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30 11:2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结合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实际需求,扩大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该系统构建中的实际应用范围,有利于增强系统的性能可靠性,促使该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需要深入理解计算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通信技术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五篇】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技术;
信息管理系统;
服务功能;
应用范围;
信息技术

结合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实际需求,扩大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该系统构建中的实际应用范围,有利于增强系统的性能可靠性,促使该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需要深入理解计算机通信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内容,在构建该系统的过程不断提高计算机通信技术利用效率,促使信息管理系统性能得以优化,增强系统推广使用中的适用性。

1计算机通信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1)计算机通信技术概述。当前形势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正在扩大,为信息的高效传输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了提高该技术的利用效率,应了解计算机通信技术内涵:所谓的计算机通信技术,是指在计算机支持下可靠的信息传输平台,通过对数据传输方式的引入及利用,实现了不同计算机之间各种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满足终端设备与各计算机之间信息正常传递的实际要求。因此,在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时,应根据系统构建要求,提高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正确认识,保持该技术实践应用中良好的服务效果。(2)信息管理系统概述。信息管理系统,简称为MIS,是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的缩写。其使用中由于涉及了多种学科,像管理理论、计算机等,客观地反映了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且该系统的实用性较强,能够为信息的深入分析及综合管理提供保障,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信息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机工具,通过对各种设备、软件及硬件设施的整合使用,实现了对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处理及维护等,促使管理人员能够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完成数据信息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人机集成化系统构建。因此,应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构建出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种数据信息的综合管理,促使相关的管理工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2计算机通信技术实践应用中的优势分析

(1)具有良好的传输效率。结合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可知其具有良好的传输效率。具体表现在:基于数字信息的传输模式,能够使通信模拟传输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效率不断提高,并实现信息传输模式转变,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信息的高效传输及利用提供保障,不断优化不同信息传输中所需的传输模式。(2)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基于适应性角度考虑,当前形势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正在扩大,为不同领域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该技术使用过程中有着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领域的业务需求。像多媒体应用中的影视资源下载、通信方面的视频通话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促使各种数据信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传递,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3)具有可靠的传输性能及抗干扰能力。通过对基于二进制数字传输模式的合理运用,能够为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范围扩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信息传输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在光纤技术的支持下,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中的传输性能将不断优化,其性能可靠性逐渐增强,从而满足数据信息高效传递要求。与此同时,信息传输中注重二进制数据传输模式的合理使用,能够在加快计算机通信速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种噪音的针对性处理,确保信息传输质量可靠性,促使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稳定性增强,整体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保持计算机通信传输通道顺畅性。因此,需要在未来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重视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全面提升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服务水平。

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3.1系统中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分析

在处理不同数据的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使数据处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实现各种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而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下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该技术数据高效处理优势的利用,能够在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的同时确保数据信息传输质量可靠性。因此,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应注重计算机通信技术引入,满足数据高效处理要求,优化数据处理方式,从而为自身自身应用范围扩大提供保障。信息管理系统中通过时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使用,对于自身的性能优化及应用范围扩大至关重要,关系着未来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方向及研发技术水平,需要技术人员在系统运行中处理各种数据时正确看待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价值,确保数据处理有效性。这些方面的内容,客观地说明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优势。

3.2为系统预测功能实现提供保障

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长期运行中能够具备良好的预测功能,应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确保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并保持良好的信息传输质量。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在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注重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引入,为系统预测功能实现提供保障,促使该技术支持下的预测功能能够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针对性处理,不断提升信息管理系统长期使用中的潜在价值。与此同时,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推广使用中,为了保持系统良好的应用效果,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应在系统运行中采集、传递信息时提高计算机通信技术利用效率,促使该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并形成良好的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生产活动的各种需求,全面提升行业整体生产水平。

3.3优化系统的计划功能,增强系统控制功能应用效果

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的合理设置,需要提高对不同管理层基础数据的整合利用效率。因此,应选择可靠的数据传输技术,促使系统中各管理层数据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数据传输方面的优势明显,能够达到信息管理系统不同管理层基础数据利用的实际要求,实现系统计划功能的合理设置,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功能。在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功能设置的过程中,也需要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开发。而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通信技术优势,能够使系统的控制功能设置得以实现,促使信息管理系统实际应用中能够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确保数据信息正常传输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控制效率。同时,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实现系统辅助决策功能设置,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同时增强其决策功能实用性。

