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水书资料中明显可以看到笔画的书写形态,起笔有方有圆,收笔也是方圆兼有,笔画的形态也是有方、有圆,甚至还有呈三角等各异形态,这一点上它完全不同于甲骨文单一的刻写痕迹,有着浓厚的书写之意。曲与直是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艺术评论论文【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艺术评论论文范文第1篇
在许多水书资料中明显可以看到笔画的书写形态,起笔有方有圆,收笔也是方圆兼有,笔画的形态也是有方、有圆,甚至还有呈三角等各异形态,这一点上它完全不同于甲骨文单一的刻写痕迹,有着浓厚的书写之意。曲与直是书法艺术中的又一对辩证关系,“画成其物,随体诘屈”,这在甲骨文、金文、铭文等篆书中都是常见的,而在水族文字中也时有出现。而有的字则是曲与直相间使用,为水书的书法艺术美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姜白石在《续书谱》中揭示过楷书的笔画的曲直之美:“一点一画,皆有三转;
一波一拂,皆有三折。”还说:“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
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
刘熙载在《艺概》中云:“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说:“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他还举例说:“唐贤真书,以渤海为最整,河南为最暇,然其飞翔跳荡,不殊草势,筋摇骨转,牵掣玲珑,实有不草而使转纵横之妙。凡以其用笔,较江左为直,而视后来则犹甚曲之故也。”
由此可见,曲与直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不仅是技法体现、字形的变化,更是书家心里情绪的表达和抒发。而这在水书文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水书中的许多字的书写都是曲直相间,例如水书中的“鸟”,用两个不规则的圆圈代表鸟的头和身体,用几个短小的直画代表鸟的嘴、脚和尾巴,还有一个点表示是鸟的眼睛,曲与直表现得尤为明显。另有“贪”字的写法是两笔弯曲的笔画呈对称书写,两个直画上下分布,上横短下横长,与我们标准楷书的横画书写规则还有点相像,使整个字在平整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稳重。又如水字的“武”“廉”字,都是曲与直的组合。
丰富多样的结字
因为水书与甲骨文有着古老的渊源,所以它与甲骨文一样有着结构上的形象美。众所周知,甲骨文中有许多都是象形文字,从艺术角度来说,大有汉字图像的意味,水族古文字也亦如此,有许多的象形文字,如“猪”“牛”“马”字等,即使不懂水族文字,也不难从这些字的字形中看出其代表的动物。而这些字虽然看似简笔画,却以细微而主要的笔画变形来区别字义,使得看到这些文字的结构和结体,便给人以艺术形象美的体验。关于“结体”在《书法大辞典》中有这样的解释:“指字点画之间的联结、搭配和组合,以及实画和虚白的布置。”水书的字虽然不多,但大都姿态各异,风貌不同。既有照物画形的象形文字,也有因字立形的方块文字,有的字见方,有的字见圆,还有的字呈倒三角或是不规则的几何形体,总之是形态万千,规则与变化并存。在书法美学中有诸多的结体辩证关系,其中“欹”与“正”“主”与“次”在许多经典碑帖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水族文字中亦有多方面体现。关于“欹”与“正”的论述,刘熙载曾说:“书宜平正,不宜欹侧。古人或偏以欹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画诀有‘树木正,山石倒;
山石正,树木倒’,岂可执一木一石论之。”
如在水族文字中“册”字、地支中的“辰”字,册字不是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的左右对称,而是呈左低右高之势,像有一条丝带在随风飘动,看似歪斜,却因右边的笔画往下弯曲而给整个字以无限延伸之势,并不会使得字势倾斜。在水书中,“辰”字的写法很多,但是也跟甲骨文、金文、铭文等篆书字一样,水族文字也有许多的异体字,将字写反、写斜、写倒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这丝毫不会给字体的美观带来影响。
关于“主”与“次”的看法,清代朱和羹说“作字有主笔,则纲纪不紊。写山水家,万壑千岩经营满幅,其中要先立主峰。主峰立定,其余层峦叠嶂,旁见侧出,皆血脉流通。作书之法亦如之,每字中立定主笔。凡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掌,皆主笔左右之也。有此主笔,四面呼吸相通。”这些都是虚实相生的书法境界,而水族文字亦是饱含着这一书法美。例如:水书中的“时”字和“甲”字,“时”字书写时突出撇,又长又粗,“甲”的书写突出竖画,两个字的其它笔画均是短而稍细,类似于这样的字在水字中还有很多。
自然巧妙的章法
水族文字因用途不同,所使用的书写材料也是不同的,有世代流传作为族谱书写在纸张上的书,有祭祀或节日时书写在布匹上的,也有筑刻在墙上或是石头上的,还有是雕刻在牛角等作为装饰品的,但无论是哪种章法布局,都给人以淳朴自然的美感。丰子恺曾在《艺术三昧》一文中评价吴昌硕的字道:“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个别笔画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一枝独秀不算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书法的章法美就在于它不是单个字的审美欣赏,而是一个全体美的组合,它的书写法度并不在于一个字、一行字,而是在于整幅作品的安排和布局,水族文字正是体现了这一章法美,水书中有的书写章法属于书法中的竖有行横无列的形式,这其中有平整、有欹侧、有疏朗、有张扬,虽然不懂水文的人并不知晓它具体讲了什么内容,但却可以明显地感知到这幅字所传达出来的干净、清爽的自然美感。