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开发管理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6-30 16:0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自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以来,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正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验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参与校本课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发管理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开发管理论文【五篇】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自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以来,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正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验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尤其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拟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大理论及实践意义,以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途径作一探讨,以期对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下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如果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一线教师的参与,将有利于体现课程研制者的意图,有效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与实施。”①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同样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专业素养会得以提升,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前提。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②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开发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

1.教师课程意识的变化

课程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是教师在长期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对课程本质的深刻认识。教师有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教学实践形式。教师的课程意识总在无形中对课程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建国后,我国为了尽快恢复教育,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完全模仿了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大体上说,这是一种没有课程的教育学,其教学理论体系只有关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方面,导致了我国教育体系缺乏“课程”的结构性。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广大教师课程意识淡薄。他们只是被动地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对于他们来说教学就是给学生复现固定的知识,认为“课程即教材”。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事实上,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时要以学生为本,考虑课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与发展;
要求教师从既定课程的解释者与实施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同时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意识。校本课程开发拓宽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2.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获得

课程知识是指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就教师的课程知识结构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是指教师理解、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它的主要内容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③(1)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整体;
(2)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
(3)通过对决策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将结果再次反映到决策上来,进而开发出更合理的课程系统。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国家本位的课程政策,因此教师不可能具有多少课程意识和实践性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更无从谈起。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样,教师已经从国家标准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决定者了。教师不但要自己决定课程,也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这不仅给教师创造了秀大的课程设计空间,同时,客观上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课程开发的能力。因为“只有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有关信念、教学风格,以及有关的材料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熟练掌握有关的技能,才有可能比较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方案。”④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通过对自己课程开发实践的反思,通过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学生的探究等,逐渐积累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3.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的活动。⑤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促使教师必须打破过去僵化的、模式化的、习惯的教学方式,要求他们介入课程开发,把自己的实践知识与他人分享,与他人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估等等。而“校本课程开发”运动为教师参与意识的培养,参与课程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课程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员广泛参与,要求教师与教师及教师与课程开发的其他参与人员密切合作。然而,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individualism)”。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的能力去处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之间及教师与外界之间在学术上缺乏沟通与合作,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活动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这种特性使教师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专家、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会人员广泛参与的活动。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人员、教师与课程专家的专业对话,沟通协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在合作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行动研究能力的培养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学者柯利尔和勒温首先提出行动研究,它是一种以“参与”和“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在同一情境中加以应用,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工作的探索活动。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囿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中,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它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要求教师从课程的使用者转化为课程的创造者;
要求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从而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师为了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认识,就需要对课程开发过程不断地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就是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教育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要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要求教师具有教育行动研究的素养。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情境的不断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只有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理念、能力与精神,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发展。

(三)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给学生留下自已的空间、注重差异性的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一致。

1.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除与课程研究专家、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一起进行课程开发,还要参与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尽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这就是说,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因而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以学科为中心,也不是以成人(学科专家、教师)为中心,而是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⑥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

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自由的空间也就没有发展。我国在只有单一国家课程存在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新基础课程应“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⑦它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要求课程具有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样就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一个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可以让学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它自动消失。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将来发展的需要形成独特的个别化课程,为自己的发展开拓一片空间。

3.差异性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但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可持续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驾驭知识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注意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教育。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途径

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许多影响教师参与的因素。比如,从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来看,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还不是很强。从课程管理模式来看,学校没有分享到足够的课程决策权。从校本课程实施策略来看,偏向于技术的取向,缺乏文化的重逢。另外,教学任务重、时间有限也是制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瓶颈,难以保证其参与的质量。如何创设有效的条件和途径,进而实现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教师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主要针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缺乏的知识与能力。它是指学校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学校为培训基地,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开展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注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行教师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增强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时间支持

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教学变革,避免以增加教师负担的方式进行。学校应做出整体安排,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脱离课堂教学,也不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而成为教师乐意而为的一项工作。