3.4优化系统决策功能,确保各种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

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辅助决策功能实际作用的发挥,关系着系统整体的运行服务水平。因此,为了实现对信息管理系统决策功能的优化,应加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运用,将该技术应用于决策功能优化的具体流程中,保持系统功能完整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若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未使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其中的辅助决策功能也不复存在,系统中数据的实时传输及处理目标将难以实现,会影响数据处理效果及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在信息管理系统决策功能设置及优化中充分考虑计算机通信技术优势,全面提高系统时效性的同时确保系统运行中各种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大规模的推广使用。某信息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4未来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趋势分析

受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影响,信息管理系统的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因此,未来这类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中将会朝着智能化、可视化方向发展,促使功能强大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应用范围得以扩大,促使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中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对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促使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做出最佳的决策。因此,需要对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作用下智能化、可视化的发展方向有着更多了解。

5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分析

(1)物理层技术的高效利用。基于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实时传输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通信中的物理层,确保了数据传输质量可靠性。因此,系统运行中为了达到数据准确传输的目的,应提高对计算机通信技术中物理层频谱率的正确认识,重视物理层技术的高效利用,为系统更好的适应蜂窝环境提供保障。(2)合理使用MAC层技术。在性能可靠的MAC层支持下,能够对媒体访问进行控制,实现控制与管理信道设置,从而满足使用值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完成数据传输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计算机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应注重MAC层技术合理使用。(3)提高网络层技术利用效率。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能够准确找到访问网址,应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中提高网络层技术利用效率,实现用户不同子网切换,增强系统运行中的动态跟踪效果。

6结语

信息管理系统组成结构的优化及服务功能的完善,对计算机通信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客观地决定了将该技术应用于系统构建中的必要性。因此,未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中应结合各种信息高效采集、分析、处理的实际要求,加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促使不同信息能够在系统良好的运行模式中进行传递,全面提升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服务水平,为其在不同领域的推广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邓春华 单位: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剑楠.浅析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3).

[2]陆莉芳.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16).

[3]章昱.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探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2).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回顾通信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有过程:1832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它传送的信息是由众所周知的点划码组成的,即人类最早的通信是采用数字方式进行的。以后贝尔又发明了电话,并由此造就一个电信产业。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电话服务为主的电信业走了一条成功之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电信业务也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发展到今天多种业务并存的局面,通信的规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又进入了数字时代。20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的浪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号角声,信息和知识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因特网商用化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巨大的震动和冲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问题的核心在于“信息”。在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的时代中,人们更加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原来点对点的固定电话通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人类需要宽带的无线通信技术,来满足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交流。无线通信是指采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早在1897年,马可尼使用800KHZ中波信号进行了从英国至北美纽芬兰的世界上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线无电报通信试验,开创了人类无线通信的新纪元。在无线通信初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大量使用长波及中波进行通信。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发现的短波通信,直到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兴起前,它一直是远程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并且目前对应急通信和军用通信依然有一定实用价值。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产生了传输频带较宽、性能较稳定的微波通信,成为长距离大容量地面干线无线传输的重要手段。模拟调频传输容量高达2700路,亦可同时传输高质量彩色电视信号;
尔号逐步进入中容量至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频率选择性色散衰落对数字微波传输中断影响的发现及一系列自适应衰落对抗技术与高状态调制与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微波传输产生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展起来的一整套高速多状态自适应编码调制解调技术与信息号处理及信号检测技术,对现今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全数字HDTV传输、通用高速有线/无线接入,乃至高质量磁性记录等诸多领域的信号设计与信号处理及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
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频段扩展至900MHZ~1.9GHZ,而且除公众蜂窝电话通信系统外,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系统、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等各类移动通信手段适应用户市场需求同时兴起并各显神通。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对于第三代移动TMT-2000纷纷参与标准的制定,经多次融合努力在1999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RTG8/1第18次会议上5类RTT技术标准共6种方案成为最终结果。中国的TD-SCDMA方案也已成为其中之一。应该指出,UTRAWCDMADS及TIAcdma2000MC的相应起步样机已经诞生,包括以GSM、csmaOne后向兼容为基础的第二代半过渡设备(G)EDGE、cdmaIS-95BHDR(2.4Mbit/s峰值速率,64QAM调制)及cdma2000-1X等亦已推出。

