部值得借鉴的教育小说”。该文从小说类型的视角为其定性,提出无论从李绿园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还是从《歧路灯》作品本身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来研析, “俱与其它古代小说不同,实应据实命名,称之为教育小说”。在此体认下,张文又进一步将其与法国思想家卢梭创作的《爱弥儿》和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所作的《教育诗》做了初步的比较,认为李绿园创作的《歧路灯》“填补了我国古代长篇教育小说的空白”。张文首次明确提出《歧路灯》实为“教育小说”。
四
世纪之初出版的李延年着《歧路灯研究》一书, 对《歧路灯》的丰富内涵作了细致分析,认为该书具有多项主题,因此将其划分为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两部分。而主部主题认定为“教育小说”,赞同张氏主张,并将这一主题概括为“形象化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形象化”,以较大的篇幅对这一主部主题进行了探析。
首先在全书引论中,延年提出界定“教育小说” 必须同时具备三要素,即“教育者(教师、家长等); 受教育者(儿童或青少年学生);教育方法、内容、目的”。
接着,延年又将历来文学作品中有关这一题材的情节予以梳理后举例说明,“教育小说”自有来历, 从唐传奇的《李娃传》说起,以至元杂剧中的《东堂老》,明人小说《觅灯因话》中的《姚公子传》,以及《二刻拍案惊奇》、《型世言》、《五色石》、《醒世恒言》、《豆棚闲话》、《西湖二集》、《醒世姻缘传》、《八洞天》、《照世杯》等等作品,将其中类似情节摘剔出来,说明它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对《歧路灯》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这可谓是对教育小说的溯源。同时,又将《歧路灯》与国外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延年选择了与《歧路灯》几乎同时面世的卢梭的《爱弥儿》这部教育哲理小说作对比,将二者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方面的异同作了精要的分析。这些探析工作,意在说明“教育小说”不仅在我国文艺史上早就产生,而且在国外文艺作品中也曾出现,因此,李绿园《歧路灯》的面世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根据“教育小说”同时出现的三要素,延年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方面对《歧路灯》所反映的现实作了深入研探,所述颇为中肯。
如果有补充者,则应考虑封建时代的教育制度的影响,也就是自隋唐兴起发展至明代已十分成熟的科举制度的影响,这一制度其实是教育和选官制度的结合,《明史·选举志》即云“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科举考试考什么,学校就教授什么, 考试用八股,学校就教时文,《歧路灯》中谭绍闻的塾师侯冠玉就主张“学生读书,只要保功名;不利于功名,不如不读”,他认为“时文有益”于考功名,所以他要求谭绍闻只把“新购的两部时文,千遍熟读、学套,不愁不得功名”。虽然绍闻之父谭孝移不以为然,但侯冠玉的识见在科举社会中却是被普遍认同的。因此,论及当时的家庭教育也好,社会教育也好,学校教育(私塾、社学等)也好,都不能不受封建朝廷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所左右,它的影响无所不在。《歧路灯》中正面叙及的笔墨虽不多,但当时的塾师大都是从这一制度中讨得秀才身份的士人,他们的言传身教不能不烙上这一制度的痕迹。
五
《歧路灯》是教育小说,是对“失教”少年的教育 “课本”,这已得到历来研究者的共识。当今,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重视,各地都有关心青少年工作的相关组织,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研读一下《歧路灯》也的确不为无益之举。例如《歧路灯》谭孝移临终前再三叮嘱其子绍闻要“用心读书,亲近正人”。这样的训诲,从抽象的意义来说也还是可以借鉴的, 在旧时代士人心目中,读“书”首先读四书、五经, “正人”自然是指恪守封建伦理道德的君子。在今日,好“书”与“正人”的标准自然不同于往昔,如果按照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去选择“书”读,去亲近忠于国家、服务人民的“正人”, 又有什么不好呢?
目前,举国上下都重视教育事业,都认识到全世界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而要提高民族素质,就必须重视和发展教育事业。而发展教育事业重要的一环就是师资。要以教师为本,要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近年来又大幅度地提高义务教育师资的待遇。《歧路灯》中,李绿园的笔下,对蒙师十分尊重,不仅束金丰厚,而且在多种场合待之以礼。
当然,《歧路灯》中尊重、优待塾师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有所要求,那就是要“学问渊博”, 为人“端方正直”,敢于管教,绝不“纵惯学生”。我们要求为人师者也必须有丰厚的学养,高尚的师德, 能以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去培养、教育下一代。
但是在封建时代常有衣冠禽兽厕身于教师队伍中,如同《歧路灯》中所言,这些为人师者不过是“聊存名目而已”。他们的施教实在是误人子弟,遗害无穷。如塾师侯冠玉之流,只知教读时文,全无学问, 这且不说,其行为也不端,“在家下弄出什么丑事” 来。返观今日之师资队伍,思想品德、学术修养符合要求者当然占据主流,但也不可否认良莠不齐现象的实际存在,报端不时有所披露,以学养而言,学历造假,学位来路不正,着作抄袭,或倩人,或侵占他人成果,等等;以操守而言,有教授被捉,有博导谈婚外情,老师打牌让女学生作陪,等等;以施教而言,导师与研究生很少见面,人都不识,哪里谈得上指导,《歧路灯》中所写:“有一日先生到,学生没来;有一日学生到,先生不在,彼此支吾躲闪,师徒们见面很少,何况读书”,岂料这种现象在今日之学校中也偶有出现,为师者之学问不足以指导学生,所以也尽量少见学生,偶尔一聚,彼此敬烟,老张老李乱哏一通,真是“师不师,生不生”,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这些情景,令人痛心。尽管它不成为今日教育事业的主流,但出现这种现象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惊惕。在这种现实面前,读读《歧路灯》不也可以有所触动和引起我们的反思么!