3.学校文化建构

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这种新文化的特征应该是注重创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亲近自然、尊重差异、多元民主、合作参与。⑧可见,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从自发走向自觉,需要多种因素的互动,而一个具有共同合作的学校文化则是至关重要的。

4.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的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只有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既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又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

5.赋权予教师

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应把教学视为专业的职业”⑨之后,教师专业化的浪潮风起云涌。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掀起教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TheSecondWaveofEducation-reform)”。这“第二次浪潮”更加注重学校系统内部对教育质量的提高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通过提升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实现学校教育的改进,引起了人们对“赋权予教师(empoweringteacher)”的普遍关注,“赋权予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创设专业化的学校环境,并给教师以相当的专业自,包括课程的决策权。⑩

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他们的课程程度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指令,从而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只有给教师赋权增能,肯定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实施才能成功。

总之,在现代基础教育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成为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惟有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取得重大突破。而教师也需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和空间,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教师参与新课程:理念、效果与局限[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5。

[3]任友群,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J],上海:外国教育资料,2000(5)。

[4]马云鹏,小学教师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0(4)。

[5]转引自周晓燕,“教师参与课程”合理性探析[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2(6)。

[6]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2(7)。

[7]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8]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研究,2001(9)。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金沙江

金沙江发源于青海省,全长2308km,在云南省境内河长1560km,流域面积10.91万km攩2攪,人口13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4%,现有耕地88.3万ha,占全省耕地31%,可开垦荒地8.03万ha。金沙江河谷丰富的光、热、土地资源,众多的矿产和优势的水能资源,被誉为“大西南的聚宝盆”。金沙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已成为国家和云南省经济开发的重要区域,从1994年起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拉开序幕,尤其是自丽江县塔城至永善县黄华乡,河长1305km,4465km攩2攪内的干热河谷区(即海拔小于1500m地区)的16个县市是开发的重点。现就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中有关水土保持问题,提出一些看法,进行讨论。

一、自然概况

1、区位与地貌

金沙江流域位于云南省北部,其地理座标为99°00′-105°8′E,24°28′-29°15′N。行政区域有迪庆、丽江、大理、楚雄、昆明、东川、曲靖和昭通八地、州、市的47个县、区。流域西北部为横断山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海拔为丽江县境内的玉龙雪山,海拔5596m,最低点为东南的金沙江河谷,海拔1016m,境内高峰林立,以山地为主;
流域东北部为云贵高原的北缘,地势南高北低,以中山山原为主,最高山峰是东川市境内的拱王山,海拔4247m,最低点是水富县金沙江水面,海拔267m,地势起伏大,“V”型谷多。流域内坡度大于25°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8.9%,地处横断山脉的迪庆州、丽江地区坡度大于25°的土地面积高达62.1%和45.2%;
东北部的东川市、昭通地区也分别达到62.5%和43.8%;
处于流域中部的昆明市、楚雄州、大理州、曲靖地区坡度大于25°的土地面积占21.3─33.6%攩[1]攪,可见本区地形地貌之陡峻。

2、地质构造与岩性

本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变,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有滇藏“歹”字型构造,宾川-殜程海断裂、元谋--绿汁江断裂、普渡河断裂、小江断裂和巧家一莲峰断裂等,境内断裂广泛分布活动强烈,地震频繁而且烈度大,对山体稳定有较大影响攩[2]攪。本区地层古老,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均有出露,岩性多为砂岩、页岩、玄武岩、石灰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砂岩呈紫红色泥质胶结,极易风化;
页岩具有明显的薄层理,多为粘土质页岩和砂质页岩,透水性小,易风化呈碎片;
玄武岩具有气孔状结构,裂隙发育,表层易风化;
石灰岩具有可溶性;
花岗岩具有原生裂隙,易风化;
第四系堆积物易被流水侵蚀冲刷,构成泥石流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在地层和岩性组合上,往往又是软硬相间,抗侵蚀能力弱,在陡峭的地形条件下和森林植被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并恶化为滑坡和泥石流。

