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当代学生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30 14:3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当下的大学生培养,一方面要注重于专业知识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强人文涵养的培育。专业知识及技能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资本,而却不是其学习的终极目标,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具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才为目标,即培养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学生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当代学生论文【五篇】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当下的大学生培养,一方面要注重于专业知识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强人文涵养的培育。专业知识及技能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资本,而却不是其学习的终极目标,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具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才为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的文气。古人常言,“气”需要养,而养大学生的“文气”,则需要文学作品的熏陶与教育。文气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语言文学的长久浸润。现当代文学具有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优势,是对当下社会生活的观照,利用现当代文学培养大学生的文气,势必将具重要作用。

1.现当代文学能增长大学生的才识,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大学生文气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文学素养方面,一个满嘴脏话的人必是文气不足之人。现当代文学以其丰富的知识内容和人文内涵,培养了大学生的书卷气质,使他们能出口成章,满腹才华。文学修养的提高能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大学生在文学创作、思想水平、语言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

2.现当代文学能提升大学生的气质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便是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才华横溢之人。人的气质的培养需要知识的涵养,特别是文学的熏陶。现当代文学以其简明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使大学生能更方便地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吸纳作品的文气,增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气质,培养大学生成为儒雅、得体、智慧之人。

3.现当代文学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其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学生应吸纳文学作品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对社会的认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富含多样而生动的人文主题,书写了现当代人的人性、思想和个性追求,表达了对社会苦难、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积极进取等内容的关注,同时,作品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或高尚,或勇敢,或坚毅,或狡诈,或软弱,或虚伪……不论是作品中的思想主题还是人物形象,都将引发大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对真理的追寻,对社会生活的反思,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正能量,提高其人文情怀,促使其成为一个关心国家和社会的人。

4.现当代文学能助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的审美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富大众化,其影响也更深、更广。而现当代文学则体现了当下社会的审美情趣,与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步,更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认知感悟。经典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饱满,语言生动凝练,主旨含义深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感受,使其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锻炼创造力,丰富想象力,促使其追求美好、和谐之事物,提升他们的精神层面。同时,现当代文学通俗易懂的语言,作家独特的表达风格,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其用语词汇,提升个人魅力。

二、利用现当代文学培养大学生文气的方法

从古至今,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文学之于人的价值,文学在培养人的学识、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规范人的德行等方面皆具重要作用。文学作品以及作家本身,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文学是培养人的利器,更是培养大学生文气的法宝。现当代文学与现今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是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的反映,其所负载的思想和文化信息均能成为大学生的精神食粮,滋养大学生的文气,洗涤他们的身心。

1.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著作,吸取文学精华

经典是人们在长期反复大量阅读鉴赏之后挑选出来的文学名著,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准和艺术表现力,其思想深度必能引起人们心灵的触动,使人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文学经典,体现了社会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和道德理念,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感染读者,弘扬人性的真善美。读沈从文的小说能使人感受人性之淳朴,阅余秋雨的散文能使人体会历史之厚重,诵徐志摩的诗歌能使人品味真、善、美之纯净……阅读经典,并使大学生读懂经典,深刻感受经典中的人文情怀、思想魅力、审美情趣,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品味和个人修为大有助益。大量经典作品的阅读,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诗书气质,丰富其心灵,滋养其精神,提高其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其顺畅地直抒胸臆、下笔成文,成为文气味十足的天之骄子。

2.举办现当代文学欣赏读书会,增强大学生的文学交流,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文学观照着社会现实,大学生在作品阅读中往往会有着不同的感悟,其思想和情感体验也将不同。通过读书会,大学生可增强阅读体验的交流,探讨作品中的主旨和深刻内涵,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在这样的交流中,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将得到提升,在思维方式获得拓展之余,情感体验也将更为丰富。读书会既是对读书心得的交流,也是大学生情感的交流,更是对知识的交流。文学的对话,艺术的交流,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视野、加强人文情怀都十分有益。让大学生沉浸在文学的熏染下,能促进其文气的提升。

3.编演作品,亲历人物,感受作品的深层魅力

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往往通过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作品的主旨和深刻内涵。因此,编演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或作品中的经典段落,能加深大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大学生可组建成小的表演团队,挑选出喜欢的作品,并在自己的理解上对作品进行加工再创造,进而进入角色体验。例如,可将曹禺戏剧作品中的经典桥段进行表演再现,实践体验剧本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深刻理解作品。这种体验式的文本阅读,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感知,助益于大学生文气的培养。