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提到:“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米芾)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王羲之)《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古人在作书时,是很讲究章法布局和艺术欣赏的,并也因此形成诸多的书写形式,其中扇面就是一个至今得到许多书法爱好者青睐的章法形式,可是扇面的书写并非易事,既要让整幅字有扇的形状,又要有适合的书写内容,当然在写的过程中纸是歪斜而字要写正的难度那就更不用说了,而水族文字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巧妙。现保存下来的水书扇面一般是文字是扇面的一个部分,它巧妙的在扇面的中心位置画上圆圈,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书写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而整幅字以这环形的圆圈向四周扩展,呈发射状,像是俯瞰一把打开的伞,由密到疏,最外面则配之以相关的龙图腾,这样使得整个作品自然天成,混为一体。清刘熙载《艺概》则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帖,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又说“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是整幅满篇的许多字还是仅仅一个单字的作品,水族的文字都是讲究相互避让、相互呼应的,无论是单个字的结构安排,还是整幅字的章法安排,都体现着书法欣赏的章法美。
书画结合的形态
艺术评论论文范文第2篇
在人类艺术史上,从来也没有绝对的艺术批评的标准,但同时又始终有着相对客观的标准。对于纷纭复杂的艺术世界,试图用一个评价尺度来规范所有的艺术活动及其作品是困难的和不现实的。但同时,人类所从事的艺术,又不可能失去必要的准绳,这一准绳与尺度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获得共同认知的统一性的体现。艺术活动能够呈现出人类积极的和进取的轨迹。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们发现,无论是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或地区,其艺术产品的精华总是呈现为健康的和进步的态势,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重要旨归,在于社会进步和人类精神提升的需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有相对合理的共同恪守与认同的价值尺度与行为规范。
确立艺术批评标准,必须依据和坚守一定的原则。
艺术批评标准的确立原则,与批评者如何看待艺术活动的本质息息相关。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这一艺术批评的最高标准。人类所从事的艺术活动,是依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因此作为审美评价的艺术批评必须是美学的。同时,艺术不仅审美地反映生活,而且也是人们自觉地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艺术批评必须相应地对作品作出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分析评价,亦即是历史的。两者的统一,喻示了艺术批评标准确立的基本原则,即艺术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的本质属性——审美性原则,以及艺术在人类生活中不断生成的意义——价值性原则。
关于审美性原则。艺术家对世界的把握始终是情感的和形象的。在艺术批评中,对于艺术家把握世界方式的评价,也应主要以其情感性、形象性特征作为主要方面,同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来体现。情感性,即指作品蕴涵的情感特色与趋向。审美情感是指处在审美心理系统中交聚位置上的情感心理要素。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体验、判断态度,是人对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具有独特的主体体验形式和外部表现形式,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情感,审美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超越了功利感、理智感与道德感,是诸种情感的平衡与中和;
形象性,即指作品创造的形象体系是否真实与典型。艺术形象必须具备真实性,但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而是以其是否符合生活发展的真实的逻辑、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真实的逻辑为旨归。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是在生活真实性的基础上,艺术家通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对于现实生活所做的艺术概括和集中,典型则代表了艺术形象创造的高峰;
形式因素,即指艺术作品中那些与特定民族或地域的大众审美习惯与审美理想相适应的形式特点。艺术形式通过声音、色彩、线条、形体、语言的组合方式和运动方式而构成独特的审美之维,由于人们的社会存在、民族归属、地域特点、文化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同艺术主体对于外部世界形式特征的接受、认知与化合也会呈现差异,具体表现为人们对形式美感的把握有所不同,这正是艺术主体独特个性的体现。艺术形式虽然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但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很难脱离艺术的内容因素而孤立存在,因此,艺术形式美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形式完美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价值的高低优劣。