3、干湿季节分明,降水集中

本区雨季一般为5─10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时85%以上,降水量有随海拔增高而增多的趋势,山区降水量要比坝区、河谷区多。由于全区地势高差悬殊,局部地区容易形成控制面积小,历时短促,降水强度大的单点性暴雨,从而激发滑坡泥石流暴发。

二、水土保持是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

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是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这些资源的开发将对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是人类长期执着的要求,通过资源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流域区内贫困人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十分重要的大事。但是,任何资源的开发,必须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需要构成危害。这是人类经历了长期成功与失败的教训,从漫长的痛苦中得出的划时代抉择攩[3]攪。鉴于金沙江流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地质地貌因素,在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时,一定要把搞好水土保持放在首要地位,这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原因有三条:

1、流域内土壤侵蚀严重

主要表现在侵蚀面积大和潜在危害大这两方面。据1987年遥感资料表明,本区土壤侵蚀面积达46922.62Km攩2攪,占流域面积42.7%,见表1。尤其是海拔1500以下的河谷区及其支流,土壤侵蚀更为严重,据16个县(市)资料表明,土壤侵蚀面积大于土地面积45%以上的有12个县(市),占75%。元谋县高达74.4%,见表2。屏山水文站的泥沙有68.1%来自攀枝花市以下河段,河段含沙量呈上升趋势,见表3。

潜在危害大主要是金沙江流域尤其是目前重点开发的干热河谷区有效土层的厚度浅薄,土壤母质多为第四纪残坡积层,侵蚀模数大。加之山高谷深坡陡、降水量少,蒸发量强,年干燥度大于1.5,旱季干燥度4以上。焚风效应明显。森林植被以稀树灌木草丛和禾本科草丛为主,覆盖率低,农村燃料缺乏。斜坡物质稳定性差,一旦某要素被破坏,旱洪灾害频繁。据考察,全流域五十年代,五年一旱,到八十年代变为三年一旱;
洪灾从8─9年1次,缩短到4─5年1次。地处东川市境内的小江,两岸泥石流由五十年代的38条,发展到八十年代的107条,1971─1978年共发生泥石流173次,而1979─1985年共发生泥石313次,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每到雨季,山体滑坡、岩体崩塌和沟岸泻溜等屡见不鲜,堵江断流现象时有出现。昆明市松花坝水库,六十年代进库泥沙平均为5.2万t/a,七十年代进库泥沙平均为7.3万t/a,八十年代进库泥沙平均为13.2万t/a,大大缩短了水库使用寿命。昭通地区的巧家县,1950年有山泉3020个,到1981年已干涸708个,县城大龙潭流量六十年代为0.14m攩3攪/s,八十年代已下降为0.097m攩3攪/s。

表1金沙江流域(云南境内)土壤侵蚀强度分级面积表

严重的土壤侵蚀,使土地耕作层变薄,肥力下降,地力衰退,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的局面。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着这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这一区域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地质构造复杂,山地灾害严重

本区有众多的断裂带,特别是深大断裂带及其派生的次一级断裂带,常常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活动区。据方光迪、张信宝调查,金沙江流域(云南境内)分布有滑坡、泥石流灾害点999处,其中滑坡、崩塌447处,属大型滑坡、崩塌有114处,中型294处;
发育泥石流沟552条,属大型中高频率泥石流沟66条,主要分布在主河道两岸及支流腊普河、金棉河、黑穗河、龙川江和小江流域,活动频繁,危害严重攩[4]攪。本区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地震降低了岩石强度和山坡稳定性,地震后往往伴随水土流失。又据云南省气象局1950─1980年30年资料统计,金沙江流域,发生较大的洪旱涝风等灾害1363次,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昭通地区和东川市,发生灾害的次数是其它地区的2.4倍,农田受灾面积日趋扩大攩[1]攪。