4.朗读作品,体验语言的魅力

现当代文学中不乏精美的诗章和优美的散文,朗读这些作品,动用全部感官来体验作品中的语言,能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如,在阅读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默读定比不上大声的朗读来得畅快淋漓,作品中的爱国之情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也就在这读中,读者的爱国激情才能尽情迸发。因此,朗读作品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十分有益,对于学生“文气”的养成大有裨益。

5.抄写作品中的经典段落,记录阅读体会

摘抄经典句段,不仅能积累文学素材,还能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记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涵养和文学修养。而记录阅读体会,既是大学生的文学创作行为,也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帮助。现当代文学中富有许多思想极深刻、语言极精妙的诗歌、散文,摘录这些句段,书写阅读体会,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和精神气质都具积极意义,长此以往,大学生的“文气”必会得到提升。

三、结语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型塑;
大学生;
人文品格;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源起

近代以降,国势衰颓,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局势的骤变使少数知识分子精英开始从“天朝上国”迷梦中猛醒,一批批先进中国人前仆后继,努力探求救亡图存的真理。从器物、制度,再至文化――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愈来愈多的主流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将民族传统文化视为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包袱和阻碍。换言之,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开启了文化激进主义在中国泛滥的闸门。

建国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然源于未理清两种社会制度的区别以及传统与现代之关系,直接影响到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性质的界定。以至于时期的民族虚无主义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反传统思潮一度甚嚣尘上,人为的导致国人与传统中国再三的隔离。后两次大的时代思潮均可视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左思想理路的承继和延续。

值得庆幸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陈来等大批学者对文化激进主义进行深度反思,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予以重新审视,对于其价值地位给予肯定。断言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矛盾,深层上即肇源于对“传统”和“现代”理解的歧异。文化激进主义将二者视为对立关系,事实上,现代从来没有离开传统而存在过。文化保守主义认为传统和现代之间除了对立关系外,二者还存在交融性、统一性。要之,文化激进主义强调“变”,主张照搬外来文化,摒弃本国传统文化;
文化保守主义彰显“守”,坚守希尔斯所谓的“实质性传统”,即主张传承文化中普世价值的成分,在吸纳冯友兰先生强调的“普遍道德”的基础之上,进而再有限度的渐进的“变”。

近十多年间,越来越多的学者取位于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更有学者提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概念(如北大楼宇烈先生),这一概念以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作为问题之埋设,为国人判析外来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端正自身文化立场提供了一种模式。

令人扼腕的是,值此传统文化方兴未艾之际,担负中华文化复兴大任的当代大学生,於本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上尚存在较大偏差,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已显得弥足迫切和重要。

二、型塑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的紧要性和重要性

张东荪先生当年谈及西方文明时称“希腊文明以推之,希伯来文明以挽之”,张先生以为希腊文明代表科学精神,希伯来文明代表宗教人文精神。该说虽有偏颇,但也明确指出了一种文明要想获得长足前行,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须使得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协调并进、不失衡。

近世百年间对德赛二先生的倡导,竟导致传统文化不继,文化传统丢弃,中华文化在它的生发之地惨遭蹂躏,备受蔑视鄙夷。这本身是件非常荒唐的事情。对本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丢弃,直接的后果就是国人丧失安身立命之本,精神家园沦落。有人说当今社会是消费型社会,是商业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是人民获得极大自由、拥有极高选择权的社会。然与此对应的是,在对物质追求的热望中和对物质的深度依赖基础上,人们精神层面普遍显得急功近利,抱怨愈来愈多,生活的幸福感愈来愈低,社会自杀率呈逐年上升态势。诸多乱象中尤以今日在校大学生身上所表现的症状最为引人注目和令人担忧,其人文精神丢失之症状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

(一)以世俗观念作为价值评判标准

爱因斯坦曾言: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不应以太世俗的眼光去评判。孔夫子亦言:“谋道不谋食”、“三年学,不至于谷,不宜得也”。世俗观念,着重于金钱、权力、名望和地位,对于正在象牙塔中孜孜跋涉的青年人成长往往造成坏的导向。今日大学生在物质金钱、权力名声上常存有攀比现象,孔子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而当下大学校园比吃比穿、甚至为谋得学生干部职位,请客拉选票亦常有之,俨然一小社会。再有,伴随近十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就业面临的低待遇甚至失业的现实,让“读书无用论”又乘势而起。受此观念影响,以挣学分、拿证书而读书的大学生大有人在。如钱基博先生所言:“世风浇漓,人心窳坏”。试问长此以往,“道”将何存?这不仅是大学生群体的悲哀,也是民族教育的悲哀。