关于价值判断的原则。艺术批评离不开价值判断,艺术批评也从未放弃过对艺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其价值判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功利性,即指作品是否符合特定社会、民族与大众的精神需求;
其二,人类性,即指作品是否表现了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和共同的意愿。它包含阶级性、民族性等,但又超越了这些方面,具有更大的涵盖性和包容性;
其三,人性,即指作品是否表现了普遍的人性。主要指人类的本质属性,即人的真善美方面。这一人性概念,着眼于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格理想、人的感情,比如人的喜、怒、哀、乐等。作品中的人性美,是人性中生动情感的形象显现;
其四,社会性,即指作品是否与特定社会的价值判断相吻合。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艺术中包含着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主导价值倾向和思想观念。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的反映,艺术中体现出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的行为举止与特点。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艺术中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类型。这些共同要求从根本上说是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种种关系所产生的普遍情绪和愿望。艺术作品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伦理性,人类文化的人伦本体与社会功利主义的态度共同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道德立场。
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在构建多维的价值功能系统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标准的主导作用。无论是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政治的”、“艺术的”双重标准,或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相应提出的诸如“政治的”、“艺术的”、“民族的”以及“思想性”、“审美性”、“娱乐性”等不同标准,均是遵循着基本的审美性原则及其价值判断原则。在以往的年代,我们曾经有过对于艺术批评标准的形而上学的把握,特别是将所有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置于同一种价值尺度、同一个标准之下,对艺术发展产生过不利的影响。但是如果因此而否认艺术批评标准的客观性与必要性,否认艺术批评的基本原则与标准,将会产生更为有害的后果。
艺术批评标准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具有哲学方法论意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批评,是属于文艺批评标准中总体的、具有指导性的最高层次的批评标准或原则,是人们共同认可的、共同恪守的基本原则和尺度。而各式各样的具体的批评标准,则是适用于不同艺术种类和艺术作品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流派的较具体的批评标准。据此,艺术批评标准应当是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统一,可变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各种批评标准存在的多样性。从艺术发展史上看,不同国家、民族、时代、流派,不同的批评家,甚至同一个批评家在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批评标准。不同的艺术种类、不同的艺术家与作品、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风格流派,也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批评标准,诸如现实主义批评、社会历史批评、艺术心理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接受批评等等。艺术批评标准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其一,艺术批评对象的多样性是构成批评标准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其二,艺术批评标准的多样性是批评主体多维选择的结果;
其三,多元的审视艺术活动的角度为艺术批评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多维的批评语境;
其四,艺术活动本身发展的开放性也要求多维视角的欣赏、阐释、批评成为可能。以上因素的存在,均要求艺术批评标准是多样的,而不是惟一的。但艺术批评标准又具有同一性。不同的国家地区与民族,虽然艺术批评的标准有着一定差别,但究其实质,在人类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坐标系上,它又是非常接近的,正是在是否有利于人类进步以及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这些基本问题上,世界各民族均有着共同的追求及其利益。也正是由此,艺术批评的同一性方能成立。因此
,艺术批评既要坚持以最高标准的宏观指导,又要提倡多样化批评标准的灵活运用。当代我国批评界曾经出现的批评标准虽然提出年代不同、内涵略有差异,但大都从内容与形式两分法切入,既要求内容求实、健康,合乎历史发展,又要求形式完美、独特,合乎美的规律,具有感人力量。显而易见,这些标准已经具有了衡量广泛艺术活动及其作品的可能性。