此外,为接续Internet移动游览应用的无线应用协议(WAP)与无线连接技术蓝牙(Bluetooth)已经产生。从网络的角度来看,接入网可分成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光缆同轴混合接入网、铜线电缆、对绞线、电话(一般为铜线)接入网等等;
无线接入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领域,它从概念上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即不需要缆线类物理传输媒质而采用无线传播手段来代替部分接入网甚至入网的全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和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无线接入网品种繁多,如移动卫生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一点到多点微波通信系统,微波蜂窝的无线本地接入系统(PHS、PAS、PACS、DECT)等。短距离之内的接入技术主要有蓝牙(Bluetooth)、红外线、DECT、IEEE802.11和共享无线接入协议(SWAP)/HomeRF等系统。继广域网(WAN、Wind、AreaNetwork或城域网,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之后,最近人们又提出了“无线个域网”(WPAN、WirelessPersonalAreaNetwork)。这一新概念将小范围应用提升至网络理论的高度。在短短的时间,WPAN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新热点,WPAN的研究组成立不到1上,就演变为IEEE的专门工作组IEEE802.5(即WPANWorkingGroup,于1999年3月成立),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比较而言,Bluetooth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它正根据WPAN的概念向前发展。事实上,Bluetooth和WPAN的概念相辅相成,Bluetooth已经是WPAN的一个雏形。从它最初由Ericsson,IBM,Inter,Nokia和Toshiba公司作为原始发起组织而推出,1年多时间已吸引了近2000个国际上有影响的公司参与。1999年底,美国的4家公司3COM,Lucent,Microsoft和Motorola,与上述5公司一样作为Bluetooth的发起组织,使它在与SWAP、IEEE802.11等类似应用标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前景更加明朗。为了推动Bluetooth的发展,Bluetooth的标准是非专利的,Bluetooth已成为目前通信领域的一个新热点,预计不远的将来就可成为小范围无线多媒体通信的国际标准。总之,无线通信技术前景一片光明。

2、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当前,中国是世界各国通信技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希望在中国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移动通信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中国移动通信的走向一直为世人所瞩目。1987年11月,我国广东正式开通了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移动电话用户“零”的突破。1994年底,广东又首先开通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至1995年,全国已15个省、市也相继开通了GSM移动通信网。迄今为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上都建设了GSM网,实现了国内和国际的全自动温游。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准备在21世纪初期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商用试验。

从1987年至今,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很快,尤其是GSM网更是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在迅猛发展。这主要是因为GSM系统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均比TACS系统有较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在GSM运营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促进了GSM网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了8000万,位居世界第二。

近10年来,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设备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国产移动通信设备—交换系统、基站和手机等都已经投入生产,并陆续投放市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也正与世界同步。可见,中国无线通信在运营业与制造业上已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

3、今后无线通信技术的趋势

21世纪的电信技术正进主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未来十年将是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IP技术的兴起,正深刻的改变着电信网络的面貌以及未来技术发展的走向。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宽带化、分组化、综合经、个人化、主要特点体现为以上几个方面:

(1)宽带化是通信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光纤传输技术以及高通透量网络节点的进一步发展,有线网络的宽带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而无线通信技术也正在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无线传输速率将从第二代系统的9.6Kbit/s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高速率2Mbit/s发展。

(2)核心网络综合化,接入网络多样化。未来信息网络的结构模式将向核心网/接入网转变,网络的分组化和宽带化,使在同一核心网络上综合传送多种业务信息成为可能,网络的综合化以及管制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将进一步推动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的融合。接入网是通信信息网络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未来网络可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设备,接入核心网实现用户所需的各种业务。在技术上实现固定和移动通信等不同业务的相互融合,尤其是无线应用协议(WAP)的问世,将极大地推动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进一步促进移动业务与IP业务的融合。

(3)信息个人化是下世纪初信息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移动IP正是实现未来信息个人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手机上实现各种IP应用以及移动IP技术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移动智能网技术与IP技术的组合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个人通信的趋势。