3、生态环境脆弱

本区是由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地质环境脆弱带,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带。山地垂直自然带幅窄,递变急剧,微域差异显著,使每一个垂直自然的环境容量小,经不住外界冲击。加之地势高亢,坡度陡峭,地质结构松散,在这种地质地貌条件下所形成的环境和农业生产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强,自我调节、自恢复能力差。本区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将对地表、沉积圈和一些自然地质作用的影响日益增强;
矿产资源的采掘、挖空和爆破,使地表静压负荷、动压负荷的产生和变化,导致或诱发构造应力状态的变化和重新分配攩[5]攪,地质环境受到破坏。

三、水土保持是金沙江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如前所述,由于金沙江流域土壤侵蚀严重,地质构造复杂,山地灾害频繁和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开发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融开发与保护治理为一体,4_

纳入综合开发的具体内容。地处金沙江中游的迪庆州和丽江地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金沙江沿岸几乎全是荒山,雨季频繁出现的山体滑坡造成大面积泥石流,挟带泥沙冲入金沙江;
著名的泸沽湖已受到旅游业带来了污染和沿湖植被破坏导致的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危害,程海沿湖养殖场污水不加处理直排入内,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攩[7]攪。土地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和公路、铁路建设等都一定要有水土保持方案并坚决付诸实施,同步进行。提倡开发与治理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在治理中求发展。追求经济效益必须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对待,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将各项开发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系统的最佳整体。否则,就会顾此失彼或相互制约或被抵消,起不到综合开发之目的,寓环境保护于资源开发之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发展,又以经济发展带动环境建设,使两者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用持续发展的观点看,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是人类追求的长远目标,发展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生态环境效益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是基础。不能只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急功近利,而损害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只有搞好了水土保持,这一区域的经济增长才能持久;
不注意水土保持不仅危及本区域人民利益,而且对长江中下游带来危害。只有搞好了水土保持,才能使金沙江流域的环境质量得到提高,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水土保持主要包括坡地改梯地、兴修农田水利、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等。金沙江流域坡耕地多,土层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以坡地改为梯地为重点,集中成片地进行坡地改梯地和坡面水系建设,使耕地土层增厚,蓄水能力增强,沟、凼、池配套,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既减少地表径流使土壤不受冲刷,又拦蓄了水源,减轻了水土流失。兴修农田水利,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又提供了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是确保农业开发持续开发的绿色屏障,是金沙江环境建设的主体。改良土壤主要是实施有机肥耕作法,横坡聚垅免耕法,充分发挥用地养地的作用,这是山区防止土壤侵蚀和污染的重要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讲,水土保持就是金沙江流域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内容,搞好了水土保持才能较好地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做到生态环境好转,山地灾害减少,土地生产力提高,环境容量扩大,整体效益显著。

四、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是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的道路

农业综合开发的目的不仅要使流域内广大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而且要使这一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和不断好转,以及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为宗旨。因此,必须探索资源开发利用更为合理,生态环境更稳定安全的持续发展的方法。最近兴起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攩[6]攪,可供我们借鉴。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含义是:以强化降水就地入渗防治水土流失为中心,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以建设基本农田、植被和发展经济林果、养殖业为主导,达到农、林、牧、果综合发展,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为目的。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1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要求下调整房屋开发结构

房屋开发要根据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特点进行,对自身发展要求要及时的进行房屋开发结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需求。房屋开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主要是通过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评定,保证工程项目的核心价值。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升建设安全性。这是工程质量符合项目发展的前提。根据成本控制要求确定工程建设安全,并且在环保要求下充分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不但能够控制成本投入也保证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

1.2全面强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水平

研宄加强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房屋开发企业应改变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是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的责任的认识。质量管理的原则是全面质量管理,即以质量为中心,项目全员参与,以达到预期目标。工程的进度直接影响项目效益的发挥。进度管理的主要方法是网络计划方法,网络计划以网络图为基础。在费用预算内完成项目一直是工程领域追求的目标,可实际上总是超支,这当然有投资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方法上的原因。费用管理主要有费用估算和偏差分析法。为了保证项目能够得到稳定进行,明确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项目组成员的角色与职责,应配备有足够经验和能力的人员参与本项目,并保持实施队伍的稳定。由于参与建设的组织和人员众多,将加强沟通管理,编制沟通计划,明确沟通的机制、渠道、相关人员、时间和频率,及时报告项目进展情况。由于项目风险大,将加强风险管理,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制定应对措施,并对风险进行监控。