艺术批评标准又是可变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其可变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体现在艺术批评标准内涵的历史性中,批评标准总是与产生这一标准的时代相关联,因此,它必须随着时代艺术发展和艺术批评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体现在艺术批评标准内涵之中。应当看到,艺术批评作为一种运行过程,并非一个自我封闭的独立系统,而是处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他文化子系统和各种文化因素对艺术活动均具有深刻的影响,时代、社会的变迁是艺术批评标准变化的根本动因,但最直接、最活跃的动因则是源于批评主体自身,基于各种原因,其既有的理论与评判尺度在批评实践中受到挑战,使之有了变迁与分化,并使得批评本身多姿多彩起来。别林斯基把文艺批评称为“运动着的美学”,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
艺术批评标准的可变性特征,有时体现为开放性姿态,这同时也凸显出艺术批评活动积极进取的特质。不同批评标准之间具有类同的质素,只有坚持开放而不封闭,使不同批评标准之间相互交融、沟通才能共同发展。作为艺术批评家,既应有其基本的艺术批评的原则或指导思想,同时也应在具体的艺术批评活动中把握具体的评价尺度和标准。由于批评家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审美判断能力、批评视角等批评个性的差异,再加上具体批评对象的内在要求,便造成了批评标准的可变性。批评家应当遵循科学的、客观化的标准,但同时又须懂得,任何具体标准均是有其适应范围的,可以与其他标准交融的,否则就无法解释艺术潮流的演变、流派的纷呈、风格的多样、鉴赏的异趣。标准的存在正是以其多样性和历史嬗递的方式展示出来的。
但是,无论艺术批评标准如何变化,也只能是在其整体原则与宏观视域框架下的变化。而从艺术批评的整体原则与规范来考察,艺术批评的标准又是相对稳定的。不仅作为艺术批评的人类的普泛性原则具有极强的恒久性,同时作为一定时代和时期的批评标准,以及一定地区和民族的批评标准也是相对稳定的。其稳定性标示着人们对于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基础的评价尺度和标准的认同的一致性与持久性。否认艺术批评标准的稳定性与客观性,同样不是科学的态度。
近年来,我国艺术批评界出现了诸多问题,其间,缺乏对于艺术批评应当恪守的价值观及其评价标准的认识,正是其问题的核心。
个人化批评。认为艺术批评本无统一标准,可以率性而为。其实,在人类社会,从来也没有绝对个人化的艺术活动,也不存在绝对个人化的艺术批评,艺术批评不应人云亦云,而应肩负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和提升民族精神水准的重要职责。艺术批评提倡充分发挥艺术批评者个人的精神建树和审美意趣,但这不同于个人化与私密性意趣的泛滥,更不应以某种对于社会发展的偏见充作自己与众不同的卓见。而如果以个人化批评为借口,对待那些以民族救亡、社会变革为主题的作品中颠倒是非、美化丑类的倾向津津乐道,视若罔闻,不做或是做出相反的是非判断,则无异于自我道德与良知的丧失。
纯形式化批评。认为艺术批评可以是纯粹形式的,无须顾及内涵。在批评活动中,对于艺术形式的批评是必需的,特别是当人们从单一的意识形态的关照与批评的惯势下走出之后,关注形式,甚至是对于艺术形式的独特关注,都是正常的。但对于纯形式化的批评的过度张扬,背后则潜藏着对于艺术精神性内涵批评的对抗与消解。事实上,从来也没有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创造,当然也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形式批评,任何对于纯粹形式、哪怕是美的形式的张扬,也有其片面性,其间外溢着批评者掩饰不住的对于艺术精神与内涵的抵触与拒斥。
艺术评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现代主义;
浏览器
中图分类号:J50-05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现代主义设计时代的来临,中国的艺术设计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方向,就大众传媒的方式而言,也存在着新的变化。因特网的零距离传播作为后传播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它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又为我们“创造”了新的艺术体验和互动的视觉模式。作者尝试从艺术设计方面的现状、文化根源、内容及特色、评价原则等四个方面,对这个新的艺术设计领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和分析探讨。
一、中国网站设计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互联网建设开始全面展开,现在的中国的网站建设正迅速的发展,但在网站的技术及艺术设计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技术方面我们还相对落后于西方国家,设计方面我们也还存在着许多的盲从,计算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照搬和拼凑等现象,这些直接导致了原创性作品的消退。当然,设计本身也不是无源之水,需要学习和借鉴,但更需要的还是创造。创造也不是凭空捏造和臆想的,创造是需要有文化基础的,这包括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经济体制、人文素养等等诸多方面。
从艺术设计风格来看,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明显民族特色。我们的邻居日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封建文化历史的东方国家,西方的设计概念十九世纪末传入日本,但日本人是擅于学习的,他们能对国外先进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是在其他各国文化基础上融会本国特色而形成独有的日本文化。日本与我们有着类似的文化背景,而我们缺少的正是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以及与国际文化的接轨。作为中文网站内涵最直接体现的网页,在艺术设计中只能更多的感受到其设计风格因受外文网页的影响而直接导致了风格雷同,没有形成除文字区别外的民族风格的区隔。