(二)丧失追求真理的理想和对知识的信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浪潮滚滚而来,社会价值金钱化、物化主导下,渐呈多元化混乱之状。受此大环境影响,大学生群体往往存在以颠覆传统为美,以是为非。不愿谈论严肃的话题或倾听痛苦的真理,部分大学生丧失追求真理的理想和对知识的信仰,执着于追求肤浅的快乐和感官的刺激。视真理为草芥,以物质的饕餮享受为理想;
视知识如粪土,以在体性的感官满足为信仰。

(三)不再以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实现为目标

夫子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今日大学生亦复如是,孔子若生于当世,亦应深以此为忧吧。“修齐治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传统知识分子具有的宗教性道德,在今日大学生身上多已灰飞烟灭,甚至在他们身上本应具有的社会性公德亦鲜有见。换句话说,今天的大学生不再以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实现为目标,传统读书人眼中之正道,在他们看来显得迂阔而不合时宜。

陈来先生曾说,“文化的价值和功用是不能以短视的功利主义的角度去了解的。表面上看,文化的具体作用似不明显,其实文化的功用是‘无用之大用’。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一个没有文化创造,没有文化品味,没有文化理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利主义盛行,只知道追求物欲满足的社会,不过是一个暴发户的庸俗社会。”传统文化中的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正是医治此沉疴的一副良药。以儒释道为主体和核心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如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强调人格修养的完满,重立命安身之本的建立,佛家强调心性修炼,道家和道教强调的清净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均有利于精神境界的提升。总之,一个大国的崛起,靠的绝不仅是所谓的经济、科技和军事等为主的综合国力,而更应是靠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崛起。

三、型塑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之可能性

如上所言,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道德自律、修身养性、慎独,它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要在功名利禄、醉生梦死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在传统文化看来,只有寻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本,才能实现平治天下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不在于一种有限的、狭隘的功利之用,而是一种人生之妙用、人生之大用,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帮助。”

然而今日,型塑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面临多重困境。著名学者郭齐勇先生从两个方面对此作了细致分析。他认为一方面大学中的人文教育面临来自现代化、全球化、功利化的时风的挑战与压力。另一方面,大学人文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文学科自身的课程体系的缺陷。

他总结说,由于教育体制本身的种种问题,由于揠苗助长式的幼儿教育、小中学教育片面地膨胀技术知识与过早的分科,使大学教育对象的东西方人文素养十分薄弱,特别是传统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之修养十分欠缺。他认为目前的大学人文教育,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弥补我们的学生从儿童到青年理当受到的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与文明的教育。此外,几十年来受苏联影响,大学人文学科本身的教学工作最大的弊病是,课程体系成为概论加通史的模式。由此,我国大学人文学科的教育,往往变成背诵无聊教条的过程,学生变得不会思考,没有思想和反思的本领与能力,学生所获益的甚少、甚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无关身心修养与国计民生。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国民,或平民化的公众知识分子。

透过郭齐勇先生的分析,我们可更加肯定型塑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的确非朝夕之功,但并不是说没有可能性。以笔者陋见,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的煅造,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加大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工作

首先必须扭转文化激进主义支配社会价值导向的地位,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在重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文明成果。文化是延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没有一个民族能疏离自身传统而真正走向现代化。而今,在经济全球化激荡之下,更需要我们做好发掘、传承、参与、创造、转化的工作,整合本民族文化资源以应对其他文明、文化的冲击,并在树立本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优秀文化。

(二)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开设大学生人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要抓好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主要是要抓好大学生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建立制度化通识教育。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采用的苏联教育模式,即从大学一年级就实行专业教育,过早过窄过细的专业划分,恰恰严重限制了我国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展。尤其不利于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性思维和研究。值得欣慰的是,北大、清华、复旦、武大等高校近年来明确提出了本科教育要走向“淡化专业、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发展”的转型目标。雅斯贝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阐扬了“轴心时代说”,即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年时期,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东西方各大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的思想、学说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一直到今天。人类无法真正实现对先辈的超越和突破,并且在遇到重大灾难和变故时,都须回到先哲那里寻求智慧、吸取能量。或许正源于此,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早已面向本科生开设经典著作通识课,故而,甘阳先生才有“我们也需要自己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疾呼。