1.3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思路

房屋开发企业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针对具体情况强化集成化管理发展。工程项目建设在设计、运行、维护等阶段都要向集成化管理转化。工程项目集成化发展的全过程管理对房屋开发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项目群管理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工程建设项目动态化发展,能够有效的控制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也是为了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对房屋开发企业战略发展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制定,能够有效的组织协调规划房屋开发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代工程项目管理计划在发展过程中将会面临众多的影响因素。做好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能够及时的纠正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使计划更加符合房屋开发企业的发展。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在房屋开发企业中的应用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1.4提升房屋开发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房屋开发企业管理人员要对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进行确认,根据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进行房屋开发企业管理工作。完善理论技术知识,掌握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建立完善的经济理论知识体系,数量掌握法律法规等相关文献。对现代工程项目理论进行综合应用能够提升房屋开发企业日常管理水平。现代科学技术将会带动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培养沟通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对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报告,提升工程项目预估算能力,将是房屋开发企业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成本质量控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表现。组织协调能力是房屋开发企业顺利发展的影响因素。

2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在房屋开发企业应用未来发展

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房屋开发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以战略目标为基础的发展方向,根据工程项目系统的影响环境因素,制定分阶段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目标。这种发展趋势能够有效的控制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创新发展方法,对房屋开发企业进行综合性的工程项目管理。使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能够获得更大的绩效成果。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主要是在传统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积极吸收现代市场变化发展规律,集中工程项目管理对工程质量进行提升,优化工程分析方法,强化成本核算。并且对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控制,工程项目分辨方法是优化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的重要依据。为新时期房屋开发企业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

3结束语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文章概括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以及体系内容,同时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它的度量模型、体系内容方面、内部管理文化等进行分析,并根据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研究表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完善,银行自身应该从多方面努力才能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以保证银行生存和发展上的安全。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概述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般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违约风险(defaultrisk),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另一部分是信用价差风险(creditspreadrisk),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指信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本身以经营信用为基础,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风险与生俱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以我国为例,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l%,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并且,在开放的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都将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纵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风险管理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风险管理至现代风险管理的重大转折。传统的风险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主要经历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三个阶段。现代风险管理源于2O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上多家银行受信用风险的影响而纷纷倒闭,商业银行由此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的研究,我国尤其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深刻意识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体系已经到了必须重新研究的阶段,于是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这样的背景应运而生。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当前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如管理理念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银行业越来越倾向于积极地、富有进取地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
管理方式由人工管理发展到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而且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银行业可充分共享包括银行在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
管理工具由内部控制工具发展到外部交易工具;
管理手段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
管理内容由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并更加注重全面风险管理。银行更注重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由各自为政向市场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建立了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和有效的个人、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指由外界决定、商业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国家经济状况改变、社会政治因素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它直接决定了信贷资产质量高低和信贷风险大小,这种因素渗透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督等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

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所有业务中和银行管理的所有层次。目前,国际活跃银行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风险管理体系;

该体系可以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各种风险;
此外,风险管理体系还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国内,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传人我国,一些对银行风险管理比较重视、观念比较先进的国内银行开始认识到对全行风险管理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开始慢慢尝试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模式。例如,中国银行率先在总行成立全球风险统一管理部,对中国银行的全球业务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风险的发生通常具有突发性、不可逆性和传递性特点,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较多问题,使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还是由于银行自身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所致。

1.运用现代风险度量模型计量信用风险时存在着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对象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的传统方法,是静态和被动的管理方式。客观上。缺乏有效的征信渠道和信息披露制度。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征信公司经营规模小、收入低、效益差,业务开展上也不尽如人意:个人征信刚刚起步,征信的数据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企业之间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存在着失真现象。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尚不成熟。商业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内部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机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整体水平较低,缺乏对个体信用风险基本要素及其损失的度量问题的定量研究,先进的信用风险模型的使用几乎没有开展,难以准确地识别和度量经营风险。国际上比较活跃的定量技术方法是VAR度量,目前国内对VAR方法的使用还主要限于交易或部门层次,在银行层次的运用还很少。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以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为基础的事前风险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由此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借款管理偏重于抵押贷款,而几乎没有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功能的衍生产品以及证券化技术转移和分散管理机制。以中圈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例.