二、遵循本土文化根源
一个民族文化属性特征的形成,是源于此民族文化的世代相传和日积月累,而对于生长在这个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个人来说,这个文化因素会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影响他的文化意识和观念。
香港平面设计师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并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
美籍华人画家丁绍光在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上,一直持有这样原则:“立足世界,观照中国”。他的重彩画在国际主义上融入了民族绘画元素―“线条”,他认为线条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中国艺术有关线条的理论要比西方深奥得多,它是国画美感的基本原理。
著名雕塑家兼设计师韩美林认为,一个艺术家,心里必须装着自己的民族,离开了自己的文化土壤,就没有可能结出艺术之果。中国艺术需要前进,但千万不能离开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中华民族。我们可以吸收国外的文化,但必须进行消化,把传统和现代意识进行完美的结合。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蕴藏着海量的民族元素,文字、绘画、音乐、建筑、科技等等。所谓民族的既是世界的,正是要通过现代网络的强大功能得以把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元素结合到优秀的艺术设计中并展现到世界人民面前。
三、网站的基本构成元素及特点
网站作为一个新的资讯媒体,和我们熟悉的其他媒介如报纸、杂志等在设计上有许多不同之处,网站设计又有其自身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特色,一方面内容形式的构成元素上更加丰富;
另一方面在页面的版式设计上不受纸张和油墨的限制而是受浏览器窗口大小的限制,传统的点线面、平衡、空间的视觉思想在网页设计中依然适用。下面就从这两方面进行简单的概述。
1.网站内容的构成元素
构成元素主要由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组成,包括:色彩方案、图片、文字、表单、导航系统、动画、音频、背景音乐、视频等。这些视听元素我们用浏览器可以观看,不需要其他外部程序或模块支持。色彩是通过计算机的内置色彩来显示的,图片多以GIF、JPEG或动画的文件格式存在,文字以文本格式出现,这样可尽量缩小网页文件大小,便于提高数据的传送。网站是由相当数量的网页构成的,清晰明确的导航系统可以使浏览者更容易找到想要到达的页面。另外,网站还具有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即时交互性的特点,留言板、论坛、调查表单、邮件列表等都是加强沟通的有效途径。
2.页面版式设计
网页的版式设计,就是在浏览器的屏幕空间上将视听设计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传递信息这一目的的同时,也带来感官上的艺术享受。网页版式设计没有固定的规格尺寸,因而网页的版式设计形式相对于传统媒体还是自由而多样的,但网站的最终结果还是要表明具有一定规范性的诉求关系。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到导航清晰、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页面的链接层次不要太深,尽量让用户用最短的时间找到需要的资料,风格的统一更有助于记忆。其次色彩方面尽量采用调和的色彩系列、重点部分可以用对比较强的色彩,根据和谐、均衡和重点突出的原则,进行色彩搭配组合搭配来构成美观的页面。界面要清新,太满的构图会感觉压抑。
四、优秀中文网站的评价原则
视觉设计本身就是要表达一定的意图和要求,并按照视觉心理规律和形式组织资料。单纯、简洁、明确的表达主题是非常必要的,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鲜明地突出设计主题,让浏览者快速地理解和吸收。一方面通过对网页构成元素进行形式美法则的处理,另一方面,增进对网站表达主题的深入理解。只有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才能实现最佳的主题诉求效果。
首先展现出网站设计的整体艺术风格,它是网站的灵魂所在。通过版式、色彩、图形等方面入手,溶入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形态语言,以周密的组织和精确的定位来组织页面的构成元素,通过网页引导浏览者体会你的设计思维,领悟你的艺术感受。
其次应注意的是过分强调“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脱离表现主题的网页设计都是空洞无力的。设计者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体现出网页设计独具的分量和特有的价值。如可口可乐的网站设计,在主页上有几个水滴,鼠标轻按会出现运动的人物形态。从设计形式上拥有良好的诱导力,并能够充分说明它是运动的、是面向年轻人的“饮料”这一表现主题。
在次,过分炫耀技术的网页会冗长而繁重,明确技术是为更好的表达设计主题而服务的,过多的技术特效只能使表达的主题不够清晰,使浏览者思维混乱。
艺术评论论文范文第4篇
(一)客观评价学生的行为,为学生自我评价做好示范
1.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小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就需要注意客观、公正性,要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不宜过于苛刻、高标准,不能动不动就给学生定性,判定其为好学生或坏学生,也不能“爱屋及乌”,不能以自己对学生的好恶而对学生作出不实的评价。简单说来,教师所作出的评价要有理可依,有据可凭,评价标准要一致,对评价主体要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