(4)移动通信网络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网络中数据业务量主导地位的形成,现有电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过渡的趋势已不可阻挡,IP技术将成为未来网络的核心关键技术,IP协议将成为电信网的主导通信协议。随着移动通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引入,用户将在端到端分组传输模式下发送和接收数据,打破传统的数据接入接式。以IP为基础组网,开始了移动骨干网IP应用的实践。

4、无线通信技术在数字社区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的特点是信息的交流非常的广泛和方便,无论是实验室、办公室还是家庭,计算机及其外设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社区中的设备也都有电脑控制。如果它们之间的通信仍然采用有线方式的话,这将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Bluetooth技术为我们建立一个全无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Bluetooth标准已制定了和计算机以及与Internet、PSTN、ISDN(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LAN、WAN、xDSL(xDigitalsubscriberloop)等网络的接口协议,其目标是用单一的Bluetooth标准来建立起和众多国际标准的连接。目前它用1Mb/s的速率已完全可以胜认这些工作,将来根据IEEE802.15的发展计划,可以将速率提高到20Mb/s以上。我们可以使用无线电缆来连接办公室和家庭中的电子设备,甚至包括键盘、鼠标等也采用无线传输。我们拥有一个无线公务包,以便携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为代表,采用无线方式和其他设备或网络相连接,使我们拥有一个可流动的办公室。

Internet和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电脑以外的各种数据源和网络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等设备装上Bluetooth系统,既可免去使用电缆的不便,又不可不受内存溢出的困扰,随时随地可将所摄图片或影像通过同样装上Bluetooth系统的手机或其他设备传回指定的计算机中。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装上Bluetooth系统后,采用无线方式收、发E-mail甚至浏览网页将更为方便。Bluetooth的硬件电路可以做到微型化,在Headset上应用非常合适。装上Bluetooth系统的Headset可以使它和手机进行无线连接,也可以使人在小范围内自由走动地打电话、收听音乐,在较大的范围内召开电话会议。微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的特性给Bluetooth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开拓了近乎无限的空间。例如,Bluetooth构成的无线电电子锁比其它非接触式电子锁或IC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各种无线电遥控器(特别是汽车防盗和遥控)比红外线遥控器的功能更强大,在餐馆酒楼用膳时菜单的双向无线传输或招呼服务员提供指定的服务(如添茶、加饮料等)将更为方便等。利用蓝牙做出来的传感器可以随时监视家庭中的冰箱存量的变化,从而随时反映出用户所需要的物品,如果再连接到Internet上的话,可以实现网上购物。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1系统组件本身的脆弱性

由于国家电网经营发展属于民生大计问题,产业发展涉及到输变电生产、电力项目建设、工程项目维修、用电销售等诸多经营业务内容。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通信技术视角下的技术定位相对较广,在信息系统设计、生产、组装环节中也就必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问题。比如,第一点则属于系统硬件故障隐患问题,和信息系统设计初期阶段存在隐患有主要关系。第二点软件系统自有的安全隐患问题,这类安全隐患一般多来源于电力通信自动化技术领域下的平台软件,在平台设计开发阶段存在一定技术遗留问题。第三,基于TCP/IP协议栈的定义内容在网络应用设计之初时就留下了兼容性技术漏洞,使得网络安全隐患加剧。

1.2自然威胁

这类隐患性问题多以电力通信网络安全下的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为主,比如网络信息系统如果遭受自然雷击,或者是工作站突发性发生火灾,抑或通信系统遭受自然外力破坏,如地震、覆冰、风偏等。此外,这些自然不可抗事件发生一般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会使得国家电网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资产损失。

1.3人为意外因素

通常指人为因素下的设计失误、技术系统操作异常、不规范使用信息系统等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此外,这类隐患问题出现一般并非人为主观意识上故意造成安全问题,而属于人为以外因素所致的安全隐患问题。

1.4人为恶意因素

同样,人为因素也包含恶意、蓄意、故意行为造就的网络信息安全事故问题。伴随这种恶意行为发生,可能会存在蓄意篡改重要数据,或者偷盗重要信息资源,或者更改代码种植木马信息等,以通过恶劣、低俗的网络黑客行为谋取私利。

