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化工工程师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30 15:40: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1.1教材的选编分析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药学专业必修课程,它涉及到综合的化学学科知识,理论性强、内容广泛、学科交叉性强,同时它又是一门发展速度很快的学科。作为药学生,分析化学课程对其尤其显得重要。结合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化工工程师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化工工程师论文【五篇】

化工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篇

1.1教材的选编分析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药学专业必修课程,它涉及到综合的化学学科知识,理论性强、内容广泛、学科交叉性强,同时它又是一门发展速度很快的学科。作为药学生,分析化学课程对其尤其显得重要。结合药学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材建设上,精选内容、突出药学特色及仪器分析的不断更新性和实践性。如选择了适合教学的《分析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与指导》(双语)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这两本教材知识体系清楚,内容深入浅出,极具药学特色。同时,笔者为配合实践教学,制作了实验双语教学挂图、录制了实验操作示范录像,建成并不断完善了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素材、手段与相关网络资源。

1.2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分析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构建过程中,一方面既要强调学科整体基础教学,教好“传统”知识。滴定分析、重量分析都是传统方法,但其理论和实验技能却是做好分析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间的不断交叉和融合,分析化学发展突飞猛进,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分析化学课程又要应尽量反映学科的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当代分析新技术发展的动向,经常接触到分析化学学科的前沿,知道现有的教学内容和学科前沿的差距,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分析化学最新的分析技术,如超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以及各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获得了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

1.3体现药学特色药学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既要强调分析化学本学科的基本内涵,又要突出药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注意将药学学科的热点问题渗透和融化到分析化学的教学中,使课程显出蓬勃的活力和鲜明专业特色。在教材的内容和选择上,特意选取药学专业学习和卓越工程师今后的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方法和技术,合理删减与药学专业联系较少的纯化学理论及在药学领域实际应用较少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化学与药学的紧密联系,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的,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适时地引用一些应用实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讲解色谱法的理论塔板数、分离度等概念时,联系到药典的“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中对这些参数都有要求,让其课后查阅药典,了解其用途,学生的学习热情大为提高。实验课内容的选择也同样紧密结合药学专业的需要,突出药学专业中分析化学的特点。总之,要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是药学研究的基础。

2基于药学类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2.1采用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Research-orientedTeaching),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主体的融合,在强调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①结合分析化学新方法、新技术更新性快等特点,开展学生综述讲座,让学生自主检索与课程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并整理成综述性文章,作PPT报告会,师生共同讨论,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及科研的基本能力的培养。②以研究性教学为指导,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结合自身科研实验条件,给出某一指定的科研命题,让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分析化学相关知识,自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验证。

2.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传统的方式相结合进行理论课教学,利用教学软件和教学录像带配合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特点,通过图形、文字、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可使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和直观,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使信息量更加丰富,提高教学。如在讲到红外光谱的振动形式的时候,我们就做了动画来模拟几种振动形式,学生们学得很形象,且容易记住。如讲到几种常见的色谱法时,用动画形式描述吸附色谱、分配色谱、分子排阻色谱和离子交换色谱,简单易懂。

2.3考核形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积极探索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改变单一的以笔试为主要形式的学业评价方式,改变单纯依据考试分数的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多样化、多重标准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判断、反馈、改进、激励和强化功能,以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目前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和考试的评价、筛选功能,忽略了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能力。学生成绩以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阶段学习中布置的课题与调研报告)、实践成绩(seminar汇报与讨论)综合评定。目前笔者已实行考教分离,建立了分析化学试卷库、试题库。考核的形式也相应变化,如采用机考的形式,依据已有的试卷库和习题库,随时可让学生参加小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

3重视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分析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必须对实践教学做适当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要求。

3.1加强学生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笔者把分析化学实验中,涉及的操作都由本教研室教师亲自做了示范操作并录像,在学生开始做分析化学实验室,都会让他们观看操作录像,然后讨论总结。并且在以后的实验中,针对性的对相关操作再讲解,纠正,加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操作。