2.看到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管是好学生,还是我们所谓的“学困生”“后进生”,每个学生都会有令我们惊喜的时候。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注意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多看到学生的进步,多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势,不断进步。我们小学的班级上大多数都有小红花、小红旗,当学生有进步或者表现好的时候,我们会为学生加上一枚小红花、小红旗,而这种进步或者表现好并不只是局限于学习成绩、还可以是德育、体育、美育、劳育。当学生拾金不昧的时候,当学生运动会上拿奖的时候,当学生积极值日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为他们记上一分,以示鼓励。这种鼓励是教师对他们的一种肯定,也是他们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这样的鼓励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更加自信,更加喜欢学习的过程。
(二)教师给学生正向的评价学生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读出教师非言语行为中包含的评价意味,这种读出来的评价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要比言语评价更为微妙、深刻、持久。教师比较熟悉的期望效应,其原理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正向评价通过其言行传递给学生,并内化为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预期,从而产生巨大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尽量给予小学生正向的评价,这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三)为学生找一个恰当的比较对象产生自我评价的途径之一是把自己与他人作比。找到一个恰当的比较对象对小学生是很重要的。一些学生在进行比较时没能选择恰当的比较对象,是导致其低自我评价的重要原因。这并不是鼓励学生与他人之弱相比,只是想说明选择恰当的比较对象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和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作比,以为这样可以激励学生上进。结果,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这种比较中,越比越没信心,越比越自卑。本来这些学生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现在让他们在同一条跑道上比赛,显然有失公允。比赛结果可能是跑得快的潜力没发挥出来,跑得慢的不利于因材施教。一般来说,应引导各方面比较接近的学生互相比较,这样才有可比性。此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人最难战胜的敌人就是自己,和自己比较、竞争,才是最公平的,也是最合理的。
(四)实施发展性评价每一个学生都在不断的发展,他们什么都是不确定的,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所以我们的评价也应该是与学生的发展相符的,应该是发展性的评价,是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评价,切不可只凭借一次两次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做出最终的评价。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的形式,多关注学生每一次的进步,记录学生的每次进步,并每个学期对成长记录袋做出总结,总结学生的发展趋势,给出针对性的、建设性的意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性评价遵循了小学生评价原则中的发展性评价原则和科学性原则的,是科学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结语
艺术评论论文范文第5篇
一、艺术评论及其场域
艺术评论与其场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艺术评论作为艺术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应有其独立性,不受制于其他媒体或个人的喜恶与价值判断;
而另一方面,艺术评论又无法避免因场域的媒介特征差异所带来的限制与影响,并从而产生内容与形式、题材与体裁上的区分。
(一)艺术评论的界定
关于艺术评论的界定,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其简单,是因为顾名思义,艺术评论即指对于艺术的相关评论活动。说其复杂,则是因为艺术评论可以涵括书画、乐舞、戏剧、影视以及建筑园林等等艺术种类,细分为绘画艺术评论、音乐艺术评论、舞蹈艺术评论、戏剧艺术评论、电影艺术评论、建筑艺术评论等多个分支;
也可以贯穿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的完整艺术系统,成为关注某一创作者或某一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事件的专门评论;
更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生发优秀艺术创作的同时,进行自身艺术化的再创作,某种意义上,有些见解深刻、剖析准确、文辞俱佳的艺术评论本身即是一件艺术作品 [2]。笔者认为,优秀的艺术评论是连接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既在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两种形态之间重叠存在,同时又会在其存在的形态一端,对另一种形态产生相应的影响。