3.商、世银行未建立起有关信用资产的历史数据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科学在银行业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造成信息之间冗余,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目前商业银行已经或正在建立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信息采集系统,以收集客户信息,提供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等功能为主,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企业详尽完整的信息数据库,缺乏模型分析,银行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解决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隐患。

4.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由于长期受漠视风险的思维定式以及行为惯性的影响,目前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比较薄弱,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坪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的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从我国商业银行来看,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的缺失最突出的表现为:对银行业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和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

5.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的管理科学,要求银行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因此,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与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显得十分匮乏。商业银行还缺乏一批复合型加专家型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和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人才。

三、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要尽可能地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日常业务运营中得到良好的执行。商业银行应该把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焦点放在信用风险管理之上。首先要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次,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做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商业银行应以改造和完善资产评级制度,特别是改造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制度为切人点,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和客户为中心的风险识别管理体系。最后,针对目前国内信用环境较差的实际,研究、开发一套具有反欺诈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通过量化和建模的方法,甄刖虚假财务数据,从源头扼制风险的发生。运用适当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并建立健全数据库,致力于开发新的度量模型。注意信贷资料的收集。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做到专人负责、资料完整。组织科技人员统一开发适合本行的数据处理系统。商业银行还应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起,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改进。或量体裁衣式地开发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之更好适应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2.逐步建立健全内部评级体系。内部评级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应按照实施阶段和条件,分为在制定贷款审批权限结构、贷后管理、贷款组合报告与分析等三个方面的应用和在设定信用风险限额、确定贷款损失准备金、风险定价、资本分配与绩效评估的应用这样两个层次。前一个层次在近期可以实现,后一个层次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够实现。

3.建立独立体系,完善管理流程。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先明确董事会是银行管理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下设战略规划委员会负责起草风险管理战略,负责战略风险的管理。监事会下设风险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成员进行监测。风险管理战略必须强调的是只能自上而下,不能自下而上。风险管理战略应在系统内得到充分的认识,其制定、审批、分解执行和监督流程必须得到相应的组织制度保障。完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流程,则要逐步做到按产品、地区、业务、主线来识别风险;
全面收集银行的业务管理数据。特别是要严格实行贷款授权审批机制。由总行依据分行的资产负债情况,授权分行信贷委员会一个最高审批限额,分行依据最高限额向分行信贷委员会成员转授权,核定每个委员的集体审批权限,当发生贷款时,先由信贷人员对企业资信全面评估,再交由信贷委员会委员批准生效,若贷款超过一定数额,则需报上级行信贷委员会核准,从而形成分层次的贷款授权审批制度。对那些不使用的流程应及时废除。

4.树立重视风险、对风险进行科学管理的企业文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既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建金融安全的~项基础工作,因此商业银行要会同有关方面,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教育和风险教育,引导教育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的危害性。在银行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商业银行应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要将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这一风险管理文化,使员工以诚实守信、审慎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信贷调查,以对客户负责、对全行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正确审批每一笔业务,建立一支品行端正、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的风险管理队伍。

5.成立专门的机构、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与其机构的合理设置是分不开的,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大都要遵循合理分工相互协调的原则,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快内部稽核机构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独立于最高管理者。同时有相当权威的某个人或某个小规模的委员会负责,以确保最高管理者关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要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代风险管理需要精通金融学、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都还很难适应现代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学位论文主要指博硕研究生为了能够获取学位资格,而向一些学术机构所提交的学术性论文。学位论文的申请者,需要在其导师的亲身指导下来开展学科研究和总结,因此属于一次性的独创文献。其选题需要充分结合导师所进行的科研项目来进行,因此探讨的问题相对转移,且对于问题的叙述需要详细、系统化,要有新颖的、独到的学术见解,甚至应当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和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及相关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学位论文和普通科研论文相比,其分析范围更广、数据图表丰富、论据充分等多项明显特点,由此可知学位论文的价值非常明显,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源。