3.2优化实验讲义学生每次上实验课,都会按照实验课本来做实验,因教材自身的特殊性,内容较多。笔者精心为每个实验内容都做了实验挂图PPT,给出通俗易懂的实验步骤及计算公式。

3.3实验内容的改革保留经典,删除重复,更新内容。如在化学分析实验中,笔者删除了一部分重复的滴定分析,如酸碱滴定中涉及重复实验较多。针对卓越工程师班的自身特点,增加了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由教师根据学生们的所学的理论知识,给出适当选择性命题,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通过此方式,锻炼学生查阅文献、归纳总结的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方案。在仪器分析实验中,增加综合性实验和一些较先进的仪器设备的示教实验。在综合性实验方面,笔者让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室合成的样品,拿到仪器分析实验室来作样品的定性、定量及定结构的分析,让学生们掌握系统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同时,增加了一些较先进的仪器设备的示教实验,如GC-MS,LC-MS,CE,ICP等。

3.4开展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发挥导航引路作用。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获得启迪,通过自学研讨产生想法并发展为课题,再通过申报竞争获得资助,在教师指导下将学到的仪器分析新技术和文献检索等基础知识应用到科研活动中。在学习中加强联络交流,也对项目要求的团队精神有促进作用。

3.5加强企业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强化理论知识与工业实际应用的结合,这正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有意义所在。为配合“卓越工程师”项目工程实践需要,教育部批准本校与国药集团医工研究总院、石药集团、先声药业3家共建“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模式采用三段制(累计1年),由1个月的工程见习,3个月的企业实践和6个月的毕业实习组成。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实践,让学生对药企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书本知识到车间实践,真正锻炼了学生毕业后能担负起工程师的综合能力。

4建立多平台的师生交流体系

化工工程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作流;
毕业论文管理;
管理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06-02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校本科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必修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大部分教师也都要参与到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工作中。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是所有专业教学每年都要面临的一项繁琐工作,从出题、选题,再到写作与指导、评审与答辩等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

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与指导工作采用见面办理、沟通为主及手工操作方式,存在以下主要困难:

1)由于学生离校实习或者学生所住校区与教师办公地址相距较远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与教师见面不易,信息沟通不畅。

2)由于每个教师要同时指导多个选题多名学生,而且教师工作繁忙,再加上学生离校实习或上课等原因,导致学生和教师很难在工作时段内同时有空闲时间来进行写作指导。

3)毕业论文写作整个工作流程的工作环节多,参与人员多,时间跨度大,业务流程复杂。

4)毕业论文写作各个工作环节都会产生相应的阶段文档,而且通常需要依赖前面阶段产生的文档,因此,在整个工作流程中会产生和使用大量的相关文档,文档管理工作繁杂。

基于上述原因,非常有必要开发一套B/S架构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以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化处理毕业论文工作中的大量工作,大大提高毕业论文工作效率,同时利用Internet打破师生交流上的时空限制,大大方便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开发上,选用工作流技术及其相应工作流管理系统和工作流开发环境,定义、开发、实现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工作流程,并管理每个工作流程产生和使用的相应文档。

1 工作流技术概述与应用现状

根据WFMC(工作流管理联盟)的定义[1],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执行。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

工作流技术作为一种过程建模和过程管理的核心技术,可以与其它应用系统有效结合,生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各种业务管理系统。采用工作流技术作为核心开发的业务管理系统最大的特点,也是这些系统与普通的应用软件系统的最大差别,是它们具有清晰的业务流程和明确的任务处理实体;
同时,它们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按照企业的具体需求,快速灵活地生成应用软件系统,并且在客户业务过程发生变化时,迅速地进行重组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工作流技术已走出理论研究阶段,开始应用在ERP、CRM、OA、SCM等各类MIS系统的开发中。主要的应用行业有:消费品行业,制造业,电信服务业,银证险等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物业服务业,物业管理,大中型进出口贸易公司,政府事业机构,研究院所及教育服务业等,特别是大的跨国企业和集团公司。