首先,从“物”的角度来看。艺术评论通常是对某一件艺术作品的相关品评,一幅绘画、一首乐曲、一段舞蹈、一出戏剧或者一部电影,艺术评论并非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的推演、论证,而是具有一定依附性的再创作过程。而且,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评论也将无法成立,并会随之成为评论者的一种自由抒发,从而失去对艺术实践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对于当代艺术而言,“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评论从更加狭义的视野而言,还是指对当下热点以及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的评论,因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引起具有更加广泛社会基础的、跨越学科局限的讨论、交流,也更有可能建立起创作者与评论者之间的对话空间,从而进一步推动艺术总体上的发展、繁荣。
其次,从“人”的角度来看。以往,艺术评论更多只是“物”的概念,而缺少”人”的身份,或一时有感而发,或长期鉴赏研究,艺术评论更多是从作品到作品的言说,虽也有关注到”人”的艺术评论,但那也是评论者对某一位或某几位创作者作品的持续关注,可以说,艺术评论的重心始终倾向于具体的艺术品创作层面。而艺术评论者则要么兼具着某一艺术种类艺术家的角色,要么是某一领域艺术理论的研究学者,要么是观众,始终没有独立的身份定位。而随着艺术评论的不断升温,”人”的重要性也被进一步地发现与认知,艺术评论者逐渐拥有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家身份,如中国文联的“文艺评论家协会”等机构的成立,就正式将艺术评论者纳入到了与其他专业协会艺术家同等的定位,艺术评论成为了区别于业余艺术欣赏、艺术观后感言的专业艺术活动,艺术评论家也具有了更多身份上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再次,艺术评论是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的连接。如前所述,一方面,艺术评论是针对当下艺术创作、关注具体艺术作品的艺术再创作,另一方面,艺术评论又是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艺术活动。因而,在实践层面,优秀的艺术评论同时也可被视为艺术作品,艺术评论者是从事艺术评论实践的艺术家;
而在理论层面,艺术评论则不是单纯的艺术感受抒发,而是建立在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基础之上的提炼、归纳与总结,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艺术评论既可归属于艺术实践,又可归属于艺术理论,并且,艺术评论还会在实践中影响理论,也会在理论中影响实践,是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之间不可或缺的连接。
(二)艺术评论的场域
一般来说,艺术评论可以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任何人,关于任何艺术作品的评论皆可称作艺术评论,而如前文所述,艺术评论作为一种专业的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又具有其进一步的概念界定。不同概念范围的艺术评论,的场域也不尽相同,且场域的不同媒体特征,也会对艺术评论产生相应的影响。下面笔者将对艺术评论的场域作出简要的梳理。
其一,文字形式的艺术评论。从现有的评论作品来看,艺术评论大多以文字评论的形式存在,场域则包括纸质媒体、网络媒体以及新媒体等,其中,纸质媒体又包含一般的报纸、杂志、书籍以及专业的学术期刊、理论著作等;
网络媒体包括门户网站、艺术专门网站以及基于这些网站而搭建的博客、微博、专栏、论坛等;
新媒体则包括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中的智能终端平台,如APP应用以及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等。
其二,影音形式的艺术评论。艺术评论有时也会以影音的形式存在,如一些含有艺术评论内容的电视栏目、网络视频、播客以及自媒体等,就都属于此类。
当然,从现今的传播方式来看,网络媒体、新媒体中的文字评论以及电视、网络、自媒体中的影音评论,由于场域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媒介特征,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如以电影艺术评论为例,“在新浪微博上,无论各大娱乐网站、新闻广播报纸媒体、还是独立影评人均可免费注册账号”。其中,“新浪娱乐粉丝量达到 1500万,《看电影》杂志的粉丝数有 222万,万达电影生活粉丝数有 50多万等。
”[3]而一些艺术或艺术评论相关的公众号、订阅号更是阅读量巨大,甚至成为了受众艺术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样,自媒体在艺术评论中也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影响作用,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高晓松的“晓松奇谈”、马未都的“都嘟”、陈丹青的“局部”,以及常被媒体称为 2016年第一“网红”的“Papi酱”等等,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栏目定位,且播出的内容也相对广泛,但其中偶有的艺术评论段落还是不容忽视,相信未来也会有更多、更有针对性的艺术评论自媒体出现。
可见,艺术评论与其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制约关系。简言之,简短、通俗,具有更强欣赏性与娱乐性的艺术评论,一般会在网络、新媒体或自媒体之上,而长篇、较深入,具有一定说理性与辨析性的艺术评论,则会选择在传统的报刊、书籍等媒体之上。这其中虽不乏交集,但总体的趋势基本可以认定。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艺术评论众多的场域中,学术书籍与学术期刊还具有既等同于传统媒体,又区别于一般书籍、报刊的特征,而这也使得学术型艺术评论具有了独特的角色定位与理论价值。