2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下的网络结构分析

国家电网系统下信息网络结构一般由核心局域网,地方部门的局域网,以及区域通信渠道网络互联所组成;
从应用功能角度又可划分为供生产、制造所用的SCADA/EMS系统,以及供电经营相关的MIS系统。

2.1SCADA/EMS系统

主要适用于变电网工作站、发电厂等电力供给、送电单位生产所用。并且该系统作用主要是进行监控、处理、评估及分析等;
同时,其基本功能板块划分为数据采集、能源分析、信息存储、实时监控等。

2.2MIS系统(信息业务网)

该系统平台主要对网络信息化相关商务活动进行服务,同时其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用户供电信息查询、信息统计管控、人资建设、以及安全生产等子系统板块。此外,MIS系统可对电力企业的直属上下级单位予以联网交互,包括地区间供电企业售电业务下的重要客户数据交互等。与之同时,MIS系统平台下已经由过去单一的EMS模式逐步转化为了当前的自动化DMS、TMR、调度管理、及雷电监测等多种方式应用拓展,可以会说在信息资源优化及调整上更为专业。而MIS系统主要应用于电力产业经营业务相关的组织活动方面,比如财务管理、物资置办、用电检查、安全监控、信息查询等多个方面。包括在MIS平台使用时也能够配套www、mail等板块予以实践应用,并且其属于IP网络传输,组网方式现如今也能够实现千兆以太网,同时网络结构取用于同级网络分层,每层又分为子网与链路层予以连接。

3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构建思路

3.1健全安全防范机制

国家电网下电力企业通信技术平台下的各个管理单元众多,在网络信息安全中制定必要的安全防范机制非常重要。因此,在安全机制构建过程中,需要保障安全机制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要能结合电力企业自身需求情况,确认出重点网络防范区域与划分出普通网络访问区域。比如,对于一般性网络访问区域,需要设置具备一定开放性的访问权限;
而重点网络防范区则需要严格限制普通权限客户登录,设立较高安全级别权限,以此才能对安全数据、资源信息、QA系统运营进行重点安全监督。

3.2完善信息网络设备管理机制

信息设备管理主要以电网系统下信息安全设备管理作为研究载体,强调设备管理综合效率最大化提升。基于此,设备管理机制中要配套使用促进人员职能发挥的激烈奖惩机制,以此来提升其责任意识和凝聚归属感,激发人员信息安全运维作业的人员主观能动性。此外,设备管理工作开展从基本规划、设计研发、平台选型、配件采购、安装组建、故障维修、定期养护、技术更新、设施技改等方面进行组织管理,以此才能确保信息网络设备及使用软件平台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3.3强化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

为了充分保障信息网络安全,对于信息网络的安全技术研究而言则非常重要。一般当前通信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身份鉴别与验证、信息资源加密手段应用等。因此,第一,强化防火墙网络管理是必然的安全防控手段,特别是防火墙这种具备保护屏障作用的内、外网安全服务通道。所以,防火墙优化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其接口连接问题的同时,配套做好网络漏洞修复。第二,身份鉴别与验证,则要重点控公司内、外网的数据监控,人员操作日志,控制权限访问等,以便于公司内部网络安全软件开发时可提供必要信息资源依据。第三,对于信息加密手段应用,则要重点考虑口令卡、智能卡、以及密钥安全形手段的配套使用。同时,信息加密还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配套使用DES/RAS等密码技术应用,以避免未经授权时可有效控制非访访问获得数据等,防范重要数据泄漏。

4结束语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1系统组件本身的脆弱性

由于国家电网经营发展属于民生大计问题,产业发展涉及到输变电生产、电力项目建设、工程项目维修、用电销售等诸多经营业务内容。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通信技术视角下的技术定位相对较广,在信息系统设计、生产、组装环节中也就必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问题。比如,第一点则属于系统硬件故障隐患问题,和信息系统设计初期阶段存在隐患有主要关系。第二点软件系统自有的安全隐患问题,这类安全隐患一般多来源于电力通信自动化技术领域下的平台软件,在平台设计开发阶段存在一定技术遗留问题。第三,基于TCP/IP协议栈的定义内容在网络应用设计之初时就留下了兼容性技术漏洞,使得网络安全隐患加剧。