开发基于工作流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相关的工作流开发工具和环境。目前最常用的工作流开发工具和环境有: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 Designer for 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和Microsoft Office SharePoint Developer 2013,Open Dynamics Inc的Joget Workflow,起步软件Justep X5 Studio,北京慧正工作流系统,上海满智的EMSFlow流程管理平台等。

这些工作流开发平台基本都提供了工作流引擎、可视化流程定义工具流程建模工具、流程管理与监控、角色与权限管理、快速表单开发、丰富的业务工作流规则、支持复杂的业务工作流、强大的代码扩展能力、图形化的流程运行监控和分析工具、强大的表单快速开发工具、强大的组织机构和权限支持等功能。

上述工作流开发平台多数是基于Java/J2EE架构的,而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 Designer for 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和Microsoft Office SharePoint Developer 2013是基于大家熟悉的Microsoft .NET架构。其中,SharePointDesigner 2013的目标用户是业务分析人员,SharePoint开发人员,企业IT人员,信息工作者等,要求开发者熟悉SharePointDesigner 2013,包括核心的工作流概念(如:stages, gates, actions, conditions,loops等),更易使用和掌握。而VS2012主要面向中高级开发人员,要求开发者熟悉 VS2012,包括软件开发概念和WF4.0、部署、安全等。使用VS2012可以开发出高度复杂的、灵活的、定制化的workflow,而且还可以开发custom action,供SharePoint Designer 2013调用。[2]

2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流程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工作流程有:院系管理员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初始设置(设置参与论文写作工作的毕业生和指导教师,相关通知公告、工作流程安排及相关表格文档等)、指导教师拟写论文选题、学生选择论文选题、院系管理员调整选题、院系管理员公告选题分组名单、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指导、学生提交论文终稿及答辩申请书、指导教师评阅、专家评阅、毕业论文答辩、文档打印与入库等工作阶段,各工作阶段相互衔接并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执行。因此,毕业论文管理系统非常适于使用工作流进行定义、建模和开发。

3 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的用户角色包括学生、指导教师、院系管理员、评审专家、系统管理员。系统功能目标是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管理的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核心功能是指导教师在线拟写论文选题、学生在线选题、在线论文写作与指导、指导教师与评审专家在线评阅、答辩管理、文档输入打印等。主要的系统功能模块包括:选题管理、文档管理、在线写作与指导、用户与权限管理、评审管理、答辩管理、公告管理等。

4 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开发方案

为实现通过Internet实现在线毕业论文写作的管理、在线指导、在线编辑、在线文档等,管理系统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整个系统由web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三层组成。开发架构采用Microsoft 4.0,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5,开发工具采用业内广泛使用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的Microsoft Visual Web Developer工具为web应用系统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系统开发。

在工作流开发平台选择上,选择Microsoft Visual Studio Designer for 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进行工作流开发,这样可以和Microsoft Visual Web Developer工具无缝集成。工作流系统可以使用两种方式集成到应用系统中,一种是直接调用流程管理中心的可视化模块,将这些可视化模块的url链接挂接到应用系统的菜单上,使得点击应用系统的菜单,就执行这些流程的管理模块。另一种就是在应用系统代码中直接调用工作流引擎的api来集成。

5 结束语

本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基于工作流详细分析、定义、优化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并采用工作流系统与B/S架构应用系统集成的方式进行项目开发,使得系统既能很好地适应毕业论文写作管理实际工作,又实现了毕业论文写作管理的在线化、科学化、自动化,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化工工程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
毕业论文;
“团队”模式;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06-02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通过毕业论文,创建一种新型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也已经成为推进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

一、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自21世纪以来,实践环节薄弱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3]。目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和整体水平下滑,其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学校方面。学校重视不够,具体体现在学生毕业论文经费、实验设备、实验用房等教学资源紧缺。二是来自于指导教师方面。例如部分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学术与技术水平有限、缺乏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指导人数偏多等。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例如学生对毕业环节认识不足、忙于就业、重视不够、平时缺少锻炼、理论知识不扎实等。这些问题导致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学生答辩等环节不够严谨,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
加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尤其是部分学生离校去企业实习,导致学校对学生监管不够,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因此,改革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毕业论文整体质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