二、学术型艺术评论的角色定位
从对艺术评论及其场域的界定与梳理不难看出,一方面,区别于广义存在的“感言式”艺术评论,当代艺术评论呈现出了更加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在逐步纳入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的同时,也出现了身份定位更加明确的艺术评论家群体;
另一方面,随着艺术评论更趋专业化,不同内容与形式、题材与体裁的艺术评论也根据场域的不同特征,实现了进一步的调整,一些相对更长篇幅、更具思想深度、更趋向于艺术学专业范畴探讨的文字形式的艺术评论,一般也会刊发在传统的纸质媒体之上,而在这其中,学术型艺术评论又因其更加细分的目标受众,拥有了不同于一般场域的角色定位。
(一)实践与理论的同场对话
由于学术书籍与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章一般以学术论文为主,所面对的目标受众也更加倾向于学术专业领域(高校、科研机构)以内的读者。因而,区别于以刊发报道、体会、知识等文章为主的非学术一般媒体,学术书籍与期刊能够为艺术的实践与理论提供一种同场对话的交流空间,并由此在创作者与评论者之间形成直接的相互影响,而这即是学术型艺术评论的首要角色定位之一。
艺术家创作一件艺术作品,一幅书画、一出戏剧或者一部电影,完成一次艺术实践,其后,无论是艺术创作者还是艺术评论者都会产生相应的感受,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样的感受是对整个创作过程的回想、沉淀与反思,而对于评论者来说,这样的感受则是由作品所引发的理论思考,或将作品放置于艺术史脉络中的意义思辨。非学术的传统媒体虽然也可以将这两方面的观点并列刊发,但面对大众读者,自然会弱化其中的理论成分,更多地关注于作品本身或其社会反响,而学术型艺术评论正好可以填补这一方面的缺失,为创作者和评论者双方同时提供一个对话的空间,从而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挖掘出更具有深度与广度的艺术观念。
(二)创作与理论的深度结合
如前所述,艺术评论既是生发自优秀艺术作品之上的再创作,属于专业的艺术活动范畴,同时,又是具有相当深度的艺术研究,在对艺术作品的评论过程中,逐步发掘出新的理论价值。艺术评论者兼具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双重身份,因而,使创作与理论实现深度的结合,将二者合而为一,则是学术型艺术评论的又一角色定位。
虽然,艺术评论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得到了越来越显著的重视与明确的界定,但不容忽视,在当代艺术评论的现实环境之中,一个艺术评论家还具有着多种角色,“或许是也写小说、写杂文、写学术研究论文、写文化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做报刊编辑……身份角色甚多” [4],艺术评论只是一个视需要而设的随机身份,尚缺少致力于此的专门人才。然而,能够不失艺术创作才情,又具备相应的理论素养,并能将二者结合展现于文字之中的艺术评论家,恰恰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存在,正如苏轼所言:“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5]因而,艺术评论家撰写的更加专业、更具针对性的艺术评论,保留艺术评论的创作与理论成果,正是学术型艺术评论区别于一般艺术评论的优势所在。
(三)艺术与学术的矛盾并存
当然,学术型艺术评论也同样面临着艺术与学术的矛盾并存,如前所诉,当代艺术评论有必要向时下艺术热点以及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适当倾斜。但是,时效性较强的文章往往不具备足够的沉淀与积累,从长时间来看,其学术影响力也会随之减弱。然而,如不刊登此类文章,又无法实现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交流,也无法保留艺术创作与理论的结合成果。因而,笔者认为,把握艺术评论时效性与恒久性、艺术性与学术性的“度”,使鲜活的艺术实践与深沉的艺术理论同时并存,既符合学术型艺术评论的理论深度,同时又能够及时地反映出当代艺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既不过于艰涩,将学术型艺术评论束之高阁,也不过于流俗,使学术型艺术评论一味地追求关注度,而是在灵动的艺术评论创作中,为艺术理论提供进一步提炼与归纳的基础,相信这也正是学术型艺术评论最为重要、也最值得思考的角色定位。
三、学术型艺术评论的理论价值
综上所述,学术型艺术评论作为艺术评论的众多形式之一,有其区别于网络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以及一般非学术报刊等传统媒体上艺术评论的独特的角色定位。而基于这样的角色定位,不难发现,学术型艺术评论,最重要的价值即在“理论”。无论是架设在艺术作品创作者与评论者之间的实践与理论的对话,还是并存于艺术评论家及其评论文章之中的创作与理论的结合,亦或是学术型艺术评论所面对的艺术与学术的矛盾,其实都紧紧围绕在学术型艺术评论的理论价值周围。于是,对艺术实践起到引导与影响的作用,就自然成为了学术型艺术评论不容忽视且应努力追求的现实价值,而除此之外,能够紧扣理论特色,进一步发挥学术型艺术评论区别于其他艺术评论的优势,并从而在丰富多样艺术评论的逐渐积累中,最终提炼与总结出专属于当今时代的艺术精神,则是学术型艺术评论更加重要的理论价值。
注释:
[1]王一川.当前艺术批评的学术自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6):93-97.
[2]在近现代艺术理论中,关于艺术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如根据美学原则,则可将艺术划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与语言艺术五大类别,广义来说,艺术评论也可称作语言艺术的一种类型。
[3]王宜文、张云.互联网时代的电影评论[J].艺术评论, 2015(8).