1.2自然威胁

这类隐患性问题多以电力通信网络安全下的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为主,比如网络信息系统如果遭受自然雷击,或者是工作站突发性发生火灾,抑或通信系统遭受自然外力破坏,如地震、覆冰、风偏等。此外,这些自然不可抗事件发生一般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会使得国家电网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资产损失。

1.3人为意外因素

通常指人为因素下的设计失误、技术系统操作异常、不规范使用信息系统等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此外,这类隐患问题出现一般并非人为主观意识上故意造成安全问题,而属于人为以外因素所致的安全隐患问题。

1.4人为恶意因素

同样,人为因素也包含恶意、蓄意、故意行为造就的网络信息安全事故问题。伴随这种恶意行为发生,可能会存在蓄意篡改重要数据,或者偷盗重要信息资源,或者更改代码种植木马信息等,以通过恶劣、低俗的网络黑客行为谋取私利。

2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下的网络结构分析

国家电网系统下信息网络结构一般由核心局域网,地方部门的局域网,以及区域通信渠道网络互联所组成;
从应用功能角度又可划分为供生产、制造所用的SCADA/EMS系统,以及供电经营相关的MIS系统。

2.1SCADA/EMS系统

主要适用于变电网工作站、发电厂等电力供给、送电单位生产所用。并且该系统作用主要是进行监控、处理、评估及分析等;
同时,其基本功能板块划分为数据采集、能源分析、信息存储、实时监控等。

2.2MIS系统(信息业务网)

该系统平台主要对网络信息化相关商务活动进行服务,同时其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用户供电信息查询、信息统计管控、人资建设、以及安全生产等子系统板块。此外,MIS系统可对电力企业的直属上下级单位予以联网交互,包括地区间供电企业售电业务下的重要客户数据交互等。与之同时,MIS系统平台下已经由过去单一的EMS模式逐步转化为了当前的自动化DMS、TMR、调度管理、及雷电监测等多种方式应用拓展,可以会说在信息资源优化及调整上更为专业。而MIS系统主要应用于电力产业经营业务相关的组织活动方面,比如财务管理、物资置办、用电检查、安全监控、信息查询等多个方面。包括在MIS平台使用时也能够配套www、mail等板块予以实践应用,并且其属于IP网络传输,组网方式现如今也能够实现千兆以太网,同时网络结构取用于同级网络分层,每层又分为子网与链路层予以连接。

3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构建思路

3.1健全安全防范机制

国家电网下电力企业通信技术平台下的各个管理单元众多,在网络信息安全中制定必要的安全防范机制非常重要。因此,在安全机制构建过程中,需要保障安全机制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要能结合电力企业自身需求情况,确认出重点网络防范区域与划分出普通网络访问区域。比如,对于一般性网络访问区域,需要设置具备一定开放性的访问权限;
而重点网络防范区则需要严格限制普通权限客户登录,设立较高安全级别权限,以此才能对安全数据、资源信息、QA系统运营进行重点安全监督。

3.2完善信息网络设备管理机制

信息设备管理主要以电网系统下信息安全设备管理作为研究载体,强调设备管理综合效率最大化提升。基于此,设备管理机制中要配套使用促进人员职能发挥的激烈奖惩机制,以此来提升其责任意识和凝聚归属感,激发人员信息安全运维作业的人员主观能动性。此外,设备管理工作开展从基本规划、设计研发、平台选型、配件采购、安装组建、故障维修、定期养护、技术更新、设施技改等方面进行组织管理,以此才能确保信息网络设备及使用软件平台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3.3强化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

为了充分保障信息网络安全,对于信息网络的安全技术研究而言则非常重要。一般当前通信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身份鉴别与验证、信息资源加密手段应用等。因此,第一,强化防火墙网络管理是必然的安全防控手段,特别是防火墙这种具备保护屏障作用的内、外网安全服务通道。所以,防火墙优化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其接口连接问题的同时,配套做好网络漏洞修复。第二,身份鉴别与验证,则要重点控公司内、外网的数据监控,人员操作日志,控制权限访问等,以便于公司内部网络安全软件开发时可提供必要信息资源依据。第三,对于信息加密手段应用,则要重点考虑口令卡、智能卡、以及密钥安全形手段的配套使用。同时,信息加密还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配套使用DES/RAS等密码技术应用,以避免未经授权时可有效控制非访访问获得数据等,防范重要数据泄漏。