1.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含义与优势。团队指导模式是一种在理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4]。我们的团队模式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教师团队,根据团队中教师特点进行分工,同时也有利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指导教师素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二是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以教师承担的实际科研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题目,将科研团队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即形成一种“团队—科研”模式来指导毕业论文工作,这样有利于开展大型科研课题,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充分的实验数据;
三是学生团队,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将一个大课题分成几个子课题,分配给不同的学生来完成,同时又要求学生注意到课题间的联系与衔接,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学习和锻炼,学生在毕业环节通过参与实际科研课题,通过系统培训与锻炼,强化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

2.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①教师团队的组建与分工。笔者所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团队由1名老教师、2名中年教师和2名青年教师组成。老教师主要负责选题审核,保证团队的课题有较高起点,负责开题报告的审核,中年教师主要负责实验中仪器设备的使用、实验研究的开展等过程指导,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能力培养,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与毕业答辩准备;
青年教师主要负责文献查阅、科技文献阅读及外文文献翻译,青年教师更易与学生沟通,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了解学生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掌握学生动态。在团队模式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毕业论文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开展不同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引领。②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团队模式指导毕业论文有利于对学生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思考、团队精神的锻炼。毕业论文实施的全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前序课程中所学的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得到实际运用与提升。本团队在毕业论文工作中采取一学年分阶段渐进完成、各阶段目标明确、每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2~3项能力模式进行,采取的具体指导方式有教师讲解、跟踪指导、学生讨论、撰写总结报告等。要加强毕业论文全过程指导,实现师生良性互动。毕业论文工作在第七学期开题,整个过程分为开题阶段、研究阶段、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开题阶段,指导老师集中讲解、学生实践与讨论、老师总结与检查要分多次进行,重点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整理、科技文献翻译、可行性方案论证的能力。研究阶段是后续撰写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团队真正发挥协同效应的过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学生提出计划,老师检查并提出建议;
学生实施操作,老师指导并督促;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注重加强学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锻炼其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边做边整理边总结,养成良好习惯。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此阶段采取老师集中讲解—学生撰写—老师再讲解的步骤,经过几个轮回最终完成。坚持预答辩做法,在正式答辩之前,指导老师集中讲解答辩注意事项,团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预答辩,学生与老师均给予点评,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答辩经验,也提供一次锻炼机会。正式答辩时学生按照答辩规则、程序、要求进行。此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科研思维与应变能力。

在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转变了观念,树立以学生培养为本的思想,增加了质量意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环境保护和服务意识,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效果,在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高校厅[2004]14号)[EB/OL].[2008-11-06].

http:///edoas/website18

[2]常虹.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5-10.

[3]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5,(1):3-7.

[4]汪灵,林金辉,龙剑平.理工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法研究与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会科学版),2008,16(4):88-91.

化工工程师论文范文第4篇

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还属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一种比较新的类型,这几年国家对其大力发展,招生数量逐年大幅增加,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下,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等原因,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当前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地方。培养质量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中心,也是其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如何将没有或缺少工程经验的生源培养成为应用型的研究生是摆在培养工作中的最主要的问题。

1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笔者调研结果来看,主要归纳为:①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学位特色不够;
②教学内容缺乏工程实践知识,应用性、跨学科性、前沿性明显不足;
③校内导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调查发现,近40%的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近半数的教师实践时间少于5年。④缺乏完善的学位论文标准,论文内容缺少实践性和应用性。⑤专业实践质量难得到保证,产学研结合培养研究生规模不大,合作效益不够明显。

笔者调查显示,在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中,认为是实践环节的占到了39.4%。从企业对工程硕士毕业生认可度的调查来看,企业认为工程硕士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尚可,而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都是在工程硕士教育教学中逐步显露出来的,伴随着对工程硕士教育规律的逐步认识,有必要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实施深层次的系统改革,对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尽快加以厘清和解决。