郭齐勇先生强调,我们需要改变现行的概论(原理)加通史(专史)的通识教育模式,使之变成以研读中外古今之原著经典为主的方式。学生应直接读一些东西方文学、史学、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领域里的原创性经典,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原创力的人才。以五经为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人研习了两千多年的人文经典,我们毫无半点理由将其抛弃。大学生理应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起码的教育,例如修习《四书》《老子》《庄子》(选)《史记》(选)《汉书》(选)《诗经》(选)等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理当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教材,是中国人的信念、信仰与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依据,是立身行世之本。

综上述,型塑大学生人文品格,无它路和捷径可走,惟有在树立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加大本民族文化的转化工作,并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开设大学生人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也惟有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在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才能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才有真正的文化复兴和民族大业的复兴。

参考文献:

[1]陈来.传统与现代[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7.

[2]吴飞.浮生取义[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来.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J].新视野,2005,(3):64.

[4]王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思考与交流,2007:53.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对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引导和驱动作用。家庭环境是对孩子影响最深的基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态度、行为和教育结果直接从孩子的身上完全显示出来。“身教重行”父母对于孩子感恩教育有着基础性作用。学校和教师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主要对象,对其心理状态的健康发展十分关键,学校的成长环境也需要进一步净化,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因为教师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的精神和态度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观念渐渐被历史磨灭,很多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的精神和态度,这也反映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缺失。一系列大学生施暴、投毒事件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轰动。这些学生选择采用极端手段来发泄自己内心不满,其实经过调查都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这足以说明他们缺乏感恩的态度和精神,忽略他人的包容和照顾,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会极端考虑对方的缺点,导致悲剧的发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上大学就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所以很多大学的学习氛围十分淡薄,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等也是基本忽视,课堂秩序十分混乱,旷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的现象也很普遍,类似于这样的高校比比皆是,首先这种现象反映出学生对于自己的家长缺乏感恩的心,在学校浪费家长的血汗钱,辜负了家人的期待,并且认为父母给钱天经地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感恩的观念发生扭曲

90后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全世界的新闻资讯都能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以社会中一些事件披露出来之后,他们习惯于在网络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而一些不良事件的出现也让很多大学生的传统感恩观念发生扭曲和变形。比如近两年兴起的“扶不扶”、“给来人让座”等敏感话题,这些事件中的主人公让很多网友大喊“毁三观”,不仅用这些举动伤害了乐于助人的好人,也让人们对感恩的观念产生了质疑,这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除了社会上一些现象之外,家庭对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着重要影响。90后大多都为独生子女,在家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父母和长辈的过度疼爱也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表达,很多父母从物质上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长此以往导致孩子对于索取行为认知越来越模糊,养成习惯以后就逐渐将别人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这对于大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培养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可能会出现对他人具有感恩的心理但是对于父母家人缺乏这种意识,使原有的感恩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所以感恩观念的扭曲也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严重问题,使感恩教育的进行更具必要性。

三、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需要给孩子树立感恩他人的榜样,用实际行动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家长也需要从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更明确看到他们需要感恩的部分,这就将家庭责任划分清楚,把大学生当作成年人来看待,让他们更加了解家人的付出,从而培养他们感恩的习惯和精神,并引导以这样的态度去与人相处,从而走出更加宽阔的人生道路,使社会更加和谐、温暖。学校是学生的主战场,在感恩教育方面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通过设置一些感恩教育课程、举办感恩教育演讲比赛、安排感恩教育观影等活动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他们内心的思考和反问,在与同学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取正能量的信息,对正确精神观念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舆论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部分,社会也需要更加重视感恩教育,尽量提供一些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宣传,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微电影、网络剧等符合大学生品味的媒介来进行宣传和广播,为大学生的正确感恩观念带去鼓励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感恩精神,为培养完整的全能型人才做准备。

四、结论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大学生语言思考修身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英语的学习已经渗透到我国每一个教育阶段。而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英语语言的中所存在的文化底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在当今的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对英语的学习只是单纯为了修得学分或者是通过四,六级考试,以便于将来找工作。因此在他们眼中,学习英美文学只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非英语专业的人而言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他们对英美文化知之甚少。