1 国内外学位论文的管理

1.1 国外学位论文管理

世界各国在学位论文领域方面的管理方面具有极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管理体制方面,比如英国对于学位论文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大不列颠图书馆来进行集中管理,从不外借,最多对外提供论文原文的微缩胶片;
日本对于学位论文的管理主要是采取双轨管理制度,也即是国立大学内的学位论文主要由国家图书馆进行统一收藏管理,而相应的私立大学学位论文则是由校内的图书馆进行管理收藏;
美国对于学位论文的管理最为灵活,其主要由美国大学缩微制品国际出版公司来进行统一复制、文摘、出版和发行,并其出版的类型多种多样,形式非常丰富,目前直接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学位论文资源开发及收集中心,并且也是我国获取外国学位论文资源的重要途径。

1.2 国内论文管理

我国学位论文是从20世纪初期首次出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学位论文的管理开始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研究生教育逐年增加,论文数量也随之迅速增长,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开始持续上升。当然,研究生扩招也是一种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但是每年的增长人数仍以几十万人的基数不断增长。(2)学位论文公开性增强,主要是由于纸本印刷出版的学位论文数量开始大幅度增长,电子出版的学位论文数量也在急剧增加,获取到学位论文的信息来源及渠道等不断扩展。(3)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学位论文的时效性也得以不断增强,但是同理,一些论文的抄袭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抄袭起来非常容易。对此,教育部明确规定,此类学术不端事件应当严肃处理,对于其中的复杂问题应实事求是、认真对待,严厉杜绝和制止论文抄袭的清理。

2 高校学位论文管理系统开发及应用

2.1 当前我国高校学位论文存在的不足分析

历年毕业学生的学士论文资料只能通过各个学院进行直接获得,并且这些学位论文资料的存放格式大多都是以word为主,这种存放格式不但占用了非常大的内存空间,同时其安全性能也非常差。在论文的提交方面,学校通常要求学生们在毕业离校之前,应将纸质版本和电子版本的论文同时提交给校内研究生存档,但是其中的电子版论文资料主要还是采用嵌套的方式来加以管理和保存。并且对于论文的审核力度也明显不足,其所提供的电子版论文在格式上的问题非常明显,学生对于论文的格式编排不完善,导致入库困难。最后多数高校内只提供了论文查询系统,并没有全文阅、提交和下载的功能,因此缺陷明显。并且多数硕博论文都被收藏在楼内,参阅的人少,导致论文再利用率极低。

2.2 需采取的解决对策

首先需要对学位论文的格式加以统一,需要出台相应的规范形式的文件,并将其真正落实到各大高校研究院当中,毕业生在答辩后必须要提交一份格式正确的论文电子版,并通过审核后才可离校。其次,针对论文答辩优良的学生论文采取电子归档,而像一些技能要求较强的专业学生,则除了需要提交电子论文,同时还应将作品,并附上简要说明。最后需要开发出功能完善的学位论文检索管理系统。

2.3 论文管理系统开发的作用及功能设计

首先从功能结构来看,具体将系统的用户划分为学生、教师和管理员三种,整个论文管理系统直接由用户登录、论文提交、论文检索、论文评论、统计、以及后天管理等六个模块组成,其中的核心模块即是论文检索,其余五个模块均为辅助性模块。其中论文提交主要是将论文的电子表单进行提交,并按照标准格式来进行。论文检索属于核心功能,要求操作简单,主要是用户选择检索新,以此来获取检索结果。论文评论主要是对系统当中所收录的论文加以评论,每篇文章都具有独立的评论模块。论文统计是对整个系统当中的所以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后台管理,则是对整个系统的所以信息资源进行后天的控制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