2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

2.1以符合企业需求为第一标准构建工程硕士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结合工程硕士的素质要求、思维特点,建立适合他们的课程体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因生源中没有实践经验的应届本科生较多,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强调专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领域设置,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工程为导向”,突出“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重实际应用”的特点,把培养目标牵引和适应企业需求作为工程硕士课程计划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课程设置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以符合企业需求为第一标准。

2.2突破学科界限拓宽专业口径全日制工程硕士领域的课程应按一级学科甚至跨一级学科来设置,以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和综合的特点。设置宽口径课程,不是简单地进行学科专业的“拼盘”,而是以某一专业为主,向邻近学科、专业拓宽,并按主体专业授予学位。拓宽培养口径的核心问题是依据学科、专业的内在联系,坚持以综合为主的原则,重新组织课程体系,着眼于为学生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的知识结构。根据相应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和口径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本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掌握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强调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2.3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为了防止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成为学术型研究生的“翻版”,应围绕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性、实践性,将行业组织、培养单位和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把“模块式”课程体系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式,构建具体职业要求所需的知识系统。要根据工程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分模块化开展教学,可将全部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实践模块,而把实践模块作为其中的建设重点。采用模块化课程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整合不同学科课程来实现对学员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其次可以灵活的增减设置课程,根据实际需要来不断的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技能。

3加大工程素养培育力度,努力搞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3.1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师资和导师的工程背景和素养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必须要针对性的加强“教师-工程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校内选拔、兼职选聘、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工作背景、项目研究背景,高标准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选拔校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应主动与企业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从实践工作部门引进一些高水平专家、聘请兼职教授等方式,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工程硕士教育师资队伍。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老师的准入制度,改变以往按照教学课时数、论文数、得到的科研经费数、获得奖项数等的教师考核模式,在指导教师应聘过程中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实施竞聘上岗、定期评估制,综合专家评估组、学生、院系、教学点的意见,给与综合评价,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老师的准入门槛。

3.2构建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正是长期在高校里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教师所缺乏的,所以建立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非常重要。建立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在岗教师继续教育等师资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其工程素养;
二是针对工程硕士教师的实际状况,每年有计划的选拔一批年轻教师走出学校,参与企业工程实践,通过科研合作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等,从而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工程教育水平和应用技术能力;
三是在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努力提高教学师资和导师的参与度,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1]。

3.3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培养方式优长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一大特色,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双方导师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上的特长,落实好专兼职导师的岗位责任,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校内专职导师除了要具备较高学术水平,还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工程硕士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理论上的问题可以请教校内导师加以解决。校外兼职导师一般是长年工作在工程一线具有丰富工程实践和工程管理经验的工程科技人员、企业高管、技术精英,如果在遇到工程实践上的问题,可以向校外兼职导师请教研讨,帮助解决。通过这种双方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共同保障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如我校近几年就根据合作培养协议,聘任了145名工程硕士校外兼职导师,他们在我校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工程实践指导、论文环节、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把好技术质量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4创新工程实践培养环节,建立常态化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

4.1制定明确的专业实践目标和规划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大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欠缺对企业运作方式的了解和工程实践锻炼,因此专业实践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实践,加深对企业文化的体验,增强对工程的感性认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实践前制订专业实践计划;
实践过程中深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同时解决主题明确且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
实践结束后再企业实地考评,并进行总结。专业实践一般与论文撰写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切实结合企业需要,应用专业理论、先进方法和新技术,逐步深入地去真正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学生通过这样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由浅入深的系统培养,提高了认识和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4]。

4.2建立常态化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常态化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可弥补培养脱离工程实际、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可有效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对于进一步促进学科融合,实现资源整合,打造实训平台,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基地建设及校企合作的深层次融合也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结合专业学科背景,选择就业发挥更大作用。基地的建设应以企业为主导,让学生在企业中将所学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生产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学校根据反馈调整教学,从而将教学机制和创新实践机制有机连接起来,并形成良性互动。