然而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深入接触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并且从中获益匪浅。最大的启迪便是,英美文学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是有重大深远意义的。无论是对专业或非专业的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既包括对语言的理解,对文化的学习,也包括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在加深英语语言的了解的同时,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观念,开拓视野,学习思考,培养较强的较为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助于我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文学与语言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把文学与语言这两个概念割裂开来分析,文学是承载语言最重要的载体,而语言是文学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基本工具。

首先,英美文学作品中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包括最准确,地道的词汇,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扩充词汇量,并在具体语境下学习使用真实的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自己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例如,在日常英语交流中,有人提到《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对白:“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只有对这本文学作品学习过的人才能领会出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再例如,“Catch-22”,现在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脱身的困境。如果我们没有读过《第二十二条军规》,就完全不能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

其次,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句子是简单句和复杂句的结合,对英文原著而言,复杂句占据主导地位。这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加强语感,提高语法运用能力是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再次,英文作品当中包含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从学习中提高对英语语言的审美水平,加强对英语语言的感知力度,培养对英语语言的亲切感。

二、文学与思考

在当代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甚为迫切的。高校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知识,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人物介绍和数字年代之类的事实,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体验。大学生应被引入文学世界,而不是做外界的观察者。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往往不成熟。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文学是最宝贵的财富。英美文学素质是构成提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重要因素。文学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学生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了解他国的社会变迁可以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社会生活、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从而加强文化修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作家,所创造出来的代表作品,都反映出那一时期的社会形态,背景,以及对人民生活形态,对文学家们独特思想的影响。通过学习它们,我们可以加深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的了解,学习伟大思想中的精髓,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兴起于英国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狄更斯,简•奥斯汀,勃朗蒂姐妹等等,分别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背景,生动描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揭露社会现实,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的道德堕落,呼唤人性的复苏。托马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的心灵受到强烈冲击,他在感情上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因此在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超级秘书网

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获得了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启迪,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意识形态,并帮助我们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深度,启发我们对伟大思想的思考,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文学与修身

总所周知,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广泛的阅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反复诵读英文经典原作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说、风土人情和社会风尚,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接触文学作品中饱含的文化底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升华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内心,修身养性。

文学是智慧的源头,一切伟大的思想的结晶最集中的体现。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是不可估量的。从欣赏到崇拜,再到皈依。例如,通过读十九世纪早期,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等的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心灵对自然地认同感,皈依感。在喧嚣,物质的现代生活中,更趋向于接近自然,升华心灵的境界。这对我们修身养性是有重大意义的。

四、结语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通过强化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会独立而深入地思考,并从中修身养性,是十分重要的。可惜的是,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这一重大意义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广泛普及。

参考文献:

[1]罗云.论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湖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1.高校学生思想构成复杂多样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信息化的影响下,高校学生接触到了更为广泛的现代信息,这些信息时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行为动作。信息化的特点就是高效、便捷,与过去相比,高校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其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当前社会中,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盲目的“韩流”、过度追捧欧美文化等,都严重腐蚀了高校学生的思想,不利于我国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培养自身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进程。

2.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由于入学人数不断增多、入学方面限制逐步减少,导致高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这也随之带来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也增大了学生管理难度。同时,在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大大降低,社团生活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这种情况不断发展,传统的以班集体学习、活动的教学管理模式受到挑战。班集体地位及作用的降低也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从主要面向集体到面向个人转变,因此继续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势。

二、当代高校学生加强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1.优化学生管理体制

学生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管理,内容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理顺各部门关系,共同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学生管理机制的建设,强化组织协调功能,明确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职责,建立健全责任制,同时管理责任也必须要指定到各个基层单位。其次是发挥基层作用划分三级管理体系,发挥校、院(系)、班三级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管理工作既要赋予校、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管理工作的权力,作到责权统一。同时也要发挥班级在学生管理的作用,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可提高实效性。最后要实行年级辅导员制,与学分制相适应,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积极探索以年级管理为主、班级管理为辅的学生管理体制。

2.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重点就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在当前时代,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寻求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的变革,变管理为服务。对管理人员而言,第一,要树立服务意识,改变传统学生管理中错误的管理思想,落实“管理即为服务”的学生管理理念。学生管理部门要养成“服务学生”的服务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生活所需、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要体现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管理”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义务与权力。一方面,学校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管理条例要征求学生的建议,要做到学生管理程序正当、定性准确;
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体现民主化管理。

三、结束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