4结束语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自建国后就加快了电网建设的步伐,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初具规模的电力通信网络。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因此地区的电力信息技术并不在同一层次,国家拨款也并不平等。这就导致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网络设施保养与维修方面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的限制而不能顺利开展,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我国电力通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网络结构不合理

由于发展与管理时间段,经验不足,我国目前的通信网络结构设计还是很完善,整个结构相对脆弱。在结构形式上,主要有两种结构:星型结构、树形结构。这两种结构的弊端就在于结构不稳定、达不到资源共享的要求。再由于一些地区长期缺乏护理,设备长时间运行会出现许多故障或者寿命已到极限,都需要维修或更换,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力系统的均衡发展。

1.2网络结构管理复杂

按照相关规定,电力线路结构应该分为三级(分别为一、二、三级),但是在实际运营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设计规划线路结构时并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定,使得线路结构变得很杂乱。在这个基础上,电路结构只会越来越乱,造成正常损耗增加,不能达到规定的传输标准。

1.3电力通信的传输质量差

许多地区的传输电路保护措施不到位,通讯所用网线并没有加强屏蔽措施,使得很容易受到外界信号感染。并且我国目前光纤覆盖率还并不是很高,大部地区的网线都还是一股铜线,传输效率、安全性都没有保障。这就导致了SDH节点量的大量增加,使得整个网络结构变得杂乱无章,很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并且会减慢问题的处理速度,降低了我国信息传输质量。

1.4管理不严谨

主要体现在标准不统一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了更新的技术,新技术自然用到了新标准,但是设备的更替却跟不上技术更新的步伐,一些设备达不到新标准的要求,使得电力信息通信中的网络管理一片混乱,出现了“马拉火车”等不合理的现象。

1.5地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刚迈出第一步,因此东南沿海的经济水平要高于内陆地区,这也造成了我国电力通信技术的不平衡,并且参照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这种差距还会进一步加大。因此我国南方与北方的网络才会分开运营。

2.电力通信中网络技术的应用

2.1信息业务

电力通信管理工作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信息,

(1)管理中的电话通信,电话通信属于传统的通讯方式,在电力信息通信中的作用却非常大,并且也很丰富。因此需要保证电话传输的安全与快速;

(2)管理者发出了指令以及传达的信息;

(3)电网系统中,变电设备对电压的监测信息;

(4)电力传输过程中的实时数据,例如管理部门随即采取的数据;

(5)视频会议的连接;

(6)检测设备发出的保护信号;

(7)将IP和TDM(时分复用模式,可以使同一通信媒体同时传输多种形式的数据)承载技术用于监控、调度等业务。

2.2技术体制的选择与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项改革也在不断加大,其中包括电力行业。因此在改革背景下,电力企业已经尝试性的建立了本行业专用的网络通信技术。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

(1)目前的网络架构还是传统的链型结构,稳定性差,传输不可靠。而针对此类情况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只能通过线路保护倒换来增强对电网的保护;

(2)目前信息网络传输体质比较落后,还在采用集中供应的同步数字体制,还无法处理随机性的IP业务。但是IP业务却在与日俱增,在这种背景下,电力企业应建立新型的电力信息管理机构,包括DWDM波复用(密集型光波复用)技术,MSTP(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等,注重未来的发展。对于经济先进、技术发达且SDH网络建立完善的气度,就应找到合适的方法对现有的社设备与技术进行升级,将静态TDM复用模式不做大的变动而使其能够支持IP业务接入,变成动态的IP模式。

3.在电力信息通信中运用网络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点优势:

3.1加强了电力系统对信息的控制力

通过将网络技术应用于电力信息通信中,提高了系统的可控性,电力传输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方便等。

3.2促进电力企业的改革

网络科技的蒸蒸日上也为我国的电力系统建设带来了基于,利用智能化、响应快的网络系统对电力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检测、维护,不仅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同时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网络素养,使其能够赶得上社会发展潮流。

3.3实现电力传输系统管理的智能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电力传输系统摆脱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而变成了以新能源和电力需求为主导的只能管理模式,这样一来,整个供电系统中不同部门之间沟通更方便,管理更便捷,真正的实现了管理控制一体化。

4.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力信息通信发展趋势与展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