4.3我校在产学研联合方面的实践探索我校在市教委专项资金支持下,围绕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控制工程四个主干学科的相关领域分别与北京市相应知名企业和研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密切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完善配套实验条件的、内容和任务密切关联、相互支撑、总体目标相统一的集成化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承担的科研项目共同培养研究生,双方一方面共同申请国家、省部和北京市纵向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合作横向课题立项研究。工程硕士的论文课题则主要来源于这些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我校基地建设成果表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也为企业技术攻关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例如:我校与北京赛科希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方共同建立了“非牛顿流体流变学特性测试系统研究及应用”科研平台,通过对该平台的应用开发,完成了19类产品研发和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该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5双导师分工合作共同指导,实现学位论文关键环节有效控制

5.1选题应有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首先可结合实习单位或预就业单位,本着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实用价值的原则进行选题,论文应能应用学科前沿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去解决企业在工程技术中的急需难题;
应结合企业单位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关键,或开发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特别注重研究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突出论文选题的应用性、现实性和经济性;
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专题研究、案例编制、工程设计、调研报告等。选题时除了研究生必须撰写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外,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工作评议小组对选题是否科学,有无研究前景,依据是否充分,研究方法、工艺流程是否合理进行审议,然后就开课是否通过给出结论性意见[5],这都对提高学位论文选题质量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5.2双导师密切配合做好论文指导在论文指导方面,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实行密切配合的双导师制的指导优势,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合作。学校导师主要从专业理论的高度提升论文的水平,并且按照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来进行要求;
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帮助和引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与企业的生产、工程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把好应用关[5]。这种基于校企联合的相辅相成、互相取长补短的双导师制的确对工程硕士做出较高质量和较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大有裨益。

5.3建立科学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而不能照搬学术型硕士论文的评价标准。论文质量应以“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先进性,独立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同时重视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综合。校内评价应与企业、社会等外部评价有机结合,以起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有效监控和督促作用,通过建立这样的论文质量评估反馈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健康和谐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是一种特殊的学位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环节、论文撰写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媛,罗琼.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46-47.

[2]祁保华(导师:余达淮).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5(12):24-25.

[3]王钰,康妮,刘慧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6.

[4]虞翔.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阶段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5):200-201.

[5]李成峰.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3):336-337.

化工工程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实验;矿物加工;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44-02

引言: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而设立的[1-3]。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科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结合本校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组织制定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2012版本科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确定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创新型高水平工程师人才”为目标[4],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尤其是对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强化、优化,进一步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合理设置理论教学课时和工程实践课时,形成了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又有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特色。

一、学校的实验教学现状及不足

教师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向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转化。将专利、论文、著作、科技开发及重大研究项目等成果及时转化实验教学仪器、演示教学设备、综合性实验系统、教材、教学讲义、学生毕业设计及教学软件等。教师以科研项目和研究方向为依托,建立选矿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系统,大力开发以科研为主的实验项目,促进了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化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目前,本专业拥有高硫煤脱硫降灰试验研究装置与系统、跳汰分选与自动测控试验装置与系统、干法分选试验研究装置与系统、粗煤泥干扰床分选系统、柱式梯级柱分选系统等10余套创新实验平台。2014年度,受益的本科生人数达150多人。

虽然本专业拥有了一定的创新试验平台,但是很少涉及能够反映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验平台;已有的《矿物加工实验技术》教材中也很少涉及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实验,这对于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根据中国矿业大学现代仪器与分析计算中心资料,该中心现有大型高尖端分析测试仪器设备如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超导核磁共振谱仪(NMR),真空显微红外光谱(FT-TR),激光共焦拉曼(RAMAN),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以及高性能计算集群(HPC)。这些高尖端设备大都可用于矿物加工工程领域,如将这些高尖端设备与矿物加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相结合,即可实现本科生的创新人才培养。

除此之外,本专业还有高速动态、激光粒度分析仪、Zeta电位测定仪、粘度仪、表面张力仪、润湿热测定仪等基础研究设备,通过这些基础研究设备,开展针对本科生的、能够反映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知识的创新实验,可强化本科生对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知识的领悟,增强本科生的研究热情,实现研究与教学的统一。

二、国外该专业的实验教学现状

国外高校对于矿物加工人才的培养,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领先的国外高校主要有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哈尔科夫矿业学院、莫斯科矿业学院等等。