六
李绿园从事文学创作是有所为的,不是一般文人为的自我愉悦,无论是作诗还是写小说,他都是为了宣传一种思想观念,在《绿园诗钞·自序》[2]中就表明“诗以道性情,禆名教”;在《歧路灯·自序》[2]中认为自己所作,完全符合朱子所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认为《歧路灯》一书为“田父所乐观,闺阁所愿闻”,并且借友人之语称赞所作“于
发表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对北京体育大学2003-2012年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研究高频词之间的结构关系,探究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研究内容及其不同的特点,分析热点的形成原因与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热点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词频统计法与共词聚类分析法。词频统计法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法。共词聚类分析法是一种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词与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研究结构。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
(一)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本文利用《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出2003―2012年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共73篇,以73篇学位论文中的关键词为调研对象,通过共词分析法中的聚类分析探索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归纳出北京体育大学体操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以及各个不同研究方向的亲疏性。本研究利用Excel对前期检索出的学位论文进行关键词统计,共得到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283个,平均每篇硕士学位论文含关键词3.9个。然后对统计结果进行以下处理:去除对反应主题没有积极意义的词,如“展望”、“问题”等,对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如“高职院校”、“职业技术院校”、“职技高校”等标准化为“高职院校”,“高等院校”、“高等学校”、“高校”、“大学”等标准化为“高校”。
经过多次比较,最终选择词频大于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从而确定个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表1)。这个关键词总的出现频次为65次,占关键词总频次的36.3%。从高频关键词分布可以看出,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研究生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集中在“体育教育专业”、“分析”、“普通高校”、“竞技体操”、“北京市”、“教学理念”、“现状”、“发展对策”等。
表1 硕士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表
序号 关键词 词频
1 体育教育专业 12
2 分析 10
3 普通高校 8
4 竞技体操 8
5 北京市 7
6 教学理念 7
7 现状 7
8 发展对策 6
(二)构造词篇矩阵、相似矩阵
对于高频关键词共现频次的统计,本研究利用SPSS17.0,以每篇学位论文为一条记录,记录的内容为高频关键词是否在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出现(出现为1,否则为0),构造出词篇矩阵。以词篇矩阵为基础,在SPSS软件中进行相关分析,数据类型选择“binary”二元变量,相似系数选择“Ochiai”系数,构造出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见表2)。相似矩阵中的数字为相似数据,数字的大小则表明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远近,数值越大则表明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好;
反之,数值越小,表明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差。相似矩阵对角线的数据为1,表明某高频关键词自身相关度。
表2 硕士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部分)
体育教育专业 分析 普通高校 竞技体操 北京市 教学理念 现状 发展对策
体育教育专业 1.000 0.060 0.286 0.004 0.192 0.321 0.334 0.215
分析 0.060 1.000 0.030 0.121 0.018 0.006 0.076 0.023
普通高校 0.028 0.030 1.000 0.150 0.030 0.068 0.119 0.029
竞技体操 0.004 0.121 0.150 1.000 0.008 0.192 0.043 0.020
北京市 0.192 0.018 0.030 0.008 1.000 0.192 0.035 0.078
教学理念 0.321 0.006 0.068 0.192 0.192 1.000 0.087 0.186
现状 0.334 0.076 0.119 0.043 0.035 0.087 1.000 0.100
发展对策 0.215 0.023 0.029 0.020 0.078 0.186 0.100 1.000
(三)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竞技体操的发展对策。包括关键词:竞技体操、发展对策、后备人才。
2.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理念。包括关键词: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理念。
3.体育教育专业与教学能力。包括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
三、研究热点的特点分析
(一)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比较宽泛,选取对象比较广泛,包括普通高校、体育院校、竞技体操、体操普修课、教学理念等。
(二)硕士学位论文注重对教学理念及竞技体操发展状况的研究,旨在通过现状研究,探寻发展的脉络与经验。
(三)硕士学位论文注重对基本理论研究,研究内容宽泛。在理论分析上显得薄弱、创新能力欠缺。
参考文献:
[1] 高宝立,刘小强.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两个维度、四项指标――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为例[J].教育研究.2008(09).
[2] 迟景明,吴琳.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热点和趋势――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9):20-24.
[3] 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