国际一流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校均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所开设的实验课,包括传统的工程实践性质的实践教学,还包括能够反映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验教学。强化本科生对高尖端分析测试仪器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对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知识的领悟;鼓励本科生自由探索与发现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知识,促进本科生的科研产出,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本专业相比国外同类高校的实验平台建设,在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和强化方面略显不足,而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除了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还包括对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知识的领悟与强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只有在掌握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够体现其创新人才特色和优势。通过对矿物加工基础理论实验平台的建设,可提升卓越工程师人才的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知识涵养,鼓励本科生自由探索与发现矿物加工的基础理论,有利于本科生的科研成果产出,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为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后续深造奠定基础。

三、创新实验设计与实践

针对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本专业已经开展了“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创新试验专题”,主要有细粒煤离心重力分选试验研究、变径液固流化床分选试验研究、细煤泥柱浮选试验研究、粗煤泥重介分选试验研究、粗煤泥TBS干扰床分选试验研究等创新专题试验,突破了传统试验研究专题单一的格局,效果良好。然而,这些创新试验却很少涉及能够反映矿物加工基础知识理论方面的实验。针对矿物加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结合矿物加工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利用矿物加工教师所取得的专利、论文、著作、科技开发及重大研究项目等成果,重点选取和设计能够反映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知识的创新实验,考察相关创新实验的可行性,而后对创新实验平台进行建设,让卓越工程师班学生投入创新实验训练。

本文以矿物加工实验中的煤泥浮选为例,进行创新性的设计,既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够加深学生对矿物加工基础知识的领悟。创新性试实验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

1.煤泥表面性质研究。传统的煤泥浮选实验并不涉及煤泥表面性质分析研究。本文设计的创新实验在此部分主要包括:采用高尖端分析测试仪器,对煤泥进行表面表征,读取煤泥表面物理化学性质。采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煤表面的化学官能团,分析疏水性基团(C-C、C=C、C-H等)和亲水性基团(C-O、C=O、COOH等)的含量,采用亲疏水性指数评价煤泥自身表面的疏水性能力。采用接触角、Zeta电位等分析煤粒表面润湿性和电位性质,预测和评价其在水中的亲水能力。采用扫描电镜分析煤粒表面形貌特征,帮助学生加深煤粒与气泡的碰撞、粘附和脱附过程。通过高尖端仪器设备对煤粒表面性质进行微观表征,加深学生对煤粒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了解,结合专业课《煤化学》、《有机化学》中所学知识,为学生在后续浮选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理论解释。

2.煤泥浮选过程的理论探讨。煤泥浮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传统的煤泥浮选实验仅是让学生操作浮选实验,收集浮选精煤和尾煤,仅得到一个宏观的结论分析。本文所设计的创新实验在此部分主要包括:采用颗粒在线分析仪和高速显微观察煤粒与气泡碰撞、粘附和脱附的过程,从机理上阐释煤泥难浮或易浮的原因。充分结合浮选溶液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将机理分析与浮选结果相结合,引导学生结合《选矿学》中的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矿物加工基础知识的领悟。

3.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传统的实验结果处理是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上交指导教师审阅,在老师审阅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也难以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创新实验的设计考虑到了这个不足。在创新实验中,在撰写报告之前,让学生进行口头汇报,指导教师点评。指导教师参与到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开展创新实验的意义

通过创新实验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矿物加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平台,并能够反映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知识;实行开放实验平台管理,营造创新环境,强化本科生对所学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知识的领悟,并鼓励本科生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实验和活动。同时,为学生的实验过程配备导师,构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师―平台―技术成果”三位一体的创新场景,为本科生的创新科研活动提供优越的条件。通过引导本科生参与和发现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知识,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提升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质量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

五、结语

通过创新实验设计与实践,改革教学模式,将高尖端仪器设备资源与矿物加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相衔接,强化本科生对所学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知识的领悟,并鼓励本科生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实验和活动,促进本科生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提升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永鸿,王文和,韩松.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J].科教文汇,2013(10):49-50.

[2]周洁,段海霞,叶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